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6 講

2013/08/09 08:10



聞法意樂


思惟利益遍滿虛空像老母親一樣的眾生,無論如何一定要獲得一切相智圓滿的佛果,就得到這個佛果而言,必須內心產生證悟,就是必須地道的證悟按照次第在內心產生,不過一切所有地道證悟的基礎,都是止觀,所以我們現在對止觀的教法進行聞思,希望未來在自己的內心裏面,產生具足性相的止觀,地道的證悟按照次第迅速、迅速的進步之後,快速得到圓滿的佛果,快速報答遍滿虛空像老母親一樣的眾生,如此思惟調整自己的動機之後來聽聞教法。


正講


我們現在進行到的段落,在379頁第二行,「故應先生初二種心」,上到這個段落。九住心的部分,每一個住心都解釋完畢了。為什麼九住心是這個次第?前前後後次第是決定的。原因何在?這就做了一個說明,在378頁中間「若得第九住心」這個地方開始,一直到379頁第二行「故應先生初二種心」,這個段落要解釋的內容是什麼?就是要說明得到第九住心的話,前面要先有第八住心,原因何在?做了一個說明;第八住心的前面,無論如何要先得到第七住心,原因為什麼,就講解;第七住心的前面要第六跟第五住心,原因何在做說明;第六第五住心的前面,要第三第四住心,它的原因是什麼?第三第四住心的前面,要第一第二住心,原因是什麼?又做了說明。這主要是把前前後後的次第,為什麼,它的次第決定的,原因做一個解釋說明。這個都已經講解完畢了,現在我們要接著後面的內容。


379頁第三行「如是總謂」,「如是」是如同前面所談到的,前面所談到的是反轉次第,是從後面講過來的。就是第九住心的產生,前面有必要得到第八住心,原因、為什麼,講了;第八住心得到,前面要有第七住心;第七住心的前面要有六、五住心;六、五住心的前面要有第三、第四的住心;前面要有第一、第二的住心。這個都要解釋它的原因,這是反轉的次第。這裏呢「如是總謂」這個地方開始,要講一個順生的次第,順生的次第就是指第一住心之後,會產生第二,之後會第三,之後會第四,這個次第也是有必要的。所以把順生次第的部分,又做一個說明。


舉例而言,譬如說就五道這個例子來講的話,要得到無學道的話,前面當然要修道,沒有修道怎麼得到無學道?所以無學道的前面必須要有修道;修道的前面必須要有見道,要先得到見道;見道的前面要先得到加行道;加行道的前面要先得到資糧道。像這種解釋的方式,這是反轉的次第,反轉的次第都要講它的原因。講解完畢之後,就知道了,最初要產生的是資糧道,如果資糧道得到的話,後面才可以順利進入加行道,之後可以進入見道,之後可以進入修道位,之後可以進入到無學道。前面那個反轉次的部分,是把道理、原因,要做一個說明。所以無學道要得到,前面有修道,原因是為什麼,有道理存在的,修道的前面要見道,這些都要討論一下它的原因何在,把這些原因都瞭解之後,就會知道最初要產生的是資糧道呢!如果資糧道得到的話,後面加行就能夠產生,後面見道就能夠產生。所以由無學道的前面要修道,修道的前面要見道,見道的前面要加行道,加行道的前面要資糧道。從這裏可以知道,最初就是資糧道要產生呢!這是有原因,有道理存在的。所以由最初要產生資糧道,從這裏就知道,由資糧道的後面才能夠得到加行道,才能夠得到見道位,所以跟這裏所談到的道理一樣的了。


前面那個反轉次第的時候,都是先解釋它的原因、道理何在,「如是總謂」就是如同前面反轉次第的部分,所解釋的道理都講完了,都已經明白清楚了。「如是總謂」如同前面所談到的,前面的原因都已經明白了,現在才接著要講順生的次第,反轉的次第結束,瞭解它的原因之後,就可以說明順生的次第。


