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密圓通是法王正道,--6
菩提心修持合格的證量是什麼呢?如果你日夜都在迫切地想消除眾生之苦,在你心中再也沒有對世間欲樂的希求心,就是一心一意地希望成佛救度眾生,面對眾生的苦難,猶如慈母見到自己的唯一愛子掉入火坑一樣,連一刹那都無法忍受,乃至於夢中乍醒,也馬上想到為眾生拔苦施樂和成佛的大願,這個菩提心就算合格了。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把這顆菩提心的種子種到潛意識的深處,乃至在夢中都能念念不忘,在夢中都能犧牲自我,成全他人,那麼就對即身成就很有把握了。即使今生不成就,這種菩提心的推動力,也會推動我們在未來世繼續尋求無上法,我們最終會獲得圓滿究竟的幸福!
(三)聞、思、修學
“迷信”這兩個字。“迷”是不明白:“信”是你相信,凡是沒有把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你就相信了,這叫做迷信,我們以佛教做個比喻,如果你對於佛教確確實實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你就相信了,就皈依了,就去磕頭作揖拜佛了,這是迷信;同樣,你對佛教並不瞭解,就說佛教是迷信,就對佛教有許多批評,這也是迷信,沒有搞清楚,你信是迷信,不信,也是迷信。所以“迷信”這兩個字的講法,我們必須要搞清楚,搞明白。佛法告訴我們“破迷開悟”換一句話來說,佛法就是破除迷信,破除迷惑的,這是佛法上教學的目的。
信者自信,迷者自迷。轉迷為信,變信為悟,由悟得智,由智開慧,這是學佛人的必由之路。
佛寺院沒有一樣不是教學的,就是供具也有它的教育意義。
一:香,代表信香,是一種信號,用來跟諸佛菩薩傳遞消息,感應道交。古時候,資訊不發達,用烽火來傳遞消息,我們取這個意思。但是真正的含義,是我們常講的戒定真香,五分法身香(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我們看到這個煙,聞到這個香味,就想到自己要修戒、修心、修慧。
二:燈,代表光明。凡是光明表示智慧,所以我們看見一切光明的時候,就要想到應向智慧的路上走。
三:燭,代表要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這是教給我們要求智慧,要能夠捨己為人,以自己的智慧,以自己的體力,以自己的技能,服務社會,幫助一切眾生,而不求報酬。這是佛教導的。
四:花,代表因,代表修德,代表菩薩道,即修六度萬行。供花是給自己看的,提醒你修六度,花開了以後,才會結果,花開的好,果一定結的好。見到花,你就想到要修善因,將來才能夠得好的果報。
五:水果,表示成果。水果不是供給菩薩吃的,是教我們看到果時,就能想起“希望得到什麼樣的果報,就應該要修什麼樣的因”。從理上講,果代表性德,是圓滿智慧之果。
六:水,水代表心,水要清淨,表清淨心;水不起波浪時是平靜的,代表平等。所以供養這杯水,看到它就想到我們的心,也要像水一樣清淨,平等。這是供具裏面非常重要的,你甚至不燒香,不點蠟燭,也沒有香花,水果供養,但不能不供養一杯清水,看到水就要想到自己在一切境緣當中,諸如在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中,要知道修清淨心、平等心、就是佛心,就是真心。
佛教正規的建築,一進山門,第一個見到的建築物就是天王殿,裏面供養四大天王(護法神),當中供養彌勒菩薩,塑的就是布袋和尚像。看他笑眯眯的樣子,告訴我們:你想學佛嗎?先要笑臉迎人,不能發脾氣,發脾氣不能學佛,一定要歡歡喜喜。再看,他肚皮很大,“大”代表什麼都能包容,不與人計較。要有這些條件才可以入佛門學佛,才夠資格入佛門。
