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行作品集 --1

2013/03/13 16:05


  一、問:何謂四不共加行?如何將四不共加行納入佛教修持的全部體系中?


  創巴仁波切:每一種精神修練、技藝或教育體系都有前行、中間和結尾三個階段。「四加行」藏文原義為「序曲」,是金剛乘法門的前行。當然,金剛乘不是佛教修行的第一個階段,而是第三階段,在它之前還有小乘和大乘。但修持金剛乘的人,必須先修四加行。依據傳統,修四加行需要很多準備功夫。過去,藏人在修四加行之前,必須先接受很多訓練,包括基本的止觀訓練,及某些大乘訓練,如正式受菩薩戒等。


  二.問:四不共加行的個別功用是什麼?


  卡盧仁波切:一般說來,最先的444,444(即皈依和大禮拜、金剛薩埵、獻曼達)是在消除業障和積聚二種資糧。上師相應法讓你對你的上師產生信心,因而受到他的加持和成就大手印


  創巴仁波切:四不共加行是二種循序漸進的過程,每一過程都有它確定的地位。它們可以和岡波巴的四法門相結合。在修皈依加行時,你的心開始隨從佛法,這就是岡波巴的第一法門。你對你自己和任何事物的態度,無一不是佛法的修行。因此,聖凡之間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開始修行時,首先你必須完全信服佛法。要信服佛法必須行大禮拜完全降服,完成你明確的誓約。我不認為任何人可以不行大禮拜而修金剛乘。當妳受菩薩戒時,就等於決定要去,還買了車票,踏上行程 - 菩提心和菩薩道。這與岡波巴的第二法門有關,妳的修行確可成功了。當妳在修金剛薩埵加行時,已經是心服於佛法了,清淨的,全部都要加以淨化。你必須自己淨化和進一步認識你所心服的佛法。所有不淨化之後,還有未淨的地方;純潔的人,也許還會有些傲慢和我執。在獻曼達時,實際上是在佈施一切。在你修上師相應法時,心理上已準備和你的上師合而為一了,心中也產生無限的虔敬。這與岡波巴的第三法門有關;在修行道上,迷惑有了澄清的可能。岡波巴的第四法門轉惑成智,等於是在接受多種灌頂和修習各種法門;這是金剛乘修行的重心,也是最後一個不共加行。


  三、問:除了噶舉派之外,其他的教派是否也修持四加行? 如果是的話,各派的修法有什麼不同?


  卡盧仁波切:是的,所有西藏教派都修持四加行。基本上各教派的修法都是一樣,只有小部份的差異,反映出各教派的旨趣不同而已。譬如,修法時所觀想的上師傳承,各教派就不同。皈依時,薩迦派和噶舉派派都以金剛持為根本上師,寧瑪派則為蓮花生大士,格魯派和覺囊派為釋迦牟尼佛。皈依時所觀想的本尊者和護法,各教派也不同。譬如,格魯派的主要護法是大威德,噶舉派則為瑪哈嘎拉。在觀想金剛薩埵時,有些教派使用金剛薩埵的雙身相,與我們所使用的不同。甚至有些噶舉派也用此相。至於獻曼達,各教派的觀想都一樣,只是祈請文不同。各教派的上師相應法大抵相同,但祈請文稍有不同。


  德松仁波切:我自己所屬的薩迦派,修四加行的方法很接近噶舉派。不過,在發皈依願方面有一點不同。噶舉派發六願:「皈依上師、、皈依本尊、皈依護法、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則只發四願:「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此外,我們觀想金剛薩埵為雙身相。我們一般使用七供曼達,噶舉派則使用三十七供曼達。其他教派修「五十萬行」,格魯派則多加修「三十萬行」,包括111,111遍水花供養法。因比,他們的四加行稱為「八十萬」。


  四、問:其他教派也像噶舉派一樣,把四不共加行當作主要的修行嗎?


