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義華嚴》述話三
《華嚴大義》第三講述話
(2009年9月30日 講於慈湖禪院華嚴法會上)
生活中的佛教——淨行品
行住坐臥,都要發願淨行。要時時刻刻觀照淨化自己,淨行是修持之樞要。
淨化的過程是一個人展現智慧,看出悅樂和人生光明希望及活力的關鍵,其過程為:淨化(洗淨壓抑的情性和妄情)覺悟(對自己的反省與發現)行動(自性中發出的活動,它表現出主動與信心)喜新的體驗和自我統整。
生活最易被無明所障,故需淨心,需轉貪嗔癡為戒定慧,信樂正法,成大願心,長大悲門,故大圓智,是為悲智雙運之旨也。惟為行的法門要從身、語、意三業開始發願淨心。
(一)在家時願: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二)出家時願:舍居家時,當願眾生,出家無礙,心行解脫。
(三)禪觀時願:若入堂宇,當願眾生,升無上堂,安住不動。
(四)行披掛時願:若著上衣,當願眾生,護勝善根,至法彼岸。
(五)灌洗時願:大小便時,當願眾生,棄貪嗔癡,蠲除罪法。
(六)行道、遊涉、所睹 事境、遇人物時願:“發趾向道,當願眾生,趣佛所行,入無依處。”
(趾:腳,即足義)
(七)乞食時願:“若得美食,當願眾生,滿足其願,心無羨欲。”
(八)還歸洗浴時願:洗浴身體,當願眾生,身心無垢,內外光潔。
(九)習誦旋禮時願:諷誦經時,當願眾生,順佛所說,總持不忘。
(十)寤寐安習時願:以時寢息,當願眾生,身得安隱,心無動亂。(P83—85摘錄《華嚴經講義》 鄭石岩 教授講授佛教教育基金會印贈)
“〈淨行品第十一〉。淨,是清淨,清淨是對著染汙而言。要是染汙,就是不清淨;清淨,就是不染汙。什麼清淨了?身口意三業清淨;什麼不染汙了?身口意三業不造惡業,這是沒有染汙。如果你身口意染汙的話,就是凡夫。那麼說:‘二乘人已經得到無漏了,他也是清淨吧?’不是的。二乘無漏是無漏,但是沒有利他的這種德行;因為沒有利他的德行,所以談不到真正的清淨。這個清淨行就是菩薩行,菩薩所修行的。大乘的菩薩既能自利,又能利他;既能自覺,更能覺他,所以他修這個清淨的行門。這種清淨行門,是所有修道人都應該遵照去修行的。
在這一品裏,有一百多個願,這些願都是為眾生而修行,所以這是大乘菩薩所修的一種行門。淨行(音橫)也可以讀成淨行(音形),就是修行,你去做。在這一部品前講的是‘信解門’,而這品就是‘修行門’了。你光信、光明白,若不修行,那也是沒有用的,佛教是要躬行實踐,老老實實去修行的;是要自己修行,不是叫人家修行,自己不修行。我們每一個佛教徒應該特別注意,特別著眼這一點——應該自己去修行,不是叫人家修行,我不修行。要自己躬行實踐,以身作則,老老實實地去修行,不用任何手段,任何虛偽的宣傳,就是事事求實,實實在在地依法修行;知道一點就行一點,知道兩點就行兩點,不是知行不合一的。
中國明朝時,有位 王陽明 先生講‘知行合一’。他說你為什麼不行呢?就因為你還沒有知道;你如果真知道,沒有不行的。真知就能真行,真行才是真知,這是‘知行合一’這種學問。那麼這種學問,雖然它是儒教的道理、學說,不妨把它借來用到佛教的道理上。在佛教,如果你只注重理論,雖然可以講得天花亂墜,地湧金蓮,但是不實行,這就像什麼?就像說食數寶:
終日數他寶自無半錢分
于法不修行 其過亦如是
好像銀行的出納員每天數錢,不知數了多少,但即使數了一天,也不是自己的,是替人數錢的。所以說‘終日數他寶’,一天到晚,數他人的寶物,但‘自無半錢分’,自己連半錢那麼多都沒有。‘于法不修行’,在佛教裏,你若不修行的話,‘其過亦如是’,就和那個數寶人一樣的。那麼說食呢,也是一樣的,譬如你說這個飯好吃,這個菜好吃,又這位黃代表在新店買那個什麼鍋貼,什麼大餅啊,能放兩個禮拜也不會壞,又可以做湯吃。你單單這麼說,若不真實去吃,那是沒有用的。這說食、數寶都是同一道理。