寺院的存在是一種古文化現象,寺院存在的真正價值在於它是研究和實施人類的另一種進化,即生命的昇華。因此,寺院存在的價值不是旅遊觀光,也不是做佛事,而是研究如何修行和實踐修行,為人類揭示生命之謎。為人類提供生命昇華的進化途徑和方法。除此之外,都是多餘的,都是造業。
佛教是最高深的科學和哲學,要想掌握圓融了世出世間所有學問及實修體系的佛法,就必須經過系統的聞思修行。寺廟就是最好的提供聞思修方便的地方。學有所成的高僧大德們,在其中傳法授徒,渴求智慧甘霖的佛子們在其中精進地聞思、辯論、苦修,這本是令人嚮往、陶醉的一幅景觀。住在寺中是眾人矚目之地,須十分謹慎,循規蹈矩,以免遭人議論。但現在反觀漢地個別寺院,情況卻大不容人樂觀 。在這些寺院中,僧人忙於商業性佛事,社會交往,應付一撥又一撥前來觀光的遊客,清修的環境沒有了,正常的講經說法幾乎已完全中斷,居士就必纏在這裏邊。一個寺廟到了只能依靠它所擁有的歷史文物,佛像,名氣,以及曾經有過的輝煌,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神秘影響來維持生存的地步,不是靠它所擁有的正法的力量,也不是靠它所引以為傲的真正的僧才來吸引求法者,保證自身的發展與提高,這種現象的的確確太讓人痛心並深感焦慮。因為世親論師早就說過,佛法就是教法和證法,若寺廟演變成遊覽觀光的地方,那教法何在?正法又在哪里得以體現、弘揚呢?
佛法分兩大類:一是教法——教,即是由釋尊以語言文字所傳授的,解釋宇宙生命的真相,以及生人、生天、成佛的一切教說,即後人所編寫的一切經典。二是證法——宗,即釋佛關於如何修學以達到解脫的方法。前為理解,以聽聞講說的方式獲取,後為行(實)踐、修證,以修持的方式攝取,二者不可分割。
關於教法,需要有兩點基本上的認識和理解。一是“法界等流”。即法界(諸法實相)本不能以語言文字代替。正如老子在《道德經》裏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玄之又玄……”故而只能籍語言把它相似相近地表達出來,成為與法界平等類似的佛法。這種語言的顯示,雖不是諸法實相的本身,但可從中領會。這就是說,佛法並不是事物(諸法)的實相,而僅僅是與之相似,盡可能與之相近的一種對事物(諸法)實相的描述和解說。
二是“大悲等流。”即佛法是釋佛把自己證悟的法門宣示出來,並不是為生活說法,也不是為名利而說法,而是為利益眾生而說法。
佛法的第二大類是證法,即修證,對佛法作實際的參究和體證。因此,學佛法,無論是念佛、禮佛、持戒、佈施、修定、修慧,只有從實學、實修、實證中才有所得,若學而無得(無證、無成就),則是仍在佛法之門外,未能進佛法的領域。
學習、修習佛法的所得,即成就,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 信成就。《華嚴經》曰:“信為道源功德海”。若信不誠真,在信字上沒下功夫,再精進、再勤學苦練也是得不到佛法。一切宗教均是以信字打頭,不信,信得不誠、不真則入不了其門。佛法更是如此。
二 戒成就。受戒的人先要經過30—50天的拜懺,差不多每天晚上7—9點,念佛一聲叩一個頭,站起來念一聲再叩一個,連續叩二個小時,用這種叩頭的修煉法獲得信的真切,信的清淨,然後經過三羯磨,成為止惡行善的新人。
三 定成就。坐禪僅僅是求定的一種修煉方法,但並未真的成定。真成定時,在身心上會有變化,達到不同定境程度時,會反應不同的定德。比如對欲界的一切惡,不善法,因定德阻,離欲而不起心。出定以後,往往在食欲、睡眠上會自然減少,且身心輕安非常人所及。比如,遇到什麼事情也不急不燥,事成、不成依然如故,心如止水,看世間的事就像看動畫片,只是默默地觀,不偏不倚,雖進入角色,但不為之所動。