  卡盧仁波切:是的,只是各教派的看重點稍有不同。


  德松仁波切:薩迦派對於四加行的強調程式,容許個人有較多的伸縮餘地。在很多情況下,在修本尊喜金剛觀想之前,要修三天的皈依。有時侯,在修喜金剛觀想之前,必須預修三天的金剛薩埵觀想。不過,有一點是很重要的,必須有所認識。那就是西藏的任何教派,只有極少數僧眾才有閒暇或意願去修很多觀想包括四加行在內。譬如,在卡魯仁波切的八邦寺裏,常住共有五、六百人,在同一時間內,只有七十人左右勤修四加行。其他人則忙於寺廟事務、背誦經典和參加許多集體灌頂儀式。


  五、問:在西方國家裏,修四加行的方式,是否與西藏不同?西方人認為四加行比較容易或比較難修呢?


  卡盧仁波切:修四加行的方式,在西方與在西藏大抵都相同。在西藏,有人;在西方,也有人。在西藏,人有煩惱;在西方,人也有煩惱。不過,西方人似乎困難多一些,因為他們比較會懷疑比較不願意承認佛法的殊勝。這是由於西方人在世法上所受的教育較高的緣故。就正面而言,西方人學習佛法的速度,要比西藏人快。德松仁波切:修四加行,在西方應該與在西藏相同。不管怎樣,西藏人和西方人都可以做佛教徒。因為西方人積了善業,所以修四加行的與趣和機會就比西藏人大。西方人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不會違背他們神聖的誓約,因為他們迄今還沒有多少誓約可以違背,這是一種增上緣。


  創巴仁波切:由於文化上的差異,西方人修四加行,應與西藏人有點不同。他們對佛教的文化背景不完全熟悉;所以在修四加行的時候,必然會遇到某些文化差距,必須予以克服。我們不可以把西藏的傳統完全都加在他們身上,而是要把基本的佛法「心要」(mind's work)呈現給他們。西方人有二個缺點是:習於注意他們的身體。整個社會都建立在享受的基礎上。修四加行的西方學生比較在意他們的疼痛,而且很執著。另一個很重要的不同是,西方學生必須先接受遠較西藏學生為多的小乘和大乘訓練,以便在他們修四加行時,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因為他們缺乏西藏人的文化背景,所以一接觸到四加行,並不能立即就進入修行,他們會覺得格格不入,認為那只是騙人的噱頭。對於他們的疑難,我們不能叫他們閉嘴不說,光有信仰就行。若想幫助他們解決這些疑難,我們必須訓練他修習止觀,而且要遠比在西藏教得更徹底才行。也除了這些,我看不出還有什麼特別的差異。


  六、問:在修四不共加行之前,應該先學習和修持什麼?


  卡盧仁波切:在修四共加行之前,除了要受一些金剛乘的灌頂以外,他還應該正式發願皈依上師。至於灌頂,最好受金剛薩埵灌頂。在修四不共加行之前,必須先研究「使心轉向佛法的四種思維」。他也應該盡力研究四不共加行的意義,並請上師指導修持的方法。


  德松仁波切:在修四不共加行之前,應該先修「使心轉向佛法的四種思維」。假如他仔細思考過這四種思維,而且學著去認識它們的意義,他的修持就會很有效、很有成果;否則,那只是胡謅而已。總之,誠如佛陀所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個人開始調心淨意之前,必須先瞭解人身難得、苦空無常等原理。這些將構成修行的堅固基礎。


  創巴仁波切:就像我前面所說的,一個人在修四加行之前,必須先接受止觀的徹底訓練。此外,他必須熟悉基本的佛教教義,如四聖諦、六度和五蘊,然後在他因修四加行而接觸到金剛乘的時候,才不會覺得陌生。


  七、問:什麼樣的人應該修四加行?


