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融無礙的華嚴“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讀後
華嚴經號稱經王,其旨趣幽深二目詮無盡,不但可以涵蓋
一切經典的意趣,一切經典的意趣,而且更具有豐富而高深的哲學義理作基礎 更能令人激賞不已。故當代哲學大 師方東美 教授稱讚此經:“無義剖大經於一塵,睹法界於彌指。”而給予無上崇高的評價,允為古今哲學的最高境界。
然而此部經典猶如寶藏,若非根基深厚及因緣殊勝者,不得其門而入,學者面對此經卷帙的繁浩,義理的宏富,旨趣的精微奧妙,必有望洋興嘆,不知從何著手之感。歷代祖師雖多有闡明,然而由於今人多不習文言文,故對先人遺下的珍貴著述,頗有難上加難,難以瞭解之感。
“華嚴經教典哲學研究”一書,乃是 楊政河 老師得力論著,他從宗教及哲學兩方面來探討華嚴經的奧旨·以現代哲學的眼光,有系統的對華嚴經教及哲學賦以新的意義,作深入淺出的闡發,因此我們可以依據此書而逐漸瞭解華嚴經在佛法中的殊勝及實踐法門中的究竟境界·
華嚴既稱經王,其義理的玄奧難思其實這並非能於略閱本圭芝後就能有所領悟的。茲根據本書所研究,自宗教和哲學兩個層面分述之如左:
“華嚴宗教的意義及教理的行證
本經乃釋尊於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後,于其海印三味的甚深禪定中,觀照一切眾生相,不禁歎曰:“奮戰!奮戰!吾今普見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於是便稱法界性,應文殊普賢等深位大根菩薩之機感,而頓演不可思議的妙法。亦即佛陀為教化法身大士,才展開了七處九會的海會盛談,開演出無窮無盡的圓頓大法,令一切眾生也都能在自己的心田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取證無邊無際的法界。
根據全經的文義,可以四分五周因果來加以說明:
(一)舉果勸樂生信分:所信因果周。
(二)修因契果生解分:差別因果周、平等因果周。
(三)托法進修成行分:成行因果周。
(四)依人證人成德分:證人因果周。
而依其內容,又可分為五十一一位法門、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以及普賢十大願王等要點。
(1)二位法門
佛法中向以解行並重,而修行更有漸次之分。如果不能明白教理,盲修瞎鏈,則終其一生亦無所得。故于本經中由諸大菩薩承佛威神主力,而開演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等五十二種法門,期勉眾生依教奉行,而達刊究竟成佛境界。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諾善根。”信乃是進入佛法大海的門戶,如果不能生起信心,必將無法接受佛法精深的理論,故首先由昆盧遮那佛,彰顯成佛的依正莊嚴,把成佛的妙墳墓現出來,勸導眾生生起求法的心。其次由諸佛之師的文殊菩薩,根據他過去生中的一切修行經驗,勸導眾生柑信自心是佛,與果佛熙異。而令眾生皆能依此信心來作為修行的正因。故百先彰顯“十信法門”。再其次,如來為了舍兇信圓修真實法者,皆能生如來家,而且郡能依根本智而住,使他們永遠不退轉其聖賢位,故於忉利天宮閘揚“十住法門”,令有情眾生念念契如,開發本自菩提心。
菩薩的修行,除了依智起信,而後實地履行,住于佛所應任的地位外,更應繁興萬行。故歷經十住位的圓滿自利之外,更應勤修“十行法門”,以不斷的精進修行,來資助悲願的圓滿而達到“一真法界”的境地。修行至此,菩薩為了慈悲救濟五濁惡世中的眾生,故將前面所修的解行回向真證,回真向俗,回智向悲,廣益自他,合悲願彌博,使真俗圓融,令悲智不二,故須修“十迥向法門”。自十住位發展至十回向位,一切智行悲願悉皆圓滿,對菩薩道的修行法門亦已完備。
