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對聯談觀音信仰--1

2012/08/10 11:30


 觀音名號的翻譯,竺法護譯為光世音;五世紀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譯作觀世音,意思是察覺世間聲音的人。這樣翻譯是因為觀世音菩薩觀照世間的音聲,依修音聲法門而成道的緣故。這譯名是以尋聲救苦,度脫眾生為目的。到唐代,因為避太宗李世民諱,略稱為觀音。


  唐代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將這位大菩薩音譯為阿縛盧枳低濕伐邏Avalokitecvara)。他認為舊譯訛誤,改譯作觀自在觀世自在。這樣翻譯是因為觀世音菩薩能觀照萬法根源,看透所有存在的本來面目,十方世界自由來往,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無不任運自在的緣故。以現代觀念來講,即是真正得到解脫,獲得自由自在的人。這譯名是以自度為目的。


  觀世音菩薩和觀自在菩薩,兩者是同一慈尊。所以以內觀自在,十方圓明;外觀世音,尋聲救苦來稱頌觀音的願行。


  中國通用的為鳩摩羅什的舊譯觀世音,略稱觀音,而稱唐代玄奘法師所譯為新譯。


  若照梵文原義,也可譯作窺音現音聲聖觀音觀世自在觀世音自在等。


  世界充滿各種光色與音聲,使人感覺到人間的優美,而產生文學與藝術的創造,給予森羅的萬象歌頌與讚歎;但來自生命底層,因為衰頹所帶來的憂悲、苦惱的壓力,也需要抒解和放下。


  具備偉大神力的觀音負擔起護救眾生的任務,物件沒有階級、性別或道德品格之分,自然受到人們的崇敬。人們因為修學觀世音菩薩法門,嚮往耳根圓通的觀音菩薩所示現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大無畏精神與作為,也要求自己慈悲為懷,不僅幫助他人,自己也得到心靈的平安。隨著佛教的傳播,觀音信仰也擴展到各處。凡是大慈大悲之心的人,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示現。


  因為觀音信仰的普及,古代佛教美術的繪畫及雕塑中,觀音聖像佔有極大的比例;在歷代題刻佛寺建築的對聯中,詠頌觀世音菩薩的對聯數量更占多數。


  本文選出九十副較具代表性的稱頌觀音的對聯,試就從對聯中談觀音信仰這個主題,探析其中因緣。


  對聯排列次序,以上聯首字筆劃分出先後;首字筆劃相同,對聯言數相同,以次字筆劃為序;次字不同字,再依言數為序,方便日後的增補和查索。


  闡釋時,先就全聯譯成白話,再解釋專門詞語;最後闡述精義。如有他副觀音聯,取意相似,則附帶列出。



  1. 千處祈求千處應,
   苦海常作度人舟。



  這是說明觀音大悲願行的詩聯。見〈贊觀音菩薩偈〉。


  任何地方有人祈求幫助,觀音就在任何地方隨順示現應求;在茫茫的苦海中,觀音常常作度脫眾生由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的舟船。


  上聯末字,亦作


  〈贊觀音菩薩偈〉為佛門課誦詩偈。全偈為:觀音菩薩妙難酬,清淨莊嚴累劫修。三十二應遍塵刹,百千萬劫化閻浮。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偈中言觀音以三十二應化身,說法教化,遍及所有國土;經過無量數劫的時間,度化世界的眾生。


  苦海,指眾生在六道之中生死輪回,備受種種的痛苦,好像沉溺於無邊無際的大海之中一樣。


  從佛理上講,觀音是不能被有形規範的,但學習觀世音菩薩法門的過程,卻又難免依賴音聲形色的方便引導,於是種種造型的觀音於焉誕生。


  根據佛典的記載,觀音為了達到慈悲救世的願望,應種種機緣,隨時間與處所不同,能夠以種種不同的化身,說種種法,救護各類眾生。祂的應化身有多少?在佛典中,就有好多不同的數量分類名稱。


