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佛教簡介=觀音寶鬘集--10

2012/06/18 16:05

經驗無條件的愛


問:人在成長過程中沒得到愛,或被父母虐待,他們很難對別人產生慈悲心,如何幫助不愛自己的人去愛別人。


答:如果這人從來不曾得到任何方面的愛,沒有任何人對他表示過愛,希望這人有慈悲心是很困難的。但是,這人只要遇見一位能夠無條件愛他、接受他、慈悲待他的人,那麼,即使他不曾經驗到慈悲心,只要他知道自己是被另一個人所關愛,這一定會產生影響力。因為他的心中有一粒種子,而這種愛的行會使這粒種子開始成長。


改變世界,先改善你的心


問:您是否認為自己是一位和平促進者?


答:不,我只是一個人類。和平是屬於每個人的事,每個人都要對他負責,從這個觀點看,每個人都是和平促進者,我只是盡自己的一份力量罷了。如果你想改變世界,首先改善你的心,這將會幫助改變你的家庭。這種力量將不斷地擴大,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某種影響力,這是我的基本信仰。不論我到任何地方,我一向試著闡明個人的責任,我們永遠不應該認為自己不重要,亦不應該認為自己所做的是無關緊要。


開示「地獄」的內容


問: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中對地獄有詳細的描述,請問真的有地獄嗎?請解我心中之疑,以增加我對佛法的信心。


答:宗大師在寫《廣論》的時候,是針對整個教法的宗義而寫的。世親菩薩在《俱舍論》中說到地球以及月亮、太陽之間的運作:地球在中間,太陽和月亮圍繞著地球。雖然《俱舍論》裏面這樣說,但是我不相信。在場說不定有許多藏傳的長老,請你們不要怪我說邪見,因為我真的不相信!現代的科學家已經證明了:太陽在中間,地球和月亮圍繞著太陽。明明事實已經擺在面前,我們為什麼要以固執的想法,去堅持自宗是正確的呢?


我有時候開玩笑說:「佛陀來到這世間,不是在講太陽和月亮的問題,而是針對人的苦樂的問題,而宣說四聖諦的內涵。」《俱舍論》裏面所說的月亮、星座、星球之間的運作,以及三千大千世界的形成,跟外道講的完全地相似,怎麼說呢?外道的論典裏面聽說有這樣的一句話:「梵天生萬相」。意思是大梵天王創造了一切,形成了三千大千世界。世親菩薩在《俱舍論》裏面,他把「梵天」兩個字刪掉,後三個字沒有變,變成了「業力生萬相」。之後所說的,就是有關地球與月亮之間的運作,甚至於三千大千世界的形成的內容,和外道論典都是一樣。


宗大師在著《廣論》的時候,可能是引用《正念經》,所謂的地獄,就是從這個地方32000丈以下就有地獄的世界,在此40000丈底下就會有炎熱地獄,所謂的「這個地方」就是指菩提迦耶——佛成道的地方。假設這是真的話,菩提迦耶4000032000丈以下的地方真的有地獄的話,那麼這個地獄就是在美國!在《俱舍論》的時候,也有說到月亮及太陽高度幾乎相似,也就是從人間算起的50丈以上有月亮,在51丈上就有太陽,這種的說法與實際完全的相違,所以我不相信。


宗喀巴大師的智慧是不可思議的,他的觀察力非常詳細,例如宗大師有一本書《辨了義不了義論》,這本論之後也翻譯成印度文,那是對梵文非常瞭解的一個印度學者所翻譯的,他本身也是一位大學者,我曾問他:「你認為宗喀巴大師有沒有資格成為那爛陀寺的大論師?」那時候他很直率、毫無疑惑的回答:「宗大師不只有資格成為那爛陀寺的大論師,而且會是所有大論師中的第一名!」所以,如果今天宗大師能來到這世間,我真的想請大師我們詳細的解說哪一部經典是可以依詞面上而安立?哪一些經典是不可以以詞面上的內容來安立?


