澈見本心問答集--16

2013/03/13 17:17
  2、問:但唯識學仍把外境之山河大地,會歸於阿賴耶識所變現的。仍不出妄識所攝吧?
  答:世界、國土、山河大地,乃至十方微塵國土,不自稱為:我是世界、我是國土、我是山河大地……,這些名相皆為分別意識所安立,自然不出妄識所攝,是故相由心生,而真實外境之山河大地非心所生,自然界亦非妄識能攝。
  3、問:長久以來,佛教界對外境,都是以阿賴耶識的業感來建立,或以真如心之生滅門來建立,您認為呢?
  答:()如果無了,也無生滅了,那”“覺者是以如何的狀態存在怎樣的境界中?當年世尊悟道後,外境與其未悟時是一樣的存在,說法的四十九年中,世尊是已經無了,也無生滅了,但是外境也是存在著,只能說其心不被外境緣影干擾而已,因為眾生錯把外境之真常視為無常,但是外境成住異滅生老病死春夏秋冬亙古即然,法爾如是,豈是無常呢?世尊因覺悟故無了,也無生滅了,亦無身心受彼輪回,但眾生唯見世尊業障重重,成住異滅老病死依然存在,不知世尊已經不受諸業了(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所以是因受而有,無所受則無業,但要以無所受而受諸受,必須有平等心,或能照見五蘊皆空,或無所住而生其心,方法眾多,其理一也。
  ()先放下佛教,看看教外(雖說是教外,其實他仍不出禪宗的範圍),真理的存在並不局限在佛教裏,五教聖人未出世前,乃至未有人類以前,真理就已經存在了。聖人出世後,發現此一真理,然後以各自的方法設教,教導其門徒認識真理,縱有方法不同,認識真理的目的是一樣的,唯其後代弟子解悟不同,另造許多分歧門派。
  ()真理不是覺者創造的,也不是覺者發明的,它是本然存在的,覺者只是發現真理,而依此真理建立其教門,讓更多人發現真理,依理而行,不悖真理。
  以上所說皆為教外別傳之理趣,執著「教相者,很難理解。
  4、再問:佛教界對外境,都是以阿賴耶識的業感來建立,或以真如心之生滅門來建立您認為呢?
  答:其實吾人並不否認這樣的認知,只是其間所說的外境,是指境界、法界、境相、外境、境……等,而它是真實外境的緣影,皆是唯心所生。真實外境本無名相、無分別、無善惡、無上下、無美醜、無成壞、無生滅、無境界、無一切分別所生之境相,而一切分別之境相,唯心所生,若無心則無一切分別境相,心如鏡,若無鏡,則雖有一切外鏡,而無一境相,則境不礙心,心不礙境,心境本自如如。一切法畢竟無體,只是緣影,本來常寂,實不生滅,生滅只是妄見。諸佛于凡愚常不開演,恐於其心謂有謂無反生障礙,但於了義經中,則詳說分明。佛應根說法,在大乘佛經中,對菩薩說了義法,對聲聞乘(十大弟子)說不了義說。真實外境非有非無,非本來無而今有,亦非本來有而今無,非斷亦非常,非生亦非滅,因法爾如是。
  5、問:您的教外別傳,是指文字語言,沒錯!沒錯!您說得好!但應還包括意識分別吧!您認為呢?
  答:如是!如是!一切言語、文字及任何表示,皆是意識心分別的產物,乃至拈花微笑及維摩詰之默然,皆有染識之跡,這些都是教之跡,若悟教外別傳,即超越教之跡,所以說:大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
  6、問:佛陀為何右脅而生?
  答:當今醫學發達,仍無法讓人從右脅而生,這當然是教相的啟示,釋迦牟尼佛有兩大脅士,左脅士是普賢菩薩,普賢騎象王,像是行最穩健的動物,象徵健,故曰普賢行;右脅士是文殊菩薩,文殊騎獅王,持智慧劍,獅是萬獸之王,能獅子吼,象徵說法無畏、辯才無礙,智慧圓滿,故曰文殊智,亦名般若智,般若即是佛母,心經曰: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圓覺經曰: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了達於無明,方成佛道。從教相上來看,佛是兩大脅士理、行成就的,而以右脅文殊般若為首要,故佛陀右脅而生,象徵般若方能成就佛道。六度萬行皆以般若為前導,若無般若如盲行池邊。古時佛教亦名象教,所有教相皆有其象徵意義。因為古時是文盲時代,識字者少,乃至尚未有文字,唯有造像,方能傳教。所以不可著相修行。
  7、問:您對象教似乎很有心得,能多說嗎?您的大作,看了一些,每次看,都好像進入另一個領域中,有一種直透心底,很難說的感覺,您怎麼會寫出這樣的文章來呢?
