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對聯談觀音信仰--3
44. 若不回頭,誰替汝救苦救難?
倘能轉意,何須我大慈大悲?
這是臺灣雲林縣古坑鄉慈光寺聯。
若不及時回頭,誰能替你救苦救難呢!倘若能回心轉意,便可自救,何必須要我發大慈大悲心來救你呢!
六祖惠能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又說:“一念悟時,眾生是佛。”太虛大師更說:“人圓即佛成。”這副觀音聯具有他度不如自度的禪機。寺中,又有張劍芳題聯:
“晨鐘八百,叩醒苦海蜉蝣夢;暮鼓三千,擂動靈山修道心。”
45. 祥雲靄靄來南海,
甘露湛湛潤炎方。
40
香閣峙中峰,靜觀自在;
慈燈航彼岸,耿若常明。
這是臺灣台南縣白河鎮碧雲寺聯。
觀音的香閣峙立在中峰,好像在靜靜地向內觀照清淨本在的自性;觀音的慈燈航向彼岸,耿耿之光,好像是常明的燈火,永不熄滅。
碧雲寺又名火山岩,建于明永歷年間。
寺中又有觀音聯曰:
“碧裏觀空,寺拱西天懸皓月;雲中聽世,門朝南海接慈航。”
“碧樹茜巷,悟到時幻成貝葉;雲煙縹緲,覆被處盡屬懸花。”
“碧水映諸天,色即空,空即色;雲龕崇寶地,來如見,見如來。”
41
是色是空,蓮海慈航遊六度;
不生不滅,香台慧鏡啟三明。
這是北京雍和宮大街喇嘛廟聯。
是色相也是空相,觀音在蓮海中,借慈力航遊,以六波羅蜜,將人們從生死苦海,度脫到涅槃的彼岸;觀音香台慧鏡的聖德,與空相應,不生不滅,所以有無量的願力,幫助人們袪除無始以來的貪欲、嗔恚、愚癡三毒,啟開清淨光明的真心本性。
“六度”,即六波羅蜜。指六種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徑。為大乘佛教修習的主要內容。包括:佈施(檀那)、持戒(屍羅)、忍辱(檀提)、精進(毗梨耶)、禪定(禪那)、智慧(般若)。
菩薩修六度法門,一方面仍是自度,另一方面同時度他。只要能修行六度圓滿,即能福慧雙具,達到修行的最終目的。
本廟建於康熙年間,原為清胤禎雍王府,繼位後,改建為喇嘛廟。廟中又有詠觀音對聯:
錢陳群題:“定光澄月相;慧海湧潮音。”
佚名題:“般若慈源,覺海原無異派水;菩提無路,德山相見別峰雲。”
42
音亦可觀,方信聰明無二用;
佛何稱士?須知儒釋有同源。
這是江蘇省南京燕子磯觀音閣聯。
音聲也是可以觀照得到的,這才相信一般所說的耳聰目明,沒有二種作用的分別;佛何以稱為士?須知道儒家和釋家,有同樣的淵源。
就“觀音”二字的字義而言: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觀”言:“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
當代顯明法師〈觀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法門〉中解釋說:“真觀就是諸法性空。清淨觀呢?是度生不住相。廣大智慧是中道。悲觀及慈觀是以上面三觀來拔苦與樂。也可以說,真觀是空,清淨觀是假,廣大智慧觀中,合起來是“空、假、中”三觀。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音”言:“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
當代顯明法師〈觀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法門〉中解釋說:“能觀的智,所觀的境,境智一如,所做的事情也好,所發的聲音也好,都妙,就是妙音。觀世音呢?就是不變隨緣,尋聲救苦。梵音是真空清淨無染的聲音。海潮音有起有落,定時不差。勝彼世間音則指空有不二,互攝互入,為中道境。”
43
音可能觀,觀遍黃山開慧眼;
士可以大,大如滄海顯婆心。
這是汪尚東題安徽黃山觀音寺聯。
音聲是可能觀照得到的,只要觀遍黃山的景致,便能打開慧眼觀想得到;士也是可以變化長大的,甚至大到有如滄海一般,便能顯現大慈大悲的婆心。
有關觀音的性別究竟為何呢?
