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三法印鑒別正統佛法

分類:自性論說
2012/06/28 16:33


  今天要介紹佛法的一個基本概念——三法印。佛法的內涵無非是以三法印的內容為標準,以此衡准世間的一切,讓我們認清楚該走的路。實際上要徹底瞭解三法印,不是一生兩生的事情。談這個問題是因為現在有人假藉佛法之名行詐騙之實,使得很多原先不信佛法的人,對佛法生成更深的誤解,乃至於很多對佛法有一點信仰的人,也受到極大的影響。因此我想向大家說明,搞為一個佛弟子,如何以佛告訴我們的三法印,來辨別是佛法還是非佛法。


  首先說明什麼是三法印,其次談三法印對我們有什麼價值。


  是一個數字,指的是佛法。廣義來說,世間一攬子的萬事萬物,也就是我們認知的物件,以及存在的一攬子一切,佛法裏統稱為。其實佛就是覺悟者,是梵文,翻成中文就是,他對世間所面對的萬事萬物——“的真相覺悟了。這個真相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說明,總結起來可以歸納為三個,如果合乎這三個標準的就叫搞佛法;反之就不是佛法,因此稱它為三法印。就像我們世間通用的大印,比如政府的印叫公章,大印一蓋,到哪里都行得通,現在是由正覺者世尊所開示的三法印來看世間的萬事萬物,以這三點衡准出來的就是佛法。


  正皈依


  佛出世有一個基本的原則:佛跟一切有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希望離苦得樂。既然目標是一樣為求離苦得樂,但是,差別是佛得到了,我們沒得到。佛得到的原因是他對世間的真相看清楚了;世間的人所以得不到,是由於迷糊,或者稱□dL明,由於無明所覆蓋而輪回生死。瞭解佛法以後,透過佛法去觀察、去行持,我們稱之為修行,就是修改以前在錯誤認知之下的行為。所以依佛法認真一步一步深入的,我們稱為修行人,走到最後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世間的無明之行是永遠輪回生死,雖然推動他人生的目標也是離苦得樂,但因為對事實的真相認不清楚,或搞不到,所以白忙一場,在生死輪回中吃冤枉苦頭。所謂小人枉自為小人,就是這個意思。


  對佛法有了正確的認識,照著去修改我們的行為,最後得到究竟的果——成佛;小則解決自己的問題,彈出生死輪回。究竟的果是要幫助一切人成佛,徹底解決一切問題。人都希望離苦得樂,可是每個人用的方法不一樣,我們佛法的方法去搞,就是皈依佛法僧,為什麼要皈依?因為這個才是真正的究竟離苦得樂之道。


  在《瑜伽師地論》或《菩提道次第廣論》上面也說,因為我們感覺到世間的苦,要想除苦,所以要找真正可以依靠的人,這也就是皈依的境——能夠搞我們皈投依靠的物件,必須具足四個條件:第一,他一定是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假定他自己都沒轍兒解決,怎麼能救我們?第二,他不但自己解決,也要懂得怎麼幫助別人解決這個問題。否則我們去找他,他也沒轍兒幫忙。第三,他有這個願心,願意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否則他雖然有這個本事,但是他不想幫忙,你找他也不一定有用。第四,我們所皈依的物件,並不會因為你給他什麼好處,他才幫你;而是你只要肯聽話,照著去搞,他都願意幫你。佛說:我之所以解決問題,是我照著正確的方法去搞;今天你皈依我,如果你不照著正確的方法去搞,我也救不了你。所以佛希望我們照著他的話去搞,真正離苦得樂,並不是想從我們身上謀取什麼利益。因此,我們想離苦得樂,就必須皈依,而皈依的物件必須具足這四個條件。


