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煩惱《1》




2009/10/12 09:29


 


如何消除煩惱


各位同學,各位居士:


我很多年來講開示的時候很少寫稿,但是這一次在台灣,或者說是心血來潮吧!有幾位同學約會在新竹福林堂,給我出個題目;這個題目不是我出的,是同學出的題目,我就把所要講的寫出來。寫出來之後,又有其他的地方請我去講開示,我還是講這個,另外還有一個稿。我們現在在座的同學,有多少位在台灣我在講的時候也有聽過。但是這個稿我現在再重講,我希望各位同學能夠對我有所幫助;就是我講的有些地方,不如理的地方也可以告訴我,或者你們有不同意見也可以討論。


這是一共分十一段。第一段。



煩惱為何義?何故欲消除?能擾亂其心,不得安樂住。發動諸惡業,令招感苦果。故一切佛子,應除滅煩惱。


這第一段就是先解釋什麼叫做煩惱,為什麼要除滅煩惱,說一個大意。煩惱,這是一句話,這句話裡邊有什麼意義呢?這是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什麼原因要消除煩惱?


「能擾亂其心,不得安樂住」,這就是煩惱這句話的義;就是有煩惱的時候,它使令我們的心動亂,不能夠安樂地住,不能夠住在安樂的境界裡面,使令心裡面不安樂、不自在。


「發動諸惡業,令招感苦果」,為什麼要消除煩惱?不得安樂住,所以應該消除;同時有了煩惱,能夠發動各式各樣的罪過,能造很多的罪業。造了罪業,就使令我們招感苦惱的果報,令我們去受苦。「故一切佛子,應除滅煩惱」,應該滅除這個煩惱。


我曾經說過一句話,我們餓了的時候,你給我一個麵包,這事我很歡喜,我容易接受。若有人告訴我:「你不應該有煩惱,你除滅你的煩惱,除滅你思想上的污染。」就不願意接受,就是不願意接受的。我們人是這樣子。但是我們佛教徒不同於一般的人,有深一層的智慧,就是能接受這件事,就是能滅除、消除內心的煩惱。


如果我們佛教徒不想滅除內心的污染、調伏內心的煩惱,這樣的佛教徒,我


1 如何消除煩惱


看就是交白卷了!就是不及格了!


這第一段實在就是略說。下面第二段。



欲滅諸煩惱,應作如是觀:心本無煩惱,煩惱云何生?


第二段說明煩惱是怎麼生起的。我們想要滅除煩惱,應該知道煩惱怎麼生起,然後才有辦法消除。


「欲滅諸煩惱」,我們若想要,你有這樣的願望、有這樣的志願消滅內心裡面各式各樣的煩惱。「應作如是觀」,應該作這樣的觀察,你先這樣觀察,才有可能消滅煩惱。


怎麼樣觀察呢?「心本無煩惱,煩惱云何生」,我們的內心本來是沒有煩惱,這是按照粗顯的煩惱說,我們心裡面沒有什麼煩惱。心裡面心平氣和的時候,貪心也沒有、瞋心也沒有,那麼煩惱怎麼會生起呢?


生因有三種:有境界現前,深心藏種子,不如理作意。以是因緣故,煩惱得生起。


「生因有三種」,煩惱怎麼樣會生起?這裡說有三個原因,煩惱才能夠生起。


第一個原因是「有境界現前」,就是有一個引發煩惱的境界出現在你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前面,這是所緣緣,有這個境界你才會有煩惱。如果沒有這個境界,煩惱是不生起的。不管你貪心,也是要有個所緣境;瞋心,也要有個所緣境;邪知邪見、愚癡,也是要有所緣境;高慢心、疑惑心,各式各樣的煩惱,就是我、我所的這些煩惱也是有所緣境的。「有境界現前」,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深心藏種子」。就是我們的心簡略地說有兩部分:一個是我們自己感覺到我們是有心識的,我們自己感覺自己有個明了性,自己能覺知的,這是膚淺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是深細的心,深細的心我們自己不知道;那一部分的心,通常我們說就是阿賴耶識了。在阿賴耶識微細的常相續的心裡邊,「藏種子」,它含藏了很多的功能,就是心生起的功能,貪心生起的功能,瞋心生起的功能,各式各樣心理活動,它都是有一個功能作它的種子,它才能生起的;如果沒有這個種子,它是不能生起的。譬如說阿羅漢,他斷除去貪瞋癡的煩惱了;這個貪瞋癡的境界現前,阿羅漢沒有貪瞋癡的煩惱,他就是沒有種子的關係。


