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佛教簡介=觀音寶鬘集--16(完)
十五、宗教共融與世界和平
所有的兄弟姊妹們,各位嘉賓,本人深感榮幸,今天能夠與諸位分享我個人的經驗。我一直認為,雖然世界上各個主要宗教有不同的教義,不同的信仰,但是都傳達了同樣的一個訊息:那就是愛、寬容、仁善。在一個與天主教修士的會面經驗中,雖然我們沉默的互視,但我們瞭解到各種宗教的哲學固然有所不同,可是大家都是在發揚愛與慈悲。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樂,人生就需要這個愛與慈悲。
不管我到那個地方,每當我遇到新的面孔時,我總是有這種感覺,我們彼此都是一樣,我們都屬於這個地球,雖然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可是我們都是人。我時常希望以心連心、心對心的這種角度,來跟一切朋友交談。我總是這麼認為,人的基本欲望,就是要追求快樂,不要痛苦。追求快樂可以說是每一個人的基本欲望,也是每一個人的權利。我總是認為每一個人的心態,如果能夠和平的話,能夠有愛心的話,那就是一個快樂的人。反之,如果一個人的心態是負面的,是有煩惱的,那不管他是我們的好朋友,或是擁有很高的地位,都是痛苦的。
心靈的寧靜能夠促成我們心的發展。我可以根據個人宗教修持的經驗,來談談心情對我們人的影響。我們的心情如果能夠安定,我們就可以獲得一個安詳的家,一個安詳的社會,一個安詳的國家,甚至於一個安詳的國際世界。最重要的我們必需要有一顆溫暖的心,我們必須要有愛,要有慈悲,如此我們的人類社會,才有機會達到安詳的境界。
有些人會以為愛、慈悲是宗教的事情。我認為這是絕對錯誤的。因為人的基本要素﹑基本要求就是要有愛,要有慈悲,要有責任感。這一些可以說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每一個人應該要知道的。我們是不是有可能發展出一個以愛心,以慈悲為基礎的社會呢?我的答案是可能的。我們只要有更多的愛心,更多的慈悲,更多的溫柔,那我們就可以建立一個詳和的社會。
我們可以從人體來檢查我們自己。我們可以發現,某些巨大的哺乳動物,牠們以啃食其他動物為生,所以牠們的牙齒比較尖銳,比較兇猛。反之其他草食性動物,牠們的個性就比較溫柔。我們再來看人類的牙齒,是較為接近草食動物的,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是比較溫柔的。我們的雙手是用來擁抱人類,而不是用來跟人類互相爭鬥的。如果我們伸出雙手來擁抱人類,就可以擁有更多的朋友,如果我們用我們的雙手來彼此爭鬥,那麼我們的朋友就會減少。正因為我們雙手,是用來擁抱人類的,所以我們有五根手指頭,否則我們只需要拳頭就夠了。
從醫學的研究裏頭可以發現,人在出世之後,肉體的接觸對於智力的發展影響非常大,如果父母親或其他的家人,能夠經常擁抱嬰兒,那麼這個嬰兒的發展不管在身體上,或是智力上的發展就會比較美好。如果一個嬰孩,生長在一個沒有愛,沒有慈悲的家庭裏頭,那麼他的書就不會讀得好,他的發展也不會那麼健康,長大之後,對於其他的人,也就不能夠表達出愛與慈悲。他會沒有安全感,體能及智力的發展也不好,也較會傷害到別人。因此,在社會的發展上,情感與愛心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智力發展也是建立在彼此的關懷之上,可以說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影響。
社會上的一切問題,一切煩惱,都是由於缺乏愛心,缺乏慈悲。而缺乏這些很可能會導致我們人類的毀滅。如果我們有足夠的愛,我們有關懷的心,我們有溫暖的心,在教育上,除了知識上的傳授之外,能夠教導這些人基本品質——愛心、慈悲、關懷、責任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建立比較和諧的社會。在婚姻方面,婚姻不只是性的結合,同時也是一種責任的表現。彼此應該互相關懷,互相尊重。我們在家庭裏頭,必須發展這種愛與慈悲。在課堂上,除了傳授知識之外,也要教育學生有一顆溫暖的心,如此我們就可以創造快樂的社會。