但是呢,我卻相信有地獄、餓鬼、畜生,為什麼呢?在畜生道,或者是人道,我們可以從經驗上去體會,甚至於去察覺,人的體內,那種非常詳細、非常微妙細胞之間的微妙運作,真的是難以想像的,而那一種的運作,是我們看得到,所以不會對此產生疑惑的。假使在我們沒有辦法用肉眼看到的情況下,有一個人跟我們說明體內這種細妙的運作,我們則不會相信。


因為調伏內心的緣故,透過功德的增長,可以獲得道諦的功德,這是有理由可以去證明佛菩薩的功德是不可思議。假使因為內心調伏而可以獲得不可思議的功德,那內心未調伏的情況下,透過業力也是有可能成為不可思議的痛苦,這是可以推理的。所以,亦由這種心沒有調伏的緣故,所產生的苦果則無法想像。好險,今天我沒有在地獄裏面,用自己的親身經驗跟你們而說,但是呢,我可以透過因果的理論,相信不可思議的惡業,可以產生不可思議的惡果。在經典裏面,佛曾說到:世間世界是沒有邊際的,說到了各種各樣的情、器世間,同樣地在世親菩薩所著作的《俱舍論》裏面,也談到了「業力生萬相」,由此可見,其實有許多千變萬化的狀況,是我們現在用肉眼看不到的。


對阿富汗毀佛的看法


問:請問對於阿富汗毀佛事件,有何看法?


答:身為一個佛教徒,我對此問題深感遺憾。我一直在強調:宗教之間應該要互相尊重,以這個角度來講,阿富汗此舉確實不是很恰當,因為它造成了宗教之間的傷害。以阿富汗的內政而言,佛像是他們的古跡,可以吸引許多觀光客去朝聖,但是阿富汗卻破壞了他們的古跡。所以,我只能說我很遺憾而已。可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們佛教徒不能因為佛像被破壞,就心懷著嗔恨心,去怨恨回教徒,這種想法是絕對不允許的。


問:法輪功宣稱佛法已經無法利益眾生,只有法輪功才能解救眾生,並宣稱他們的教主李洪志比釋迦牟尼佛更高明,並鼓勵人自殺求道,身為佛教徒應該如何面對這個問題呢?


答:有關法輪功的問題,由於一直受到大眾的重視,因此我也想了許多,但是因為我對法輪功的內容沒有仔細的研習、學習,所以我不知道法輪功所說的內容是好或是壞。我聽過曾受法輪功幫助的人說它的好處;也聽過一些人說:“法輪功沒有根據”,正負二面的意見我都參考過,可是因為我對法輪功沒有長時間的研習,所以我現在不敢斷定。


但是,以一個佛教徒而言,我覺得我們的教法非常的圓滿,足夠因應我們所需。2,500年前佛所說的教法,透過那爛陀寺大論師-他們細心的觀察,加上豐富經驗的體證,而作出了整個大論典研習的制度。只要我們隨著這種制度,努力的修學下去,對一個佛教徒而言,是絕對可以滿足我們所需。


在這世界上,有許多的宗派,有印度教、天主教、回教等宗教信仰。但是,我認為,身為一個宗教信仰者,他必須清淨的學習,不要把所有宗教的內容混淆在一起修學。同樣的,身為一個佛教徒,也應該清淨的去學佛所說的教理,不要把其他宗教的宗義混雜在一起修學。雖然宗教信仰是需要的,但以個人而言,我們依據什麼樣的宗教,就應該專心地去學這一派的宗教。


廣論的殊勝


問:宗喀巴大師所造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有何殊勝?為何福智法人的領導者日常法師一直推廣在家、出家二眾研討?是否可向大家介紹,讓佛陀的教法迅速弘揚,讓眾生能離苦得樂?


答:《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一部論典,若以藏文翻譯的經藏和論藏來說,經藏有一百卷,論藏有兩百卷,《菩提道次第廣論》包含了所有的經論內涵,其中最主要的內容,不只是做詞面上的消文、解釋而已,而是針對每一個問題作出詳細的解答。總之《菩提道次第廣論》把所有修心的扼要濃縮成為一部論典。


至於第二個問題,福智法人的領導者日常法師一直推廣在家、出家二眾研《廣論》,這是非常好,非常隨喜。因為《廣論》研討的內容不只出家人需要,在家人也需要。


為何傳菩薩戒?


