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融會一乘義章明宗--4

分類:華嚴部
2012/09/30 08:34

  二三乘行法佛等依持。


  章曰。三乘法義。眾生業行建立。佛菩薩等依而住持。


  解曰。三乘法義。以眾生界為所依。以大悲業行為能依。若無所依。能依業行無由建立。是故理趣六度經雲。大乘萬行。大悲為先。譬如長者。唯有一子。父母憐念。徹於骨髓。菩薩大悲亦複如是。於諸有情。住於極愛一子之地也。已上二科。收歸第七明一三願行依住兩殊竟。


  第八明一乘宗本想念頓成。文二。初想念幽玄。


  章曰。一乘法義。臨其玄想。玄想頓得。若見於佛頓見頓見([具十])稱名亦爾。菩薩亦然。


  解曰。一乘宗本。乃同別之歸源。萬行法門。以三昧為元首。臨者監也。監照幽玄。想滅惡覺。想寂則氣虛神朗。氣虛則智恬具照。神朗則無幽不徹。心境皆佛。能所俱泯。體則一行三昧。用則內外無窮。故清涼雲。內用有三。慧眼偏觀一切境界。是普眼用。善巧方便。是智光照耀用。離一切障。是清淨用。乃至明其外用。勝解印持。隨心去住。於中亦三。不動而往。不念而持。不往而見等。是知玄想頓得體用。頓見法界無盡佛刹。頓證法界無盡法門。頓融理事相即無礙。頓融性相。相外無性。性外無相。性相交徹。頓見真佛真土。重重融攝。直順頓見頓了。是想非想。乃名玄想。是心是佛。非心非佛。是心是念。非念是念。故清涼曰。見佛取相。滯於方便。知佛空寂。真慧所沉。念無念者。不礙事而恒真。無念念者。不動真而恒用。動寂無礙。方念真佛。方見真佛。菩薩聖眾。頓現無盡。故曰亦然也。然此第八一科。正顯同別二教。一三乘機。進修宗本。玄想三昧。參學勝流。當念念玄想。取悟自心。無厭繁說。


  二成佛同時。


  章曰。一乘法義成佛。共一切眾生。同時同時([具十])成佛。後後([具十])皆新新斷惑。亦不住學地。而成正覺也。普賢菩薩行願亦爾。三乘即不然。


  解曰。出現品曰。我今成正覺。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我今入涅槃。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何以故。一乘法體凡聖本有性無二故。同時具足。無前無後。新新非舊。就用說斷惑。則一斷一切斷。約實體則無可斷。以本清淨故。不住漸次學地也至相曰。今此一乘。一念即得。具足一切。偏通諸位。委如諸法相即自在門說。是知圓別一乘法義成佛。乃顯本真本成就事成佛也。不同三乘說理成佛也。故文揀曰。三乘即不然也。已上二科。收歸一乘宗本想念頓成竟。


  第九顯同別中各具同別義。文二。初別教中具同別。


  章曰。又別教之中。亦有同別。由多即一。是其同也。為一中多。即是別也。


  解曰。別教中具同義者。即同時具足相應門也。以教義理事行位因果等十對事法為首。皆各總攝一切。成一乘無盡陀羅尼法。無有前後。參而不雜。故曰由多即一也。同時具足。同時顯現故。是其同義也。別教中具別義者。即一多相容不同門也。以一教義。具攝因果理事等十義門。又隨一門中。即具攝前因果理事一切法門。如彼初錢中。即攝無盡義者。此亦如是。故曰為一中多。雖一具多。而多非即。各自差別。故賢首結曰。然此一中。雖具有多。仍一乘即是其多耳。故知別教一乘法體。具多別義也。是故十玄緣起。十門無礙。初門多即一。是同義。次門一中多。是別義。以此同別二義。為法界緣起。一乘實德無障無礙也。故本經雲。菩薩善觀緣起法。于一法中解眾多法。眾多法中解了一法等。


