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思想的現代意義--2

分類:華嚴宗
2012/10/15 07:42

  在中國的華嚴宗有當作宗教實踐體系的觀法。其觀法與天臺的止觀不同,是教義即觀法,也就是華嚴的教義是在深入觀想中現前能證悟的境地。所以,法界緣起的世界不是在凡夫、眾生面前所展開的世界。但是,若以現代的意義來思考的話,單在產業社會中已喪失自己主體性的現代人,法界緣起的思想,尤其是事事無礙法界的存在現象,能使其回復主體性。
  處於高度發達的現代產業社會的人們,已淪落成經濟機械置的一個附屬品的位置,如果依照Erich Fromm表現,則充斥著逃避個人自由的現狀。特別是,資本主義的商品社會中,人們屬於為自己的生計而追求利潤為目的。因此,我們的日常活動必須是創造性的活動,不要系屬於資本蓄積利利潤追求。
  自己的一切並非由產業社會所規定,我們的活動必須基於自然和主體性,而從事積極性的創造活動來[實現自己]。個人不是被這種積極性的自由創造活動所孤立的原子,全世界可以成為一個調和的全體。具有無限自由的宇宙的中心體之事事無礙法界緣起的華嚴人間觀,給了現代人重要的啟示。
  (七)在法界緣起思想中,還有一點必須思考的是:反省在歷史上華嚴向來被採用為國定統治的意識形態。
  明顯的是,事事無礙的現象圓融論、現象絕對論是性起觀,即須經過海印三昧的根本直觀,始能證得真理。若僅作為一種思想來表現時,而否定了實踐的媒介,便成為簡易的絕對主義的世界觀(53)。
  華嚴的現象圓融論絕不是單只承認原原本本現實之事,所主張的圓融。事實上,在事理無礙的階段,能到達所謂的現象和根源的真理之圓融、無礙的哲學思惟之極致。
  事事無礙應該是經由事理無礙的境地,在宗教的直觀上展開的。因此,事事無礙之事若從凡夫的分別知,認為就是如實之事,而說它圓融的話,便成為完全不同的思想。那樣很容易產生現實的社會體制以及支配構造,甚至現實的矛盾也必須無條件的肯定,可能被利用為所謂支配階級的意識形態。
  華嚴思想曾被中國唐朝則天武后引用為強化封建制度的手段,這種方式也被應用於日本古代東大寺的建立。還有,在日本的近代帝國主義之下,也採用了法界緣起思想作為全體主義的理論根據,這點值得注意。
  高楠順次 郎 博士在一九三八年出版了戰時體制下教學局的《日本諸學振興委員會研究報告》,指出日本從開始時是全體主義,雖然有暫時不依規範,勉強推動獨裁政治,但到了明治維新又回復原來的全體主義。此外,他說佛教的最早創立也以全體性的原理作為理論基礎。因此,佛所宣說的全體主義是相關性的原理,若依照華嚴的用語,即所謂的法界緣起。
  法界緣起分成四法界。事法界,是現實的世界,日本把事的世界說為自古以來實際上就構成的。理法界,在理論上說是全體主義。但是,因為實際和理論、現實和理想都產生不一致,若希望沒有分歧發生,則必須合法化。在圓融無礙的場合,是事和理融通的世界,而成為事理無礙法界之階段的合法化。
  他把上述華嚴的法界緣起應用於日本這個國家,但又認同絕對理性,認為歷史的源流也是理性的表現,這種想法是受到黑格爾的影響。第四的事事無礙法界,他視之為全體主義。可是,儘管事和理是全理化、合法化,但近代文化所呈現的卻是事和事的對立,階級和階級的鬥爭,國家和國家的戰爭,人與自然的生存競爭。他將這種的對立現象規定為個人主義。如果不希望事和事的對立,就必然要有第四種的事事無礙法界。
  說明此事事無礙的原理,才能成為全體主義。
  為了說明事事無礙的全體主義,人舉出十玄緣起。敍述日本從最初到現在都存著全體主義,此意為[同時具足]。日本人的血都是互相組合交錯著,即是[一多相用]。我們不應只停頓在執著自我上,而應就他人的立場多加考量,天皇若能緬懷子民,其結果在下的百姓也會尊敬皇上一人之德,這就是[諸法相即]。而君主和民眾不對立時,即為[主伴圓融]。其結論有如下敍述:
  蓮華藏世界是華嚴的世界,這是一種理論,是佛教的全體性原理,是宣揚佛教的國家思想。其國家思想全是立足於無我思想。全體性原理經常被討論,而且還在繼續討論中。我們的日本國民,事實上已經落實了華嚴一真法界的全體性原理,似乎沒有一個日本人會背離華嚴的意趣,這是日本人的榮耀。雖然如此,但是我們的現實世界往往和我們的理想世界、理論世界不合。我們必須自覺在我們在實際世界裏,事的世事和事的世界產生分歧,這種現象是我們國民的罪過。因此,我們必須力圖進展到隨時都是[事事無礙法界]的實現,希望能到達這個理想。我想,若所有的一切都能與圓事無礙的進展一致的話,就能全體性的發揚日本精神。
  (八)總括以上所作的整理,其全體性原理完善呈現了華嚴的法界緣起,並以佛教為全體性原理來把握,並以佛教為全體性原理來把握。此外,華嚴的四法界說或十玄緣起說都與日本的全體主義的國家觀相結合。日本的國民遵照事事無礙法界原理,捨棄個人主義,追求以天皇為中心,向全體主義邁進。另外,蓮華藏世界也稱為日本,即向著與日本的皇道治化並列的佛道治北前進,必須所有的國民忘記自己、捨棄自己、努力發揚日本的全體精神。
  所謂事事無礙法界,指所有的存在和事象彼此沒有障礙,能互相融通無礙地運作,不僅全部是全部而且一個個的,千差萬別的個物、事象都堅守自己的分位,同時又能轉變為一個個的境地。因此,全體性原理是從佛的立場看性起的情形,因此全體性的原理不能用眾生的現實世界或國家之角度來看。
  我們寧可把它比喻成國家體制,尊重個人至上的民主主義原理,而不是以天皇為中心,國民必須捨棄自己的所有,僅獻身國家的全體主義。它應該是尊重每一個人的人權和能力,與國民全體調和,建設真正樂園的是以華嚴的法界緣起思想為基礎的政治理念。
  此又稱為個人尊重的原理,這時候個人並不是個體主義,而是指個人藉由自覺的慈悲發願所作的利他行。所以,全體調和的蓮華藏佛國淨土和霸權主義、或近代的全體主義,還是大東亞共榮圈等,都有距離的。
  五、華嚴菩薩道的意義
  作者:
  (一)華嚴菩薩道的意義,在《華嚴經》中,特別是〈入法界品〉所出現的菩薩行,要如何解釋的問題。
  在《華嚴經》中,〈十地品〉、〈如來性起品〉和〈入法界品〉都是重要的章節。若〈性起品〉所描寫的是佛的顯現,〈十地品〉是菩薩的修行階位的十地,則〈入法界品〉可以說是描繪善財童子在大乘佛教的修行階段,經由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最後成等正覺的過程。
  如果以〈性起品〉為頂點的《華嚴經》前半部的內容,所展開的是光明中覺悟的佛的世界,則後半部〈入法界品〉所描寫的是以善財童子象徵著立下菩薩誓願之佛子,無休止地向覺悟的世界邁進,是一般化的求道者的形象。
  因此,在《華嚴經》中佛的形象可分別為二種。第一種是不可思議的毘盧遮佛。例如,在〈心王菩薩問阿僧衹品〉第二十五(即《八十華嚴》〈阿僧衹品〉第三十),關於永遠的如來世界,佛自身僅一味地敍述: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在〈佛不思議法品〉第二十八,有關佛的不可思議世界,從三十一種觀點,每個觀點各舉十門,來說明各個十門,總共舉出三十門。
  儘管如來世界的景象不可思議,我們還是可以和佛的世界值遇。
  十方世界的無數菩薩都曾經是毘盧遮那佛的善友,毘盧遮那佛經過無法測知的長期修行,證悟圓滿之後出現於世上。不僅是毘盧遮那佛,甚至毘盧遮那菩薩至今仍住於離垢三昧,我們應到毘盧遮那菩薩那裏恭敬禮拜等。
  我們所認為的法身佛,事實上是從菩薩的時期開始,菩薩究竟是怎麼覺悟而成佛的呢?所以,在《華嚴經》中出現的佛往往是不可思議的超越者、絕對者,同時也以和我們一起修道的行者姿態出現。這是《華嚴經》具有的特徵,同時被稱為果上現法門的《華嚴經》,是貼近我們眾生的重要象徵意義。
