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必 經之路----圓滿 布施之道(上)

分類:佛法禪理
2012/08/07 13:59






成佛必 經之路----圓滿 布施之道(上)



仗著聖人不可思議的祝願力,能令施者獲得無量的福德果報



(甲)臨終供佛轉地獄火成生天福報

如佛在羅閱城迦蘭竹園時,有一位叫做毗舍 羅先的長者,生平不種善根,無戒無信,邪見熾心,崇敬邪神,認為布施或為惡沒有善惡果報,沒有三世因果,無有修證之事。優頭槃比丘以宿命通獲知此長者壽命 將盡,死後當生啼哭地獄,心生悲憫,欲度長者,便以種種神通之力善方便引渡長者,令其發至誠心以香湯供養佛……。經過五日,長者果然死去。因臨終強有力的 供佛功德力所感,上昇四天王天,再依次轉生他化自在天,又重生四天王天,於六十劫中,不墮三惡道。最後下生人間,剃除鬚髮,出家學道,證辟支佛果。(增一 阿含經卷二十七)

(乙)供佛舍利福德無盡

又過去劫中,有一名叫做億耳的阿羅漢,他 於宿世曾經用一朵鮮花發至誠心供養佛的舍利塔,死後九十一劫中往返人間、天上,受樂不盡。又以此剩餘福德因緣,在發心修道時,衣食無慮,得證阿羅漢果(智 度論卷三十二)。由供佛舍利,而做所得福德力,令施者證阿羅漢果,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此亦明示「大福從良田生」的道理。(又以恭敬心供養阿羅漢、辟 支佛等聖人舍利,命終之後,亦可往返天上、人間,愛樂匪淺,此例繁多,不錄,如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九、雜寶藏經處處記載)。

丙、大福從妙物生

妙物即施物清淨之義。所施之物,不是搶奪 而來,也不是偷竊而來,也不是詐騙、貪污、枉法、拾遺、賭博……等等不正當行為而來,並且要適時而施,施得其所,不求勝名,不求利養,如此行施,符合「妙 物施」的原理,必獲人天尊貴富樂善果。

如果布施者、受惠者、所施物皆如以上所說 三種因緣清淨成就,自能招感廣大的福德果報,不可思議。

然而現在的人布施,不是布施者心不淨,就 是惠施者意不淨,否則便是施物不淨,甚少有施者、受者、施物三者具足清淨的時候,因此現代人布施的果報,大多大起大落,易得易失,處處可見。

而以上所述種種施者、受者獲福情形,乃是 與人天果報相應的現象,尚未進入布施波羅蜜的修學階段,也就是說與佛道並未相應。縱然獲得多生多世的人天尊貴果報;然而一旦福樂享盡,依然隨業受生,沉淪 生死苦海中,不得出離。亦與本願所說的,正在步入成佛之路,具備布施波羅蜜修因的菩薩行者,因聽聞佛名所獲得的尊貴富庶果報毫不相應。那麼究竟應當發什麼 心態「學布施」,才能真正的與佛道相應,走向成佛之路呢?以下首先來約略說明布施者的發心有八個引進次第,做為步入成佛之路之前導,俟進入後續「由世間施 導入出世間布施行的修學次第」單元再做詳細說明。

布施者的發心有八個引進次第

每一個人學布施,一定是先由自己發心布施 開始起步,發心深入了,才會鼓勵人家也學習布施之樂。自己因為行持布施,而在「修心」間,使貪吝、嫉妒、狹小的心量逐漸打開了,親身體會到布施的現實功德 利益,才會向人讚歎布施的功德益處;而當我們在「修心」間,進一步啟開菩薩自利、利人的隨喜功德心時,便會發自內心的真誠,歡喜地讚歎周遭一切正在學習布 施的向善者。

而當一個施者的發心,已經達到由讚譽周遭 的布施者,擴充至隨喜讚歎一切正在行施的眾生時,就證明你已經因學布施而深入地拔除慳貪的劣根性,從此一心契入布施的領域。你將會發現:平等、慈悲的幼 苗,逐漸在你布施的深廣心田中顯現、成長……

