澈見本心問答集--19
3、問:第一義諦離二邊,凡說必無常斷之二言。否則是列入俗諦,即使是說離常斷之“真常”亦是俗諦之說吧?
答:於“第一義諦”的義理中,俗諦即真諦,如果不知此義,即是不解第一義諦,既然第一義離兩邊,還分什麼俗諦真諦。
4、問:我何以如此說呢?若不離二邊而不說真常,卻反說真常離二邊,此真常義即同流轉!既然說空而被眾生執空,說常樂我淨被執常,說非常非無常被執有所證,那說真常離于二邊,既已離又何必說真常?但說離二邊即無後話!譬如持刀斷首,首斷即無能持者。既已離能所對待,不知還說什麼真常語?叫他再把頭黏起來說真常嗎?
答:您不知“真常、真我、真淨、真樂”之義。它是直顯如來四德,自性本自涅槃性,本具如來四德,此四德無形無相,非意識心之產物,若說“真常、真我、真淨、真樂”能執者,只是以意識心知,而非證知,是則不解涅槃性。若證知者,“真常、真我、真淨、真樂”是絕待無二的,不是對峙的。若不執著法相者,即能知如來意。文字、言語難以表達,只能如是說,能悟知者,當法喜充滿。
5、試問:如來四德,是以意識心證,或非以意識心證?
答:如來四德,先是以意識心證,相契後,顯現如來本性,自然脫落意識心,流出真如性,因印證之意識心已然脫落,是故此時名為“無證”。又:所證之如來四德,本來具足,非因證而有,亦非未證而無,是名為“無得”,是故得證如來本性者,無證亦無得。如:月因指而得見月,指是因意識心而有,見月後自然亡指(脫落意識心),然月非因指而有月,月本然有之,非因見時而有月,非不見時而無月,是故見月時,不名“得月”,是故名為無得亦無證。
6、問:依佛地說法,雖是了義,但對自己及大眾均無實益吧?
答:您一定不知什麼是了義之教,故出此言。
(一)吾人談“第一義諦”,只論了義,不論不了義。
(二)不了義之教不是了義之教的階梯,了義之教是實法,不了義之教是依“眾生見”而說的,故于眾生較容易接受,但離實相甚遠(因眾生見即顛倒見),是眾生易信難悟之法;了義之教是實法,但于眾生見中較難以接受,(因實法于眾生顛倒見中,看似顛倒,故難以接受。)故實法是眾生難信之法,但它是實相故易悟。
(三)不了義之教,勸行者不生任何欲求,有求皆苦;然其本身充滿欲求,如求成佛、求往生淨土、求出離生死入涅槃、求離苦得樂、求離我我所、求福慧、求菩薩諸地漸次增上、求……。
(四)了義之教,直示眾生見自本心、悟自本性,即知眾生本來成佛,即心是淨土,本自涅槃,寂滅為樂,本無能所,福慧具足,本無菩薩與眾生(佛、菩薩、眾生原來是空花,亂起亂滅)。自性本具足一切功德嚴身,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非善非不善……。本自具足,非求而得,眾生由此悟入,還汝本來真面目。
(五)不了義之教,已討論很久,是是非非、似是似非,就算再給個數十年,仍不會有個定論或結果,因不了義之教沒有陀羅尼法,陀羅尼者,華譯“總持”、“能持”,是“佛的真言”,能貫徹一切權實諸法,故曰總持,能以一法總持萬法,而無一遺漏。是故不了義法不能了一切義,故名不了義,修持此法無有了時!