佛教的道理是最高無上的,所以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不容易遇,不是不容易遇,就是不容易行。遇,還比較容易,就行是很不容易的。‘我今見聞得受持’,受持是行,就是修行。‘願解如來真實意’,我願意明白佛這真實的道理。為什麼願意真明白?就因為要老老實實去修行,你真明白了才能老老實實去修行。
那麼〈淨行品〉,就是出家人所應該遵守的一種法規,出家人所不應忘的一種準繩,這是一定要遵守的;因為你遵守這種的方法,才能到彼岸,才能成佛。所以從出家到覺悟成佛,都是要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那麼這部經前邊所講的信解,就是明白了;這一品就是要去修行,要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這是這一品的意思。‘行’就是你所行的;你所行的要清淨,不單一種的行要清淨,種種的行都要清淨,所以有一百多願。
在這一百多願裏邊,有二十個‘雲何’;二十個‘雲何’裏邊,又有十一段;在這十一段裏邊,每一段又有十句;合起來是一百一十種的願,一百一十種的德。第一段,明‘三業離過成德’。三業是什麼?就是身口意三業。我們人修行不要向旁的地方去找,就要自己迴光返照,修我們的身業清淨,沒有殺盜淫;意業清淨,沒有貪嗔癡;口業清淨,沒有綺語、妄言、惡口、兩舌。本來這一些事情,學佛法的人差不多都懂的;但是都懂,所犯的毛病就是都不能清淨。你要能三業清淨,身無失、口無失、意無失,都沒有過失了,三業清淨,這就是修道人最要緊的。
身有三惡:殺、盜、淫。我們要將殺生改成戒殺放生,為什麼要戒殺?因為上天有好生之德,我們認識上天的好生之德,所以就要戒殺。再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我們如果殺了一個眾生,就等於殺一位佛一樣;能這樣想,就不會殺生了。還有眾生都是好生惡死的,無論大小的眾生都願意活,不願意死。你看螞蟻那麼小的東西,見到人都趕快跑;可惜它沒有火箭,若有火箭,見到人它也會坐著火箭到月球裏去,就會跑得那麼遠!雖然它沒有火箭,也要逃之夭夭,跑得很快的。
我們人身上有蝨子,在南方人這個蝨子很少的,因為常常沐浴,常常洗衣服;在北方天氣寒冷的時候,冬天不是常常沐浴、洗衣服,衣服裏就有很多蝨子生出來。你把衣服一脫下,這蝨子也就跑得很快,要躲藏起來。為什麼它這樣?就因為它好生惡死,這麼小的動物,這麼小的畜生都願意活,不願意死!各位想一想,由這一點我們人都應該戒殺放生。
古人有幾句話說得很好:
千百年來碗裏羹 冤深似海恨難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 試聽屠門夜半聲
‘千百年來碗裏羹’,這千百年來,人人都做一碗的羹湯,這一碗羹湯不要緊,但是‘冤深似海恨難平’,這裏頭的怨恨、仇怨,好像海那麼樣深,這個恨不容易填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你若想要知道世界上戰爭從什麼地方來的?‘試聽屠門夜半聲’,半夜的時候,你去聽一聽屠宰場是個什麼聲音;不是豬哭起來,就是羊叫了,再不就是牛哭起來。這樣看來,這種的冤氣越結越深,所以就結成世界上戰爭的浩劫。這個道理是很淺的,可是也就因為很淺,人人都不注意,忽略了;忽略了,就造成浩劫。這是一個殺的問題,所以我們每一個人應該戒殺。
