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法師在華嚴宗的地位及其學話的影響

分類:華嚴宗
2012/10/15 08:16


  法藏大師,本西域康居國人,故稱康藏法師。唐太宗貞觀 十七年十一月二日 生於唐都長安。法藏大師幼年與少年的生活情況已無從稽考,史籍記載自十六歲始。據崔致遠撰(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德法藏和尚傳)所說,他十六歲時曾到岐州法門寺阿育王舍利塔的前面,燃指供佛。這是法藏大師決心信仰佛教的重要標誌。第二年,法藏于都城之諸大德處受教,但卻未能滿足其求知的願望。於是,決然離別父母,深入太白山。聳立於法門寺前的太白山為一深山。法藏於此山中,日食草根及果實,刻苦的度過數年。因親人有病,法藏乃下太白山返歸長安,聞雲華寺有智儼開講《華嚴經》,遂事師智儼。而法藏多不由他悟,不如自知,決以自身之力去體悟《華嚴經》的奧義。史載法藏大師和智儼和尚初次見面時,就提出了一些問題,言出意表,深得智儼和尚的賞識。智儼和尚稱賞說:比丘義龍輩,尚罕扣期端,何計仁賢,發皇耳目意思是說有學識的比丘也提不出這樣深刻的問題,沒想到法藏這樣年輕居士的見解竟使人耳目一新。法藏大師給智儼和尚留下了極為深刻、良好的印象。法藏大師投師智儼和尚,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塊界碑,確定了他信奉佛教的方向,標誌著他專攻華嚴、弘揚華嚴的開始。
  法藏大師在智儼和尚門下前後九年,直至智儼和尚逝世。師徒相處甚為融洽。法藏大師非常尊敬師父智儼和尚,智儼和尚也十分重視他。在此期間,師著重研究《華嚴》,同時也兼講《梵網》等佛典。也曾請釋迦彌多羅尊者授菩薩戒。和師同學的有新羅沙門義湘法師。義湘法師在智儼和尚逝世後三年回國,創立華嚴宗,成為海東華嚴宗初祖。智儼和尚一人調教出中國和新羅兩國的華嚴祖師,這是佛教史上罕見的現象。在智儼和尚生前,法藏大師始終是沒有出 家的 居士。當時度僧,一是要在國家婚喪大典時,再是要由國家批准。直至智儼和尚逝世,師還沒有披剃的機會。智儼和尚認定法藏大師是自己的理想接班人,度他出家的心情極為迫切。在智儼和尚去世前,還念念不忘促成法藏大師披剃,特意向佛教界大德推薦,囑託道成法師、薄塵法師兩位弟子,說:此賢者注意於《華嚴》蓋無師自悟,紹隆遺法,其惟是人。幸假餘光,俾沾剃度。智儼和尚去世後二年,即唐高宗咸亨元年(西元670年),武則天的生母 榮國 夫人揚氏逝世,她為了廣樹福田,替母親積功德,決定度一批人為僧,並舍 榮國 夫人住宅為太原寺。道成法師、薄塵法師等大德立即連狀薦舉法藏大師,師奉命剃度於太原道場,並奉詔為該寺住持。師時年二十八歲。法藏大師任主持後,就承旨在太原寺講《華嚴經》。四年以後,唐高宗又降旨命京都十位佛教大德為師受滿分戒。從此師成為正式的比丘僧。法藏大師剃度和受戒都是在唐王朝最高統治者的直接關懷下完成的,隆重顯赫,非同凡響,客觀上為法藏大師弘揚華嚴開闢了前進道路,顯示著法藏大師弘揚華嚴事業的廣闊前景。
  法藏大師一生勤於著作,然有些著作的年代多已無從考證,只有少數可以推斷出時間。法藏大師的著作,特別是《華嚴經探玄記》、《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等,則全面完整地組織了華嚴宗的教觀新說,對於判教、義理、觀行都作了系統而獨特的闡揚,為華嚴宗的創立作出了最重要的理論貢獻。
  二、事 跡
  法藏大師他積極翻譯《華嚴經》等經典,勤於注釋和創作,從理論上發揮《華嚴經》的思想,提出判教、教義、觀法等一套新的宗教理論,而且他講學不懈,大力弘法,培養弟子,擴大影響。據史載法藏大師在唐高宗調露元年(西元679年),開始參加譯事,至唐中宗景龍四年(西元710年)止,前後三十多年,參加譯經活動是相當頻繁。法藏大師參加翻譯,對於《華嚴經》最為關注,又是補缺,又是再譯,可謂不遺餘力。早在東晉時,北印度人佛陀跋馱羅(覺賢)來華,在建康譯出《華嚴經》大本五十卷。後經沙門慧嚴法師、慧觀法師、學士謝靈運等人潤文,分為六十卷行世,稱《六十華嚴》。調露元年(西元679年)中印度人地婆訶羅(日照三藏)來華,帶來梵本華嚴經。法藏大師對《六十華嚴》有兩處脫文。