「總謂」是用簡略的方式來做一個說明,這個是配合修持的方式,把簡略的修持方式,也在這裏要做一個說明。所以是經由前面反轉的次第,瞭解了原因之後,接下來要如此來說明順生的次第,同時還要配合一個簡略的修持方式來講,所以才叫「總謂」,「總謂」就是簡略的說明。「先應隨逐所聞教授,善令心住。」這是第一個住心,由聽聞力所形成。「次如所住數數思惟,令略相續將護流轉。」這是第二個住心,「次如所住數數思惟」所以是思惟力產生的第二住心。「次若失念心散亂時速應攝錄,忘所緣境速應憶念。」這是第三個住心,是念力產生,由憶念的力量去成就第三住心。「次更生起有力正念,於所緣境初不令散。」,「初」根本讓它不會散亂掉,這是第四住心,第四個住心的時候,憶念的力量已經圓滿了,所以一開始對所緣境就不會散亂掉了,這是講第四住心,憶念的力量已經圓滿。


再過來第五住心,「若已成辦有力憶念,」有力的憶念已經都完整圓滿了,「又當生起猛利正知,觀沉掉等能從所緣散亂過失。」第四住心我們剛剛談到,所緣境根本就讓它不會散亂,不會散亂之後,如果說這個憶念的力量到達威力強大的時候,當從所緣渙散掉的,讓我們的內心離開所緣的沉掉產生的時候,也能夠了知這個過失,能夠這樣子做的,強烈正知的力量就產生了,這是第五住心。


次當起功用力,雖由微細失念而散,亦能無間了知斷截。」這是第六住心。第六住心就是正知的力量已經強烈到圓滿了。「既斷除已,令諸障品不能為障,定漸延長。」這是第七住心,精進的力量產生了。「若生此心策勵修習得修自在,」「得修自在」是第八住心,就是精進的力量到達圓滿了,已經非常熟悉了,就能夠得到「即能成辦第九住心,無諸功用勝三摩地。」這是第九住心,第九住心是串習力。這是按照從第一住心開始談,談到第九,所以是順生的次第。


是故未得第九心前」,「是故」是前面的九住心,順生的次第都已經瞭解了,在得到第九住心前面的段落,要精進去做,而且也要花力氣,但是得到第九住心之後,不必特別花力氣,心仍然能夠安住在等持之中順利進行。所以「是故」是如同前面所講的原因之故,第一住心是什麼樣子,第二住心是什麼樣子,順生次第就解釋了嘛!解釋了之後,就瞭解了,知道了這個情況。所以在第九住心的前面,心要安放在等持上面的時候,要花力氣,要精進,要花大的力氣,心才能夠放在等持的上面。可是第九住心得到之後,就不必花力氣了,然後心仍然在等持當中,仍然可以達到的,不必花力氣也可以達到的。


我們看經文的內容,很容易瞭解的,「是故未得第九心前,」「修瑜伽師」做禪修的瑜伽師(須施功用,)他必須花功用,必須花力氣,「於三摩地安住其心,」對於心要安住三摩地這件事情上面而言,要花力氣去做,才能做到,但「得九心已」第九住心得到了之後,「雖不特於住心功用,」在心安住於等持上面,不必特別去花力氣,不必特別去思惟,「然心亦能任運入定。」心也很自自然然的,整個就能夠安住在等持之中。所以第九住心的前面跟得到第九住心後面,那就有所差別了,這裏講的就是它的差別,要花力氣,不花力氣。


雖得如是第九住心,」雖然得到如同前面談到的第九住心,不必花力氣的情況之下,心都能夠很流暢的安住等持之中,但是「若未得輕安,如下所說尚不立為得奢摩他,」奢摩他是安止,「何況能得毗缽舍那。(勝觀),那就不用講了。第九住心,如同前面所談到的,那我們看起來,好像好利害,已經很利害了,好像得到安止了,沒有呢!第九住心的時候,心安住在等持上面也不必花力氣,然後也很流暢的安住在上面。在我們覺得,第九住心已經好利害哦,好像是安止哦,沒有呢!因為還沒有得到輕安,就算得到第九住心,但是輕安沒有得到的話,就不能稱之為得到安止,如果沒有得到安止的話,那勝觀就不用講了,根本就沒有得到呢!


