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密圓通是法王正道,--9
“善”用。善於作將帥的人,不逞其勇武;善於作戰的人,不被激怒拼命;善於戰勝敵人的,不與敵對鬥而勝;善於用人的,對別人很謙虛。這叫做與人無爭的美德,這叫做能利用別人的力量,這叫做壯大天“道”,這是自古以來的準則。
用兵之“道”。用兵的人有這樣的說法:我不敢主動挑起戰爭,確是不得已而應戰,我不前進一寸,而寧可後退一尺。這叫做出兵行軍卻不見行列,奮臂上舉卻不見手臂,握起武器卻不見武器,這樣就無敵於天下了。禍害中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輕敵幾乎等於喪失了我的三寶。所以舉兵相爭時,雙方力量適當,那麼心懷慈柔,悲憤的一方必定獲得最後的勝利。“不戰而善勝”。
人人都說德,修行人的德到底是什麼?卻又無幾人能說得出。蓮池大師提出,德行表現在十個方面的修持。
第一清素(清高樸素);第二,嚴正(能為人師表);第三,尊師;第四,孝親;第五,忠君;第六,慈物(對下屬眾生慈悲);第七,高尚(斷愛染);第八,遲重(隱居);第九,艱苦;第十感應(種善得善果)。
蓮池大師認為上述是人道十修,修好了人道方可修佛道,否則一是修不成,二是落入歧途淪入地獄。
有“德”無“德”。高層次的“德”不自認為有“德”,因此才是真正的有“德”。低層次的“德”自認為不喪失“德”,因此實際上是沒有“德”。高層次的“德”是順其自然,無意表現它的“德”。低層次的“德”是做道德事,有意表現它的作為。高層次的“仁”有所作為,而無意表現它的“仁”。高層次的“義”有所作為,而無意表現它的“義”。高層次的“禮”這個東西,是忠、信的淡薄,邪亂的禍首。所謂先知先見之明,不過是“道”的浮華,而且是愚昧的開端。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於淺薄,存心樸實,而不居於浮華。所以要捨棄淺薄與浮華,而選取敦厚和樸實。
行事能成其大。以順其自然的態度去做為,以不攪擾的方式去做事,以恬淡無味的感覺當作味。“道”能化小為大,化少為多,用恩德報答怨恨。對付困難要從容易的入手,實現遠大目標要從細微而入手。天下的難事,必然從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然從細微的做起。因此,聖人始終不自以為大,所以能成就大事。輕易允諾的,必定信用不足,把事情看得過分容易,必定遭遇困難更多。因此,聖人遇事總多考慮,寧可把它看得艱難,所以他終歸沒有艱難事。
從細小處著手防患於未然。事物穩定時就容易維持。事物沒露徵兆時容易籌謀。事物脆弱時容易分解,事物微小時容易消除。因此要在事情還沒有發生時處理它,要在形勢還沒有發生動亂時治理它,合抱粗的大樹,由細小的幼芽長成。九層的高臺,由一筐一筐土築起。登上百仞的高處,從足下第一步開始。勉強作為反而會毀壞它,把持不放反而會失去它。因此,聖人順從自然不妄為,所以沒有失敗,無所把持,所以無所失去。民眾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時失敗。如果做事最終還能像最初一樣謹慎,那麼就不會壞事了。因此,聖人把沒有欲望當作欲望,不要貴重難得的財物,學習人所不學的道理。一反眾人的過錯回歸於道,用此輔助萬物的自然生成發展,而不敢輕舉妄為。
