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講記--111(完)

2013/01/06 01:51

(三)無間且離邊見


再講一個無間且離邊見。無間離邊見,簡單說一下,依著空性的本始基,輪回、涅槃的明相自己顯現的,這個顯現是無間的而且離邊的。就是說如來藏的自性,無間離邊。因為如來藏是周遍而且是離開增益和減損兩邊的。這部論著是以本始基法身為如來藏,以此來說行持。就不多說了,因為牽涉到藏傳密教具體的修法的東西。只說無間離邊見就是講他的行持。前面自然智見是他的修持。這個行持就是心的行相。這裏講行持要說一點,輪回、涅槃是一個,是不二嘛,而且是無間離邊的。分兩支來說,一是在明相現分中,一切無間離邊的顯現都是如幻;二是在自性空中,自性的唯一周遍也不是實有的。這是行持所依,是心的行相之所依。他說明相的現分當中一切顯現如幻,這部論是就凡夫的心識來講的。明相在五識中生起就是在虛空中生起。為什麼呢?以五識空故。五識以妄念為緣,顯現如幻的明相。所以根據這個道理講,我們修行人所修的一切道都是虛幻瑜伽。這講得很深,虛幻瑜伽。我們在阿賴耶識上起修,那還是分別心,還是分別,只要有分別,你在本始基的顯現上都是污染的、都是不清淨的。所以修行本身也是虛幻的,虛幻瑜伽。這麼一說,那我修行幹嗎,不是沒有什麼功用啦?不然,雖然是虛幻的,但是你修行作用本身是業力,是不壞的。所以雖然是虛幻瑜伽,但還是功不唐捐,瑜伽的利用還是真實的。所以我們講在識上起修,在阿賴耶識上起修,並沒有錯。怎麼要從識上起修呢?因為你下手只能從識上起,你不從你的分別、不從你的意識上起修,從哪里起修?你在凡夫的境界,在輪回界,所以你從識上起修,必然有很多分別的東西,必然還是如幻,所修的也是虛幻的。但是呢,雖然虛幻不是實有,但是它的利用是實際存在的,所以功不唐捐。不是修行就沒有用了,‘正好從識上起修,你才能逐漸看到阿賴耶的空性,再由阿賴耶的空性看到如來藏的空性,再看到本始基的空性。所以我們修行不要去求心識不起,也不要強求制服妄念。《六祖壇經》講得很好;“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什麼事情都不想就會使念絕了,這就是法執,就是邊見。《壇經》上講無念問題的時候,也不是講死水一潭,心行不起。不是這樣講。因為我們都是在虛幻心的行相中修持,應該有作意,應該生決定,也就應該要有前面講的四種見,離言空性見等四種見。所以我們講無間離邊見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曾經講過唯識,他的功夫是轉識成智嘛,怎麼轉識成智呢?修五重唯識觀。這五重唯識觀實際上還是有修法的。修中觀的人呢,一般是無所得嘛,無得正觀,具體說就是八不中道觀,觀八不: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來不去、不一不異。八不也有實際修法,隆欽巴尊者曾經用:“如夢說不生,如幻說不滅,如眼花說不來,如陽炎說不去,如穀響說不常,如水月說不斷,如變化說不一,如乾達婆城說不異。”這就是虛幻八喻,從虛幻瑜伽入手來證八不中道。八不中道都有實際修法的,比如修如幻三昧,就可體驗諸法不生;修虛幻瑜伽,體驗淨不淨的境界,就會知道不滅。離開八邊,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來不去、不一不異,這就是如來藏的三解脫門,就是《楞伽經》上多次講到的空、無相、無願這三個解脫門。我們前面說了,無間且離邊見是講唯一。唯一、離邊、周遍。唯一,就是平等性;離諸邊際,就是法性;周遍,就是法爾的自性、心性。法爾的自性就是心性。如來藏就是三性,心性、法性、平等性。我們要是證平等性就是證如來藏的體,這個體不是實體的體,我們平常一般講體、相、用。證平等性就是證如來藏的體,證法性就是證它的相,證法爾的自性心性就是證其用。法爾自性空就是空解脫門,離諸邊際就是無相解脫門,唯一平等就是無願解脫門。這個無願解脫門意義很深,不到聖智的境界很難體會理解。我們凡愚更難了知了。這如來藏還要瞭解三個意思:基、藏、相。一切明相所依叫基,明相自己顯現的因就叫藏,有明相顯現就叫相。基、藏、相,知道這三個意思就可以知道明相它自顯現的道理了,這樣再修虛幻瑜伽做行持就功不唐捐,就會實修實證了。這是講第三個,無間且離邊的見。