  卡盧仁波切:不管他是出家人、在家人、受過教育、未曾受過教育、男性、女性,什麼樣的人都可以修四加行。想修四加行的人,只需要具備下列幾個條件:他一定要對輪回產生厭離心,而且深切體會到輪回必有的痛苦;他一定要欣羡圓覺成佛的殊勝。此外,自己覺得很難產生悲心和瞭解空義的人,也應該修四加行。因為缺乏悲心和無法瞭解空義的人,表示他業障還很多。消除業障最好的方法便是修四不共加行。


  德松仁波切:修四加行最主要的先決條件是信仰和信心。經上說:「諸法因緣生」。這句話特別適用于信仰和信心之類的現象。一個沒有信仰的人若想修法,就好像是在種植無芽敗種一樣。沒有信仰的人,首先就不會對修四加行發生興趣。即使他修了,也不會有多大的好處。一個人只要有信仰,則其他因素如年齡、性別、出家或在家,都變成不重要了。但一般說來,四加行最好是由受過戒的僧尼或受過五戒的在家眾來修。但只要接受任何金剛乘灌頂,即使是居士也算是優婆塞


  創巴仁波切:這無關緊要。什麼人都可以修四加行。一個人一旦修止觀,他的人格就開始轉化。在他因修四加行而成為金剛乘的行者時,他不再是某一「種」人了,尤其是,他已經就在那兒了。


  八、問:上師在指導弟子修四加行之前、之時和之後,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上師和弟子的關係有什麼性質?


  卡盧仁波切:一個人在修四加行之前,需要上師指導他修行的方法。在修行的過程中,假如他對修行瞭解得很清楚,他就不再需要上師的指導了。假如他遇到嚴重的障礙,就必須依賴上師的指引。如有小障礙發生,就應該知道這些都只不過是前業的果,應試看自行解決。假如障礙很重,也不該氣餒,應暫停修習,愉快地期待重新修行。在他修完四加行之後,必須仰賴上師進一步的教導包括本尊觀想等開示。


  德松仁波切:談到上師的角色,有一句話說:「弟子所產生的一切殊勝,都來自他的上師。」在修四加行之前,他需要上師教導他修行。在修四加行時,他需要繼續依賴上師進一步解決每一種「加行」的意義和利益。在修完四加行之後,他需要上師教導他下一步驟的大手印修法。在你開悟之前,你的整個宗教生涯都依賴著上師。所有大菩薩都有上師坐在他們的頭冠上,如觀音菩薩頂上有阿彌陀佛,這個事實顯示就是菩薩也依賴他們的上師。上師代表你神聖的誓約,那就是在你真正開悟前心中永遠把開悟放在第一位。


  創巴仁波切:金剛乘弟子必須認識「金剛上師」或根本上師的意義。在佛教三乘中,師父的角色各不相同。在小乘裏,師父是一位長者或智者。在大乘裏,他是善知識。在金剛乘裏上他是主人。(幾乎是獨裁者),教導我們怎麼做。師徒的關係,必須很強,很肯定、很直接,很虔敬。當妳修四加行時,妳的大禮拜是對著你的上師,視他為金剛持。假如你和上師的關係不很強,這種修行就變成很微弱。在這些修行中,金剛持有二層意義。第一、他是佛的法身,位於傳承之首(即皈依境之頂)。第二、他就是移植到你根本上師的上述觀念。因此,你的根本上師是移植到你根本上師的上述觀念。因此,你的根本上師就是佛,其意義不只是喬達摩化身佛,而且是金剛持法身佛。所以,把妳的根本上師觀想成金剛持,就等於是信賴和信仰他。有人說,上師的身是僧,他的言是法,他的心是意佛。佛有化身、報身和法身三個層面﹒所以上師佛也就包含了化、報、法三身。在上師和弟子的關係中,最重要的是三昧耶誓約,也就是在你開始修金剛乘的時候,你和你的上師之間就建立了誓約。雖然你或許還沒有接受他的任何灌頂,但只要你把他當作妳的金剛乘上師,就已經算是定了誓約,上師和弟子的關係也就絕對建立了,三昧耶誓約是不能馬馬虎虎的。你必須誓從上師的教導;這可以指導你的生活。假如沒有那種誓約,你也許會任意照你自己的意思去解釋佛法、杜撰佛法,得不到上師的開示。因此,這裏所說的誓從,其意義為對上師的整個降服。你再也不會任意杜撰佛法了。誓從是讓你接受純淨的教導,不因自我的影響而變質。誓從保持佛法的清淨、純潔和可行性,使得真實的佛法、最純潔的佛法,對你產生益處。也許上師是純潔的、也許佛法也是純潔的,但假如你沒有相當的誓從,你把你自己的一部份意見摻入佛法之中,結果還是沒有收到純潔的東西。這就好像用髒杯子喝東西一樣。假如修四加行而沒有上師的指導,可能會一無所獲,徒然增加迷惑。這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九、問:大手印傳承對修四加行的人,有什麼重要性?


