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淨土思想初探
—以《八十華嚴經·華藏世界品》為中心
一、前言
淨土思想原本是佛教的重要概念之一,這是為了吸引眾生能努力修持佛法,同時亦提供眾生一個理想圓滿的境地,以作為其目標。然而在原始佛教的經典中,並未直接提出淨土的概念,但以四諦、十二因緣之說,來解決輪回等諸問題,進而將世界二重化為世間與出世間。例如在《增一阿含經》中,迦摩對阿難說:“苦苦還相生,度苦亦如是,賢聖八品道,乃至滅盡處,更不還此生,流轉天人間,當盡苦原本,永息無移動,我今見空跡,如佛之所說,今得阿羅漢,更不受胞胎。”此中,雖未明確說到淨土,但從對出世間的價值肯定與重視,便可看出佛弟子追求淨土的理念,乃至後期的佛法修學者,更視淨土為菩提修成之清淨處所,為佛所居住之清淨地。
在部派佛教中,因對“苦”的體認,感受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等種種痛苦。在急於解脫,憂悲苦惱的原則下,於是產生了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淨故,有情清淨之淨土思想。追求心離煩惱,不再為老病死苦所迫惱,為實現眾苦永滅的涅槃。基本上,淨土是比對現實世間的缺陷,進而表達出理想的世界,早期部派淨土思想乃以急於自利解脫為出發點,故強調的是個人的清淨,而到了大乘佛教時期,佛教的思想漸漸發展為以利他為實踐修行的法則,強調“菩薩道”的精神。
大乘佛教這種重視菩薩道的精神,也影響了其淨土的思想,甚至進而成為,淨土思想也愈受重視,大乘佛法的主要精神之一,所謂“菩薩道”,強調的是以利他為要務,普度眾生。淨土原本是指諸佛所建立的清淨世界,用以教化眾生之所,然而隨著大乘佛教思想的逐漸開展,“淨土”的思想也有了轉變,不再只將淨土說為是諸佛所建立的清淨世界,而是將修菩薩道的法門亦說為是淨土,如《維摩詰經》〈佛國品〉即將“六度”、“四無量心”以及大小乘共修的“三十七道品”都說是“淨土”,如經雲:
“佈施是菩薩淨土……持戒是菩薩淨土……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
從《維摩詰經》的這一段話看來,這裏所說淨土不單單只是指一清淨、莊嚴的“地方”或“國土”,而是進一步將“淨土”直接標示為菩薩的學處,在心淨國土淨的觀念中,可看出《維摩詰經》對於“淨土”思想是重視因位甚於果位,同時亦特別強調其修行實踐之過程,而非局限於報土之成就,而這正是一種大乘菩薩精神之展現。由上可知小乘的淨土著重于“心清淨故,眾生清淨”;大乘則更說“心淨則土淨”,其在思想上有相當大的差異。
而《華嚴經》的淨土觀,則是同時強調“淨土”與“菩薩學處”二義。在《華嚴經》中所描述的淨土是華藏淨土,華藏淨土是以文殊的智慧及普賢萬行所建構而成的,這是一種強調以智慧以及宗教實踐的修證所展現的清淨世界,在此世界一切事項都能獲得究極和諧與圓融,為“一真法界”無障礙的解脫境界。關於《華嚴經》對於華嚴淨土之描述,主要是在於〈華藏世界品〉,此品若依澄觀對《華嚴經》所作的四分五周之分判,應屬“信”分。四分五周之意大致如: 《華嚴經》一開始,即以六品之經文來述說佛初成證覺時的依、正二報,主要的目的,是要發起眾生對佛法的信心。而〈華藏世界品〉的內容是單就佛的依報之果來敍述,也以此給予一位學佛的人明確的方向。如《華嚴經疏》卷一說,如來宣說《華嚴經》,乃以無量因緣而得成就,其中計有十種因,而第五種因即是“顯果德”,謂如來顯揚華藏世界、微妙十身之依、正果德,令人信樂懇求。這是說如來宣講華藏世界的“教起因緣”,其中的重要目的之一,即是令眾生能生“信樂”,進而對佛法產生“懇求”之心。