因為一切無常,所以我們應趕快尋找一個歸宿,終算幸運,找來找去,終於信佛了。信佛,能令我們得常樂我淨----究竟之樂,因此我們應信佛,但也並不是說只是“信”便可以了,也要依法修行。若只信而不修行,有如說食數寶,與自己本身了無相干。故古人說:“道是要行的,不行則要道何用?德是要修的,不修則德從何來?”所以我們應該躬行實踐,常把生、死二字掛在眉梢,把道、德二字放在腳下。因為道德二字是為人的根本,如樹木之有根一樣。有了道德,我們才能立得住腳,反之,腳下無根,則無處可立,進退維穀,不能有所作為了。要是我們能把這二字實踐,那麼,人格固然可以立得住,而一切亦自然可以成功了。所以說:“道德二字是做人的根本”。論語亦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務本才能生出道,這是古有明訓的。
從合群中廣結人緣,從工作中發揮熱忱;
從節儉中樂於喜舍,從勤奮中創造明天。
四、般若的威力
《天地八陽神咒經》。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諦聽,吾今為汝解說,八陽之經者,八者、分別也,陽者、明解也,明解大乘空無之理,了能分別八識因緣,空無所得,雲何八識名為經,八陽名為緯,經緯相交,已成經教,故名八陽經。八者八識,雲何名八識?眼是色識、耳是聲識、鼻是香識、舌是味識、身是觸識、意是分別識、六根是六識、含藏識、阿賴耶識、是名八識。明瞭分別八識根源,空無所得,即知兩眼是光明天,光明天中,即現日月光明,世尊:兩耳、是聲聞天,聲聞天中即現無量聲如來。兩鼻、是佛香天,佛香天中即現香積如來。口、是法味天,法味天中即現法喜如來。身、是盧舍那天,盧舍那天中即現成就盧舍那佛,盧舍那鏡像佛,盧舍那光明佛。意、是無分別天,無分別天中即現不動如來,大光明佛。心、是法界天,法界天中即現空王如來,含藏識天,演出阿那含經,大般涅槃經。阿賴耶識天,演出大智度論經,瑜伽論經。善男子!佛即是法,法即是佛,合為一相,即現大通智勝如來。佛說此經時,一切大地,六種震動,光照天地,無有邊際,浩浩蕩蕩,而無所名,一切幽冥,悉皆明朗,一切地獄,立皆消滅,一切罪人,俱得離苦,皆發無上菩提心”。
即知身心是佛法器,內無身心,外無世界,徹底皆空。不光是身心空,十方世界,山河大地、房子、財物、有情無情,透過一切有相去觀空,這即是觀想真心,不被假相所迷惑。《金剛經》上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對一切有形相的事物,立刻曉得它當體即空,不被假相迷惑,自然就得自在了。身輕心安,空樂無分。無邊無際的法界,無邊無際的虛空,空明淨寂,這才是真正我的身子,這個身子是諸佛的法身。法界藏身,平等法身,就得大自在了,就是轉色蘊為大圓鏡智。好象一面鑒照於法界的大圓鏡,我在大圓鏡當中,大圓鏡就是我,虛空光明就是我。現前的我是假我,是幻相光影,是空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都心遍虛空,佛也,眾生也,自心也,三無差別,這個就成了平等性智。然後在這個大圓鏡智、平等性智,以及法界的自性上,觀一切不空的東西和事情,就是說整個的虛空裏包含著無邊無際的佛土,無邊無際的山河大地,也包含著無邊無際的世界,這些世界中有完全無苦的極樂世界,也有極苦的世界。由於善巧觀察,轉變想蘊為妙觀察智,由不斷殊妙觀察,轉變行蘊為成所作智。不了自心是佛法根本,流轉諸趣,墮於惡道,永沉苦海,不聞佛法名字。
證到這個“妙觀察智”,雖明辯是非得失,而無愛嗔取捨,雖平等處理一切事物,而不是不知是非長短,所以是大智用。
如求解脫而不出三界----欲、色、無色界者,是未了脫生死,如隔靴搔癢,力所未逮也。雖唯有宗教徒可修持達到無色界頂層----非想非非想天,經八萬大劫(每一大劫是地球一次成滅計)還當墮落,仍依前業緣起,而所墮落、輪回,由此可見,了脫生死一事,是多麼難了。那你就長期不懈,每分每秒慈悲喜舍,才能肉身與本尊自性上師超出三界。
肉體超三界,本尊自性上師萌發,菩提願,菩薩道隨之流出妙用,達到止觀禪修。
