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佛教簡介=觀音寶鬘集--7
菩薩戒
◎除非在當下我們遏制自己害人的衝動和欲望,不然我們不可能有慈悲心。
◎由修行一己的愛、寬恕、慈悲、利他之心做起,達到真正的慈悲,以求得人我共同的幸福,使世界趨於和平。
◎經過思想的轉化,我們把生活中自私的觀念轉化成為利他心,至少視他人的福祉與我們的同等重要,或甚至比我們自己的福祉更重要。
觀音灌頂正確的動機
羅桑嘉措開示:“賢劫千佛中只有第四尊、第七尊、第十一尊、第一千尊佛傳授密法,我們適值第四尊--釋迦牟尼佛傳下殊勝密法,是累世所積福報所感,能遇密法之機會比親自遇到佛還難得,故應好好珍惜。”
圓滿無謬的佛法修習,應依次第一步一步修心,漸次增上,由顯入密。入密須有菩提心及空正見的基礎,菩提心及空正見就像種子,密法的教授就像陽光、土壤和水一樣,讓我們的菩提種子在最佳的狀態,快速地生長、發芽、結果——成就佛道。
帕繃喀仁波切曾說:“若為了個人私利、錢財、名聲……等而受灌頂,那是糟蹋了殊勝之法。”
我們求灌頂並不是為了現世安樂,多數人因為有病求長壽,或為錢財而受灌頂,卻將成佛之目標擺在一邊,那是絕大的錯誤。但是若為一切有情之安樂願成就無上菩提,以此之故希望此身長壽,而受灌頂這是可以的。
現今有一個現象,無論漢人或藏人只要聽到灌頂就興致勃勃。尤其對長壽本尊、財神本尊、權力本尊等特別有興趣,這是非常不好的,因為他們都是為了現世安樂而求灌頂。
若是為了後世之增上生而求灌頂,這個動機也是錯誤的;若是為了個人之解脫而求灌頂,這也是錯的。
因為密續是屬於大乘的教授,它的根本動機是菩提心,以正見而言,若有“中觀”正見是最好不過的,若沒有,至少有“唯識”之正見。總之,應具“中觀”或“唯識”其中之一的正見,有了菩提心及空正見的基礎後,再加上密續之不共教授,如此才能圓滿成就佛道。
故而,受灌頂的動機,必須是為了一切有情眾生而成就無上菩提,這個動機絕不能偏漏。
佛陀當年發了菩提心以後,經過累劫苦行修習,最後成就無上菩提,反觀現今人,卻想舒適地學佛,妄想三年、半載就得無上密的成就,這是多麼荒唐!我們是佛的弟子,佛是我們的導師,我們可以輕易成就,佛卻要千辛萬苦才能成就,這如何解釋?根本不合理!
以前印度大論師、大成就者無一例外,也都依循佛陀的教授,一步一步修行上去的,而我們卻想一步登天,簡直就像獅子縱身跳過懸崖,狐狸也想跳,最後一定是狐狸掉入懸崖,遍體鱗傷。
所以希望大家認清真相——法的加持及好處,絕對是來自個人內心的淨化,為了堅固菩提心而受“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灌頂”。
求受菩薩戒
洛桑嘉措舉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灌頂。上午,先為信眾傳授菩薩戒,並開示「菩提心」的種種利益,並勸勉大家應恪守菩薩戒,以期證得無上菩提。下午,升座後首先以藏語開示顯、密的差別,並向與會者說明灌頂的項目和儀軌、念誦祛除魔障經文,隨即展開「甘露灌頂」與「冕灌頂」儀式。
關於菩薩戒的傳授儀軌,有一種是依《集學論》而傳授,也就是經由《文殊解脫經》的儀軌而做傳授的。《集學論》是寂天菩薩所做的。今天我們要傳授的菩薩戒,是根據聖無著菩薩所著《菩薩地論》〈戒律品〉裏的儀軌而傳授的。首先我先以藏語念誦「皈敬三寶文」,之後你們大家以中文念誦《心經》。
(他問:「皈敬三寶文有沒有中文版?」回答:「沒有。」他說:「我先以藏文念誦皈敬三寶文,而後你們以中文念誦《心經》,三稱佛十種名號,敬禮供養皈依『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吉祥釋迦牟尼佛〔三稱〕」)