  真正皈依時該怎麼搞?《廣論》上說,應先看佛、法、僧的功德。我們覺得世間很苦,信賴佛有這個能力能救我們出苦,如果透過觀察,認識佛的確有這樣的功德,不管祂的身、語、意,都完全具足這個條件。就好像我們長大了要選一個職業,要先瞭解哪一個職業最好,將來最有出路,我們就朝這個方向去走。現在既然已皈依佛,當然要看一看皈依的物件,他如法修行生成了什麼樣的效果,真正瞭解以後,內心會生成一個非常崇敬仰望的心情,覺得這個才是我要的!將來我也要學佛一樣走這條路。佛告訴我們正皈依的是法,因為只要照這個道理一分一分去搞,苦就慢慢的淨除,最後得到圓滿的功德。要想照著去搞就要修行,要修行要有同伴,也就是僧,所以搞為一個正式的佛弟子要三皈依。一般來說,辨別是佛弟子或非佛弟子,是以皈依為准。


  大家也許會覺得現在好像有很多人皈依,這裏要明確界定一下,什麼才是真正佛法告訴我們的皈依。也許有些人認為三寶、佛法很好,或者某個師父很好、很有聲望,皈依他可以得到很多好處,所以我去皈依。也有一種是人家拉你去,人情難卻,你就莫名其妙的去拜三拜,包了一個紅包,念了幾句話,有了一個法名,我們以為這樣就是皈依了。以佛法來說,不是!


  不過,的確有的人像前面所說的,剛開始並不是那麼堅定,可是他內心的確想透由佛法來追求離苦得樂之道,只是因為眼前或許為生活忙碌,一下子不大可能全部投入學習佛法,不過他一定會漸次漸次的深入。所以總結來說,對佛法有了正確的認識,覺得這個才是人生崇高的理念,並依照著佛法來修行,步步提升,不但優化自己,還要優化一切眾生,究竟解決這個問題。這樣才能稱為正皈依。所以皈依不是以皈依證有幾張,老師有幾個來算,而是對於世尊的教法,透過皈依的師長告訴我們,自己願意如法去行,這個才是佛弟子。所以佛弟子與非佛弟子的辨別是在如法與否。


  現在簡單的從三方面來說明,即佛講的三法印。在漢地有兩個不同的說法,一個叫三法印,一個叫四法印。真正瞭解了以後,三法印跟四法印是同樣一件事情,我們真正趨入必須從這個基礎步步深入,否則都是空話。


  三法印


  所謂的實相空性可能很多人都聽過,也可以說出一大堆道理,可是好像跟我們了不相干,因為以我們的程度,根本沒轍兒契入。現在在理論上稍微搞一點說明,就會比較清楚的瞭解。三法印第一個是諸行無常,第二個是諸法無我,第三個是涅槃寂靜。如果加上有漏皆苦,叫四法印。


  有漏皆苦


  現在先解釋有漏皆苦,皆苦,就是統統都是苦的。就是煩惱的異名。並不是說我今天心裏不高興就叫煩惱,佛法的煩惱是專門指我們內心當中一種不寂靜相,這又分見惑、思惑。煩惱的根本是我執,只要有煩惱,一定會推動我們造很多業,由煩惱造的業,結果一定是苦。煩惱本身就是個苦;造了業以後感果又是苦;當苦境現起時,往往又會引發我們的煩惱再去造業,永遠在生死的苦輪當中轉,所以根本原因就在煩惱。


  涅槃寂靜


  假定把煩惱解決了,這個苦就會消失。苦消失的境界就是涅槃寂靜。涅槃是梵文,翻成中文就是苦果及苦因都消失掉了。寂靜,我們不太容易瞭解,因為沒有體驗過,不過可以勉強的說,它是一種真正的快樂,現在我們的快樂是不究竟、不圓滿的;真正涅槃寂靜的境界才是究竟圓滿的快樂。


