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之~轉化心識的靜




2010/08/25 01:19


                          


 


(一)、靜的基礎


留住平衡狀態的靜


人的身體與能量有關。身體是物質,此物質即是一個人的全部物質,以大的格局看就是指實虛物質。實虛物質之間的狀態如何,其與身靜的關係如何?從物質生化看,實虛物質在交參的過程中,即已經進行了變化,而發生變化的交參在物質之間是不可能實現靜的,因為物質之間表現了相互作用的動,並且相互制約。


但是,只有在平衡狀態中進行的交參,才能產生最高境界的靜,才是在身體上表現出來並反饋於心的靜。這種交參過程及交參的結果,為一個整體性的平衡,平衡本身就是一種靜。不管這個平衡是大是小,都是一個絕對性的靜。因此,交參過程必須趨於平衡,使其時刻都不離平衡。


那麼,又如何實現“守住平衡狀態”呢?一切物質現象之間的運動本身,都是由一定的物質規律的自然屬性支配的;而這種規律與其自身有關,即在自主地運化時,永遠是屬於一種平衡性狀態。沒有外在強大之力的制約,它永遠是趨向平衡並且按平衡規律與準則去運動。這是最基本的能量運化規律。只有在自然狀態之中,才能符合物性自我的規律性變化,才能實現外在平衡狀態。


而自然就是不加外在制約,順乎其本來的狀態。而這個外在制約恰恰是來自於人的心,想要實現能量的自然交參運化,就不能人為的、主動的用心去制約身上的東西。應該使自己的心不去管它,就像與自己無關的樣子,在這種情況下,才能使身上的物質能量進行自然性的運化,才能趨向平衡性的交參。此時身體還是屬於動態,但這種動是屬於平衡狀態中的動,可以說是一種相應狀態的靜。這樣,身上的靜反饋於心,使心不動,即實現一種平衡動態中的靜。


實虛物質交參而趨於平衡,這個狀態是時刻都存在的,主要在交參的瞬間。只要有交參就勢必有結果,而這個結果不可能是整體上的,只是某個點上的交參。實虛物質轉化以後,就是無實虛的非物質態。如果實虛物質名之為有,那麼這個非(反)物質狀態也就是一種無,它能對自己的心達到一定的作用。這樣才能實現靜的狀態。


靜與人的心念


一般來說,靜是在一個念頭之後,下一個念頭尚未促成之前的過程中的那個狀態。其實,一個念頭一旦過去,下一個念頭緊接著就會產生。因此要守住二者間的狀態就要抑制下一個念頭的出現。這樣做雖然也可以進入一種靜的狀態,但這種抑制是自己心動的抑制,來自於心。而在守靜於這個狀態時身體能量卻會發生變化,這樣就違背了物質方面的運化規律。由心動去求靜的本身就是相互矛盾,因而這種方式並不可取。


往往講入靜的前提都是心不動。而人們在求靜的本身時,就已經開始動,即人在修煉時常用自己的心加點東西而求得一種靜。這種“加”的關鍵在形式的適應,即應該趨於一種平衡態而使身上的能量進行自然轉化。但是,往往懂得靜的人都不容易入靜,這是因為他會有意這樣那樣地去做、去追求。


而有的不懂修煉的人或普通人卻能在某一時刻進入一種混沌狀態,也可能他根本不知道靜的概念。質樸見真知,一般思想純的人容易入靜,由於他沒有用心去追求什麼靜,也就沒有外加的制約,這樣對他來說就是自然性的運化,也就實現了靜態。


如平時盤坐,這本身就是抑制身上的氣血進行自然性交參的行為,從而發生瘀積,使自身無法平衡,因此有很多人會在雙盤時產生難熬的痛苦,出現煩躁惡心等。這樣反饋到自己身上的大動,位身不靜。這是靜態之中產生的不靜,亦不可取。


在修煉中找到守靜的途徑


從身上找出一條守住靜的狀態的途徑。人在靜態時,身體能量方面是趨向於一種無物質性,就是無。它只能烘托,不具有作用性,只能得到趨向於靜的作用,而不能抑制靜。人也只有在這種狀態下,才能夠幫助自己實現靜態。


就像一瓶墨水倒入小的容器中,一定能分辨出黑色,但當把它倒入大海中,那麼由於它散到接近於極限,也就不能表現出黑色了。而自己的心,在身體出現無的狀態時,放在無裏面,那這顆心就算是墨水,這個無是比大海還要大的啊!大海還是有形的呢,這樣你的心就會感到不受什麼左右,空空曠曠的無所依托,沒有地方放。因此,人也就自然地處於一種高級靜態。