世界的和平,必須建立在真誠而溫暖的心之上,否則的話,我們這個社會所達到的和平,就不是一個真誠的,就不可能是永恆的。因為我們彼此息息相關,鄰居的發展就是你的發展,鄰居的毀滅,也就是你自己的毀滅。我們應該對愛、慈悲具有信心。所有的宗教都來發展這個愛與慈悲與這種責任感,所有宗教都站在同一個基礎上,彼此尊重,彼此瞭解,彼此關懷。
在不同的各個宗教之間,我們應如何相互尊重?我經常將世界上的宗教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就是信仰有神的宗教,比方基督教、回教、印度教。第二大類,我稱之為沒有神的宗教,比方佛教﹑耆那教,還有若干古代的印度哲學。這兩大類的宗教,基本上差異非常大。前一大類相信有一位造物主,後一大類不相信有造物主,只相信自己的心就是創造主。在這基本差異這麼大的宗教之間,我們如何來達成真誠而長遠的互相尊重呢?根據我與那位元西班牙天主教教士的會面經驗,以及後來我跟基督教的教士、印度教的教士﹑耆那教信徒會面的經驗,我們發現大家都有這潛能,可以發展人類善良的心,人類的慈悲與愛心。所有宗教的目的都是一樣,也就是要培養善良的人,培養具有溫暖心的人類。
可是,既然大家的目標都一樣,宗教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不同的教義呢?那是因為我們人類的根機、習性有所不同。有些人相信有位造物主,這種信念對他們培養善良的心很有幫助。相信上帝是造物主可以改變他們的心態,可以促使他們更加關懷其他的人類。基督教不相信有前世,說人是造物主所創造的。如此的觀念,可以建立人與造物主之間非常親密的關係。只要有真誠的信仰,只要對神有真誠的信念,自然就可以對別人表達出真誠的關懷﹑真誠的愛心與慈悲。只要相信上帝,上帝就是最高的真理,上帝無所不在。如此的信念,對這些人很有利,很有幫助。
在另外一方面,比如佛教的思想模式,認為自己是自己的主,一切唯心造,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此我認為不同的哲學,不同的宗教信仰,對於人類是有好處的。我曾將各種宗教稱為宗教的超級市場。超級市場裏頭,有許許多多不同的物品,可供我們選擇。又比如一家餐廳,它的菜色應該要有很多,如果早餐、午餐、晚餐,只供應一種菜色的話,它的顧客就會流失。不同的哲學,不同的宗教、信仰,對於我們的人類社會,是很有幫助,很有益處的。
而我們要如何來達成一個宗教一個真理的這個解釋呢?在今日的世界,一方面我們需要多元的宗教,一方面我們又承認每一個宗教徒有他唯一的真理,有他唯一的信仰。我相信一切宗教的目的,都是在轉化改造我們個人,而由於人類根器有所不同,因此,轉化的哲學與方法也就必須有所不同。
就以我個人來說,我出生在佛教的家庭,我生長在佛教的文化背景中,我後來也被認證轉世,因此對我來說,佛教是最好的,最適合於我的,可是這並不表示佛教對其他人也是最好的,也是最適合的。藥的目的就是在治病,應病與藥,是施藥的最高目標。能夠治好病的藥,才是最好的藥。就我個人來說,佛教是唯一的真理,唯一的宗教,但對其他人來說,也許基督教是他們唯一的真理,唯一的宗教。如果我們能夠有這種觀念,一方面承認這個世界上,因為有不同根性的人,所以必須有多元的宗教,一方面我們又能夠接受每一個人所信仰的宗教是他唯一的真理。過去在不同的時間、空間裏,有不同的上師、老師出現,也表達了唯一宗教、唯一真理的這個意義。
今日的世界,已經變成一個大家庭,一切宗教應該共存,印度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印度有許許多多不同的宗教哲學、宗教信仰,可是不殺生,是他們共同的唯一信念。因此多元的宗教,在印度早就已經存在了。後來,回教、基督教又傳入印度,尤其在南印度地區,加爾各答地區,基督教、回教非常發達。今日的世界需要多元的宗教,基督教徒可以從佛教的教義、佛教的修行方法中,學習到如何發展他們的慈悲,如何開發他們的智慧。
