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三觀中的禪意

分類:華嚴部
2012/09/12 15:49

  禪以直指,華嚴頓圓;禪證心性之本,華嚴更顯現事相妙境;禪約悟機易入,華嚴據法界深廣。如能會通二者,則必圓悟透徹而圓證廣大。
  《華嚴原人論》中述真常自性說:
  "一乘顯性教者說一切有情皆有本覺真心,無始以來常住清淨,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如來藏。從無始際妄想翳之不自覺知,但認凡質,故耽著結業,受生死苦。大覺湣之,說一切皆空,又開示靈覺真心清淨,全同諸佛。故華嚴經雲:佛子,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能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辯智,即得現前。便舉一塵便含大千經卷之喻,塵況眾生,經況佛智。次後又雲:爾時如來,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眾生,雲何具有如來智慧,迷惑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評曰:我等多劫,未遇真宗不解返自原身,但執虛妄之相,甘認凡下,或畜、或人,今約至教原之,方覺本來是佛,故須行依佛行,心契佛心,返本還源,斷除凡習,損以至無為,自然應用恒沙,名之曰佛。當知迷悟同一真心。大哉妙門!原人至此。"
  可知華嚴的一乘顯性,就是禪的妙體,但禪以直指與參究體悟,華嚴則以三觀證入。華嚴三觀分為:
  一、 真空觀--如禪宗的初關而見性。
  二、 理事無礙觀--如禪宗的重關而無礙于理事。
  三、 周遍含容觀--則是禪宗末後關的活潑大用。
  具體錄宗密的華嚴法界觀法如下,可供禪者參究:
  第一真空觀法,於中略開四名十門:
  一、 會色歸空觀--融合一切色法即是空故。
  二、 明空即色觀--真空必不異色。
  三、 空色無礙觀--觀色即空,觀空即色,一味不二。
  四、 泯絕無寄觀--此句正合禪宗見性的宗旨,錄全文如下:
  "謂此所觀真空,不可言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一切法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語亦不受,迥絕無寄,非言所及,非解所到,是為行境(心境冥合而起真行)。何以故?以心動念,即乖法體,失正念故。"
  行者正可與此印證,是否落于意解情執,入於空色名相與禪解文句?此中如有一絲未淨,即不能到心境如一而起真行的境界,也即未能真見佛性。
  第二理事無礙觀法的十門;
  一、 理遍於事門
  二、 事遍於理門
  三、 依理成事門
  四、 事能顯理門
  五、 以理奪事門
  六、 事能隱理門
  七、 真理即事門
  八、 事法即理門
  九、 真理非事門
  十、 事法非理門
  以上十義都是真空本體上的緣起,也即禪悟之後開始依緣起用的過程。既然緣起,必不離理事,所以理事無礙是禪人的一大功課,其中:"約理望事,則有成有壞,有即有離;事望於理,有顯有隱,有一有異。"
  如能做到:"逆順自在,無障無礙,同時頓起,深思令觀明現,是為理事圓融無礙觀。"
  此觀旨可救現代禪人在理事上極其空乏的意境,使能于廣大的理事上圓融無礙。
  第三周遍含容觀,這是證入道果的事事無礙的境界,是:"事如理融,交參自在的境界。
  共述十門如下:
  一、 理如事門
  二、 事如理門
  三、 事含理事門
  四、 通局無礙門
  五、 廣狹無礙門
  六、 遍容無礙門
  七、 攝入無礙門
  八、 交涉無礙門
  九、 相在無礙門
  十、 溥融無礙門
  以上十門共成就圓明顯現的境界,也是差別智與圓觀道力成就的象徵,禪的末後一著即歸於此。所以是妙道行於一切的無障礙圓妙的大用,是為不可思議的終極道果。
  如欲深入華嚴三觀,應誦《華嚴經》與觀看《華嚴義海》,並應注意,不可落於言詮,應以會通自心本性而以妙智照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