成佛必 經之路----圓滿 布施之道(下)
成佛必 經之路----圓滿 布施之道(下)
仗著聖人不可思議的祝願力,能令施者獲得無量的福德果報
寶積佛回答普明菩薩說:「善男子!從多寶 淨土,經過西方如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世界,有一個世界名叫娑婆,彼世界中現在正有一尊佛出現世間,教化眾生,佛號釋迦牟尼,現在正欲為出世在娑婆世界中的諸 大菩薩聖眾,宣說般若波羅蜜法,是釋迦牟尼佛的神通力變化,引起光明遍照,大地震動,佛身顯相。」
此時普明菩薩稟告寶積佛說:「世尊!我現 在想到娑婆世界去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同時地想禮覲出現在彼世界中已經獲得陀羅尼—總持一切法的大菩薩聖眾,及於諸三昧中得到大自在的菩薩清淨大眾。」
佛告普明:「釋迦牟尼佛現在正在娑婆世界 出世說法度眾,欲見佛、供佛,如今恰是時機,隨你所願,趕快去吧!」
當時寶積佛並以在淨土中生長的千葉金色蓮 華賜與普明菩薩,囑咐他說:「善男子!你可代表我用這朵千葉金色蓮華供養釋迦牟尼佛。當知佛世難值,尤其出現在娑婆世界的五濁惡世,更是希有。又能在穢土 世界中見到菩薩大眾隨佛出世度眾,實在難逢難遇,你要好好把握這個難得覲見佛菩薩的殊勝因緣,一心供養佛菩薩,聆聽法要。」
當時普明菩薩便接受寶積佛授與的千葉金色 蓮花,與淨土中無數出家、在家菩薩及諸童男童女,蒙受佛力的加被,並運用神足通,經過東方無數淨土世界,親見東方無數世界中的諸佛,親自供養、恭敬、尊 重、讚歎東方諸佛。又捧持多寶淨土中無數的華香、櫻珞、末香、澤香、燒香、塗香、衣服、幢蓋,來到娑婆世界,欲供養釋迦牟尼佛。見到佛陀,向佛頭面作禮; 禮佛完畢,退立一旁,稟白佛說:「寶積如來請我向佛問安,願佛在此世界廣度眾生,少惱少患,興居輕利,氣力安樂。寶積如來又授與我這朵千葉金色蓮華供養世 尊,請佛受納。」
這時釋迦牟尼佛接受了寶積佛供養的千葉金 色蓮華,又將此蓮花一瓣瓣分散至東方如恆河沙數無盡的世界去供養他方無數諸佛。而且這朵千葉金色蓮華,在佛的神通力及福德力攝持下,居然遍滿至東方無盡的 諸佛世界……。」
(2)佛佛為何互相讚歎、供養?
為何諸佛會相互讚歎、供養呢?大智度論卷 十解釋佛佛互相讚譽、扶持的原因說:「釋迦牟尼佛最初得道的時候,便一心思惟道:我所獲證的大法,甚深微妙,娑婆世界的眾生愚矇、薄福,不能測知。今天我 欲度五濁惡世的眾生,應當如何為眾生說法呢?作此思考後,又億念道:我應該將所證一乘法分作三分,以三乘法來應機度眾。當佛做此思惟時,十方諸佛皆顯現光 明,讚歎他說:善哉!善哉!我等亦在十方世界五濁惡世中,分一法作三分,方便度眾。這時釋迦牟尼佛聞十方諸佛勸勉語聲,心生大歡喜,當即稱讚十方佛說: 「敬禮南無諸佛。」
十方諸佛就是這樣處處在有佛出世的世界, 為令眾生獲得廣大佛法利益,而恆常勸助、讚揚佛德。就因諸佛對每一尊佛及對眾生有深重恩典及助揚之德,於是釋迦牟尼佛用蓮花供養十方諸佛,以此表示眾生供 養所獲之福,無有勝過佛德者。並且當知釋迦佛接受寶積佛供養的蓮花,乃是寶積佛的功德力量所生,非是塵水中所生的蓮花。相對的,前述普明菩薩乃是十住法身 菩薩,由菩薩聖者由他方世界送此蓮花及無數華香……來供養釋迦牟尼佛,當知亦是釋迦牟尼佛功德力用所感,非俗世之花。
釋迦牟尼佛因知十方諸佛是第一福田,所以 供養,此供養之福無盡,必然勝餘福德,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佛佛以其無上德行,互相供養、讚揚的原故。當知佛法中有四種布施:(甲)施者清淨受者不清淨, (乙)施者不淨受者清淨,(丙)施者清淨受者亦淨,(丁)施者不淨受者亦不淨。現在釋迦牟尼佛布施東方諸佛,正是施者與受者二俱清淨的最大表相,所以此福 最大,因此佛佛親自供養十方諸佛。而且唯有佛應該供養佛,餘人不知佛德。」此正顯示眾生欲獲無上施福,當於佛福田中求。
(3)諸佛為何棄捨煩惱身病不受施福?
