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密圓通是法王正道,--2

2012/10/14 06:26
  第三、 不偷稅,不漏稅 。在合法的經營條件下,都要無
  條件負有納稅的義務。若犯偷稅、漏稅罪,將得替國土所有眾生上繳稅收、還債的果報。
  第四、不犯國制。不聚眾鬧事,不遊行示威,遵紀守法。
  佛教有顯密之分,顯教是明易之教,人人生菩提心,修無上道,皆可成佛,密教是秘密之教,為彼說而此不知,為此說而彼不知,彼此互不相知。顯教主張明心見性,密教主張即身成佛。總而言之,在往昔時,種下大善根者,今生才有這種機會。今生精進修行,等來生定有希望達成此願。
  顯教有小乘、大乘之別。小乘又分為二乘即聲聞和緣覺,大乘就是菩薩。今將此三乘所修的內容簡略介紹如下,作為初學的參考。
  (一) 羅漢所修四諦法
  聲聞是聞釋迦牟尼佛演說四諦法的聲音而悟道,謂之聲聞。聲聞又為阿羅漢,分為四個果位。初果羅漢,已斷三界見惑,所謂:入聖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塵流。尚有七番生死,一生天上,一來人間受生。二果羅漢,只有一次回轉人間,名義上講再來一交,等於沒來。三果羅漢,已斷欲界思惑後三品。猶有一番生死,但是不來欲界受生,而到色界或無色界受生。四果羅漢,已斷三界八十一品思惑,不受生死,就是沒有了分段生死,而還有變易生死。
  聲聞雖然悟道,可是有悟得深、有悟得淺、有悟得究竟、有悟得不究竟。一樣的悟,而悟的程度不同,他們修的法就是苦、集、滅、道四種法。苦,觀一切都是苦,有三苦和八苦。因為他們知道,斷集、慕滅、修道、有連帶的關係。由苦而生煩惱,既然有煩惱,就要把它斷了。怎麼斷呢?要斷見惑、思惑所積集的煩惱。要羡慕涅槃法,就是常樂我淨,所謂:涅槃四德如何從生死此岸,經過煩惱中流,達到彼岸呢?必須修三十七道品才可以成功。三十七道品:指通涅槃道路的資糧有三十七種。指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
  四念處:觀身不淨,便不會愛惜身體。
  觀受是苦,便不會貪圖享樂。
  觀心無常,便不會執著妄想。
  觀法無我,一切法,即色、受、想、行、識五蘊色法,都沒有真我存在。
  四正勤: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得生;
  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念如意足、思維如意足;
  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除覺分、舍覺分、定覺分、念覺分;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其中八正道:乃是小、大乘必須修持的法門。
   正見
  修行的人,對宇宙、人生、社會等一切耳聞目染的現象,都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理解。看破宇宙、人生的真相和實相,是苦、是空、是無常。小至微塵,大至無窮的天體宇宙,無一是永恆不變的。因此,明瞭和把握這短促不長的人生,就要保持純潔善良,撲滅人欲貪戀,不隨流惡染,樹立正見。除私欲為公利,慧識邪見,酷信善惡因果,以三世業報為法理。積德修善,增慧斷愚,腳立得正,心放得公,光明磊落,做一個有正見的正派人。
   正思
  又叫正欲,正志。就是化正見為自己的思想,以正確的思想指導正確的行動。叫正欲的原因是欲有善有惡,不是秉公善欲,就是私心惡欲。惡欲產生貪嗔、癡慢、疑嫉等惡見,招行禍患,自生煩惱。而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就是正思、正欲。有了正思、正欲,就能心平氣和,驅除煩惱了。
   正語
