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法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中同教”部分之概念“乘”的解析

分類:華嚴宗
2012/10/08 08:05

  李 蓉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西安710065)
  摘 要:這一詞,本義是運輸工具,指車乘,在佛教經典中,用它來比喻能夠運送眾生到解脫果地的佛陀教法。以判教的源頭在印度,佛典傳譯到中國之後,這個詞又衍化出更為複雜的涵義。《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是法藏的判教論著,也是法藏的佛學概論,其在講說同教時,把佛陀一代說法,行進了分乘。我們把這些關於的名相,進行分析。
  關鍵字:華嚴;同教;乘
  中圖分類號:B9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176(2005)01—0009—05
  乘,就是的意思,梵語Yana,音譯為衍那,作為交通工具,有乘物、運
  載、運度等作用。在佛教經典中,它用來指代能夠運送眾生到解脫果地的教法,有正乘、方便乘、救濟乘、大乘、中乘、小乘、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無量乘等種種。不同的經典,不同的宗派,對的分類並不完全相同,因而導致了有關的含義錯綜複雜,如果不仔細辨析,可能導致理解佛教經典的困惑或偏差。我們平日耳熟能詳的大乘小乘一乘三乘等詞,被各個派別各個時代的佛教神學家們開開合合,導致它們的內涵,在不同的語義下各不相同。在不同的宗派中,或者同一宗派的不同學者那裏,涵義都可能發生或者微妙,或者明顯的變化。不知道這些變化和不同,可能產生的結果有兩種。一種是自怨自艾,對佛教經典與經疏感到迷茫,用佛教的話說,這叫惑業;另一種更嚴重些,那就是因為疏於經法而產生的疏於經法,乾脆曲解佛教經典與經疏的原意,從而可能對它進行批判,用佛教的話說,這叫罪業。古代的佛教徒,看到佛教典籍和我們平日的思維方式、語言方式不同,非常難於理解,不禁讚歎頓出情外,必有精義。而今天,我們有人卻容易把佛教中頓出情外的部分,看做一種違背常理人情的錯誤,從而加以批駁。看來只有耐下心性,多方採擷辨析有關的辭彙,才能讓我們對這些詞語擺脫似是而非的認識。
  乘,是一個和判教密切相關的詞,或者說,它本身就是判教的一種,是從印度傳來的充滿了象徵和比喻色彩的判教。在佛教中,根據義理的淺深、說法時間的先後等,將傳世的佛教經典,加以剖析歸類,叫做判教,也叫做教判。雖然判教的觀念印度早些時候並不明顯,但判教的事實在印度時已經產生。如《楞伽經》裏說頓、漸,《華嚴經》裏說三照,《涅槃經》裏說五味,《解深密經》裏說三時,《法華經》裏說三車等等,都可以說是判教。在中國,判教起源於南北朝時代,到了隋唐時還繼續盛行。其中以天臺、華嚴兩家的說法比較特殊,對後世的影響也最大。華嚴三祖法藏的《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就是華嚴宗的判教要籍,它詳細解說的概念,縱橫捭闔,頭緒眾多。茲就參照它來對乘這一概念進行貼近現代人
  語言和思維的解說。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簡稱《華嚴五教章》或《五教章》,唐代華嚴三祖康法藏(643-712)撰述,分作3卷或4卷,收在《大正藏》第45(此處分4)。全文分十門:建立一乘第一;教義攝益第二;古今立教第三;分教開宗第四;乘教開合第五;起教前後第六;抉擇其意第七;施設異相第八;所詮差別第九;義理分齊第十;