問:菩薩戒律十分嚴謹,非一般人所能持守,請問為何要為在家居士傳授菩薩戒?做不到的話內心如何安立?


: 接受密乘的灌頂之前,必須要守菩薩戒,沒有菩薩戒,就不能得到密乘的成就,因為明、後天有觀音灌頂,所以先要受菩薩戒。當然,菩薩戒很難守,可是不能因為很難守而不去守,否則就永遠沒有守的機會了。而且,不去守的話,我們會更快樂嗎?做什麼事情,都應該要堅持、努力的去做。如果你們覺得沒有辦法持守,明天我在傳授菩薩戒的時候,會跟你們講注意的事項;萬一真的不能守,也要儘量讓自己許下承諾:「我一定要做一個好人,不要造作任何會傷害別人的惡業。」


還沒有受灌頂之前,希望你們在這兩天多多思惟「空正見」及「菩提心」的內容,回家之後,今天晚上,甚至於明天早上,可以翻閱「佛子行三十七頌」的講義,多多思惟法義,儘量讓自己對佛生起信心及皈依心,而後再以清淨的意樂來受灌頂,如此的話,灌頂的時候會更圓滿。


關於憤怒


問:既然憤怒和其他負面情緒是受控于諸業因及外緣等,而非在我們意念控制之下所生,那為什麼我們心裏會直接產生那些想要修煉「慈愛-溫柔」和其他正念的想法?


答:關於此點有個比喻,那就是無知乃相當理所當然的事。我們年歲增長,但仍處於無知狀態;然後藉由教育和學習,我們才獲得知識而摒無知。另一方面來說,若我們一直昧於自己所處的愚癡狀態而沒有自覺地吸收知識,那就沒辦法去除無明瞭。在此情況下,當我們談及無明,就不是指佛教中所謂的無明,而是指一種缺乏知識的狀態。所以,若我們一直放任自己、不努力對抗無明,那麼各種相反的負面力量,當然就會像蔓草般滋生了。


同理,憤怒或憎恨雖然是由內心自然出現,但為了要克服或摒除此負性力量,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做決定,然後刻意培養諸如愛和慈悲等正面力量來抗衡。因為我們能從這番修為中獲取正面力量,所以更應致力於此。


在佛教的辭彙裏,「涅槃」即指解脫或自由,此語常被形容為「彼岸」(the other side)或「勝境」(the beyond),而仍流轉於輪回的未開悟者,則稱為「在此岸」(here & now)。這個詞還有另一層意義,指的是未開悟的個人只看得見其眼前和周遭那些顯而易見的事物。同理,這道理指的是,許多負面情緒、心識的妄念、情緒化的傷人想法等等,都是我們個人苦難的肇因。它們存在於輪回中,就某種意義而言是屬於「此岸」,所以它們發生得相當自然。然而,大部分我們需要的人格特質屬於「彼岸」,超越的「對岸」,是在解脫、自由和涅槃彼岸之物。因此,除非我們刻意培養這些特質,否則它們是不會自然生起的。 


如果我們能成功「超越此岸」,就能站在一個更超然的角度來看待世間存在的諸多負面習性,那時,心識的妄念等不良傾向就成了「彼岸」之物。


關於生命人生的目的


問:是否能請您多談談人生的目的。若說人生的目的是在於能活得幸福和愉悅,聽來真是胡言亂語。人生有太多事需要做,而這些事似乎都與輕鬆和快樂扯不上邊。當這世間每天都有這麼多悲傷事發生的當兒,一個人卻能沉浸在幸福中,似乎有點自私。


答:我相信人生的目的是幸福。那什麼是幸福呢?這中間又分成許多層次。最殊勝的幸福是獲得佛性;沐浴於佛性的境界是人生最快樂的境地。次一級境界是涅槃,在涅槃中成為一名阿羅漢(Arhat)。當然,此境界並不究竟,因為它無法給人完全的滿足,這時人的心靈仍有若干缺陷存在。但是處於涅槃中的人,已經不會再受無明之苦,所以這也屬於一種幸福的心境。然後,思及來世投胎時能進入六道中較好的境界(譯注:例如天人、阿羅漢等)的境界,也被視為一種幸福。但若墮入六道中較低級的境域(如畜生或地獄道等),那就有較多的痛苦了;也因為這樣,輪回轉世後若墮入較低的層級是眾人皆不願意之事。我們都想要進入更高的存在領域,為什麼呢?因為在那裏會有更多幸福。