  答:象教其實是很有趣,很有意思的。古時候,教授師不識字的也很多,六祖也是一個,弟子持經問教,也沒啥問題,但是遇到不識字的徒眾,要如何說經教呢?所以寺廟中的擺設,就是一部活經典了,從寺門口外的大圍牆、石獅、龍吟、虎嘯、入門、十八羅漢、四大天王(金剛)、韋陀、伽藍、磬、木魚、念珠、鐘、鼓、諸多佛菩薩相、出家相、一切法會、經行、繞佛、浴佛等等,都是活經典,豈是虛設?上回說佛陀右脅而生,從文字上說明反而複雜,若直指教相而說,是簡單而易懂的,而且會後不立文字、不立言說,豈是經文轉頌所能比擬的?如韋陀持金剛杵,凡一切相皆可破(教相、法相),唯虛空(佛性)不壞,方名護法。所謂破相護法。以後看到韋陀尊者,如同修學一無法之法,這不是很貼切又不立文字、言說嗎?所以這些教相,無時無刻都在說經教之法。而世界一草一木,何曾不是在說著「自然之道無法之法呢?以後有機會再說一些象教提供參考。
  吾人所說之文,非經文的轉頌,是內心自然的流露,所以直透心底,舒暢異常,感覺是非世間的領域,其實也沒有恰當的文字可比擬,只得如是說。另一方面,是您也曾涉獵的領域,特別親切,有離家數十年重回家鄉的感覺,故一時也說不上來。
  問答篇三十六
  1、問:真心從來不運作嗎?
  答:是的,真心從來不運作,是指其對境不動之意;非不能見聞覺知,若隨境動者非真心,因此心已染境,假名為意識心。真心本不生不滅、不淨不垢、無愛無憎等等,無一切意識分別,是名真心從來不運作。六祖曰:真如有性所以起念,但念念皆真如。念真如故不動,是名真心從來不運作。故真心能任運而無所著,無所著故,居塵而不染,無染無淨是真如本性,故曰:真如有念,而念真如。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起念,念真如故,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
  六祖壇經曰: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2、問:見性與定境的差別在那裏呢?
  答:或說見性者無念無住無相,疑根斷、身見除,離有為心行,自在無餘;入定境者,不論四禪八定,都未離念、住、相,只是深定時微細難覺而已,但無論怎樣的定,都無斷三結的狀態。這句話若有爭議的話,應是在無念無住無相的法句的解釋不同,而見性者疑根斷、身見除,離有為心行,自在無餘;入定境者,無論怎樣的定,都無斷三結的狀態。這句應是較有共識的。因為見性者,真如大用(由內向外),所以疑根斷、身見除,離有為心行,自在無餘;而入定境者,仍處於意識心中,是用意行(由外向內),只是深定時微細難覺而已,故入定境者不生般若,故不見本性。所以無論怎樣的定,都無斷三結的狀態。
  3、問:五燈會元卷一,迦葉作舞作何解?
  答:若杵擊鐘,鐘豈能不鳴,非鐘欲鳴,乃杵所致!若王撫琴,迦葉豈能不作舞,非迦葉作舞,乃撫琴所致。得自在者,恒順眾生而不失自在,故迦葉實不曾作舞。所謂無為而能無所不為,是名真無為。
  4、問:什麼是見性者離有為心行?
  答:離有為心行者,吾人認為是指雖行一切有為法,但其心恒處無為之意,並非一切皆不為之空境,或沉空守寂。
  5、問:南陽慧忠國師說過:眾生迷時,凝性成心;眾生悟時,釋心成性。然心與性本是不一不二。可見無為體與有為法是不能相離而說的,是嗎?
  答:眾生迷時,凝性成心;眾生悟時,釋心成性。這話說的好。但這與有為無為無關。若心著,則無為成有為;若心不著,有為亦成無為。若見性者,有為與無為皆成大用,因心已無染著故。如此即是見性離有為心行。
  6、問:何以若見性者,有為與無為皆成大用,因心已無染著故呢?