“法無定相”,如《金剛經》中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菩薩並無男女之分,應以何身得度,就現何身而為說法,觀音亦然。
在印度佛教中觀音的本身,原為相好圓滿的大丈夫。傳入中國後,唐宋以前,觀音菩薩像都是男身老比丘相。大約在唐代開始,觀音在信徒們的口中,被描繪為女性;元代的法師在畫觀音像時,才有畫成女身的,並流傳至今。
其實觀音菩薩為倒駕慈航而度生,隨順眾生,相機攝度。是男相或女相,都是隨順眾生的要求所示現的方便法門。
將觀音作成女相,站在茫茫苦海中救人利物的原因,是因為女性具有無比崇高的母性慈愛的悲心;同時在古代社會中,女性所遭遇的痛苦與苦難,也比男性更多、更大,所以觀世音菩薩的聖像,經常以女性的化身,除了以女人之身而深入婦女群眾,廣度多苦多難的婦女;又因示現美豔的婦女之身,尚可廣度男人,示現老婦人身可更接近廣大的民眾。
黃璟題甘肅省蘭州市五泉山白衣寺觀音閣聯:“指普天之青雲,兩隻佛手;視眾生如赤子,一片婆心。”
可見從東到西,從南到北,觀音以慈悲為祂的大行大願,在大千世界中裏,芸芸眾生中,以無邊的婆心,積極從事於拯救世界,利益群生的工作,為人們所信靠。
44
若不回頭,誰替汝救苦救難;
倘能轉意,何須我大慈大悲。
這是臺灣雲林縣古坑鄉慈光寺聯。
若不及時回頭,誰能替你救苦救難呢!倘若能回心轉意,便可自救,何必須要我發大慈大悲心來救你呢!
六祖惠能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又說:“一念悟時,眾生是佛。”太虛大師更說:“人圓即佛成。”這副觀音聯具有他度不如自度的禪機。
寺中,又有張劍芳題聯:“晨鐘八百,叩醒苦海蜉蝣夢;暮鼓三千,擂動靈山修道心。”
45
祥雲靄靄來南海;
甘露湛湛潤炎方。
這是臺灣澎湖馬公鎮觀音亭聯。
駕著靄靄祥雲,來自南海,以廣大的慈力,庇蔭群生;以湛湛甘露,滋潤三界火宅中,被火燒焦的眾生,使他們得到清涼。
46
問大士緣何倒坐?
恨凡夫不肯回頭。
這是廣東南海縣大士廟聯。
請問觀音大士,本是正法明如來,是何緣由,隱實揚權而倒駕慈航,現菩薩相,重回娑婆世界中?只恨一般凡夫俗子不肯及時回頭,所以以各種應化身遊行于各道眾生之中,使他們離苦得樂。
47
家家阿彌陀;
戶戶觀世音。
這是唐代韓愈之語。
家家都在誦念阿彌陀佛;戶戶都供奉著觀世音菩薩。
因為當時朝廷和民間普遍信佛,韓愈為復興儒學,言及民間普遍信佛的狀況。
此聯又作“戶戶彌陀佛;家家觀世音。”又被簡化作“家家彌陀;戶戶觀音。”或作“家家觀音;戶戶彌陀。”
自古老實念佛的淨土信仰和觀音信仰,便普及民間。
淨土信仰的念佛法門號稱三根普被。上根利智大乘菩薩,以及中根聲聞緣覺,和下根一般凡夫俗子等,統統接引。
觀音信仰與彌陀信仰同是淨土信仰,但二種信仰的思想,在功德上是有點差異的。觀音信仰是為了現世的救度,而彌陀信仰則重在死後的接引。
48