(四)廣大法爾任運境


講第四個,法爾任運境。任運有了義說,有方便說。從了義的方面說,任運就是本始基的法身如來藏他內智光明的功德。方便的說什麼叫任運呢?像諸佛國刹土、本尊、眷屬等等,這些都是方便說,因為這些都是本始基所固有的,是方便說;從勝義了義的方面說就是本始基的法身如來藏的內在光明嘛,也就是眾生內在的光明、原始的覺性。方便說嘛,譬如我們修法時見到佛國刹土等。方便來講才有諸佛刹土,依凡夫的心識來建立這些,說身、說智、說淨土等等,都是方便說。了義地說,一切身智都是本始基的法爾任運自然的顯現。所以法爾任運,一個是說法爾的功德的建立,一個說別別功德怎麼在證悟的理中圓滿。兩者一個是就世俗說的,一個是就勝義說的。實際上這兩者也不能分開。所以大圓滿證什麼,實際上就是證本始基。為證本始基,不得不建立次第來修行,按境界分次第,一直到金剛次第,一直到無上次第,一直到無學道而成佛。為隨順眾生,就說本始基依什麼義建立了五方五佛,怎麼樣依本始基,怎麼樣建壇場等等,那都是方便說。從勝義上說,就是本始基法爾具足五身,就是五方五佛。還有什麼五佛、五刹土、五空行母等,這都是依世俗說的。勝義說就是本來具足,不需要建立。講到怎麼樣修證量的時候有三個方面,一個按所學的儀軌來修,一個按名義來修,一個按九乘次第來修。按九乘次第上次介紹過的。按大圓滿來說,因為本來具足圓滿的,所以修到最後都是自解脫,都是自己解脫,所修的一切道、一切法都是為自解脫鋪平道路。所以你修一切法,在大圓滿看來都是大圓滿的前行。你最後要證得本始基、大圓滿,前面這些(法)都是鋪路的,一層一層的,到最後一層無修無證,這就是自解脫。自解脫就像水流,水被寒風一吹就凍而成冰,對不對,就好像業力的風一吹,我們就生死輪回一樣。這冰就有如我們執著起來的輪回相,如果我們消融虛妄分別,這些冰就又化成水,就是自解脫。所以打這個比方來說自解脫,冰是水成的,水被業風一吹,水凍結成冰了,修行到了一定的功夫,冰又化成水,這就是自解脫。這部論講了修持還講了行持。行持很重要的一點,無論你在修大圓滿以前是修生起次第也好,修圓滿次第也好,很重要的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執著,在修定的境界當中不管出現什麼現象,佛也好、光明也好,於萬不能執著,一執著就會走岔路。所以講行持特別強調一點,看你見行顛倒的謬誤,分別你道上的歧路,指示你的正行持,這就是講行持上的三個方面。特別是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生的覺受,感受的東西,無論如何不能執著,心不要貪著一個境界,執著一個境界就進入歧路。還有一個,要理解寂靜和涅槃,寂靜和涅槃是如來的三法印之一嘛,寂靜跟涅槃這是一回事。寂靜就住於空性的境界,令心行不起,如果這樣一定得涅槃,但是寂靜涅槃不是講寂靜等於涅槃。住於空性境界心行不起了就必得涅槃。涅槃的原義是滅煩惱火。煩惱像火一樣,滅掉這煩惱火,煩惱滅了這就是寂靜。但是,不能夠但求寂靜而離開涅槃,也不能希求涅槃而離開寂靜。這是講行持。這論著還講到果位,現得的果位。果位就是看你現在修行得到的覺受,看你的證量怎麼樣。還有就是細緻的辨別,令修行人認識他的證量對不對。在這裏應該辨別四個方面:一個是心和本覺,一個是意和般若,一個是識和智,一個是阿賴耶和法身。這個我稍微說.下,心和無明,心識的實相就是本覺的無明。這個無明起利用就有妄念的集和滅。我們看到妄念滅了,妄念沒有了,這妄念滅了就不無明瞭嗎?你不要以為妄念滅了你就明瞭,妄念滅也是無明!因為無明起的利用就是妄念集、妄念滅。妄念集起來了當然是無明,妄念滅了也是無明。如果在你的修行當中把它當做是一種覺受,認為自己妄念滅了,這是一個證量,證量就是證得的結果,若以此為究竟證量,哎,我好像沒有妄念了,這就是法執,就是邊執。為什麼呢?因為你抓住的這個境界還是你的心識行相。當然我不是說這個境界不好,不是這個意思,因為它是一個階梯,還要繼續前進的。但是千萬不要執著妄念滅了就明白了,妄念滅了也還是無明,還是心識行相。這是第一個要辨別的。第二個,要辨別意和般若。現證明相是意,明相浮現的地方叫意識,與之相當的是般若的根和道。所以修行人往往容易把意的境界認為是般若的證量。這是錯誤的,意識的境界不是般若的證量,這要分清楚。般若的根就是廣大的空性,般若的道就是赤裸裸的覺性。這個經上講得很多,就不細說了。第三個,辨識與智。分別識是妙於生起無間顯現的處所,這個是識的粗相;業力的風尋伺分別,由這個分別逐漸認識種種的顯現為實有,這是識的細相;由這兩分雙運,識的粗相細相雙運,就建立了輪回界,這是識。智也是兩分:一個是了知如來藏法性本來如是的實相,這是總相智,這就是《楞伽經》講的自生智;遍證一切法本來如是,就是別相智,實際上也是《楞伽經》講的化他智;這兩分雙運就是法爾清淨的平等性智。這個識與智要區分,《楞伽經》專門講了什麼是識,什麼是智。第四個,辨阿賴耶和法身。講阿賴耶不是講阿賴耶識,阿賴耶是一種無記業流轉的境界。不是善也不是惡的無記業,無記業流轉的境界就是阿賴耶。不是善業惡業流轉的境界,是無記業流轉的境界。這個阿賴耶是一切輪回的根基。法身是明相在輪回、涅槃平等清淨當中自己顯現的境界。所以法身他是周遍兩界的,輪回界有法身,涅槃界當然更有法身。所以僅證阿賴耶這不是究竟的,一定要證平等性智,證得平等性智才能悟入法身。所以,阿賴耶跟法身是有區別的。這四個方面要清楚。最後我再說一下,彌勒菩薩有個《辨法法性論》,這部論很重要。這部論過去法尊法師譯過,後來我們的韓老,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所》的教授,也譯過。韓老一輩子都在整理《成唯識論》、翻譯法相唯識著作,他翻譯的這部書,我們已經給香港的弘勳法師出版了。但這兩個譯本都有些不完全妥當的地方,有人從梵文、藏文校對過,這裏不說了。《辨法法性論》主要講三個問題:一個講法,一個講法性,一個講轉依。所轉者是法,所依者是法性。這部論《淨治明相》就根據《辨法法性論》講,本始基法身如來藏就是法性的能相,阿賴耶就是法的能相。法的能相是阿賴耶,法性的能相就是本始基法身如來藏。所以修道都是從法的所相上起修,要自證得法的能相的境界。生起次第、圓滿次第都在這裏修。這所修能夠證到的都是阿賴耶的空性,通過阿賴耶的空性就會漸漸轉依到無分別智,就是如來藏的