所以第九住心看起來好像非常奇特,不必花什麼力氣,心也能夠很順利的就在等持上面,但其實不是,假設沒有得到輕安,都不能算得到安止,沒有得到安止,勝觀就不用講,那當然也沒有了。


不過這個部分有人誤解了,產生什麼誤解呢?得到第九住心的時候,把第九住心當做是無分別智,已經得到無分別智了,有這種誤會。這個誤會內容是指,在第九住心的時候,應該內心產生樂明無念,這個就達成了,有這麼一個能力了,但是把樂明無念的部分,把它誤解了,誤解成為是無分別智,那就差別很大了,因為無分別智是空性的現證,對空性本身得到一個現證,現證空性了。如果是現證空性的話,那很顯然要見道位,除了見道位,之前都不會現證空性的。在第九住心的時候,不要說見道位還沒有得到,連前面的勝觀都沒有得到呢!第九住心的時候,有樂明無念,這個產生是有的,但是把樂明無念無分別念頭,把它解釋成無分別念頭的本智,那這個就差很大了。所以第九住心的時候,這個等持本身,能夠達到樂明無妄念,這個可以的,確實是這個樣子,但是把這個狀態誤解成為無分別智,也有人產生這種誤解。其實這個時候無分別智也沒有產生,勝觀都沒得到呢!因為安止都沒得到呢!因為它僅僅只是第九住心而已。但是第九住心的時候,當然就有這個樂明無念,它是一個無分別妄念的等持,這確實是真的,不過無論如何,它畢竟還是第九住心,所以有人有這種誤解,要把這種誤解破除掉,所以就講了後面這個段落,那就顯然在當時,確實有許多人產生這種誤會。


然得此定」,「此定」就是第九住心,(有無分別安樂光明而嚴飾者,)有無分別安樂光明而做為它的裝飾,意思就是指,能夠得到第九住心的時候,擁有這個樂明無念,「安樂光明」就是樂、明跟無分別妄念,就是樂明無念。第九住心等持本身有這個樂明無念的特色存在,(誤為已生根本後得共相合糅無分別智。)但是把它誤會成為已經得到根本後得共相合糅的無分別妄念的智,有人這樣子把它誤會,這是第一種誤會。有人有這麼一種主張,說樂明無念的覺受產生的時候,把它解釋成無分別智。


再其次,還有一個更糟糕,有人錯誤得更離譜,更加嚴重,「尤有眾多于聲聞地所說第九住心,」聲聞地裏面所談到的第九住心,就是還沒有達到第九住心,但是都有談到第九住心的內容嘛,把第九住心(誤為已生無上瑜伽之圓滿次第者,)認為已經達到無上瑜伽圓滿次第的證悟,那無上瑜伽圓滿次第的證悟這是很高的境界,但是把第九住心樂明無念出現的時候,就覺得第九住心是無上瑜伽圓滿次第的證悟,那這個誤會就更大了,「下當廣說。」後面還要詳細的作一個說明,明白的區分清楚,那就表示以前的人,確實有這麼一個誤會存在。


這裏面談到兩個誤會,第一個是第九住心的時候,他本身有樂明無念,這個確實是有,但是樂明無念本身不會是無分別智,差別非常大的,樂明無念本身不是無分別智,因為無分別智必須是根本跟後得完全相混合在一起,這才是無分別智,而且要現證空性,那樂明無念還達不到這個程度,但是把樂明無念當做已經是無分別智了,這是第一個誤會。第二個誤會呢,把樂明無念第九住心解釋成無上瑜伽圓滿次第的證悟,有這個誤會。這些誤解「下當廣說」,因為差別很大,所以後面要做一個詳細的說明。


看一下後面的大綱就會知道「下當廣說」,後面要詳細說明是在什麼地方?在380(倒數第二行)由修成辦奢摩他量」由好好的做觀修就能夠成辦奢摩他安止,標準何在?要分三項,(分三. . 顯示奢摩他成與未成界限)顯示奢摩他成功還是沒有成功界限何在,第一個。(. 顯示依奢摩他趣總道軌.)第二個,顯示依於奢摩他趣入總的道軌是什麼。「.顯示別趣世間道軌.」。三項裏面「初又分二. .顯示正義」顯示奢摩他到底成功了沒有成功,這裏面的「顯示正義」正式做一個說明,「.有作意相及斷疑.」在斷疑的那個段落裏面,就要把這些疑問,就是後當廣說那個部分,放在斷疑這個篇幅裏面。


樂明無念的部分,我們以前解釋過了,可能有新來的人,或者有些人忘記了,在講安止剛開始的地方,講到止觀自性的部分,勝觀的自性,338頁「毗缽舍那自性」340頁中間,我們上次講到樂明無妄念,樂明分別心的部分「有說內心無分別住」無妄念而住的情況,倒數第四行「故緣如所有性之定慧,是就內心證與未證二無我性隨一而定,非就其心()住與不()住,明瞭安樂無分別相,而為判別,以(因為)心未趣向無我真實(空性)者,亦有無量明樂無分別三摩地故。」明樂無分別就是樂明無念的等持,它們也有呢!就是沒有證悟空性,心未趣向無我真實,心沒有趣向空性,沒有證悟,本身都還有很多樂明無分別妄念的等持呢!