  創巴仁波切:傳承對修行人是很重要的。傳承中的每一位上師,都有自己獨特的教育方法。他們對噶舉派豐富的傳統,都做了很大的貢獻。每位上師的一生,都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典範。每人都把他的經驗留下來給我們。傳承顯示給我們「即使是弟子也可以做得到!」它使我們知道上師所傳的法,不只是代表一世,也代表很多世的工作。每一位上師都犧牲很多,吃過極大的苦,最後才開悟的。歸屬於這個傳承,使我們獲得很富有而且充滿開悟的資產。成為這個家庭的一份子,給予我們極大的鼓勵和信心。我們瞭解到我們現在所接受的法,是來自所有上師。傳承也使我們能將自已置於某種地你理之中。我們已經遇到一位為我們打開一切的人就像傾盆大雨降在我們身上。


  十、問:應用在四加行修習中的身口意技巧有什麼意義?


  創巴仁波切:大禮拜原本來自印度傳統,是對比你地位高的人所作的一種尊敬姿勢。大禮拜的觀念,是你已經發現絕對值得你完全開誠佈公的人。因此,你五體投地,把你的前額觸及他的腳。然後,你還要做「九層大禮拜」,也就是把你身上的九個關節完全投在地上。那就是大禮拜的最終極觀念,精細而肯定;妳的身體確實是在做些事了。我們在獻曼達之中,你是把你的財富和你自己同時奉獻出來。因為你能在地上走路,所以你感到高興,就某種意義而言,你覺得整個地球是你的,你以一堆堆供米代表你施捨了一切。以米堆所代表的須爾山、四大部洲等,都是印度神話中的傳統宇宙。這純粹是一種文化現象,當時的宇宙觀就是那種樣子。如果是現在,我們也許要以太陽系為供了。


  基本的觀念是,你正把你所居住的世界、工作和感受拿來佈施,也就是供養任何有價值的東西。修四加行時,我們雖然是在念誦祈請文,其實是在說祈請文。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全神貫注於自己的時候,常常會自己對自己說話。同樣地,修四加行時,你也是在「說」祈請文,使它變得更堅固、更扎實,實實在在的事情發生了。在修四加行時所念的咒,並不與高層次的修持法所念的咒一樣。這兒,它仍然只是一種過程,而不是金剛乘中比較高層次的真言。譬如,金剛薩埵咒是一種有淨化作用的咒,共有一百個字,包含了代表一百個寂靜及忿怒尊的種子字。這些咒用某種方式說出來,可以激發本質純淨的要素。但就某種意義而言,這仍然只是咒的膚淺使用而已。觀想是每一加行時都要使用的的心理技巧,大多數人都認為很難。在金剛乘中,觀想稱為生起次第的禪修。它與我們一般所想像的「觀」稍有不同。


  一般說來,我們都把觀想當作是白日夢。在這裏所說的觀想,則是接受本尊的全部態度,在心中實際看到它,而不是作白日夢。這需要先期訓練 - 最基本的,是打坐的訓練,也就是止觀。即使是接受過止觀訓練的人,觀想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你必須先研究化身的教法,而不是一下子就去探討法身。同樣的道理,你必須先調身,然後再去調心。否則,一定困難重重。當學生在修四加行的過程中,上師也會傳統上,當學生在修四加行的過程中,上師也會教他們某些無形的禪修,這些禪修與大手印原理有比較密切的關係,'那就是圓滿次第的觀念,上師經常都很重視。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缺一不可;觀想和無形的禪修也不可偏廢。不這樣子,整個修行就好像只是以手比劃,而不是真正在做。當然,無形的禪修也有不同的層次。開始時,通常是借用小乘的止觀修行,然後也許會因此產生大手印經驗的曙光。那似乎是很重要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