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種智慧
十種智慧之『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
“雲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
「無與等慧」,就是無法和它模擬,是不可用世間推理和其互相比擬的。這種智慧是超越我們腦筋所推理的。「不可量慧」、「不可說慧」都是甚深的意思,都在說明佛的智慧是最高的。佛的境界很難形容,好比科學家說月球上如何如何,對沒去看過、無經驗者如同隔靴搔癢一般。佛智慧的產生是用比興的方法,這是其一。
還有一部分是我們沒有辦法涉足的,因為我們沒有經驗過,所以無法詳細說明,唯有從過來人或再來人那兒得知;過來人就是這輩子已經走過來有成就的人,再來人是指前輩子已有成就這輩子再來的人。這些人都已經達到無上的境界,再把那樣的境界告訴我們,但我們仍覺得遙不可及。因為絕大多數的眾生對知識的吸收,都是運用自己身體或生理的意識形態來接受的,可是覺悟的教育與訓練卻是要打破既有的範疇。
大家要知道,覺悟的境界是個絕對的新知,就世間法來講對一個新知識,能不能用舊經驗完全來認知呢?因為我們對事情的處理都是在舊經驗的範圍裏繞,沒有辦法將新知識做一個完全的吸收,所以生活始終在那一點上,離不開世間法。
現在要說的舊經驗是指我們都處在生死輪回中,新經驗則是出生死,這是大家都沒經歷過的。之前曾提及佈施的真正意義,把生死佈施的人和執著於生死的人有何不同?現在就從這個觀念來感受看看:一個把生死都佈施掉的人,隨時可以接受死亡,就表面上看,一個完全在佈施生死的修行人和一個亡命之徒有些類似,可是亡命之徒是衝動得不怕死,修行人則是理智、冷靜得不怕死。所以一個修行人是富貴不能移。茲試舉一例。
亞歷山大大帝在雅典時,他的老師告知他東方有一位智者,請大帝代為找尋。亞歷山大便率軍前往印度,果真遇到一位智者。有一天,士兵看到這位智者赤裸裸的在河邊洗澡,便大聲斥喝著:「聽說你是位有智慧的人,我們大帝要你前去,還不快過來。」智者不理,士兵便威脅要殺他,智者仍舊不理會。
後來亞歷山大大帝親自前來說道:「我遍征世界,所到之處沒有人不怕我的,你竟敢不聽從,難道不怕死嗎?」智者卻從容的回答:「人本無生命可言,這色身已經看開,也已經放下,色身會死,但我的生命不會死,我現在只不過借用這個色身活著,你把這個色身殺了,我再借用另一個色身,仍然可活,要殺你就殺吧!智慧不是權利所能加上去的,不知大帝今日所求的是生命還是智慧。」亞歷山大帝在此刻才猛然悟道。
一般人總認為有生必有死,生命就是找一個永恆的歸宿,但修行人不同,他們明白生是死的開始,死亦是生的開始,永遠有許多值得去做的事,而不是找個避風港就算了,因為修行人本身就是眾生的避風港,這種智慧,這種理念不是用邏輯推理推演「不可說慧、不可量慧」是實際進行的問題,修行以後才能展現出那樣的境界。天臺宗第三十四代祖師諦閑大師,在二十七、二十八歲時講經,可以講到入定並舌燦蓮花,當時並未出家卻已相當有成就,到六十歲左右,生了一場大病,兩腳腫脹疼痛,一個頑皮的弟子問道:「師父,腳痛不痛?」師父說:「當然痛。」弟子又說:「師父,觀空呀!空就不痛了。」師父又說:「空不痛,但是腳會痛呀!」所以事實的現象完全是事實,但是弦外之音的境界,才是真正成就的地方。
再舉一例,世尊仍在修行當中,有位商人供養他一堆蘆葦草坐於菩提樹下,依一般人的肉眼看,不過是一堆蘆葦草,但菩薩所見,有的是坐天衣座,有的坐金剛寶座,若以「華嚴圓頓大教」的眼光來看,則是普融無礙法界寶座。這不是眼睛看的問題,而是慧眼所見層次境界都不一樣。這所牽涉的就不是我們思惟能達到的,這是完全超越、實際修行後才得到的。
所以西方人學佛,無法深刻體會出我們的語言模式和修行境界,始終認為那是一種幻境、自我催眠的催眠術。可是佛在菩提樹下成就的當時,菩薩皆來海會,相互共轉法輪,所展現出的境界怎可說是幻境?現今有些人,四處向人宣稱自己有菩薩親臨的殊勝境界,真要他說出,又含糊籠統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這才叫幻境。真正的境界是如實的一五一十絕對不會含糊,這種智慧不可思議,不可說的原因就在此,非一般所能談論,在此向各位簡略的介紹十種智慧之後,下一篇接下來看十種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