於是上奏朝庭,奉命與道成,薄塵等大德譯出脫文,細心補遺,武則天即位後,又遣使赴于闐求索《華嚴》梵本,並請實叉難陀(喜學)同來主持譯事。此次譯經,十分隆重,譯者規格很高,由梵僧戰陀、提婆譯語,師筆受,複禮綴文,義淨法師、圓測法師、弘景法師、神英法師、法寶法師等證義,自證聖元年至聖曆二年(西元695-699年),五年功畢。共成八十卷,世稱《八十華嚴》。實叉難陀譯本,比以往譯本增添了九千偈,仍缺日照法師所補脫文。法藏大師又將脫文補上,成為《華嚴經》的第四個譯本。東晉譯本和唐譯本都缺日照法師所補的脫文,很可能原本就有兩種不同的譯本。從法藏大師參加《華嚴經》的翻譯過程來看,他對該經的翻譯與補遺的貢獻是巨大的,也說明他對該經是深有研究的。
  法藏大師除了參加翻譯《華嚴經》外,還參與了一系列重要佛典的譯事。史載唐高宗調露元年(西元679年)始,法藏大師奉旨與地婆訶羅以及道成法師,薄成法師,大乘基法師等,共同翻譯《密嚴》等經,《成實》等論,後共成十多部,二十四卷。武則天久視元年,(西元700年),法藏大師應詔在洛陽三陽宮與實叉難陀、彌陀山共同譯出《楞伽經》。二年後,又在長安清禪寺與實叉難陀譯出《文殊師利授記經》。長安三年(西元703年)師奉詔為證義,與義淨法師等華梵僧十四人,共譯《金光明經》等二十一部,一百十五卷。唐中宗神龍元年(西元705年),師應詔與彌陀山共譯《無垢淨光陀羅尼經》。次年奉詔於西崇福寺與菩提流支同譯《大寶積經》師為證義。景龍二年(西元708年)奉旨於內殿,與義淨三藏同譯《藥師經》。後二年,又應詔與菩提流支續譯《大寶積經》,與中書陸象山、尚書郭元振,宰相張說潤文,譯成共一百二十卷。由上可見,法藏大師後三十多年幾乎是不間斷地參加譯事,其職責以證義居多。譯經有一定的組織規制。證義是審閱佛典譯文文義,把關以保證品質,可見其重要,也表明法藏大師是當時佛學界的佼佼者。
  而法藏大師很重視培養弟子。崔致遠在〈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德法藏和尚傳〉中說:從學如雲,莫能悉數。其錚錚者,略舉六人:釋宏觀、釋文超、東都華嚴寺智光、荷恩寺宗一、靜法寺慧苑、經行寺慧英,並名雷於時,跡露於後。法藏大師弟子很多,著名的有六人,如慧英法師著《華嚴感應傳》,宗一法師繼承法藏大師撰成《新華嚴經疏》二十卷。慧苑法師是法藏大師的上首弟子,撰有《華嚴旋複章》一部、《大乘權實義》二卷、《新經音義》二卷,又續師未完成的《新華嚴經略疏》,作《新經刊定記》十六卷。法藏大師弟子中有不少比丘尼,她們主要是護律棲禪,其中也有著名的,如法澄法師,曾為紹唐寺和興盛寺的寺主。由於法藏大師培養了一大批弟子,就有了形成宗派的力量基礎,並使本宗的華嚴學說得以繼承和弘揚。
  三、法藏大師的學說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法藏大師生逢其時,生涯平坦,在武則天等最高統治者的大力支持下,把佛教組成為一個新系統,構成新觀門、教相,開創了華嚴宗。而華嚴宗系的命脈也因他而久傳不絕。法藏大師有弟子多人,其中以慧苑法師為上首。據傳慧苑法師有弟子法銑法師(西元718-778年),法銑法師有弟子澄觀大師,稱華嚴宗四祖,澄觀大師弟子宗密大師為華嚴五祖。宗密大師逝世不久,隨即發生會昌滅佛事件,經論銷毀殆盡,華嚴宗和其他宗派同樣受到打擊。到宋初,長水子睿法師(西元965-1038年)弘傳宗密大師之學,華嚴宗得以復興。子睿法師弟子淨源法師(西元1001-1088年),在浙江一帶作疏宣導,大力弘場華嚴宗義,時稱中興教主。又有道亭法師、觀複法師、師會法師、希迪法師四人,分別撰法藏大師《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的注解,世稱宋代華嚴四大家。元代有文才法師(西元1241-1302年)等傳承華嚴學說。迄至明末雲棲朱宏大師(西元1535-1615年)憨山德清大師(西元1546-1623年)、藕益智旭大師(西元1599-1655年)也都研習法藏大師的思想。清初續法大師(西元1641-1728年)撰有多種著作,弘闡法藏大師的學說。清末有楊文會(西元1837-1911年),廣究諸宗,尤為服膺華嚴宗的教義。同時有月霞法師(西元1861-1918年),創辦華嚴大學,也以大力弘揚華嚴宗著稱。華嚴宗雖自宗密大師以後,漸趨衰微,但一種二百多年來,其學術傳承沒有斷絕,表明了法藏大師學說的持久生命力。法藏大師開創華嚴宗的業績是佛教史上的一座豐碑,奠定了他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歷史地位。