  (二)此〈入法界品〉是一位求道者——長者子(sresthri-daraka)善財(Sudhana),抱著[何謂菩薩道]的疑問後,得到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的指導,依序地尋找五十二位善知識,接受教導,最後終於進入象徵慈悲的普賢菩薩的真實世界的法界,完成了菩薩行求道故事。
  發心的善財,因文殊菩薩的誘導,最後值遇普賢菩薩而證得法界,這是〈入法界品〉主題。朝向真實法界邁進的菩薩行正是〈入法界品〉所表現的[普賢行]。
  善財童子參訪的善知識共五十五位,其中第四十四位遍友,沒有說法的內容;第五十一位德生和第五十二位有德一起說法,所以只算一位;而二次謁見文殊菩薩,所以應該算是五十二位善知識。如果加以分類,共有:菩薩五人、比丘五人、童子三人、童子師一人、船師一人、長者十人、醫生一人、婆羅門二人、外道一人、王二人、道場地神一人、天人二人、夜神八人、仙人一人、比丘尼一人、女性十人等。
  像這樣,在〈入法界品〉裏面,善財童子所參訪的善知識中,所綱羅的物件有,以天神、天女開始的各種菩薩,以及包括出家、在家人間世界的各階層人士。還有與佛教立場不同的婆羅門和外道,從事世俗行業的商人、長者、居士,以及下層階級的船師、遊樂中的妓女,甚至童男、童女等各式各樣的人。
  善財童子的求法經過,是逐一地去尋訪這些人,墳得教義。對一個追求佛道的人而言,其物件無論是男或女、尊貴或卑賤,都是指導自己的良師益友。
  (三)〈入法界品〉的一開始,並不是善財童子,而是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帶領著很多的修行者,走出自己的住處善安住樓閣(Dratisthana-Kutagara)向南方出發。在法藏的《探玄記》有如下的注釋:
  證(真)如離念,名善安住,法界數(道理)重,名為樓閣。從此正證志後妙智,名從(樓)閣出。
  所謂善安住僂閣是指真如法界,即智慧的世界。覺悟真如並非囿限於不動的境地,而是意味著向無限的世界活動的。因此,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走出善安住樓閣往南方去,此意味著不滯留於覺悟之城,而是向有情世界、變動世界的眾生出發。此正如《探玄記》所記述的正證,即智慧是後妙得智,也就是後得清淨世間智,般若波羅蜜多之本意應該在世間實現的。
  文殊菩薩最初遇上的聲聞是舍利弗,並地他宣說發[十無疲厭心]之心。其內容概要為[上求菩提、下化眾生],是大乘菩薩道的理想。這在〈入法界品〉中求道者善財童子所呈現的性格上,已賦予象徵性的意義了。
  文殊菩薩對於請自己說法的善財,讚賞他發菩提心,並勸導他實踐菩賢行。之後善財遵照其指示,向南方出發尋求善知識功德雲比丘,開始了求道的歷程。
  善財的求道過程中,得到了諸多善知識的教法,更謁見了彌勒菩薩。因此,宣說有名的[菩薩住處]和[菩薩故鄉]這個法門。所謂菩薩,說為[無來無去、無行無住、無處無著、不沒不生、不住不遷、不動不起、無戀無著,菩薩從大悲處來,為欲救護、教化諸眾生故]。另外,所謂菩薩的故鄉,並非指世俗的場所。根據記載,菩薩有十個故鄉,此十個是:1·發菩提心,2·深心,3·地的住處,4·發願,5·大悲,6·如實觀察諸法,7·大乘,8·成熟眾生,9·般若和方便,10·實踐一切教法等。
  以上清楚地顯現善財童子的求法特質,而最完美表現的是普賢菩薩所宣說的最後部分,即一般常說的[普賢行願贊]。
  其內容的核心是根據[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的菩薩精神,和現今的內容應該是相差無幾。