瓶中楊柳綠;
座下蓮花香。
這是臺灣台南清水寺聯。
淨瓶中的楊柳永遠青綠;座下的蓮花散逸馨香。
寺中,又有觀音聯:“清水蓮花香萬里;水天月色照千家。”
楊枝淨水是觀音圖像的持物,也是觀音法力的代表。《請觀音經》中說,毗舍離國人因染重疾而求助於釋迦佛,佛要他們禮求西方三聖解危,毗舍離國人便具備楊枝淨水,敬祈與觀世音菩薩,菩薩於是教念三寶,專心攝息,以楊枝淨水為人們除障袪病,毗舍離國人因離重疾。”
觀世音菩薩的形像,顯教與密教不同。顯教的觀音像,多是立像,手持楊柳枝及淨瓶,作施灑甘露法雨之狀;而密教則多采坐姿,手持蓮華及各種契印寶物。
一般民間供奉以白衣觀音為多,觀音圖像造型,手印和持物比較單純。手印以施無畏印及與願印為主;持物則是楊柳枝、蓮花和淨瓶。
禮拜觀音,除了祈福禳災外,依教奉行更是重要。
佛家稱淨土叫“蓮”,佛的真知灼見叫“妙蓮華”,西方極樂世界的別稱為“蓮邦”。諸佛圖像,都安坐在蓮花座上,所以佛座叫“蓮座”。
49
泉聲妙聽廣長舌;
山色常留清淨身。
這是張東墅題湖南觀音閣聯。
在日夜潺湲的泉聲中,妙聽佛陀以廣長舌說法:那澄潔如洗的山色,恒常留駐佛陀的清淨法身。
大概觀音的悲願因音聲而起,所以本聯從泉聲發揮,借佛智稱頌觀音。
本聯因宋代蘇軾〈廬山東林寺偈〉前二句而改寫。
廣長舌,佛陀三十二相中的一相。《大智度論?卷八十八》:“二十七:廣長舌相。舌廣而長,柔軟細薄,展之則覆面而至於發際者。”《法華經?如來神力品》:“出廣長舌,放無量光。”《阿彌陀經》載:釋迦佛宣說阿彌陀佛和西方極樂世界功德後,四方上下“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
清淨身,指清淨不染、光明普照的佛身。語出《華嚴經》。
蘇軾四十九歲時,遊江西廬山,夜宿東林寺,聽東林常聰禪師(一0二五──一0九一)講“無情說法”的公案,不太瞭解。
第二天清晨醒來,蘇軾聽見了溪流的聲音,看見了清淨的山色,賦一偈說: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大自然森羅萬象都是佛性的顯現,都在作“無情說法”。蘇軾悟道有得,洋溢著急於告人的欣喜之情,便書寫這首詩偈贈給常聰禪師。
蘇軾的詩把玄妙的佛理和大自然的美景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由於意象生動,引起後來許多迴響。
雲堂的行和尚讀了蘇軾的詩後,認為“溪聲”、“山色”、“夜來”、“他日”是葛藤,把它去掉,變成“便是廣長舌,豈非清淨身;八萬四千偈,如何舉似人?”
有一位正受老人看了,覺得“廣長舌”、“清淨身”太露相,改成了對聯:“溪聲八萬四千偈;山色如何舉似人?”
庵秈和尚看了,搖頭說:“‘溪聲’、‘山色’也都不要,若是老僧,只要‘嗯’一聲足夠。”
《五燈會元?卷六》中記載:證悟禪師舉蘇軾詩說:“若不到此田,如何有這個消息!”庵元禪師說:“是門外漢耳!”