  答:此中因心已無染著,是說心無染淨之分別,故曰:心無染著。若還幻染幻淨,何時能得見性?
  7、問:自淨其意是禪?還是淨土?還是……
  答: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但佛菩薩最重要的是自淨其意。而凡夫雖諸惡不作、眾善奉行,但不知自淨其意,自然不敵業力,隨業受報。善業、惡業都是業,同為輪回因。因佛菩薩能自淨其意故,自然能不思善,不思惡,不執著善惡境界,自然善惡業力不能拘,了得業障本來空,故可自由自在,去如無去,來如無來。
  8、問:有說,末法一萬人念佛,能有五六人往生已屬不易。某法師也是這樣說。還有說的更苛刻。怎麼辦?剩下百分之九十九去不了西方的,該找這些淨土大師高僧討公道?還是輪回繼續當廢物、當業障凡夫?
  答:往生西方這麼難,不如調整一下心念,把此地當西方,進而行諸佛行。把一切事皆當成佛事,用更寬廣的心胸來看待人、事、物,此地不異西方矣!否則,如果還是用眾生狹窄的心量,就算能往生西方,不久,西方又被化為娑婆了。
  9、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心之本然。落入意識心的思辯中,就不知其相狀,如何會產生無住之執呢?又無住執與真無住,差別何在?
  答:因以緣心學法故,所學亦緣自意識心,故常住於無住,非本心本然的無住,故仍處於一種有為的無住,或曰加工式的無住,故是無住之執。真無住是澈知本然無相,故實無可住之相,自然亦無能住之心。也就是說,澈知本心,絕待不二,並沒有能住之心與所住之相,自自然然的本然無住,非刻意使之無住。簡單的說,已經如實的知道一切所生皆是幻,既然知道是幻,就沒有住與不住之情事了,自然全然的無住。所以住與無住著與不著執與不執,皆名無住,是很自在的無住,是名真無住。
  10、問:澈知一切如幻,於日常行事,其心境當如竹影掃階,其間怎還有住與無住著與不著執與不執呢?那又是怎麼一回事?
  答:正因澈知一切如幻,於日常行事,其心境當如竹影掃階,故住與無住著與不著執與不執皆是夢幻影事,所以齊名為無住。也就是不因住而有礙,不因無住而無礙,是全然的自在無礙。
  問答篇三十七
  1、問:焚身供佛是何義?
  答: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離一切有為法,無上佛法即是心法。執著即是有,離一切執著,自顯無為,乃本來平常之心地。執著是束縛心性,不執著即是釋放心性,回復本來平常之心地。焚身供佛,應以無為法觀之,意即捨身養心,不執四大為我,自然三世如一,心(自身佛)能得此供養,自然身來身去本無礙;若真焚身是有為法,只是更添增對有身無身的執著。燃臂供佛意指去旁門左道,入正知見,如二祖神光為法去左膀,後得法,以此啟示後人,吾人應以無為法視之。燃指供佛意指正法亦應舍,舍指方能見月。挖心供佛意指可成無心道人,能成就諸佛事。若執著教相而修行有為法者,是愚人行,不解如來義。
  2、問:您說一般行者常誤認為有為與無為是對立的,其實,佛經所稱的無為法,是心離一切有為後,不施功而自然顯現出來的原來面目,方稱為無為。並不是把有為制衡成為無為,所謂無為者非無為,是名無為。也就是說,雖外現無所不為,而其心恒處無為,故此真無為,並無可執著處,若有可執著處的無為。非真無為。真無為者,無能無所,故無能執之心,亦無可執之處。所以自然能百葉()叢裏過,片葉()不沾身。不是不為世法,遠離世法,方能片業不沾身。而是處理萬法,雖外現無所不為,而其心恒處無為,自然片業不沾身。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燃身供佛,連天台智者大師都讚歎。如果連所謂大乘弟子,均不信佛說,憶度佛意,自有解讀,那大眾如何解讀大乘經典?