這是啟示布施者的發心,有一定的循序漸進 的層次,千萬不可「錯用心」,偏離正道的布施,否則便會事倍功半,遠離佛道。也就是說明了佛弟子學布施,若不能從1 自行施2.教人行施3.讚歎施功德4.歡喜讚歎行施者5.拔除慳貪根6.深愛布施7.慈悲眾生,這七個發心次第,引導而進,便絕不能與成佛的布施法門相 應;不能與布施波羅蜜相應,就不能達到布施的最終目的—8.通達諸法實相,徹底正見佛道的彼岸。佛弟子唯有遵循這八個發心循序而進,才能真正踏上佛道布施 之路的正途。

現在人布施為何遠離佛道布施之路?

現代的人學布施,離以上所述的八個發心次 第遠矣。你是否有好好反省過,自己布施的發心,到底停留在什麼程度呢?是經常親自布施,但卻沒有進一步發心鼓勵人家也行布施嗎?或者偶而發心布施一次?是 什麼原因不能讓我們量力而為地歡喜布施呢?如果找到自己不肯發心布施及不鼓勵、不讚歎別人布施的「原因」,你願意痛下決心去改嗎?

我們可以經常看到,有的人自己不願發心布 施,但卻在人家向他化緣時,四處開口教人出錢或出力,為什麼自己不肯布施,卻會歡喜教人布施呢?

有的人會對人讚歎布施有大功德,勸人布 施,自己卻不發心布施,為什麼?

有的人會自動發心布施,也會教人布施,對 人稱讚布施功德,但真正見到人家布施時,卻不會歡喜讚歎;或者雖然讚歎,卻言不由衷,為什麼?

有的人雖然肯親手布施,卻對布施之事不會 歡喜、讚歎……,為什麼?

布施的發心,雖然有百千種不同,但絕對有 其循序漸進的脈絡可尋。發心的進展次第,也絕對不會因人而異。無論勸人布施,讚歎人布施,自己卻不發心布施,或者自己發心布施,看見別人布施,卻不喜見 ……,這種「怪現象」,不是現代人「慳貪心、嫉妒心深重」的表相嗎?我們不承認嗎?(按由禮懺法門先學菩薩發隨喜功德心,再進入布施法門的學習,乃是另 一種修行引進之路。請參閱「從禮懺法門開啟發隨喜功德心比布施更難的修持問題」之單元)。

如果您願敞開慳貪的心,從此學習與佛道相 應的「布施發心」。就從今天開始,仔細體會本文所說布施發心的八個由淺入深的修學次第,試著去做吧!

施者與受者之間獲福最大的情形

布施所獲得的富貴果報,依布施者與受施者 雙方心態的不同,而形成一世獲福或持續多世得福,甚至多生累劫招感富貴果報的情形,大體可用數種現象來說明施者與受者之間獲福最大的相互果報關係。

1
.佛門中所說的福田是什麼?

1)福田歸納成兩種

要了解施與受之間獲福的最大原因,首先必 須明白佛門中所說的「福田」是什麼意思。

福即富饒之義。也就是說,凡是敬侍、供養 佛、僧、父母、師長、悲苦貧困之人及畜生等,便可獲得福德,招感人、天善業樂果,猶如農人耕田,能有收穫一樣;因此以田為例,以此引喻成可生福德之田。由 此可知,佛、僧、父母、悲苦者,皆可稱之為福田。又因布施者的發心,大體不出「憐愍施」、「恭敬施」、「恭敬憐愍施」這二種(前篇已說明),而依此三種受 施對象,將福田歸納成兩類:

甲、憐愍福田

即鰥、寡、孤、獨、盲、聾、瘖、啞、貧、 病、殘、憨、畜生之類。此類眾生能令人們發出憐愍救濟之心而行施捨;並且為現世人類所樂施者。

乙、恭敬福田

即佛、菩薩、阿羅漢、辟支佛及德行清淨的 聖眾僧。此類聖人能令眾生生出恭敬供養之心,求植清淨福田。

由此二類福田的差異,而使眾生在供養時, 產生不同的分別心態,獲得無量差距的福德果報。

2)什麼是根本福田?

