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對淨土之釋義

分類:華嚴部
2012/09/12 15:29


  一、前言
  學佛之要,在先開知見。正知見對於學佛之重要,不可輕視。知見未開,多走歧路,對人對己都無裨益。所以法華雲:「佛出世一大事因緣,在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學佛首先須深入經藏,廣求開解,圓解無闕,義理通順,然後才能談到修行。無解之行,謂之盲修。理路不明,難契真性。瓔珞經雲:「信位菩薩,須經十千大劫,才能入住。」初學之人,以信為首,信滿才能發心。修信就是求開解知見。知見愈明利,信念愈充實,論時間通須一萬大劫,何等之不易也。
  二、華嚴大教


  華嚴經是佛成道後,於二七日,在摩伽提國,菩提場中,與十方世界法身菩薩說的,謂之直顯教。將佛出世一大事因緣,直接顯現出來,乃別教一乘也,亦為佛乘。因為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悉可成佛。可惜娑婆眾生,根性陋劣,不能接受一乘大法。我佛悲憫心切,始曲開方便,方演愚法二乘,謂之方便教,乃是隱實顯權也。華嚴乃是圓教,亦為實教。以毘盧遮那法身佛為果,十蓮華藏世界海為依報化境,以普賢悲願為因行,以十十無盡圓融無礙大法為行門。境界廣大,教理深玄,非是小機劣根眾生,能夠承當得起。
  修華嚴大法,必須發普賢大願,以盡虛空遍法界為緣境,普濟無量無邊眾生為利機,以盡未來際劫海為行願。發心之大,不可思議,乃稱性而發也。所謂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又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此約諸位而發也。又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此約當位而發也。我們中國是大乘佛教,古今歷代祖師大德,無論學華嚴或習他宗,莫不皆以普賢行願品,持為常課。以普賢行願為行願,他的功德與意義,非常深玄。發心學佛,志趣無上菩提。不以普賢悲願為行門,他的菩薩道,絕難圓滿。因行未滿,佛果無期,乃是不易之理。設有發普賢願之行者,十方諸佛,莫不讚歎和護念。大乘菩薩行者,當以普賢為師範。
  三、淨土三經
  西方淨土,以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三經為宗要。雖然三經都是我佛金口親宣,大旨雖同,唯內中對於行持有別。他的攝機雖然三根普被,但正攝發心菩薩兼引凡小,傍濟萬類有情。或發願廣利群黎,或觀想西方依止,或一心持名念佛。行持雖然不同,鹹被彌陀願王所攝,一旦往生,同享西方樂境,則是一也。
發願、觀想二種行門,乃是上根利器者所修,中下之人,不易習學。所以古今歷代淨宗大德,都以持名念佛行門為宣導。持名以彌陀經為主。彌陀經是無量壽經之略本,一品經文,將西方依正及行持意義攝盡,文簡義廣,容易行持,所以古今緇素,皆修念佛法門。
  四、大乘兼淨之意義
  大乘行門,所以異於凡小者,大乘以自利利他為宗旨,以無上菩提佛果為歸趣。他的因行,是上求佛法以自利,下濟眾生以利他。所謂菩薩者,須具慈悲之胸襟,修習般若大智,明慧觀察,諸法實相,畜養悲智,習成種性。以智導悲,以悲策智,悲智相資,成無礙行。智悲雙運,乘大願風,遍入諸趣,利益眾生。離眾生無菩薩道可修,菩薩不能舍眾生行大乘法。
  由上諸義,大乘菩薩,求生淨土,似與菩薩悲願,稍有乖違之處。此中意義,需要深釋其旨,始能顯示其真義。大乘行布法門,有五十二位,所謂三賢十聖,等妙二覺之不同,皆稱菩薩,但凡聖有別。再按教乘析之,則有三乘大乘一乘之差。依法華門外三車之喻,皆不可得,唯有衢道大白牛車,大白牛車則喻一乘也。三乘是權,一乘是實,權教乃佛之方便,實教才是第一義諦。若按凡夫菩薩,十信位是也。信位是散心眾生,習大乘法,學菩薩道。我們娑婆眾生,多是障深業重,學習大乘,因惡因緣多,進難退易。所以瓔珞經雲:「十信菩薩,若修至信滿入住,須經一萬大劫。」大般若經雲:散心菩薩多修檀屍二波羅蜜,以佈施獲福,免受窮報,嚴持禁戒,則不墮惡趣。由上例之義,可以了知學習大乘,並非一躍而能成就者也,所以凡夫菩薩,應兼修淨土。淨宗古今祖師,及諸大善知識,深明斯義,除上根利器者外,鹹以淨土接引學人。若初習大乘,及一般善信眾生,當然悉應修學淨土,以人天戒善作基礎,專意持名念佛,報盡絕蒙佛來接往淨土,橫超法門,是易行道。學佛有素者,應具此知見,不可忽略。
  十信滿後,入發心位,才證不退,不退二乘,何況三途,以了見心性故;尚是主以自利,隨緣化他,三賢菩薩,不修淨土,發願娑婆廣利眾生,不算有過。何以故?自利已強,有力利生也。若據實說之,六地以上菩薩,自利滿足,廣行利生,智慧具足,神通廣大,真應自在,普作佛事也。
  五、菩薩專兼淨土之釋義
  人天凡夫,知見不具,散心修善,身處塵俗,隨染緣轉,煩惱未伏,染念熾盛,難治身口。雖修戒善,若遇惡緣,難免不被其轉。大惡雖然不造,微不善業,仍然不斷。即便修念佛法門,亦是亂意而念,間斷時多,難至一心,或雜他門。如是情形,若不勸導專修,淨業難成,往生則無把握也。
  凡小之人,讀誦大乘經論,深能信入,發意志趣佛乘,乃是信位菩薩,是初學之者。對於十乘經律論,廣求開解,增長正見。以聞思觀想,熏習成種,防退初心。經雲:「初學菩薩修行,猶如鴻毛,隨風飄蕩,忽上忽下,不能直進。」散心修學,無定慧力,為了防護大心退失,或因業墮入惡趣。故大善知識,宣導兼修淨業,往生西方。俟證不退,再同入娑婆,廣利有情。發意菩薩,無論兼修或專修淨業,皆可往生。所以無量壽經第十九願雲:「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所以菩薩之菩提心,最為尊貴,十方諸佛,悉皆護念。以修諸功德,至心回向淨土,願生西方,佛及海眾,皆來接引。
  古今禪宗祖師,接引學人,若是鈍根之者,勸令修淨。或參禪多年,沒有成就者,亦勸令改修淨業。若想一生成辦,免墮惡趣,唯有淨土,最為便捷,廣被群機,實在不可思議之法門也。
  有人說修淨土法門,應當專修,克期求一心不亂,往生才有把握。縛地凡夫,不宜兼修,工夫不至一心,決難往生。或僅依普賢行願,以十大願王,導歸淨土,那是法身大士之所為,我們凡夫,不可與法身相比。此種說法,實在見仁見智,難與狡辯。專兼之別,此是知見邊事,惟以個人志趣之所好。至於以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淨土,是法身菩薩之所修。斯意似有與如來教理相違之處,應與辨別。所謂法身者,乃真如理體是。初地菩薩,可以證到少分,至十法雲地,他之法身,如雲周遍虛空。西方世界,亦依虛空而住。亦可以說法身大士之身,能含包西方世界,法身大士還需要往生西方乎?再者,三賢菩薩,不求生淨土,不以為過,悲願重故,何況法身大士!所以學佛首要,貴在開佛知佛見。知見未開,僅是緣修而已。
  六、普賢十願生淨之例證