但菩薩為達有形世界最高境界,使其道德行為的修持都能達到不被摧毀的金剛狀態,才能利益一切眾生,救護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謀福利,故進而修行“十地法門”。十地法門的修行,已經到達金剛不壞之身,故乃能超拔諾苦,常享法樂。但仍須做更進一步的努力,亦即進入“等覺位J,而使理事二行永絕,住于諸佛所住之位,而能與諸佛面面相敘毫無障礙。亦即至此而達到與諸佛平等精神的境界。
從十信位圓滿信因之後,菩薩歷經五位法門,修習對治無明迷惑,直到習盡智明,自然彰顯出成佛的果行,故在最後的妙覺法門中,閻融佛果,彰顯一切世界的秘密。
(2)善財童子五十三麥
前面所提的五十二位法門,可以說是修行的理論基礎。然佛菩薩唯恐眾生愚昧,誤認此種法門唯有佛菩薩及大根利器眾生才可證得,故乃托請善財童子南游的行跡,構想其遍遊一百一十城,參訪五十三位大善知識,代表善財童子依孜奉行,歷經五十二位法門,終能契悟佛果。期令眾生也都能如法泡制依此而起信破迷,讓末代眾生效法以此為榜樣承受奉行。
善財童子是一位極具天才而且是真正嚮往哲學智慧的童子,由於其智慧極高,故在福城東、婆羅林中聽取文殊菩薩演說普照法門之後,即一心欲求無上菩提。經過文殊菩薩的指點,教他應該依人修學,專心努力去巡訪善知識,然後根據他們的言行證人,故而其南巡找尋各式各樣的生命經驗來當做榜樣,以差別法去閱歷一切修行法門,虛心地接受他們所具有的智慧薰陶。故其歷經一百一十個城池,參究了五十三位大善知識,也就是歷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的境地後,能成就無量功德,最後便能得見一切莊嚴境界。然後,他再回到文殊菩薩那裏去承受他的印證認可。文殊菩薩還指示他再去親近普賢菩薩,希望他能具足普賢大行大願創造行動的原動力。如此,善財童子便得與昆盧遮那佛面面相敘,亦就是能夠從現實世界的昇華映射:透過一切過去而與過去無量敷諸佛相應,透過未來,而與未來世的一切無量諸佛相應,而將無量諸佛的精神生命,在他的生命領域中給反映出來。
因此,五十三參是總合圓融前面所述的五位因果,而將智行融合成為在二具法界裏面能圓融自在無障無礙的行門,亦即悟入昆盧遮那法身的境地,也就是說,要應用前面所說“三具法界”的禮,來重行解說一切修行的法門。如此就必須要依據這個體來行持,從無聲無息中默默去行得、證得,不必遷涉到其他的語言文字,以免落入言詮。同時,它更是代表著一個現代青年平日做人處世時所應具有的一種態度。換句話說,當他要親近善知識,承受善知識的指點時應該要虛心承受教導,體驗印證。如此方能實際認識真理的本來面目,由此所獲得的真理才不會是空洞而抽象的真理,反而是透過血肉之軀的生命體驗,生命閱歷的親身證悟。
㈤普賢十大願王
佛法中如果就大乘菩薩的六度萬行來說,…口蔽之,乃是以行頗為主,“行”是屬於實踐,而“願”是一種理想,如人有行而無願,那麼無論如何勤修,總是不能獲得歸宿,而且如果有願而無行,也終究會歸於空談而已。因此,當善財童子于參究一切善知識之後,他所修行的法門已圓滿具足,就應當要接受普賢菩薩的印證,這時普賢菩薩就藉此機會提出十大願王。欲令善財童子以及後世發心修學佛法者耍拳拳服膺,瞭解願力的不可思議,而且要時時奉行,以便能獲得福德、智慧·,進而達到無上菩提正覺的圓融境界。
所謂十大願王,即是指“一者禮敬諾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除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在十大願王中,第一至第四願乃偏重於自己個人的修持境界,第五至第八願則充實自身並且進而擴大至一切眾生,而九、十兩大願則純為利益眾生。在這十大願王中,當以第十願並晷回向最為重要,他可以統攝前面九大願的一切功德,以祈修的一切無量功德,普皆回向于一切眾生,合諸眾生皆得證得無上菩提,了脫生死。
立定志願乃是發自內心的至誠,宏願越大,越能實行大事業(指有理想、有抱負、有使命感而已,並非世間謀生活的職業)彌陀四十八大願,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等,皆因其所發大願,方有如此好的修行成果,因此這些乃是值得我們效法而奉行的。