原因何在?底下講原因,「雖未獲得實性見解」,沒有證悟空性,「但若執心令無分別(妄念)現可生起」,還沒有證悟空性,但是在沒有證悟空性的情況下,我也可以讓我的內心根本就不思惟,任何的妄念根本都不要出現,可不可以這樣子?可以嘛!這個切身的經驗體會就可以知道,這個確實是可以發生的,就算沒有證悟空性,可是內心都不要作思惟,沒有任何的念頭想法,這個可以達成,所以「現可生起」。「故未解空性,生無分別定無少相違」,因此就算沒有證悟空性,可是內心產生一個無分別妄念的等持,可不可以?可以呀!這兩個完全根本就沒有違背的。


在這個情況下「若能由此」內心能夠達到無分別妄念的狀態,在這個情況之下,「久攝其心」讓這個狀態繼續維持下去,內心沒有分別妄念的時候,使這個無分別妄念都沒有念頭,這個狀態繼續繼續維持下去的話,久攝其心,以攝心的威力,就能夠讓風()產生堪能,這個時候心完全放輕鬆,不做任何的活動,不做任何的思惟,完全都沒有分別妄念,完全沒有念頭,這個時候當然氣也非常的放輕鬆,在這個情況之下,久而久之,繼續維持下去的話,慢慢的氣就能達到堪能。所以「風生堪能」,氣就能達到堪能,「身心法爾能生喜樂,」法爾就是自然,如果氣能夠達到堪能的話,逐漸逐漸的身心就產生喜樂,這是自然的、必然的,自然的狀態就是這個樣子。


所以當內心沒有念頭、想法的時候,逐漸逐漸的呼吸完全放輕鬆,當然氣就達到堪能。氣達到堪能之候,當然逐漸逐漸自然的,身心就會產生喜樂。所以這個時候,都沒有證悟空性,沒有證悟空性的情況之下產生安樂,這也沒有互相違背「故生喜樂亦不相違」,沒有證悟空性產生樂,有什麼相違嗎?沒有相違。「喜樂生已,即由喜樂受相明瞭力令心明瞭,」喜樂產生之後,由於感受到喜樂之故,這個感受喜樂的力量繼續強烈,當然內心就會變成很明晰,內心的明分就有了。因此之故,樂明無妄念就可以達成了。這些沒有證悟空性,也可以達成,「故說一切明瞭安樂無分別定,皆證真性全無確證。」內心不作任何思惟,沒有任何念頭,安住在無分別念頭的情況之下,之後讓它繼續持續,這個時候身心都會完全放輕鬆,在內心完全放輕鬆的情況之下,當然氣逐漸的就非常順暢,身體裏面的氣很順暢之候,逐漸逐漸的就能夠達到堪能。當氣達到堪能的時候,逐漸逐漸持續下去,身心就會感到快樂,所以身心的喜樂就會產生。當這個樂的威力繼續強烈,內心就會很清晰、很明晰,內心的明分就得到了,樂明無妄念的等持就產生了,這個跟空性都沒有什麼關係。就算沒有證悟空性,這些都可以得到,所以這裏解釋樂明無妄念的情況呢!


我們看前面有談到,第九住心的時候,在379頁倒數第五行「然得此定」第九住心,「有無分別安樂光明而嚴飾者,」嚴飾就是莊嚴,做為它的裝飾,得到第九住心,按照第一、第二、第三,這樣修、修、修,之後就得到第九住心,在得到第九住心的時候,以樂明無妄念做為它的裝飾,就是說在第九住心的時候,能夠達到樂明無妄念,可以得到樂明無妄念的意思。


前面談到樂明無分別妄念的等持,前面說明過了,應該就瞭解了。在這個時候還沒有得到安止,這個部分應該是不算是太困難,不過很多人在樂明無妄念的等持產生的時候,就產生很多的誤解,沒有得到安止,誤會成為得到安止;沒有得到勝觀,誤會以為得到勝觀;沒有得到無分別智,也誤會了,以為得到無分別智;沒有得圓次的證悟,也誤會了,以為得到圓滿次第的證悟,大概很多人啦!現在許多禪修者,做禪修之後,大概很多人產生這種誤會呢!