  觀世音菩薩身相有變化,因此,面相也有變化,如說九面觀音、十一面觀音等等。


  又救眾生離苦海需要手,雙手的作用太小,為了增加救度的功用,遂有六臂觀音、二十四臂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等等。


  密宗有六觀音之說,即:千手觀音、聖觀音、馬頭觀音、十一面觀音、准胝觀音(准提觀音)和如意輪觀音。


  在佛家經典中,觀音菩薩尚有其他流通的名號:施無畏者施無畏菩薩是以力施而立名,南海大士是以道場而立名,大慈菩薩是以心願而立名,圓通大士是以智慧而立名,大悲聖者是以福德而立名,蓮華士是以德操而立名,聖中佛是以果位而立名,白衣大士是以聖潔而立名。


  元代以後,佛教中的密宗教義,被道教吸收而結合,所以觀音信仰有滲入道教中,以至現在的道觀,除供奉自己的主神外,也供奉觀音菩薩。或者原本是為奉祀觀音而立廟,日後因著不同信眾的需求,而配祀道教神明。


  有某觀音寺聯曰:誓願宏深,處處現身說法;慈悲廣大,時時救苦尋聲。


  觀世音菩薩的示現,隨著時代不同、環境不同、品類不同,而作千差萬別的身相來度化眾生,遍于塵沙法界。觀世音菩薩的許多手眼,象徵祂無所不被的慈悲心腸。祂應化利物的精神,使人尋得智慧解脫,因此自古至今深獲人們的信仰。



  2. 上報四重恩,度他自度;
   下濟三途苦,覺他自覺。



  這是臺灣雲林縣鬥六鎮真一堂聯。真一堂祀觀音菩薩。


  向上報答父母、師長、國土、眾生四種厚重的恩惠,度脫他人,更要能自我度脫;向下濟助畜牲、餓鬼、地獄三種道途的痛苦,既要覺悟他人,更能自我覺悟。


  上下聯首句出自〈回向偈〉。全文為: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有詩雲:劬勞父母三春暉,師長善導啟慧命;百工為備成道業,知恩圖報獻良能。


  四重恩,指父母恩、師長恩、國土恩、眾生恩四種,對我們恩情厚重。其中師長恩原作三寶恩,國土恩又稱皇王水土恩。


  三途苦,指六道(指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中,畜牲、餓鬼、地獄三種道途的痛苦。


  《悲華經》中記述觀音菩薩成道的因緣故事說,觀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祂是將來繼承彌陀佛位的大菩薩。祂在阿彌陀佛因地之時,做轉輪聖王之際,是一千位王子之中的第一位太子,名叫不眴,看見天上、人間以及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眾生之苦,起大悲心,發願要為諸眾生斷諸苦惱,使人人都得到安樂,出家後稱名為觀世音,並將在彌陀入滅後成佛,號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屆時祂的國土叫作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再次成就無上佛果。


  在敦煌發現,後樑太祖開平四年(九一?),有人為已逝的父母、奶媽與弟弟張有成,請人畫了稱號大慈大悲救苦觀世音菩薩的聖像,祈求往生淨土,並在菩薩右邊題詩:眾生處代如電光,須臾業盡即無常;慈悲觀音濟群品,愛河苦痛作橋樑。舍施淨財成真像,光明曜晃彩繪莊;惟願往者生淨土,三途免苦上天堂。


  在佈施者的心中,善終與往生是信眾首要關切的事。在敦煌又有晚唐宋初時期所作,以引路菩薩形象出現的觀音。畫作中描繪一手持著香爐,一手持著絹幡的觀音,有一名看似貴婦的小人像尾隨其後,走在通往淨土的路上。


