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再談孝順父母

分類:自性論說
2012/06/28 17:26


  出家的制度在古印度就存在,佛陀還沒有出世以前,就有其他宗教徒出家修行。佛陀悟道之後建立僧團,以出家人為核心;現在的佛教不論傳播到什麼國家,都有人來出家。中國道教本來沒有出家的先例,後來也仿效佛教有了出家的道士,建立起道教組織。


  出家必須要割愛辭親,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為什麼要割愛?為什麼要辭親?這在佛教教義上可以獲得解答。只是有的人認為出家不孝順父母,容易產生誤解。在歷史上的出家人甚至見皇帝也只問訊而不下拜,為了這個緣故,佛教與儒家時有矛盾衝突。儒家對孝順極為提倡,認為百善孝為先,有的還走向極端,提出父叫子死,子不得不死,繼又演化為師徒如父子,師叫徒死,徒不得不死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提倡孝順並不只儒家所獨有,佛教也同樣提倡,只是在具體的做法上有所不同。因為對人生的態度不同,世界上各宗教、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一種做法。佛教認為孝順父母並不只孝順現世的父母,對久遠的父母也應當孝順。尤其《地藏經》專門談有關孝順的做法,屬於佛教的孝經,是出家、在家修行常念誦的經典。佛教的出家制度認為,出家必須經過父母的准許,很尊重現世父母的意見,可說是具體孝順的做法。儒家認為,父母在,不遠遊,這一方面是為了接受父母的教誨,另一方面是父母有病,可以常得贍養奉侍。出家以後不會再接受父母的教誨,但可以接受出家師父善友的教誨,父母有病也可以回家探望,或誦經念佛為祈福報。戒律中不允許殺害父母的人來出家,認為殺害父母與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同為五逆重罪,速墮無間地獄。教中說報四恩包括父母恩,與三寶恩、國土恩、眾生恩相提並論。


  在南傳佛教的國家如緬甸、泰國、斯裏蘭卡,人們把兒子送到寺院裏去當一段時間的和尚,認為這樣才可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這或許有其道理,因為所有父母都望子成龍,子既成,其父母也會沾一點的福氣。出家修行得道,在家父母也會沾一點解脫之光,所謂一人成道,九祖超生;並非限於九祖超生,連無量劫以來的怨親債主都可以獲得超生。但我認為不宜把出家修行當作追求福報的手段。他們把兒子送到寺院出家的那一天起,就算計著到某月某日要還俗,既是出家時就作好還俗的準備,不來出家就最好。但是,他們為了孝順父母,又喜歡要求出家一段時間,當一段時間的和尚,或許還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使自己在社會生活中善於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關係。


  中國的出家人一談到報父母恩。就認為只有超度才能報父母恩。不但超度自己的父母,還要去超度別人的父母,連那些孤魂野鬼也要超度,終日與打交道;只重視超度鬼,不重視超度人。這本來不是出家修行的目的,但現在已形成一種時尚風氣。我們說有的人誤解佛教,其實,是我們誤解了佛教。因為有的人口念心不念,持戒修定不夠認真,不管念多少篇的佛經,還是沒有被超度。我聽說有的大修行人不用念經持咒,也能超度父母,他們只說一句話,或只起一個念頭,就被超度。有的鬼還附在人的身上去向大修行人求受幽冥戒。由此我們明白,只要我們修行得好,就能超度父母,就可以報答四恩,拔濟三塗。一般人看到出家人只管自己修行,沒有去孝順現世的父母,因為不懂得孝順也要賴于修行。寒山大士說:孝經末後篇,委曲陳情畢。生人持孝,自有靈感,父母在世的時候,要多勸父母歸信佛法,或許父母還沒有去世就已經獲得少分的解脫,消除了少分的業障。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的人認為生男可續香火,才是有後代,生女則不算有後代。現在搞計劃生育,無後的人很多。佛陀有獨子羅睺羅,羅睺羅出家以後就無後,這樣,羅睺羅尊者就等於不孝之子”?這顯然不符合真理。六祖慧能大師及近代虛雲、圓瑛等法師都是獨生子,他們出家以後就等於無後。有的說大善無後,認為是做大善事的人沒有後代子孫,如說周恩來總理也沒有親生子女;另一說法認為是指他做的善事空前絕後,無人可比。不管有後無後,能夠修行佛法,超脫生死輪回再來看這個世界,也許就不像今天想像的那個樣子。經雲: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即來觀世間,猶如夢幻中。


  出家人如果不認真修行,還要去做犯戒的事,不但不能孝順父母,父母也因此受到業障的連累。記得以前有一位出家人偷偷到寺院外喝酒,不料酒精中毒,臥床不起。當我們打電話告訴他家屬的時候,他的父親竟說:他連師父的話都不聽,不管他。連他的父母也羞于見犯戒的兒子,可見,犯戒的人誰見都嫌棄。出家人龍蛇混雜,凡聖同居,有持戒精進修行,也有犯戒懈怠放逸,有知識份子,也有文盲,各行各業來出家的都有。師僧弟子,舉上攜下,應當重視僧伽教育,重視佛教人才的培養。和尚的意思是親教師、力生,我們都自稱是和尚,應學會為人師表,懂得怎樣教化眾生。


  孝順父母只是世間法,佛法不離世間法,但佛法不是世間法;世間法太濃,出世法就變得很淡,猶如一杯牛奶水分太多,喝牛奶的人就會覺得沒有多大的牛奶滋味。若真正趣求解脫來出家的人,應把父母家庭的事安排好,沒有任何後顧之憂,再來一心一意修行佛法。當然,在家也可以修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