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薩欽哲仁波切談驕傲與忌妒、散亂、祈禱、觀想、座下修行、本尊



分類:佛法禪理

2011/01/10 06:35








宗薩欽哲仁波切談驕傲與忌妒、散亂、祈禱、觀想、座下修行、本尊

【談驕傲與忌妒】



弟子:仁波切,什麼是對治驕傲與忌妒的良方?


 


仁波切:如七支祈禱文所建議的,隨喜乃是對治驕傲與忌妒的良方!驕傲與忌妒很難應付,尤其是驕傲。


我建議你們戒除驕傲,避免去產生驕傲的地方。經過多年的修行之後,你們仍然會察覺驕傲、忌妒與憤怒從心中生起,但是你也會發現,它們出現的時間變短了。此刻你明白自己有驕傲與忌妒,其實已經相當不錯了。你應該承認,那確實是驕傲與忌妒。當然這些與自信心大有關連。如果你充滿信心,你就不會驕傲,不會忌妒。 


【談散亂】 
 
弟子:仁波切,某些修持或許因為繁複的形式和咒語,反而讓心更加興奮,生起更多的念頭。


我發現,光是靜坐,就可以讓心平靜下來。特別是供曼達的修持,因為他的趨勢,可以讓我完完全全地分心,而且是長時間的分心。 


仁波切:我認為,修持獻曼達而分心,仍然比自以為在修持禪定,而實際上心不在焉所冒的險更小。


禪定有很多的漏沌和歧路,而這些歧路又很細微而難以察覺。禪定者最大的困難即在於,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分心,還是專注。尤其當禪定的工夫比較成熟的時候,這種困難更大。 

弟子:那麼你如何知道自己是分心,抑或是專注? 

仁波切:一旦你禪定的工夫相當不錯,你就會知道。如果是半生不熟,那就很難分辨。然而,當你明白的時候,又會面臨另一個難題:你不相信你所知道的事物。然後,老習慣告訴我們:喔,去看書,分析它。於是,我們分析它,閱讀有關中觀的東西。這就是一條歧路。中觀有助於建立見地,但是實修的時候,我們也需要某種程度的信任。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上師們總是強調四加行的重要性。


 


帕楚仁波切(Patrul Rinpoche)以一頭野生難馴的犛牛做為例子:你用一條長繩繫住犛牛,然後把繩子綁在牢固的木樁上。諸如獻曼達之類的修持,正如同木樁。在這樣的修持中,你可以輕易分辨自己是不是在供養身、語、意,或供養須彌山,或清泉,或美麗的花環,或花鬘女、燈女、媚女等等。相反的,如果盡想著羅馬和巴黎,你就分心了。


這很容易去分辨。 


 


【談祈禱】




弟子:關於如何面對心中的疑慮,你有什麼忠告?當我修持的時候,總覺得在作假,因此心中充滿許多疑慮。 

仁波切:有很多方法。別以為疑慮會減少;事實上,它會越來越多。修行的越多,你的疑問會變得更聰明銳利。


此刻,這些疑問都非常愚蠢,很容易回答。如果真有需要的話,你只要讀一些書,就可以解除這些疑惑。但是我建議不要讀書。


我所知道最好的方法是,當疑慮生起的時候,如果你正在修持皈依,那麼就再度向皈依境或上師祈禱,祈禱將疑慮轉化成為智慧。


這是最好的,也是最容易的方法,不要尋求其他的方式。你可以分析,閱讀所有關於中觀的書籍;這方法今天管用,但明天又會有新的疑慮。然後,你又得去讀另一本書。 

我給你一個忠告:當我們修行,當我們請求加持的時候,我們往往想到諸如清淨染污等巨大又遙不可及的問題。你應該為此時此刻所面臨的問題祈禱,例如,失去靈感、心思散亂、不了解佛法等等,而非籠統的事物。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弟子:你是指清淨正在發生的問題嗎?


 


仁波切:是的。這樣做總是比較好。當然,籠統的事物也可以。你甚至可以想:願我清淨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一切染污。


事實上,人們真的這麼做。法本上也這麼說。但是,我總是喜歡把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囊括進來,不論是什麼樣的問題。我們的問題可多了!你不能想,這個問題很世俗,我不應該拿這些俗務來煩擾蓮華生大士。你不應該這麼想。蓮華生大士包辦所有的事情。如果廚房的爐灶壞了,你也可以向蓮華生大士祈請。蓮華生大士看管從證悟到爐灶等所有事情。或是兩個人之間的爭端,特別是以下的情況:一個名叫傑森的人可能祈請:蓮華生大士,請你讓海瑟聽我說話。而海瑟也祈請: “蓮華生大士,請你讓傑森聽我說話。然後,兩個人就能夠傾談了。如此,你可以把每一件事都囊括進去。


 


經常憶念虛幻不實的一面,每件事物都是虛幻的,沒有一件事物擁有真實存在的本質。如此一來,當祈請沒有立即獲得回應的時候,你就不會感到氣餒沮喪。 
 


【談觀想】


 




弟子:仁波切,我很難觀想。對觀想你有何建議? 

仁波切:如果你很難觀想,那麼開始時學習建立信心,相信他們(本尊)就在那裡。與其觀想他們頭髮的細部、頭髮落在頸項上、肩膀上的樣子、他們持劍的方式等等,倒不如算了吧!只要想他們就在那裡。 


 


【談座下修行】




弟子:座下修持的時候,你把身體或週遭世界視為法身嗎? 

仁波切:理想上,我們應該把每一件事物視為本尊。但是對我們而言,這非常困難。因此,如我們這般的初學者應該學習去把他們視為幻象。把現象視為本尊,以及把現象視為幻象,這兩者之間關係密切。但是如果你問我:哪一種積聚較多的功德資糧?


那麼我會說,把現象視為本尊積聚較多的功德。此乃金剛乘精純練達之處。然而,這又帶出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把現象視為本尊?


因為現象是虛幻的。你看著海瑟。她純粹是一個幻象,你看待她的方式,是你的心的投射。因此,無論她在你心中是什麼模樣,都不是真實的她。以此為基礎,你想像她不是你所認為的凡夫俗子,而是金剛亥母。於是,你和她之間的互動變得更有意義。


上座部的老師希望把你從痛苦哀傷中解脫,因此他們教導你,把她想像為醜惡,一具骷髏。大乘佛教的老師教你把她視為幻象。


在金剛乘,她則是本尊。 


【談本尊】



 


仁波切:當偉大的薩迦派上師談論心的時候,他們說:觀察心。心的明相是僧;心的空相是法;明空不二是佛。


明空不二是無法言說,超越語言的,它是上師,不可言傳,亦即大樂。它離於言說及分別造作。本尊就是大樂。


當然,我們必須暫時地創造本尊,但是究竟上,他們超脫形色。他們雖有形有色,但又超脫形色。與本尊合一的空行母則是:


明、空,離於言說,充滿大樂,不中斷的心。薩迦派對於本尊的概念,與寧瑪派或噶舉派之間,沒有太大的差異。


 




( 
感謝  怡君  提供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