圓教。是指大乘中演說實法登峰造極之教,專接最上利根之人。堅定信念,達到禪淨雙修。圓是圓融自在,一切無礙之義,又是圓滿具足,福足、慧足、明足、行足、圓全俱足之義。《華嚴》與《法華》都屬圓教。宣說圓融具德的一乘法。至於天臺判教,分為藏、通、別、圓四教。對於圓教亦稱圓頓教。是頓著、頓極與頓足之義。由於諸法圓融,所以一法中,可以圓滿一切法。一念開悟,就可頓時圓滿佛果,所以稱為圓頓,可見圓頓的法極端殊勝。
須知無垢識及大圓境智主要是變現佛的法身、自報身及二身所依之土,平等性智主要是示現他受用身及土以度濟十地中的聖位菩薩。妙觀察智主要是現三類化身以度有情。所謂三類化身,一是現千丈大身,為地前加行位菩薩說法,二是現丈六金身,為地前資糧位菩薩,以及聲聞,獨覺,人天大眾說法,三是現隨類化身對三途有情而行拔濟。
頓悟成佛,主要是成就如證道歌所說“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在教下稱之為見性登地,初破分別我、法二執。斷分別煩惱、所知二障,六識初轉妙觀察智,七識初轉平等性智,生如來家,紹繼佛種,故亦可方便說為成佛,可是根據五種性說,亦可大乘人或無上乘人,能依此“以少方便,速證菩提”雲妙法修學,佈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般若共進齊修。當然會現生見性,迅速入道。“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此類小根性人,當然不能接受此無上甚深妙法,更談不上於現生中見性入道。在三乘中有不定種性,若聞是經、善根微薄,雖能信受而不堅。雖能信受而無恒。若聞此迅速入道,頓悟成佛之妙法,亦可以鼓舞其積極性,精進行持,雖不能於現生迅速見性入道,但亦能使之在福德智慧的集積上加快其速度,而縮短其入道的歷程,故學人對此慎勿狐疑不信,而助長其自卑感或懈怠放逸的惡習,以至虛度一生,終無所成!
第七章 身、口、意三業清淨,達到超凡尊貴,淨身定慧
一、大勇識者相
我們作為修心的行者,是以菩提心來攝持一切教授,乃至一切的違緣,一切命運的坎坷和不平,我們統統用菩提心來接受它,化違緣為順緣,化一切為可能,得大勇識者相,具備這種大丈夫相。
不管男性、女性都應具備這種大丈夫相,具備大丈夫的這種氣概,拿得起、放得下。敢於承擔一切眾生的重荷,把眾生的苦難一肩挑。而不是讓你具備大丈夫的形象。
女性要具備了大丈夫相,同樣也能成就。顯宗裏說女性不能即身成就,密宗裏卻把女性提到了一個至高無上的位置,視女性為智慧的象徵,我們的女同修應該為此而感到自豪!就修行的角度來講,女性有許多地方優於男性,比如天性慈悲,能夠對上師生發起無垢的信心,輕易就獲得三寶的大力加持等等。從歷史上看,女性成就者還是很多的,像經典上記載的龍女八歲成佛,“斷”法的傳承祖師瑪姬拉准,還有當今光明女活佛,美國的女活佛阿貢拉姆等等。這都是公認的女性成就者。
當然,相對於男性來說,歷史上的女性成就者也確實不多,為什麼呢?主要是性格方面的原因,大多數女性情緒勝於理智,發不起真正廣大勇猛的心,比較優柔寡斷等等。到了關鍵的時刻往往上不去。而大多數男性心力強悍,有堅強的毅力,容易靠自己的精進苦修而成就。所以男性、女性在修行上各有千秋,只要能克服各自缺點,具備敢作敢當、當機立斷的大勇識者相,都能成就。
我沒有男女的分別和偏見,我的弟子中很多都是女性,她們對法都很虔誠地追求,比如有一位女弟子,她非常虔誠,對密法對上師也非常有信心。她比誰都忙,在上師講法時就要去做飯,但她身體雖然忙,心裏卻始終在祈請自己的上師,始終跟上師和法相應。更主要的一點是:大家知道什麼是密法的根基嗎?我告訴大家,這就是密法的根基!依靠對上師的這種堅定信念決定能成就!