  它是華嚴宗的教判論著,將釋迦佛創教以來不同流派與教義,按教法分為小乘教、大乘始教、終教、頓教、圓教等五教,按教理分為我法俱有宗、法有我無宗、法無去來宗、現通假實宗、俗妄真實宗、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絕宗、圓明俱德宗十宗。它是法藏的華嚴學概論,更是他的佛教概論。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1建立一乘中,將教法分為兩種:別教與同教。在講說
  同教時,把佛陀一代說法,進行了分乘: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無量乘。同教中之概念的分分合合,正是在這從一乘無量乘諸概念中體現的。以下,我們將逐一分析《五教章》關於的名相,以共探討。
  一 乘
  佛教教義乃是惟一的真理,因為它能教化眾生悉皆成佛,故稱為一乘一乘
  之語出自《華嚴經·明難品》、《法華經·方便品》、《勝槃經·一乘章》,又稱為佛乘、一佛乘、一乘教、一乘究竟教、一乘法、一道。
  大乘佛教分為權大乘家和實大乘家兩派,兩派對一乘這個概念的理解,是迥然不同的。權大乘家立五性各別之說,認為諸佛的教法,不可能沒有三乘的差別,定性二乘,必定通過聲聞乘和緣覺乘而
  達到涅槃境界,菩薩種性,必定由菩薩乘而達到涅槃境界。至於《法華經》等所說的一乘,只不過是一種權便,防止不定性者墮於聲聞、緣覺二乘,而使這些人能夠從大乘菩薩道得到涅槃境界。所謂的一乘,只不過在申明,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所趣入的真如之理沒有差別,所達到的解脫境界沒有差別而已。權大乘家眼裏的一乘,不破三乘之疑執,亦不會二乘之行果,所以叫做存三之一乘,例如《攝大乘論》裏的十義意趣所說。
  法藏《華嚴五教章》卷1開宗明義雲:一乘教義之分齊,開為二門。一別教,二同教。這裏所說的同教一乘指和聲聞、覺、菩薩三乘教法相通的一乘教法,一同於三,三同於一,一乘與三乘互相交參,會二乘之行果,遮三乘之別執,被稱為遮三之一乘
  《華嚴五教章》在卷1“乘教開合中的以教攝乘裏,也提到了一乘這個概念。當以來收攝時,會有五種一乘產生:第一,別教一乘;第二,同教一乘;第三,絕想一乘,是為頓教;第四,佛性平等一乘,是為終教;第五,密意一乘,是為始教。
  別教一乘是圓教,絕想一乘是頓教,佛性平等一乘是終教,密意一乘是始教。與華嚴宗的五教教判比較一下,可以發現,這裏沒有相當於小乘的一乘,多了一個五教中沒有開出來的同教一乘,這是怎麼回事?
  而且,為什麼《華嚴五教章》卷1開始如此說:“(然此)一乘教義分齊,開為二門,一別教,二同教。這又是怎麼回事?
  觀想法藏《五教章》全文,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同教一乘包括著後面提到的絕想一乘、佛性平等一乘、密意一乘。只不過在講乘教開合時,把同教一乘和它可以收攝的絕想一乘、佛性平等一乘、密一乘同時顯現出來,而在以五教判教的時候,把同教一乘又融合到了三乘(頓教、終教、始教)中去了。事實上,同教一乘所收攝的三乘等,也可以分別叫做一乘。《五教章》同卷雲:依上諸義,即三乘等並名一乘,皆隨本宗定故,主伴不俱故,是同非別也。
  在《五教章》看來,別教一乘是比同教一乘更高一些的境界。不過我們關注的《五教章》卷1“同教分齊內容下的一乘,專指同教一乘同教一乘如果按照法藏五教判教來開分,則有同教一乘、絕想一乘、佛性平等一乘、密意一乘四種,以法藏五教看來,同教一乘可以開分為以上四種,其中第一種收攝後面三種。
  進一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同教一乘也是三種,或者一種。如果脫離法藏的五教,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和自己能力配套的意願,把同教一乘開分為任意多少種。
  本文的中心內容,在於分析法藏《五教章》卷1專講同教這一部分,而卷一乘教開合中的以教攝乘這一部分,超越了我們解析的範圍,因而讓問題顯得更加複雜。假如撇開以教攝乘,那麼同教這一部分所講的一乘,也就是同教一乘本身,是沒有對同教進行開分的一種一乘。
  二 乘
  《五教章》此處的二乘有三種,分別是:
  第一種:一乘、三乘。法華以前說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證道有別,是為三乘,稱為臨門三車”‘“臨門三車,喻小乘權教也。謂《法華經·譬喻晶》中,三乘之人於火宅門外,索羊、鹿、牛三車,求出火宅,以喻三乘之人,依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等法修行,得出生死,是名臨門三車。法華會上,會三乘歸於一佛乘,是為一乘,亦稱露地牛車露地牛車,喻大乘實教也。謂《法華經:譬喻品》中,諸子既出火宅,到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等賜大白牛車。同歸秘密理藏,是名露地牛車。《五教章》中這一種二乘,把一乘三乘相對舉。這裏的三乘指聲聞、緣覺、菩薩三乘,其中的聲聞緣覺,包括愚法聲聞緣覺,回心聲聞緣覺。第一種二乘,是就一乘教義整體來說的此中合愚法同回心,俱是小乘,故有二耳。表解如下:
  一乘+三乘=一乘+{(菩薩乘+(回心緣覺乘+愚法緣覺乘)+(回心聲聞乘+愚法聲聞乘)}
  第二種:大乘、小乘。《五教章》中的這]二乘的精神在於把同教一乘合併1大乘之中,把此處小乘的概念,約定在愚法二乘的意義上。第二種二乘,是就三乘來說的:此則合一同三,開愚法異回心。表解如下:
  大乘+小乘:(一乘+菩薩乘+回心緣覺乘+回心聲聞乘)+(愚法聲聞乘+愚法緣覺乘)第三種:聲聞乘、緣覺乘。《五教章》所說的這種二乘,包括了回心聲聞、緣覺二乘和愚法聲聞、緣覺二乘。第三種二乘,可以目之為小乘。因為此處不區分愚法和回心,所以省略表解。
  三 乘
  《五教章》中此處有三種三乘
  第一種:一乘、三乘、小乘。這種三乘分法的目的,在於顯示佛法的本末區別。此處的一乘,如《法華經》中所說,申明一切皆成佛之義;此處的三乘,如《解深密經》、《般若經》等,通說三乘教法;這裏的小乘,指《四阿含》等經之所申明。進一步說,第一種三乘裏的一乘,是由《法華經》門外三車所比喻的三乘開分出來的,由聲聞、緣覺二乘開出愚法一類作為小乘為顯法本末故,上開一乘,下開愚法,故有三也。表解如下:
  一乘+三乘+小乘:一乘+(菩薩乘+回心緣覺乘+回心聲聞乘)+(愚法緣覺乘+愚法聲聞乘)第二種:大乘、中乘、小乘。這種三乘有三種約定俗成的含義。
  1.就一乘教義來說,這裏的大乘包含了一乘菩薩乘,中乘指回心二乘,小
  乘指愚法二乘。《華嚴五教章》曰:融一乘同大乘,合愚法同小乘,唯三也。這種三乘是就一乘整體來說的,稱為一乘之三乘。表解如下:
  大乘+中乘+小乘:(一乘+菩薩乘.)+(回心緣覺乘+回心聲聞乘)+(愚法緣覺[+愚法聲聞乘)
  2.就大乘來說,它也有自己的大乘、中乘、小乘。此處聲聞乘,則三生,遲則六十劫間,修習空法,最終在現世聽聞到如來的聲教。從而徹悟四諦之理,證得阿羅漢果。緣覺乘,速則四生,遲則百劫間,修習空法,最後終於不依如來的聲教,因飛花落葉等外緣,而覺悟十二因緣之理,從而證得辟支佛果。大乘,三無數劫間,廣修
  六度之行,又於百劫間,種植三十二相福因,從而證得無上菩提。這種三乘是大乘中所講的三乘,也是我們對三乘最普遍的理解,稱之為大乘之三乘
  表解如下:
  大乘+中乘+小乘:菩薩乘+(回心緣覺乘+愚法緣覺乘)+(回心聲聞乘+愚法聲聞乘)
  密教以大乘之三乘為法佛內證之三密。聲聞依聲教而悟道,所以配之於語密;緣覺用觀十二因緣而悟道,所以配之於意密;菩薩以大悲利他,廣修六度之行,所以配之於身密。三業之中,身業兼通意業、口業;三乘之中,菩薩之行兼通聲聞、緣覺之行。
  3.就小乘來說,小乘論典中,也有聲聞法、緣覺法、佛法三種法。只是小乘論典中所
  說的佛法,僅僅指佛的慈悲愛行等品德。和法藏所講一乘之三乘大乘之三乘所說的佛乘的概念涵義相去甚遠。
  第三種:需要說明的是,大正藏版《五教章》卷1中,沒有講到三乘的第三種。但根據法藏《五教章》文中“()明三乘,亦有三種。這句話推斷,應該還有一種三乘存在。法藏所說第一種三乘是:一者一乘三乘小乘,此為顯法本末故,上開一乘,下開愚法,故有三也。第二種三乘是:二者大乘中乘小乘為三乘,此有三義,一則融一乘同大乘,合愚法同小乘,故唯三也,教理可知,此曰一乘辨。二則大乘中自有三乘,如上所說。三則小乘中亦有三,如小乘論中自有聲聞、緣覺法及佛法,此中佛法但慈悲愛行等,異於二乘故也。再往下,法藏就開始分析四乘了,沒有談到第三種三乘