  (四)第一、以現代人而言,從善財童子求道的啟示,我們可以領受到宗教人應不自我囿限的形象。對於除了自己的宗教,或自己的教義以我,完全不接受其他事物的現代人而言,善財不僅在千差萬別的人們當中尋求教義,甚至外道的教義也都接受。直到今日,人類歷史上一直存在著無以計數的愛和寬容,然而卻因抱持狹隘觀念的宗教而引起了宗教戰爭,這是人類應該反省的。我們或許可以學習善財連妓女和外道都不恥下問、汲取教義的求道態度,以此作為宗教人的倫理及宗教團體之間的調和。
  特別是有[人類宗教的展示場]、[宗教的百貨店]之稱的韓國,在現實的今日存在著如何調和宗教倫時此一非常重大的課題。韓國以佛教、儒教、基督教等世界宗教為首,此外還有上百個自生的新宗教,再加上巫俗那樣的民俗宗教。實際上在多宗教共存的韓國社會,諸宗教要如何共存與調和宗教倫理,是很迫切的課題。
  處於這樣多宗教社會的宗教人士,往往容易陷入比對方好的優越主義,以致於有宗教間的糾紛,這世是韓國今日社會問題之一。比起獨善和優越主義,還不如要求互相尊重和對話。因此,必須尋求彼此間共通的倫理上的善和社會性的價值,共同努力實現於社會上。
  也向外道問法的善財童子的求道行腳,與《華嚴經》的融通無礙的世界觀相同,給予我們宗教間的宗教倫理重要的啟發。
  (五)第二,善財童子的求道過程,提示了現代人理想的人間典範。〈入法界品〉的思想,表現在普賢行這個用語上,由此得知這是智慧和慈悲,並且是自利和利他相即之行。在佛道修行的旅程中,善財童子以文殊的智慧為眼目,以大乘菩薩行為雙足來實踐(智目行足),最後覺悟普賢慈悲時、圓滿了智慧和慈悲、自利和利他,而完成普賢行。
  大乘菩薩道的理想在於慈悲的實現,而所謂慈悲見根據般若的智慧所展開的。因此,智慧、慈悲、行三者一體的〈入法界品〉,明顯地表現了大乘菩薩道的要旨。
  上述〈入法界品〉的主人翁善財童子,不斷洋益著求道的熱忱。在求道的過程中,出現了五十二位善知識鼓舞他求道的心志,道出佛法世界之廣大和自己的修行,同時也須一再地傳播佛法于一切眾生,並強調擴大慈悲救度苦難眾生的功德,善財對於這樣的菩薩行儀大加贊歡。
  因為我們不關心求道的心態,以致於失去了利他的奉獻精神。作個現代人,必須確立新的人間典範,有關這點的理想典型可見於〈入法界品〉。
  現代科學和技術文的問題所在,可以說起因於人類的欲求,沒有標準,沒有止境,所以引起人類行為之無限擴展。此外,人的欲望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是因為人類的欲望無窮,而財貨有限,導致分配過程不均等現象,逐漸加深彼此間的糾紛。
  另一個問題是,人與自然界之間的糾葛。因為急劇的技術發展,人類很可能使自然界大幅度的變型,並且攪亂了自然的生態秩序,使得各種生物涉臨絕種,回過頭來讓人類再遭受莫大的災難。這回人類必須節制自身,預防自然界的破壞。
  為了解決因科學和技術文明所引起的這種問題,有必要拉近社會體制與價值理念的距離。
  若從目前具有代表性的社會體制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來探討,雙方同樣都有問題點。資本主義社會雖然獲得高度的生產,卻也滋生了浪費資源、破壞自然界、社會不平等的諸多問題。社會主義在理論上會作可能的計畫生產,能減緩資本主義的缺點,然而都因為缺乏動機的誘因而導致生產力降低的缺點。
  此外,現代人新的值理念問題,在無法充足的情況下,則不得不限制欲望作為基礎。換句話說,人類欲望無窮,系根植於貪瞋癡所引起的擁有及征服的欲望,因此必須以求道的熱忱來加以取代,由此人類具有了正確的價值觀與手段,才能進一步善用科學技術文明。
  〈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的形象,是新人間像一的種典型,他洋溢著求的熱忱,不斷地以利他的大乘菩薩來巡禮,這種精神內涵能克服日漸迫近現代社會的各種危機。