二、五道十地
雖然無上密有眾多的法門,每一個法門都能讓我們成佛,但成佛的總體程式是什麼,從凡夫到成佛要修些什麼內容呢?這是按照次第來的,概括來說,如果按道地來進行劃分,成佛需要經歷五道十地的階段: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首先修資糧道為成佛準備好一切福德資糧,我們從發起菩提心的那一刹那,就已經進入資糧道。然後修加行道,為成佛奠定好基礎。加行道修合格後,就進入了見道,見道就是實證了空性,進入登地菩薩的行列,這時就獲得了勝義菩提心。見道後就進入修道。見道還只是斷除了煩惱障,獲得自我的初步解脫,雖然煩惱的根已斷除了,但還有微細的習氣存在,還有所知障沒有斷除,所以還要繼續往下修,修道在顯宗來講分十個層次即十地,在密宗來講十三地。然後在十地來臨成佛之前,接受金剛持佛的密法灌頂,證圓滿次第的第三層次勝義光明,然後光明幻身雙運,破除最細分所知障,到達十三地持金剛地,就進入無學道,圓滿四身無上成就。所以如果你真正的明瞭顯密道次,就不會對成佛感到迷茫,不會再感到成佛是虛無縹緲的東西。它看來是那麼的親切,有目標可以追求,有次第可以遵循,有方法可以實證!
須知成佛是智慧的成就,不是靠你在那裏盤腿蠻幹,不是靠你斷章取義的抽出某一個法門,就可以成就雙運金剛持的果位了。無限悲憫苦海眾生的大悲心,和洞徹宇宙真理的智慧,兩者發揮到極致,使成就了無上佛果,所以佛陀被稱為兩足尊,就是福德和智慧圓滿具足,所以成佛的過程,也就是積聚福慧二資糧的過程。如果說密宗比顯教殊勝的話,就在於它的方便法門,能用生圓次第等殊勝法門迅速圓滿成佛所需要的福慧資糧,把顯教需要三大阿僧祗劫才能完成的資糧用一生的時間來完成。“即身成佛”還必須具有五禪那佛(大日、阿閦、寶生、彌陀、不空成就)的五種智慧(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但這種“智慧”,必須由師父直接傳授指導才能得到。
佛教自從釋迦牟尼佛創立以來,已經經歷了2500多年的歷史。由於漫長的發展過程和不同的傳播地域,使一切用語言所說的佛法產生了差異,出現了南傳佛教(上座部小乘佛教)、北傳佛教(大眾部大乘佛教)、東密(包括唐密、台密)、西密(即藏密)等各種宗派。各宗各派雖各有其見解,但實際上只是教相上的分別,其根本教理是無二無別的。也就是說大小二乘、顯密兩宗雖在傳法、修法的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在基本見道哲理上是相同的,這是因為“無密不顯,無顯不密”猶如陶土製成的各種用器一樣,其形狀不同而質地用料是相同的。唐密則認為印度的龍樹入龍宮請《華嚴經》開鐵塔傳密藏,而為中國顯密八宗的共同祖師。藏文大藏經《甘珠爾》,有六十二部大乘經典,其中一半是金剛乘的經典。
講到修行者的十二個等級,若想從本級向上級修,除打坐入靜之外,在理論上尚須解決什麼問題呢?今向行者介紹一段觀音與釋佛在這個問題上的討論。
觀音意在普度眾生,但見不少眾生在修行,只是層次上不去,故而請釋佛講講,從理論上解釋上不去的原因,釋佛曰:
一地的修行者,存在兩個問題:執著於法(即有為法)而不能令“真我”自如;常受惡趣感染,於心不靜。只有克服上述兩點方可升級。
二地者。常有微細誤犯,致使心不安;有種種業趣,總想有點作為,於心不靜。
三地者。欲貪愚癡,急於求成,反而不成;自認持咒圓滿,其法圓滿。
四地者。等至愛愚癡;法愛愚癡即愛心過重,偏離中道。
五地者。出現了光的海洋。是在生、死面前愚癡;是一味追尋涅槃。
六地者。溶進了光的海洋之中。是諸行流轉愚癡;是相多現行愚癡。
七地者。羅漢位。沉溺於能觀微細相現行;偏於無相作意方便。