誤會的原因大概就是這個樣子了,就是認為無妄念的等持產生的時候,把它誤會成為得到安止;得到勝觀;得到無分別智;得到圓次的證悟。在樂明無分別妄念的時候,把這個無分別妄念誤解成為證悟了空性,內心都沒有思惟證悟了空性。現在有很多人做禪修,大概也有這麼一個情況,就是觀修的時候,前面談到樂明無分別妄念嘛,所以安樂產生了,安樂產生了之後,把它誤會成為得到了安止呢!其實僅僅只是樂明無分別妄念的等持而已,錯亂之處,錯亂的形成大概是這個樣子,安樂產生的時後,把它誤解成為輕安之樂,但是並不是所有身心的安樂都當做是輕安之樂,不一樣嘛!不是身心安樂一定是輕安之樂,不是的!但是當身心安樂產生的時候,把它誤解成輕安。就是首先心不散亂,心追逐對境而去,妄想紛飛,念頭很多,現在心不散亂,收攝內心,心不會散亂到對境去,心不散亂的情況之下,能夠好好的安住,所以能夠沒有分別妄念,好好的安住,這樣持續持續下去的話,慢慢逐漸這個氣就會很柔和,就能夠達到堪能。氣不會散亂,能夠放輕鬆,就能達到堪能。氣達到堪能之後,身也產生安樂,內心也產生安樂,之後靠著身心安樂的力量之故,內心也得到明分,之後樂明無妄念的等持就產生了嘛!


所以這裏面有安樂的部分,把這個安樂誤解成為是輕安之樂,誤解成為輕安之樂,就以為得到安止了,所以在這個時候有人沒有得到安止,誤會成為得到安止;沒有得到勝觀,誤解成為得到勝觀。而且樂明無妄念裏面,有一個明分的部分,把它誤解成為得到勝觀。樂明無妄念裏面,還有一個無分別妄念,就內心都不散亂,沒有任何的思惟念頭,把它誤解成為證悟空性了,所以跟那個無分別智證悟空性一樣,都沒有思惟,沒有分別妄念嘛!唉唷,已經得到無分別智了,就產生這種想法了。這是在無分別妄念的時候認為諦執也不存在了,執著都沒有了呢!喔,證悟空性了,這個純粹都是誤解。之後樂,明,無妄念三者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就誤會成為已經證悟了圓滿次第,得到圓滿次第的證悟,錯亂的誤解大概是這樣子產生的。


得到第九住心的時候,可能都還沒有樂明無妄念,但是之後之後逐漸就會產生,那就表示第九住心的威力逐漸逐漸的強大,之後就會發生樂明無妄念的情況,那這個時候可能產生誤解的危險,那就更加大了呢!所以在379頁倒數四行,「尤有眾多」那就表示這種情況是很多人有這種誤解,很多人有這種錯誤的瞭解,「誤為已生無上瑜伽之圓滿次第」這種誤解就很多了,第一種錯誤啦,第二種錯誤啦,很多了,「下當廣說」所以後面要詳細解釋一下,那表示可能很多產生這種誤解呢!


不過至尊仁波切這裏雖然談到是得到第九住心之候,但是就我們的情況來講,回過頭來想一想,分析一下我們自己情形的話呢,可能我們的情況不是這樣子了。現在至尊仁波切討論的是得到第九住心之候,會發生什麼樣的誤解,我們是第九住心都沒有得到,但是誤會成為我已經得到第九住心。不要說第九住心,可能第一住心都沒有得到,但是就說我已經得到第一住心了。所以許多人禪修幾天之後,稍微做幾天禪修,一天兩天三天禪修之後,就說我得到第一住心了,再修幾天,得到第二住心了,又修幾天,得到第三住心了,所以大概修了一周十天,就說已經得到第幾個住心、第幾個住心,可能有很多人有這樣子一個誤解了,那就表示對九住心的內容還沒有瞭解清楚。