同樣的,在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的例子中,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雖然釋迦牟尼他宣揚他自己獨特的主張,可是他也學習並引用了印度舊有的禪定方法及舊有的滅觀,因而成立了他的新的佛教傳統。因此,佛教徒也可以從基督教中學習到很多東西。根據我訪問許多基督教修道院的經驗,我發現基督教徒有真誠的信仰,有濃厚的愛心,因此,不僅僅各個宗教之間,需要互相尊重而已,還可以彼此互相的學習。謝謝,今天就到此結束。
(完)
心靈小語
■ 寂天菩薩在提倡眾生應修行安忍時,並非要大家一味地對於他人的虐待和剝削逆來順受,也不是在宣導眾生以不質疑的態度,單純地接受生命中的苦難和橫逆。他宣揚的是一種對抗逆境的堅定態度。
■ 唯有當一個人自覺地採取立場,不對實際出現或預見的傷害進行報復,他的內心才會真正生起容忍之心。
■ 身為修煉安忍的人,我們希望能做到“無論遭遇任何事,都不擾亂自己歡喜心情”的定力。歡喜心代表一種寧靜或安穩的心境,這是一種跟個人內心不滿足或不快樂相反的情況。一個人之所以決定不讓自己的歡喜心境受到干擾,是因為人若陷入不快樂或不知足的泥潭,就不可能達成心中所願,所以,讓自己悶悶不樂根本沒有意義。這行為本身同時還具毀滅性,因為人一旦失去心靈平靜和歡喜愉悅之情,就會讓憤怒和憎恨有可乘之機,從而減損一個的功德。
■ 一般對煎熬痛苦的反應,很自然地會傾向完全不喜歡的態度,而且我們這種難以容忍的憎惡感會更加強化。經由沉思苦難(苦諦)的本質,以及藉著熟習苦難(苦諦)而尋求改變態度的可能性,我們便能減低那份嫌惡感,而使自己不再像以往那般對痛苦難以忍受。
■ 愈懷疑別人,就愈會從人群中孤立自己,結果當然也就愈孤獨。
■ 利他的慈悲,必要與智慧相伴。
■ 真正道德的生活是將他人的需要置於第一位,想辦法使他們快樂。
■ 檢視自己的起心動念,以便能秉持正念,活在每一個當下,我發覺這對我個人的生命有很大的助益。
■ 虛空尚存,輪回未盡,願留世間,普渡諸厄。
■ 真正的偉大在於平凡,真正的智慧在於謙虛。
■ 教育不只是傳授知識,更要培養善良的心。
■ 愛與慈悲,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 快樂與滿足,最大的泉源來自于服務人群。
■ 慈悲心,不只是對朋友,而是對所有的眾生。
■ 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一顆善良的心,溫暖的心,這才是生活原則。
■ 發心為一切眾生完成最高的利益便比如意寶殊勝我今善最無上。
■ 每次與人相往來就從我心最深處把自己看的最低,恭敬別人為最尊。
■ 只顧自私自利過活而不管他人死活的人,下場通常會寂寞而悲慘。
■ 只要動機純正,就無須太在意他人的看法。
■ 願珍惜惡性眾生及重罪苦逼眾生,一如難過遇珍貴寶我今有幸皆得遇。
■ 當別人出於嫉妒、羞辱、詈罵、虧待我,一切損失我承擔,勝利全皆送給他。
■ 我以大願利益者忘恩負義虧待我,我要恒持平常心尊為無上殊勝師。
■ 一切大眾無例外,全力協助給安樂眾生,我母諸苦難我皆恭敬願承擔。
■ 這個人正在非常痛苦的情況中,雖然他希望離苦得樂,卻不知道如何止惡行善,因此他就不會開樂可言。我發願承擔他的痛苦,並把我的快樂給他。
■ 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一顆善良的心,溫暖的心,這才是重要的原則。
■ 只要天長地久,只要人類存在,我將堅持不懈,驅除世上苦難。
■ 唯有借著耐心,才能克服種種障礙,使人獲得大悲心。
■ 敵人卻是非常有益是最好的朋友也是好老師。
■ 要發如是悲心,我們必須能忍。
■ 沒有愛心人類社會非常難處,沒有愛心我們未來將面臨極其嚴重的問題。
■ 念及他人之恩,自會思更要報恩。
■ 能發善心則自他均將因而獲得暫時的和永久的幸福。
■ 要知我們的個性並不會在我們力求發展上述心念時突然或完全轉變。
■ 如果我們不在乎他人的感受和痛苦,我們就沒有辨別是非對錯的方法。
■ 受過高等教育沒什麼稀奇,很有錢也沒什麼好稀奇,只有當一個有顆溫暖的心,這些特質才會變得有價值。
■ 其實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啊,都出在彼此之間種重重的籓籬,所以問題不在人家,籓籬都是我們自己建的,只要拿開它,一切就沒有問題。