但是在今生今世之中,我認為每日要面對的生存本身,實際上是充滿希望的,雖然我們的未來並沒有任何保證可言。誰也無法保證明天的此時此刻我們都會齊聚於此。而我們仍每天辛勤地工作和生活下去,這純粹是基於一份希望。因此,源於這些理由,我相信生命是幸福;這是我的信仰。這不見得是種自私的想法。這份信念的存在是為了服務眾生,而絕不是要為他們帶來不幸。服務所意味的不只是自己享受幸福,還要去幫助其他的有情眾生得到更多幸福。我想這其中整個的哲學精義正在於此,也是所有基礎之所系。所以幸福不是件簡單的事。


關於修行:如何在忙碌中修行


問:我身為一位需養育幼兒及照顧家庭的母親,每日生活中甚少有閒暇。而我所處的社會環境氛圍也相當邊陲,並不支持修行佛法,但也不會對之懷有敵意就是了。我置身目前處境,對於採取佛法修行所能到達的境界感到有些震懾,但我希望生命能有積極轉變,而且能在戒、定(菩提心)、慧的修行路上精進不懈。請問聖座對於我這樣的初行者有何忠告?


答:以我個人為例,若是真要抱怨的話,那我修行的時間永遠都嫌不夠。我的生活十分忙碌。但如果勉力為之,總會找得出一些餘暇,像是清晨時分或者週末。你也可以犧牲一些個人娛樂時間。所以如果你夠勤奮的話,大概就能每天早晚各擠出約三十分鐘的時間。想出方法找點時間或許是能辦到的事。然而我認為首要之務,還是要對最基本的菩薩道有全盤而廣泛的瞭解。


如果我們認真思考,並對佛法修行的意義有真切瞭解,那我們就應該從心智層面,例如心理及情緒層次上的運作,來瞭解何謂佛法。我們不要把對佛法的領悟,局限在機械式複誦梵咒或梵唱等身體活動上。若你對佛法的認知僅止於此,那你當然會需要某些特定時間來從事修行,因為你無法一面操持日常家務,一面複誦梵咒。因為這麼做會使周遭的人反感。但若你瞭解佛法真義,就會明白它和人的心智及情感狀態是否健康平衡有關。所以,一天二十四小時之中,你無論任何時刻都能安住于修行中。


例如,如果你發覺自己正處在可能會激怒他人的狀況中,那你要立即有所警覺,克制自己做這種事。同理,若是你遇到一種狀況是自己情緒快要失控了,那就必須馬上導入正念並提醒自己說:「不行,這麼做是不對的。」而這其實就是佛法修行的一種。以這個角度來看待修行,你會發覺時間俯拾可得。


問:能否請您對一個到晚年才開始親近佛法,想要效力于修行和研讀繁雜精深佛教典籍的人,提供一些建議?


答:你不必擔心。綜觀佛教發展史,有許多精進的前例,可做為你汲取力量及鼓勵的來源。當佛陀仍在世的時期,有個名叫帕傑(Pelgye)的在家人,他在年屆八十之際才立志要追求佛法。他的行為受到自己兒孫們的羞辱和訕笑。最後,他毅然放棄了在家人身分,遁入空門一心求道,而在八十高齡時就獲得了極高的證悟。


當我的資深教長林仁波切(Ling Rinpoche),成為鳩陀寺(Gyuto Monastey)的住持之時,他先前的那位住持是位極優秀的學者和喇嘛。這個人在二十五歲之前都被人家視為「呆瓜」或是「笨喇嘛」中的一員;那些對於學習或鑽研從不感興趣,只是到處遊山玩水、不務正業的喇嘛,我們稱之為「呆瓜」。有時候他們是麻煩人物,不僅在喇嘛寺內製造麻煩,在城鎮裏也不例外,有時還跟人家大打出手,甚至使用刀劍之類的武器,其行為真是十分愚蠢頑劣。