而據正法念處經卷十五、大方便佛報恩經卷 二等所載,佛為大福田、最勝福田,而父母為三界內之最勝福田(因無父母生育之恩,即不可能成辦任何事情)。雖然福田有多種之別,然佛門中以佛及有修有證的 聖弟子為根本福田(從須陀洹初果至成佛,大智度論卷七十七)。

3)具備什麼修行條件才能稱為「真實福田僧」?

甲、為何稱小乘行者為真實福田僧?

如成實論卷一福田品說:「二十七賢聖(指 聲聞乘人在見道以前的七種修行位,稱為七賢位,及從有漏學位至無漏學位之間七種由淺至深的修行階位,稱為七聖位)。斷盡貪、恚等諸煩惱,其心空而不起煩惱 惡業,所得禪定皆清淨而永離諸煩惱,棄捨憂樂,又能斬除五種心縛,成就八種功德田,並以七定護持善心,滅盡七種漏,具足戒等七淨法,成就少欲知足等八功 德,復以能度彼岸、精勤求度等,稱為福田。」

由此可知,聲聞弟子因經過戒、定、慧的修 持,斷除貪、瞋、痴等煩惱,成就清淨定慧功德,而稱其為真實福田僧,良有因也。

乙、為何稱菩薩聖者為真實福田僧?

又據首楞嚴三昧經卷下記述,修行人具足 「十種法行」者,亦堪稱為真實福田僧:

1
住於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而不入法位。

2
見知苦集滅道四聖諦而不證道果。

3
行八解脫而不捨菩薩行。3/16

4
能起宿住、死生、漏盡等三種智證明而行於三界。

5
能現聲聞形色威儀而不隨音教從他求法。

6
現辟支佛形色威儀而以無礙辯才說法。

7
常在禪定而能現行一切諸行。

8
不離正道而現入邪行(對眾生行同事攝)。

9
現貪染愛而離諸欲一切煩惱。

10
入於涅槃而於生死不壞不捨。

此指大菩薩聖者的解脫證境而言。淨土中充 滿無數獲得聲聞解脫的真實福田僧,以及此處所說獲得大菩薩解脫證境的無數真實大福田修道者,堪受人天供養。

由上得知,佛門中重現有修、有證、有大慈 悲願行的修持者,以其深厚的定慧力、福德力、慈悲力為施主咒願,能令施主獲得廣大、長遠的人天富貴果報。尤以佛的福慧力為最殊勝。

2
.佛囑咐施主應當以何種人為優先布施對象?

佛曾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告示諸比丘說: 有兩類人出現在這個世間,非常的難得難過。是那兩類人呢?一類是佛與轉輪聖王,一類是辟支佛和漏盡阿羅漢(增一阿含經卷八「一」、「三」經。)施主若是生 達佛與辟支佛及阿羅漢出世,可說是莫大的善根福報。布施的對象,自然以身心清淨的佛及二乘解脫聖者為優先。如佛在世時,曾對釋提桓因(仞利天帝)囑咐說: 「能施眾僧者,獲福不可預計。」(增一含卷六),尤其以「承事、供養精進持戒、多聞、修定、解脫的聖眾僧為最殊勝」(增一阿含卷四)。這是站在清淨福田僧 心力迴向的祈福作用觀點而說的話。

如佛在世時,有一位薄拘羅比丘,宿世曾經 轉生於鞞婆尸佛出世之時,當時僅以一顆呵梨勒果用恭敬之心供養聖眾僧,死後九十一劫當中,天上、人中享受福樂果報不盡,身心常無疾病。現在又值遇釋迦牟尼 佛出世,隨佛出家,漏盡解脫成阿羅漢。

又佛在世時,有一位比丘名叫二十億耳,宿 世亦投生於鞞婆尸佛出世之時,當時僅建造一幢簡陋的房舍以敬信心供養聖眾僧,死後九十一劫天上人間享受福樂果報不盡,現在又逢遇釋迦牟尼佛出世,見佛聞 法,出家修行,得證阿羅漢果。這都是因為聖眾僧清淨的咒願力所感,而使施主僅施捨少許財物,便能獲得廣大福德果報的事實。(大智度論)

這尚是施與受之間所獲的福德果報屬於較差 的一種。如果凡夫能遇佛出世,供養到佛陀,只要少許布施,便能獲得大果報。為何如此說呢?