■ 愛與慈悲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 當我們與別人互動時,我們應該盡力對每個個別的情境保持敏感性。
■ 我們的負面情緒是如此強而有力,為了要對治他們,持續的努力是必須的。如果我們持續地修行,我們一定會改變的。
■ 每天都能以正念檢視自己,關照我們的念頭和動機,以及它們的外在活動與現象,我們就能因此而改變,開展出一條自我成長的道路。
■ 我愛阻礙了我們對他人產生同情心,由於自我中心也限制了我們對外產生真正的關懷。
■ 生而為人,我們原本是群居的動物,因為如此,我們只有靠著別人的合作、幫助和仁慈才能生存。
■ 我事實上給了對方製造惡業的機會,那就是否代表因為我引起此人是否墮落。
■ 只有借著彼此尊重的滋長,以真實的心相對待,友誼才會產生。
■ 愛與慈悲、忍耐、安忍、寬恕、滿足、責任感、和諧感等,能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實在的快樂。
■ 不論何種原因讓你無法幫助其他人,至少不要傷害別人。
■ 我們犯了錯,也無法讓時間倒轉重新來過。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擅用現在。
■ 只要我們能重新定位自己思想和情感,並在行為的層面上撥亂反正,不僅能從容地面對苦難,還可以從根本做起,避免苦難的發生。
■ 維繫我們對快樂的偉大追求的是希望。
■ 不要想「我無法做」而讓自己灰心,要想「我有能力做,我有辦法做」。
■ 我們可回想自己所做的善,並繼續下去;回想他人所做的善,並隨喜他,而不要嫉妒鬥爭。想想!他與我同在無明大黑暗中,而他能行善,實在偉大。
■ 如果你想改變世界,首先改善你的內心。
■ 我們應該付出最大的努力來製造心靈的平安。
■ 如果有人能實踐佛法,一定能令自他獲益。
■ 我們所不能沒有的東西是這些基本的心靈特質。
■ 只要我們以所有的人都想離苦得樂的這個觀察為起點。
■ 如果我們不在乎他人的感受和痛苦,我們就沒有辨別是非對錯的方法。
■ 傷害人的行動,或暴力的行動,就是違反倫理的行動。
■ 不管我們喜不喜歡,幾乎沒有一刻我們的生活不是獲益於他人的行動。
■ 我們愈關心別人就愈不擔心自己。
■ 我們愈不擔心自己,我們痛苦的感受就會較不強烈。
■ 聰明的自私是為別人謀福利,因為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你成佛了。
■ 犧牲自己的短期利益以平衡對他人所造成的長期影響,結果我得到了平靜和真正的滿足。
■ 當人的心性起嗔恨心就會擾亂原有良善美德和心靈寧靜。
■ 一個人能否獲得喜悅和快樂,取決於個人的心境如何。
■ 絕望從來就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最大的失敗。
■ 如果我們的行為是出自對他人的關懷,連周遭的人也會分享到他所帶來的內心平靜。
■ 痛苦全隨著你的想法,以及你對待痛苦的方式,而改變它的本質。
■ 當我們遭遇苦痛,因而灰心喪志的時候,重要的是,要能鼓舞自己。
■ 如果你有勇氣來面對逆境,正視難題,就能保持心智上的平衡。
■ 我們發現自己能生存是依靠他人協助,事事都仰賴他人的協助與恩德。
■ 我們應該經常注意自己對人的態度,小心反省,如果發現自己的錯誤,就須立即改正。
■ 在跳脫出狹隘的自我利益空間後,人的內心全充滿力量。平靜與喜悅將時時刻刻伴隨我們。
■ 我們愈是真誠地造福他人,就愈能培養出自己的力量與信心。
■ 只有在最艱苦的困境中,我們的智慧與內在力量才能格外茁壯。
■ 社會的福祉與任何人都息息相關,不會因為職業貴賤而有所不同。
■ 真正的合作不是出於強勢,而是相互的尊重。
■ 寬恕或耐心,並不意味著你完全屈服于他人加諸你的任何事。
■ 在心靈深處,儲存著應對負面事物的智慧。
■ 容忍與耐心不是軟弱的象徵,它們是一種力量的表現。
■ 慈悲、愛、利他,兄弟情是人類發展的鎖鑰。
■ 仁慈與善心是此生成功的基礎,是我們在菩提道上達到圓滿成就的根本。
■ 如果你是自私的人,至少要做個有智慧而不愚昧的自私人。
■ 內心平靜,做為快樂的一種主要特質,是無法與憤怒和平共存的。