人在處於這種狀態的時候(即最佳狀態,它與身體無關),即使自己不管它,這種狀態還是存在的,要守住這種靜態。在守靜態時並不是守著怎麼進行交參和怎麼啟動,那樣就是執著於某一點。而是守住交參之後的那種無實虛狀態,它本身是清清澈澈的狀態,心裏是透亮的。我們所守的,要走到這個位置去做,而這個位置也是極容易把持的。


從修持法上講,在煉哪一個式子時都有這個位置,而且能在每個式子當中絕對地找到這個東西。即在其間稍微靜默片刻之時,一停止的瞬間,外在的意念對它不加以干涉,自己當時就靜了。此時,身體上的能量就自然地發生交參,出現一種鴻蒙狀態,類似於“混沌”。


從第一式到收式,片刻之中就能把持這種狀態,甚至於根本不必要把持,只要當時片刻不動,心稍微什麼都不管,鴻蒙狀態一下就出現,這也即是一種“靜態”。當然,不是持續這種狀態的時間越長越好,靜和動本身是交替進行的。我們所言的靜是一種相對的靜態。


從身心交參過程看靜態


從身心交參過程看,靜並不神秘。它包括修持的一切,時刻都存在,而關鍵是看自己如何去發現自身的能量、智慧和一切好的東西。如果人的心和身都是居於一個空的狀態,人在此時即是處於修持的最高境界,在一瞬之間,只要片刻的靜就能幫助自身了。通過做這種方式而想使自己的能量提高。


在出現靜態之前,如果以自己這樣有序模式的修煉狀態,那麼,就會影響到身體及外在場態的變化,雖然在把持片時之靜的過程中已經忘了,但還是能夠以能量存在的形式使能量級提高。這即是先使自己的心動,讓它進行某一種特定的交參狀態。


如“修持法”中的手勢,氣機膨脹,兩腎發熱,內心一坦然,放鬆了想法,雖制約了自身空定,但幾秒中又出現靜的“鴻蒙狀態”。這種狀態的強弱決定自己靜態,這種無的本身,即是實虛物質交參之後產生的,使人在心上、身上、能量上已經進入了一種靜態的格局。這些道理在“物質生化基源”中有所體現,但也與人的修煉有關。在認真修煉之中,進入身心交參狀態,才能出現一種真正的靜。


身心合一的作用


人的心態、心志如何,受到在修煉過程中所獲得的能量以及其自身實虛物質變參運化程度的影響。命法修持對心理狀態起決定性的作用,人的能力越高,這種作用性就越強。人在能力級提高時,定力也會相應提高,人也容易入靜。在身上修持所體現出來的心理的靜,在生活上可以時刻用上,如果自身浮躁,只想著自身的雜事,那麼接受外界能力就差,並且也不會給自己留下時間去找解決事情的辦法。


心靜方為空,為空時才能容納一切。如果心動則為不空,不空則不能容納。心的靜態如何,對自己的一切方面都有影響。而修心狀態之如何,又完全取決於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因而,身和心永遠是分不開的,即身心合一。而談到人的心時,定與身有關,能量的多少也與靜態有關,靜態高,外在的東西才能往裏進,兩者缺一不可。


(二)、靜的內容


從心上去講心和靜


從心去談靜,一念不起為靜。有想法則為不淨,乾淨之後為空、為無,就是靜。何為一念?即一個人的心理活動,我希望從心上去講心。可是怎麼講,你心裏什麼都不想,不就是靜嗎?而如果你又認為:“念這句話本身就是一種想法”的時候,你在概念之中還存在著這句話,這本身就又是不靜。要使人真正地進入靜的狀態,不可以用這種方法。而不用這種方法就又有矛盾了,那麼我連這個想法都不要,也不去管靜與不靜,這就對了。


因為靜本身不是你管與不管的事,不需要什麼東西對它有所影響。而真正想要進入這種狀態,連這個靜都不懂最好。但我們不是白癡,聽過並認識這個字,因此知道這個靜,其對實現生命的修煉具有無窮的威力,所以我們才去執著於它。但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我們既然不是白癡,就應該有一些別的想法。不知道這個概念,也就不會用它去實現靜,做了也實現不通。但你既然比白癡強,就不會在這種狀態之中,所以我們想實現心靜就裝一回白癡,讓自然之道去實現靜。