盜,‘不告而取,謂之盜。’古來廉潔的人,‘一芥不以予人,一芥不以取諸人。’一芥就是一根芥草;一根芥草也不隨便送給人的,也不隨便去拿人的一根芥草。他為什麼這樣?就是廉潔自守。廉潔自守就是自己要乾淨,乾淨也就是淨行了,這廉潔就是淨行。廉潔自守的人是這樣的——不隨便要人的東西,不隨便送禮給人,也不隨便受人的禮物。這是很清高的人有這麼一種的行為;反之,就是不清高,但也不要太過了。‘盜’字,就是不告而取人家的東西,你沒有告訴人家,就拿走了,這就犯盜。譬如別人的東西,你或者沒經過他的允許,就拿來送給人,這也是犯盜的。
在《論語》上,孔子說:‘孰謂微生高直?’誰說這個微生高是直心、很直率的?不是的。為什麼我這樣說他?我告訴你們各位——孔子告訴他的學生,就說了——你們知道嗎?這個微生高,有一次有個人向他借一點醋,‘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微生高自己沒有醋了;但他想討好這個人,就到鄰居去借一點醋,再來借給這個人。孔子說這樣不是直心,是彎曲的心;所以有人說微生高很直率、很耿直的,孔子就批評說不對,他不是耿直的人。因為你自己有,就借給人;沒有,就不借;可是你又到鄰居借醋,來討好這個人!所以孔子批評他,說他不直。直的就不會盜,那麼他這個彎曲,或者近於盜,但也不能說他是盜。講到‘盜’字的微細處,即使在心裏想要貪求人的物質,這都是有多少不合乎戒律了。
至於淫,更是不容易守的,人人從無始劫以來,都從這個染汙法生出來的,所以淫欲的念頭也不容易清淨。淨行主要的就是對治淫欲,《楞嚴經》上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淫欲心要是不斷,你想修行,‘譬如煮沙,欲其成飯’,好像蒸沙子,要令沙成飯,無有是處。那麼淫欲的念頭是很要緊的,我們修道的人一定要清心寡欲,斷欲去愛,能這樣才夠上清淨;若不這樣,就談不到淨行了,所以〈淨行品〉,就是要真正清淨。
那麼方才說身有三惡:殺、盜、淫,意也有三惡:貪、嗔、癡。貪,是貪而無厭,不知道厭足,再多也覺得不足。這個貪就是不知足,不知足就常常有一種憂患,知足就會常樂。貪,貪名譽是貪,貪權力、地位、領導也都是貪。不過話說回來,你要是為大眾謀幸福,不為自己,那不一定是貪。
嗔,就是你貪不到,就生出嗔恨心。嗔心一起,八萬障門就都打開,‘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為什麼人有嗔心?這就是業障重,脾氣就大,無明火也就大;要是業障輕的人,就不會有那麼大的脾氣。
癡,就是癡心妄想,不應該想的他要想,不應該得的他想要得,不應該成的他要成,不應該做的他想要做。我常常為人講這幾句話,好酒色財氣的人,貪花的人就想:‘啊!我這花若天天都開著,多好啊!它總也不謝,總也不落。’就打這癡心妄想,‘好花常令朝朝豔’,希望我種的花天天都能這麼新鮮豔麗。歡喜玩樂的人就想了,他說這月光呀,要是每天晚間都這麼圓,每天晚間我都可以在這月下賞月,你說這有多好!所以他說:‘明月何妨夜夜圓’,這個明月為什麼不每天晚間都是圓的?白天太陽每天都是圓的,怎麼月光不每天是圓的呢?它也應該每天晚間都是圓的,那多好!好喝酒的人就想了:‘大地有泉皆化酒’,大地所有的水池都變成酒池;這醉貓就想所有的水都變成酒,他也不用拿錢買酒,到處都可拿酒就喝。而財迷呢,他打什麼妄想?‘長林無樹不搖錢’,所有的樹林都變成搖錢樹,我一用錢的時候,到那兒一搖,就有很多錢來,你說這有多好呢!那麼這就是一個癡——愚癡。
還有,關於愚癡又可以舉出幾個例子,來為各位說明這癡。什麼呢?他就想了,想什麼?沒有讀書,卻想得到某個最高學府的博士學位。你說他根本連小學也沒入過,鬥大的字也不認識幾擔,就想要做博士,這是不是癡心?這還不算,還有沒有種田的,到時候看人家收穀,他也想要收穀;春種秋收,你春天不種,秋天怎樣可以打糧呢?這也是一種愚癡。還有,沒有買彩票,就想中頭彩;沒有讀書想中狀元,這都是一種癡心。