「不如理作意」,第三個原因還要有不如理作意,就是不合道理的分別心,你要這樣子,這個煩惱才能現起。如果你若如理作意,煩惱就不現起了。譬如說是現在有一個能令我生瞋心的境界出現,但是我忽然間觀一切法空,觀發動瞋心的


2 如何消除煩惱


這個境界,觀察它是空無所有的,那麼這個瞋心就不現起了,它就不現起。如理作意的時候,它就不現起了。譬如說修無常觀,說這個人在罵我,我不高興,我的忿怒就生起了。但是修無常觀,罵我的這個人一剎那間就滅了,第二剎那的這個人沒有罵我,是前一剎那那個人罵我。說我對那個人不高興,後一剎那那個人沒有罵我,我不應該對他生起瞋心,那麼這樣這個瞋心也應該不生起。所以用無常觀也能夠使令瞋心不生起,無常觀也是如理作意,觀一切法空也是如理作意。你若能如理作意,煩惱不生起;雖然這個人有煩惱的種子,但是如理作意的時候,煩惱種子就不現前了,煩惱種子不發生作用,瞋心就不能生起。這是三個原因。


「有境界現前,深心藏種子」,一切的凡夫都是這樣子。「不如理作意」,一切的凡夫都是這樣子,所以都是有煩惱。但是,我們雖然是凡夫,我們有很多的煩惱種子,隨時煩惱會活動,但是若有如理作意的時候,煩惱就不動。從這個地方看出來,凡夫可以修學聖道。我是有煩惱,但是如理作意的時候,煩惱就不動,所以我們還是可以修學聖道的。你如理作意,煩惱就不動。說我的貪心很大、我的瞋心很大、高慢心也很大、疑惑心也很大、我我所也是很大的,那怎麼能夠修學聖道呢?能!你如理作意的時候,一切煩惱它不動,那麼你就可以修學止觀了。所以有如理作意,這是我們一切的凡夫修學聖道的一個功能性、一個因緣。


「以是因緣故,煩惱得生起」,因為「有境界現前,深心藏種子,不如理作意」,這是三個因緣;三個因緣,所以煩惱才會生起。「有境界現前」,這個是所緣緣,「深心藏種子」是因緣,「不如理作意」是增上緣,當然這裡面次第緣也在內了,就是四緣生諸法。有這個因緣,所以煩惱才會活動。這是簡略、簡要地說出來煩惱生起的原因。


下面第三段。



內心作意時,無明慧為導,則不能如理,觀察於彼事,故引發煩惱,造作諸罪業,因業生苦果。


這上面特別提到不如理作意。「內心作意時」,我們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遇見色聲香味觸法的所緣緣的時候,所緣境的時候,心就會動。作意心所是什麼意思呢?作者起也,能發起你的心,讓你的心到那個境界去,認識去。引心趣境,叫做作意。


內心在作意的時候,「無明慧為導」,我們一般人沒有般若的智慧作前導,沒有般若智慧。我們沒有讀《金剛經》、沒有讀《瑜伽師地論》、我們沒有讀《中觀論》、沒有讀《大智度論》,沒有學習佛法。沒有學習佛法的人,他就得不到佛法


3 如何消除煩惱


的智慧,沒有智慧作前導。這個智慧作前導就是如理作意。我們內心作意的時候,沒有智慧作前導,就是沒有如理作意。


「則不能如理,觀察於彼事」,我們就不能夠有佛法的智慧去觀察所緣境的真實相,不知道怎麼觀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也可能把《金剛經》背下來了,也可能沒有背下來,可能這個偈子是背下來了,但是不能用,你就不能作如是觀。不能作如是觀,那等於就是用不上,不能這樣子去觀察彼事,那就是不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就是認為這是真實的,「你怎麼可以罵我?你怎麼可以冤枉我?」就會各式各樣不如理的分別。「這是可恨的,這是可愛的」,各式各樣的虛妄分別。這樣子分別,這樣的不如理作意就引發出來各式各樣的煩惱了。


「造作諸罪業」,煩惱生起了,就做錯誤的事,罪過就會生起。「因業生苦果」,這樣說呢,有了煩惱就會造業,造業會生苦果。


我們若作如是觀的時候,苦果由業生起,這個罪業是由煩惱生起的,所以我們若不願意受苦果,應該斷除煩惱。你若這樣思惟,就知道心裡面生煩惱是不對的。你若靜坐的時候,你就這樣思惟,你就對於煩惱的相貌認識得會深刻。內心裡面一生出煩惱,你立刻就會覺悟:「唉呀!我現在生了煩惱了!」那麼就有可能會停下來非理的作意,引起如理作意,就可能。如果煩惱生起了還不知道,生煩惱已經五分鐘了還不覺悟,生煩惱三十分鐘了還不覺悟,這也就看出來沒有修止觀的關係。