  我們對萬事萬物的認知當中有很多是錯誤的,要獲得正確的認識通常有兩種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直覺,直接的去體會,佛法有個專有名詞叫現量。譬如說今天你跑得很熱、很累,手上有一條冰毛巾,你一擦就覺得很清涼,就是這個感受,這個是比較單純的。如果這件事情本身比較複雜,特別是精神上面比較抽象的,不是那麼容易就感受得到,而且有一些東西必須要透過學習,然後自己去實踐,漸漸的才能夠真正的體會得到。學習這個事情勉強不來,一定要我們自己願意去搞,所以一定要有一些理由,使得我們能夠信服,願意改變我們的方向跟著走。雖然這些啟發信心的理由,我們還沒有直接體會到,但是只要我們信得過,瞭解大概的內容就可以了,佛法當中有一個專門名詞叫搞比量。譬如世間人會說:你好好的念書,將來去留學拿博士學位啊!到底博士是什麼我們不太清楚,不過被人家這麼一說,我們內心當中可以想像到一個大概。現在關於涅槃寂靜的內涵我們沒體會到,但只要先確定人生的目標,認識理論後照著去實踐,慢慢地就能夠體會。用我們現在的快樂標準去想可能錯誤,所以佛告訴我們寂靜才是真正的快樂,也就是說,一攬子痛苦的因跟果都消滅了。以上所說的是四法印當中的後兩個:有漏皆苦、涅槃寂靜。


  諸行無常


  若依次第來解釋,第一個是諸行無常,是行為、作為,實際上諸行就是指一切的有為法,也就是說,凡是一攬子我們造作出來的,不管從因到果,都是有為法。就是行為、作為,或是變化、流轉,所以有為法的特點是無常。我們通常對無常會有兩種概念,一個是人死了叫無常;另一個是說,一攬子事物不能常保,這兩個都是很粗淺的無常。佛法講的諸行無常是比較細微的,所以無常有粗細兩個相,粗顯的一定涵攝在細緻的當中。凡是一切有為的法,要保持恒常不變,根本不可能,所以沒有恒常不變這個特徵,就是諸行無常


  一攬子在三界六道之內的一切,沒有一樣例外,永遠都在變化。譬如我們住的這個鋼筋士敏土的房子,好像幾十年乃至幾百年都不會變,實際上一攬子這些東西都是表相,它真實的內涵卻變化得非常快,快到連一刹那能夠保持這個定相的狀態都沒轍兒。這個內涵我們很難懂,一般來說,現量當然談不到,就是以比量,用道理去講,也不是那麼容易體會到。我們會以為明明這個東西是鐵作的,在這裏幾百年不壞,怎麼說它一直在變?現在科學上已經觀察到,原來這些東西表相上是這樣,實際上裏邊是快速地在變化。佛真了不起,他不必靠科學就可直截了當看得非常清楚,一攬子的東西沒有一個例外,刹那刹那都在變化,這叫諸行無常


  為什麼會無常?因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造作的,凡是造作的東西都是因緣和合,凡是由因緣而存在的東西,都是無常的。譬如一場法會,這是因緣所成的,有人願意講、有人願意聽,也找到這個法會的地方,才能成辦。又譬如我們使用的桌子、椅子,有的是鋼鐵搞的,有的是木頭搞的,透過人工製造,就變成桌子、椅子。譬如說我們人,我們的身體是父精母血結合,然後生下來,靠食物、營養等慢慢增長,還要更多客觀的條件,心靈亦複如是。既然這些東西都是要各種因緣,而因緣一直在變化,而且輾轉的會互相影響,所以它永遠在變化。這種無常相很深細,一般人看不見,但是這是一攬子世間的一切事物的真相,這一部分雖然不一定能夠很明確的看見,但是比較容易體會也容易接受。


  諸法無我


  最後要講諸法無我,這個比較難,實際上這個是佛法最重要的中心。從諸法無我向前可以講無常,向後可以講涅槃,向上可以說一實相。因為諸法就是一攬子一切的法,前面講的諸行是專指有為法,現在這個諸法無我的包括有為、無為。單是這個有為、無為就不大容易懂,簡單來說,有為就是指三界之內會輪回生死的;無為就是超出有為的聖人之法。只要存在這個世間的,不管是凡夫或聖人,一攬子的這些現象都有個特徵——“無我,這很不容易瞭解。例如每個人都叫我日常,如果無我的話,我是什麼?有人學佛以後會講:一切都是空的,你不要這麼執著。誤以為這樣就叫搞,如果否定掉就沒有的話那談它有什麼意義?所以有、無是相對的,要談諸法無我,必須在這個緣起有上面談,說它沒有真實的自性,一旦離開了緣起有談自性空,那是空話。一切法的存在,有一個專門名詞叫搞緣起性空,這也是《法華經》的中心。