(六)了義法有此陀羅尼法,能以圓融之清淨智慧,貫徹佛法究竟義,總持無量佛法而不散失;陀羅尼法能持各種善法,能遮除各種惡法,蓋菩薩以利他為主,為教化他人,故必須得陀羅尼。得此則能不迷失於無量之佛法,而在眾中無所畏,同時亦能自由自在的說教。所以得陀羅尼者,必能信解諸法皆是一相,故能以一切法而作佛法。以是故,能貫通了義與不了義之教。諸法無行經曰: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惟願世尊!當說陀羅尼,以是陀羅尼故,令諸菩薩得無礙辯才,于諸音聲無所畏怖,能令諸法皆作佛法,又信解諸法皆是一相。”
(七)佛所說之經教皆為了義之教,但須能貫通全經,不可斷章取義。否則,十二部經,亦成魔說。
7、問:涅槃經中說到:“我者即是佛義,常者法身義,樂者是涅槃義,淨者是法義”。“如來常住,則名為我。如來法身,無邊無礙,不生不滅,得八自在,是名為我”。及後又說“色是佛性,受是佛性,想是佛性,行為佛性,識為佛性。”最後一段引文,其中意思即是說,五蘊即是佛性。那麼,這個五蘊之我與如來藏所說之我,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呢?若兩者是一,那它們相同之處為何?若兩者不同,那它們相異之處又是什麼呢?若說亦一亦異、非一非異,那又是依何標準而說呢?問題好像多了點,煩請代解疑問。
答:涅槃經的“我”是指如來本性(佛性),如來本性(佛性)眾生皆有之,與佛無異,是故以“有我”論述;以其性恒常不變異,大如虛空,無有邊際,不生不滅,能得一切自在(八自在),故稱有“我”。故曰:“我者即是佛義,常者法身義,樂者是涅槃義,淨者是法義”、“如來常住,則名為我。如來法身,無邊無礙,不生不滅,得八自在,是名為我。”但佛性並非具體實存,應物而現形,若無可應之物則顯“寂滅性”,如當我們熟睡時,佛性則呈現寂滅性,(寂滅非斷滅,寂滅是很自然的泯去一切意識作用,斷滅是刻意,或曰加工式的使六根不作用,同時亦停止意識作用。)若當佛性作用於五蘊身時,所顯現出來的色受想行識,五蘊不是六根,五蘊是六根與境的反映所生的一種覺受緣影(緣影空故,五蘊亦空),而覺受本身即是佛性,故曰:“色是佛性,受是佛性,想是佛性,行為佛性,識為佛性。”
若不識本心(佛性)者,只見五蘊而不見無染之佛性,故以意識心為我,幻染又幻淨。若識自本心者,即不失本心,雖處塵勞而無染,五蘊之我與如來藏所說之我,其差別在於識與不識“本心”。是故此兩者,亦一亦異、非一非異。
8、問:五祖弘忍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五祖傳無生法忍與六祖慧能,自性能生萬法自是無我,若言有我,請問父母未生你之前是何模樣?我在何處?
答:真性無我,佛法有我,能生萬法即是有我;木石無我,故不生萬法,能應物現形,即是有我。真性無我,非全然的無我,否則成斷滅,如木石。此無我,離於“有、無”之對立。
若問父母未生您之前是何模樣,我在何處?未生之時,雖無形體,但亦非全然的無我,出生之時,誤認此身為我。又六根聚集六塵緣影,誤為我心,如棄大海,唯認一浮漚聚沫,隨浮漚而生滅,不知真心大如虛空,本無生滅。
大珠慧海和尚曰:自不見性,不是無性,何以故?見即是性,無性不能見,識即是性,故名識性,了即是性,喚作了性,能生萬法,喚作法性,亦名法身。是故五祖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若無情亦無種,若無性則無生。非示無情、無性也。
問答篇四十三
1、問:“修習無我,名為顛倒”一文甚佳,實為破除偏空無我邪見,歡喜讚歎!請您換個角度談談!如佛陀于金剛經雲:“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請教您的說法與佛說有衝突之處嗎?若沒有,何以故?佛說何義?您所說何義?
答:您真是看到門道了,執著無我者,以無我入修,入無我斷滅之所,即是偏空無我邪見,不知無我者只是對治“世間之人執著自我,為護我故,生愛憎取捨之無明。”若得無我即顯真我(真性),非入無我斷滅之處,行者不得不慎。是故不能悟入諸法無生,也就是佛性本然的無我,此無我非對有我而說無我,是離意識(有無)分別之無我(是謂本無生)。如佛陀于金剛經雲:“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若有入無我斷滅者,或雖未悟入,但執著無我者,聽聞佛經說:“佛法有我,即是佛性。”“修習無我,名為顛倒。”即生畏怖,狐疑不信,進而謗佛謗法,或謂魔說,或謂偽經。“佛法有我”,“諸法無我”;或“無常、苦、無我、空”,“常、樂、我、淨”,表面上似有相違,然得如來義者,必通達無礙,權實相融,不因住而有礙,不因執著而有礙,不因有我而有礙,乃能縱橫自在,是名真自在。
2、問:個個都是佛,為什麼變眾生?
答:以佛眼觀之:一切眾生不但悉有佛性,且佛性常住不變易。眾生過去是佛、現在是佛、未來亦是佛,不折不扣的佛,並沒有變眾生。因為妄想與執著,故不能證得。誤認為是眾生。即所謂誤認四大假合身、六塵緣影心為自我,是故不能脫去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亦不能脫去輪回妄生相,如此總稱為眾生幻,即是無明。然此無明並無實體,只是因誤認故生妄執所幻來的。此時,佛見眾生依然是佛,雖“有幻”眾生不信,亦當是佛無誤,故佛示正知見,讓諸眾生自除其幻,若得幻滅,覺亦不動,本來成佛沒有變異(佛性常住)故。是故佛僅除其眾生幻,是謂:幻翳朗然,慧目清淨,使其澈見本來成佛之真面目,假名度眾生。圓覺經曰: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若以眾生眼觀之:因依于眾生幻,是故成為顛倒見,不信眾生本來成佛,以致佛之正知見,成為眾生難信之法,是故難以遠離顛倒幻想。吾人寧喪身命,亦不虛言。
3、問:何以言“寧喪身命,亦不虛言”呢?