最後,我們對於以上祈談到的五十二位法門,五十三參以及十大頗王等均應將它融歸於西方極樂淨土。經中有雲:“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又說:“又複是人臨命終時……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利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故知由於阿彌陀佛在其因地中履行他祈發的四十八願,作為攝取有情眾生,往生西方淨土,因為他願重悲深,欲遍接娑婆有情眾生,故只要機緣成熟,都能獲得接引。只要我們依據普賢十大願王去修行,方能真正達到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慈悲願力,也唯有如此隨心不離此願王,方能依之而導歸於極樂世界。
二、華嚴哲學思想的理論架構
法藏大師在“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中開宗明義說:“別教一乘,即佛初成道,第二七日,在菩提樹下,猶如日出先照高山,于海印定中,同時演說十十法門,主伴具足,圓通自在。該於九世十世,盡因陀羅微細境界,即於此時,一切因果理事等一切前後法門,乃至末代流通舍利見聞等事,並同時顯現,何以故?巷舒自在故,舒則該於九世,卷則在於一時。此卷即舒,舒又即卷。何以故?同一緣起故。絰本雲:于一塵中,建立三世一界佛事。”在此段中已將華嚴經的教旨郡包含了,亦即華嚴經系以圓融無礙的“一真法界”為教旨。大凡世間的事事物物,花草樹木,莫不周偏含容,相攝相入,主伴具足,圓通自在。
因此華嚴法門,可說是包含了重重無盡。由於本經祈涵攝的有一切諸法性、相、理、事的互攝互具之故,故於一法門中可演無量法門,無量法門中亦可演一法門。唯有詳明其道理,才能擴展我們的心境,融攝宇宙人生於一爐,如此便可以揭發出真正的智慧,鑒照乾坤,而且當我們了知其事相之後,自然能超脫世間流轉,進而能企求眾生的福利。如此在自他互助的情況下,心物互相感通,便能化畛域如封疆,會同異於統合,事事無礙。
茲依華嚴的世界觀、法界緣起,十玄緣起,六相圓融、實踐法門、海印三昧、一真法界來加以說明之:
㈩華嚴的世界觀
華嚴經中所描述的華藏世界,是一個自世界海到世界種,從世界種到器物世—一、到生命世間、到正覺世間的一個多元宇宙。這種世界的構造,並不是根據科學所講的領域,而是引用隱喻的語言以及高度的詩韻幻想所流露出的結構。故層層向上演進,向上創造,而不斷的有新奇的現象發生,最後歸結在最完美的價值要求之上。
②法界緣起觀
華嚴經中所談的法界緣起,認為凡是法界中的一切諸法,熙不互為緣起,這是以盡法界的量而為緣起者;法界的量是無窮盡,故又名為無盡緣起。法界緣起可說是最圓滿的緣起說,因為它認為萬法彼此融通,互為緣起。則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法法如如,互相緣融熙得。如這一方說一事、一義、一品、一會、而現前此心卻能結通十方一切世界,皆同此說、主伴共成、重重無盡、交相遍涉、而成“二具法界大總相法門體”。而後經由其隨緣流轉而生起差別諸法。
③四種法界觀
一真法界,總該萬有,唯是一心,當心融萬有便成四種法界,曰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
事法界就是指現象界,是指我們平常所接觸到的物質現象與物質作用,統攝千差萬別的事物與現象。在華嚴一乘圓孜中,將一切事法分成教義、理事等十對差別事法來談圓融無礙的道理,而且在這十對中又各自含有十對,讓這十對又能同時相應,而達到圓融無得的境地,故事法界是含攝一切差別法無不盡。