  佛不但通達世法,也貫串一切世法,達到世出世間圓通無礙,所以佛被稱為人天導師。


  菩薩所行之道就是廣修六度波羅蜜,一旦六度圓滿,福慧莊嚴,一切功德具足,也就是成佛之時。


  因為觀音已修得佛果,菩薩身只是因乘願倒駕慈航,方便度化眾生出離苦海而已。


  修習佛法,便在修習佛菩薩自度度他、自覺覺他的慈悲精神。有聯說:化痛苦為信念,轉煩惱為菩提。”“入於真實境,照以智慧光。


  正可說明修習佛法的歷程。



  3. 上第一峰頭,到處皆當撒手;
   空大千世界,看來儘是忘機。



  這是雲南昆明鐵峰庵觀音寺聯。


  上了最高的峰頂,一切都要撒手放下;空無所見中,大千世界種種繁華,看來都能讓人忘了機心。


  修習佛法,學習菩薩的非凡智慧,照見宇宙萬事萬物皆是一相,所謂一相即是無相,無相即是空相,空相也就是實相;又能照見諸行無常,好惡美醜無差別心,無差別心即不為所著,不為所著就無煩惱,煩惱不生,此心自在。人能修到理、事圓融,一無所得的時候,就能懸崖撒手,人我兩忘,物我不著。


  4. 大德曰生,願眾生生生不已;
   至誠無息,求嗣息息息相通。



  這是金菊農題杭州西湖白衣殿聯。


  最偉大的德性是生,但願眾生生而又生,繁衍後代,永不休止;真心誠意禮拜觀音,善念持久不息,那麼祈求有後嗣子息的心願,便能息息相通。


  至誠無息典出《中庸》。《中庸》中說,凡是至誠的人,他的誠心修善是不會有一刻休止間斷的,凡能不休止間斷的人,就能持久,能持久就自然能生出征驗,能有征驗就能悠遠,能悠遠就能博大厚實起來,能博大厚實就能高大光明。能博大厚實,就可以載負萬物;高大光明,就可以覆遮萬物;悠遠就可以成就萬物。


  萬物是由至誠而來,而且是由不息、持久的修養中得來的。


  本聯語帶雙關,既闡明中庸之道,也說明至誠恭敬地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不息、持久,求男求女,觀音都能有求必應,使人如願以償。


  能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稱為二求,又名為兩願。好像是觀音送來的子女,因此有人稱觀世音菩薩為送子觀音


  西湖白衣殿的對聯都以送子為祈求主題。尚有兩聯:


  魏成賓題:白衣仙人,瓶中水楊柳;朱芾男子,天上石麒麟。


  查聲山題:天上麒麟兒,此是世尊親抱送;山中聞梵唄,原從靈鷲早飛來。


  密教把白衣觀音視為觀音母,即各種變化觀音之祖。從六世紀初期,已可由佛教經典找出祂的信仰痕跡,但在中國自唐末宋初,白衣觀音信仰才逐漸興盛起來,由於這種造型更接近一個平凡的婦人,更寫實、更親切,今日也普遍見於民間家庭佛龕。


  白色代表開悟的心靈,白衣觀音本是開悟的象徵,在宋、元時期禪僧所繪的禪畫中,出現最多;明代,文人與婦女將白衣觀音當成送子娘娘,熱切地向它祈求子嗣。


  中國人自古來以來以無後為大,求子之心殷切。四川南充到西充的公路,在多寶寺附近有一土地廟聯,亦寓送子之求:無求百年難種子,暗禱一日就生兒。橫披:一求一個。淺白顯豁,詼諧妙絕,與本聯之典雅深邃,各異其趣。


  在唐代,觀音被認為是男性,且在造像上也是以男性的形象呈現。然而,大約十一世紀左右或宋代初年,有些信徒曾親眼目睹觀音以女神的形象出現,中國藝術家因此開始創作女性觀音的形象,觀音變成女身,在元代已成為定型。