  指語言端正,出口善語,不唇槍舌劍,出口傷人。言語是心聲和心曲,是內心思維的表現。如出口惡言妄語,則濁言傷人,妄語害己,勢必突遭禍患。心正意正,口出良言,對人好心,語言就真誠,心存惡意,出口就傷人。言出事理,境界高深,信口雌黃,敗事有餘。兩者相差天壤。
  正業
  指從事清淨自身的職業。人生在世,如要以殺盜淫竊為業就是不正業。偷盜強奪,販毒聚賭,行娼賣淫,騙取錢財,坑刮拐騙,都是不正業。從事正當職業,對眾生有利,付出心血勞動,心也平安,睡也坦然,以狡詐欺騙害眾生者,憑陰謀奪權取利者,必有惡報。
  正命
  指保持神聖純潔的生命,擁有一個坦蕩的人生。塵世間充滿了虛偽,欺騙、敲詐、陰謀。這無異於用自己罪惡的雙手,污染自己純潔的生命。以巧取豪奪的手,必將受到眾生的唾駡。因此,正命是正見、正思、正語和正業的融合體。
  正精進
  指離惡向善,勇猛精進。參禪行善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放逸不修,得過且過,苟且偷安,永遠達不到彼岸。制止一切惡行,精修一切福慧,才是根本。
  正念
  人的精神時時刻刻都在活動,就是你那顆日夜跳動的心房在想什麼,思什麼。心念,一個人時刻也不會停止,甚至在睡夢中也縈縈繞繞。一個人正直尊嚴或者十足卑鄙,就在於他的思想,他的心。佛經中說:何名金剛心?此心人人本有,個個不無。是諸眾生,自知自覺,本等之心。何以故?一切善惡,皆出自心。自心修善,令身安樂,自心造惡,令身受苦,心是身主,身是心用。所以者何,佛由心成,道由心學,德由心積,功由心修,福由心作,禍由心為。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獄,心能作佛,心能作眾生。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慈是天人,心惡是羅刹,心是一切罪福種子。
  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意思是說,一個人有了堅固的正念,才能抵禦外欲的誘惑。正念,正直的念,驅邪壓惡之念!
  正定
  指一心專注,無漏清淨,排除各種喜怒哀樂,七情六欲的幹擾,達到人生最高境界__脫離生死苦海,證得無上大覺。
  一個人,如果身體力行,圓滿實踐這八正道,不僅可以淨化自己,還能清滌社會,使眾生離邪道行正道。這個星球就會變成一個安樂、祥和、幸福的大家庭。
  (二)辟支佛所觀十二因緣法
  辟支佛有獨覺和緣覺之別,無佛出世時,修行人,在深山穹穀中靜坐,春觀百花開,秋看黃葉落,而悟道者,為獨覺。有佛出世,觀十二因緣法而悟道者,為緣覺。他們一開始觀無明。什麼是無明?就是無所明瞭,什麼也不明了。無明究竟是什麼?若文雅說就是愚癡,若顯明露骨說,就是淫欲心。譬如,男孩子、女孩子互相追求,若問他(她)為什麼要追求?或會回答說:因為他(她)漂亮或英俊,所以我愛他(她)。再問;為什麼要愛他(她)?哪個地方可愛?問來問去,她(他)也不知道,既然不知道,還要去追求,這是無明。也可以說莫名其妙。在莫名其妙之情形下,還要往裏鑽。為什麼?因為人是色欲而生,所以還要色欲而死。古人說:生我之門死我戶,幾個蘇醒幾個悟?夜來鐵漢自思量,成佛作祖由人做。無論成佛或作祖師,都是由人所修成的,所以人是怎樣生來的,就怎樣死去,所謂:如是而生,如是而死,不願斷絕輪回,不願截斷生死流。反而願順流而生,不願逆流了生死,所以有無明。
  有了無明之後,就有行為。什麼行為?就是男女的性行為。因為不明就要造業,就要顛倒。顛倒之後就有這種問題發生。發生之後,就有了識。有識(父精母血成的胎兒)之後,便有名色(名是心理,色是生理)。有了名色之後,便生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俱全,十月期滿,出生於人間,便有觸的感覺,能分別冷暖軟硬。有了感觸之後,便生起愛憎的感情。有了領受之心,便生一種愛心。有了愛心,就生出自私心,要占為己有。人貪戀財貨女色,而生出種種欲望。有了愛心,乃想盡方法,把它取來,歸為己有。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因此,盡造不清淨的身口意三業。