  資本主義中最大的缺陷是立足於個人和團體的利己態度,而有不均衡、不平等的現象,而社會主義的缺點則是創造性和生產性低落。善財童利他的大乘行是人間典範的極致,可以解決現代的社會問題。那種利己心和創造性降低的缺點,可透過〈入法界品〉中所表現的大乘菩薩行來被強。華嚴是少數傑出的哲學思想,但由於實踐性弱,一般認為這是它被禪所吸收的原因。自利、利他是大乘菩薩行的結晶,為重新確立求道和奉獻的理想人間典範,有必要重新回到華嚴思想來思考現況。
  五、華嚴菩薩道的意義
  作者:
  (一)華嚴菩薩道的意義,在《華嚴經》中,特別是〈入法界品〉所出現的菩薩行,要如何解釋的問題。
  在《華嚴經》中,〈十地品〉、〈如來性起品〉和〈入法界品〉都是重要的章節。若〈性起品〉所描寫的是佛的顯現,〈十地品〉是菩薩的修行階位的十地,則〈入法界品〉可以說是描繪善財童子在大乘佛教的修行階段,經由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最後成等正覺的過程。
  如果以〈性起品〉為頂點的《華嚴經》前半部的內容,所展開的是光明中覺悟的佛的世界,則後半部〈入法界品〉所描寫的是以善財童子象徵著立下菩薩誓願之佛子,無休止地向覺悟的世界邁進,是一般化的求道者的形象。
  因此,在《華嚴經》中佛的形象可分別為二種。第一種是不可思議的毘盧遮佛。例如,在〈心王菩薩問阿僧衹品〉第二十五(即《八十華嚴》〈阿僧衹品〉第三十),關於永遠的如來世界,佛自身僅一味地敍述: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在〈佛不思議法品〉第二十八,有關佛的不可思議世界,從三十一種觀點,每個觀點各舉十門,來說明各個十門,總共舉出三十門。
  儘管如來世界的景象不可思議,我們還是可以和佛的世界值遇。
  十方世界的無數菩薩都曾經是毘盧遮那佛的善友,毘盧遮那佛經過無法測知的長期修行,證悟圓滿之後出現於世上。不僅是毘盧遮那佛,甚至毘盧遮那菩薩至今仍住於離垢三昧,我們應到毘盧遮那菩薩那裏恭敬禮拜等。
  我們所認為的法身佛,事實上是從菩薩的時期開始,菩薩究竟是怎麼覺悟而成佛的呢?所以,在《華嚴經》中出現的佛往往是不可思議的超越者、絕對者,同時也以和我們一起修道的行者姿態出現。這是《華嚴經》具有的特徵,同時被稱為果上現法門的《華嚴經》,是貼近我們眾生的重要象徵意義。
  (二)此〈入法界品〉是一位求道者——長者子(sresthri-daraka)善財(Sudhana),抱著[何謂菩薩道]的疑問後,得到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的指導,依序地尋找五十二位善知識,接受教導,最後終於進入象徵慈悲的普賢菩薩的真實世界的法界,完成了菩薩行求道故事。
  發心的善財,因文殊菩薩的誘導,最後值遇普賢菩薩而證得法界,這是〈入法界品〉主題。朝向真實法界邁進的菩薩行正是〈入法界品〉所表現的[普賢行]。
  善財童子參訪的善知識共五十五位,其中第四十四位遍友,沒有說法的內容;第五十一位德生和第五十二位有德一起說法,所以只算一位;而二次謁見文殊菩薩,所以應該算是五十二位善知識。如果加以分類,共有:菩薩五人、比丘五人、童子三人、童子師一人、船師一人、長者十人、醫生一人、婆羅門二人、外道一人、王二人、道場地神一人、天人二人、夜神八人、仙人一人、比丘尼一人、女性十人等。
  像這樣,在〈入法界品〉裏面,善財童子所參訪的善知識中,所綱羅的物件有,以天神、天女開始的各種菩薩,以及包括出家、在家人間世界的各階層人士。還有與佛教立場不同的婆羅門和外道,從事世俗行業的商人、長者、居士,以及下層階級的船師、遊樂中的妓女,甚至童男、童女等各式各樣的人。