至尊仁波切這裏所談到的是針對得到第九住心之後,那個時候的情況,很多人可能產生誤解,這個情況要把它厘清楚。所以這個部分做一個說明,而且後面還要詳細說明。不過就我們的情況而言,那可能不是這個樣子,因為第九住心恐怕應該是一個還算滿高的境界,至尊仁波切在這裏是討論一個很高的境界,就我們而言,可能還不在討論的範圍之內呢!我們分析想一想,可能自己的情況是第九住心沒有得到,認為得到了;連第一住心都沒有得到,就認為得到了,認為得到了第一住心、第二住心、第三住心等等,這個誤解很多。沒有得到,而認為他得到,那就表示一個徵兆,徵兆是對於每一項每一項九住心的內容,不是很瞭解,對於第一住心的內容是什麼,第二住心的內容是什麼,這些可能都還不是很清楚,所以產生這種誤會。


不要說這個段落,上一次在前面前面的部分就談到過了,不要說九住心,九住心沒有產生之前,還需要一個無過失的等持,上一次無過失的等持討論很多了,無過失的等持要產生都很不容易呢!我們這個大綱是要先產生一個無過失的等持,無過失的等持產生之後,依於無過失的等持而趣入住心的情況,是不是這樣講?在這個大綱裏面是不是這樣講?無過失的等持產生之後,才要進入九住心,這個大綱在349頁,「此又分二. .引生無過三摩地法. .依彼引生住心次第.」依彼就是依靠無過失的三摩地法之後,才能引生住心次第。所以從第一住心到第九住心,前面都先要產生一個無過失的等持,靠著無過失的等持,才能夠引發九個住心。


僅僅只是前面的無過失三摩地(無過失等持)都不容易產生,這個部分就不簡單了。我們看一下,上次有特別談到,僅僅只是無過失的等持這個段落,至尊仁波切就用了很大的篇幅去討論它,就表示無過失的等持很重要,而且要先產生,那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很多,那就瞭解了這個無過失的等持產生其實不太那麼容易,所以用了這麼多的篇幅去解釋說明呢!


我們現在所談到的段落,379頁,這兩種誤會解釋完畢了,之後四種作意、六種力,這個我們都有解釋過,都討論過、說明過了。現在看380頁「若爾初二心時,」要從這個地方開始講解,這是就有疑問產生,「若爾」這個地方要提出問題,這裏面提出兩個問題,不過在說明這兩個問題之前,要瞭解這兩個問題,主要是從四種作意那個地方談起,四種作意的部分我們說明過了,可能大家忘記了,要先復習一下下,說明一下下,不然的話,這個「若爾」這兩個問題就不能弄清楚了,所以要先瞭解一下,要討論的是四種作意。


四種作意《聲聞地》裏面有討論到,第一個是力勵運轉作意,第二個是有間缺運轉作意,第三個是無間缺運轉作意,第四個是無功用運轉作意,就談到四種作意。這《聲聞地》裏面的內容了,第一個是力勵運轉作意要花很大力氣去做的,第一住心、第二住心;第二個是有間缺運轉作意,是三四五六七,這五個住心;之後無間缺運轉作意,是第八住心;第九住心不必花力氣了,所以無功用,「功用」是花力氣嘛,不必花力氣無功用運轉作意,這第九住心。這《聲聞地》討論過了。


這個問題討論過了,有了四種作意的理論之後,馬上發生問題了,「若爾」提出兩個問題,什麼問題呢?「初二心時」初二心就是第一住心跟第二住心,「亦有」也是有「有間缺運轉,」它也是會中斷的,有間缺運轉的,中間的那五個心,「中五心時」就是三四五六七,「亦須力勵,」也是要花力氣的,「雲何初二不說有間缺運轉作意?」第一住心、第二住心不講它是有間缺運轉作意,說是力勵運轉作意,「於中五心不說力勵運轉作意?」中間那五個心要花力氣,可是也不講力勵運轉作意,說是有間缺運轉作意,為什麼?就問了這個問題。第一住心、第二住心稱之為力勵運轉作意,它要花很大的力氣,可是第一住心、第二住心也是有中斷啊,它不是不中斷的,也是有中斷的啊?但是為什麼第一住心、第二住心講這個有力勵運轉作意,不把它列入有間缺運轉作意,這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中間那五個住心,三四五六七,這五個住心稱之為有間缺運轉作意,當然意思是說它會中斷的,中間會中斷的,所以不是不中斷,有中斷的,問題是這五個住心,也是要花力氣,它仍然要花很大的力氣去做呢!但是為什麼它不講是力勵運轉作意呢?為什麼要講它是有間缺運轉作意呢?就問了這兩個問題。