  因為造了業,就有受生的果,繼續而有來生,有了來生又有老死。修到盡未來劫也不能了生脫死。把根本無明破了,就是斷淫欲。這時沒有貪念,沒有煩惱,即是解脫。
  由獨覺看來,修道人要慎獨,不要有損友,不要有伴侶,不要有宗派。所謂:掃一切法,離一切相。破一切執著,才能得到解脫。如果修行怕孤獨,那就不能修行,修道就要孤獨,要自己站起來,與眾不同,這才是修道人的本色。
  修道人切記,不要和任何人有污染的因緣,這樣會糾纏不清,令你墮落。
  修道人一定要自己生死自己了,自己吃飯自己飽。不能依靠任何人。當然,善知識還是需要來指導,指示正路。否則,盲修瞎練,無有是處。
  修道人,要忍人所不能忍的事,要讓人所不能讓的物,要吃人所不能吃的飯,要穿人所不能穿的衣服。總而言之,要受人所不能受的。一定要持戒,守規矩。如果不持戒,不守規矩,那就不是一個修道人。
  (三)成佛的六度法門
  由菩薩修行到達佛的境地,有六種方法叫六度,度就是度化,梵語叫波羅密多,意思是到彼岸,六度就叫六波羅密(全稱六波羅密多),意思是指菩薩乘此六度法之船筏,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眾生,從生死大海之此岸,渡到究竟涅槃之彼岸。六波羅密多即指:佈施波羅密,持戒波羅密,忍辱波羅密,精進波羅密,禪定波羅密,般若波羅密。經由六度所指示的法門,可使修行者渡越生死苦惱大海,到達安樂幸福的涅槃妙境。
  佈施,梵語叫擅那,意思是普舍,就是普遍地施捨。人們多有慳吝的毛病,對於財產、物資不但捨不得施捨給別人,而且還貪得無厭,心不知足。為獲取財物,有的人甚至不擇手段,殺人害命,做出種種惡業,招來惡報。菩薩行佈施度,能對治慳吝貪鄙之心,使人從慳貪惡業中解脫出來,所以說佈施度慳貪。
  佈施有三種。第一種財佈施得財富。所施之財分內財和外財,內財佈施是可以捨棄自己頭目、腦髓,甚至生命。在家庭中是用自己的體力,智慧為一家人服務。外財佈施就是施捨自己的金、銀、財寶、飲食、衣物、藥品、器物等。在家庭中是指在外面賺錢,養活一家人生活。喜舍就是樂於助人,使眾生獲得利益,離苦得樂。
  第二種法佈施得聰明智慧。菩薩根據眾生的根性,善巧方便,化導眾生,使眾生聞法解悟,發心修行,去掉慳貪、罪惡之心,凡授人以佛法與世法就是法佈施。凡是別人想知道的,想學到的,只要我會,我懂、我能,我就熱心教他,這都是法佈施。講經說法只是無量法佈施中的一種。
  第三種無畏佈施得健康長壽。指菩薩在眾生身心不安、恐懼、害怕、遇到危難的時候,護佑他,消除他的恐懼,給他度越困境的勇氣,使他身心安穩。故凡能給人以正道的鼓勵和支援,都可以叫無畏佈施。
  佈施是菩薩修行最重要的一條,無量無邊的法門,歸納起來就是六度,這六條歸納起來就是佈施一條。一般人很難理解它的真正含義。一說佈施,就認為只是向寺廟捐點錢,這是狹隘的理解。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念念為別人,不為自己,就是佈施,就是供養。所以人人天天都在修佈施智慧,行菩薩道,只是不懂不知而已。
  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為己施一切,得報如芥子,救一厄難人,勝於一切佈施。沒有企圖的佈施才是真佈施。
  能佈施,就不慳貪。慳貪就是捨不得。所謂:要舍才能得,不舍就不得。你們看看這世界上的大富翁,大財閥們,為什麼那麼有錢?就因為他們前生肯佈施,幫助人解決困難,把功德積存下來,所以今生才富有。
  大迦葉祖師,他乞食時,專到窮人家化緣。為什麼?他的理由:沒有錢的人,應該教他佈施。有機會種福田,來生便得到富有的果報。須菩提尊者,他乞食時,專到富人家化緣。為什麼?他的理由:富有的人,教他繼續積善根。如果不種善根,他的福報會減少了,來生就貧窮。若能繼續供養佛法僧三寶,那麼,他的福報,則能永遠不斷。這兩位尊者各有見解,皆是教化眾生的一種方法。