證悟禪師聞次日晨鐘聲,領悟說:“東坡居士太饒舌,聲色關中欲透身;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
北京廣安門內報國寺(又名大慈仁寺)大殿聯說:
“廣長舌在無言表;清淨身參非色間。”
從這副對聯的意旨,可見禪師對蘇軾這首詩的普遍反映。
50
真實不虛大慈悲,度一切苦厄;
意識無界空色相,現五色光明。
這是張莽航題福建觀音閣聯。臺北市汀州路聖靈寺亦見此聯。
觀音發出真實不虛大慈悲的宏願,使眾生度脫一切苦厄而得安樂;意識無界空色相的三昧真境,身放五色光明,照現出十方世界的奇瑞景象,使人得見清淨佛土,興起上求佛道之心。
下聯“色”或作“蘊”。“五蘊”即色、受、想、行、識。
福建觀音閣另有張南山題觀音聯:“菩提會菩提,具大神通,忽現千般千眼;自在觀自在,是真佛力,總有慈念慈悲。”
51
倘飛來南海慈雲,當為聽泉響空山,不回南海;
這便是西天福地,何必為雷音古刹,又訪西天。
這是劉爾炘題蘭州五泉山嘛尼寺聯。嘛尼寺重修于清代同治七年(一八六八)。
倘若真的飛來南海觀世音菩薩的慈雲,應當是為了聆聽泉聲響徹空山,才不飛回南海吧;這裏便是西天福地,何必為了雷音古刹,又去訪求西天佛土的極樂世界。
52
清心碧蓮侵月色;
岩山紫竹引風聲。
這是楊貴森題彰化社頭鄉清水岩聯。
清心的碧蓮花,仍侵浸於當空的月色之中;岩山觀音的紫竹,仍自然地引來風聲。
53
清淨為心皆補怛;
慈悲濟物即觀音。
這是近代太虛大師的話。
只要修持佛法,領悟自性清淨的本心,那麼到處都是補怛道場;以求觀音菩薩的懇切心情來要求自己,學習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普遍濟助萬物的胸懷,那麼就是觀音菩薩了。
“補怛”,即普陀,是觀音說法的道場。
《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世音受記經》中說,觀音是為西方阿彌陀佛的左脅侍,常住於極樂世界,以阿彌陀佛為師,與右脅侍大勢至菩薩,一同輔弼彌陀的教化。
《觀無量壽經》中說,觀音菩薩于寶冠中,戴阿彌陀。若有眾生願生極樂,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及觀音菩薩等諸聖眾,來現此界,手持蓮台,接引往生。
但是,《華嚴經》中說,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過程中,第二十八位大善知識,便是參訪觀世音菩薩,經中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是在娑婆世界的印度南方海濱小島上的補怛洛迦山(梵文potalaka的音譯,又作補陀落、補陀落迦;意譯為光明山)。此山於世尊在世當時,已成為民心淨化聖潔的靈地。
密宗蓮花部的部主也是觀音,可以沒有觀音便沒有西藏的佛教。馬首明王、二十一尊度母、准提佛母、聖觀音、四臂觀音、千手千眼大悲觀世音等各種應化身,都是觀音二而一,一而二的分身現象。
在密宗的經典中,已把觀世音菩薩與阿彌陀佛合而為一,認為觀音是彌陀的因相,彌陀是觀音的果德。所以修持彌陀淨土法門的人,念觀音菩薩聖號,與念阿彌陀佛聖號的功德是一樣的。
西藏的佛教徒傳說他們的民族是由觀音的化現所生,他們相信世界如一朵蓮花,西藏的拉薩為蓮花的中心,為觀音的淨土,所以將達賴喇嘛所居,命名為布達拉宮;布達拉宮的得名,是從梵文補怛洛迦而來,也是觀音菩薩的應化道場。而佛教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哞”,是元朝時隨著蒙古人的崇信喇嘛密教,由西藏傳遍中國內地,這就是西藏民間家喻戶曉的觀世音菩薩六字陀羅尼。
中國人則認為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是在浙江定海縣舟山群島的普陀山。南海普陀山之得名,也是受到梵文補怛洛迦的影響。