  然而,在佛教寺院中奉祀的觀音形象,依然根據唐代建立的雕像傳統來塑造。


  因為民間傳說不同,而有三十三觀音的說法。最常看到的觀世音菩薩聖像除了送子觀音外,尚有:白衣觀音(著白衣,跏趺坐于白蓮花上)、楊柳觀音(又稱藥王觀音,右手執楊柳)、持經觀音(乃聲聞觀音,手持經卷)、圓光觀音(背上有火焰光明,端坐岩石上)、魚籃觀音(又稱馬郎婦觀音)、蛤蜊觀音、水月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等。



  5. 大小並融,素昔心願;
   悲智雙運,示現普門。



  這是緬甸密支那龍華寺正門聯。


  不分大小,一併融攝,這是從前最初發心的宏願;慈悲智慧,雙雙運用,示現普門戶戶救世度化的功德。


  悲智雙運,指觀音以慈悲、智慧的威德,一同運用。


  聖印法師說:佛說《般若心經》的時候,是完全以觀理的方法來說的;而〈普門品〉則是站在情感的立場來說的。所以《般若心經》裏的觀自在菩薩,乃是智慧的象徵;而〈普門品〉內的觀世音菩薩,則成為慈悲的表像。


  普門,依照《華嚴經疏》所說,是一門之中,具於多門,總攝福智,重重無盡,名普門。也就是說,普門是觀音菩薩普攝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之門。


  有某觀音寺聯曰:法法圓通,故名自在;頭頭是道,因號普門。


  龍華寺為緬甸密支那觀音寺分院,為尼師修行的道場。


  龍華寺正門另有三聯:


  鐘聲傳三千界內,佛法揚萬億國中。


  千處祈求千處應,萬人朝禮萬人安。


  無人、無我、無眾生壽者,皆依無為法;如露、如電、如夢幻泡影,應作如是觀。



  6. 大發慈悲,普渡眾生登彼岸;
   士林敬仰,同修佛果證前因。



  這是臺灣嘉義縣大士爺廟聯。


  觀世音菩薩發出大慈大悲的願心,普渡眾生,共登解脫的彼岸;祂是士林所敬仰的,一同修得佛果,證驗行善得度的前世因緣。


  大士爺,是民間對觀音的匿稱。即事的意思;大士,菩薩的通稱,是指成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大事者。觀音被稱為勇猛丈夫大士,慈悲並不只能以母性的愛來表達而已。大慧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與楚石梵琦(一二九六-一三七?)二位著名的禪師,在獻給觀音的偈文中,稱觀音為慈父


  有某觀音寺聯曰:慈起無緣,恩周庶類;悲興同體,道啟多門。


  願給一切眾生安樂叫做慈。佛家的慈,是具有父性的慈愛,它在濟世、救人、利物的範圍中,含有莊嚴肅穆的意義,它在有利於世人及萬物的同時,也使人望之生畏。它為無緣之慈,就是無條件、無要求的慈愛。


  願拔一切眾生痛苦叫做悲。佛家的悲,是具有母性的慈愛,它有一味的包容撫育萬物而不辭其勞的作用。它是同體之悲,就是無空間、無時間的阻礙,悲愛一切人類眾生。


  觀音本來就已經成就了佛道,也得了佛身,原是過去無量劫前的古佛,具佛性中的無礙神通,號正法明如來,祂為了度脫十方諸佛國——尤其是在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國的苦難眾生,現菩薩身以方便力度眾生。但是,有些國土眾生需要佛身示現才能得度,觀世音菩薩就只好恢復祂原來的佛身予以度化。


  觀世音菩薩以佛身示現,最大的目的是為了度化眾生,而不是為自己表現較高的身分,因此,菩薩佛身示現,完全是利他而不是自利。



  7. 大慈悲能布福田,曰雨而雨,曰暘而暘,祝率土豐穰,長使群生蒙樂利;
   諸善信願登覺岸,說法非法,說相非相,學普門功德,只憑片念起修行。



  這是清代林則徐題靈岩山觀音寺聯。


  大慈大悲能廣布福田,求雨就有甘霖,要天晴就日出,祈禱所有的土地都能豐收,讓大家蒙受庇佑,過著安和樂利的生活;諸位善男信女祈願登上覺悟的彼岸,了悟到佛所說的法其實非法,用的名相其實非相,學習普門的功德,只憑著片斷善念,就引起修持的大行。