3
.為何少施供佛能得大福報?

這是因為施主在布施時心清淨,布施的對象 又是清淨福田僧,甚至是佛菩薩,當然可因佛菩薩的咒願力而獲得未來無是的富貴果報。尤其以佛的咒願力為最殊勝。如印度的阿育王宿世逢遇釋迦牟尼佛出世,為 一童子。有一天,正在嬉戲時,遙見佛迎面走來,內心被佛莊嚴的德相所感動,於是生起大敬信之心,自思:我應當用麥麩供養佛,但是身邊沒有麥麩,於是用雙手 捧著地上的細沙,倒入佛的缽中供佛,發願說:願以此惠施所得善根功德,令我未來仍然投生此地,得一天下,為大國王,供佛之行,定不間斷。佛便立刻取童子所 施缽中之沙,灑在佛經行過的地方及將要經行的地方方,為其咒願說:我滅度百年之後,此童子於「巴連弗邑」(印度地名),當統領一方,身為轉輪王,姓孔雀, 名阿育,以正法治化其國,又建造八萬四千法王之塔,供養佛舍利,安樂無量眾生。這即是著名的阿育王宿世以沙供佛施者心清淨但施物不淨,受到佛的咒願力所 感,少施得大福報的事蹟。亦是屬於施、受俱清淨的果報中較差的一種。(雜阿含經卷二十三「六0四」經)。

4
.最殊勝的生天方法

給孤獨長者在王舍城寒林中的丘塚間,初次 見到佛的時候,便在聞佛開示諸法無常的道理間,領悟應該即時把握人生,力行布施修福之事;而竭其所能,盡心以衣被、飲食、房舍、床臥、湯藥及建造精舍供養 佛僧。臨終之際,雖然疾病現前,但是這顆敬信三寶的供養心仍然不斷,一心向佛,心念清淨,於是上昇兜率天上,身光遍照,為兜率天子。(雜阿含經卷二十二 「五九二」、「五九三」經)

這是說明生天的方法,仍是以供養佛陀的果 報為最殊勝,尤其以布施者與受施者兩者「發心」俱清淨,所獲得的施福為最廣大。現在佛已滅度,凡夫欲求廣大的清淨福德果報,自然應當於僧寶中行布施。

5
.凡夫以淨信心供養佛的果報是什麼?

現在再來探討凡夫以淨信心供養佛的果報是 什麼?這要追溯到佛出世在印度時,有一位老婦人供佛的事跡。

有一次,佛離開舍衛國時,阿難隨從佛遊行 諸國,來到一座婆羅城托缽,有一位老婦人遙見佛的相貌上好殊勝,莊嚴無比,淨信之心油然而生,不禁自思道:如此威德莊嚴之人,應當接受天廚供養,今天自降 聖格,持缽行乞,一定有其緣故,而且從他的顏容散發出祥和的神情顯示,此人必然具有大慈愍心,今日想必是為了讓眾生種下福德善根而來乞食。我真是幸運能逢 遇聖人托缽,千萬不可錯失良機。又思,我貧窮無財,不能以美食供佛。於是竭盡所能,取得一缽弊食,用最誠敬的心,供養佛陀。

佛知道這位婆羅門的內心對佛德十分敬信, 一心思供。於是伸手用缽接受他的供養。當時佛面露微笑,有正色光隨佛笑容而出,普照大地,又從兩眉間的白毫相而入。

阿難看到這種情形,合掌長跪,請問佛說: 「佛不妄笑,其笑必有因緣,願聞佛微笑之意。」

佛問阿難:「你看見這位老婦人,顯露出最 誠敬的清淨心施佛飯食嗎」

「看見了,世尊。」阿難據實而答。

佛便開示阿難說:「這位老婦人因為用敬信 心施佛的緣故,未來十五劫中,不墮三惡道,獲得天上、人間的富貴福樂,不可為喻,後得男子身,出家學道,成就辟支佛果,得證無餘涅槃。」(智度論卷八)

這個例子是說明凡夫用淨信心布施最清淨的 福田佛陀,能感得未來無量的福德果報,不可思議。這亦是施、受兩者俱清淨獲福最大果報中屬於較差的施報。但是對現在的凡夫眾生來講,逢佛出世,又能供養 佛陀,已經是千萬億劫難值難遇的事情了。

明白了凡夫供佛的果報,再來進一層探討阿 羅漢聖者供養諸佛所獲得的果報及菩薩聖者供佛的果報,以及佛與佛之間相互讚揚、供養的意義,有何殊勝之處?便能領悟施與受間獲福最大的價值是什麼?!