《皈敬三寶文》:「兩足尊於降生際,於此大地行七步,謂世間為我獨尊。彼時智者悉皈敬:清淨超勝妙色身,慧海猶似金須彌,燦明揚遍三世間,敬禮最勝怙主您;無垢月顏相嚴好,敬禮金容端嚴您;您似離塵無三有,敬禮無匹智者您;怙主具持大悲心,一切種智示導師,福德大海勝福田,一心皈敬如來尊。以清淨故離欲塵,以善業故脫惡趣,斯此唯勝義正法,敬禮寂靜法寶尊。得解脫已示彼道,清淨教誡堅為依,為具功德正勝田,當亦敬禮眾僧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猶如眼翳星燈火、複如幻術露水泡,夢幻空電與雲霧,諸有為法如是觀,盡皆觀見此福德,得勝果位伏障敵,彼有海中得解脫。」
(唱誦《心經》、獻曼達拉、以中文念獻曼達拉文。)
供曼達拉偈:「須彌四洲日月頂莊嚴,妙香遍塗散花之大地,淨如佛土我樂敬供養,願諸有情共用此淨土。」
昨天我們唱誦的回向文:「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瞭,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這個偈頌非常的好。我們大家唱誦的回向文,所祈願的第一句說:「願消三障諸煩惱」,所謂三毒煩惱,若僅僅是依著祈願的力量,而要自然的去除三毒煩惱、可以遮止三毒煩惱,這種事可以說是沒有的,因為三毒煩惱是在於自己的心緒當中才有的關係,所以必須在自己的心緒之上產生對治力,才能夠去除三毒煩惱。
要去除三毒煩惱,必須知道它的根本是愚癡。關於愚癡的認知有很多粗分和細分的差別,有很多深與淺的差別。認知或者是說認識愚癡的最深細的是經由龍樹菩薩以及佛護論師月稱菩薩,再如寂天菩薩等所抉擇的是最深細的,如果依他們所抉擇下來的去修行,三毒煩惱裏的愚癡是指愚癡實執,這樣說來如果能夠對三毒的根源——愚癡產生對治力的話,這三毒的支分——所謂的貪、嗔,就可以自然的遮止了。
那麼到底愚癡的對治是什麼呢?就是剛剛祈願文裏面提到的「願得智慧真明瞭」。什麼是清淨真實的智慧呢?我想並不是僅指清淨的﹑真實的﹑無誤的智慧而已。一般來說,智慧有很多種類,這裏所指的是對治三毒的根源——愚癡,能夠對治此三毒根源的智慧是指什麼呢?是指證得無我的智慧。像這樣要證得無我的智慧,要能夠讓無我的智慧得到究竟徹底,必須要累積福德資糧,而能夠真正的增廣,一直增上,一直廣大,讓福德資糧一直廣大積累的﹑最有能力的﹑最能夠這樣做的,莫過於愛他勝自的菩提心了。
修習愛他勝自的菩提心要能夠究竟徹底的話,必須修習四種無量,也就是說要以緣念無量無邊的眾生,要把無量無邊的眾生安置在具有無量功德的佛位上,而且必須更進一步的為了成就佛道,要積極累積二資糧——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要能夠無量無邊的積累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這是無量時間要去修學的,所以基於心思模式﹑心理模式的差別,心思的特色差別,可以剎那剎那之間廣增資糧,因為這個原故,就是祈願文中講到:「世世常行菩薩道」。
為什麼要得到這樣的修行——世世常行菩薩道呢?所以普願罪障悉消除,願他沒有障礙。此一祈願文甚深廣大,大家誦祈願文的韻律、梵唄,非常悅耳,所以說這麼美好的梵唄,這麼美好的弦律,配合這麼美好的文辭,如果可以讓心轉動的話,去唱誦是非常好的。如果具有優美的梵音弦律,也有很好的悅耳的文辭,可是就像收音機一樣的唱誦,心沒轉動的話就沒什麼意義了。