  四、對東亞地區佛教文化的影響
  法藏大師對於韓國華嚴學的流傳與日本華嚴宗的創立的作用是巨大的。和法藏大師同時代的韓國人義湘法師(西元625-702年),二十歲出家。西元6050年和元曉法師共同計畫渡海入唐求法,後元曉法師放棄計畫,義湘法師也直至西元661年才入唐,到陝西終南山至相寺,從智儼和尚學習《華嚴經》,時與法藏大師同學,相與鑽研求索,情誼篤厚。義湘法師師事智儼和尚七年,在智儼和尚去世後,返回韓國。隨後在太白山創浮石寺,並在印海、五泉等名鐔傳播華嚴義理,弟子中知名者有悟真、智通、真定、表訓等十大德,學徒雲集,被尊為東海華嚴初祖。西元692年,法藏大師弟子勝詮法師返國回韓國,法藏大師順便托帶所著《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和《華嚴經探玄記》等,連同所寫書信給義湘法師。書曰:夙世同因,今生同業,得於此報,俱沐大經。特蒙先師,授茲奧典,希傍此業,用結來因,但以和上章疏,義豐文簡,致令後人多難趣入。是以具錄微言妙旨,勒成義記,傳之彼土,幸示箴誨。”“想乃目閱藏文,如耳聆嚴訓,掩室探討,涉旬方出,召門弟子可器瀉者四英(真定法師,相圓法師、亮元法師、表訓法師),俾分講《探玄》,人各五卷。義湘法師還深情地對弟子說:博我者藏公,超予者爾輩。法藏大師和義湘法師互相尊重,交流學術,成為中韓佛教古德間弘揚華嚴義理的佳話。法藏大師對於華嚴學在韓國廣泛流傳的作用,正如朝鮮崔致遠所評論的:《雜華》(《華嚴》)盛耀蟠桃,蓋亦藏之力爾
  法藏大師創立的華嚴學,還經由弟子韓國人審詳法師返國傳入韓國。後來審詳法師赴日本住大安寺,於西元740年應請在金鐘道場宣講《華嚴經》,為日本講《華嚴經》的第一人。法藏大師的學說經審詳法師輾轉傳給日本僧人良辯法師,開創了日本的華嚴宗。良辯法師建東大寺,為華嚴的根本道場,盛弘華嚴學,至今猶存。此外,當時洛陽大福先寺道睿法師,應來唐日本學僧榮睿法師、普照法師之請,於西元736年齎同《華嚴經》章疏赴日本,弘揚華嚴宗的學說,對於傳播法藏大師華嚴學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法藏大師的哲學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法藏大師佛教哲學思想的影響是廣泛而持久的,他的學說一直為中外佛教華嚴學者所繼承和發揮,也為哲學家所重視。法藏大師的重要著作《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不斷地有後人的注釋和發揮。上面提到宋代華嚴四大家都為《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作注釋,即道亭法師所作名《義苑疏》十卷;觀複法師所作名《折薪記》五卷,已佚;師會法師所作名《焚薪》二卷,又作《復古記》三卷或六卷;希迪法師所作名《集成記》六卷,其中《義苑疏》和《復古記》,都是重要著作。日本華嚴宗著名僧人凝然法師(西元1240-1321年)不僅撰《五教章通路記》五十卷,還作《探玄記幽洞鈔》。又日本華嚴宗著名僧人鳳潭法師(西元1654-1738年)也作《華嚴五教章匡真鈔》十卷,還有日本其他華嚴僧人所作有關《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的注解多種。此外宋代淨源法師所著。《金師子章雲間類解》和《妄盡還源觀疏鈔補解》,也都是闡發法藏大師哲學思想的重要著作。
  法藏大師以其出眾的哲學智慧,豐富的哲學思想、眾多的哲學著作和廣泛持久的思想影響,而成為一代世界哲人,永載史冊。由此又可見,當代中國哲學史著作都設專章論述法藏大師的哲學思想,就不是偶然的。雖然他的五教說在當時有種種的異論,但其義理本身也是教我們如何地去實踐修行。因此,他給後人的哲學遺產一直不斷的為爾後的學人思考、咀嚼、研究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