  二同教中具同別。


  章曰。同教之中。亦有同別。一乘三乘同一善巧。是其同也。各為據機別。即是別也。


  解曰。同教者。同字一言。立同總名。此總同教。自具同別二義也。初有同義者。約教攝乘。故以同教一乘中。同有諸教一乘。故謂同。頓教絕相一乘。終教平等一乘。始教密意一乘。有八密義意一乘。委如至相問答中顯也。二者有別義者。約法攝乘。各為據機別名別也。有絕相一乘機。有佛性平等一乘機。有蜜意一乘機。有聲聞機。有緣覺機。有菩薩機。諦緣度等三法三乘機別也。此之一三教攝法攝。同一善巧。長養機緣。無不周盡。故曰。同教之中亦有同別也。已上二科。收歸第九同別中。各具同別竟。


  第十顯真俗雖殊。道合一體。文二。初貶凡情偏計過。


  章曰。有情眾生所知之境。則無上來所明諸義。何以故。為是偏計故。


  解曰。凡情迷性。不達遍知。心境相違。真俗成異。則無上所明同別融通諸義。故征顯曰。何以故。為偏計執過故也。


  二歎聖智通合德。


  章曰。前德雲。惟一實之淵。曠嗟萬像之繁雜。真俗異而體同。凡聖分而道合者。此則先人已通斯趣耳。


  解曰。文顯義通。總歎先覺之人。理通遺智。亡言虛懷。則道合一真也。故前德什師又曰。亡言者可與道合。虛懷者可與理通。冥心者可與真一。遺智者可與聖同。已上二科。收歸第十真俗雖殊。道合一體竟。兼前十科。總收歸第二正說同別分竟。


  三流通指廣分。


  章曰。上來所舉。略開一乘宗序之狀相也。其間三乘法相次第。明義取解法式。列名出體。釋得名所以。辨寬狹。明位地。障治相擬。通局隨義。分別具緣多少。問答釋疑等。具如諸章及諸論也。


  解曰。文明意顯。但指三乘法相。具孔目諸章。及粱論智論等。諸大乘論。一一廣明也。上來釋章文竟。


  次辨三師偽說別教如右。


  第一豫師易簡記曰。中間三教。雖皆為三人所得。終頓二教。會泯歸一。同得佛果。即是一乘。始教三乘。修因各異。獲果亦殊。此唯三乘。屬於權教。今此對三乘。乃唯始教權門也。問華嚴□□□異諸教。何特揀權三乘耶。答曰。今此文意。蓋為學□□□□□大乘之外。別有一乘。權實混知。故辨差別。評曰。□□□□□□□□□□□□□□□□□□□揀會之殊。錯引五六兩祖之文。曲設問答。抑斷華嚴。首引中間三教等文。此是五祖正立教中。特顯華嚴別教一乘為本。別前四教三乘為末也。昧祖正意。卻乃擅加雖字縱之。臆說終頓會泯歸一。同得佛果。即是一乘之說者。又昧六祖會通。四教之文。不曉終頓。同泯二乘。為同教一乘。此師不明本末失。不明揀會失。抑別類同失。獨揀權三失。從茲迷教眼。已上總非說。皆因四失矣。


  第二複師折薪記曰。此一乘者。是華嚴迥別之別。此門外三車。通中間三教。乃至曰。證知三乘。是法華前諸經。豈不通中間三教耶。評曰。法華教旨。唯會始權終實。不會頓三。何以臆說門外三車通中三教耶。此違至相一乘三乘義章十對法。就法華三對後結曰。上件法門。攝下諸教。頓屬其上分本教義。漸從其末義等。本教是華嚴。漸末是一代諸眷屬經也。次昧清涼會通。法華教旨。唯會始權終實。亦不言會頓也。三違圭山釋。未曾聞見覺性鈔中。問顯圓覺頓經。若在法華前說。則是權教。被法華破。若後。則法華已說。此何未曾。答曰。序及懸談已明言。此是別教一乘。非法華通相一乘等。是知頓經頓教。自屬化法頓收。不屬三時五時之數。又至相曰。頓非安立門故。不屬會破。複師違上諸祖說。昧他法華旨。為第一失。