八地者。沉溺於無相作功用;沉溺于相自在。
九地者。沉溺於無量說法;沉溺于辯才自在。
十地者。沉溺於持著大神通;持著能悟入微細秘密。
十一地者。佛地。持著於能極微細一切所知境界;但仍有極微細障礙去吸引其注意力。
從上述兩位特級超人的研討中可知,每一級中都有兩個問題,每一級的人仍在抓緊修行,以解決這兩個問題。各級修行者可對照一下自己的級和該級的問題,就會找到升級的方法了。釋佛深明大義,不愧人們稱其為本師釋迦牟尼佛。
還可以看出一個問題,即四級以下的修持者,持戒至關重要的,不死持戒,很難破解該級所存的問題。故而佛說,修行者要以戒為師,是指對四級以下修行者而言的。
人人都可以打坐入靜,但人人又不肯去打坐入靜,關鍵就是個“戒”字。不持戒,只是打坐,做做樣子而已,雜念紛飛,無法入靜,層次也就無法上升,問題就在這裏。
習藏密的人之所以有成就者多,關鍵在於藏密的戒是十分嚴格的,除了顯宗規定的五大根本戒,一日八戒,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薩戒之外,藏密還有密戒。總而言之,四級以下修行者,若想上層次,要從戒字下手。對於在家人而言就是五戒、八戒和菩薩戒。而且不能是受了戒就算完了,每月初一、十五,還要誦戒,加深印象方可。
三、密教之殊聖
(一)藏密之淵源
在西藏無論是寧瑪派、格舉派,還是薩迦派、噶魯派猶如雪山頂的雪水融化一般,分為四流,皆遵循小乘、大乘、密乘的教理循序漸進,皆認為密宗是建立在顯宗的小乘、大乘的基礎上的,顯宗是修習密宗的基礎。例如,在西藏顯宗教法的作法辯論和密宗教法的作法口頭傳授是並行的。許多修行方法如“觀”、“行”、禪定都是顯密共有的。即使是藏密在印度的祖師和蓮花生、阿底峽尊者等藏地祖師也都異口同聲地認為顯宗是密宗的基礎。所以,應該說藏傳佛教是顯密並舉的。不過,阿底峽尊者在《菩提道距論》的最後指出,密宗比顯宗的地位更高。並將密宗經典按等次分為四部分,宗喀巴大師也認為,成佛之道只有兩大乘,一是波羅蜜乘(顯宗),一是金剛乘(密教)。二者以金剛乘較為超勝,因為金剛乘是顯密二種悉地(成就)的寶藏,“較佛出世更為難得”。《大日經》把密宗的基本思想概括如下三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大意是要學密宗,首先要發立志成佛的菩提心。這種菩提心是成佛的種子,所以說它是因。其次,還得有救度眾生的大悲心。這種大悲心能夠執持各種功能,使之繁衍滋生,猶如樹根,能夠執持樹葉花果,使之繁茂而不傾拔。所以說它是根本。方便為究竟,就是可以在一定的情況下,不必遵守佛家的一些戒律。中國近代律宗大德弘一大師也曾說過:“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為高深,修持最為深切,常人未償深窮研,輒輕肆譭謗,至堪痛歎!於十數年前,唯閱密宗儀軌,也償輕致疑議,以後閱《大日經疏》,乃知密宗教義之高深,因痛自懺悔”。
古代北印度是佛教密宗昌盛的地方,密宗的傳播者認為:人通過適當嚴格的修煉(這種修煉不在 權威 老師的監督下易出危險),可以產生特異的能力,這種外修所產生的能力可以加快內證的步伐,即加快徹悟解脫的步伐。所以,密宗的修煉並不在於發展這種個人的超自然的能力,這種功能只是成就佛果的一個副產品或派生物。這種密宗的修行方法在藏地受到歡迎並予以接受。其之所以引起共鳴的原因,就在於它的一些方法與藏地固有的本教在實施方法上(不是教義)是極為近似的。所以,印度佛教密宗在傳入西藏後,就與西藏傳統的固有的宗教信仰發生了結合,這就賦予了藏傳佛教一種特殊的傳法、修法形式。這是佛教發展史的變異。