埋法界指理體界,也就是指我們的精神現象或精神作用,即統攝萬物形成的理體。雖然萬物森羅萬象,光怪陸離,但是它的理體不變。亦即是說事法界是由因緣而生起的差別現象,其生減現象皆歸之於空。相反的,就物的本體來說是無生滅、熙增減,為永劫不變的絕對理體,這乃是專指宇宙萬有如如不動的本體界也就是理法界。
理事無礙法界,是指本體與現象相即相入的法界。換言之,雖開本體就無現象,雖開現象也就無本體可談。理是就事物抽象的理性而言—,事是就理性統攝的事相來說的,所謂依埋成事,會事歸理,兩者間具有交相融貫的關係存在裏頭,因為事岩無理不成,埋若無事不顯,而且事理又可說是空有性相的別名,由於理事的融貫交徹,然後才形成理事無礙法界。
事事無礙法界這是華嚴哲學的最高境界。所謂事事無礙法界,乃是一個大的法界緣起,而且在”這個法界緣起真面又是稱性而遍事,為理事交相涉入的因陀羅網的境界。宇宙萬象皆由法性的理體祈顯示,經由它所顯示的諸法也應是圓融無礙。由於事事皆依埋,故任舉一事不論是大小偏圓,亦必具足個體的理性:理性周遍於每一事項,那麼事事也均周遍而不相妨礙。因此事事無礙法界就是在說明宇宙閻的一刃事物,均具有統一性、延續性與包容性的原理。倘若能使宇宙間的每一個現象都是本體,或每一個本體均可化為現象時,那麼每一樣東西都是實在的東西,每一種事法皆可視為絕對的法,而此時整個宇宙皆可收攝於一個現象之中。故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即相入,重重無盡,到了那時,就不會再有人我是非、善惡、好壞、真偽、美醜之分,一切皆是圓滿圓滿、平等平等的佛陀境界矣。
㈣十玄緣起觀
十玄緣起觀,這是為了開演佛陀成佛的境界,佛陀的境界是事事無礙,圓融無盡的,這檀印現於佛陀心海中的法界真理,本來是不可說的,然而為了使修行者能間道而悟入,墳在不可說中要方便說之,因此古德便用十玄緣起觀來說明法界圓融無盡的成佛之埋,來形容華嚴的世界觀。
①同時具足相應門:猶如大海中的一滴水,具含百川味,這是海印三味同時炳現的妙境。
②廣狹自在無礙門:即使是三千世界也能人于一塵內,雖入一塵,卻又不失其各自所具有的性能。猶如“一尺之鏡,能見千里之影”。
③一多相容不同門:猶如“一室千燈,光光涉入,而各燈光線,不失其用,同時力用交徹,相容相入而無障礙。
④諸法相即自在門:解說諸法的相即,猶如金與金色,不相舍離,如生死相即,這種相即的道理,乃是在於“法無自性故,一切皆空故。”
⑤隱密顯了俱成門:就好像是秋空片月,晦明相並。
⑥微細相容安立門:猶如琉璃澈,盛多芥子。
⑦因陀羅網境界門:這是應用譬喻來彰顯緣起的無盡性,因陀羅網是掛在帝釋天宮殿的網,綱目內皆裝飾有明珠。無數明珠發出光芒,互相映照而燦爛輝煌,一珠之內,印現一切珠影,一珠映無數珠,重重無盡,極其莊嚴,所以說:“兩鏡互照,傳曜相寫。”
⑧托事顯法生解門:所謂“擎拳豎指,觸目皆道”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列舉日常生活的具體現象,一一行動,均皆具有相即相入,緣起眾盡的妙理,像“青青翠竹,無非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是也。
⑨十世隔法異成門:李長者說:“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無邊利土,自他不隔毫端。”猶如“一夕之夢,翱翔百年”一樣。
⑩主伴圓明俱德門:盾如“北辰所居,居其首而眾星拱之。”
以上十門就是用來說明實踐事事無礙法界緣起的最終目標。也就是說,它是推演事事無礙法界以達到圓融熙盡相。至於其中的每一玄門,又各自具有十門,十玄門中還各具有十玄門,十十成百,十百成千,如此不斷的發展下去,一切事物都不相舍離,反而能同時達到相印相入,融迪貫澈於無間,如此便能彰顯出佛果菩提的圓滿境界。
㈤六相圓融觀
所謂六相是指:總相、別相、同相、災相、成相、壞相。這是為了要進一步剖析十玄緣起、事事無礙的妙境,進而解脫其凶融的理論結構,所以勢必要依工“六相圓融觀”來加以探討。
1、總相:謂一含多德為總相,如釀酒時需水、米、葡萄等原料諸緣而成。故酒為總相。