答:心生二偈,提供參考!
偈曰:
邪說充斥語方重,重語待己柔待人,
人人是佛語方真,不學獅吼難顯真。
又:
四大雖具非輪回,輪回空花愚難知,
地火水風屬外境,聚散何曾礙自性?
自性本自常涅槃,生死涅槃徒自迷。
不識本性依身心,生死到頭難得逃!
4、問:圓覺經曰:“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以眾生本來成佛故,實無眾生,佛是相對于眾生而得名,以實無眾生故,亦無佛。是故圓覺經曰:無佛無眾生。您說:佛說“眾生本來成佛”,是說眾生從本心來成佛。不是“眾生就是佛”,所以佛又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還是要修行!若誤會“眾生就是佛”,那十方虛空一切諸佛,無量劫來修行不是白費白說嗎?
答:眾生只此一心,別無他心,此心即是佛,不識此心學法無益。您不會此心,攀緣於意識,依此緣心推論佛法,所得亦緣,不解如來真實義,不知究竟無佛亦無眾生,一切修行皆如幻,只是以幻除幻,幻盡無佛無眾生。十方一切諸佛國刹土,以及無量劫,何者能出此心?能識如來真實義者,於此心中自得滿足。
5、問:您又說:又佛說“心及佛眾生,三無差別”。也是在講總心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是心”而言。若講差別相“如是心”,如是十法界吧?
答:十法界皆在此心中,識自本心自得默契一切佛法。世尊依此本住法,說於一切法故;若說法離於本住法是為魔說,若依本住法而說,方便法亦為究竟。不識本心者,以權覆實,縱說得十二部經,亦為魔說。若依本住法而說,則法名清淨、法名解脫、法名自在、法名無垢、法名清涼、法名安隱、法名寂滅。
6、問:“金剛藏當之,如來寂滅性,未成有終始,若以輪回心,思惟即旋複,但至輪回際,不能入佛海……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華相,思惟猶幻化,何況詰虛妄,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可是“最初不覺”,它怎麼來的?
答:從上經文得知:
(一)您若以隨緣心起眾生見去找“最初不覺”,它怎麼來的?是用輪回心去找輪回相,是找不到的,因為真心“如來寂滅性,未成有終始”!
(二)又當您能了此真心“如來寂滅性,未成有終始”後,佛說:“然後求圓覺”。
7、問:有人說:“若能了此心”,說什麼“徹知本心”,就大言的說:“眾生是佛”了,是非常愚癡的說法!因為佛說:“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答:您真是糊塗,“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此心非彼心(本心),此心正是您現在的攀緣心。以此緣心故,生此三惑,被佛斥為非正問。此心乃是六塵緣影,虛浮不實,離卻此心然後求成圓覺。須先了此心(緣心),然後求圓覺。經文分明如是說:“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花,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花,複結空果,輾轉妄想,無有是處。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正是說到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
問答篇四十四
1、請問:如何是不染識?作意修行戒定慧以離貪嗔癡是染或不染?
答:體悟諸法皆空,即知染淨一如,則名不染識。作意修行,即是染識,須舍離戒定慧及貪憎癡等法,方名不染識。六祖壇經曰:“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所以戒、定、慧並非作意修行而得,是“無非、無癡、無亂”,自然無為而得。此法名為無生法,是名不染識。
2、問:雖言不載道,而道即言,諸法無相,貪嗔癡戒定慧又何須舍於染而不染,是為修行?
答:“諸法無相”若能如實知,即名舍戒定慧及貪憎癡法。換句話說:若能體悟諸法實相,就是舍法。若真舍離戒定慧及貪憎癡法,是名更換法縛,非舍法。於染而無染,方便說是修行,若實說仍非究竟之法。請諦聽以下的解說:
於染而無染,是說入於有塵染之境而能達到一塵不染之心境界。而實相是:一切的染塵只是意識心對外境的反應而生的幻覺(如鏡中影),實相是無塵可染,一切染塵皆為幻見,故亦無染淨之名。一切處、一切物,實無塵可染。“一塵不染”,即如神秀大師之:“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無塵可染”即如慧能大師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請多看幾次即能如實知。
3、問:要如何時時保任這種轉識成智,是不是讓它界定自然成習慣,就會自然的流露?
答:任性逍遙,隨緣放曠,識而不用,即為保任之功,但須識本心。天竺祖師曰:“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複無憂。”
4、問:“平常人”是不是“法”?