  善財童子的求法經過,是逐一地去尋訪這些人,墳得教義。對一個追求佛道的人而言,其物件無論是男或女、尊貴或卑賤,都是指導自己的良師益友。
  (三)〈入法界品〉的一開始,並不是善財童子,而是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帶領著很多的修行者,走出自己的住處善安住樓閣(Dratisthana-Kutagara)向南方出發。在法藏的《探玄記》有如下的注釋:
  證(真)如離念,名善安住,法界數(道理)重,名為樓閣。從此正證志後妙智,名從(樓)閣出。
  所謂善安住僂閣是指真如法界,即智慧的世界。覺悟真如並非囿限於不動的境地,而是意味著向無限的世界活動的。因此,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走出善安住樓閣往南方去,此意味著不滯留於覺悟之城,而是向有情世界、變動世界的眾生出發。此正如《探玄記》所記述的正證,即智慧是後妙得智,也就是後得清淨世間智,般若波羅蜜多之本意應該在世間實現的。
  文殊菩薩最初遇上的聲聞是舍利弗,並地他宣說發[十無疲厭心]之心。其內容概要為[上求菩提、下化眾生],是大乘菩薩道的理想。這在〈入法界品〉中求道者善財童子所呈現的性格上,已賦予象徵性的意義了。
  文殊菩薩對於請自己說法的善財,讚賞他發菩提心,並勸導他實踐菩賢行。之後善財遵照其指示,向南方出發尋求善知識功德雲比丘,開始了求道的歷程。
  善財的求道過程中,得到了諸多善知識的教法,更謁見了彌勒菩薩。因此,宣說有名的[菩薩住處]和[菩薩故鄉]這個法門。所謂菩薩,說為[無來無去、無行無住、無處無著、不沒不生、不住不遷、不動不起、無戀無著,菩薩從大悲處來,為欲救護、教化諸眾生故]。另外,所謂菩薩的故鄉,並非指世俗的場所。根據記載,菩薩有十個故鄉,此十個是:1·發菩提心,2·深心,3·地的住處,4·發願,5·大悲,6·如實觀察諸法,7·大乘,8·成熟眾生,9·般若和方便,10·實踐一切教法等。
  以上清楚地顯現善財童子的求法特質,而最完美表現的是普賢菩薩所宣說的最後部分,即一般常說的[普賢行願贊]。
  其內容的核心是根據[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的菩薩精神,和現今的內容應該是相差無幾。
  (四)第一、以現代人而言,從善財童子求道的啟示,我們可以領受到宗教人應不自我囿限的形象。對於除了自己的宗教,或自己的教義以我,完全不接受其他事物的現代人而言,善財不僅在千差萬別的人們當中尋求教義,甚至外道的教義也都接受。直到今日,人類歷史上一直存在著無以計數的愛和寬容,然而卻因抱持狹隘觀念的宗教而引起了宗教戰爭,這是人類應該反省的。我們或許可以學習善財連妓女和外道都不恥下問、汲取教義的求道態度,以此作為宗教人的倫理及宗教團體之間的調和。
  特別是有[人類宗教的展示場]、[宗教的百貨店]之稱的韓國,在現實的今日存在著如何調和宗教倫時此一非常重大的課題。韓國以佛教、儒教、基督教等世界宗教為首,此外還有上百個自生的新宗教,再加上巫俗那樣的民俗宗教。實際上在多宗教共存的韓國社會,諸宗教要如何共存與調和宗教倫理,是很迫切的課題。
  處於這樣多宗教社會的宗教人士,往往容易陷入比對方好的優越主義,以致於有宗教間的糾紛,這世是韓國今日社會問題之一。比起獨善和優越主義,還不如要求互相尊重和對話。因此,必須尋求彼此間共通的倫理上的善和社會性的價值,共同努力實現於社會上。
  也向外道問法的善財童子的求道行腳,與《華嚴經》的融通無礙的世界觀相同,給予我們宗教間的宗教倫理重要的啟發。
  (五)第二,善財童子的求道過程,提示了現代人理想的人間典範。〈入法界品〉的思想,表現在普賢行這個用語上,由此得知這是智慧和慈悲,並且是自利和利他相即之行。在佛道修行的旅程中,善財童子以文殊的智慧為眼目,以大乘菩薩行為雙足來實踐(智目行足),最後覺悟普賢慈悲時、圓滿了智慧和慈悲、自利和利他,而完成普賢行。
