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種智慧

分類:華嚴部
2012/10/03 08:53

十種智慧之『勝慧、第一慧』

  雲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
現在瞭解修行以後所要達到的境界與目標,那麼覺行圓滿以後的境界又是什麼呢?那就是大方廣的境界,也就是十種智慧濃縮起來的意義,現在分別來探討。
  第一個是「勝慧」,乃殊勝的智慧。殊勝相對於不殊勝,也就是用來區別世間智慧和出世間智慧。世間智慧是針對世間法,對任何事件的記憶和運用,所以說是一種世故的教育。只要能記得多,運用得快就是聰明之人。但是這種聰明智慧,不是我們所講的出世間的智慧,因出世間的智慧是很殊勝的,是一種覺悟的智慧,覺悟能使我們出離三界,免除生死輪回,這才叫做「勝慧」。但是出世間的智慧有很多的層次,「勝慧」相對于世間智慧來講是很殊勝的,但在出世間裏,他的層次是最基本的。
  再來是「第一慧」,第一慧又比勝慧高一等,換句話說,「勝慧」是屬阿羅漢的智慧,「第一慧」就是辟支佛的智慧,「最上慧」是菩薩的智慧,「最勝慧」是佛的智慧。其內容簡單的說,「勝慧」是對苦、集、滅、道的了知。「第一慧」是對十二因緣法的了知。「最上慧」是對六度萬行的了知。「最勝慧」就是佛的智慧。前面三種都各有區別,最後佛的智慧則是一切的綜合。
  「勝慧」所了知的苦、集、滅、道是從世尊那兒聽聞而來,所以又稱「聲聞慧」。「第一慧」,為什麼叫「第一」呢?就是不需要別人講,因印度人修行,很重視沉思,中國人翻譯為沉思,日本人則譯成「冥思」,我則認為應可翻成「行思」,因為思考本身也是修行,也是在調整我們的觀念,其本身即是一個行的活動。在沉思的時候,對於不正確的觀念要修正過來,所以本身就有修行的意思。
  「第一慧」又叫緣覺慧,或者叫獨覺慧,是辟支佛所修行的。自己不斷的沉思冥想,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由自己發現一套真理,悟出世界的起源,我們現在講的十二因緣,最早的記錄有九個因緣、十個因緣,或六個因緣,這都是獨覺所思考出來的,現在分成十二種是比較微細了。這完全是經過自己的智慧,不用聽他人講,獨自思考這宇宙人生的道理而摸索出的一套理論,是獨自覺悟的智慧,即獨覺慧。
  聲聞的智慧,是直接聽從世尊的開示,直接成就,這樣的心思路程很短,必須很敏銳,方能悟道。所以阿羅漢是很敏銳的,一講苦、集、滅、道,他就開悟了。但是由於心路歷程短,一說即開悟,開悟後反而不知如何再精進,於是便想及早了生脫死。
  阿羅漢了生脫死的方式和我們不同,我們世間人自殺大多是在造業,阿羅漢則是讓自己慢慢的餓死,這要有非常堅定的意志才行,但這種苦其實並不痛苦,因為會退心的人半途就跑了,而真正證得阿羅漢的人,因為覺得這個世間的人與他無緣,而他是一個已解脫的人,可以不重視這些世俗所要求的,既覺得無緣了,就可以入滅。入滅的方法有很多種,一直不吃東西靜靜的坐著是一種,我們叫做「入定」,這與餓死是不同的,入定是坐著以後就完全不知人事,什麼時候出來不知道,但這色身是可以再請出來的。
  玄奘大師往西域取經時,曾叫阿羅漢出定,就是後來的窺基大師。現在恒山有位法師,他入定時是明朝末年,到現在三百多年,每隔三十年開塔一次,頭髮垂地,指甲可繞肚子三圈,所以開塔後要修剪頭髮、指甲,到現在仍是如此;地藏菩薩每隔六十年開塔一次,指甲、頭髮都是要整理的。各位一定不敢相信,這並不是死了,而是入定呀!
  地藏菩薩就在九華山,希望我們大家有這個緣,發願去看看,六十年開塔一次,看那一位大德發心,把整個塔拆掉,將地藏菩薩請出來,全身整理一番,整理好袈裟披上,再請重建新塔。這些是在說明一位修行者本身用心的情況,羅漢用心敏銳,但心路歷程短;而獨覺心路歷程長,卻很獨立,不需要他人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