但他就是這樣一個資質駑鈍之徒,而且在二十五歲以前也未見其情況有所改善。然後,他突然完全改變作風,發憤圖強,致力研習經文,然後一躍而為頂尖學者。我想這類故事應能給我們帶來更多希望。


我想過去有許多的偉大修行者和靈性上師,他們個人的早期經歷和家庭生活都是飽經憂患、困難重重。而他們自身的因緣,也使得靈命成長必須延至三十、四十、甚至五十歲後,才開始精進而發芽茁壯,最後終於成為一位大成就者。這類的故事不勝枚舉。有些人甚至在年老體衰之際,仍有顆年輕的心和理路清晰的頭腦,孜孜不倦於求道之路。


此外,佛教本身的信仰體系中存在著輪回的理論。而以佛教這種輪回的眼光來看待世情,任何事都不嫌遲。就算是在你生前的最後一年才開始接觸佛法,你付出努力的成果也決不致白費,因為這份善業會在你輪回投胎後,繼續跟隨你進入下一世。


偉大的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Sakya Pandita Kunga Gyaltsen)說過,即便你明白就將死去,仍需努力擴展、吸收知識。因為知識會跟隨著你進入下一世,你離開世間之際,不過是由人暫時代為保管而已,日後仍將歸還給你。


但對不相信輪回之說的人而言,這些說法就顯得相當無稽。



修心八偈



◎我們應注意自己對人的態度,小心反省,若發現有錯,就須立刻改正。


◎嗔恨心是人在靈修路上,要走向開悟菩提心的最大絆腳石,會阻礙人產生利益眾生和善良之心。


◎當人的心中生起嗔恨心,就會擾亂原有的良善美德和心靈寧靜。因此,嗔恨被視為萬惡之首。


◎一切行動要觀心,每當煩惱生起時自他兩接受傷害,堅定面對求改變。


◎內心那種擾人的不滿足感和不對勁之感,正是使我們產生憤怒和嗔怒的根源。因此對治之道就是由根源處探察起,找到那條因果鏈的因,也就是會在最終引爆憤怒情緒的那個因素。這方法的要旨即是防患於未然,而不是等到嗔恨心已形成才來尋求對治。這情況正如一個人若想截阻一條河流,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根源處想些辦法,像是讓河水改道或運用一些其他方法。



不管我遇到什麼人,不管我走到那裏去,我總是勸人要幫助他人,要有一顆善良的心。今年我已經四十四歲了,從我開始思考的時候,一直到今天,我總是在培養這種利他的態度。這是宗教的要素,這是佛法的要素。


我們必須把這種善良的心、這種利他主義,當作是修行的基礎和內在結構,我們必須把我們所做的一切善行用來提升它。我們必須心心念念不可須臾離,我們也必須使用文字或者著作來提醒我們修行。這些文字便是噶當巴格夏·朗瑞當巴所寫的《修心八偈》;即使只是以熱誠的興趣這個層次來修習,它們也有很大的功德。



1 發心為一切眾生


  完成最高的利益 


  便比如意寶殊勝


  我今善持最無上


決不可以忽略其他的眾生,你必須把他們當成寶,如此便可以完成暫時和最終的目標;你必須一心一意珍惜它們。你必須把其他眾生看得比你還可愛、還重要。一開始,你必須依賴其他眾生來產生利他的大願,以證得最高的開悟。在中間的階段,你必須以你與其他眾生的關係,來逐漸增加這種善心,同時修習善行,以便達成開悟。最後,你是為了其他眾生而成佛的。因為眾生是這種殊勝修行的目標和基礎,他們甚至比如意寶重要,必須待之以尊敬、仁慈和愛心。


你必須思惟:「我的心如此充滿煩惱,我該怎麼辦才好呢?」不過,心還是依其習氣而行,但只要純熟了,過去的難事也變得容易。因此,寂天的《入菩薩行》說:「時間久了,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習慣的。」