  福田,佛家稱積善行可得福報,猶如播種田地,秋獲其實。


  ,音ㄧㄤ,指日出或天晴。


  8. 片石孤雲窺色相;
   清池皓月照禪心。



  這是集唐代李頎詩句題北京阜成門外黃莊顯應寺殿聯。


  本寺於清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在保明寺舊基修建。


  從片石和孤雲中,窺見世間的形色相貌;讓清池中映現的皓月,照亮禪悟的心靈。


  這副觀音聯引詩寓即色即空之旨。意境可以互相發明的有清代王棪題浙江省天臺縣萬年寺聯:


  身比閑雲,月影溪光堪證性;心同流水,松聲竹色共忘機。


  自身好比悠閒的白雲,在天空舒卷自在,倒映在水中的月影和溪上的清光都能夠證明自性本空,所以能映現萬有;本心如同湍湍不止的流水,流轉林間的松濤和青青碧綠的竹色,都共同陶然忘機,遠離顛倒妄想的煩惱。


  9. 不生不滅拯饑渴,
   救苦救難發慈悲。



  這是臺北市中正區水源裏寶藏岩楹聯。寶藏岩祀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佛祖的佛恩是不生不滅、常住永生的,恒常以拯濟眾生於受饑沉溺之中為念;那解救人間苦難的佛力,發自與樂的大慈心和拔苦的大悲心。


  不生不滅,即常住之意。佛性所以能不生不滅,乃來自生滅中的淨化,不污染,與空相應,所以有無量的願力拯救饑渴的眾生。


  未開悟證果的凡夫眾生,起心動念,不能把持定力,永遠飄浮不定,所以不能永恆不變異。


  寶藏岩始建於乾隆年間,是臺北最早興建的觀音廟。位於公館石壁潭上,背山面對新店溪,是清代泉州移民前往景美、新店和深坑等地區開發的重要據點。寺中尚存有古聯十三副,題刻楹柱多為清代泉州府安溪等縣的移民所敬獻。由臺灣各地觀音寺古聯,可以見證先民開發的歷史。民國八十六年(一九九七)八月,臺北市政府公告本岩為臺北市定古跡。


  10. 內觀自在,十方圓明;
   外觀世音,尋聲救苦。



  這副對聯說明觀世音菩薩成道之法。


  觀音,又譯作觀世音、觀世自在、觀自在,此聯言觀音的慈悲願行。


  向內觀照清淨本在的自性,自然超出三界火宅的困囿,完全突破學佛修道的法執,證得宇宙十方三世、一念圓成,天地森羅萬象,法法無礙;向外觀照世間所有的音聲,尋著稱念的音聲,慈航普渡,救出所有受苦受難的眾生。


  自在,進退無礙的意思。指心境完全脫離煩惱的系縛而通達無礙。可分為二種:一為觀境自在,是說菩薩以正智慧照,明瞭真如之境,而能通達一切諸法,圓融自在。二為作用自在,是說菩薩既已明瞭真如之境,即能由體起用,現身說法,化諸眾生,圓融自在。


  觀音菩薩廣度不同根性及類別的眾生,祂的態度和方法為何呢?《楞嚴經》卷六依觀世音菩薩法門的自修而言,觀音菩薩最初的修行方法,是從耳根圓通修法入道,藉著傾聽萬法之聲,得證菩提。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音以深湛的智慧,照破五蘊皆空,度脫身、心的一切苦厄,所以才稱為觀自在


  〈普門品〉及《悲華經》則是依觀音菩薩的度他而言。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門,是從觀照人生宇宙的緣生空性,而證入究竟理體,發出大慈大悲的救世精神。


  有某觀音寺聯曰:


  一塵不立,得真圓通,現隨類逐形之身,尋聲救苦;
   五蘊皆空,證大寂滅,依即心自性之道,說法度生。


  照見五蘊皆空,說法度生,豎窮三際;
   證極一乘實相,尋聲救苦,橫遍十方。


  近代太虛大師說:因為觀世音菩薩有般若的智慧,照見五蘊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難,平常人執五蘊為世界、為我,就不能照見五蘊皆空,有自、有他、有人、有我。要能照見五蘊皆空,則人我、是非,皆能消除。真正做到無人無我,則能以眾人苦難為苦難,這樣才能成為無我的大慈大悲,才能成立大公無私的偉大人格,發揮救苦救難的功用。



  11. 白蓮臺上彌陀佛,
   紫竹林中觀世音。



  這是觀音菩薩畫像通用聯。


  白蓮臺上趺坐著彌陀佛,紫竹林中趺坐著觀世音。


  在觀音菩薩的畫像中,常看到菩薩坐在紫竹林中的一個磐石上面,一手執淨瓶,一手持楊枝。龍女站在身旁,鸚鵡站在菩薩頭上,口中銜著佛珠,善財童子在下面向菩薩參拜。


  這畫像出處背景是浙江舟山群島的普陀山。前往普陀山朝山的善男信女,在參拜觀音菩薩之後,總要帶一些當地的紫竹林和小石子回去,一方面作為紀念,同時也作為辟邪保平安之用。


  密教引用《大日經》的說法,說觀音菩薩是北方的尊佛,坐在白蓮花上,身紫金色,頭有無量光冠,顏容微笑。依這樣的形容,可見觀音菩薩是彌陀的化身。


  凡佛弟子修學淨土念佛的人,當他將要臨命終了時,依照他善業功德的成就和所發的願心如何,有的時候是阿彌陀佛親自來迎接他往生淨土;有的時候則是由觀世音菩薩以化佛之身前來說法相度。


  12. 石璧雲天觀自在,
   潭華水月見如來。



  這是臺北市中正區水源裏的寶藏岩聯。


  從石璧潭中映照出高遠的雲天中,可內觀自在無礙的本心,那是觀音佛祖無論是自利或利人,都能得到大自在的境界啊!就是空幻的潭中花、水中月的倒影,都可識見佛陀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來三界垂化的根本智慧啊!


  石璧,亦作石壁,為古潭名。寶藏岩所處古地名為拳山堡。背對拳山,面向石璧潭。


  如來,佛的十號(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之一,是對佛的尊稱。因佛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


  如來,字面的解釋是像這樣(真實世界)來的人,或像這樣為了教導別人而來到這世上的人;也可以解釋成如去,所以也可以譯成像那樣去的人,或已達到真實的人、走到涅槃世界的人。


  本副對聯作於清代乾隆辛亥年(一七九一)菊月(九月)。原為注生殿柱聯,為晉水人黃世成敬奉。現柱子被改置於西殿。


  和這副對聯意境相同的另一副古聯:


  萬法豈無迷?雲山璧水;佛門多妙悟,皓月清光。


  本副對聯作于清代道光三年(一八二三)臘月(十二),為清溪人吳世悅、董沐敬奉。


  執著萬法,難道沒有迷惑嗎?不如直接在雲湧的拳山、石璧潭的潭水中領悟了知諸法皆空,不墮執障的真理吧!在佛門中有許多敏慧善悟的機緣,就有如那沒有雲影遮蔽的月亮,散發出皎潔清明的光芒,每個人都擁有如月圓明的自性,能照察本原自性,那麼萬種的機境都被照得非常明白了。



  13. 甘露常流功德海,
    香雲遙映普陀山。



  這是江蘇省鎮江市金山寺觀音殿聯。


  觀音的手所結的與願印中恒常流出甘露水,以滿足饑渴的眾生,彙聚成廣大無量的功德海;觀音倒駕慈航,普渡深陷苦海的眾生,足下的香雲,遙映著浙江南海的普陀山。


  14. 生面自別開,一片慈心,道人向空中寫出;
   隨聲以顯應,千尋峭壁,大士從何處飛來?