四 慧成就。善生福、心地善良、行為善良、就有福報。你要求福慧,就在日常生活中,好好修清淨心、慈悲心,慈悲心是善心。為眾生、為正法久住、不為自己,就有感應了。一生中沒有一個惡念、惡行對待眾生,我們發佛菩薩同樣的心願,我生在這個世間是為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而來的。你馬上就轉凡成聖、轉煩惱為菩提、凡夫同佛就是一念之差,你這一念轉過來,就是乘願再來,現前這個身就是乘願再來身。
上述就是修習佛法的四大步驟,信、戒、定、慧,這裏首要的是個信字,信能得戒,不戒而戒,信能得定,信能得慧,不慧而慧。但修行者,往往輕信,而重在定、慧上下功夫,今觀很多僧人,久修無成,原因就在於這個信字。
古人雲:知事多時,煩惱多。我勸同修,不要看電視,不要聽廣播,不要看報紙。聽經是為了斷疑生信,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以清淨的信心執持名號,就可以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總而言之,要將自己與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認識清楚,千經萬論就是說這一樁事,這是佛法的中心議題。
“善解分別諸法海”,法是一切法,一切法裏有真實法,差別法。真實是體。佛言萬法皆空,講空是講體,這是真實的,一切萬法都不是實在的。《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皆是講諸法體性,這是相同的。如果從一切法“相”上講,作用上講,那是差別。宇宙之中差別的法無量無邊,有染淨、真妄、邪正、是非、善惡、你要有能力分別。惟有教育,能使廣大的眾生辨別差別法的是非、善惡、利害。能辨別善惡,一定能斷惡修善,能辨別利害,自然就會趨吉避凶。不認識差別法,往往把凶當作吉,把惡當作善,果報現前時,後悔來不及。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是自己造業障礙了自己。為什麼造業?就是事實真相沒搞清楚。所以,我們要非常重視教育。
修道人要依靠法界緣起的力量,就一定能往生淨土,你就知道這個法是何等的殊勝,具足信願,福德及因緣,才有可能往生彌陀淨土,望大家堅固信心,心地快速解脫,受持五戒,就保證一定能往生十方淨土佛國。多輕鬆的事!
(四)福報與供養的真正的涵義
“五福臨門”意味著什麼,很少有人知道。《書經》記載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老終命。也就是說五福中第一福是長壽、第二福是富貴、第三福是康寧、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終。
長壽:命不夭折且福壽綿長。富貴:錢財富足且地位尊貴。康寧:身體健康且心境安寧。好德:生性仁善且寬厚寧靜。善終:從容面對最後的日子。五福圓滿才會是幸福的人生,即,“五福臨門”。