答:端看觀者心境,識法者視萬法為無法,不識法者無法亦視為法。
5、問:依何法才能識“法”呢?
答:應知諸法本無相、無言語、無文字、無任何表示, 但為互相授受,須假藉言語、文字,及各種啟示來溝通,久而久之,法因而成相,不識者即著相修行,故曰:“諸法空相”。識法者不為法縛,故識法者觀萬法為無法,自能逍遙法外;不識法者視無法為法,故常為法縛。
又:因學佛法時,不知不覺中認識了眾多法之名、相, 而不知法本無名無相,故因而著法相修行而不自知。若能了知眾生不是因修六塵以達一塵不染而得成佛,而是本來無塵可染,一切染塵皆為妄見,更無佛、眾生可分別,即能當下體悟諸法空相。
6、問:一切相皆是幻。虛空生萬物,實無一物可生,因為心有染著而有生死。可是,進一步看看,所謂的“心”也非實有,因塵起念,念念空相,如鏡上影。鏡本無影,因塵顯影,塵滅影消,明鏡依然。故一切本來清淨,本來平等。這樣子想對不對?
答:佛法是甚深之心法,虛空含藏萬法,且萬物自生、自長、自成、自滅,這一切的自然法則並非塵,因眾生誤認四大為我身,及外境反映為我心,故生我及我執,並視此自然法則為塵境,而急欲修行離此塵境,雖勤苦修行,只是徒勞一生,並無法離此自然法則(誤認為塵境)。若能確實了知此實相,十地菩薩也只是方便說,唯佛地是本有之清淨心地。若能由此實相確實了知,則心境漸漸成熟,就像初生的獅兒,兩三年後即能獅子吼(不論初學或久學)。否則修成百年妖怪亦無有益處,至此方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不要自認是初學或凡夫,此念正是塵念,因眾生本來成佛。)
7、問:萬物若能自生、自長、自成、自滅,豈不破緣起法?有違佛陀所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諸法實相無相無不相,若止無相說,豈不落偏空?大德獅子說,是說只要我原地不動就能到終點了嗎?
答:萬物自生、自長、自成、自滅,是亙古以來大自然不變的法則,並默契緣起緣滅法,有何違背?是君依緣心觀法而自生分別,若能以本心(清淨之心)觀法,則可看出佛法實相。否則,若以緣心(染識之心)觀法,則法法相礙。諸法實相,可白話為諸法的真實義,如何能說是無相無不相?且沒有經文寫過諸法實相無相無不相。“諸法皆空”與“諸法空相”是同義的。如:“獅子吼”是說若要學實法,須從了悟諸法實相(如來真實義)學起,才不致徒費功夫,且也許會學到一些無益之法,因為佛經裏的法,很多是為劣根眾生權說之法(假法),也就是黃葉止兒啼之法。若了義經,對此事均有所交代:“如是諸菩薩,隨眾生所能信解,以方便力隨緣說法”(權法)。無相之法(實法),“但為信解甚深一相法者說之。”
8、問:“無相”是有無的“無”嗎?“諸法實相”是否離語言文字,超越邏輯的,非由思惟而證?而所謂的思惟是指思量心嗎?直心,不落第二念是不思惟嗎?自生、自長、自成、自滅的自然法則,不也是緣起性空的嗎?是否知一切善惡法是幻而直下承當,實際上並無一法可承當,亦無承當法的法?我、我所,兩者皆幻,皆緣起故。
答:所說之法均為本然平實之法,無須想那麼多,無相是本然(原本就是)沒有的,它並不與有對立(不用思量,思量即不中用。)諸法實相,可白話為諸法的真實義,無須想那麼多。“無須想那麼多,不用思量,本來心”就是直心。不思善,不思惡,諸法本來沒有,落何次第?諸法皆空,自由自在何須承擔。我、我所皆是幻,既知是幻即是除,勿須複除,故說“眾生本具如來之德性”,不增不減,不折不扣。
9、問:諸法實相無相無不相,意指緣起性空為無相,性空緣起為無不相,你、我、他,那一個不是相(身相、心相),還千差萬別耶!萬物若能自生,而非依他因緣而生,豈不女者能自生小孩,不須男者?到老還能自生,這是自然法則嗎?