■ 只要你的心中有慈悲、愛與仁厚,你的心中那扇緊閉的門就會自動打開了
■ 我堅信人性的本質是充滿善意、憐憫、溫柔的。人類的價值也就在這裏。
■ 要成功的擊敗煩惱,我們所缺乏的是必備的意志和努力。
■ 問題不在別人,藩籬都是我們自己建的,只要拿開它,一切就沒有問題。
■ 如果真的要學習,我們應該認為敵人是自己最好的教師。
■ 那些輕易地失去耐心的人們,才是缺乏安全感而又不穩定的。
■ 事物存在的方式:並非獨立存在,而是互相依賴,共存共榮。
■ 個人的幸福不僅和他人的幸福血肉相連,也和生存的環境息息相關。
■ 如果不考慮他人的感受和痛苦,我們就無法分辨是非。
■ 那些積極主動關懷他人的人,總是非常受人尊敬。
■ 忍耐或耐心的最大好處,在於它是治療憤怒這種苦惱情緒的最佳藥方。
■ 需要考慮我們的行為在影響環境的同時,可能帶給他人什麼影響。
■ 絕望從來就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最大的失敗。
■ 關心別人的苦痛更容易保持心靈的平靜。
■ 我深信人類的未來是決定在我們手上。
■ 真誠與慈悲是發展我們的自信與意志力的關鍵。
■ 我們的心態會決定我們的外貌。
■ 如果透過不斷的反省,我們才能讓心靈更平穩。
■ 如果你是真正的自私,就應格外的利他才對。
■ 自己的利益以及未來的快樂都與他人息息相關,並根據這個原則做人處世。
■ 真正的慈悲來自看見他人的苦痛時,我們有一種責任感,希望能夠給予對方一些幫助。
■ 生氣並沒有傷害別人,卻先傷害了自己。
■ 將自己定位為「一介凡夫,一個不經意走上僧途的人」,謙遜而誠懇地走訪各地,傳述佛法精義,致力使人心趨向和平。他尊重不同的信仰與生命,認為每個人都能修行慈悲之心,負起對宇宙的責任。四十年來,他的足跡已然超越現實國界,引導世人走向更寬闊的心靈國度。而他行腳中說法的清音,化為文字記載成書冊
■ 世上所有的主要宗教都強調愛、慈悲與容忍的重要,佛教尤其如此。佛教傳統認為,愛與慈悲是所有修行的基礎。人類與生俱有愛與慈悲的潛能,要發展這種潛能,就必須對抗與愛和慈悲相反的勢力——憤怒與憎恨
■ 「真正的慈悲來自看見他人的苦痛,你有一種責任感,希望能夠給予人一點幫助。慈悲分成三種,第一種是不由自主的希望眾生脫離痛苦,你不能忍受他們受苦,希望解除他們的苦難。第二種慈悲不只是希望他們離苦得樂,更是一種真正的責任感,一種解除他們苦難的承諾,使他們脫離困境。當你覺悟眾生都處於不恒常的狀態,卻又執著有一個堅實的自我,因此,他們困惑又受苦,你更加深了這種慈悲心。真正的慈悲引發出為他人謀福利的責任感,鼓勵我們把責任擔負在自己身上。當我們覺悟雖然眾生在本質上是互相依賴的,但他們仍然緊抓住自我存在的觀念,這種理解加強了第三種的慈悲心。慈悲中包含了這份了悟,是最高層次的慈悲。」
■ 「真正的慈悲是基於明確的接納或承認別人,如同自己一樣,都想要享有快樂,都有權利去克服困難。根據這個原則,不論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如何,都能關懷其他人的福祉,這便是慈悲。」
慈眼視眾生
■ 眼睛富於表情,認真聽人說話時發出令人敬畏的光芒。當他想到什麼有趣的比喻時,會突然變成一副頑童的眼神。他的姿勢常把重心放在左右的一方,視線經常盯住講話的對方。他整個面貌表情變化之多,令人驚訝。他雖是一個人,卻能讓人覺得好象面對數百個人一樣。」
萬善根本從師出
■ 每次在正講經論或正傳灌頂之前,必先講述這是向哪位上師學得的,而上 師的 老師又是誰,學習的過程又是如何的艱辛,然後如何用心地教導自己,以及自己與上師間互動的有趣小故事。常常也會因此憶念到上師強烈無比的恩德而淚流滿面,從未見他誇讚自己學識頂尖的成就以及佛法中高量的修持,總是笑臉迎人,謙虛地告訴大家:「我只不過是個平凡的比丘。」
享受快樂——從關心他人起
■ 從事心靈層面活動這件事沒有任何神秘性。它只是要大家把心裏對別人的關懷表現到行動上。只要你誠心,持之以恆地這麼做,那麼一點一點、一步一步地,你就能夠慢慢地重整自己的習慣與態度,然後少想一點自己狹隘的事物,而多關心他人。這麼做,你將會發現自己享受到了和平與快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