於此產生了一個疑點!有人問:一切聖人不 貪受果報,尤其二乘行者了脫生死後,更不受後有身,誰受此福?如何說施、受俱清淨,施福最大呢?
當如此無漏福德雖無人消受,但其福不失, 廣大無邊;若二乘行者迴三向大,行菩薩道,宿所修福,其報無量。因諸出世聖人在深悟一切有為法無常苦空之理後,厭世心甚重,極欲捨身入涅槃,自然施福亦 捨。諸佛亦以身為瘡病,不貪五蘊煩惱身瘡,捨放身瘡,契證清淨法身,所以不受報樂,因此雖有大福,亦不受報。
9.結論—迴歸淨土
由以上所述八大點法義,當可明白施與受之 間獲福最大的顯相,在於施者與受者之間「心力」的清淨交感程度厚薄問題,而形成果報的廣大或微小,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力。
誠如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十八所說:「因布 施者心清淨廣大故,縱以一條紡線供養佛,即能次第成辦佛法。若心不廣大,復不精勤,便不能得殊勝果報。若心清淨,以其世間所樂財物而為依止,隨力少施,使 得一切可愛樂果。」
淨土中的天人、菩薩大眾,皆是身心清淨。 以其清淨心供養諸佛,故能隨力少施,即能感得無量七寶、財物、寶樹、寶花、寶池……充滿淨土,此正是施、受俱清淨,所獲得廣大福德果報的證明。以此施、受 俱淨的福德修因所感,故能在一念聽聞彌陀聖名間,招感未來世的菩薩道上人天尊貴的果報,乃是無可置疑的事。
今天我們都是凡夫道上「學菩薩行」的佛弟 子,如何開啟一條從布施行通往佛道的學習之門,通往與彌陀此「布施入門」願所說「在聽聞佛名間」,就能與布施波羅蜜的「初發心」及「深證心」相應,生生世 世在人天尊貴的果報上行菩薩道而不退轉,就要看我們今世對布施法門的「發心處」和修學次第,了解與實踐的功夫及「用心」有多深了。
(六)如何由世間施導入出世間布施行的修學次第
1.佛為何先為眾生說布施?
每一尊佛在為眾生最初說法時,都是先說布 施之行,次說持戒之理,再說五欲過患,令眾生行為導入道德規範,從此關閉惡道之因,打開生天之門。當眾生理解及發出布施、持戒之心,與願離五欲之心及對世 間苦惱之源,有了追求欲解之誠,再為其說苦、集、滅、道四聖諦解脫生死之理,令其從此踏上解開生命之謎的出世修行之路……。(見阿含經、大乘理趣六波羅蜜 多經)。
佛為什麼先為眾生說布施之法?因佛弟子廣 行布施,便能利益世間一切貧富貴賤之人,乃至惡道一切眾生。本來是我怨家之人,因接受我布施之物,則彼此轉為親善之友,乃至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 相,諸聖人的功德具足,所願如意,無不是從廣行布施而得,因有世間、出世間的深遠利益,所以佛先為眾生說布施之法。
又大智度論卷八十二說:「若人能直行諸法 實相,則不為說布施等人般若初門。以人鈍根罪重故,種種因緣說。」
這句話反映出現代眾生大多數的根器,都是 鈍根又罪重。就因為現代學佛者,不能以「鈍根、障重之心」直行「實相空理」,佛當然應五濁惡世的眾生根機,先說布施之法。當我們能做布施法門,在布施時一 點一滴捐棄自己的煩惱心、貪吝心、愛染心……等形成「鈍根」、「障重」的原因時,才能恍然醒悟,原來佛說凡夫眾生應該從布施之道下手學習,不是沒有因緣 的。
2.為何布施時要以願為導?
大智度論卷七說:「無福無願無所樹,立願 為導御,能有所成。譬如銷金隨師,所作金無定也。如佛所說: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成幅,不知禪法,聞人中有富樂人,心常念著,願樂不捨,命終之後,生富樂人 中。復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戒福,不知禪法,聞有四天王天處、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心常願樂,命終之後,各生其中,此皆願力所 得。」
這是說明布施者依其所知、所見、所聞、所 修功德,作為發願來世投生之處的理想,終究能滿施主所願,依願往生。現在就說明布施者依願為導,投生人間或天上,在程度上有什麼不同層次的區分。
(1)認識自己所做布施功德是否獲得來世的人中富貴果報?