答:萬物自生、自長、自成、自滅,是亙古以來大自然不變的法則,萬物自生、自長、自成、自滅,當然是指同類族群,在自然的條件下,自生、自長、自成、自滅,有性無性皆然。權法與實法,您分得出來嗎?因為以權法是無法去分辨實法;反之以實法可以通達一切權法的。換句話說:以實法可以通達一切宗派之法要,如原始佛教、藏密、東密、淨土、禪、南傳佛法……等一切宗派。因這些都是後世學人依適合自己而分的,如淨土宗的五經,唯識宗的解深密經,禪宗的圓覺經……等。佛經本身並不專屬於任何宗派的,而實法是可以貫通一切經典的。
答:於“第一義諦”的義理中,俗諦即真諦,如果不知此義,即是不解第一義諦,既然第一義離兩邊,還分什麼俗諦真諦。
4、問:我何以如此說呢?若不離二邊而不說真常,卻反說真常離二邊,此真常義即同流轉!既然說空而被眾生執空,說常樂我淨被執常,說非常非無常被執有所證,那說真常離于二邊,既已離又何必說真常?但說離二邊即無後話!譬如持刀斷首,首斷即無能持者。既已離能所對待,不知還說什麼真常語?叫他再把頭黏起來說真常嗎?
答:您不知“真常、真我、真淨、真樂”之義。它是直顯如來四德,自性本自涅槃性,本具如來四德,此四德無形無相,非意識心之產物,若說“真常、真我、真淨、真樂”能執者,只是以意識心知,而非證知,是則不解涅槃性。若證知者,“真常、真我、真淨、真樂”是絕待無二的,不是對峙的。若不執著法相者,即能知如來意。文字、言語難以表達,只能如是說,能悟知者,當法喜充滿。
5、試問:如來四德,是以意識心證,或非以意識心證?
答:如來四德,先是以意識心證,相契後,顯現如來本性,自然脫落意識心,流出真如性,因印證之意識心已然脫落,是故此時名為“無證”。又:所證之如來四德,本來具足,非因證而有,亦非未證而無,是名為“無得”,是故得證如來本性者,無證亦無得。如:月因指而得見月,指是因意識心而有,見月後自然亡指(脫落意識心),然月非因指而有月,月本然有之,非因見時而有月,非不見時而無月,是故見月時,不名“得月”,是故名為無得亦無證。
6、問:依佛地說法,雖是了義,但對自己及大眾均無實益吧?
答:您一定不知什麼是了義之教,故出此言。
(一)吾人談“第一義諦”,只論了義,不論不了義。
(二)不了義之教不是了義之教的階梯,了義之教是實法,不了義之教是依“眾生見”而說的,故于眾生較容易接受,但離實相甚遠(因眾生見即顛倒見),是眾生易信難悟之法;了義之教是實法,但于眾生見中較難以接受,(因實法于眾生顛倒見中,看似顛倒,故難以接受。)故實法是眾生難信之法,但它是實相故易悟。
(三)不了義之教,勸行者不生任何欲求,有求皆苦;然其本身充滿欲求,如求成佛、求往生淨土、求出離生死入涅槃、求離苦得樂、求離我我所、求福慧、求菩薩諸地漸次增上、求……。
(四)了義之教,直示眾生見自本心、悟自本性,即知眾生本來成佛,即心是淨土,本自涅槃,寂滅為樂,本無能所,福慧具足,本無菩薩與眾生(佛、菩薩、眾生原來是空花,亂起亂滅)。自性本具足一切功德嚴身,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非善非不善……。本自具足,非求而得,眾生由此悟入,還汝本來真面目。
(五)不了義之教,已討論很久,是是非非、似是似非,就算再給個數十年,仍不會有個定論或結果,因不了義之教沒有陀羅尼法,陀羅尼者,華譯“總持”、“能持”,是“佛的真言”,能貫徹一切權實諸法,故曰總持,能以一法總持萬法,而無一遺漏。是故不了義法不能了一切義,故名不了義,修持此法無有了時!