《華嚴經》有三種的漢譯本,依其翻譯年代的順序,依序是《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及《四十華嚴》。而《四十華嚴》是唐.般若所譯,它的形成較為特殊,其經中的內容即是《六十華嚴》與《八十華嚴》的最後一品〈入法界品〉。《四十華嚴》又名〈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在經中並無論及華藏世界的結構。而筆者所引用的《八十華嚴經》是唐.實叉難陀所譯,其單就華藏世界的構造而立〈華藏世界品〉,此乃就毗盧遮那佛的依報來說明,此華藏世界之成立及構造,以及種種的世界種名、佛名、香水海等等。《六十華嚴》是東晉.佛陀跋陀羅所譯的,在〈盧舍那佛品〉亦有很詳盡的談到華藏世界,但其內文涵蓋了《八十華嚴經》數品,內容較為複雜,因此筆者以《八十華嚴經》的〈華藏世界品〉作為本文論述的主軸。
二、華藏世界中之架構
本文是依《八十華嚴經》〈華藏世界品〉中對華藏世界之描述來探究《華嚴經》的淨土思想。“華藏世界”簡言之,即是在蓮華中所含藏的世界。對於《華嚴經》將淨土說為是蓮華藏世界之含意,石井教道曾作過研究,其認為蓮華藏世界的建立是參照須彌山之說法而來的,傳說中須彌山的最下方是風輪,風輪之上是水輪,水輪之上有三層的地輪。而華藏世界即是以蓮華來代替地輪,這種對於蓮華的崇敬乃至以蓮華來代替傳說中須彌山的地輪,亦可從印度的傳統神話中尋出端倪。如在西元紀年前二世紀到四世紀時所產生的Mahabharata 第三卷Vaana pawn 第二○三章之詩集中即有提到梵天從蓮華中生出這樣的說法,因此,《華嚴經》中從蓮華上建立起淨土的觀念,與印度當時的神話應該不無關係,此外應亦同,毗紐神話有相當的關係,印順導師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中即說:“蓮華藏世界海,是住華臺上的,與印度的神話有關。”並引用了《大智度論》、《外道小乘涅槃論》二論中對毗紐神話的說明與記載來證明佛教思想中對蓮華的崇敬確實是有受到印度傳統神話與思想之影響,並認為《華嚴經》之華藏世界以蓮華作為其基底,是佛法適應當時世俗的信仰而形成的。
在《八十華嚴經》中,其對蓮華藏世界構造的描述是,世界的最下方有風輪支持,此風輪有十重,其中,最上面的一層為“殊勝威光藏風輪”,此十重風輪支持“普光摩尼莊嚴香水海”,在香水海之中有大蓮華,名為“種種光明蕊香幢大蓮華”,而此大蓮華支持著華藏莊嚴世界。香水海被金剛輪山周匝圍繞,中央的大地堅固且平坦,在大地上有無數的香水海,其香水海的周圍有無數的香水河。一一的香水海中有無數的世界種。一一的世界種中,有不可說微塵數的世界。其中央的香水海稱為“無邊妙華光香水海”,從此香水海生大蓮華,在大蓮華的上方,有“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其上有二十重立體的重疊,層層各有所屬的世界,其中第十三重即是娑婆世界,毗盧遮那佛即在此化導。其二十重的一一世界中,又有十佛刹塵數的廣大的世界,在其外附屬了無數眷屬世界。如此以“無邊妙華光香水海”為中心的一個世界種作為中心;在周圍十方又有香水海,從一一的香水海生蓮華,十方的世界種,遍照刹旋、佛幢莊嚴等,其一一世界種之上,有二十重世界重疊布列,其一一世界中皆有佛住於其上。這十個世界種各各又有管理十世界種。以香水海為中心,在其十方中周匝布列一群的世界種,總數有一百一十一個。各各皆以眾寶莊嚴,皆有佛住于其中,眾生亦充滿其中。雖然從數量上來計算,總計說有一百一十一個世界種,然而實際,卻是代表著無可計量的世界,此從〈華藏世界品〉以“微塵數”的方式,來形容世界的數量便可得見一斑。此外,澄觀在《華嚴經疏鈔》中亦說,華藏世界“且依一相說有邊表,實則一重橫尋無邊,況複重重。”
從以上《華嚴經》對華藏世界的敍述,不少華嚴學者更進一步的將其華藏世界作圖為觀,如在《華嚴經傳記》第二中記載,于隋.開皇年間,靈斡作蓮華藏世界觀之事,同樣在《傳記》第三中,智儼曾作蓮華藏世界圖一幅,在清涼《大疏》第十、《通路記》第一中說,法藏作華藏世界觀,又,澄觀亦作七處六會華藏世界圖心境說文十卷。在《佛祖統記》第三十一、《五教章匡真鈔》第四有華藏世界圖。