這個癡心,說是很容易的,但是除去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出家人才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這是意有三惡:貪嗔癡。
口,我們人所造的罪業都因為這口,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你講錯一句話,就得到一種災禍;你若吃錯了東西,就生了病。又有惡口,惡口就是罵人,無論見到誰都罵。我遇到很多這種人,就會罵人,文章除非他不寫,一寫文章就是寫罵人的文章,和人家來做筆戰,這也是惡口之一;說話罵人,也是惡口。
兩舌,專門會挑撥離間,搬弄是非;對甲就說乙怎麼怎麼不對,對乙又說甲怎麼怎麼不對,來回挑撥離間,挑撥是非。綺語,就是說一種很不正當,邪知邪見,很不清淨的這種話。妄言,就是打妄語,無論說什麼,他一定要打妄語,不打妄語就不能活著;一天不打妄語,就會死了,所以一定要打妄語,他就依賴打妄語而生存。
口有四惡、身有三惡、意有三惡,合起來身口意三業應該清淨,才能修行;三業不清淨,就不能修行。所以在早晚課誦本上,有四句話說得很好: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我們往昔所造來的一切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都從無始劫以來,因貪心、嗔心、癡心所造成的;若沒有貪嗔癡,不會身口意三業不清淨,就因為貪嗔癡才造出身口意三業不清淨。‘從身語意之所生’,從我身,從我口——就是語,從我意念所生出來的這些罪業,‘一切我今皆懺悔’,那麼一切一切,我現在都要懺悔。你能懺悔,就能清淨;不懺悔,就不能清淨。你不能三業清淨,就談不到淨行,淨行就是一切的習氣毛病都沒有了。
我們多生多劫所有的習氣,好像我們一講話就笑人,人家有一個什麼不對,我就笑一笑,譏笑這個人。為什麼要譏笑人?這都是往昔的習氣——就歡喜替其他人洗衣服,為其他人照相,自己本身的相怎樣?不會照。不能回光反照,不認識自己;不認識自己,就把自己忘了;把自己忘了,道業就不成就。我們聽佛法、學佛法、研究佛法,必須要身體力行。不身體力行,你就學多少年,我相信盡未來際,也是一點用都沒有的,只是得到一種狂慧。說起什麼,就:‘我知道了!’但是知道,做不到;你沒有做到,這就像那個石頭人,能說不能行。我們佛教徒要是每一個人都注重實行,注重修行,又以身作則,給其他人做模範,做個真正好的好榜樣,這對佛教的前途才有希望。
我們要真真實實地做佛的一個弟子,真真實實替佛爭一口氣,我們是個佛教徒,佛教不興就是我沒盡到我的責任,每一個人要負起復興佛教這種責任,佛教一定會發揚光大的。所謂末法,一般人說:‘現在末法了,不要修行,不要持戒了!’這是魔王所說的。末法,越末法我們才越要修行,越要持戒,越要給釋迦牟尼佛爭一口氣。我們要做釋迦牟尼佛真正的信徒,真正的實行者,依教奉行的一個弟子。我們若這樣,每一個佛教徒,無論出家人、在家人都能負起佛教的責任,那麼佛教就是正法又出現於世了;正法出現於世,就會有證果的聖人出現;有證果的聖人出現,眾生的苦也就沒有了,福也增加了。所以我們佛教徒不是說佛教末法了,我們不要管了。末法,是誰做的末法?是人為之,是人做出來的,不是生來就是末法。所以我們要發願,要護持正法,要令正法久住;每一個人不要袖手旁觀,我是個人,就要擁護正法,況且我是個佛教徒呢!你是個佛教徒,佛教衰了,你還看笑話,說:‘佛教沒有了。’佛教沒有,對你很好嗎?對你很有面子嗎?不要這樣想。佛教沒有了,我們應該生大慚愧!在有生之時,一定要護持真正的佛法,令正法久住,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負起來的一種責任。