(六)了義法有此陀羅尼法,能以圓融之清淨智慧,貫徹佛法究竟義,總持無量佛法而不散失;陀羅尼法能持各種善法,能遮除各種惡法,蓋菩薩以利他為主,為教化他人,故必須得陀羅尼。得此則能不迷失於無量之佛法,而在眾中無所畏,同時亦能自由自在的說教。所以得陀羅尼者,必能信解諸法皆是一相,故能以一切法而作佛法。以是故,能貫通了義與不了義之教。諸法無行經曰: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惟願世尊!當說陀羅尼,以是陀羅尼故,令諸菩薩得無礙辯才,于諸音聲無所畏怖,能令諸法皆作佛法,又信解諸法皆是一相。”
(七)佛所說之經教皆為了義之教,但須能貫通全經,不可斷章取義。否則,十二部經,亦成魔說。
7、問:涅槃經中說到:“我者即是佛義,常者法身義,樂者是涅槃義,淨者是法義”。“如來常住,則名為我。如來法身,無邊無礙,不生不滅,得八自在,是名為我”。及後又說“色是佛性,受是佛性,想是佛性,行為佛性,識為佛性。”最後一段引文,其中意思即是說,五蘊即是佛性。那麼,這個五蘊之我與如來藏所說之我,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呢?若兩者是一,那它們相同之處為何?若兩者不同,那它們相異之處又是什麼呢?若說亦一亦異、非一非異,那又是依何標準而說呢?問題好像多了點,煩請代解疑問。
答:涅槃經的“我”是指如來本性(佛性),如來本性(佛性)眾生皆有之,與佛無異,是故以“有我”論述;以其性恒常不變異,大如虛空,無有邊際,不生不滅,能得一切自在(八自在),故稱有“我”。故曰:“我者即是佛義,常者法身義,樂者是涅槃義,淨者是法義”、“如來常住,則名為我。如來法身,無邊無礙,不生不滅,得八自在,是名為我。”但佛性並非具體實存,應物而現形,若無可應之物則顯“寂滅性”,如當我們熟睡時,佛性則呈現寂滅性,(寂滅非斷滅,寂滅是很自然的泯去一切意識作用,斷滅是刻意,或曰加工式的使六根不作用,同時亦停止意識作用。)若當佛性作用於五蘊身時,所顯現出來的色受想行識,五蘊不是六根,五蘊是六根與境的反映所生的一種覺受緣影(緣影空故,五蘊亦空),而覺受本身即是佛性,故曰:“色是佛性,受是佛性,想是佛性,行為佛性,識為佛性。”
若不識本心(佛性)者,只見五蘊而不見無染之佛性,故以意識心為我,幻染又幻淨。若識自本心者,即不失本心,雖處塵勞而無染,五蘊之我與如來藏所說之我,其差別在於識與不識“本心”。是故此兩者,亦一亦異、非一非異。
8、問:五祖弘忍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五祖傳無生法忍與六祖慧能,自性能生萬法自是無我,若言有我,請問父母未生你之前是何模樣?我在何處?
答:真性無我,佛法有我,能生萬法即是有我;木石無我,故不生萬法,能應物現形,即是有我。真性無我,非全然的無我,否則成斷滅,如木石。此無我,離於“有、無”之對立。
若問父母未生您之前是何模樣,我在何處?未生之時,雖無形體,但亦非全然的無我,出生之時,誤認此身為我。又六根聚集六塵緣影,誤為我心,如棄大海,唯認一浮漚聚沫,隨浮漚而生滅,不知真心大如虛空,本無生滅。
大珠慧海和尚曰:自不見性,不是無性,何以故?見即是性,無性不能見,識即是性,故名識性,了即是性,喚作了性,能生萬法,喚作法性,亦名法身。是故五祖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若無情亦無種,若無性則無生。非示無情、無性也。
問答篇四十三
1、問:“修習無我,名為顛倒”一文甚佳,實為破除偏空無我邪見,歡喜讚歎!請您換個角度談談!如佛陀于金剛經雲:“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請教您的說法與佛說有衝突之處嗎?若沒有,何以故?佛說何義?您所說何義?
答:您真是看到門道了,執著無我者,以無我入修,入無我斷滅之所,即是偏空無我邪見,不知無我者只是對治“世間之人執著自我,為護我故,生愛憎取捨之無明。”若得無我即顯真我(真性),非入無我斷滅之處,行者不得不慎。是故不能悟入諸法無生,也就是佛性本然的無我,此無我非對有我而說無我,是離意識(有無)分別之無我(是謂本無生)。如佛陀于金剛經雲:“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若有入無我斷滅者,或雖未悟入,但執著無我者,聽聞佛經說:“佛法有我,即是佛性。”“修習無我,名為顛倒。”即生畏怖,狐疑不信,進而謗佛謗法,或謂魔說,或謂偽經。“佛法有我”,“諸法無我”;或“無常、苦、無我、空”,“常、樂、我、淨”,表面上似有相違,然得如來義者,必通達無礙,權實相融,不因住而有礙,不因執著而有礙,不因有我而有礙,乃能縱橫自在,是名真自在。
2、問:個個都是佛,為什麼變眾生?
答:以佛眼觀之:一切眾生不但悉有佛性,且佛性常住不變易。眾生過去是佛、現在是佛、未來亦是佛,不折不扣的佛,並沒有變眾生。因為妄想與執著,故不能證得。誤認為是眾生。即所謂誤認四大假合身、六塵緣影心為自我,是故不能脫去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亦不能脫去輪回妄生相,如此總稱為眾生幻,即是無明。然此無明並無實體,只是因誤認故生妄執所幻來的。此時,佛見眾生依然是佛,雖“有幻”眾生不信,亦當是佛無誤,故佛示正知見,讓諸眾生自除其幻,若得幻滅,覺亦不動,本來成佛沒有變異(佛性常住)故。是故佛僅除其眾生幻,是謂:幻翳朗然,慧目清淨,使其澈見本來成佛之真面目,假名度眾生。圓覺經曰: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若以眾生眼觀之:因依于眾生幻,是故成為顛倒見,不信眾生本來成佛,以致佛之正知見,成為眾生難信之法,是故難以遠離顛倒幻想。吾人寧喪身命,亦不虛言。
3、問:何以言“寧喪身命,亦不虛言”呢?