  一攬子一切法,沒有一個例外,都是性空,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緣起的存在,所以性空跟緣起,是一體兩面。就像我們的手,可以看得見它是緣起的,有骨頭、有肉、有皮,手的存在,是由這些因緣條件存在的,它的本性空。凡是緣起的東西一定性空,這是佛法最重要的中心理念。是在這個狀態當中才說諸法自性空無,這個才是佛法所講性空的內涵。因此凡是任何一樣東西,不管有為、無為,都是這樣的一個行相,這個才是真實的。


  有時我們給它取一個名字叫真如,什麼是真如?本來就是這樣,這才是真的。一攬子的東西都是這樣,從緣起的方面去看,不斷的在變化,所以說諸行無常;而它的本質是真如,或者叫諸法無我。瞭解了這個特徵以後,不再有生滅的變化,那是涅槃寂靜;所以事情整個的中心就是真如實相,如果我們單從這個上面談叫一實相印。這個實相必然會顯出幾個面貌來,一個是諸行無常,一個是涅槃寂靜,它的本質就是緣起性空。我們或者從性空方面去講,或從緣起方面去談,其實這是一件事情的兩個面,這是三法印跟一實相之間的關係。


  依法修行


  萬事萬物都不是天生如此,不是恒常不變,而是緣起性空的,我們現在要求離苦得樂也是這樣。佛告訴我們,世間一切的事情本來就是這樣,《法華經》上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一切法本來就是寂滅相,有什麼樣的因緣,它就現什麼樣的狀態,例如你造了雜染之業,就現出生死輪回來;瞭解了這個特點,我們願意跟著佛法去搞,就漸漸遠離雜染。因此瞭解三法印以後,對我們每一個希望究竟離苦得樂的人,就生成一個最積極的意義,我們一攬子的努力都應該朝著這個方向去搞。我們都不希望痛苦,那就應該根據這個原則,瞭解痛苦的原因在哪里而把它拿掉,痛苦自然消失。同樣地,要追求快樂必須找到快樂正確的因,並去努力,快樂就現起。並沒有天生的苦樂,這些都是緣起,就是形成苦樂主要的條件,我們既然都希望離苦得樂,豈不是該在這上面努力嗎?這是三法印給我們的啟示。所以要離苦得樂,就要皈依三寶,正皈依是法,認識法的特徵,瞭解後,我們的行為就不會像以前這樣的亂來,照著正確的方法,修改以前的行為,這個叫搞修行。


  修行是根據三法印,可是三法印的內涵非常廣泛,有它趣入的正確方便,《菩提道次第廣論》即是三法印的開展。《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內容分四科,首先甲一講造者的成就,因為我們也希望成就,所以要找一個理想當中所仰望的典範,例如你想搞總統,或者想要財富,像王永慶一樣,那他是怎麼成功的?世間搞父母的常指給孩子看:你看那一家的孩子多麼精采!你應該向他學啊!那麼我們學佛的佛弟子,豈不是應該以佛法當中真正成氣候的人搞為標兵。所以甲一的內涵先告訴我們造者的殊勝。甲二是法的殊勝,甲三是學的人應具足什麼條件。之後我們怎樣如理一步一步搞,就是甲四。所以三法印正是說明這樣的內涵,我們先在理路上有了正確的認識,然後漸次深入去優化,這是佛法的特徵,真正來說,這也是任何一個人必經之路。以上是三法印的內涵跟效應。


  瞭解了這個特點以後,我們再談為什麼有許多知識份子會受騙上當,無非是因為他覺得這樣會得到好處、利益。但是假定你瞭解一切都是業感緣起,好處、利益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知道如是因如是果,也就不會被他所騙。