種種記載可知,就是極樂世界,也只是觀音方便的權現,而非祂的根本道場。正如佛陀以全法界──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為理體,觀音的根本道場究竟在那裏呢?只要修觀世音菩薩法門,不存功利觀念,以清淨的求福之心,念觀音聖號,就會在冥冥中,獲得觀音的庇護。
觀音的種種應化身,其實只是祂大慈悲、大智慧的象徵,只要能有觀菩薩音的願行,就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了。
54
開是二是一之慧門,南海普陀,北淡擺接;
登累萬累千於覺岸,東垂法雨,西接慈雲。
這是臺北縣板橋市接雲寺聯。
開悟是二其實也是一的智慧之門,南海的普陀山,便是北部淡水廳的擺接;累積萬千無量功德,登上正覺的彼岸,向東垂布法雨,向西接引慈雲。
擺接,板橋清代時古名。
接雲寺另有一聯:“南海威波通擺接;東瀛勝跡在慈雲。”
55
眼不宜多,眼多則偏,觀那人世間困苦顛連,徒增難過;
手尤要少,手少則專,抱我自家的精神念慮,免得亂抓。
這是劉爾炘題甘肅省蘭州市五泉山北岸大悲殿聯。
眼睛不宜多,眼睛多就會偏頗,觀看那人世間困苦顛沛連連,徒然增添難過的心情;手尤其要少,手少就能專一,抱持著自己專一的精神念頭思慮,免得臨需要的時候,到處亂抓。
這副對聯不在贊觀音的千手千眼的大願,而作反向思考,出諸白話口吻,借題發揮,點化眾生需要心意專誠。
千手千眼來歷,據密宗《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說,有一次,觀世音菩薩曾經隨千光王靜住如來行住時,靜住如來特地教祂受持大悲咒之後,觀音便發了一個大願,說:“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這個大願發後,果真身生千手千眼。
千,意味著無量無邊廣大的數量,具體顯示誓願弘深的觀世音絕大的大悲力用。千手表示遍護眾生,千眼則表示遍觀世間。千手千眼,只不過是一個概數的形容詞,是一種大願力大智慧的象徵。這表示觀世音菩薩廣大慈悲,沒有這麼多眼,無法觀無邊眾生之苦而無漏;沒有這麼多手,無以施救無邊眾生之苦而無礙。
千手千眼觀音又名千眼千臂觀音,簡稱千手觀音、大悲觀音。
56
普門示現;
尋聲救苦。
這是在說觀音大悲願行的對聯。
普遍一切的法門,應化顯示現身;尋著稱念和痛苦的聲音,救脫眾生於苦海中。
觀音菩薩能無門而不入,普攝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此門平等,每一個眾生都可進入其門,而來者不拒。《普門品》的偈中所頌:“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觀音救世法門,家喻戶曉,不論信不信佛,幾乎沒有人不知道觀音菩薩的,也可見觀音悲心宏願度眾之深切,自然令人禮敬而心生嚮往之情。
57
普發菩提心,眾善奉行,法性修真登覺岸;
濟施甘露水,大悲觀念,度生證智拔迷津。
這是臺北市華陰街普濟寺聯。
普遍發出菩提心,眾善都要奉行,只有法性修真,才能登上正覺彼岸;濟助施布甘露水,憑著大悲的觀念,度脫群生,圓證佛智,振拔出迷津之中。
菩提,梵語,義譯為覺。覺有三義:本覺、始覺、究竟覺。
本覺即眾生本有之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迷而不覺,將本覺佛性,埋沒于五陰煩惱之中。今始覺悟,雖迷不失,依此始覺智,發心勤求究竟覺之佛道,便是普發無上菩提心。
菩提心為心中之王,若不發菩提心,一切萬行,無從建立。
普濟寺觀世音菩薩奉自大陸,業經一百二十多年。
58
報使蒼生離苦海;
恩施赤子渡西天。
這是台南市報恩堂聯。報恩堂主祀觀音。
大願福報回向眾生,使天下蒼生都得以脫離苦海;恩惠普遍施予眾生,使天下赤子都得以渡化到西天極樂佛土。
報恩堂是齋教先天派在臺灣最早建立的“菜堂”。
齋教屬佛教臨濟宗一派。明嘉靖時在大陸盛行,明亡後傳入臺灣。教義、戒律和茹素與僧尼相同,只是信徒不出家,不穿僧衣,不剃頭發,並與俗人經營生業,自稱“食菜人”。信徒聚會之處稱“菜堂”,信徒互稱“某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