長壽且健康,不需別人照顧,是真正的福報。佛告訴我們,福報是果報,不修因,你怎麼會得到果報?“財佈施”得財富。世間大富貴人家,命好,走運,做什麼都賺錢,你去做就不賺錢,賠本。實在講,不是機會,不是好命,也不是聰明智慧,是他過去生中修的因,這一生當中他應當得到這個果報。以自己的財物佈施供養,你的財富果報永遠享受不盡。現代社會指望兒女養老是靠不住的。世間人以為身邊存點錢財才靠得住,萬一遇到意外災害,如火燒、大水漂、被盜賊偷、錢財丟掉、你怎麼辦?還是不可靠。存在銀行也不可靠,銀行也會倒閉。最可靠的是修佈施,把財富佈施供養一切大眾,這種儲蓄靠得住。自己需要時,有別人佈施給你,供養你。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認為不保險,不敢做。不敢做就是不信佛,因為佈施得財富是佛說的。有錢就佈施,佈施的乾乾淨淨,心裏就真快樂。我36歲學佛。上師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是真的,但是要會修,要知道修因,你不要害怕,要相信佛,佛不欺騙我們”。我聽上師的話,生活非常節儉,把省下的錢佈施出去,用來修佛塔寺、供養僧人、放生、救濟貧病者等。錢財若是用在弘法利生,是最適當的。我學佛,聽上師的話,依教奉行十年,我自己得到的感應,真的是有願必成。財一定要種在福田上,弘法利生是福田。最近幾年,我到各地弘法,主要介紹淨土宗與密宗。有機緣,把自己修學的理論方法,所得到的好處,向大家介紹,讓大家也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修學。若不修因,每天求佛菩薩,供養香花水果,巴結佛菩薩保佑,給你這些福報,是沒有這回事的。佛菩薩教我們修因,才能得殊勝果報。
修行福報最好的方法就是要禮敬三寶、勸人學佛、救難濟貧、舍藥護疾、珍惜糧物……。古人雲:“福至心靈”,沒有福報,再好的機遇也會錯過;沒有福報,理想很難實現。
有福的人,不管到哪個地方,福報都是現成的,造作罪業的人,不管到哪個環境都要受罪。這個事情總脫不了因果的定律,我們一定要明瞭。環境惡劣,真正覺悟的人知道是自作自受,他逆來順受,不求離開,在這裏面斷惡修善,改造業因。因改了,果報自然就改變,這才是正理,才是一個真正改造命運的途徑。
無緣無故受人譭謗,往往後頭有大福報。怨恨,福報就沒有了。肯受冤枉,肯接受誤會,後福無窮。有一絲毫憤恨之心,就把福德、功德破壞殆盡。
心地厚道、行為規範,能損己幫人的人,定有後福。對人刻薄,貪圖自己享受,這人將來必有災難。
修一切善就是修福,你福德天天增長,縱然有冤(怨)親債主,看到你福報一天一天大了,他也不敢來幹擾你,想報復也不敢下手,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正保證我們這一生幸福不遭到橫難。
“仁者無敵”,心地仁慈的人,一生中沒有一個冤(怨)家對頭,這才是萬善隨身。靜時一念不起,心是清淨的,這人必後福無窮。
修福不在乎施錢多少,不在乎做得多,心真切,盡心盡力,就是念念圓滿。佈施、持戒是修福,忍辱能保福、能得福、能把福德變成功德。舍財不但積福,舍財還消災。貪、嗔、癡是折福,不能增福。偷盜是損福,是毀自己的福報。
浪費,大幅度的折福。起不好的念頭,想占人便宜,是增加罪業,決定得不到福報。求大福,勉強去求,災禍跟著就來了。
慷慨的施捨,舉止合乎時宜,幫助親戚,沒有羞恥的行為——這是最大的幸福。健康是最佳的利益,滿足是最好的財富,守信的朋友是最好的親戚,沒有煩惱是最大的幸福。幸福在於願望的實現,而且在於只存著高尚的願望。
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一不是為利益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是修福。念念之中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祈福,其他宗教是講祈禱。我們修福決定不是為自己,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自自然然包括自己在裏面。常常想著眾生苦,我們要代眾生受苦。修善業福德,就是捨己為人。幫助別人是真正的修福報。多做好事、多積德,你這福報就無量無邊。