  進一步來看被騙的原因,總不外乎有人設了一個騙局,讓你得到小小的甜頭,告訴你要這樣才能得到好處,引發我們內心當中的貪欲,你就被他所騙。瞭解了佛法以後,並不是要把貪欲心拿掉,而是要把它變成善法欲。我們瞭解,並照著正確的道理漸次走上去,的確可以得到離苦得樂。苦樂的根本是煩惱,最嚴重的是貪、嗔、癡,像這種的貪對我們是沒有好處的;但是如法的去搞,希求得到真實的功德,這叫搞善法欲。經論上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修行是件苦事情,我們願意去搞是因為瞭解照著正確的方法去搞,可以用小苦去掉大苦,得到大樂。就算是世間任何一個成就,都要經過一些努力,沒有一樣東西可以不要努力就自然掉下來的。所以我們清楚修行的特徵後,就不會受騙,一定是根據緣起,或者說是因果的本質。


  緣起與因果


  我們常會覺得好像緣起就是因果,事實上緣起的範圍比較廣,因果比較狹。凡是緣起的現象,大體上呈現三個面貌,第一是因果的必然性,第二是相待性。比如說好壞、大小、長短、冷熱,這個叫相待性。今天你穿多了會覺得熱,穿不夠會覺得冷;或是說不同的人感受也不同,你感覺熱,他感覺冷,這都是對比出來的,以我個人的感受,來對比這件事情。像這個茶杯你無法說它大或小,也許你覺得大,因為你平常用的茶杯比較小,所以根據你習慣用的茶杯去衡量它,但是它本身並有沒有大小的問題;如果另一個人平常是海量,他看這個杯就太小了。所以這個緣起的現象一定是相待性。


  以上兩個比較容易懂,緣起還有一個名物的特徵。凡是緣起的東西,都叫假名有,或者叫假有。就是前面說的,萬法不是實有的,也不是天生而有的,是種種因緣條件組成的。當這個東西呈現的時候,不一定有名字,也許是最初發明的人異想天開想出個名字來代表它。凡是緣起的東西,一定是先有這個東西的存在,然後有一個名字。這個名物之間也有一定的關係,就是名字,就是名字所指的內涵,這東西是無常、變化、也是無我的。譬如這個茶杯為什麼叫它茶杯?因為它是裝茶的;如果不是裝茶,裝著水,就叫它水杯;如果裝了酒的話,就變成了酒杯;或者同樣是茶杯,一個是鋼搞的,一個玻璃的,那又不一樣了,這是名物之間的交錯關係。然後又有相應或者相克的相待關係,這些都是緣起當中必然的現象。


  當我們真正瞭解名物的特點後,對因果的必然關係會把握得比較准。因此一般的騙局,我們就比較不會受騙,何況那些騙局很明顯的有一樣東西在裏頭,有的是騙錢財,用宗教的幌子來騙人,例如照片會放光,或者其他神通。假定不太瞭解佛法,還可能被他騙,如果正確深刻瞭解佛法以後,知道其中一定有它的次第和內涵,那個騙局就不能得逞。


  我們學佛法真正的目標,就是要認識世間錯誤的一面,不再被它迷糊,而後照正確的道理步步走上去。如果周圍的人不懂得這一點而走錯了,那我們可以用所學的正確標準來衡量,真假立刻判別出來,不但自己不會受騙,而且讓周圍的人也避免受騙,又可以維持社會的安寧,這是多好的事情!