任何一個人學布施及持戒,如果所修福德已 達天界果報,但此修福之人,無願為導,不願生天,或不知有天界可生,經常眷戀人間,來世便會繼續雜生人間富貴之家,享受其殊妙的富貴果報。
相對的,倘若你平素布施、持戒之心薄少, 又樂著世間五欲之樂,來世縱然投生人間,擁有財富,也會生在三教九流的下層社會人家。
如果一個人用至誠心布施、持戒,來世轉生 人間,就會因至誠的「心力」所感,投生在貴族之家,或生為一族之尊,王公大臣之流(如印度的第二貴族剎帝利種族中)。
進一步說,假使你不僅以至誠心布施、持 戒,又勤讀世間的學問及宗教的經書,有世智辯聰,平素潔身自愛,不觸惱眾生,來世續生人間,便會因你的「至誠布施、持戒之心」及「世智辯聰」之業行所感, 投生在社會中上階層的富貴人家(如印度的婆羅門族中)。
自詡是布施成員的佛弟子,有沒有為自己的 布施行為,好好考量過來世的投生之處與人間那一階層的富貴果報相應呢?
(2)認識自己布施、持戒的發心是否到達欲界天的天福果報?
甲、往生欲界六天的修行條件
而人間任何一個眾生,欲以布施、持戒之 福,超脫人間善報,投生欲界第一天—四天王天(通外道),最起碼的修行條件,也要具備五種功德資糧,才能轉生天上:(1)信罪福(2)持禁戒(3)聞善法(4)修布施(5)學智慧。具備這五種修行條件,再依願為導,發願往生四天王天,才能在臨 終時以一顆堅定求生天界的清淨心,帶著今世所修福德資糧,生彼天處。
進一層來說,欲求生四天王天之人,代表他 布施、持戒的清淨發心,已經初步啟開厭患世間塵勞之事的境界,能夠做到捨棄名利、不為歡樂境界所動,對親眷愛著之心淡薄,一心好樂聽聞出塵之法,喜歡供養 修道善人。臨終時,就會因為這顆堅固、不退的清淨布施、持戒、出塵之心不斷生起,投生與其業力相應的欲界第一層天—四天王天。
當一個人布施、持戒、聽法、厭世、供養尊 長及三寶與供養善人的「清淨心」不斷地增強、超勝,已能做到隨時以恭敬心布施三寶、父母、尊長、善人的程度,內心漸具忍辱力與柔和力,故而遠離諍訟,是 非,並且「於己妻房,婬愛微薄」,又發願往生天上,便會依願為導,上昇欲界較高的天界第二層天--三十三天(仞利 天)上。
當一個人布施、持成、聞法、智慧、供養道 人之「發心」,已經從恭敬、至誠、淨潔的願心,轉為「柔和、靜定、慈悲」的觀照自心境界,因心意純善、和順、慈喜,故而待人處世和顏悅色、捨離偏執愛恨之 貌,只要終生保持這顆「靜定、柔和、慈喜」的功德心不退,並發願往生天上,便能超勝欲界第二層天的業力,上昇第三層天—夜摩天。
當你因布施、持戒、聞法的發心,已經引導 你進入廣學多聞的領域,對於世間、出世間的邪正、善惡的辨別能力增強,內心已經從柔和、靜定的功德心,轉為初步發出學習求證寂靜涅槃的修慧志向,雖然積德 深厚,威儀具足,靜心增強,但是貪愛「寂靜」境界,心著功德,以此修心程度,發願往生天界,便會依願所導,上昇欲界第四層天—兜率天上。
當無數眾生因為你布施、持戒、多聞、修定 的教化力所感,普遍獲得極大安樂的清淨幸福果報;甚至你已經達到能「依定變化、親見天界欲樂」的境界,或者依今生福德力所感,於虛空中,親見來世生處—天 宮顯相。以此福德,發願往生天上,便能上昇欲界第五層天—化樂天上。
當你因布施、持戒、多聞、修定的精進力所 感,已經具備了然超越房事的心境,樂修梵行,解脫生死的精進心不斷地增長起來,甚至能夠達到與欲界第六天的天人業力一樣「依思惟力(靜定力),化作天界樂 境,自在而為」的神通境界,或者依今生深厚的功德力所感,於虛空中,親見來世投生之處—第六層天的天宮顯相,以此福德,發願往生天上,便能在臨終之時,見 到天宮現相,上昇欲界第六層天—他化自在天上。(見「大智度論」、「楞嚴經」、「六道伽陀經」、「六趣輪迴經」)
乙、為何廣行布施、持戒、修定仍然不能超出欲界天?