  普賢之意義,前章略有提及,茲再深為釋之;此文所謂普賢,並非專指華嚴經上之普賢,亦非指四川峨眉山之普賢。華嚴經上之文殊普賢,他之另一深義,乃是以人表法。文殊表大智,普賢表大行。我們要想志趣佛乘,證阿耨菩提,非有大智大行二利並行,則難以圓滿成就。以淺言之:修大乘行者,必須要效法文殊普賢二位大菩薩之德行。所以古德有雲:人人文殊,個個普賢。要行菩薩道,必須以賢善之德,普利一切有情眾生。就是已完成無上菩提之佛果,亦不舍一切眾生而常住寂光土中,仍要真應無礙,普賢一切眾生。所謂果無不窮曰普,不舍因門曰賢,此是普賢之義也。行大乘菩薩道,必須行普賢行,學文殊智。以智導行,行無不通,大智喻兩目也。以行啟智,智海易滿,大行喻二足也。再無大行則成自利小乘,偏入涅盤,無大智則佛果難期,而入寂滅,智行相資,二利均等,因門易滿,佛果始圓也。大乘學者,應具此知見。
  普賢行願品長行後,頌偈前一段文雲:「又複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  這是說明持普賢行願之功德,至命終時,不生別處。由大願王之導引,於剎那中,往生極樂世界。此段經文,與無量壽經,彌陀之第十九願,遙相符合。此文還未有至心發願,欲生彼國之文句,乃是願王之威力,導歸極樂之功能也。近代天臺宗泰斗諦閑法師,他是持普賢行願為常課,並發願弘揚行願品。法師在他行願品講義序文中雲:「閑,於前清光緒八年冬,首聽妙法蓮華經,至法師品時,心竊慕之。本擬立願,終身奉持全經,定為日課,頻慮經文廣多,未能每日記誦,心頗躊躇。時同學贈以古吳石刻梵本普賢行願品,初展讀至『又複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舍離………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心竊喜之,遂決意持此品為日課,終身奉為淨土指南。」由此證明,奉普賢行願品,為淨土指歸,則無異議也。再就近代賢首宗大德,慈舟法師來說,他老終生弘揚華嚴,以西方淨土為歸宿。他之課誦發願文中雲:「………懺悔無始虛妄三障,修證本具真實三德,早生極樂,悟無生忍,普於十方,承事諸佛,廣度眾生,滿菩提願,同登華藏玄門,共入毘盧性海。」其他學養有素之大德,莫不奉持行願品為常課。由上諸例,持普賢行願品功德,導歸淨土,教證及人證,均能使我人誠信效法,終身修學者也。


  七、結
  固然十方國土,皆有淨土世界,莫如我佛,特指西方。佛子應當遵照佛之教典,以西方為是。修西方淨土,亦有念、觀、願之不同,唯大乘學者,將所弘法利生行持之功德,發願回向西方,作為生西之資糧。若更能夠持名念佛,增上淨緣,把握信心,則更妥善。不過同時一種法門,在行持上,應隨順個人之欲樂,不能評判孰是孰非,妄加渲染。知見未致圓解,亦不要冒充知識,對人對己,皆無利益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