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佛教簡介=觀音寶鬘集--14

2012/06/18 16:14

當一個被忿怒所掌握的人傷害了你,你與其感到忿怒,應該對這人產生一絲慈悲與憐憫,因為他正在受苦。當你如此的反觀,它將幫助你減輕忿怒的衝擊。當你如是訓練自己的心念,你將逐漸能夠擴展自己對眾生的慈悲心,其中並包括你的敵人。


慈悲或是利他的動機真是太美好了。有時,我有一種讚歎的感覺:人類能夠培養出這種利他的心境,它真是獲得內心的力量、快樂、以及未來成功的一種寶貴資源。


假使我們的幸福或他人的幸福都是完全獨立,與別人毫不相干,我們或許可以不管他人,但情況不是這樣,我無十不予他人相關,而且還深深的依賴他們:當我是一個普通人,當我走上菩薩道,當我有一天得成正覺,思及於此,利益他人的重要性自然出現。


關於智慧


佛陀始終強調悲智雙運;好頭腦與好心腸應攜手合作。只重理智,不顧感情,會為世間帶來更多的問題與痛苦。另一方面,若只重感情,不顧理智,則人與畜生之間就沒什麼分別了。智與悲必須平均發展,若能如此,其結果將是物質與精神齊頭並進。感情與理智合作無間,才會產生一個和平、友愛的人類大家庭。


誤用能力之惡


我們之所以會尊己卑人乃是基於錯誤的理由,我們可以反過來用念人之善,思己之惡的方法對治我慢,就以這只圍著我嗡嗡飛繞的蒼蠅為例。從一方面來看,我是人、是比丘,當然比這只小蒼蠅重要得多。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知微弱、卑賤、常被無明所蔽的蒼蠅為能從事宗教修行,實不足為怪;再說,這只蒼蠅也沒從事那種高度技巧才能完成的惡行。而我,身為滿具潛能和複雜頭腦的人,則誤用我的能力。一但我----被認為是修行者、比丘、人、修利他心者的”----誤用了自己的能力,我就遠比這只蒼蠅更壞0329


在禪觀中修悲心或利他心,必須有智慧為輔。據說有慧為輔,悲心才能成為無量。這是因為煩惱乃發無量大悲之障,若要消除煩惱,則必須了知現象之性。理由是煩惱言過其實的把善惡加到現象上去,這種情形顯示在當貪、瞋等強烈煩惱消退之後再看同一事物時,我們會有與前完全不同的看法,甚至還會嘲笑自己。為了對治此種妄加增添,避免生起煩惱,我們必須對現象終極之性有正確的認識,不予增添;我們必須了知一切現象皆無自性。


不應視空為否定一切,而應視空為否定自性有--自性有的否定與緣起之義相合。若把空與緣起看作兩回事,誤認空為虛無,則此種觀念不僅是對空的誤解,毫無益處。而且犯了落入斷見的大過。


事物一經分析,你就找不到所要找的東西了,此一事實顯示一切現象皆非全靠自力而存在。事物不是客觀自成的,但確是存在的;儘管在分析之下我找不到所要找的桌子,然我若用拳打它,我的手指關節就會受傷。因此,桌子的存在,是藉我自己的經驗而顯示出來的。


欲知無我,須知什麼是“我”,須先認清那本不存在之我,然後才能了知與我相反的無我。無我並不是說過去有我,現在沒了;而是說從來就不曾有過。我們所須做的是確認一個從未有過的東西是無,因為我們之所以被捲入貪、瞋等煩惱和隨之而來的種種問題,就是由於未作此項確認。


沒有修養的人很容易就動怒、動氣;有智慧、有修養的人,則能觀察到無我、無人,既無辱者,也沒有受辱者,兩無掛礙,自然沒有苦惱。


愚癡的自私者光想自己,結果事與願違,想要快樂,卻與快樂愈走愈遠;而有智慧者則是多想別人,結果自己與他人同感快樂。


眾生數目有無量無邊,可是“我”卻只有一個,因此別人要比“我”來得重要。


關於宗教


世界上各宗教有不同的教義與信仰,但是都傳達了同樣的訊息:愛、寬容、仁善。各宗教的哲學固然不同,可是大家都是在發揚愛與慈悲。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樂,人生就需要這種愛與慈悲。