世出世間第一等、最大的福報是幫助眾生覺悟。最大的功德,就是徹悟。因為你給他錢、吃的、穿的、救人一時,沒法永久幫他。永久幫助他,是幫助他開智慧,恢復能力。他有智慧、有能力、就能謀生,他的問題才能真正解決。
凡是對面來的,都是命裏有的,所以遇到不如意的事,不友好的人,要能忍受。孔子在陳絕糧,耶穌被釘十字架,佛被割截肢體,都沒怨人,那才是真認命。真認命才能成道。
一切事沒有不是從因果中來的,受罪,受苦了苦。沒孽不挨駡,沒罪不挨打。逆事來了,若能樂呵呵地受過去認為是應該的,自然就了啦。而且還給你送來福德,不但忍受,還要感激他。若是受不了,心裏還有怨氣,這件事雖然過去將來必有逆事重來,正因為受而未了的原故。
要想改變家庭的困境,用佛法來做家中眷屬相處寶典,是處在今天殺父、殺母、殺妻、殺夫、殺子的混亂社會中,唯一的救命丹。不管抱怨也好,討債也好,無因不成果,無業不來成眷屬。業既然現前,因緣既然來臨,我們坦然面對眼前的忤逆不順,誰叫我們前生造業結惡緣呢?事情做了,我們不用賴債逃避,世間欠別人錢債都沒辦法逃,更何況累世千奇百怪的債業呢?用懺悔心、忍辱心、還債心、平靜心、還完債以後就沒有債的心,用包容的心、慈悲心去面對你的眷屬所加諸在你身上的橫逆,能如此發自真心去做,你還債會還得很歡喜,很順利,等債務都清了,你清淨心、平等心、覺悟過去宿業因緣心,自然流露出來,佛性也流露出來,把眼前穢土轉為淨土,把困頓、苦厄轉為清涼解脫,把惡緣轉為善緣,把怨業債主轉為蓮友道侶,把家及周遭一切變成蓮邦,並度化親朋眷屬學佛念佛,能這樣,再堅信、切願、志求淨土,你說將來往生極樂國,不是彈指之頃嗎?
人欺人,天不欺人,天加福是逆來的。若是遇著逆事,自己立不住志,那就半途而廢了。
供養是修福。人不能沒有福,沒有福,日子過得清苦。有福報,你的生活就會過得非常自在,非常快樂幸福。福報從哪里來?福報是修佈施、供養當中得來的,大乘菩薩六度,第一個是佈施。普賢菩薩的佈施叫供養。普賢菩薩佈施的心真誠、清淨、廣大、平等、這樣的心修佈施,叫做供養。沒有這種心,叫做佈施。佈施的福報小,供養的福報大,因為佈施的心量小,供養的心量太大了。福報隨著心量成比例,心量大福報就大。自己供養得大功德,教化他人供養得大大功德,自己供養也教化他人供養得最大大功德。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一般人只曉得財佈施得財富,法佈施得聰明智慧,不曉得果報裏還有圓融,那就是專心修法佈施。有智慧,你不會貧窮,有智慧,你一定會調身調心,就會得到健康長壽。由此可知,世間最寶貴的不是財富,是智慧。普賢菩薩一語道破,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我皆供養圓滿修”,對於一切眾生,平等的供養、平等的禮敬,培養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善人、惡人,我們知道怎樣在裏面學,順境逆境,也知道怎麼修。順境逆境都是好境界,善人惡人都是好人。這樣的人修學,這一生必定圓滿成佛,因為所有障礙統統沒有了。障礙,在自己的心裏,自作障礙,外面境界確實沒有障礙。我們不知自己障自己,總怪外面障礙我----這個人障礙我;這個事障礙我;這個環境障礙我,處處都是心外求法,不知真正的障礙是發生在內心。內心清淨真誠,就突破外面所有的一切障礙,一切障礙都變成助緣,都來幫助你,成就你。
廣修供養就是種福。見到善人能跟他學善法,見到惡行能內省,這就叫做供養,是真正的供養。在境界裏修清淨心,在境界裏斷惡修善。其實,整個修行法歸納起來,就是八個字——誠敬、清淨、平等、慈悲。對善人真誠恭敬,對惡人也真誠恭敬。如果對善人恭敬,討厭惡人,那你就不是供養,就不是修行。