回答是這個樣子,那就要先分析一下第一住心、第二住心,以及中間五個住心的區別,中間五個住心就是第三四五六七,有區別存在的,這裏兩種類型有區別存在的。因為第一住心跟第二住心的時候,趣入於等持的時間其實很短暫,但是中間五個住心入於等持的時間,比起第一住心、第二住心而言,那就長很多了,有這個差別存在。因此就等持而言,等持中斷了,之後再趣入等持,然後又暫停中斷了,又再趣入等持,這樣一個情況稱為有間缺運轉,所以有間缺運轉如果用在中間的五個住心,那就很洽當,很適合,因為它安住的時間比較長,然後它中斷了,又繼續安住,所以講說它有間缺,這個就很適當。但是如果把有間缺用在第一住心、第二住心,那就很奇怪了,因為它大部分的時間都沒有安住嘛!它有安住跟沒有安住而言,大部分的時間都沒有安住,有安住的時間是很短的,然後說它中斷了又趣入、中斷了又趣入,就很奇怪,就不太適當了,因為大多數的時間它都沒有安住在等持裏面嘛!所以中間那五個住心,用有間缺這是很適當的,因為它是有中斷了又再趣入、有中斷了又再趣入。但第一住心、第二住心的問題呢,它不在這裏,如果說它有間缺那很奇怪,因為它大部分的時間它都沒有在等持之中。


第一住心、第二住心的特色在於,最初要趣入等持,很困難呢!因為它花很大的力氣才入於等持之中,入於等持的時間很短,之後又花很大的力氣才能夠入於等持之中,這是它的特色。中間那五個住心呢,不再要花很大的力氣入於等持之中,不必花很大的力氣它就能夠入於等持,問題是入於等持之後,會中斷掉,這個是它的特性,有這個差別存在。因此之故,中間那五個住心才用有間缺運轉作意,用這個名稱。前面的兩個住心呢,第一住心、第二住心,它的特色不在於有間缺,而是最初要入於等持,就已經很困難,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夠趣入,所以它的名字就把它稱之為力勵運轉作意,是有這個原因的。


因此後面有這個回答,「答:初二心中」第一住心跟第二住心,「心入不入定,後者極長,」入於等持之中跟不入於等持之中,不入於等持的時間比較長,兩個比較,大部分的時間都不在等持裏面,這是第一住心、第二住心。「中間五心住定時長,」中間五個住心而言,安住在等持的時間就長很多了,就很長了,「故於後者就三摩地障礙立名,前者不爾。」後者就是中間那五個住心,因為它大多數的時間都住在等持裏面,在這個等持裏面,它會發生什麼障礙呢?就是它會中斷,所以從這個部分的特色來給它取名字,就給它取名字叫有間缺運轉作意。「前者不爾」前者,第一住心、第二住心就不能夠這樣子講,它大部分的時間都沒有安住在等持裏面,所以不能夠用這個名詞,這是解釋第一個問題。就是有間缺運轉作意,用在中間那五個住心很適當,用在第一住心、第二住心就不適當了,這個做了一個回答。


底下要講第二個原因,第二個回答就是力勵運轉作意適合用在第一住心、第二住心,但是不適合用在中間的五個住心,原因何在?底下又還要做一個回答,「故雖俱有力勵運轉,」是說中間那五個住心還會中斷,已經中斷了之後要回來,也要花力氣的,這是因為由沉掉造成它的中斷,之後要把沉掉滅掉,才能夠又攝心抓回來。所以把沉掉滅掉,心要抓回來,這個要花力氣,所以花力氣都是一樣的,故雖俱有」就是一二住心也要力勵運轉,中間那五個住心也要力勵運轉,這個兩邊都要有,都是要花力氣,這一點是相同的。