  六度中的持戒度,指菩薩受持佛所制定的清淨戒法,由戒生定,由定發慧,以達覺悟之境。戒、定、慧三學中,戒學是根本。戒包括出家、在家、小乘、大乘、一切戒法是善法。持戒可以度毀犯,修持各戒法和善法,能斷身、口、意一切惡業。佛弟子持戒修身,才能斷除煩惱,獲得解脫。戒法雖多,基本要求可以用偈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來概括。也就是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願度一切眾生,願眾生都成佛。這是大乘菩薩戒法的基本精神。
  古德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我們現在得到人身,若不借助人身修行,還等著什麼?等著把人身丟了。再想修行,那時來不及的。我們要認真修行,念茲在茲修行。生死還沒有了,哪有時間去懶惰、去睡覺,在沒有開悟之前,任何人不可以隨便放逸不守規矩。不守戒律就是違背佛制。佛在入涅槃之時,告訴弟子說:我入涅槃之後,所有我的弟子,都要以波羅!提杈(戒)為師。若是不嚴守戒律,修行怎能會有成就呢!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一定要時時刻刻守規矩,不可嘻嘻哈哈,不可馬馬虎虎,更不可隨隨便便。處處要依戒為師。所以持戒是渡迷津的寶筏。暗室裏的明燈。對戒法,修行者應像對自己的眼睛一樣,時時保護,以這規範自己的行止。初發心的佛弟子應先受持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遵守戒律,可以防止、禁絕各種惡業,獲得解脫。
  五戒細說,如下:
  第一, 不殺生。不殺生的人,必能得到長壽的果報,沒有病痛的折磨。不殺生包括,上至天道(天神、阿修羅),中至人道(流產、墮胎、溺嬰、遺棄嬰兒、老人、兄、弟、姊妹),下至三惡道(畜牲道包括大到牲畜小到飛禽、昆蟲、螞蟻、蛆蟲、蒼蠅、蚊子、魚、鱉、蝦、蟹等等有情微細眾生。對隱態地獄、惡鬼道的無形眾生,不可用邪師外道在房屋、住宅、墓地,設放鎮物如桃木劍、桃木條、桑木等等,驅除對無形眾生的施食、聞法,自招苦報)。
  第二, 不偷盜。你不偷人家的東西,人家也不會偷你的東西。這是因果的道理。例如,文殊師利菩薩有一雙新鞋,乃對人講:我在無量劫以來,未曾拿過人家一草一木、一針一線。所以我的東西,也沒人來拿。如果不信,我將這雙新鞋,放在城門口,三天之內,如果被人拿去,就證明我打妄語。三天之後,那雙新鞋,果然仍在城門口。這證明他持盜戒是那麼清淨。
  第三, 不邪淫。修道人,要沒有邪淫的念頭,也就是沒有淫欲。如有絲毫淫欲念頭,就不會超越三界,而仍在輪回中受生死,這個淫欲念頭,就是生死的根本。若能斷了它,便出三界,才能證果成佛。凡是修道人,一定要把淫欲思想除掉,怎能除掉它?首先要節制飲食不要吃葷腥,用山珍海味來修五臟大殿,那是破淫戒的禍根。
  第四, 不妄語。除非不說話,若說話就說真實話,絕對不說騙人的話。無論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是老老實實的說真話,時時管著自己的口,不打妄語,
  警語:餘妄語,為救他(她)急難,方便權巧,慈悲利濟者,不犯妄語。
  第五, 不飲酒。修道人不可以飲酒(包括一切吃毒藥、麻醉品、抽煙在內)。因為酒能亂性,使人失去理智,無法控制情感,乃做出顛倒的惡業。吃麻醉品令人迷糊,令你失去正知正見。這是煙酒的害處。
  惡口是最犀利的刀劍,貪欲是最漫長的黑夜,煩惱是最無底的深坑。對於這些無明煩惱,種種罪障,佛教主張要持著戒律的鎧盾,披著慚愧的盔甲去對治,才能得到世間最光亮的明燈——智慧。
  一切戒,皆是戒心不動而已,所以最大的戒是心戒。心一動就是犯戒,不是等事情做出來才算犯戒。
  功夫做到:沒有愛惡之心,那命終就不再輪回六道了。