  我們學廣論,好像沒聽說過三法印,很多人在學廣論之前,已經接觸佛法很久了,好像也沒聽說過。實際上這是因為現在末法了,大家不太注意。最早在印度的時候,衡量是否為佛弟子,有不同的標準,曾經有一派並不是以皈依來衡量,而是以是不是接受三法印搞為指導你人生的原則來衡量。是,才叫搞佛弟子!那是非常嚴密的標準。我們所學的是阿底峽尊者的傳承,是根據是否皈依三寶來判別是否為佛弟子,而正皈依是法,法的內涵就是三法印,所以其實皈依法也已經涵攝了三法印。


  廣論與三法印


  我們現在不妨以廣論的內涵去看三法印。一開始是甲一、甲二、甲三,真正修行是從甲四開始。首先要跟隨善知識聽聞,然後要修行必須要利用暇滿人身。第一要思惟觀察無常的道理,不過它是指粗顯的,並沒有講諸行無常,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廣論上告訴我們的就是諸行無常,前面基礎準備好了,再不斷的深入,到最後是奢摩他、毗缽舍那。奢摩他是止,毗缽舍那是觀,觀一切法緣起無我。瞭解以後,如法去修行,得到涅槃寂靜,這是廣論內涵。


  末法時最盛行的是念佛,因為是末法,法在世間漸漸消失了,也不懂怎麼修;或者懂了,卻沒有修行的環境,就算有條件,可是一天到晚為了生活忙得透不過氣來,所以只有念佛了。世間的真相是諸法無我,緣起性空,我們看不清楚,所以流落在生死輪回當中,枉受辛苦,現在唯一解決的道道要修行,偏偏現在這個時代不行,只好趕快拼命念佛。現在念佛的人很容易走上一個岔路,總覺得好像隨便念幾聲,死的時候就可以到極樂世界,哪有這樣容易啊!印光大師告訴我們真的念佛,要把字貼在額頭上,因為他看得很清楚,我們隨時會死,忙世間的毫無意思,所以他是真正瞭解了三法印的內涵,曉得流轉生死毫無意義,生起了厭離心,又沒有正確的方法可行,只有拼命念佛,希望佛的大慈大悲救我們到極樂世界,到了那裏有最好的環境,再照著三法印一步一步提升。所以念佛法門的根本內涵,一定也是以這個特徵為主。所以假定我們念佛,卻被這個騙局騙了是有可能的,因為不了解法!但是念佛跟這個騙局一定是兩回事情。


  其次談禪。禪是因為瞭解佛法的特徵,原來我們把這個看得這麼重要,好像是永遠不變,實際上是無我的,沒有真實的我,因此努力思惟去找這個我。所以禪門公案當中很重視參話頭。簡單說明一下什麼是話頭,例如叫你參念佛的是誰?這個還用問嗎?我念啊!其實這不是一個問答題,若是照字面去回答就毫無意思,是要去找出的真實行相。還有一個話頭是參什麼是你本來面目?這是當初六祖大師對一個上首弟子慧明說的,結果他當下恍然開悟。悟些什麼我們不知道,真正的開悟,就是見到無我。


  真正在開悟的境界當中,照見五蘊皆空。平常我們看見的我消失掉了,佛教的經典當中,《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諸佛的心要,一開頭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每一個人都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依緣起聚合而成的一個假有,沒有真實的本體,即五蘊自性空,我們凡夫眼光去看是有,以般若去看是沒有。般若就是真實的智慧。所以參話頭不是問答題,我到底是誰?誰在念佛?什麼是你本來面目?真正參禪要下苦功,所以古人一參往往幾十年乃至一輩子。我們現在跑到佛堂裏面坐了七天,覺得很有意思很受用,假定這樣就好的話,為什麼古人要花一輩子還不行?有很多禪門的祖師花幾十年功夫,而且宿生有大根性的人才能開悟,所悟的也就是諸法無我的內涵。