這種變異應該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佛教傳入漢地亦受漢文化的影響,產生了中國佛教所特有的禪宗、華嚴宗、淨土宗。中國土生土長的儒教、道教也受到了佛教的影響。因此,對密宗特別是對藏傳佛教密宗有疑問的人,實際上沒有完整地瞭解整個佛教傳入中國的歷史。如同基督教在歐洲傳播的情況一樣(西方學者認為:如果佛教在中世紀傳播於歐洲的話,那就會出現酷似基督聖人的菩薩和羅漢),佛教這一外來文化與中國不同民族地區固有的信仰和文化重迭、並存,它們之間既有相互聯繫,但更多還是佛教對其他文化的融合。這就產生了中國佛教的十大宗,產生了顯宗與密宗,產生了非常獨特的藏密無上瑜伽。
當然也不能否認印度佛教密宗在傳入藏地時所出現的顯密問題。首先,許多人認為找到了一條解脫的捷徑,從而放棄了顯宗的基礎。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於這條捷徑,因為密法只宜傳於經過考驗挑選的人,這就好比不是任何一個普通人都能乘坐太空船一樣。其次,著名的漢番僧諍,即著名的“頓漸爭辯”會。西元8世紀末藏王赤松德贊為了顯密的取捨,頓漸(即頓悟、漸悟)之爭而抉擇不下,因為顯宗特別是禪宗已經在藏地弘揚多年了。藏王特別邀請了漢地禪僧摩訶衍那與密宗大師蓮花戒舉行公開辯論,辯論共持續了三年。最後蓮花戒獲勝,密宗為西藏所獨尊。這兩件事說明瞭一個辯證的獲勝也同藏民族的傳統信仰和民族性格有關係。但藏密並沒有否定禪宗,禪宗的影響也依然存在。千條江河歸大海,藏密古德也曾以密法印證過禪的境界,稱禪為“大密宗”。所以釋迦牟尼佛拈花示眾,以心傳心,教外別傳的禪宗,不但發展了顯宗的大乘系流,而且也發展了密宗系流。
“密宗”一詞源自本義為“續”,藏人稱經典為“續”。正式應稱為“金剛乘”或“咒乘”。密宗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講究上師的口傳心授和歷代祖師的傳承系流。
古代祖師在正常教學之外,用心法去傳授,此屬密傳,弟子中修到那個層次了,就得到了。沒修到那個層次就得不到。對於沒修到那個層次的弟子,在達不到那個層次之前就永遠得不到真傳。
密宗的“密”即指上師所傳之法要保密,又指所傳之法周密、緻密。其原因在於密宗認為一切密法的修、觀、念咒都是不可思議的,是無法討論的,只有信得過,照著做,自然水到渠成。有人又將密宗的“密”比喻為一壺待沸的水,不宜總是揭蓋,揭蓋則熱氣白白跑掉,而水就不容易開,需要更長的煮沸時間。密宗的“密”又有珍貴之意,珍寶就不能像地上的土一樣任人踐踏、揚棄而應收藏,封閉于秘處。如有能尊重密法,奉為至寶者,才秘密付於或傳給。密宗之密又指須防範各種修行的障礙,俗語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能守秘密就可以防止不必要的魔障出現。所以藏密古德莫不稱讚能守秘密的修行者就容易成就。藏密最初都是由蓮花生大士傳下來的。只是上師傳承略有不同而分為幾個系流派別。但各派在教法上實無多大差別,大同小異。例如噶舉派藏地二祖米勒日巴在未遇瑪爾巴以前,曾經廣學甯瑪巴(又稱舊教)之法。從師十位。米勒日巴遇見瑪爾巴派也是由寧瑪派上師推薦和授記的。所以,噶舉派(白教)與寧瑪派(紅教)淵源很長,二派在見行上的相似之處也很多,近代以來紅白二教幾乎合流。不過,藏密瑜伽各派在見、修、行、果上又各有千秋,後人對此做了總結:“紅教的見,白教的修,黃教的戒”。
(二)密宗氣脈的理論