就像我們前面所提到的,必須「法得入法」。什麼叫法得入法呢?就是說「法得入心」「心法結合」的意思。佛教教法的修習,佛教的教法,並不是說一種道,一種風俗,一種研習而已,但是如果我們說有佛教的風俗、研習的話,對我們的影響,絕對是會有的。然而提到佛法的話,佛教的教法是把心上的煩惱去除,也是在這之上談佛法的。所謂的菩提心是兩種欲求的心,也就是說具有欲求利他這個心為因、為引導,然後跟欲求菩提相應的心,同時具有欲求菩提相應的心,稱之為菩提心。總而言之,為了欲求利他﹑一定要成佛的心,自自然然的生起,並不是靠造作,而是由內心深處自然的生起,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欲求成就自己的佛道﹑成就佛的果位的這種心,自自然然的﹑不變的﹑很強烈的生起,這樣的心,稱之為菩提心。
再如昨天所解釋的,關於欲求利他以及欲求菩提兩種的欲求裏頭,關於欲求菩提的話,首先必須先證欲求大菩提,這之前必須先證明所知境裏有菩提、有大菩提,然後才可以生起欲求菩提的心。
什麼是菩提呢?菩提在藏文叫「強秋」(藏文的音譯,也譯為蔣秋﹑蔣去等;菩提的意思。強者,淨化心上所有的污垢;秋者,覺也,心上具有的一切功德。),這個「秋」字有兩個涵意,一個是:「通達法身」;另外一個是:「通達證悟空性的智慧」。
不過今天,我想對欲求利他做一點解釋,所謂的欲求利他,這個「他」是指像虛空一般的如母有情,特別是對個別來說:他跟我一樣的不要痛苦,同樣的欲求快樂,而且跟我一樣希望離苦得樂,同樣具有離苦得樂的權利,各方面都是一模一樣的,那麼自他有什麼差別呢?差別是:「自」的話,只有一個人;「他」的話,是無量無邊的。或者會想自與他是各別的,有差別的,所以別人的苦樂與我的苦樂沒什麼關係。
但是好好的去思惟的話呢,發現到原來自己的苦樂是與別人有關係的,是觀待於他人的,今世自己得到很好的衣、食、名聲,都是取決於他人,跟別人有關係的。
再比如說,自己的下一世乃至下一世以上,不墮落三惡道,能夠得到人天的果報,這都是靠著修學,行持十善業而得到的。
而所謂的行持十善業、斷十惡業,要能夠斷十惡業,是能夠斷除對眾生的傷害而行持的,所以要能夠行十善斷十惡業,也取決於他人的。
另外,所有的宗教,講到法,特別是佛教的教法裏面,都一致視為非常重要的慈悲心,也是取決於他人的。也就是說緣念著匱乏安樂的眾生,以匱乏安樂的眾生為所緣,而生起悲心,由這兩者而修學慈悲心,所以修習慈悲心必須依靠取決於緣念的眾生。
總而言之,要能夠一直增上如經論所說五道十地的功德,主要是取決於眾生。也就是說,主要是從依止眾生以修學菩提心而增長五道十地的功德。
而後,究竟徹底來說,要能夠成就一切種智佛的果位也依靠著眾生的,因為這個緣故,入菩薩行裏面提到說成就佛的果位,一半的恩澤是靠著佛,一半的恩澤是靠著眾生而成就的。
所以由實際的情況看來,所謂的他人,所謂的眾生,我們今生的安樂,從最微細的今生的安樂,到最究竟徹底的成佛的安樂,都是依靠著他人——眾生而成就的。
就像以下說的一樣,如果我的心中只有想到自己,為「我愛執」所驅使,而去傷害眾生,沒有慈悲的、沒有憐憫的,不顧眾生,而傷害眾生,那下一世,不用說了,必定會投生墮落在三惡道中。
就今世來說,也是違法犯紀的,這一切都是基於「只有想到自己」,因為只有想到自己,所以才去傷害、欺騙別人,或者殺害別人,或者偷盜,或者姦淫眾生,這些都是只有想到自己而導致出來的一種危險。
比如說,在修道的時候,如果我們以一顆只有為自己的心去修學佛道的話,那是沒有能力去修學廣大的六波羅蜜的,同時也沒辦法修習「愛他執」的。
也就是說,只有想到自己的話,一定是「我愛執」的力量勝過於「愛他執」。這樣一來的話,所謂五道十地證量的證得,就生不起來了,包括十地這些功德就不可能生起來的。
總而言之,如果被只有想到自己的我愛執所主宰、所驅使,而去修學佛的教法,到最究竟徹底的成果也不過是墮在寂滅邊而已。
反過來說,如果修習愛他執的話呢,那短暫的以今生來說,就會得到很多朋友,會得到很多可以信賴、相信的朋友,那麼當自己碰到困難的時候就會得到別人的幫忙。不只是人,即使是畜牲,如果說有慈悲心,具有菩提心的話,畜牲也會很歡喜你的。
