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義華嚴》述話二

分類:華嚴部
2012/09/12 16:01


 《華嚴經》取意為以種種華所裝飾的經典。具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是比喻釋迦佛的所悟的真理,森羅萬象:方是無限的空間、時間現象所存在的規範:廣是真理的作有顯現於一切現象世界。其教主是毗盧遮那佛譯為遍照。(《八宗綱要》凝然大德原著,關世謙譯,佛光出版社,第七章289


  《華嚴經》強調諸法之相互關連性。個體與個體之間不互相侵害,於彼此融和之際,每一個體亦能獨自存在。即一切諸法彼此于完全融和時,同時能彼此有秩序地完全保有自性,此乃《華嚴經》之教法。


  中國自古以來,即有自宇宙之視野探討人類所謂莊子哲學。《莊子》之〈齊物論〉,乃闡釋萬物一體之思想。莊子將自他互不對立之境地稱為「道樞」。于「萬物齊同」之實在真相中,大即小,長即短,個體即普遍。此思想與《華嚴經》所說「一即多,多即一」,非常類似。《莊子·齊物論》之思想,與印度典型之思惟方式——《華嚴經》思想,互相融合而產生者,即中國「華嚴宗」之教說。


  唐朝時,被譽為國際都市之長安,為與西域文化交流之重鎮,且極盛一時,「華嚴宗」之思想即形成於此一時期。此即為世界主義者(cosmopolitan)所強調之思想。


  《華嚴經》之思想,于中國思想史上有甚大之影響,如宋學之形成,或謂即受澄觀之華嚴思想之特色——理事無礙之思想所影響。此外,于中國近代思想史上占重大席次之康有為(西元一八五八——一九二七年)、譚嗣同(西元一八六五年——一八九八年)等,其思想中皆存在著華嚴思想。譚嗣同曾認為華嚴之蓮華藏世界與自然科學之乙太學院,頗有類似之處。


  《華嚴經》之教法,非僅止于深遠之哲學條示。《華嚴經》之〈淨行品〉中,有佛弟子每日必稱誦之「三歸禮文」,有清淨之生活或修行者所必須實踐之德目。又〈入法界品〉中,詳細敘細說善財童子求道之歷程。可謂《華嚴經》為實踐生活上所依恃之重要經典。(P2——P3《華嚴經講話》鐮天茂雄著釋慈怡譯 佛光出版社 )


   胡適之 博士曾經對太虛大師說:華嚴經是世界上一部最雋永的譬喻文學。(《中國佛教思想論》華嚴經時地考 釋印海著338


  《華嚴經》是一部卷帙浩瀚的大經,在中國,本經成為華嚴宗(又名賢首宗)所宗依的經典。中國佛教《禪門日誦》中有四生九有,同登華藏玄門,八難三塗,共入毗盧性海的名句。由此可見,本經之微妙深意是何等高超了。(同上337


  《華嚴》利用豐富的古印度神話、寓言故事和基於禪定特殊感受而引發的神通境界構想,展示佛國世界(華藏世界)的不可思議、神秘莫測和富麗堂皇;炫耀菩薩修行(普賢行)的功能無限、威力無比和神變無方。它精心繪製的一幅幅光怪陸離、神異奇幻的形象化神通場景,為禪定修習者設置了(冥想)的物件,尤其為特異靈跡崇拜提供了最權威、最神聖的論辭,長期激發起某些信奉者的興趣和嗜好。在這方面,幾乎沒有一哪一部佛典能與《華嚴》相提並論。(摘自《中國華嚴宗通史》魏道儒著P2


  這一部《華嚴經》,在佛經裏邊是經中之王,也是王中之王。《妙法蓮華經》也是經中之王,可是不能稱為王中之王;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卻是王中之王,在佛所說的大乘經典裏邊是最長的,可是說的時間並不長,釋迦牟尼佛只僅僅用了二十一天來說這部大華嚴。


  這部經有八十一卷,也有四十卷,也有六十卷,但都是不太全。這八十一卷也不全,不過已經具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釋迦牟尼佛說完了《華嚴經》後,這一部經並沒有流傳到世上,就是印度也沒有這部經。被誰請去了呢?被龍王請到龍宮去供養,天天叩拜這部經。在釋迦牟尼佛入涅磐六百年後,有一位龍樹菩薩,聰明到絕頂,再沒有人比他聰明的了。他把世間所有一切的文章、議論、經典統統都讀完了,所以發心要到龍宮裏去看藏經。他在龍宮裏看到了這部《華嚴經》。《華嚴經》有上、中、下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你看有多少!一個世界的微塵已經就無量無邊了,大千世界的微塵就更多了。″(宗教文化出版社宣化法師講述:《普賢行願品淺釋》前言P1-2