所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哲理雖異,目標則一。從目標來看每一種宗教都強調人類的改善、愛心、尊重他人和分擔他人的痛苦。從哲理來看,自是不同,可是這沒關係,因為哲理不是目的,不是你服務的物件。只要目的是利益他人、幫助他人、支持此一看法的哲理都是可貴的。我們若只看哲理上的不同,而互相爭論,互相批評,則毫無用處。這種爭論將永無休止,主要的結果將是激怒對方,一事無成。


組成一種世界宗教很難,也非特別需要。不過,既然愛心是一切宗教之本,我們倒可以把愛心當作世界宗教。至於發展愛心和得救或永得解脫的方法,則各宗教間的差別就多了。因此,我不認為哲學或宗教可以定於一。而且,我認為信仰不同是有益的。以多種不同的方式解說同一之道,正是一種豐富的表現。人既有多種,性向又不同,不同的信仰並存自有其用處。


因為我們彼此息息相關,鄰居的發展就是你的發展,鄰居的毀滅,也就是你的毀滅。我們應該對愛、慈悲具有信心。所有的宗教都來發展這個愛、慈悲與責任感,所有宗教都站在同一個基礎上,彼此尊重,彼此瞭解、彼此關懷。


不同宗教間,我們應如何相互尊重?


世界上的宗教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就是信仰有神的宗教;第二類就是沒有神的宗教。這兩大類的宗教,基本上差異非常大,前者相信有一位造物主;後者不相信有造物主,只相信自己的心就是創造主。


在不同宗教間,存有這麼大的基本差異,我們如何來達成真誠而長遠的互相尊重呢?根據我與一位元西班牙天主教教士的會面經驗,以及後來我跟基督教的教士、印度教的教士、耆那教信徒會面的經驗,我們發現大家都有一種潛能,可以發展人類善良慈悲與愛的心。所有宗教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要培養善良的人,培養具有溫暖心的人類。


宗教和諧


物質上的舒適,可以經由金錢來提供,而精神上、心靈上的舒適,就必須藉助於宗教。各種宗教的修持與現代社會,固然是息息相關,可是在某些情況下,也產生了分歧和動亂的來源。因此,人類固然需要宗教來安頓身心,更要經由宗教的共同努力,來泯除人類所發生的種種問題。所以要解決人類的問題,必須透過宗教的和諧來達成。而達成宗教和諧的方式有:


第一、透過與各種不同宗教團體的學者見面,彼此交換意見,互相瞭解其中的差異。


第二、與各種宗教團體的修行者見面,來交換彼此的純真性。


第三、由各種宗教團體的信徒,組成一個朝聖團,到不同的宗教聖地朝聖,如果可能的話,大家可以一齊祈禱,否則也可以用靜坐冥想的方式進行。


第四、初期由教皇召集的世界各宗教領袖,在義大利舉行領袖會議,這樣也可以對世人發出強而有力的訊息。


信仰


人類信仰充份開發,有賴於人權和宗教信仰自由,這是人類社會生存的磐石。


對我來說,佛教是最好的,最適合我的。它是唯一的真理,唯一的宗教。


但對其他人來說,也許基督教是他們唯一的真理,唯一的宗教。如果我們承認這個世界上,因為有不同根性的人,所以必須有多元的宗教,我們又能夠接受每一個人所信仰的宗教,則一切的宗教可以共存,這世界可以成為一個大家庭。


佛法眾多,而且甚深。有人說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一種心學;也有人說佛教徒是無神論者。無論如何,佛教是一種理性的、深奧的探討人生之道,它不著重外在事物,而強調個人對內心發展的責任。佛說:“你是自己的主人;一切全依你而定。我是老師,就像醫生一樣。我能給你良藥,但你必須自服,必須照顧自己。”


繼續信仰父母本有的傳統信仰


當我有機會對不是佛教團體的團體談話的時候,我內心裏壓根兒都沒有所謂懷疑,或者是戒慎恐懼的感覺。為什麼?