6
.阿羅漢供養諸佛獲福最大的極限是什麼?

佛在法華會上處處為聲聞弟子授記,預記聲 聞弟子於未來世中,當值無量諸佛出世,供佛不斷,所得福德果報的極限,表現在其成佛淨土的顯相上。

如佛預記舍利弗未來供養無量諸佛的果報 說:「佛告舍利弗:我與你過去曾經共同逢遇二萬億尊佛出世。當時我為了追求無上佛道,經常教化於你,你也長夜發心隨我受學法要。我依你的根器,方便引導你 入佛法。舍利弗,我過去在二萬億尊佛出世的時候,教導你一心發願志求佛道,你現在都忘記了,反而今天自稱已經得到滅度。我現在為了再度啟發你憶念宿世所發 求學佛道的大悲本願,所以在這次的法會上,為諸聲聞弟子宣說大乘經法,名為妙法蓮華(此以蓮花的明淨,來形容大法的微妙)。以此導引聲聞弟子發菩薩心,求 學成佛之法:凡是修此大法者,都會受到十方諸佛的加持與護念。

舍利弗,你在未來世經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的劫數,將會深發成佛悲願,往返十力世界,供養無量千萬億尊佛,奉持諸佛所說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最後福德具足,成就圓滿佛果,佛號華光如來、應供、 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十號具足。你成佛的世界,叫做離垢,那個世界的依報大地,平坦寬正,地面上有許多寶 物綴飾其間,非常的清淨莊嚴。彼世界中,充滿了福德深厚的天人眾生,因為天人行善、修持所感,使得離垢世界安穩豐樂,沒有災難發生。彼世界又因人心清淨、 光明,致使依報大地光潔、鮮亮,淨若琉璃(琉璃為地),散發出猶如黃金般的澄瑩色彩……。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法教化眾生。

舍利弗,被佛出世度眾的時候,雖然不是像 娑婆世界般的污濁,但是仍然以宿世所發大悲本願教化罪障眾生,為一切眾生演說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三種教法。那個世界的劫名,叫做大寶莊嚴……。為什 麼叫做大寶莊嚴呢?因為彼世界菩薩聖眾充滿其國。眾生若能逢遇菩薩出世,實在稀有難得,就猶如寶物般的珍貴,故稱彼世界劫名為大寶。彼世界菩薩的數量,無 盡無邊,不可思議,除了佛的智慧力,沒有人能知道有多少。當菩薩聖眾欲行步時,均有寶物綴飾的蓮華承接具足。為何會有這種奇異情景呢?當知彼世界中的菩薩 大眾,都不是初發意的新學菩薩,皆是在無量劫中,久修六度萬行,已經種植深厚的定慧、德行:由廣大的福德力量所感,故有淨蓮顯相,承接具足;並且這些大菩 薩在無量百千萬億尊佛出世的世界裡,淨修梵行,恆常為諸佛所稱歎。又經常於諸佛前聞佛說法後,修學佛的廣大智慧,累積了甚深的禪定力量,開發廣大的神通力 用,早已善知一切諸法的總持行門,具有質真無偽的清淨心念,一心億念佛道,堅固不退,像這樣一意志求佛道的菩薩聖者,在彼世界太多太多了。

舍利弗,華光佛的化身壽命是十二小 ……,彼世界人民的壽命,平均也有八十劫。華光如來經過十二小劫將入涅槃之前,將會為堅滿菩薩授記成佛。並囑咐彼國的出家比丘說:這位堅滿菩薩當我涅槃 之後,接著在此世界成佛,佛號華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彼佛世界的清淨莊嚴,就像你成佛的世界一樣。舍利弗,此華光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三十 二十劫,像法住世三十二十劫。」