不靜自靜為真靜。沒有靜的概念,沒有靜的所求,沒有靜的執著而出的靜,才是真正應去追求的靜。不靜自靜就是希望對一切念頭都沒有,包括想自己在修煉的念頭。但這並不是絕對的不追求靜,包括不追求任何狀態,不執著於有,也不執著於靜,也包括不執著於一切想法。不執於這個靜是因為都知道這個字。


平時或盤坐的時候,只要把腿搬上,或是擺成什麼姿式,或連擺都不擺,然後就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不就把這件事忘了嗎?舉一個例子,如果你現在想睡覺,你就說“我想睡覺”,當說的時候你並沒有睡,如果真正地睡著了就什麼也不知道了,不知道睡覺的概念。


入靜也如此。按照某種方式去求入靜,這本身就是一種執著,很難實現靜。當不知道靜的概念時,不知道什麼是靜的狀態,但是人卻已經進入了靜的狀態。那麼,當人知道靜的概念時,還按不知道時那麼做,同樣能實現靜。所以,當你執著於自己為什麼靜不下來時,就別管它,自自然然,大大方方的。


比如要走進房子裏,走方步還是走碎步,還是蹦蹦跳跳,這沒什麼關係,只要能走進去就行了,何必還要學什麼具體的固定的方法呢?你並沒有想下一步該怎麼邁,但你的腳卻邁出去了。所以說,想真正實現靜的時候,不需要什麽方法,還是按人原先所走的一切去走,能夠實現就行了。


不執著的本身就是一個順自然的狀態。原先的自然性是屬於以往的;現在這個自然性,可以隨便去幹什麼,也可以想靜,只是不要執著,那就能靜下來,否則就違背了自然。不執著於現在的方式,不執著於任何東西,就會順其自然而入靜。


靜能容納一切


心靜了,靜到好的狀態,那就是定,靜本身是一種形式。可以說,入靜後即是什麼都不知道了。如果用物質方面的概念來說,這個靜對應的不靜即為動。心動就是有,是實實在在的心。平時講入靜都屬於有形而無質的事,就是因為人知道這個靜的狀態。


如某人入坐時,兩小時後醒來,在時間概念上,時針卻是兩小時,但自己一點感覺都沒有,沒有什麼形式,這叫有形無質,這叫靜。靜沒有質,沒有一切東西,靜也容納一切東西。在如此修為時,當時即能在層次、能量級上,提高很快,因為沒有那個東西,才能容納這一切。


當然,並不是在那個時候,  自己連肉體都不存在;而是那種東西轉化到一種狀態,進入一種空無的狀態,跟沒有是一樣的。沒有的存在地就叫無。以無這種狀態出現的時候,能容納一切有,包括無本身,所以人才能進入能量的境界,進入智慧的境界,進入大靜之後的靜;在人身上體現的定,可以說就是這種狀態。


定就是入定,靜就是一種狀態。定是無形有質的,先聖大德們所認為的很深,“定中生慧”,定後就是大智大慧,入定一次,就算是見正覺,這就是說的有質。入靜能有十幾分鐘或幾小時,而定都是片刻的。這就是人在入靜後的外在的身體的表現。


無意間就產生了靜


靜在任何時候、任何人身上都出現,無意間產生的靜才是真正的靜。如人在站樁或盤坐時,心中無所求,忘記了自己身在何處、意在何方時,這樣就可以說:“今天我真靜”,這是較容易實現的。


而當一個人的心裏有大悲痛時,或晚上跟別人吵架後,在某地一站,呆呆地望天空的星星,當時就已經忘記看什麼了,只是在那看而已。過了很長時間,才醒悟自己該回家了,也許人人都有類似的經驗。還有在大的高興時,會忘了自己該幹什麼,更不知道想其他別的事了,因為當時的自己已經在精神上完全放鬆了。這種靜在人的任何生活形式中都能無意間捕捉得到,有修持基礎的人,如果善於把握生活中的靜,才是修煉中的得意者。


入靜與定的關係


或許很多人都問過:“為什麼自己入靜很難呢?”因為人在修煉時執著於靜字,已經背離了一種自然的規律性,這樣就不容易出現靜的狀態。而有時人忘了靜的概念時,連念頭都沒有,傻傻的,那種狀態,卻恰恰是一種高層次的靜態。人要想實現靜,就應該把什麼都忘記,不能執著於一個靜。靜是普遍存在的,而關鍵在於自己是否發現了,若發現後,才能把持住它,但在把持的同時,又違背了這個靜字。這就要求人在修煉時的最好狀態即是放鬆和自然。