那是因為他們就像我所信仰、所修持的,都是父母傳統的本有宗教,所以在我講說時,心裏會覺得沒有疑慮;反之,如果他不是信仰父母本有的宗教的話,我若對他講說佛法,心裏就會覺得很不安樂,故我通常只有說一說感覺而已。


所以,我認為自己父母本有的傳統宗教應該繼續信仰,不要輕易地隨便去轉變宗教信仰。


有時有人問我,佛教這個來自東方的古老宗教,是否適合西方人。我的答復是,一切宗教的教義無不針對人類的根本問題。只要人類,不管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不管是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還是紅種人,只要人類有生、老、病、死之苦,就都一樣。只要有這些基本的人類之苦在,就沒有佛教適不適合西方人的問題,因為佛教的精義所討論的即是此苦。


漢藏一家.顯密相融


就佛法弘揚及流傳的時間而言,先期流傳是中國佛教,西藏佛教流傳較晚,對同為如來弟子而言,漢傳佛教是學長;西藏佛教是學弟,學長與學弟能互相切磋,是一件令人歡欣的事情,學弟一定要向學長學習,但學長也有可能向學弟請益。


在顯乘基礎上修習密乘


我們應該在顯乘的基礎上來修習密乘,因為如果沒有以顯乘為基礎,根本無法修學密乘,所以顯密並非毫不相關。


世尊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時,先建立整個佛教的體系,二轉法輪時則廣說空性的教義,三轉法輪時,在空性的教義之外,談到“心”這個問題,這和密乘就有關聯了。


故佛陀先建立小乘教法後,再宣說大乘教法,於大小二乘圓滿之上再宣說密乘教法。由佛陀三轉法輪的教法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的得知,佛法是層層鋪疊,前後相續的。


關於和平


和平只有在人權受尊重、人民溫飽、個人與國家有自由的地方才可持久。惟有透過心靈和平的開發,方能達成我們個人及我們周遭世界的真正和平。


和平是起自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當我們內心平靜,我們就可以與我們周遭的人和平相處。當我們的社會處於和平的情況時,就可與近鄰的社會分享這一和平等等。當我們感到對別人的愛與親切時,這不僅使別人感到被愛及被關心,亦同樣有助於我們內心愉快及寧靜的滋生。


我們皆是人類,也許我們的衣著不同,我們的膚色不同,或說不同的語言。這僅是表面現象,但基本上我們同為人類,因此我們結合在一起。亦因此我們能彼此瞭解及增進友誼及親切感。


我們共同分享此一微小的地球,我們必須學習彼此及與大自然融洽、和平相處。這並非夢想,而是必須如此。我們在很多方面互相依賴,不復能生活在與世隔絕的社會裏,而不理會外界發生的事。當有困難時我們需要彼此協助,我們亦必須分享我們享有的幸福。


當前的世界,不僅在國與國之間,而且在洲與洲之間,都有著重大的相互依存關係。因此,我們必須心懷善意,真誠合作。這樣,我們才能解決很多問題。開誠佈公的良好人際關係,非常重要,絕不可少。一切全靠善意來成就。


假若我們每個人皆自私地僅追求我們自認為是我們本身利益的事物,而不顧別人的需求,其後果不僅可能傷害別人亦可能傷害我們本身。在上世紀的歷程中,此事已變得十分明顯。例如,我們知道今日從事核子戰將會是一種方式的自殺;或污染空氣、海洋以求獲得短期利益,是在毀滅我們的生存根本。當人與人及國與國之間變得日益相互依賴,我們已無其他選擇,除了發展本人所稱的宇宙責任感。


對世界和平的謀求,我們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我們的心靈如果被忿怒所支配,我們會失去人類智力最高超的部分--智慧,也就是明辨是非的能力。當今世界所面臨的最嚴重的一個問題就是忿怒。


關於心靈物質


經濟發展和知識的追求只是一種工具,決定這項工具是建設性或毀滅性,主要關鍵在我們的心。


我們的心要進步


接受與學習現代的知識,我認為幾乎大部分只是跟促進物質進步有關而已。但是,就人類而言,只有關乎促進物質進步的知識學習,夠嗎?我認為不夠!


因為過度重視知識,真實說來,會帶來如下的狀況:在知識水準很高的地方,卻經常會發生一些譬如殺人,或心裏不安樂,乃至吸食毒品等等的事件發生。


因此,我認為在學習知識與促進物質發展進步的同時,如何讓我們的心也得到內在的進步,這雙管齊下的運作也很重要。


食物有兩種:一種是精神的食糧,一種是肉體的食糧。因此物質的進步與精神的發展,二者合一,最切實際。我認為,許多美國人,尤其是年輕的美國人,都已體會到,只是在物質方面進步並不能徹底解決人生問題。目前,所有東方國家都想效法西方的科技。我門東方人--如西藏人,就像我自己--仰望西方的科技,覺得一旦我們在物質上有了進步,我們的人民就能獲致某種永恆之樂。但當我到了歐洲或北美,我看出在美麗的表面之下,仍有心情不快和精神不安的現象存在。這就顯示出光是物質進步,並不能完全滿足人類的需要。