  若能不貪就沒有苦;若能不爭——即不爭名、不爭利、不爭財、不爭色、什麼也不爭,這樣便無煩惱;若能不求,無有所求便無妄想,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越來越多。如果能到無求便無憂的境界,那是多麼快樂!即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若能不自私,則一舉一動,都是為旁人。若能不自利,一切利益他人而不利於自己。能用這五個條件來衡量修道,將來一定會證果成佛,去貪則清涼。
  各位要在這個法上用真功修行!不可捨本逐末,到處去找妙法和密法,越找離你越遠,所謂背道而馳。這個法,根本就在你的面前,何必捨近求遠?你若會用,隨時隨地都是妙法都是密,若不肯修行,到處去找,找一輩子也找不到真法,簡直浪費光陰,無濟於事。
  人在世間所造的惡業,皆因不持戒的緣故。如果不持戒律,什麼都敢作敢為,不怕因果,不怕報應。反認為沒有因果,沒報應。所以任意去胡作非為,任意造罪業。隨便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一切皆隨便,就頻造罪業,有了罪業,便要受果報。
  持戒的人,諸惡不作,眾善奉行。不持戒的人,諸惡都作,眾善不行。善惡的關鍵在於此。違背戒律,撥無因果,不信三寶,破壞大乘,這是不持戒所造出的罪業。由此可知,持戒是如何的重要,修道人無論如何修行,若不持戒,一切免談,絕無有成道的希望。業之中,心為主宰,結罪輕重,心境不同。若能守戒,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奉勸善男信女:拿香的手,要乾乾淨淨,不偷盜還要不殺生,不傷害任何有生命的東西,不攀折花草樹木,不打人,不拍桌子,不做對不起父母的事或壞事。念經的口要乾乾淨淨,不說髒話和謊話,也不說氣話和罵人的話,不挑撥是非,不欺不騙,老老實實,原原本本,只真不假。
  六度中的忍辱,指菩薩為了有利於眾生,甘願忍受饑寒、辱駡和各種打擊,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始終不放棄救度眾生的志願。在度眾生的同時,自己也成就無上正覺。修忍辱行可以對治嗔恨心。嗔恨是一種無明火,怒火一起,一切不顧,什麼樣的罪惡言行都可能發生,所以佛說: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心中只圖報復,雪怨恨,不顧傷人害己,把自己以往做的一切功德善事,一筆勾銷,統統燒光,付之東流。人的嗔心習氣最深,大有一觸即發之勢,所以學佛人要用最大的忍力,度脫嗔恨之心。當然,菩薩忍辱並不是善惡不分,菩薩對善人善事不厭其煩,生慈悲心,對惡人惡事則現威神力降伏之。初發心,修忍辱法對治自己的嗔心,要嚴於律己,顧全大局,對壞人壞事也不能聽之任之,而應努力制止惡人的罪行。佛法有:見佛則拜,見魔則降的說法。止惡不但是對自己勇氣的考驗,也是對壞人有真正幫助的慈悲心的表現。
  忍有三種:
  第一:生忍,不管是順的境界或是逆的境界,都不動心,這證明有定力,經得起考驗。如果到了如如不動,了了常明的程度,就證明忍辱的功夫,已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第二:法忍,學佛法也要有忍耐心,不能說佛法那樣多,就望洋興嘆,說:佛法如大海,我什麼時候能學完?為這個問題而發愁,便生退轉心,什麼佛法也學不好。其實,無論有多少法門,也要忍耐於心,一點一點去學,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不要因為三藏十二部經典,八萬四千法門,便嚇得一法也不學了,而放棄成佛的機會。這就是沒有法忍的表現。應該有這樣的精神,不管法門有多少?能學多少就學多少,能明白多少就明白多少,盡力而為之,不要勉強行事。又不是叫你完全學習,也不是叫你完全明白,為什麼見了就怕呢?如不學習,自暴自棄,甘心墮落,實在可惜!