  又中間三教文。屬賢首正立教中。顯華嚴別教一乘為本。揀中間始終頓三教三乘。並愚小異末。即與法華破會自殊。此乃不明揀會。矯亂同別。為第二失薪又曰。下章三處明文。以深密法相為終教。何者。如李唐三藏。解深密等三法輪中。後二是始終二教。故文雲。此三法輪。但攝小乘及三乘中始終二教。不攝別教一乘等。評曰。第一引三法輪指歸。唐藏宗計判攝者。不曉賢首自依深密法性經中。三種法輪。攝機寬說。故下章文明自指曰。此三法輪中。但攝小乘及三乘中始終二教。不攝別教一乘也。正如探玄曰。以深密經攝機寬故。就攝末歸本門收。是約經部收機之寬。就法判攝也。即非指李唐三藏。宗計局義判攝也。故祖明曰。空相二宗。皆認法性之經。成立自宗之義。複師率情引文。不詳祖述。為第三失。


  薪又曰。正立教中。複指深密三輪法中。後二是始終二教者。評曰。此師第二引正立教中文者。又迷祖述就法分教。特列三種乘法。初小乘法。二中間三教三乘法。三別教一乘究竟法。且中間頓終始三教。雖則存三泯二不同。而終頓之一。形對三故。皆為三人所得。故並稱三乘也。然有頓漸之殊。以頓教三乘。始終俱離。自為一教。漸三則開出終始。故祖曰。三惑開為三。謂於中開出始終二教。即如上說深密經等。三法輪中。後二是也。是知祖就乘法分教。故指深密後二法輪。通攝始終也。祖自結曰。此約法分教耳。若就法義。如下別辨。別辨者。即下所詮差別。並探玄第九門。以義分教中辨也。是知約法通攝。約義局判。故演義曰。法約自體。義是所以。法總義別也。據此證知。法總判攝。義別所以。是知賢首初在教章。約深密經部。法體寬通。總攝始終。後在探玄。約相宗義局。出別所以。宗計義別。唯齊始教也。複師不詳祖意。約法約義。判攝自殊。返謂賢首曰。初作教章。以法相第二時為始。第三時為終。後述探玄。方自改曰。第二第三俱為始也。又注差當曰。舊立始教。依法鼓經。以空為始。故立始名。至探玄中。亦名始教。釋名有異。而不但用空義釋名。卻用未盡大乘法理釋也。又於薪第二卷。引探玄曰。始同終別三。謂同聞般若。同觀無性。三乘之人。各得自果。如前所引說。若據聖諦緣生。六度行異。亦得名為始終各別。此是第二第三時教也。問彼以二三時為始教。前何雲第三時為終教耶。答只由此義一。祖自語相違。故知探玄中。方自改於斯義。故以二三時。合為始教也。嗚呼複師深昧祖文。重重失理。始違教章。就法分教。祖依深密經部。法總寬通。以後二法輪。通攝始終二教也。次迷探玄以義分教。祖以相宗宗計義別。二三時義局。合為始也。是知賢首兩處祖文。就法約義寬局判攝。前後無差。法義無違。複師率情。昧祖述意。而自臆說釋名之異。返彈賢首自悟相違。後至探玄。方改斯義。謗祖之𠎝。犯重曷懺。為第四失薪又曰。決擇其意。第三門雲小乘及初教。根不定故。堪人始終二教。如深密說者是。此上三說。正以法相宗第三時。為終教也。評曰。此即第三引決擇之文者。又失祖意。祖以約法就機。決斷揀擇。如來一代所說經法。所化機性。於此世中小乘。及初教等機。依何經法。入何等教。攝即便定者。故祖曰。初時見轉小乘法輪。中時見轉空教法輪。後時見轉不空法輪。如解深密經等說也。以此照知。祖約經部法寬。三時攝機。故作是說。即非許相宗宗計三時通性終教也。今謂。複師公違祖述。以相兼性失。且性相兩宗。此方西域。自古相排。疏鈔溢目。誰不通曉。獨出此師。抱自臆說。以相濫性。為第五失。宗源既錯。向下諸說。總成其非。繁不具辨。