(五)精進的行持
佛的想法、看法、做法,決對是正確的,我們把自己的思想、見解放棄,依照佛的想法、看法來修正我們自己的觀點、行為,這叫修行。修行是在起心動念之處,是在待人接物之處。如說修行供養,就已經做到究竟圓滿的地步。
“修行無倦經劫海”:這是講精進。發長遠心、恒心、毅力、永不退轉。勇猛精進,不要怕人譭謗。
諸位要牢牢記住,學佛接受佛陀教育,第一要緊的是不忘本。普賢菩薩是毗盧遮那佛的學生,所以介紹我們跟他的老師學,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盧舍那佛是報身佛,釋迦牟尼佛是應化身佛,是毗盧遮那佛應化的。這是以佛為我修行的榜樣,我們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
我們修學是為了道業、學業的圓滿成就,是為了對一切眾生真實的貢獻,這個貢獻,不需要人知道,也不需要人讚歎。別人譭謗侮辱你、罵你,趕緊道謝,因為,業障被他們消掉了。
“最勝菩提諸行願”最殊勝的就是你知道學善人,不學惡人。遇到善人,跟他學,遇到惡人起噁心惡念,造作一切罪業,我們看到聽到,反省我有沒有他那樣的惡,他幫助我們檢查自己的心行。人很不容易看到自己的過失,當看到別人的過失,回過頭來照照,看看自己有沒有,就找到了。找到過失,把它改過來。這些惡人也是我的老師(善知識)。沒有一個不是老師,沒有一個不是善知識!都時時刻刻在指引我們,幫助我們。學生只有我一個,除我之外,統統是我的老師。沒有他,我們不會發現自己的過失。這是最殊勝的覺悟。所有一切行願要這樣修法。
佛曾比喻,以口水吐天,口水能吐到天嗎?不但吐不到,掉下來,還打在自己臉上。要念頭轉過來,成人之美,人家有好事,幫助他,成就他。他好,社會大家都好,我也沾光,我也好。這一願主要的精神,是教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認真修學,成就自己真實的功德。
“獲得甚深正法利”,利是利益。惟有信願圓滿,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現今,要獲得甚深正法,太難了。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沙。邪與正,很不容易辨別。走向邪道,誤以為正,一生的修持不但白費,恐怕還要招來許多罪業,許多不如意果報。當我們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時,只要常常讀誦大乘經典,待人接物時,以經典做標準,與這標準接近是正法,與這標準相違背是邪法。貪圖名聞利養,是邪法,利益一切眾生,是正法。甚深正法也就是誠敬、清淨、平等、慈悲。
“滅除煩惱盡無餘”:貪、嗔、癡、慢、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成見很深,都是煩惱的根源。只有獲得正法,心地清淨、平等、慈悲,所有的煩惱,才能從根拔除。
出家:心出無明之家,出煩惱之家,身則示現出家。“無垢無破無穿漏”,戒律清淨不破戒。這兩句也就是護法。護自心的身心清淨,就是護持佛法。身心不清淨,成不了佛,為了要求無上菩提,必須護自己的身心清淨。
願居士、同修、朋友、大德們都要有一顆真正出家的心,就是出自私自利、名聞利養的心,出家必得出三界火宅之家,才是真出家,出了這三界家,才能名為大丈夫。
凡人初出家,雖志有大小,然都具有一段好心腸。但久了之後,又為因緣名利所染,營宮室!飾衣服,置田產,高徒眾,多積金帛,勤作家務,興俗無異啊!