  第三:無生法忍,就是不見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忍可於心。對境無心,對法無心,證得無生法忍。法是不生不滅。所以要修忍辱行。忍辱的法門,乃是考驗你忍的功夫如何?修道人,不但能忍,而且不能忍的事情也能忍,這才算是真正的忍耐。
  六度中的精進度,指菩薩毫不懈怠地,堅定不移地行自覺覺他,自度度人的事業,精勵身心,精修一切善法,成就一切善法,精進能對治懈怠,是成就一切善法的基本保證,精進也是其他五度成功的保障。無論是佈施、持戒、忍辱以及禪定和修慧,都應有勇猛無畏,一往無前的決心和勇氣,更應有百折不撓的毅力,只有精進不已,才能修煉成功。精進能克服人的懶惰和懈怠,脫度人們墮落的惡業。
  對於出家人,應不談舒服,不講享受,專心修道,勇猛精進,比任何人要積極,絕不消極。要任勞任怨為佛教努力。在修行中,打起精神走在人的前面,不要落在人的後面。如果在道場中懶惰,把所有的功德都報銷了。邪知邪見是一種罪過,明明自己不對,還替自己辯護,這種行為,實在不可寬恕,為什麼有這種思想?因為不精進的緣故,所以把寶貴的時間用到打妄想上去了。僧人們在寺院中,應精進修法,應將修行落實到身、口、意每一個環節,都能保持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優良傳統,人人少管世間瑣事,各個不忘修行人之本分。在我看來,與其搞那些發心不清淨的寺廟建築,去搞那些表面看來轟轟烈烈的形象佛法,都不如老老實實靜下心來好好修行、修心。修行遠遠重於修建、營造、賺錢以及開發所謂的旅遊資源。真正的佛教徒,只有在清淨的道場聞受,修持正法,才能最終為自他帶來終極利益。
  六度中的禪定度,梵語叫禪那波羅密,意思是靜慮、寂照,也可譯作三摩地、三昧、定。是指思維真理,定止散亂,心一境性,調伏六根,達寂靜妙境。一般而言,眾生的心性總是散亂的,妄念分起,心如猿猴,意如野馬,忽東忽西,難以調伏。而修習禪定,則能使散亂的心意歸於集中。思維集中,可以煥發出巨大的能量,意念高度統一,就能出現定境,智慧由此而顯現。所以習禪定對治散漫,是開發智慧必須的手段。
  我們的妄想,念念遷流,念念不停。不是善念,就是惡念,不是正念就是邪念,總是在鬥爭。國與國之間有戰爭,甚至此世界與他世界之間有戰爭,此星球與他星球之間有戰爭。往大來說,在此銀河系與彼銀河系之間有戰爭,互相有戰爭。仔細的分析,發生戰爭的原因,都是因為我們人的妄想所造成的。我們的妄想是個念。所謂念起百事有,念止萬事無。古德說:心止念絕真富貴,私欲斷盡真福田。的的確確是這樣。這是經驗之談。
  為什麼要打妄想?因為有個在作怪。有我就有自私,有了自私就來個自私,成為難兄難弟,時刻不分離,狼狽為奸。因為有自私自利的心,便生出有所求的心。有所求,貪心跑出來,嗔心也跟著來,癡心緊跟著來,一個跟著一個,爭先恐後的出來。他們興風作浪,搞得烏煙瘴氣,一塌糊塗,弄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我們修道的目的,就是把爭心、貪心、求心、自私心、自利心,統統停止,禁止他們活動。這時,智慧現前,大放光明,照破無明黑暗,便可明心見性了,達到所修的目的。
  靜慮就是靜止這些雜念,思維修就是念茲在茲,不要忘了參究。譬如,參一個話頭,時時參,刻刻參,無時無刻不在參。這個話頭,不是念而是參。比方念佛是誰?就是參這個字。究竟是誰呢?來找。什麼時候找到,什麼時候就開悟。若找不到,不要心灰意冷,要再接再勵去找。找到的時候,內不知有身心,外不知有世界,都空到極點。
  最後連空也不存在,哪還有什麼執著?這時豁然貫通,大徹大悟,水落石出,見到本地風光。切記!不要走到半途而停止不前,要繼續前進,用功用到山窮水盡的時候,自然有個轉身處,回到本有的家鄉。本來面目無所不來,並非只在身體裏面。當我執消失以後,周圍的一切都是本來面目,山河大地皆是如來。
  參禪就是參生死之根。頓然斷了,度過生死關頭,任運自在,在參禪時,不管颳風下雨,仍然專一其心,集中精神,來參字。到了極點,便有如如不動,了了常明的境界。這時,正知正見現出,邪知邪見隱沒。這是修禪定的功能,有不可思議的神通妙用。
  有的人有無量無邊的妄想,所謂妄想紛飛。妄想好像虛空中微塵一樣的多。平常,用肉眼是看不見的,但如果在陽光之處,便看得非常清楚。那些微塵,忽上忽下,起伏飄蕩。我們的妄想,自己觀察不到,但若用佛法光明一照,原形畢露,統統現出來。有了妄想,怎麼辦呢?就要打掃乾淨。用什麼方法呢?就用禪定。禪定的功夫能將妄想清理乾淨。修禪定時,要用精進,忍辱來幫助,然後再用佈施,持戒來幫助,完成使命。大家來幫助禪定,成就收攝身心,不起妄想的功夫。雖是六度,可是有連帶的關係,是彼此相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