  第三會師。述焚薪記曰。夫別教一乘。圓融具德。卓絕獨立。餘如虛空。縱收諸教一一同圓。故曰唯有一乘更無餘也。今謂評曰。此師述記。破斥薪。主意矜高。要名聚眾。媒炫求達。誇耀於他。不伸正道。唯多詰破。巧結過名。設有片言。猶為逕庭。且如卓絕獨立之句。失在自相名別。違祖隨機釋別也。且圓通法本。具足主判。別別無盡。了非獨立也。公違至相。釋別教曰。又一乘之法。對機以明別。非謂自相而可別。隨機論別相。別別具十。以顯無盡也。又違觀序曰。佛身一毛端。則遍一切。含一切也。世界爾。眾生爾。塵塵爾。法法爾。無一法定有自體而獨立者。故四祖曰。為一中多。即是別也。又違演義曰。孤標獨立者。即前多中無一性。一亦無有多。二法互無。故得獨立。亦一即多而唯多。多即一而唯一。廢己同他。故雲獨立。今謂。初義一多性泯。自相果絕。二法互無。得獨立名。次義一多性遍。隨機互習。普入佛德。得獨立名。即非卓絕獨立。餘如虛空。成斷滅過也。返顯佛乘一法界性體虧圓遍失。且如本經常以虛空。喻顯法性包含無缺曰。譬如虛空。一切世界。若成若壞。常無增減。何以故。虛空無生故。乃至菩提。無相無非相。無一無種種。清減科曰。體離虧盈。疏又釋曰。虛空無生。體無增減。菩提無相。成不寧殊。故下經曰。廣大周遍。無處不有。不離不斷。無有休息。疏又釋曰。不離。結上無處不有。不斷。生下無有休息。故得普收諸教。一一同圓。主伴圓融具德無盡也。或執祖曰。或但自攝同體一門中無盡。何以故。由餘異門。如虛空故。不相知故。自具足故。更無可攝也。若作此執。謂餘如虛空者。是不曉餘異體門。喻如虛空無盡也。故祖結曰。如此一門。既具足無窮個無盡。及相即相入等成無盡。餘一一門中。皆悉如是各無盡。誠宜如是。准知同體異體二門法義。重重無盡。餘如虛空。無窮無盡。非言一乘法體獨立餘外如虛空。為第二失。已上三師。昧別圓旨。迷失宗源。不明本末。混亂揀取。略提十一失。次評偽說同教如右。


  初同教主會師。立一種同教。取至相曰。經雲會三歸一。故知同也。多義如彼又曰。今以理求通之。與同無別趣也。今從至相。評曰。會師斥前二師。立三同四同之非。自立會三歸一同。雖依祖句。而迷祖述。祖以同字一言。立教總名。統目諸教。本末法義。利機差別。詮法淺深。融與不融。各自等殊。故有句義名同。凡有二十餘同。略如前顯。其中會三歸一同。正屬義句同也。是明法華會。破權漸三乘。直至露地等授大車。故名會三歸一。止是會漸。一義名同。即非多義。如彼違祖昧義。略敘七失。且初不曉祖立同字一言為總失。二不曉法華經旨。唯會權漸。不會頓機。而言多義如彼失。三抑華嚴究竟圓同。返為法華方便會漸同所總失。四抑法界緣起理實一體同義。返為法華會機破漸差別同義所總失。五昧泯二同。同泯二乘。無三可會。故名同教一乘。即非會三歸一所總失。六昧同頓同實同從。合後三為一實。以不辨圓融具德故。故開為同教一乘。即非會三歸一同義所總失。今謂會三歸一。止。可總收三一和合同。回三入一同。其餘諸同。皆是諸教。各詮法義。開合不等。各隨差別義句。以一同字通目。目為同教耳。故四祖曰。又會義不同。多種法門。隨別取一義。餘並別相。故言同耳。是知義非一準。雖各各有謂。而以同字一言。為總通目。決不將法華會漸同義。為總同也。又引祖曰。今以理求通之。與同無別趣也。今從至相者。足知此師深昧祖文。錯亂祖意。今謂。四祖正意。釋顯古德立通同之名。非釋會三歸一同也。故彼文具曰。前德已求通別二教。而未見釋相。今以理求通之。與同義無別趣也。照知此文遵古立同之由。非指會三歸一通同多義如彼也。迷祖正意。順情臆說。為第七失。已上矯亂教門。從此為始。惑眾鬥諍。惟事掠虛。無修實行。華嚴經曰。自說為是。餘說悉非。清涼疏曰。願諸後學。審此省躬。無黨師承。同群墮溺矣。