2  每次與人相往來


  就從我心最深處


  把自己看得最低


  恭敬別人為最尊


如果你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自己尋求快樂,而培養愛心和慈悲,你還是落在自私的觀點之內,終究不能得到好的結果。相反的,你必須從內心深處,發心利益別人,尋求別人的福祉。把自己看得比較優越、把別人看得比較低賤的傲慢心理,是發展利他態度(尊敬別人和看重別人)的主要障礙。因此,我們必須依賴對治傲慢的良藥,不管你是跟誰在一起,都要把自己看得比別人還低賤。如果你的態度謙遜,你的善良品質就可以增加;反之,如果你傲慢自大,就永遠不會快樂。你會變得嫉妒別人,嗔怒別人,因此會產生不愉快的氣氛,社會的不快樂就隨著增加。由於錯誤的理由,我們對自己感到驕傲,覺得自己比別人優越;反之,我們可以借著思惟別人的優點和自己的缺點來對治驕傲。譬如,就以這只嗡嗡叫飛舞在我四周的蒼蠅為例吧!從某個角度而言,我是人,我是比丘,當然比這只小蒼蠅還重要。不過,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毫無疑問的,這只弱小低等的蒼蠅,一直被業障所牽引,無法從事宗教修持,但也不會憑藉精密的技巧而造惡業。另一方面,我是人,我擁有人的一切潛能和精密的心,卻可能會誤用我的能力。我自命為修行人,自命為比丘,自命為人,自命為發願利他的修行人,如果誤用了我的能力,就比蒼蠅差多了。如此思考,自然會有所幫助。


不過,為了對治驕傲而對自己採取謙卑的觀點,並不表示你必須接受修行錯誤者的影響。對於這些人,有必要加以阻止和回答;然而,即使要對某個人採取強烈的反應,也必須出之以尊敬的態度。



3  一切行動要觀心


  每當煩惱生起時


  自他兩皆受傷害


  堅定面對求改變


當你在修習這麼一種良好的利他態度時,如果你讓煩惱自由發展,就會產生問題,因為嗔怒、驕傲等等都是發展利他心理的障礙。因此,你不可以任其滋長,卻必須依賴它對治良藥,立刻加以抑制。誠如我前面所說,嗔怒、驕傲、競爭的心態等等,都是我們真正的敵人。我們的戰場並不在外面,而是在裏面。


因為沒有人不曾對別人發怒過,我們可以憑藉自己的經驗而知道嗔怒不能產生快樂。誰能夠在嗔怒的態度下保持快樂?醫生治療嗔怒的處方是什麼?誰說發怒可以使你更快樂?因此,我們千萬不要讓這些煩惱有機會生起。雖然沒有人會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如果我們受制於嗔怒的影響,就會動氣到想自殺。


認出了各式各樣的煩惱之後,即使是最微細的煩惱生起時,也不可以這麼認為:「這可能不會有什麼問題。」因為它會變得越來越強烈,就好象房子開始燃起小火一樣。西藏有句諺語說:「不要結交『可能不會有問題』的朋友。」因為這是危險的事。


一旦你開始生起煩惱時,你就必須想起相反的品質,利用理性產生相反的態度。譬如,當你開始生起欲望時,就要做不淨觀,或在你的心中做身觀想或受觀想。當你發脾氣時,就要培養愛心;當你生起驕傲時,就要想起十二因緣或各種緣起法。對治這些心態的基本藥方是空性智慧,將於最後一偈討論。


在煩惱生起的當下,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對症下藥,在它增強之前完全加以克制。不過,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至少要把你的心從煩惱移開--出外散散步,或觀出入息。


生起煩惱又有什麼不好呢?心一旦受到煩惱的影響時,你不僅在當下就會覺得渾身不舒服,還會招來身和口的惡業,將來必會產生痛苦。譬如,嗔怒會使語言粗暴,最後變成暴力的行為,使別人受到傷害。這些行動會在心中產生先入為主的觀念,將來就會產生痛苦。


因此有一句話說:「如果你想知道過去你做了些什麼,看看你現在的身體就知道;如果你想知道未來你會發生什麼事,看看現在你的心在做什麼就知道。」佛教的業報理論認為,我們目前的正報和依報,都是過去的業所形成;我們未來的苦樂則掌握在我們當下的手中。因為我們只要樂不要苦,因為善業會生樂而惡業會生苦,我們必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雖然你不可能在幾天之內就完全止惡行善,但你必須慢慢習慣于止惡行善,把修行推到更高的境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