上列說明三業離過成德,離身口意三業的過,沒有錯了。
〈淨行品〉以隨事巧願,防心不散,增長菩薩的悲行和智行,為它的宗旨。至於它的趣向是什麼呢?就是以成就普賢菩薩這種真實的德行,為它的趣向。我們每個佛教徒都應該依〈淨行品〉裏邊所說的每一個願去修行,我們立定這個志願,立定這個目標,要依法修行;人人若依這種方法去修行,都可以很快就成佛了。
〈淨行品〉,行就是你所行的,淨就是清淨。就是要你所行的清淨,才能得到聖果;如果所行不清淨,這一定不能得到聖果。那麼這一品的文,在《華嚴經》它是第十一品。(華嚴經淨行品淺釋宣化上人講述1974年於臺灣網上下載,文章源於http://hi.baidu.com/%B4%C8%B1%AF%CF%B2%C9%E1/blog/item/b 1f 39bfd 2f 78641509244d2e.html)
“道睿於日常生活中,一切舉止言行,皆依《華嚴經》中之〈淨行品〉,常對學人說:「汝等如說修行。經雲:若人依此而行,一切諸天、魔、梵、龍神、八部、聲聞、獨覺所不能勸。」(《本朝高僧傳》)卷二〈道睿傳〉)
以上所引之經文,為《華嚴經·淨行品》卷末之文。經雲:「佛子!是為菩薩身口意業,能得一切勝妙功德,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人及非人、聲聞、緣覺所不能動。此為〈淨行品〉之結文,道睿實為〈淨行品〉之實踐者”。(鐮田茂雄著釋慈怡譯佛光出版社 《華嚴經講話》P79-80)
“具足十身的毗盧遮那佛是法佛,應身示現的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最初說示無盡教的《華嚴經》,于海印三昧的禪定中,包攝一切事物。為二乘或三乘的能力低劣者,漸次分說各種法門,乃至《法華經》的開顯三乘而歸入一乘,此《法華經》的會三歸一,是悟入華嚴一乘的方便。
佛陀一代的教法,無非闡釋此《華嚴經》;其最終歸趣,亦旨在歸入此《華嚴經》。如發揮此《華嚴經》義,則佛陀一代所說八萬大藏經,皆互相交;如歸納其涵義,則《華嚴經》九會所說,其深廣無所不該。《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把宇宙的真理與智慧合而為一,正如《華嚴經》題所明示。
《華嚴經》末會(入法界品)所說善財童子于華嚴海會現生開悟,欲想疾速成佛得佛果者,非依此《華嚴經》不可。其甚深教法是任何宗派所不及者,綻開了十玄緣起的鮮花,六相圓融的明月燦爛閃耀,是一切經的最上者,是諸宗的最高者,拾此依據《華嚴經》的華嚴宗以外,別無其化如此洋洋廣大,蕩蕩無際的教法矣!
(《八宗綱要》P328然大德原著廉田茂雄日譯 關世廉中譯)佛光2000A )
第三講全文結束。
“華藏莊嚴世界:蓮花藏世界,含藏在蓮華中的世界。毗盧遮那佛由於過去的發願與修行所莊嚴的淨土,形狀似蓮花,無量功德所莊嚴的證入位者可入此世界。”(《八宗綱要》P326凝然大德原著廉田茂雄日譯關世廉中譯)佛光2000A )
善財童子一生證入:在(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參禮文殊菩薩之後,發心遍訪五十三位善知識,于現世依華嚴教理成佛,故說疾速成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