在華嚴的思想中,強調萬法的圓融無礙,乃至一真法界的解脫境界,這是華藏世界於經中所要展現的作用,澄觀大師是以“一乘十佛之境,大小無礙,淨穢相融。”來說明此華藏世界之淨土觀,“一乘十佛之境”在《新孔目章十種淨土章》雲:
“一乘淨土,依淨有十:為此娑婆世界中,諸四天下,教化一切。一有種種身;二有種種名;三有種種處所;四有種種形色,及有種種長短;五有種種壽命;六有種種諸有及以諸人;七有種種諸根;八有種種生處;九有種種業;十有種種果報。如是種種不同,眾生所見亦異。問:欲明淨土,何故乃辨眾生分齊,不同?答:佛土自融,與法界等,無別可別。何以故?由是佛土,稱法界故。若欲取別,知其分齊,依眾生心,業行增減,定水升沉,清濁差別,印成佛土,亦差別也。故文殊師利,歎土深異,寄彼眾生,成土相貌也。”
據此段文看之,華嚴世界雖說有種種的分齊,然此唯是依眾生的心,業行的增減,即顯現佛土的差別,實為無別可別。所以佛土之深異,是寄彼眾生而成相貌的。因為華藏世界是稱法界性而成,法界性者,眾生心也。如經雲:“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由此可以瞭解華嚴之淨土觀,並不以往生他方世界為重點,而是強調隨心染淨、淨穢相融的淨土思想。
三、華藏淨土及其修行法門
毗盧遮那佛所嚴淨的“華藏莊嚴世界海”,是究竟的、理想的境地。諸佛創立淨土的目的,在於利益一切眾生。為應眾生之種種差異,建立之淨土亦有不同,如西方彌陀極樂淨土,其位置在娑婆世界的西方,黃金鋪地、七寶嚴飾莊嚴其國。而東方的阿閦佛的淨土,其地柔軟,如兜羅綿,無有風、寒、氣三病,一切人民皆同一色,無有惡色,亦無醜陋,其國女人皆如天女。至於經典所記載之彌勒淨土,內院管道是由八色玻璃所成,一一管道百億珠寶合成,渠中有八味水,清澈映地,波光蕩漾;宮有四角,各有寶柱,“一一寶柱有百千樓閣,梵摩尼珠以為絞絡;時,諸閣間有百千天女,色妙無比手執樂器,其樂音中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
如上所述,諸佛所呈現之正、依報,雖皆殊勝無比,然各淨土,依佛本願的不同,仍有其異同之分別。其中其相同之處為一、佛國淨土皆是依諸佛之本願而成就的,並藉以作為教化眾生之處;二、各淨土以種種妙寶莊嚴,展現因地所修功德,藉此引發眾生之好樂心。而其差異處則是:一、西方彌陀淨土是女人往生,即化作男子,超越了男女共住的淨土,但阿閦佛的淨土是有女人的,只是沒有女人的過失、不淨(也沒有男人的不淨)、生育的痛苦,保有男女共住的淨土;二、生在彌陀淨土的菩薩與聲聞,都有宿命、天眼、天耳、他心等神通。阿閦佛淨土但說成佛時,即使沒有天眼通,也能見到佛的光明;三、阿閦佛淨土,著重于聲聞的究竟解脫,菩薩的“阿惟越致”亦即不退。阿彌陀淨土卻說阿羅漢與菩薩,都是壽命無央劫數。除此之外,不同國土亦有不同之修行法門:西方淨土強調信、願、行三資糧,並執持彌陀聖號至一心不亂即得往生此淨土;阿閦佛淨土則是位於東方,其修行法門著重于六波羅密,以及稱念阿閦佛之名號;彌勒菩薩之兜率淨土在修行上,乃強調能嚴持五戒、八關齋戒、聲聞戒、菩薩戒,戒殺、戒盜等十善法,並稱念彌勒聖號。此三淨土的修行法門以及所處的方位上雖有不同,然三者卻同樣都強調念佛之名號,以便在臨命終時,依佛力來接引往生。至於本文所談的華藏世界究竟需要以何種法門來修持?筆者將舉《華嚴經》〈入法界品〉中的善友德雲比丘,來作說明與比較以表顯華藏淨土之修行法門。
《華嚴經》〈入法界品〉中的善友德雲比丘雖同樣亦以稱念佛號作為實踐修行的法門,然與前所述三淨土不同的是,華藏淨土以稱念佛號為修行方式,其最終並不是于臨終時,等待佛力來接引,而是藉由念佛所證得“自在決定解力”,而能遍遊十方一切淨土:
“善男子!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信眼清淨、智光照曜、普觀境界、離一切障、善巧觀察、普眼明徹、具清淨行,往詣十方一切國土。”