佛亦預記目犍連未來供養無量諸佛的福德果 報說:「這位大目犍連尊者,未來亦將會深發成佛道心,往返十方世界,用種種的供具供養八千諸佛,對每一尊佛恭敬、尊重、稱讚。諸佛滅度後,目連發心建造八 千座塔廟,高度為一千由旬(印度計里程的數目為由旬,每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的四種說法,以四十里為一由旬者居多),長度和寬度都是五百 由旬,而且每一座塔廟都是用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等七種寶物建造、裝飾而成,又用無數香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繪蓋、幢幡供養諸佛 塔廟。目連經過八千尊佛出世後,接著又發心供養二百億尊佛,也是像供養前述八千尊佛一樣的恭敬、尊重、讚歎、起塔、建廟、供養,最後福德圓滿,成就佛道, 佛號為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目連成佛的世界,叫做意樂,彼世界劫名為喜滿。其 國土地平坦、寬正,玻璃為地(喻淨土大地猶如玻璃般地瑩淨、透明),寶樹莊嚴(喻淨土中樹木殊勝、莊嚴的情形,就像寶物般地稀有、珍貴),而且在目連成佛 的世界裡,到處可以看到從寶樹上飄散像真珠一樣的鮮花,同通淨土各地,這朵朵的真珠華,片片晶瑩剔透,光彩奕奕,將淨土的自然景緻引入無以形容的特殊、清 淨、鮮明、莊嚴……中。令人見之,賞心悅目,讚為觀止。

意樂世界中,天人、菩薩、聲聞等聖人充滿 其中,其數無量。佛壽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世四十小劫。」

由以上經文所述可知,在聲聞行者啟發無上 菩提道心,實踐菩薩成佛行願時,一定會發願到十方世界去供養無量諸佛,在諸佛世界聽聞成佛之法,修學菩薩度化眾生、莊嚴淨土之行,當其福德究竟時,莊嚴淨 土之行由是圓滿,而與其宿緣教化眾生形成另一層次的淨土教化因緣。淨土的莊嚴顯相,即是聲聞行者由迴小向大,發心供養諸佛,實踐菩薩利生之行的過程中,獲 得度生福德極致的圓滿表相。

7
.施與受之間獲福次大的省思

據菩薩地持經卷七所載,菩薩逢佛世時,因 為以六種清淨心供養佛,而獲得無量的富樂果報。是那六種心呢?

1 一心觀想佛是無上福田。

2 一心觀想佛對眾生有無上恩德。

3 一心觀想佛於一切眾生中無人能比。

4 一心觀想佛於無量劫中難值難遇。

5 一心觀想佛於三千大千世界中至尊無上。

6 一心觀想佛於世間出世間法一切具足。

菩薩因多生累劫依般若波羅蜜,獲得無量禪 定門及無量智慧方便門,所以經常值佛出世,念念以此六種清淨心,乃至延伸無量清淨心,供佛不斷,累積了深厚的福德果報;因無礙般若心現前,而招感僅以一缽 飯食供養十方諸佛時,十方佛前飲食之具,具足而出,遠近無礙(大智度論卷三十二)。此乃指八地以上大菩薩而言(淨土中的大菩薩皆具此廣大福德供佛之力)。 其施福果報僅次於諸佛相互助揚法化之施德。

8
.施與受之間獲福最大的重心點在那裡?

而在施與受之間獲福最大的原因,必然牽涉 到施與受兩者之間心力互相交感的問題。施者與受者兩方面的內心越虔誠、越淨潔,相互心波交融、影響的層面便愈廣大、愈深細、越瑩淨,施主獲福也越大。而福 田中以佛的福德果報為最無上,當然施與受之間獲福最大的啟示,表現在佛與佛之間相互讚揚、供養的現相上。

1)經典上記述佛供養佛的情形

於大乘經典中,如華嚴經、般若經等,經常 有他方世界的諸佛菩薩前往娑婆世界以花香等供養釋迦牟尼佛,以表助揚法化之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