我小的時候,有一位 元 教授我 文字的 老師,他養了一隻鸚鵡,每當我的老師腳步聲跺跺跺的傳進來,準備來餵養鸚鵡的時候,那只鸚鵡就到他面前顯得非常親昵歡喜的樣子。那時候,我心裏想,我要得到鸚鵡對我這樣一種親昵可愛的樣子、歡喜的樣子,所以我用穀物去餵養鸚鵡,可是鸚鵡不理我,所以我就用棍子打牠,鸚鵡就飛遠、飛走了。
所以即使是畜牲,如果是真正的想要對牠好的話,牠就是會對你好,如果只是表面上對牠好的話,實際上想傷害牠,牠根本不會對你好的。
由這個事情看來,我們知道,如果我們具有利他的心思的話,那麼今世的初期﹑中期﹑後期三個時期都會得到快樂的。
我們與其他任何一個人一樣,對於所謂的怨敵,誰都不需要、都不想要,都願意讓他愈來愈減少的。
但是所謂的調伏怨敵的辦法,到底是以調伏自己的心態去降伏怨敵呢?還是就外在的敵人去降伏他(怨敵)呢?那麼就制服外在敵人去降服怨敵是很困難的,誠如《四百論》所說的「世界上的勇士不管是百千萬種勇士,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勇士能夠完全徹底的摧滅自己的怨敵。」這是未曾有過的。
如果是站在以一種要降服敵人的方式去去除怨敵的話,那摧滅一個怨敵還會滋生一個的,降服了兩個還會滋生三個。
然而如果我們能夠調伏自己內心的煩惱,那這樣真的是能夠勝過所有怨敵,能夠摧滅並調伏外在所有怨敵的,這才能夠真正勝過外敵的。
而且所謂的怨敵是指讓我們自己受苦的人,也就是說讓我們蒙受痛苦的,因稱之為怨敵。
不過如果我們好好思惟的話,會發現真正讓我們生起痛苦的,其實是於自己的心思模式之上而生起痛苦的。這是跟心思模式有很大的關係,單靠怨敵,他的傷害,讓我們生起痛苦,這是沒有的。
其實說對方對我傷害,可是我們自己的心裏頭可以增長包括忍辱等等的修學,菩薩必須修學忍辱,而修學忍辱,就必須靠著怨敵才能夠修學忍辱。這樣說來,如果對我自己傷害的人,我們可以想說他實際上是來幫助我成就修學忍辱、修學佛法的助緣。
這樣一來,不管怨敵如何,怎麼樣好或不好都不管,但是自己會更進一步的祈願去利益怨敵。如此,本來怨敵會導致你痛苦的,現在卻可能升起感恩跟感謝的心。
比如我們要做一個菩薩,忍辱的修學是極端重要的,這一點在入菩薩行裏面講得很清楚;第二點如果要修學愛他勝自的菩提心,沒有忍辱是不可能的。
因此,那麼重要的忍辱的修學,我們有可能依著佛陀世尊而修學忍辱嗎?而且也不可能是以利益我們的眾生為所緣而修忍辱吧。
所謂的修學忍辱,除了少部份的愚癡人因為天不下雨而氣天,還有生氣的時候大拍桌子之外,忍辱的修學,其實是必須靠別人傷害的時候,才能夠真實的修學。
總之,忍辱的修學是必須的,而忍辱的修學是唯有在碰到敵人,碰到傷害的時候才能夠修學的。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入菩薩行論》裏面提到說,讓我們自己能夠修學忍辱,能夠成就一切種智的佛果位的最好善知識﹑最超勝的善知識莫過於怨敵。
我們要修習——為了一切眾生﹑要欲求成佛——這樣的心,但是要修習這樣的心最大的逆緣是棄舍怨敵,心裏想著:「怨敵呢,我先不要承辦他的益利,我先不管他,先不要對他修學慈悲心等等。」
繼而想說:「除了怨敵之外,我可以承辦一切眾生的利益。」
我們生起類似這種心,其危險是很大的,因為如果棄舍一個眾生或者怨敵的話,那所謂的一切眾生就不圓滿了,所謂一切眾生是指盡無餘的眾生而說的。
所以,如果我們是生起為了一切眾生願意成佛的心,而棄舍了敵人的話,這樣的心就不圓滿了。從這一點看應該刻意的以怨敵為所緣,而修學慈心和悲心是非常重要的。
從這裏我們可以發現到——對眾生生起「我愛執」的過患非常的大,而生起「愛他執」的話,功德則非常的殊勝。從這一點來修學的話,究竟可以成就佛道。
總而言之,從今世短暫的安樂到最究竟徹底成佛的安樂,都是取決於修學愛他執。就像《入菩薩行論》裏所說的,我們的功德與過失和佛陀的功德與過失比較,誰多呢?是佛陀的過失多呢?還是我們的過失多呢?是佛陀的功德多呢?還是我們的功德多呢?