  這是雲南永勝縣東壺山觀音箐聯。


  生動的面貌獨自另外展開,還擁有一片慈悲的心腸,是道人向空中刻寫出來的;隨著音聲而明顯回應,趺坐在千尋高的峭壁上,觀音大士究竟從何處飛來的呢?


  15. 世路崎嶇,看迷人捷足登山,爭到懸崖無退步;
   佛天悲憫,願眾生回頭是岸,早離苦海渡慈航。



  這是浙江杭州上天竺法喜寺聯。


  世路十分崎嶇,看看迷途的人雖然捷足登山,但爭先抵達懸崖時,已沒有退路可走;佛天胸懷悲憫,希望眾生回頭是岸,借著觀音的慈航,早日渡濟苦海。


  觀音悟道後,無所執著於涅槃的境界,倒駕慈航,再來救度一切眾生,好像乘了一艘船去接引他們,所以有慈航普渡的說法。


  其實法身船是無形無相的,人人本心具足的。行菩薩道的人,所要修持,所要追求的,就是集聚一切的功德,藉以顯現本具的法身,這個法身,就像一艘船似的,有了它,才可以渡過苦海、渡過煩惱河,到涅槃的彼岸去。


  法喜寺詠觀音聯佳者尚有:


  觀自在到最高峰,何處覓音聲?看慧日照臨,一片西湖皆淨土;
   大慈悲度無量劫,來遊諸士女,果迷津識破,千尋南海不揚塵。


  山名天竺,西方即在眼前,千百里接踵朝山,海內更無香火比;
   佛號觀音,南摩時聞耳畔,億萬眾同聲念佛,世間畢竟善人多。


  16. 西方自在,
   法界皆春。



  這是高雄縣阿蓮鄉超峰寺觀音殿聯。


  西方的觀自在菩薩如如自在,使得遍一切法界都是春天。


  超峰寺在高雄縣大岡山中,是著名寺廟。寺中詠觀音的對聯尚有:
  佛法無邊傳道祖,觀空有色聽世音。


  岩上湧清泉,塵氣盡洗;寺中供繡佛,色相俱空。
  超脫凡空,生化慧身六丈;峰巒高峻,大觀世界三千。


  李鳴鶚題:超軼群山,德水流分左右;峰高萬仞,慈雲出布西東。


  岡上現金身,慧眼放觀三千界;岩中藏玉相,慈雲普濟億萬人。


  超拔眾生,無非法雨慈雲隨地布;峰高群嶽,盡見蓮花貝葉遍岩香。


  17. 西天有路誰人過?
   南海無橋唯我行。



  這是家庭觀音佛龕聯。


  西天有路,但怎知道有誰走過呢?南海雖然無橋,只有我行過啊!


  這副對聯在讚頌觀音的佛力。


  人死,一般說是接引西天,但沒有人死後復活,說出西天有路可行;然而觀音倒駕慈航,南海上雖然無橋可度,卻神通廣大,到處救苦救難。


  中國民間傳說觀音是聽南海潮音而悟道的。海潮有生滅,但觀音能聽的自性,不隨著海潮音的生滅而有生滅,清淨的自性是不生不滅的,祂悟到自性不生不滅,外面的聲塵停止時,自性固然沒有聽到外塵的聲音,但能聽的自性並沒有失去,觀世音菩薩反聞自性,當下證得耳根圓通的神通。


  中國傳說觀音的道場在浙江東南海濱的普陀山。因此在濱海的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臺灣等地的民間,以及漂洋過海的南洋華僑,他們盡可以不知有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卻無一不信有觀世音菩薩的。這是由於觀音尋聲救苦,有求必應,和娑婆世界的眾生特別有緣。


  而從大陸渡過海洋到臺灣的早期移民,沿著臺灣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