  大乘菩薩道的理想在於慈悲的實現,而所謂慈悲見根據般若的智慧所展開的。因此,智慧、慈悲、行三者一體的〈入法界品〉,明顯地表現了大乘菩薩道的要旨。
  上述〈入法界品〉的主人翁善財童子,不斷洋益著求道的熱忱。在求道的過程中,出現了五十二位善知識鼓舞他求道的心志,道出佛法世界之廣大和自己的修行,同時也須一再地傳播佛法于一切眾生,並強調擴大慈悲救度苦難眾生的功德,善財對於這樣的菩薩行儀大加贊歡。
  因為我們不關心求道的心態,以致於失去了利他的奉獻精神。作個現代人,必須確立新的人間典範,有關這點的理想典型可見於〈入法界品〉。
  現代科學和技術文的問題所在,可以說起因於人類的欲求,沒有標準,沒有止境,所以引起人類行為之無限擴展。此外,人的欲望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是因為人類的欲望無窮,而財貨有限,導致分配過程不均等現象,逐漸加深彼此間的糾紛。
  另一個問題是,人與自然界之間的糾葛。因為急劇的技術發展,人類很可能使自然界大幅度的變型,並且攪亂了自然的生態秩序,使得各種生物涉臨絕種,回過頭來讓人類再遭受莫大的災難。這回人類必須節制自身,預防自然界的破壞。
  為了解決因科學和技術文明所引起的這種問題,有必要拉近社會體制與價值理念的距離。
  若從目前具有代表性的社會體制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來探討,雙方同樣都有問題點。資本主義社會雖然獲得高度的生產,卻也滋生了浪費資源、破壞自然界、社會不平等的諸多問題。社會主義在理論上會作可能的計畫生產,能減緩資本主義的缺點,然而都因為缺乏動機的誘因而導致生產力降低的缺點。
  此外,現代人新的值理念問題,在無法充足的情況下,則不得不限制欲望作為基礎。換句話說,人類欲望無窮,系根植於貪瞋癡所引起的擁有及征服的欲望,因此必須以求道的熱忱來加以取代,由此人類具有了正確的價值觀與手段,才能進一步善用科學技術文明。
  〈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的形象,是新人間像一的種典型,他洋溢著求的熱忱,不斷地以利他的大乘菩薩來巡禮,這種精神內涵能克服日漸迫近現代社會的各種危機。
  資本主義中最大的缺陷是立足於個人和團體的利己態度,而有不均衡、不平等的現象,而社會主義的缺點則是創造性和生產性低落。善財童利他的大乘行是人間典範的極致,可以解決現代的社會問題。那種利己心和創造性降低的缺點,可透過〈入法界品〉中所表現的大乘菩薩行來被強。華嚴是少數傑出的哲學思想,但由於實踐性弱,一般認為這是它被禪所吸收的原因。自利、利他是大乘菩薩行的結晶,為重新確立求道和奉獻的理想人間典範,有必要重新回到華嚴思想來思考現況。
  六、結論
  在思惟華思想的現代意義時,對於被認為《華嚴經》中心的毘遮那佛和善財的菩薩行,以及被認為華嚴教學中心的法界緣起,前面已經研討過了。
  《華嚴經》和華嚴經哲學思想是非常難解的,其核心也很難以一句話概括。但是,一種思想如果要活在歷史和民眾心中,不能只當作哲學體系來看待而成為一部分學者的專有物。為了在民眾中能生活化,必須經過實踐的理念化過程。儘管華嚴思想被認為是難解的哲學體系,也必須為現代人提供嶄新的理念。
  對於毘盧遮那佛的信仰化、法界緣起的新認識以及菩薩精神的具體實現等,還只是試論而已。但是,這樣的方式,盼望能成為一個轉機,發揮更大的效用,使佛教的教義在現代社會中具有朝氣蓬勃的活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