蓮池大師為共住僧約十條,要始終確執,六和聖訓,要彼此互修,寺裏安眾宜少不宜多,作事宜小不宜大,大家要甘貧樂澹,毋恣貪求,忍辱行慈,毋好爭訟,痛念生死,決去往生,力究本參,期臻妙悟,不依吾言,非吾徒也。
在寺院中,作為管家,也不能對不如法的行為熟視無睹。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對僧團也需要管理整頓。你們若是好心好意,無論是什麼方式,根本就不存在有任何過失。當然對於任何一件事情,大家都應該共同協商,每個人也不要有嫉妒心和各種爭議。這樣如理如法的管理,對世間和佛法的圓滿都具極大的意義和必要性。
“我於一切諸有中”,一切諸有指三界六道。有業因當然有果報。諸有是凡夫境界,不是聖人。此句是言,倒駕慈航到三界六道來度眾生。度是服務,幫助。幫助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服務,就叫做度眾生。
真修行沒有修的形象。你看他好象是不修,實際上他時時都在修。因為他時時都在觀照,保護己靈!沒有修行的現象,謂之“無修”,即本無生滅,一切都了不可得,連空樂明也不可得,謂之“無證”,即本來是佛。這就是自住等遍之智慧---等:是平等。遍:是普遍,就是自自然然地安住在平平等等,遍滿一切的大智慧上。等遍:就是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沒有人高我低;沒有我高人低,也沒有我的法高;你的法低。唉!人就是喜歡紛爭,各執己見,譭謗他人,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說是說非。境界無好醜,都是人們的妄心分別而已。所謂“萬法本閑,唯人自鬧”也。
修行不許見光,不許見佛。(不是不允許見到,而是不允許你著相。)功夫做到最後如“臘月三十之月”——不見有光了。(這並不是黑暗,而是象人在空氣中不見有空氣,魚在水中不見有水一樣。功夫做到最後在光明中不見有光明。“如入芝蘭之室,久聞不知其香。”)
做功夫從根本做起,象河流一樣彎就彎,直就直,與一切境界相應,沒有成敗得失,沒有愛憎取捨。事情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心裏不留任何痕跡。假若事前懷有期望,畏懼,背著思想包袱,做起來就不會得心應手,更在事後或因成功而沾沾自喜,或因失敗而懊喪惱怒,這就是與真心自性不相應了。應象河流一樣隨緣與一切境界相應。
修道的人,好象水一樣,有謙卑心,不爭功,不貪德,好的給人家,壞的自己留著。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上善就是第一流的修行者,如水一般,向低窪之處流去。雖然水對萬物有利益,可是不爭其功德。不論是飛潛動植物,或是胎卵濕化,一視同仁,供給所需。修道人,亦複如是,對一切眾生,視為過去的父母,未來的諸佛,要慈悲為懷,方便為門,拯救他們出離苦海。凡是眾人不願意住的地方,而要去住,有這種思想,就離道很近。凡是有勝負心,就不合乎修道的宗旨,就違背了道。
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不可再造惡業。當然,“理”可以頓悟,“事”卻必須漸修,依次而進,到了“理、事”圓融,修行才算成就。
常想那死無定期,可擺脫消沉懶惰。
常想那解脫利益,可促使心行向善。
常想那惡道苦難,可提醒棄惡揚善。
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要親近有德上師,能幫助改邪歸正。
經常勿忘記理念,可遠離倒錯邪見。
騎上精進千里馬,身披能忍鋼鐵甲。
手持鋒利智慧刀,與那煩惱敵交戰。
為善大要開闊心胸,放高眼界,奉勸善男信女、同修、居士、大德、朋友與大眾真實去做,自然動天地,感鬼神,富貴神仙,在我掌握。
第四章 懺悔就是改過自新
佛之“法力”極大,而眾生的“業力”卻與之相等,所以說凡夫是“業重情迷”,而佛卻是“業淨情空”。因此,聖、凡之分是在“業”能否淨,“情”能否空。又說:“覺者佛也,迷者眾生”。眾生因為背覺合塵,被一切塵勞五欲所轉,故業障愈來愈深,而佛則能超脫一切五欲塵勞,不再造業。眾生因為業重的緣故,所以凡是想成佛了道的,便必須先行懺悔自己的罪業。如果不生懺悔心而想成佛,猶如煮沙成飯,雖然煮至恒河沙那麼多的劫數,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