答:心生二偈,提供參考!
偈曰:
邪說充斥語方重,重語待己柔待人,
人人是佛語方真,不學獅吼難顯真。
又:
四大雖具非輪回,輪回空花愚難知,
地火水風屬外境,聚散何曾礙自性?
自性本自常涅槃,生死涅槃徒自迷。
不識本性依身心,生死到頭難得逃!
4、問:圓覺經曰:“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以眾生本來成佛故,實無眾生,佛是相對于眾生而得名,以實無眾生故,亦無佛。是故圓覺經曰:無佛無眾生。您說:佛說“眾生本來成佛”,是說眾生從本心來成佛。不是“眾生就是佛”,所以佛又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還是要修行!若誤會“眾生就是佛”,那十方虛空一切諸佛,無量劫來修行不是白費白說嗎?
答:眾生只此一心,別無他心,此心即是佛,不識此心學法無益。您不會此心,攀緣於意識,依此緣心推論佛法,所得亦緣,不解如來真實義,不知究竟無佛亦無眾生,一切修行皆如幻,只是以幻除幻,幻盡無佛無眾生。十方一切諸佛國刹土,以及無量劫,何者能出此心?能識如來真實義者,於此心中自得滿足。
5、問:您又說:又佛說“心及佛眾生,三無差別”。也是在講總心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是心”而言。若講差別相“如是心”,如是十法界吧?
答:十法界皆在此心中,識自本心自得默契一切佛法。世尊依此本住法,說於一切法故;若說法離於本住法是為魔說,若依本住法而說,方便法亦為究竟。不識本心者,以權覆實,縱說得十二部經,亦為魔說。若依本住法而說,則法名清淨、法名解脫、法名自在、法名無垢、法名清涼、法名安隱、法名寂滅。
6、問:“金剛藏當之,如來寂滅性,未成有終始,若以輪回心,思惟即旋複,但至輪回際,不能入佛海……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華相,思惟猶幻化,何況詰虛妄,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可是“最初不覺”,它怎麼來的?
答:從上經文得知:
(一)您若以隨緣心起眾生見去找“最初不覺”,它怎麼來的?是用輪回心去找輪回相,是找不到的,因為真心“如來寂滅性,未成有終始”!
(二)又當您能了此真心“如來寂滅性,未成有終始”後,佛說:“然後求圓覺”。
7、問:有人說:“若能了此心”,說什麼“徹知本心”,就大言的說:“眾生是佛”了,是非常愚癡的說法!因為佛說:“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答:您真是糊塗,“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此心非彼心(本心),此心正是您現在的攀緣心。以此緣心故,生此三惑,被佛斥為非正問。此心乃是六塵緣影,虛浮不實,離卻此心然後求成圓覺。須先了此心(緣心),然後求圓覺。經文分明如是說:“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花,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花,複結空果,輾轉妄想,無有是處。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正是說到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
問答篇四十四
1、請問:如何是不染識?作意修行戒定慧以離貪嗔癡是染或不染?
答:體悟諸法皆空,即知染淨一如,則名不染識。作意修行,即是染識,須舍離戒定慧及貪憎癡等法,方名不染識。六祖壇經曰:“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所以戒、定、慧並非作意修行而得,是“無非、無癡、無亂”,自然無為而得。此法名為無生法,是名不染識。
2、問:雖言不載道,而道即言,諸法無相,貪嗔癡戒定慧又何須舍於染而不染,是為修行?
答:“諸法無相”若能如實知,即名舍戒定慧及貪憎癡法。換句話說:若能體悟諸法實相,就是舍法。若真舍離戒定慧及貪憎癡法,是名更換法縛,非舍法。於染而無染,方便說是修行,若實說仍非究竟之法。請諦聽以下的解說:
於染而無染,是說入於有塵染之境而能達到一塵不染之心境界。而實相是:一切的染塵只是意識心對外境的反應而生的幻覺(如鏡中影),實相是無塵可染,一切染塵皆為幻見,故亦無染淨之名。一切處、一切物,實無塵可染。“一塵不染”,即如神秀大師之:“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無塵可染”即如慧能大師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請多看幾次即能如實知。
3、問:要如何時時保任這種轉識成智,是不是讓它界定自然成習慣,就會自然的流露?
答:任性逍遙,隨緣放曠,識而不用,即為保任之功,但須識本心。天竺祖師曰:“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複無憂。”
4、問:“平常人”是不是“法”?
答:端看觀者心境,識法者視萬法為無法,不識法者無法亦視為法。
5、問:依何法才能識“法”呢?