  在洛陽,有唐則天武后之離宮。武后曾於實叉難陀譯出八十卷《華嚴經》後,為之撰寫序文;又曾令華嚴宗之大成者法藏,將法門寺之佛舍利迎至洛陽離宮供奉,武后為一供養佛舍利之女皇帝。


  在洛陽,有聞名之龍門石窟。被認為是日本奈良大佛之原型的龍門奉先寺大佛,即《華嚴經》之教主——毗盧舍那佛。當龍門大佛塑造時,則天武后曾私自捐款,作為塑造大佛之資金。


  則天武所又于文殊菩薩之聖地五臺山之中台建造鐵塔。五臺山為《華嚴經》中所說之清涼山,與《華嚴經》有甚深因緣。由此可知,武后為一與《華嚴經》關係密切之天子。(鐮田茂雄著釋慈怡譯佛光出版社《華嚴經講話》P79


  一、 真實圓融的精神世界


  華嚴經所展示給大家的是一種真實圓融的精神世界”——因此是每一位學佛弟子你不可不讀的一部大經。


  (一)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


  (二)唐朝武則天八十華嚴開經偈雲;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華嚴經是一部法界之旅的大經。此經八十卷,四萬五千偈,七處九會說,三十九品章。人中有三處,道場普獨圓,天上有四處,忉夜兜他化。初會菩提場,二會普光殿,三會忉利天,四會夜摩天。五會兜率天,六會他化天,七八重普光,九會給孤獨。


  華嚴經的由來。華嚴經是佛初證道所說,是為文殊普賢等大菩薩說的,初藏於龍宮。龍王獻普光明殿為佛說法場地,在菩提場不遠。


  佛滅度六00年,龍樹菩薩入龍宮閱藏,西域記所記有三本華嚴:1、上本:一0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個四天下微塵數品。2、中本:四九萬八八00偈,一二00品。3、下本:一0萬偈四八品。


  上、中二本均非人間所修,故記下本歸。


  華嚴經的傳譯。最重要的三本華嚴譯本


  二、本經的特色


  本經的特色,在全部經文中,很明顯地,皆是諸大菩薩所說,佛只在法會中旁聽,證明菩薩們所說,一切由大菩薩們在法會中讚仰佛果無漏清淨功德以及佛土的微妙莊嚴,同時也說到菩薩們之種種修行過程之行布次第。佛只是證明一切完全正確而已。因為二乘聲聞智慧短小,以此來謗大乘非佛所說。其實,只要入佛法相,契合真理之三法印皆是佛法。本經既然是一些登地法身大士們各自所體驗的殊勝境界,由自己修證,於禪定引發智慧所表達出來,這正說佛果上的境、行、果、佛身、佛土上事,並非二乘及凡夫們所能了知。唯有修習菩薩因位上之境、行、果等行布次第,將來才能圓證佛果上依、正二報之清淨,無漏、莊嚴之果德!


  依天臺宗說:佛說此經時,一般聲聞弟子不能接受。所謂:有耳不聽圓頓教,有眼不見舍那身,判此經為頓教,是圓滿修多羅,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說。約說經的時間,只有三七(二十一日)。所謂:華嚴最初三七日。這些皆依法界品之諸經文所說。因為法界品之經文是一完整修學的過程,與經前十地菩薩各人自述所經歷的真實體驗不同,各有其不同的特色。


  本經(晉譯或唐譯)最後之入法界品,四十華嚴稱為普賢行願品,龍樹稱為不可思議解脫經,經中之意,是約菩薩從入世的精神所說,表示與聲聞之出世不同。此一品中敍述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從最初親近文殊菩薩開始到最後親近彌勒菩薩,說明了菩薩修學的完整過程(印順道師所著之佛教青年與青年佛教,一書即根據此品的經意,以文學的筆法,而用現代的語文所寫成的。可作為參考)。