《華嚴經》中描述德雲比丘以念佛的功德力,上弘佛道、下化眾生,其所強調的是“自力”,因自力往來十方的國土,如西方極樂世界、東方阿閦佛國土、兜率淨土等,並能遍游華藏世界普度眾生。由此可以瞭解,與前所提淨土之念佛法門不同的是華嚴行者所強調的是臨命終時,是依“自願力”引導而非依恃諸佛或菩薩之他力接引。《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說:
“臨命終時,……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華嚴經》所宣導之華藏淨土,主要是以十大願王作為依導,欲生華藏世界者,須終身持守普賢行願,於臨命終時,能隨其心願,往生到任何一個佛國淨土。
此外,華藏世界在諸淨土的成立上可說是為期較晚,故在華藏淨土的思想中,我們不難見到其對各淨土思想有相容並包,甚至將諸佛淨土之精神融合擴大的表現,如諸淨土雖都強調發願,然願的多少、大小則有不同,而《華嚴經》中除雖強調普賢的十大願之外,亦說此淨土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於世界海微塵數劫修菩薩行,親近微塵數佛,於一一佛所,淨修世界海微塵數大願所嚴淨之淨土,此頗有想融攝一切淨土之意。另外華嚴淨土特別強調圓融無礙、淨穢不二的說法,亦可看出其思想進步之處。
《華嚴經》中所提到的淨土法門,一直被視為重要的修行法門之一。在〈普賢行願品〉說修行普賢十大願得以導歸極樂世界,然此與華藏世界的關係是如何安立呢?關於此一問題,《華嚴經》中並有未明確地說明,然澄觀於《貞元普賢行願品疏》卷六中,對於行普賢十大願以導歸極樂之說法,則有如下的說明:“一、有緣故,彌陀願重,遍接娑婆界人。二、欲使眾生歸憑情一故,但聞十方皆妙,彼此融通,初心茫茫,無所依託,故方便引之,使歸憑之情專一。三、不離華藏故,華藏世界橫豎交絡,成世界網故知極樂不離華藏。四、即本師故,阿彌陀佛、觀自在,皆表本師毗盧遮那之德,阿彌陀即不離本尊遮那。以為修行之玄樞,與華嚴一經之幽鍵,並主張極樂不離華藏,彌陀即本師。”
此中澄觀說,行普賢十大願得生極樂淨土,見阿彌陀佛、文殊菩薩等,是因阿彌陀佛之深願,原是要遍接娑婆世界的有緣眾生,而此乃諸佛共同之願,因此引以為代表。其次是就作為眾生的一個方便法門,以普賢十大願作為其登階之便;第三是諸淨土不離華藏世界,因此雖說極樂淨土,實亦是指華藏世界;第四,諸佛之萬德莊嚴,雖如前所說,各淨土之修行法門有別,實則殊途同歸,最終仍是欲使眾生離苦得樂,早日證得涅槃,以此四種理由,故經中說行普賢十願得以導歸極樂。
根據以上所述,我們可以瞭解,在諸淨土法門中,多數以念佛的名號作為方便法門,而在《華嚴經》中除了念佛名號之外,更以實際的修行,如善財童子之遍參善知識的方式,來展現華藏淨土之實踐法門。其次華藏淨土強調一多相入、主伴交融、即自即他、亦普亦專的精神,可說是其主要特色。而所謂“一多相入”即一佛入多佛,多佛入一佛;“主伴交融”是指一切世界雖各有主,然論主則伴在其中,說伴則主在其中。如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主,觀音、勢至、海會眾是伴,彼此交融,主伴不二;“即自即他”從釋迦牟尼是自佛的立場來看,則阿彌陀佛和毗盧遮那是他佛,然《華嚴經》強調諸佛本懷相同,故說釋迦即是毗盧即是彌陀,念自佛即是念他佛;“亦專亦普”是指說念一佛等於念一切佛,這是《華嚴經》強調圓融無礙之精神,也是華嚴念佛法門的特色。
四、結語
《華嚴經》中毗盧遮那佛所嚴淨的華藏世界,其架構所展現的是重重無盡的世界觀,同時也代表著無可計量的佛土。從華藏世界架構之境建立“以圖作觀”的實踐修行,整個華嚴淨土所要展現的是“一乘十佛之境、大小無礙、淨穢相融”的思想。
《華嚴經》中所述之華藏世界是有一種兼融並蓄的性格,從某方面來說,《華嚴經》針對大乘經典之淨土觀作融合的表現,故在華藏世界中處處強調圓融無礙,然而華嚴淨土的相融性,一多相入、主伴交融、即自即他、亦普亦專的精神,為其他淨土法門所不及,可說是華藏淨土之特色;再者其所強調的自力成就,可遍往諸佛刹土,亦是華嚴行者修行特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