正如佛陀以身作則,示現知足、忍辱和毫無私心的為他人服務,耶穌基督亦複如是。幾乎所有大師過的都是聖者的生活--不是像帝王般的奢侈,而是像普通人那樣簡單。他們的內在力量極大、無限,但他們的外在表現,則是生活簡單而知足。


當我們審察輪回中美好事物之時,不是發現它們實具苦性嗎?它們並非無論我們使用多少都能老是令我們感到愉快的。例如,假如你有多所房屋,由於你只是一個人,當你用某一所時,其餘的空著。當你用另一所時,原先用的那一所就沒有什麼用處了。同樣的,即使你有很多錢,儲存了大量的食物,你也只不過有一張嘴,一個胃,你吃不了超過一人之份;你若吃兩人之份,就會撐死。是故最好一開始就有節制,知道滿足。


若不知足而貪得無厭,要這個又要那個,則你永遠無法滿足你所有的願望。即使掌管整個世界,你還是會覺得不夠。貪心是無法滿足的。而且,在你不斷貪求之時,你所面臨的是多種障礙、失望、不幸和困難。大欲非但不知止,而且自找麻煩。


我們人有複雜的頭腦,因而在物質上獲得很大的進步。然若此外在的發展能有內在的發展與之配合,則我們就能對物質善加利用,使我們在享受物質進步的同時,不會忘了人道的價值。


關於苦樂


非暴力是慈悲、關懷及不傷害一切眾生的動機。所以非暴力有二種層次:一、有能力就幫助別人,二、沒有能力幫助別人時,也要做到不傷害別人。


由此可知,非暴力是慈悲的展現。善良的心和平靜的心,是尋求快樂人生的必要條件,這種心境無法向外求得,大家應該經常觀照內心。


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有障礙,我們要體認這點,才不會失望無助,因而產生各種悲劇。對於生活中的一切問題,若能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就比較容易處理,事情也不至於愈變愈糟。


文化在於內心


文物代表部分過去的文化,但文化的主要部份不在繪畫等文物,而在於內心。如果某種文化盛行於人們的生活之中,就可以知道那種文化是有用的。例如,由於受西藏文化的影響,西藏人大都快樂。我們自己還沒注意到這一點,但許多去過印度的外國人都注意到了,他們問我有何“秘訣”。我逐漸想到那是由於我們的佛教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強調菩薩的大悲理想。無論有沒有學問,我們都慣於耳聞和口講“一切眾生為母為父”。即使是貌似惡徒的人,也是把“一切眾生都是母”掛在嘴邊。我覺得這種理想就是我們快樂的原因。在面對嚴重問題的生活,這種理想尤為有用。


善用人類智慧可以成辦離苦得樂


在這個世界上,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眾生,都是一致的欣樂厭苦。所有的生物乃至有情眾生,對於他本身離苦得樂的方法,都是相順於他自己的能力而盡力去成辦的。


在厭苦欣樂上,人與其他眾生是相似的,是一致的。但是,在離苦得樂的方法上,在致力於尋求離苦得樂的方便上,人類卻與其他眾生有不同的地方,這是因為人類有特別的智慧。


如果人類的智力,能夠善巧好好的運用,無可置疑,可以成辦很多的離苦得樂;相反的,如果人類的智慧用在顛倒的地方,人類的痛苦會增多,而且會危及傷害到更多的生物與眾生。


痛苦快樂由因緣和合生起


佛教大致可從意樂以及行為兩方面來說,也就是緣起性空的意樂,以及不損惱他人的行為。


所謂不損惱他人,就是以慈悲心去對待他人。如果我們有“無害”他人、不損惱他人的行為,那麼不只鄰居和睦相處、社會能安樂,整個世界都能和平了。


緣起性空的道理,就是一切法都是緣起相,必須要因緣和合才有辦法生起。透過這種思惟,我們能進一步更廣大的瞭解一切法。換言之,我們現在所生起的,不管是痛苦或是快樂,都是因緣和合才有辦法生起。


如果不瞭解這一點,只是看到暫時的,眼前的快樂或痛苦,我們就沒有辦法廣大去對待。


什麼叫做快樂?什麼叫做痛苦?一般說來,假使快樂的因緣完全聚合,你不須要去追求快樂,快樂就會自然生起,痛苦的生起也是如此。


所以,透過這種緣起的思惟,我們現在就會去積聚一切快樂的因,去種這些因,讓這些因結合,這樣我們才有辦法生起永恆的快樂啊!