人體主要的氣脈是三脈七輪。三脈是中脈、左脈和右脈。中脈是最重要的一條脈。藍色,在脊髓中間,由海底至頭頂。海底即肛門前的一片三角形地帶,相當於會陰穴,又稱為生法宮。如果是女性的話,海底就是子宮。在中脈的兩邊,有左脈和右脈,與中脈平行,距離極近。左脈為紅色,右脈為白色。左脈下通右睾丸,右脈下通左睾丸,女性則通子宮。因為氣脈是交叉的,它的路線與神經有關,所以右邊病時則左邊痛,左邊病時則右邊痛。三脈是肉眼看不見的,只有在靜定時,氣脈通了,自己才會看見它們。
七輪是海底輪、生殖輪、臍輪、心輪、喉輪、眉間輪和頂輪。此外還有一個梵穴。
海底輪——在脊柱下之基處,肛門二指之上,所在地約四指寬,相當於男性會陰穴,女性子宮口之上,又名基礎輪。因其餘之輪皆在此輪之上,此輪為所有輪之力量與精神的供應處,其形有4葉。印度古瑜伽即認為,有靈蛇(又稱拙火、靈力、靈熱、軍荼利)以三蜷半之形,其頭向下垂落,在此中睡眠。此輪對人體機能、能性腺、腎臟有關。
生殖輪——在生殖器根處,其形有6葉,主管性腺,卵巢、睾丸、前列腺等。
臍輪——在肚臍處,其形有10葉,乃一極重要的中心點,相當於道家的下丹田部位,主管脾、肝、胰和腎上腺等。
心輪—-位於心窩處,有12葉,主管胸腺、心臟、肺臟等。
喉輪——位於喉輪根處,有16葉,主管甲狀腺、扁桃腺、唾液腺。
眉間輪——位於眉心處,有2葉,主管腦下垂腺。
頂輪——位於頭頂內,形如千葉蓮花,即喻有一千氣脈。由此輪出發。海底輪之靈蛇(拙火)醒覺,經各輪上升到此輪,便與明點(又稱大自在)會合,修持者可享無上之大安樂,故名大樂輪。主管松果腺。
梵穴——位於兩顱頂骨與後頭骨之間,即初生嬰兒頂門跳動極軟之處,另一說在頂輪處四指外之上方,離開頭頂。在這裏人體放出光芒,中脈以此為出口。
密宗七輪之學說,與近代科學家發現的人體的7個主要查克瑞的學說,在位置上和作用上基本一致。
密宗又認為,人體的氣以其走向及功能,分為命根氣、下行氣、平行氣、上行氣和遍行氣五種。
身密修氣脈之法,主要是醒起在海底輪沉睡之拙火,逐輪上升,最後到達頂輪,與明點相會合,進入三摩地(入定),流下甘露(又名聖灑),滋潤全身,得大安樂境,藉以治病,強身、延年、產生人體的超能力。
宗教、古瑜伽、古巫學、現代氣功學均是“心理學”“心術學”,是研究和實施對心靈的淨化,為求展示心的原始面貌,以求得另一方向的進化。
(三)藏密瑜伽修持觀
藏密早期所傳的密法為事部、行部、瑜伽部三個層次,統稱下三部瑜伽。其金剛界、胎藏界的藏文經書是直接從梵文翻譯過來的,其中有無上部瑜伽的理趣,但無實修氣功的方法,是無上部瑜伽的加行和準備。近代漢地流傳的新譯藏密典續多屬無上瑜伽的儀軌及其加行,而未傳詳盡的下三部瑜伽。
藏密瑜伽四種功夫:念誦、觀想、氣功、光明定。其中念誦居首位,這也是密宗又稱真言宗的由來。但真言宗多指僅修下三部瑜伽的唐密,東密。藏密無上部瑜伽偏重氣功,而下三部瑜伽則注意聲字的實相——念誦。念誦一法有深有淺:淺者如事部、行部的念誦,多為誦咒,念佛菩薩聖號,略深為瑜伽部的月輪觀,阿字觀等,需配合無我空性法義而修,非是一般念佛誦可比,最深者則有金剛誦,屬於無上瑜伽部,需配合智慧脈,智慧氣、中觀見、勝義灌頂等修。
藏密頭一個修行瑜伽就是事部。事部為身密、語密、意密的三密相應,亦即結手印、念咒、靜定三位一體。事部就是事奉供養本尊,又稱“作密”,即指行者製作供品,佈置壇城,以便“從伴乞悉地”即向觀想的對生本尊乞求修行成就。所以,事部瑜伽是一種週邊的表現形式,而並不是具體實修。但事部對本尊護法的供養亦體現在其他次第瑜伽的正式修行儀軌中,都必須用糌粑或酥油做成各種樣式的食品作為供養之用,這種食品叫作“食子”。後來做食子的技術逐漸發展成一種食品藝術,這就是在藏曆新年時各寺院製作的有各種彩色圖案的大型酥油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