書上提到說必須就這兩項去比較,我們發現比較的結果,佛陀是盡除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的,我們卻不是,導致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何在呢?
佛陀行持修學愛他執,所以成就了斷除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的佛位,而我們呢?無始以來為我愛執所主宰、所驅使,遂導致今天這樣的情況||只有想到自己。
總之,應從這之上去瞭解﹑去思惟我愛執跟愛他執的功德與過患。
因此,從這個地方去看未來的話,我們知道,愛他執是真的非常重要的,然後,一切無邊眾生是恩澤很大的。
所以到目前為止,我都為我愛執所自主,我是錯誤的,因此,我必須從今以後要開始思維一切眾生的利益,要承辦一切眾生的利益。
不過話說回來,所謂的為一切眾生願成佛的菩提心的修學,只有靠真正的實修才能承辦的,只有僅僅靠祈願的力量是不可能生起來的,這在佛教教法裏說得很清楚。
比如說,我們要做老師,我們願意做一個學校的老師,光靠祈願,說我願意做老師,這是沒有辦法承辦的,必須怎麼樣呢?必須經過年復一年持續的學習,努力的學習,才能夠得到做老師的資格的。
我們要成就佛道也是如此,必須經過持續的、次第的學習,學習一再學習才能夠承辦,要結合學習、修持,才能夠承辦的。
其次提到修道,修什麼道呢?修習六度菩薩行。再如從智慧波羅蜜去細分的話,還可以分成幾項,就是方便波羅蜜多,願波羅蜜多,力波羅蜜多,智慧波羅蜜多,總共有十種波羅蜜多。像這樣的菩薩行,說願意的話就修學,不願的話就不去修學,捨棄放掉,沒有這回事的。
總之,我們現在生起一種為眾生願成佛的菩提心,要成佛的方便。對於成佛方便,必須輔以刻意勉強;以上呢,一定要去修學的。
如此,我要盡我的能力,全力以赴的去修學這成佛方便的菩薩行,立下一種承諾與誓言,這也就是所謂的受持菩薩戒的意思。
那麼現在是守護菩薩戒,關於菩薩戒傳授的時候,上師阿闍黎如果可以的話,應能夠背誦而去傳授,不過,怕遺漏的關係,我還是稍微看一下經文的儀軌而做傳授。但是,在傳授別解脫戒的時候,卻是一定要能背誦而進行傳授,是決不可能去觀閱經典而傳授的。
菩薩戒傳授的偈頌的隨念,我想我們就不必一起隨行念誦了,我們就是把所隨念的偈頌的意思在心中憶持、聽受,而來做個傳授。
第一個就是祈請,祈請什麼呢?
祈請:阿闍黎(上師)您!在阿闍黎您之前,我們真的是欲求,來求受此菩薩戒,因此,請阿闍黎於大悲心之上來傳授我們菩薩戒。
關於這一點,大家心中一定要真的發起祈請的心,請阿闍黎賜予我菩薩戒的傳授,謹記所言,今天我們就不用隨師念誦。
關於傳授,或受持菩薩戒的時候,必須先行對菩薩戒的功德以及持守毀犯的輕重差別有一個瞭解。
菩薩戒是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一如前面所提到的,發起菩提心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一樣的,當發完菩提心之後,當對這種發心產生很大的信心與信解,然後要誓願承諾要修學一切的菩薩行,而做一個承諾誓言。
因為這樣的承諾與誓言的關係,所以發起這樣承諾和誓言的人,即使是在睡覺的時候也好,或者是放逸的時候也好,只要他此一承諾和誓言不棄舍,那麼他善業的力量就會像虛空界一樣,就會像眾生的數目一樣,不斷地廣增,關於這一點在龍樹菩薩的《寶鬘論》裏頭有講到,此外在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裏頭也講到。
受菩薩戒之後,應該守護的菩薩學處、菩薩戒有那些呢?
是斷除十八根本墮,以及四十六條輕垢罪,這些戒條,我們必須要了知,要瞭解,有時間的話,我們應該要好好地作解釋的,不過因為沒有時間,所以沒有辦法呀!
而後我要對大家傳授菩薩戒之前,要先思惟一個問題:「我們受菩薩戒的目的是不是為了要令一切眾生斷離所知障,斷離煩惱障,得到增上生,得到決定勝的安樂,遠離三塗的痛苦,得到安穩處。」
總之,也就是說,目的是為了要讓所有的眾生去除輪回和涅槃的痛苦,而安住所有的眾生在無住涅槃的果位元,是不是為這個目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