內心的煩惱是真正的怨敵


所謂的怨敵是指讓我們自己受苦的人。讓我們蒙受痛苦者,稱之為怨敵。如果我們好好思惟,會發現真正讓我們生起痛苦的,其實是自己的心思模式生起的痛苦,單靠怨敵的傷害,讓我們生起的痛苦,反而沒有。


我們與其他任何一個人一樣,對於所謂的怨敵,誰都不需要、都不想要,都願意讓他愈來愈少。但是調伏怨敵的辦法,到底是以調伏自己的心態去降伏怨敵呢?還是去降伏外在的敵人?但如果要以制服外在敵人的方式降伏怨敵,是很困難的。


誠如《四百論》所說:“世界上的勇士不管是百千萬種勇士,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勇士能夠完全的摧毀自己的怨敵。”如果是站在一種要降伏敵人的方式除去怨敵,那摧滅一個怨敵還會滋生一個怨敵,降伏了兩個還會滋生三個怨敵。


然而如果我們能夠調伏自己內心的煩惱,那才是真的能夠勝過所有的怨敵,而且摧滅、調伏外在所有的怨敵。


修學忍辱


不管怨敵如何,皆不重要,只要自己一心祈願利益怨敵。如此,本來會導致你痛苦的怨敵,現在卻可能讓你升起感恩與感謝的心。對方的傷害,在我們心裏可以增長忍辱的修學,菩薩必須修學忍辱。而修學忍辱,就必須靠怨敵才能夠修學忍辱。怨敵是來幫助我們成就修學忍辱、修學佛法的助緣。


仔細想想,我們要做一個菩薩,忍辱的修學是極端重要的。那麼忍辱的修學,我們可能依著佛陀世尊而修學忍辱嗎?或是以利益我們的眾生為所緣而修學忍辱呢?想必答案是否定的。


忍辱的修學,其實是必須靠別人傷害的時候,才能夠真實的修學;唯有碰到敵人,碰到傷害的時候才能夠修學。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入菩薩行論》裏提到說,讓我們自己能夠修學忍辱,能夠成就一切種智的佛果位、最超勝的善知識,莫過於怨敵。


成就佛果,一半靠眾生


所謂的欲求利他,這個“他”是指虛空一般的如母有情,特別是對個別來說:他跟我一樣的不要痛苦,同樣的欲求快樂,而且跟我一樣希望離苦得樂,同樣具有離苦得樂的權利,各方面都是一模一樣的,那麼自他有什麼差別呢?差別是“自”的話:只有一個人;“他”的話,是無量無邊的。


仔細思惟,會發現原來自己的苦樂是與別人有關係的,是觀待於他人的;所謂的行持十善業、斷十惡業,是能夠斷除對眾生的傷害而行持的。所以要能夠行十善業、斷十惡業,也取決於他人。


佛教的教法裏,一向視為非常重要的慈悲心,也是取決於他人。所以修習慈悲心,必須依靠、取決於緣念的眾生。


因此,究竟徹底來說,要能夠成就一切種智佛的果位也是依靠著眾生。入菩薩行中提到,成就佛的果位,一半的恩澤是靠著佛,一半是靠著眾生而成就的。


所以由實際情況來看,從最微細的今生的安樂,到最究竟的成佛的安樂,都是依靠他人——眾生而成就的。


如法相應


如法相應就是心法合一的意思,進一步說,就是將內心轉為大慈心﹑大悲心﹑大菩提心的本質。如果法是法,心歸心,那就不是心法,所以我認為心與法的結合是很重要的。


漢傳佛教的比丘及比丘尼二眾,二仟多年來,一直很努力在弘揚佛法,現今世道人心未若從前質樸善良,身為佛弟子,就更需要負起荷擔如來家業,續佛慧命的責任。


佛法到盡未來際,是救度眾生,合宜眾生的。但時節因緣的不同,方法改變,這是有可能的,佛法絕對能在變遷的社會讓眾生離苦得樂。


我們大家都想得到快樂,遠離痛苦。如果能調伏內心,那麼無論身在何處都能得到快樂,即使有許多種不同的宗教信仰,而佛教又在各宗教間扮演重要的角色,希望藉由佛法的教化,令大家的內心都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