不過「然間缺運轉有無不同,」但是間缺運轉中斷之後再進行,這個就兩邊不一樣了,因為安住在等持之中,中斷了之後收回來繼續進行,這個特性用在第一二住心並不適當,不適當的原因是第一二住心大多數都不在等持之裏面,一二住心大多數的時間不安住在等持之中,大部分都沒有,前面解釋過了。所以一二住心並不適當用這個名詞,說它的等持中斷了又再拉回來,這個不太恰當了,因為它大部分的時間都不在等持裏面。有間缺運轉用在中間那五個心就非常的適當了,雖然它也是要花力氣,不過它的特色是中斷了之後它還能收回來,這是它的特色。


而且就要花力氣而言,「故於力勵運轉作意,未說中間五心。」就花力氣而言,中間五個心,當然也要花力氣,但是跟第一住心、第二住心就有差別,中間那五個住心,它的特色不在它要花力氣,而在它會中斷,所以中間那五個住心,就用會中斷的特性來給它取名字,所以叫做有間缺運轉作意,而不用力勵運轉作意。因此之故,第一、第二住心就不能夠用有間缺運轉作意,因為那不恰當嘛!所以就給它取名字叫做力勵運轉作意,因為這個也是它的特色,最初進入等持要花很大的力氣,這是它的特色,而要花很大的力氣這部分,並不是中間五個心的特色,所以力勵運轉作意不能夠用在中間的那五個住心,因為中間的五個住心,它的特色不是在要花力氣,而是會中斷,中斷之後還要再拉回來,這是它的特色。因此之故,力勵運轉作意,就未說中間五心,這個名詞,就不適合用在中間的五個心,然後呢,有間缺運轉作意,這個名詞,不適合用在前面的兩個心,所以這是問題跟它的回答,到這裏都回答完畢。


如是住前所說資糧,」「如是」是如同前面的兩個大綱所說的,現在這個地方講的是安止的觀修方式,前面要有加行,就是資糧,怎麼做準備的部分,資糧的部分,之後正式觀修安止的方式,都講解完畢了。正式觀修安止的方式,就談到九住心怎麼實修,之後到達九住心的段落,修止的方式都說完了,說完了之後就談到安止,因為透過九住心的禪修,九住心之後會得到安止,所以後面才要講安止,所以「如是」是如同前面所談到的,從修安止開始談起,第346頁,如前是要如同前面的兩個大綱,兩個大綱講完了,現在才要講第三個大綱,「個別學法分三. .學奢摩他法. . 學毗缽舍那法. . 學雙運法.」其中的第一項學奢摩他安止怎麼修呢?修止的資糧是什麼,依著止資糧來修安止,修安止之後成就奢摩他,成就這個安止是什麼,對不對?所以第一個講修安止的資糧是什麼,這裏面講修止的時候它要齊備什麼資糧,怎麼準備什麼順緣。然後依靠安止的資糧怎麼修安止,安止裏面的加行怎麼做,正行怎麼做,這些全部都講完了,所以這兩個大綱講完了,現在才要講第三個大綱。


第三個大綱就是由修成辦奢摩他,所以「如是」是如同前面第一個大綱所講的內容、第二個大綱所講的內容,如同前面所談到的內容,要「住前所說資糧」,在依于安止資糧部分所談到的,這資糧、順緣都要齊備,之後「恒依精進修三摩地,」資糧齊備之後修安止的方式是什麼,這個要經常精進修等持怎麼怎麼做,這些都要努力的去做,「乃能成辦正奢摩他。」如果這些都做好了,當然安止就能達成了。所以一定要恒常精進的做實修,假設開始修幾天又放棄、開始修幾天又放棄,那永遠都是這個樣子,那安止不會達成的,所以三天捕魚五天曬網,那當然不可能達成嘛!因此之故,「若略修習一次兩次,」修一次兩次之後,又放棄又開始修、又放棄又開始修,「還複棄舍所修加行,必不能成。」必不能成辦安止,「攝般若波羅密多論雲:由無間瑜伽,精勤修靜慮,如數數休息(再三再三的休息),鑽木不出火,瑜伽亦如是(瑜伽的實修也是這個樣子),未得勝勿舍。(沒有得到殊勝的安止不能夠捨棄,要不斷的精進而做)』」我們今天的講述到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