  答:佛子應藉教悟宗,若執著教相,將處處矛盾,無法理解如來說此因緣法教之如來真實義。若不相信佛所說法是心法,將以現象界欲解佛法,無有是處。維摩斗室,能容納幾百億師子座,每個師子座高大無比,及幾百億眾菩薩與法眾,而不顯壅塞。若用現象界的解釋,無有是處,根本就是一派胡言。但是若從心法來看,試問:一個火柴盒,可容內多少意生身。心意並無品質,所以此火柴盒,可容納恒河沙數意生身。又如:一個演唱者在臺上演唱,身上聚集了五萬觀眾的意念,但臺上並不覺得擁擠,演唱者行動亦無礙。佛經裏沒有佛法,但佛法確從佛經出,不是沒道理的。所以吾等必須藉教悟宗,不可執著教相,因為佛經裏沒有佛法,但從佛經中,能得如來真實意。
  3、問:佛為眾生解脫故,而說三界眾生法。為眾生得佛果故,進而演說佛菩薩境界法。法法相通,善巧方便。如有一無上法可修,佛何須說法四十九年,演十二部經?
  答:佛法是無法之法,無法即是實法,但為此無上佛法,故佛解說萬法,行者若悟此無法之法時,萬法皆不執,連正法亦應舍。釋佛曰:
  法本法無法,(佛法本來無法)
  無法法亦法,(說此無法之法亦是法)
  今付無法時,
  法法何曾法?(法法何曾有一法,而能行者。)
  又,三界眾生實為平等佛性之無量化身,為度此無量眾生,故需用無量方便法,豈是世尊四十九年十二部經能說完?故世尊曾對弟子說,我所說過的法如我手上的樹葉,我沒說過的法如樹林裏的樹葉。
  4、問:何謂教?何謂宗?先有教?先有宗?佛說法時,何時分宗?佛弟子當時如何瞭解佛法?因為他們根本無宗可悟?
  答:設教以顯宗,二千五百多年前,釋佛尚未降世,但已有恆河沙數成佛者(佛經有記載),這些成就者,不是依釋教而成佛的,而是悟真理,或曰悟而成就的,釋尊也不例外,菩提樹下,目睹明星,悟道而成佛。宗就是真理,就是道。釋迦佛為了將此覺悟真理之法流傳下來,所以設教以顯宗,佛經裏全部是教法,也就是教我們覺悟的方法,也稱名為佛法(覺悟之法)。法如筏喻者,真理如彼岸,所以在佛經裏(),找不到,如在筏裏找岸,了不可得。所以吾人常說此偈:正道本無法,正法亦非道,執法以為道,終生不見道。所以佛法最終的目的是要我們見到真理(),見道後,即不迷惑,不以物為己,澈見本心本無染淨,本無得失,本來具足。而最究竟的佛法,是無法之法,因為正法本無法。見此無法之法,即無法礙、法縛,澈見真理(),自現本心空明朗淨。聖者設教顯宗,行者須藉教悟宗
  5、問:何謂教相?何處處處矛盾?誰不相信佛法是心法?藥王菩薩燃身供佛,何處違反心法?
  答:執著教法者,教法即成教相;執著佛法者,不能令諸法空相,即成法相;執著法相與教相而修者,是名著相修行,所以只要執著者,即處處矛盾。若相信佛法即是心法者,即不會用現象界來解釋佛法。所以若真以燃身來供心外佛者,即是違反心法。
  6、問:經雲: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何義?
  答:道法非言說所能及,故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乃至一佛乘、金剛乘亦複如是,以是義故,佛經僅是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已,佛法豈是種種言說、文字所及?但從佛經中可自悟入佛法。所以說佛經裏沒有佛法,而佛法確出至佛經,故執著教相者,不解佛法。若解佛法者,當知法本無法(正法亦應舍),以無法故,而能見道。君不見禪宗所傳儘是教外別傳嗎?所以偈曰:正道本無法,正法亦非道,執法以為道,終生不見道!
  7、吾人當然須從佛經而聞法,但以不執著經教故,不為法縛,不蒙法塵,終將能見道。又:佛經本身沒有矛盾,是觀經不解經義之咎,經有何過?藥王菩薩燃身供佛,是菩薩又不是凡夫,沒有心法如何成菩薩?
  答:您以大乘行者自居,常說二乘語。菩薩、眾生之肉身何有別?若以心法來看佛經,法身()何可燒?何可舍?但以不執著為舍。又:佛本自具足,本自圓滿,還需眾生的供養嗎?若做此想是謗佛毀佛,所以供佛是供養自性佛,自性佛若得捨身之供養,即得了生死,以不執著四大故,生死因執四大而有,若四大非我,何處有生死?自性從來不曾生,不曾死,故廣欽和尚曰:無來亦無去,無什麼代志(沒什麼事)
  8、問:禪宗講直下承擔是承擔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