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種(外)力

分類:華嚴部
2012/10/03 08:46

之「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

雲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毗缽舍那力、思惟力?
  我們已知道修行的條件和修行的目標,但要如何來修行,這十種「力」就是方法。「雲何得」就是如何去具備、運用這些方法,我們先來看「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這四種,「因」可說是根本,我們為何會來學佛?我們多半都會有自己的動機。這裏要告訴大家如何建立正確的動機和觀念。不管當初踏入學佛之路的觀念是對是錯,經過長時間的接觸以後,就要健全起來,糾正最初錯誤的觀念,調整到正確的方向,因為學佛不是消極的逃避,而是積極的承擔。
  「欲」是我們的目標。學佛要做什麼?剛開始的人也許「欲力」不對,但要如何把世間法調整為出世間法,最好的方法是從世間法中下手,然後去成就出世間法。譬如說,我做生意,把生意做得很好之外,還懂得要佈施出去,不僅是錢財的佈施,也能借著商場上、職業工作範圍裏的修行,儘量去教化眾生,從世間法去成就。
  「方便力」,即是懂得因時、因事、因人的善巧方便;有時橫說、豎說,有時慈悲。教化眾生有兩種方法,一個叫「折」,另一個叫「攝」,折即指折服,舉一例子,上回我去台南演講與人結緣,未到之前就聽說有某人要與我辯辯看,辯不過我才信,否則不信,直到我快離開會場時,仍未見這位先生出現。像這種慢心很強的人,別人怎麼說都不信,除非有比他更大的福報,否則要把他折服實在不容易。
  什麼樣的人我們最不易折服?就是我們的父母親。有些父母親很好溝通,那就不需要「折」,而用「攝」的方法;有些父母親自我觀念很強,畢竟我們是子女,要他們來聽從是很難的,這時不能用折,而要用攝受漸進的方法。佛、菩薩折、攝的方法經常交互運用,這叫做「方便」。
  世間人現在所談的方便,其實都已變成隨便,對不知如何處理的事只好去包容,這正顯露出我們沒有智慧的頭腦。例如有人嗜吸服安非他命,每個月又不能不給他零用錢,我們可試用一種方法,要求他每天念佛數百或數千聲,答應便可拿錢,如果當事者沒有耐力,而給錢的人卻慶倖還好沒有損失,這只是保住了自己的錢,卻沒有教化到他。如果花錢可以度人,用錢財能使一個人懸崖勒馬,改邪歸正,這真是功德圓滿,方才是用到「折攝之法」,這才叫「方便」。
  「緣力」,緣是結緣,是以我們為主動的,能不能製造機緣,給有緣人使他產生信心進入佛門;「所緣力」是指外面的緣為主動,能不能把它拿來發揮作用,成就自己甚至成就眾生。有些人不知道自己也具備這些條件,不願或是不敢把自己的心得與他人分享。若是能主動的以自己為緣發揮出去,或者知道某同修緣力非常好,主動的介紹給大家,就是將「緣力」、「所緣力」交互運用。
  以上「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五種力,都是以自己本身為主,可自我操控的方法。至於「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毗缽舍那力、思惟力」五種力,則是進入真正修行的部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