在修煉過程中又會遇到入定問題。入定不是用時間來衡量的,入定也與形式無關。雖然人體能量的運化因不同形式而有不同的運化,但決定人狀態這方面的東西,只有心裏放下一切時,無所有,才能靜下來,才能實現入定。入定時間的長短也因本人的能力而定,它也可以是隨意的。在烹煉時,必須有元神狀態,道家修持到元神出關就能夠入定。


在這個狀態適用的東西不一定在其它狀態中也適用,就如入定對不同人也不同一樣。如八卦中的一個艮位或是離位,這兩個封位狀態的時空角度、物質的實虛比例、實虛的結構形式是截然不同的。如果用兩卦來表示時空轉化,前者艮卦屬性的實物質多,而後者離卦屬性的實物質少,虛性物質多;前者密度大,艱難性大;後者容易,能力高。


這就是說實性物質多時,對實物質的約束力大,虛性物質多時,約束力小。修持者入定就是由他本身所處的狀態,虛性物質遠大於實性物質,那麼在他身上所體現的時間性就不同於常人了。


古語說:“洞中方一日,世上己千年”。就是說原先世上規定的量度,在洞中進入另一種狀態(時空道),背離於原先。眾人修持進入那種狀態之後,反過來就有大智大慧的形成。一切言行和舉動與原先不同,本事大得多,能解決的問題也更多,因而成名。這種高級的定態是人在修持當中很重要的狀態。


空、無才是真正的合於道


在修持過程中開始入靜與入定,接著入空和入無才是真正的合於道。道包括一切,但當人為而用之的時候,就不可能實現無的狀態,所以,道指心態為空的狀態。一進入這種狀態,修持人就可以隨意站位於一個位置,去無中生有。


有,是指片面的東西,空,不是指一直絕對的空下去,而是指某種狀態的空,其表徵現象為無形無質。如一個人坐在那不動,而他自己的感覺是一瞬間,這即是無形無質,無內容,在那一瞬間內是一片空,沒有時空的一切東西。


而人進入這種無形、無質、無內容、無時間,為空、為道,這是人心靜的最高境界。雖然任何人都有可能進入這種狀態,但並不常存,只偶然出現,這個方面的把持也很難。只要出現一次這種狀態,即是以門外形式修煉百年也是無法與之相比的。


在此種狀態時,修持者具有與他人不同本質的層次性。空往下走,無,才是真正的合於道。要想真正的進入空、無,還是需要有能量進入鴻蒙,通過真正的修煉才能合於天地之道。


(三)、實現靜的簡易方法


修煉者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怎樣才能更好的實現靜、空、無呢?如何走才能達到真靜呢?”應找出一些符合現實的、不用意念、不用形式上的意念的入靜之法。現在人們所用的,多是引著自己入靜,其本身就是去動,無機會靜,這樣即使進入狀態也守不住,這種有意念的方式不可取。


而任何人都有意念,目標又是使自己趨向於無意念,如果站位於有意念,但卻以意念引著、領著去修煉,這樣就不如隨著或順著,即是不排除意念,也不排除雜念。道理很簡單,牽著繩一直緊張,為動,一念代萬念不行;隨著繩本身的曲度,就不會很僵直,因為順著走,就必須有柔勁才行。繩子繃得不緊為相對靜止,即順著走。


有的人欲入靜時,總用壓制的方法,這樣就會有矛盾。人的意念總會有不動之時,等到意念不領著自己的時候就更靜了。如沒有繩子,雜念不排除而自無,想法不壓制也自無,就算入靜了。只有在自然狀態下才能進入真正的靜態。往往越簡單的越具有高深的道理。人在不明瞭道理時才躁,大道寓於簡,誰都有這個機會,明者亦易,愚者亦難。隨,是被動的,順,是主動的,不矛盾,它們本身就是一種自然的靜態。


因此,不用去管靜與不靜,有可能在某種狀態下就會自然順著那種氣氛去發展自己的想法,順著就能實現一種相對的靜,這就是方法。


一切東西的現象都是物質發生變化,是能量的交參,而這種交參變化可以說是時空轉換的格局。靜本身就是一種時空的轉化狀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