2、別相:謂多德非一為別相,如釀酒時所用原料諸緣,與釀成之酒總相各別,但合成釀出即成釀之酒的總相。
3、同相:多義不相違為同相,而同成一總。如釀成之酒,其原料之本來特性不因成酒而互相排斥。
4、異相:謂多義相望而各異為共相,如釀酒之諸原料,其本來面目都不相同而性質也不一樣。
5、成相:謂由此諸義,乃成緣起為成相,如釀酒之水、米、葡萄諸緣,部分相依而成全體。各依其特性而和成釀酒,既成之酒,即為成相。
6、壞相:謂諸義各住自法而不移動為壞相,如各原料各守
自性,而不與總相互混而生力用關係,是為壞相。
對於世間一切的緣起諸法,邵各自具足有六相的意義,而且一切諾法也郡完全能夠圓融相即,自然在六相本身也必須是能夠互為融即,而法界也自然會形成一個大的圓融體,這就可以稱之為“三具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㈣實踐法門
由於准嚴哲學的義理深遠,它所包含的傾域廣大無邊。但是如果要詳加考究,無非就是在詮示“教埋行果”和人道修持的要門“信解行證”二叫者是直接彰頭內證聖智的妙義,後者則必須仰賴宗教實踐始有所得。所以古德說:“佛法雖眾,不外信解行證。”
佛法是最重視理解的宗教,當有疑問,盡可加以追究,當斷疑之後方能生起信心。而此信乃是明辨真理的內涵之後的篤信而非迷信。起信之後,就應當深入經藏,體會大道智慧如海,如此才不會受世間法的迷惑;,也才方能弘法利生。但是要想具足智慧,如果不加修持,則如同說食敷寶人海算沙,其智慧也就無從彰顯。華嚴經就是以實踐菩薩道為最終目的,故解行必須並重千萬不可偏浚其一。在華嚴經中就以文殊菩薩代表智慧的開頭,亦即“解”,而以普賢菩薩的行膠無量代表“行”,表示兩者之重要性。最後,依解行圓滿而證得菩提聖果。
㈩海印三昧—一真法界
華嚴哲學的最高妙境,誠如上面提到的事事無礙法界,十玄門,六相圓融,無盡法界緣起等,皆是我們所要體證的境界。因為它是清淨法身佛的稱性極談,開展周遍法界的趣事,貫穿通透理事交相涉入的因陀羅網境界,所以學佛者勢必要達到大覺真心的海印三味才能顯一不。
“言海印者,真如本覺也。妄盡心澄,萬象齊現,猶如大海因風起浪,若風止息,海水澄清,無像不現。起信論雲:無量功德藏,法性真如海。故名海印三味。”是故海印三味就是應用譬喻來彰顯佛陀自證聖智的本覺境界,證悟物我一如,與真理合同一致的現狀。換句話說:華嚴經正是為了描述印現在世尊心田中的全部實況,彰顯十方諸佛的華嚴莊嚴世界海的境界。所謂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森羅萬象,齊映現出來。
經典上說:“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法藏大師在解釋時便說:“言一法者,所謂一心也。是心攝一切世出世法,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唯一真如,便是海印三味。”此處所說的一法,便是一心,而這一心是無所不攝,故稱這一法界,為三具熙障礙法界。
倘使吾人能體會“海印三味”那便是絕對一心的境界,如此,則對時空的交織,塵利的互融,萬象的齊現,大可隨心所欲去觀閱。而我們說華嚴一乘別教圓融的法界緣起,這與菩薩所要圓修的一切法門,都是“一心”的展現。而海印三味又是應用譬喻來展現一心。因此只要我們透過“中道一心”,熔融相即,便能得到我們當即的一心,促成事事無礙,圓融法界的無盡緣起,那麼便能推演四法界、十玄門、六相因融、重重重重的熙盡法界緣起的諸現象,如此互攝圓融,達到真空妙有的“三具法界”。
後 記
由於華嚴經的義理深奧,即使窮究畢生之力恐怕也無法得其嗔奧于萬一。然而一談到其宗教教義與哲學義理之美,卻又令人愛不釋手,筆者不揣淺陋,是不足以談論本書(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之大論,唯願以此功德,回向于法界眾生,普令眾生皆能透過本經,同登華藏玄門,共入毗盧性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