  關於佛說在菩提樹下成佛後,有三七日之思惟。依據天臺宗說。本來不想說法。由於自己所證之妙理非常甚深極甚深,難通達極難通達,深恐一般凡夫、二乘不能接受,因此很想快速入於涅槃,故而感歡說:辛勤我所證,顯說徒為勞。後來因接受梵天的勸請:凡夫、二乘雖然根機下劣,智慧短小;但是,請佛陀慈悲,先說方便之教,最後,再令他們回小向大。如此,佛陀隨順梵天的勸請,于三七日中未說小乘法門,郤在菩提樹下,寂滅道場不起於座,為根機成熟的法身大士暢談了此華嚴大教。不過依天臺宗說:華嚴義境雖然很高,處處所說,皆是菩薩修行之行布次第,圓中有別,尚不如《華嚴經》之純圓獨妙,人人皆共成佛道。這當然是天臺宗的一家看法。


  本經的另一特色,依華嚴宗古德說:華嚴經是海印三昧中一時炳現之法(大正藏十﹒四四六中)。所謂海印三昧,是佛說《華嚴經》時所入之大定,是覺悟者修證上一種智、境不二精神上統一的狀態。佛說各部大經,首先皆各入獨特的三昧,這也表示了有關所說經典不同的性格,如佛說《法華經》是依據無量義處三昧,說《般若經》是依據等持王三昧大定之內容,說明《華嚴經》整體之總決定。然而,佛說大經時,首先人定,出定後才說法,即將在三昧中所思惟的正思正念之智境合盤傾盡托出,所謂是法界等流;但佛說《華嚴經》時,郤是不受人定、出定拘束,于海印三昧人定中,直接解說了此經,所認成為一大特色。


  海印,是以譬喻而說明:大能包含宇宙森羅萬象。是印映所現宇宙眾象。當海面風平浪靜時,所有日、月、星辰,宇宙萬特景象皆如同原樣的在寧靜海面上頓然映現。佛陀以正覺妙智徹底體悟全宇宙法界一切萬法,能于一時中炳然耀現。因此,海印三昧者,在佛陀能現智慧上說是定心,在所顯現之境界說,是法身大士菩薩之定心。因為《華嚴經》是毘盧遮那佛人海印三昧所說,其實,在經典記述中,於其七處八會中,各會上皆由所入定的菩薩們所說,海印三昧之名是在第二會賢首菩薩品(大正藏九五七一下)中出現其名。換言之,依佛果的三昧定心所統攝的一切法,各各皆是海印三昧中所印現出的內容。若從各個不同的事物立場去看,各個不同的事物能生起全法界的海印三昧。這即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無盡,而歸於一心,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歸還此法界。因此,佛陀正覺的內容所表現的是一切眾生心,當眾生心作為觀行時,一一之行亦是成為如來內在廣大的一切功德,正如本經所揭示:三界唯是一心作,或者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之深義。這是佛陀本身之智慧流露,是法界上不虛偽的自相,同時也是眾生的本來面目。所以澄觀于解脫唐譯經《華嚴經疏鈔玄談》卷第二(續一﹒八之三﹒一九二左)說經雖通詮三九會五周之因果,佛道方圓,故若相、若性、若因、若果,無不是由觀所成,無不是契經也。依經修行,並是聖意也。明白此,才能瞭解本經之特色!


  (摘自《中國佛教思相論》印海譯注)


  《華嚴經》釋迦牟尼成道後之第二七日,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之自內證法門,此一,《華嚴經》教乃教法中之根本法輪,故稱稱性本教。《華嚴經》雖出於印度,然而未發揮本經最高之玄旨,直自我國成立華嚴宗,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等妙義為宗旨,《華嚴經》的真義方才發揚光大。(摘自《華嚴宗簡說》英武著﹒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1-2頁)


  一部《華嚴經》,亦可用毗盧遮那佛與普賢、文殊二位菩薩,合稱華嚴三聖來顯示。毗盧遮那為佛之報身或法身。意譯遍一切處、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淨滿、廣博嚴淨。毗盧遮那原為太陽之意,象徵佛智之廣大無邊,乃經歷無量劫海之修習功德而得之正覺。


  關於華嚴三聖之關係,據澄觀法師所著之《三聖圓融門》載,三聖之內,以二對為因,以如來為果,然因果德超越言語思想,故宜自二因悟解之;若悟因之玄微,則知果海之深妙。《新華嚴經論》卷3謂,《華嚴經》中以佛果為不可說,故以文殊、普賢二菩薩為說主,其中以能信之深心為文殊,所信之法界為普賢。蓋文殊勸修,成法身之本智;普賢大行,成差別智之行德。故華嚴宗以文殊、普賢配合毗盧遮那佛,共為華嚴三聖,利樂一切眾生。(摘自《華嚴宗簡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