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種智慧
十種智慧之『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議慧』
可是菩薩慧又不一樣了,其心路歷程更長,他是需要聽道聞訓的,我們修菩薩道也一樣,他人開示,我們就心生歡喜,所以修六度萬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波羅蜜都要修。
這六度要修到圓滿都很難,第一個修佈施就不容易了,佈施並不是說把家中所有財產捐出就是圓滿,要圓滿是必須把自己的生死、身心世界都佈施出去,才叫波羅蜜。每天躺下來是否想著我隨時可以死?多數人都在想我明天要做什麼事?明年要做什麼?開學後再做什麼?放了假又可做什麼?都受到這一切的牽絆,想要破除這一關實在不容易。像忍辱也一樣,譬如水淹到下巴還可以忍,再淹到嘴巴、鼻子就不能忍了,便無法圓滿。我們還是可以從別的地方面來修,但是要圓滿成就,需要很長的時間,心裏要接受的煎熬和訓練也很長,這都是心路歷程的訓練。
「最勝慧」的層次又要比菩薩更高,心路歷程更長,到最後成佛的時候,大多是不需要開示的。像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無人傳道開示予他,他是自證、自悟、自得的。他過去和旁人一起修仙道,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天,覺得這樣還是不對,於是自己去摸索而覺悟。
我們學佛人常常搞不清楚一件事,就是現在《華嚴經》所講的佛,其實是盧舍那佛,而非釋迦牟尼佛。當盧舍那佛成佛時,也必是從佛的開示而得法。釋迦牟尼佛示現給我們的是自證、自悟、自得,他並沒有從佛那裏得到什麼法。但盧舍那佛就現在來說是弦外之音,我們看經典記載後面的那一層法意,即是前面所談的時間因素,生生世世以來,盧舍那佛都在行菩薩道,在過去生中,他遇到很多佛、菩薩為他開示,修行時在摩醯首羅天宮坐百寶蓮花座,一花有一千個釋迦牟尼佛,一釋迦牟尼佛教化一個世界,所以說,盧舍那佛在法的傳氶上是一貫的,他的境界在層次上是完全超越前面三個部分的。以此定義來談「最勝慧」,就要從後面的這幾種慧來作解釋,也就是「無量慧、無數慧、不思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
簡單來說,把前面的「勝慧、第一慧、最上慧」三種智慧綜合起來,達到最完美的地步就叫做「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是指佛智慧的量大。佛智慧可說是無師智、自然智,沒有人教自己就會了,是本來具足的。其實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有,但都被無明遮住顯現不出來。這六種智能都是在指數量,但其中涵意並不相同。不可思議是我們意識形態思考所不及的,所謂「思議」就是用腦筋推理邏輯思考的,「不思議慧」即是沒有辦法用推理而得的智慧。我把這個部分給各位做一個比較,讓各位去體會意識形態和智慧有什麼不同。
用腦筋推理的,通常叫「邏輯推理」;另一種由中國文學上賦、比、興而來的叫「比興推理」;邏輯推理是西方的,有「因為」就有「所以」,有個因就會有個果,故邏輯推理有其連續性和相關性。但比興推理就不一定,譬如我們形容女子好美,美得像月亮一樣,若真的將月亮裝在女子臉上,想必這美就有問題了,所以月亮和臉並沒有相關性;或者說,我的另一半好美,美得像朵花,你不一定愛花,卻會用花來形容她的美,這就是「比興體」。又如借著「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中的意念來感受當時的情境,能夠感受到,就是比興推理了,如此推理是一點必然性都沒有的,至於如何跳進那個意境,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經文裏有很多這種情況,這種不思議的就是用比興推理,可思議的就是用邏輯推理,而這個「理」就存在我們個人的腦筋裏。各位必須注意,學佛不能用腦筋,用腦筋絕對無法成就,而是要懂得善用比興推理,在比興推理下,一定是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六根皆用時,眼睛看到的,由口說出的可能是另一套,卻也能讓對方感受得到。佛法要人覺悟,就是借用某件事情來說明另一件事情,這即「不可思議」。在此希望大家接受的是這一種「比興推理」的訓練,也就是覺知、覺悟的訓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