為什麼一般的佛弟子(包括外道行者),廣 行布施、持戒、聞法、修定之志,仍然會有「欲樂」的希求之心呢?這正說明了我們「財、色、名、食、睡等五欲之心尚未斷除」。以「五欲不淨之心」而行布施、 持戒、修慧、修定之法,絕對不能超出「欲界天」的範圍。所產生的神通變化行為,皆不出「欲想」變化境界,自然以「天上五欲境界」為神通化境,不思出離了。
(3)如何認識自己布施、持戒的發心是否已經超出三界天的業力範圍,與 佛道相應?
不斷五欲,不能超出欲界天的業力範圍,這 是每一個佛弟子所熟知的。但是娑婆世界中大部分的人,都無法跳出「五欲」境界,甘願做五欲的奴隸。可以說,現代的每一個人,幾乎部是用「未離五欲」的心布 施,當然來世投生在人間富貴人家及欲界的六欲天中輪迴,怨不得別人。
而當修行人深入禪定,用「離欲心」布施, 自然因念念心意清淨,而超出欲界天,上生色界梵天上乃至四禪廣果天上,福樂無盡。
當修道人在禪定中已經達到「離色心」顯發 的境界,念念用「離色心」布施,發願生天,當然會投生在無色界的天上,未來下生人間,福樂無盡。
而當佛弟子修持的程度到達「離三界心」的 境界,念念用「離三界無常、苦、空、無我之心」行布施,自然念念趨向涅槃道,於佛出世時,得證聲聞果位。
若是佛弟子生生世世以厭惡憒鬧,好樂閒 靜,求出世智慧,具備自覺自悟十二因緣法的修持心來行布施,必可種下生無佛世得證辟支佛果的引因,未來必證辟支佛果。
進一步說,一個平素具有大悲心佛弟子,念 念以大悲心行布施,以此布施功德,迴向佛道,欲度一切眾生,獲得無上甚深畢竟清淨智慧,未來必滿所願,成就佛道,廣度眾生。(大智度論卷三十三)。
由以上所述,可以清楚分辨出自己目前布 施、持戒、修持的「發心」到底與欲界、色界、無色界「何界」相應?是不是已經將自己布施的發心導向「解脫道上」行?還是在「辟支佛道上」行?抑是在「菩薩 道」上行?或者根本在凡夫道上行?甚至與外道布施的發心相應?自己一定要清清楚楚。
現在的佛教徒,大都停留在「貪染布施」功 德的發心上,不能進步。究其原因,乃因「俗務繁忙,心思太過雜亂」所致。所以現代大多數的人,都不認識自己目前布施的「發心」,停留在什麼程度,與何界相 應?
(4)迴向發願心是獲得五乘布施果報的基礎
佛說,凡夫從初發心學布施時,一定要以願 為導,才能增強布施的功德力,導向與其願力相應的道上行進。也就是說明了,如果你在布施時,發願要以此布施功德,繼續留在這個世界,投生富貴人家,縱然你 所做布施功德薄小,也會生生世世在自己的「願心」中前進,某一世一定會滿你心中所願,投生富貴人家。倘若你在布施時,發願要以此布施功德,做為修行道上的 解脫資糧,或者成佛道上的福德資糧,皆會如水滴匯成河流般地在自己的「願心」中一點一滴的導進,絲毫也不會錯誤。
由布施法門而導入成佛之道,是有一定循序 漸進的學習過程的,而且絕對能從布施之行直入成佛之道而無疑問。我們看現代的佛弟子大悲心難發,出離生死心更難發!自然所做布施,不能與佛道相應。而凡夫 俗子在布施時,要如何「發心」,才能種下與佛道相應的引因呢?
與佛道相應的最初布施心態,就出在施主 「願心」的迴向方向上,是否念念與菩薩度眾生的成佛悲願相應?!就因施主的迴向願心,各有不同,而區分出凡夫布施、外道布施、聲聞布施、菩薩布施……等無 量不同的果報現象。你願意獲得那一種布施之果的成就,自己好好選擇吧!