常常修止觀的人,得聖道還是有可能會生煩惱,但是很快會覺悟。所以你說你修止觀很相應,來考驗考驗你,就是隨時不必講道理,「你怎麼這樣子懈怠!」就這樣訶斥訶斥,看你怎麼反應就知道了。你說你去靜坐了,你說你怎麼修止觀是相應了,我們弄一個止觀的記錄,你寫得很好,那麼考驗考驗你,立刻就知道你是不是說謊話了,你不能夠覆蔽,不能隱覆,隱覆不住的。


這是第三段,說到沒有智慧的時候,我們就不能夠如理作意觀察諸法真實相、調伏煩惱,所以就現出來種種的罪過,這樣子。下面第四段。



如佛在世時,大眾集會中,忽來一獅子,佛因說偈曰:不明達正法,愚者輪迴長。


下面舉一個例子。舉一個不如理作意,生煩惱的一個例子。


「如佛在世」的「時」候,「大眾集會中」,這是在《大智度論》裡邊說的這個故事。而這個偈子:「不明達正法,愚者輪迴長」,前面還有兩句,「不眠者夜長,


4 如何消除煩惱


疲倦者道長,不明達正法,愚者輪迴長」,這是《法句經》上的偈子。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次在大眾說法的時候,來了一個獅子。這個獅子就坐在佛的旁邊也聽佛說法,有這麼一回事。佛就說四句話:「不眠者夜長」,不睡覺的人,就是失眠的人,就感覺夜間很長。如果是不失眠的人,一覺睡到大天亮,不感覺夜長。「疲倦者道長」,走路的時候,感覺疲倦的時候,就感覺道路很長,實在還是那麼長,並不是特別長。若身體特別健康的人,他走路很輕快,也不感覺路途很遠,若是疲倦了就感覺路途很遠,這是心理的作用。


前兩句是怎麼回事情呢?是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六年了,才回到祖國去,回到迦毗羅衛國。回到祖國的時候,淨飯王看見佛的這些弟子,多數是外道、修苦行的人隨佛出家,得阿羅漢了。表面上看修苦行的人,可能是瘦一點吧,也可能是面貌太陽晒得黑了。看佛是大相好光明,佛周圍的弟子那樣子,就是那麼樣的境界,淨飯王感覺到不莊嚴,所以就下令淨飯王他的這些兄弟中、這些王子出家。王子出家了以後,佛就是命令舍利弗尊者和目犍連尊者,領他們到王舍城去教導他們,教導他們修學聖道;就離開了迦毗羅衛國,離開家遠一點。


這些王子出家以後;他在家的時候,出門的時候坐車,吃得很飽,胃口也很健康。吃得很飽,睡覺睡得很多,也不感覺夜長,也不感覺道長。出家以後呢,不能坐車了,出去乞食的時候要徒步走了。又是日中一食,吃飯少了,夜間也沒有那麼多的覺睡了,所以是「不眠者夜長」。出去乞食的時候徒步走,「疲倦者道長」,說到這兩句話。


那麼第三句、第四句:「不明達正法,愚者輪迴長」,就指這個獅子說的。這個獅子是怎麼回事呢?是在毗婆尸佛的時代。毗婆尸佛到釋迦牟尼佛的時候是九十一劫,這麼長遠的時間。在那個時候,毗婆尸佛出現世間的時候,和釋迦牟尼佛也是一樣,就是到處說法教化眾生。當時有個婆羅門是特別有學問的人,聲望很高,國王大臣、一般的人民都是很敬重他的,很多的年輕人跟他讀書的,他到什麼地方都受到人家的尊重的。他聽說毗婆尸佛出世宣揚正法,宣揚什麼正法?他也願意來聽一聽,所以也就到毗婆尸佛這裡來。但是到這兒來的時候,這些人都注意地聽佛說法,沒有看見他來,就不知道;而他到什麼地方都習慣了人家對他恭敬,到這兒來的時候,沒有人睬他,所以他心裡面忿怒了,他就是罵當時法會大眾的人。當然法會大眾的人是出家人多,他就罵出家人是禿驢,就是罵了這麼一句話;這個忿怒,罵了這麼一句話就走了。這個婆羅門就這樣子不如理作意,造了這樣的口業,由瞋心說出這麼一句話來,他以後死掉了就做了獅子,一直到釋迦牟尼佛還做獅子,九十一劫做獅子,死了以後做獅子,死了以後還做獅子,做了這麼長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