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的名詞
除了劍氣,還有劍芒、劍傷、劍意、劍勢、劍道、死活之劍、分合之劍。
劍氣:最著名的當然是天龍八部一書中以一陽指使出的"六脈神劍",無形劍氣一出,威力有如風雨大至、石破天驚。
劍芒:同樣出於天龍八部一書中,劍神卓不凡在靈鷲宮對虛竹使出劍芒,描寫最為生動。
長劍一挺,劍尖上突然生出半尺吞吐不定的青芒,劍芒猶似長蛇般伸縮不定,刷的一聲響,長劍刺入了大石柱中,深入尺許。這根石柱乃極堅硬的花崗石所制,軟身的長劍居然刺入一尺有餘,可見他附在劍刃上的真力實是非同小可。
劍傷:理論基礎在有些傷口在一些要害上,可以讓人喪失鬥志,但傷在另一些地方卻可使你回復戰力:譬如清初名將"施琅"攻台時,手下有一位名叫蘭理的將軍,打到肚破腸流、遍身浴血仍可盤腸苦戰,但有些人稍受微傷就無法再鬥,所以劍傷不但可致人死命,可活人無數,亦可瓦解對方鬥志,能激人勇氣,亦可令人棄戰!
劍意:如太極劍劍意,跟其他門派武學之道全然不同,講究以靜制動、後發制人;粘、引、擠、按數訣,充分顯出「神在劍先、綿綿不絕」的意境。
劍路:比較類似劍意,指的是每一種"劍法"、"劍招"有如一脈相承,循著劍法的脈絡可以找出劍法出自那一個門派。
劍訣:一般右手持劍者,左手便捏劍訣(食中二指併攏伸直,無名指、小指內屈,拇指扣於無名指、小指上),
劍風:武俠小說中對於拔劍出鞘的聲音,描述的十分引人入勝的,個人推薦古龍先生,在「天涯明月刀」中燕南飛苦練拔劍的「錚」聲,意謂劍招劍法雖有千萬種變化,但拔劍出鞘一擊卻始終是根本,練到最後終會反璞歸真。
其他劍風聲如刷刷、霍霍、颯颯、咻咻、交擊時的金鐵交鳴鏗鏘聲,其實重點是劍是用於砍劈、刺擊或是迴旋,聲音也隨之不同,不能一以論之。
劍有三個要素,一是長度,二是靈活性,三是結構強度。長度利於先發制人和擴大防護,靈活性利於攻守應變,結構強度則決定劍的彎折。短劍靈活有餘而長度不足,因此在步兵大量出現樹立了劍之地位的春秋戰國之交,劍的長度也在逐步延長。延長的辦法是改進劍身剖面,或許還會將背和刃分用含錫不同的銅水澆鑄,這些辦法都有助於提高劍身強度,使劍更為修長。於是戰國便有了 6、70釐米長的銅劍,而在登峰造極的西漢,這項紀錄更突破了 1.1米。
造型平直而精緻的劍是中國武學的標誌之一,但實際上這個標誌卻只風光了不到1000年,倍受推崇的時光則更短。
隨著劍的不斷延長,問題出現了,固然長度能增強劍的攻擊優勢,但卻降低了原先近距離擊刺的功能,反而更多的需要使用劈砍,而日益成長的騎兵更是迫切需求專業的劈砍兵器。於是環首刀應運而生,厚實的刀背比劍更不易彎折,同時製造工藝更簡單。至於擊刺功能,與短刀手默契配合的長矛手將成為唯一的專業者。
下面用劍的基本手法:點、削、劈、攔、撩、捧、剌、斬、崩、壓、絞、截、帶、托、穿、架、掃、抹、推、掛、提﹝還有挑、挫、攬、逼、勾﹞等都有不同的劍風聲。
簡單介紹二十種劍術手法,可以由動作聯想他所帶出的劍風。
一、 錯:劍身猛向前,向下微斜行為錯。
二、 砍:劍身由斜面,斜坡形向前或向左右為砍。
三、 掛:劍身由前猛向外、向後帶撥為掛。
四、 戳:劍鋒向前或左右連連直貫為戳。
五、 攢:劍鋒劃小環形,順勢前進為攢。
六、 摸:劍斜由前猛進,迂迥為摸。
七、 劈:劍身由上猛然由前向下為劈。
八、 撩:劍身由上向上,向前,翻手提起為撩。
九、 弸:劍身由下猛向下點衝,手下沉,鋒上升一縱彈性為弸。
十、 纏:劍刃向之圍繞旋轉為纏。
十一、 拋:劍身向左右平行為拋。
十二、 斬:劍刃天地,由上平下連剁為斬。
十三、 托:劍身衡平,劍刃天地上舉為托。
十四、 撥:劍身上下,鋒坡向左、右剔除為撥。
十五、 剪:劍身側面,突然下斜繫為剪。
十六、 截:劍刃天地,劍身切為截。
十七、 挑:劍鋒由下,猛向前、向上前為挑。
十八、 刺:劍身向前方或斜向方為刺。
十九、 欄:與前截相似。
二十、 削:劍刃天地,由前向下或左右連連後帶為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