答:應知諸法本無相、無言語、無文字、無任何表示, 但為互相授受,須假藉言語、文字,及各種啟示來溝通,久而久之,法因而成相,不識者即著相修行,故曰:“諸法空相”。識法者不為法縛,故識法者觀萬法為無法,自能逍遙法外;不識法者視無法為法,故常為法縛。
又:因學佛法時,不知不覺中認識了眾多法之名、相, 而不知法本無名無相,故因而著法相修行而不自知。若能了知眾生不是因修六塵以達一塵不染而得成佛,而是本來無塵可染,一切染塵皆為妄見,更無佛、眾生可分別,即能當下體悟諸法空相。
6、問:一切相皆是幻。虛空生萬物,實無一物可生,因為心有染著而有生死。可是,進一步看看,所謂的“心”也非實有,因塵起念,念念空相,如鏡上影。鏡本無影,因塵顯影,塵滅影消,明鏡依然。故一切本來清淨,本來平等。這樣子想對不對?
答:佛法是甚深之心法,虛空含藏萬法,且萬物自生、自長、自成、自滅,這一切的自然法則並非塵,因眾生誤認四大為我身,及外境反映為我心,故生我及我執,並視此自然法則為塵境,而急欲修行離此塵境,雖勤苦修行,只是徒勞一生,並無法離此自然法則(誤認為塵境)。若能確實了知此實相,十地菩薩也只是方便說,唯佛地是本有之清淨心地。若能由此實相確實了知,則心境漸漸成熟,就像初生的獅兒,兩三年後即能獅子吼(不論初學或久學)。否則修成百年妖怪亦無有益處,至此方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不要自認是初學或凡夫,此念正是塵念,因眾生本來成佛。)
7、問:萬物若能自生、自長、自成、自滅,豈不破緣起法?有違佛陀所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諸法實相無相無不相,若止無相說,豈不落偏空?大德獅子說,是說只要我原地不動就能到終點了嗎?
答:萬物自生、自長、自成、自滅,是亙古以來大自然不變的法則,並默契緣起緣滅法,有何違背?是君依緣心觀法而自生分別,若能以本心(清淨之心)觀法,則可看出佛法實相。否則,若以緣心(染識之心)觀法,則法法相礙。諸法實相,可白話為諸法的真實義,如何能說是無相無不相?且沒有經文寫過諸法實相無相無不相。“諸法皆空”與“諸法空相”是同義的。如:“獅子吼”是說若要學實法,須從了悟諸法實相(如來真實義)學起,才不致徒費功夫,且也許會學到一些無益之法,因為佛經裏的法,很多是為劣根眾生權說之法(假法),也就是黃葉止兒啼之法。若了義經,對此事均有所交代:“如是諸菩薩,隨眾生所能信解,以方便力隨緣說法”(權法)。無相之法(實法),“但為信解甚深一相法者說之。”
8、問:“無相”是有無的“無”嗎?“諸法實相”是否離語言文字,超越邏輯的,非由思惟而證?而所謂的思惟是指思量心嗎?直心,不落第二念是不思惟嗎?自生、自長、自成、自滅的自然法則,不也是緣起性空的嗎?是否知一切善惡法是幻而直下承當,實際上並無一法可承當,亦無承當法的法?我、我所,兩者皆幻,皆緣起故。
答:所說之法均為本然平實之法,無須想那麼多,無相是本然(原本就是)沒有的,它並不與有對立(不用思量,思量即不中用。)諸法實相,可白話為諸法的真實義,無須想那麼多。“無須想那麼多,不用思量,本來心”就是直心。不思善,不思惡,諸法本來沒有,落何次第?諸法皆空,自由自在何須承擔。我、我所皆是幻,既知是幻即是除,勿須複除,故說“眾生本具如來之德性”,不增不減,不折不扣。
9、問:諸法實相無相無不相,意指緣起性空為無相,性空緣起為無不相,你、我、他,那一個不是相(身相、心相),還千差萬別耶!萬物若能自生,而非依他因緣而生,豈不女者能自生小孩,不須男者?到老還能自生,這是自然法則嗎?
答:萬物自生、自長、自成、自滅,是亙古以來大自然不變的法則,萬物自生、自長、自成、自滅,當然是指同類族群,在自然的條件下,自生、自長、自成、自滅,有性無性皆然。權法與實法,您分得出來嗎?因為以權法是無法去分辨實法;反之以實法可以通達一切權法的。換句話說:以實法可以通達一切宗派之法要,如原始佛教、藏密、東密、淨土、禪、南傳佛法……等一切宗派。因這些都是後世學人依適合自己而分的,如淨土宗的五經,唯識宗的解深密經,禪宗的圓覺經……等。佛經本身並不專屬於任何宗派的,而實法是可以貫通一切經典的。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