3.出世間布施相
(1)認識世間上有兩種人難得
世上最大的快樂與享受,以凡夫眾生來說, 莫過「財、色」二事。而以布施法門來說,步入佛道之初,有兩件事難值難遇:
第一是出家僧眾中非時得解脫比丘及得菩薩 解脫者難得:所謂「非時」就是指出生在沒有佛陀住世的時代。就像現在的末法時期,僧眾們出世於當前的末法時代,想要得佛「正法」,證果解脫,獲證緣覺果 位,或者得證菩薩果位,恐怕就如經上所說的難值難遇。
第二是在家白衣能清淨布施者難得:經上 說,在家居士若能做與佛道相應的布施心態來行施捨,這種「清淨布施相」,便能無量世延續下去,輾轉增強,世世不失。
「布施」是為自己求佛道而行「布施」,未 來要走那一種「布施路線」,也是由自己選擇,佛道「隨緣」而度,皆大歡喜。有「悔悟心」、有「警惕心」、有「向道心」的佛弟子,必然會真心誠意地選擇佛道 而前進。若不知從何門而入,般若經論所說的「渡布施河到彼岸」的修學次第,便是吾人最好遵循的修行道路。現在就依其所示來說明出世間布施相的習學次第:
(2)如何區分世間施與出世間施的布施心態?ア
世間名為此岸,佛道名為彼岸。此岸有慳 貪、憍慢、有無等諍辯、是非之心,由布施河渡之、破之,引渡到清淨、光明的成佛彼岸。
我們看世間人行布施,內心不離貪吝、憍慢 等相,雖然廣行布施,但一直停留在此岸世間因緣中受生、流轉……。反過來說,當我們用這種脫離世間(此岸)的慳貪、憍慢、有無……等心來行布施,看清楚彼 岸的航行方向,用無比堅定的意志及智慧,經過驚濤駭浪的拍打、撞擊、浮沈……,歷經千辛萬難的行程,終於到達清淨光明的彼岸。從出發到渡布施河中間航行的 心路歷程,就叫做出世間布施相。
(3)為什麼要發出世間布施心?
甲、為斷未來障道因緣
當知任何一個布施者、受施人,如果尚未解 脫,都是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的輪迴範圍內受報。倘若施主執意貪著布施物與受施人,來世因緣聚合時,又會與受施人見面。若受施者已學佛而心未上道, 仍然貪心未除、染愛心重,或者未信佛,而瞋愛心深,不論對施主產生報恩、還債、感恩之心意與行為,都會形成一種輾轉牽纏的世間情緣,中間因緣更是變化多 端,不能預知!如此糾纏,豈不又成為施主的障道因緣?!
如果我們已經發心要走這條成佛的修行道 路,從今生開始,便應該掌握任何一件布施機緣的「當下」—警惕、反省、觀照自己布施的心態。不要因為「行布施」,又為自己增添無數未來的障道因緣,自掘墮 落生死輪迴的墳場!此亦即是為何要觀「布施者、所施物、受施者」三輪體空的重要原因之一。警之!醒之!
乙、為了結三世恩怨債主因緣
我們今生所遇、所緣的布施對象,有過去的 冤、親債主,也有今世在有意、無意間,再纏結的冤、親債屬。如果我們在布施時,心生憐愍、貪愛、吝惜受施人之心;念念不忘我是大施主,不肯忘記我所布施過 的物品,經常記憶起來某某人曾經接受過我的惠施,便會使自己的知見,停留在世間塵勞的思戀之中,而使自己在世俗塵勞間,已經糾纏的過去、現在的善因緣及惡 因緣,生生世世,輾轉增上,恩怨情纏,難解難了,遠離佛道!試問: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名符其實的運用出世智慧的靈眸,拋開憐愛、回報、吝施、投機……的 世間輪迴之心,在布施時以清淨、不貪、不求回報的「向道心」來扭轉三世牽纏的新、舊業緣,成為佛道的善因緣,種下點滴的成佛善種呢?
丙、為斷貪愛身見之心成就佛道
眾生若有一分無始無明的貪愛身見之心未 斷,便不能成就佛道。就因凡夫眾生貪愛身見之心難斷,所以要用布施之法來打開、了斷眾生的見慢、貪愛之心。譬如大菩薩修行者發大悲願廣入六道輪迴中布施身 軀、頭腦,或進入惡道之中用自己的身首布施同類,布施獵者,救護同道(六度集經),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在了結、啟開過去無量劫以來與其有恩有怨的一切 眾生,在善惡業網的纏繞間,所形成無數相互影響身心而映現在無始心識中的愛影、瞋影、貪影、痴影、身影、慢影……等等障礙佛道的種種善惡業影之心!
我們不想學佛、成佛則已,既已在佛前發誓 做一個佛弟子,不妨請你留給自己一點反省的時間,仔細閱讀以上所述三點—培養、激發、重視「出世間布施的發心」,就是為你自己今生開闢出一條真正走向與佛 道相應的學佛之路。警之!醒之!
http://energy.6d7d.net/t1858-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