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種力

分類:華嚴部
2012/10/03 08:41

十種力之『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毗缽舍那力、思惟力』

雲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毗缽舍那力、思惟力?……
「根力」是指我們自己的善根。每一個人的善根都不盡相同,有些人比較有慈悲心,有些人比較有智慧,有些擅文、有些擅武,文武的能力又各有不同,發揮出來的也不相同,自己是不是能把自己的善根掌握得住?要認知清楚才能盡性發揮。「觀察力」即是瞭解性,對事要善於觀察。有些學佛人帶有錯誤的想法,以為學了佛就要少攀緣,對外在事物抱持著不攀緣,不參與,以至麻木不仁的態度。其實不然,學佛後對事更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去思考、去瞭解,明瞭以後方可抓住其中的緣去饒益眾生。而「奢摩他力」是「止」,是修定的意思。「毗缽舍那力」是「觀」,這兩者便是「止觀」。奢摩他力有三個部分,一個是禪那,一個是三摩地,一個是妙奢摩他。三摩地叫隨緣止,指世間法中何事、何地都能隨緣、安定,所以修三摩地的人通常比較活潑。妙奢摩他,是體真止,體會真如安住不動,修此法的人通常就比較呆板。修禪那者,兩方面都能具足,靜能靜、動能動。
  在中國史上有很多禪師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可惜仍比較缺乏活潑性與幽默感,這也許是由於我們民族性的影響。就修行來說「止」是一半,「觀」是一半,缺一不可;修止較容易引起大眾的興趣,但一不小心有偏差便很容易產生邪定。定又分為「正定具、邪定具、不定具」,不定具很難分辨好壞,要視其外緣如何;邪定具就是指一般的外道禪,正定具才是佛法所談論的。修觀亦能成就,但卻易導人進入歧途,引起自我的狂慧,自以為了不起,而定功不夠,傲視一切。所以修行人不管修止、修觀,到某一境界時慢心會很強,原因即在此。止觀皆能雙修者就不會產生以上的問題。
  「思惟力」,此處提到的思惟就是前面已提出的「比興推理」,邏輯推理就不在我們說明的範圍內。
佛法在表達時都有其特色,佛教的思惟方法與社會的思惟方法不同。做為一個學佛者所應具備的思惟力截然不同於一般人。一般人是就已知的範圍內來做思考,而學佛的目標則是趨向未知的,從未有過的經驗,那就是了生脫死、出離三界。這種層次與境界,運用我們現有的知識與經驗是無法達到的。
  過去我們的思想形態一直是運用一種相續心,也就是連續的心念。這種世間法的思惟力,造成了連續著過去的經驗,根據已知來做判斷。譬如以往的生活條件匱乏,整天就只想著如何來改善生活,一天能有三餐溫飽就好了。現在生活環境優沃,處處方便富裕,便很難想像過去連吃個鹵蛋都是奢侈的日子。現在的交通發達,出國旅遊有飛機可搭,卻不知這在過去是連皇帝也享不到的福報。
  由於我們的相續心,對過去的認知往往無法正確,對於未來也仍然是一加一的推理思考,無法超越,當中只要有一個空檔便接不下去了。所以面對許多古代的東西常常不知道該如何使用,或只局限於狹小的範圍。譬如花瓶,就只會拿來插花用;碗只懂得拿來吃飯,不曉得碗也能插花,這都是相續心使然,一旦跳出了相續心的範圍就無法思考了。這便是世間思惟的缺陷,因為它是有局限的。
佛法的思惟力就沒有局限,因為佛法不使用相續心,而是用跳躍的方法。使用相續心,註定生生世世要輪回,猶如杯口般,不斷連續的在四周圍繞,隨著福報增加,情況就好一點,福報消失,便差一點,仍都在三界六道內輪回。但是使用跳躍的方式就可以脫離三界了。
  我們舉個例子來看,一般人教數息觀都是先將吸、吐訓練得很自在,不須用意志力來控制呼吸,然後再一步一步進去,這就是相續心的運用。這個法是通外道的外道禪,修得再好,即使能一口氣吸入山川大地,一口氣又吐到天涯海角,也只能達到非想非非想處天,想要了生脫死就沒辦法了。而中國祖師禪告訴我們吸氣吐氣間有一個空檔,這個空檔很短,修行人就要設法去製造這個空檔,然後契入其中,這樣便不相續了,三界輪回也中斷了,而自空檔中掉入了生命的洪流,生命的中心點裏。這便是超越,可惜一般人習慣于相續,從未注意過呼吸間竟然還有空檔。
  以前有個岡波巴大師,修行時一吸氣可以從淩晨持續到中午,一吐氣再從中午吐到淩晨。一般人無法想像怎麼可能這樣,但若知道關鍵所在便能很快進入,馬上成就。世間法的思考雖是念念相續的,但念念相續間也有一個空檔。想著一件事情與另一件事之間,其實都有空檔存在,但我們都不知道,總以為自己妄想不斷,這是警覺心不夠,空檔其實就等在那裏要你掉進去,要你契進去,你卻不知道,把功德與福報白白都浪費掉了。修行就教我們在此用功,捕捉住空檔準確的契入,而不是契到念頭上去。
  可見出世間法的思惟力完全不同於世間法,所以拿凡夫的眼光來看修行人常會覺得修行人很不同於一般人,問題就在這裏。同樣看一個東西,成就者看到的與凡夫所看到的絕對相同,只是凡夫把心安住在念頭上,成就者則安住在念頭間的空檔上,安住於念頭上就是安住於相上,絕對會執著;安住在空檔上,等於安住於兩個相之間,不可能執著。如果不能掌握這一點,就要經過長時間的勞苦修行,才能有收穫。這是兩者的區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