  二易簡記主豫師。釋教章。首立法界混融無二同曰。後同教門。直就法界。本末融會。故下章曰。此同教說諸乘等會融無二。同一法界。評曰。此師匪唯迷祖同字一言。抑亦不曉章文法義。章曰同教者三字。是辨指教名也。說諸乘等四字。明教下攝機。具彰本末也。會融無二同一法界八字。正顯理體融會同也。是故賢首。初分諸乘。以一為本。三乘至無量乘為末。六重七義。具釋如章。二融本末。融會諸乘。同證法界。同一理體。故雲無二。故祖下文問答結顯曰。義門異故。權實恒存。理偏通故。全體無二等。豫師將理體平等之一同。總法義差別之諸同。此乃理齊義不齊。為第一失。因茲有會師。斥彼曰。此中引文不盡。複錯亂宗因。今謂。會師只知情尚入他非。不覺觸言自招過。且宗因明論。凡說法義。當立三支比量。其三支量。當取外境比較。對法立量也。其惑就文取義。則立量不成。今會師斥他曰。引文不盡等句。意取下文泯權歸實門。攬實成權門。來作因雲同喻比量者。返自不曉三支比量義也。今謂。只就本句。作三支比量者。應雲。同教是有法量。有一乘三乘法故。定說諸乘等。同一法界為宗。法量因雲。會融無二。同喻如海波。量雲。海喻理實一乘。波喻事權諸乘。會融無二。同一海水。事理無礙。同一法界也。若取次文義句。作因比量者。而非同喻之境。則比量不成矣。幸覬達識學流。去情參照。莫黨師說。重增鬥諍。已上豫會二師偽說。法界混融同。各具一失。辨三一和合同。


  豫師立第二三一和合同。易簡記。釋教章攝益中。同教一乘曰。此即一乘三乘和合說故。屬同教攝。前別教一乘。即是圓教。權教三乘。即是始教。同教一乘。即當終頓。故清涼玄文雲。三同教一乘。如法華等。演義釋雲。即合終頓二教也。評曰。此師先取教章攝益中。三一和合同。立為第二種同教。略不明解和合之義。為第一之失。次引玄文總相會通文雲。前別教一乘。至即合終頓二教等文。釋此三一和合同者。了無交涉不唯昧于玄文泯二同義。實乃不明三一和合同義。為第二失。及至易簡下文。引昔人釋雲。亦名回三入一教者。但立名有異。即是上三一和合也。決知此師。昧此兩同名義。不照賢首。於下決擇會機次第。以第七門曰。三乘根不定故。堪進入同教一乘。乃至曰。諸有所修。皆回向一乘等。正是三一法行和同義也。以第八門曰。三乘根不定故。堪可進入別教一乘者。即知彼三乘等法。本來不異別教一乘。何以故。為彼所目故。無異事故。唯顯一乘。無三可得。勝前三一法行和合回向名同。此門正當露地等授大車。究竟唯一。故名回入。以入揀向勝劣自殊。決非重名。為第三失。


  複師立四種同教。第一立三一和合同。薪記釋曰。此乃三一合說。則三乘和合不異。又曰。三一合明。又迷會解記。釋玄文曰。三一共故。又注同教曰。三一具故。評曰。此師凡有五釋。混雜媕娿。略無定義。及至續注同教曰。三乘為教。一乘為義。總為臆說。又初記曰。三乘一乘和合不異者。有濫別教該說文曰。以三即一故不異。以一即三故不異。今謂。此師將別教法本圓融。三一不異之義。釋今同教三一和合。明不異者。得非矯亂。同別不明。兩處三一。機詮法異。總為一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