空性,以致于圓成本始基。這就是大圓滿道了,就不詳細說了。所以,我拿《淨治明相》這部論作為解說如來藏的一個補充。《淨治明相》這部論實際上是大圓滿口訣部心髓派的著作,而且是論“徹卻”的,論“徹卻”的見修行果。我們講過,無上瑜伽部分為見部、口訣部、心髓部。這部論是口訣部心髓派的代表著作。大圓滿心髓派最後是兩大法門,一個是“徹卻”,另一個法門是“妥噶”。修“徹卻”就是要悟自己自性的體性,悟自性的體性;修“妥噶”是要見到自性的本相;這兩個是有區別的。這個體性難知,相比較起來,本相容易見。所以修“妥噶”又是修“徹卻”的前行,要修“徹卻”首先要修“妥噶”,修“妥噶”實際上是修大光明定,這裏就不多說了。我引《淨治明相》這部論講的道理實際是大圓滿“心中心”的精髓,是心髓部。所以拿這部論作為講《楞伽經》的補充。前面講過,大圓滿的次第修學與楞伽宗的漸次修習有關,可作為楞伽宗禪法的線索來參考,我想是有裨益、有幫助的。《淨治明相》這部論就簡單說到這裏。



那麼,我們講《楞伽經》講到這裏,基本上告一個段落,我不敢說圓滿結束,只能說告一個段落。講修行次第吧,我只能叫初讀《楞伽經》告一個階段。《楞伽經》被柏林寺常住作為禪宗七經之一,可能在佛學院也是初講吧,我拋磚引玉吧。希望我們同學、同參。我非常感謝淨慧大和尚的慈悲,真正的慈悲。感謝大和尚的加持。感謝四眾弟子能夠耽誤這麼多時間來聽我說。我說的如果有錯誤過失的話,希望大家提出來,我懺悔。如果說有什麼功德的話,首先回向大和尚,回向柏林寺、佛學院、禪研究所,回向諸大菩薩,回向一切眾生!


阿彌陀佛!


淨慧法師在講經圓滿時致辭我們這次講《楞伽經》,從2000613到現在將近一個月,如果要按照幾次加課算,剛好是一個月時間。可以說功德圓滿,把這部經講完了。我們請吳老講《楞伽經》也是商量了兩年時間,因為吳老一直很忙。這次,他能在暑熱天,把其他工作放下,專門和我們結這個法緣,功德不可思議。吳老在講經的過程中,可以說是圓融無礙,圓融顯密二教、圓融世出世法,並結合禪宗許多的實修,在見地上給了我們許多決定見。希望我們大家聽了以後,很好地去思考、去吸收,並把它運用在以後我們學法修持的實際中去。我想,學這部經不僅對柏林寺佛學院會起很重要的作用,對你們今後,包括我本人也在內,在實修過程中,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所以我們非常感謝吳老,給他


老人家回向,唱一個回向偈(大眾唱):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瞭;


普願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道。


最後,我們祝吳老法體健康,功德圓滿!


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