  講到這個是要說明以三法印來辨別是佛法、非佛法。一般來說,佛所開示的最完整的內容,可以用三法印來涵蓋,可是到後來因為佛弟子們的根性差別,開展出不同的法門。在漢地有禪、淨、律、密、教下三家。禪、淨剛才講過了,律是什麼?整個的佛法來說,修行不外乎戒定慧,而且有一定的次第。我們為了解決人生問題,究竟離苦得樂而去修行,第一步是戒,戒並不只是受了戒以後,告訴你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喝酒,真正的戒不是這個,也沒有離開這個,就像廣論的道總建立當中曾經談到三士之名,下士、中士、上士。下士分兩種:下士、共下士;中士分兩種:中士、共中士;上士之後又可分顯教、密教。如果忙了半天是為了現世安樂,這個叫下士。修行人也要為現世忙,但是目標是為了後世。為什麼修行人還要忙現世呢?因為修行要藉重身體及修行的環境,我們稱它為資糧,所以為了繼續不斷的修行,必須要努力以得到暇滿的人身,以及好的增上環境。這一部分我們稱為共下士,因為這個是跟下士共同的。就像我們念書,只想念小學的,固然在小學裏念;準備念中學、大學的,也要念小學,所以為了念中學、大學,而現在就讀小學這叫共小學。這個下、中、上是阿底峽尊者的《道炬論》所講的,在《瑜伽師地論》的〈攝抉擇分〉中說:受持非律儀非非律儀的叫搞下士;受持聲聞緣覺相應的淨戒律儀的叫中士;受持菩薩律儀的叫上士。律儀是專門名詞,也就是戒。


  我把簡單說一下,然後再講定慧。佛法告訴我們的戒定慧,有一個特點,我們不是要離苦得樂嗎?可是因為透過的眼睛,對世間的真相看不清楚,乃至看錯了,造了輪回的業,所以雖想離苦得樂,可是結果是離樂得苦。佛是覺者,看清楚世間的真相而解脫,因此,應該照著佛告訴我們的方法修改我們的行為。要修改行為還是在現實生活中,不同的是,面對境界時,以前是照著跟無明相應的理念、行為習慣去搞,現在要改一個方向,是叫修行。以前看見喜歡的東西總是想道道得到它,現在不是,要舍掉這個,凡是不順佛法的我們不可以搞;反過來,該搞的事雖然不習慣,現在我也要去搞。


  的目標是要解決生死輪回。所以真正的戒是從中士開始,前面引的《瑜伽師地論》中的受持非律儀非非律儀,以及受持聲聞緣覺的淨戒律儀,到受持聲聞緣覺淨戒律儀的時候開始叫搞戒,因為這時開始才是以彈出生死輪回為准的戒條,對著境要照這樣的戒條去搞。至於共下士叫非律儀非非律儀,不是戒,也並非不是戒,兩個否定變成肯定,是說它雖然不能幫忙你彈出生死輪回,但是可以使你得到生死輪回當中的好處。


  現在我講的禪、淨、律、密當中的律宗是以中士以上的標準去衡量。為什麼要持戒?因為世間一切諸行無常,我們由於無明,不瞭解這個道理,所以一直輪回生死,瞭解了這個道理以後,要求涅槃寂靜。真正想從眼前這個迷的境當中改過,必須要戒除一些不好的習慣或行為,這叫止持;相反的,有些事情你本來不習慣的,這時要去搞,叫作持。所以律宗真正的中心也是從三法印開展出來的,而且律宗是一攬子佛弟子的標準,只是現在很少人去研究、深入,但是一定是從這個地方談。以而言正規密法也必定建立在前面這個基礎之上;教下更是專門談這個問題的,不管賢首、天臺或唯識法相都是。


  因此可以簡單扼要的說,整個佛法衡准的標準是三法印。現在社會上發生以宗教名義騙人的事件,如果周圍的人也被騙,那我們可以告訴他:假定你早一點肯相信我,學習正統佛法的話,就不會走偏。如果社會上人人都能瞭解,以宗教來騙人的事件也不會出現了。現在已經發生了這個事情,你還不趕快學佛、學廣論?即使沒轍兒勸別人,我們瞭解了以後,更應該告訴自己:以前我可以不好好的學,今後我要更加好好的努力。因為過了幾年,大家一定把這件事忘得乾乾淨淨,但怎麼保證這種事情不會換湯不換藥又來騙你呢?所以現在趕快努力還來得及呀!我們一步一步地照著廣論去深入,固然會瞭解,但是這樣要很長一段時間,畢竟在座大部分學廣論是工餘的,而這種詐騙事情隨時可能又發生的,所以我就先很簡單扼要地把這個佛法的精要——三法印介紹給諸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