  根據文義,法藏此處少提到三乘是事實。不過根據文理,似乎也算不上缺少什麼。他所說第二種三乘中,把貫通整體的幾個三乘都已經分析全面了。
  雖然以聲聞乘為小乘,以緣覺乘為中乘,以菩薩乘為大乘的看法,在多種經典中存在。但是,並不能在所有情況下都能那樣理解。比如在法藏《五教章》卷1同教一乘時所說的一乘三乘小乘一乘之三乘小乘之三乘中,最好不要把聲聞為小乘、緣覺為中乘、菩薩為大乘的成見帶進去,這麼做很容易引起語言的混亂和理解的歧義。
  四乘說
  《五教章》此處談到三種四乘
  第一種:一乘、三乘、小乘、人天乘。人天乘指佛陀成道之初,為提謂、波利二人所說之五戒。這裏的小乘,即法藏所說一乘之三乘中的小乘,這裏所說的三乘,即法藏一乘之三乘中的三乘,屬於回心不愚法。表解如下:
  一乘+三乘+小乘+人天乘:一乘+(菩薩乘+回心緣覺乘+回心聲聞乘)+(愚法緣覺乘+愚法聲聞乘)+五戒等乘
  第二種:一乘、三乘。即一乘、菩薩乘、緣覺乘、聲聞乘。把法藏這裏對開一異三,合二聲聞,表解如下:
  一乘+三乘;一乘/I菩薩乘+(回心緣覺乘+愚法緣覺乘)+(回心聲聞乘+愚法聲聞乘)}第三種:三乘、人天乘。表解如下:
  三乘+人天乘:{佛乘+聲聞乘+緣覺乘}+五戒乘
  五乘說
  《五教章》此處五乘亦有三種:
  第一種:一乘、三乘、小乘。這裏的一乘,與天臺宗的佛乘含義相同,即以一乘實相之法為乘,至涅槃彼岸。此處三乘中的菩薩乘,即以六度為乘,越出三
  界;緣覺乘,即以十二因緣為乘,越出三界,並繼續靠近大乘,屬於回心緣覺乘;聲聞乘,即以四諦為乘,超出三界,並繼續靠近大乘,屬於回心聲聞乘。這裏的小乘,指愚法聲聞、愚法緣覺二乘,沒有回心向大乘。表解如下:
  一乘十三乘+小乘:一乘+(菩薩乘+回心緣覺乘+回心聲聞乘)+(愚法緣覺乘+愚法聲聞乘)第二種:三乘、天乘、人乘。即:菩薩乘、緣覺乘、聲聞乘、天乘、人乘。《五教章》這裏所說,是通用的五乘分法,稱為通途五乘。菩薩乘,眾生以六度之行法為車乘,便可以得到佛果。緣覺乘,眾生以十二因緣之行法為車乘,便可以得到辟支佛果。聲聞乘,眾生以四諦之行法為車乘,便能獲得阿羅漢果。天乘,眾生以十善之行法為車乘,即能做一個出類拔萃的人,一個被歷史記載的人,生於天上。人乘,眾
  生以五戒為車乘,能在人間成功遊度,也就是作一個成功的人。菩薩、緣覺、聲聞、天和人,是指憑藉佛法以求解脫的人,六度、十二因緣、四諦、十善、五戒,是指人們謀求解脫所依據的佛法。表解如下:
  三乘+天乘+人乘二(菩薩乘+緣覺乘+聲聞乘)+十善乘十五戒乘
  第三種:佛乘、二乘、天乘、梵乘。即:訓、乘之佛乘、小乘之緣覺乘、小乘之聲聞乘、梵乘、天乘。
  無量乘
  無量乘,指一切佛教法門。佛教這個整體,劃分的方式不同,體征出來的法門數量就不相同。不對他進行劃分,佛教就是一個法門,依照自己的思想把它劃分成兩種,他
  就是兩個法門,劃分成三種,就是三個法門。佛教常說的八萬四千法門,不過是把佛教整體劃分成為了84000種。這裏的無量乘,就是把佛教細劃為無窮無盡種法門而言的。
  以上是法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中講同教分齊時對這個詞的分析。因為講的是同教一乘,所以在解釋時,基本沒有包含別教一乘。如果恰恰也適合別教一乘,那只能算旁通。《五教章》卷1中的同教分齊,也算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曼陀羅:。在這個曼陀羅院子裏,主講這一概念。同教一乘是這個院子的院牆,出了這個金剛圈,的含義會變得更加複雜,我們碰見它的話,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要拘泥於某一程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