澈見本心問答集--3

2013/03/13 16:31
  6、問:正知見如何證入?用一個淨土法門最常用的說法,這了義見,在忽然受大逆緣(被殺、遭遇莫大苦痛、命終),有沒有用呢?能不驚不怖嗎?如果已觀輪回、涅槃如一,如何讓別人在日用事中落實無畏呢?
  答:當然,佛法如不能落實日常生活中,就不是佛法。但它也不是什麼超能力,也不是因知了義,上蒼就特別保護他。這些都是眾生依貪憎癡而生的妄想,但可以保證的是,若忽然受大逆緣(被殺、遭遇莫大苦痛、命終),與未了的自己比較,一定會比以前鎮靜、理性、有智慧的去面對解決,因為他知道大逆緣若能轉則轉,若不能轉則坦然面對,這就是大無畏的表現。心理雖不在乎生死,但並不求死,也不貪生,故能享盡天年。凡夫貪生不一定能長生,怕死不一定能不死,所謂:貪生焉能長生?怕死焉能不死?,反而恐懼、憂慮、煩惱不能自在,很難享盡天年。試問自己:恐懼、憂慮、煩惱不能自在的您較長壽?還是無恐懼、無憂慮、無煩惱能自在的您較長壽?
  知了義者,於世間法中,無一處會比不知了義的自己差。記住!是跟自己比,不要跟別人比,若跟別人比,會牽涉到許多不可知的業障,故不能比。知了義者處世態度就是:盡人事,聽天命,沒煩惱!對心靈方面更有說不盡,甚至想不到的眾多好處。
  7、問:如果很瞭解佛法,那麼是不是應該對其他法門也很瞭解才對?像六祖惠能大師,雖不識字,但因金剛經而開悟,而且雖沒讀過法華、涅槃經,卻能解法華、涅槃經。
  答:如果真能解如來真實義者,必能盡通一切法,也能知各宗派之一切法要。若如此者,方名法眼淨,能看穿一切法故。依經行持才能親見真諦,但依經行持,若因地不真,也是難見真諦。法本平等,因眾生根性深淺不一,故不能統一帶入一個成佛的公式皆令成佛。故曰:無定法如來。但說法有一定的次序,每部佛經都一樣,皆由深而漸至淺,因為深法對深根者或淺根者皆無害(只是難信而已,若能信更好),但淺法對深根者就像毒藥一樣,所謂聲聞、緣覺之法,是菩薩的魔事。行者不能不慎!
  8、問:大乘經典確實是佛說的嗎?大乘經典之內容自是究竟─ 應該是某祖師大德所撰吧!但若要論及大小乘之優劣與否,自然不能用自家經論證明自家理論的正確呀!
  答:自己貫通不過的經典,就懷疑不是佛說的,一個真正體悟如來真實義者,必定能全部貫通。就連六祖壇經、黃檗斷際禪師的傳心法要,及一些已成就者之論,如智者大師等等,都應無礙。三乘經典都是相通的,方能稱為修多羅(契經)。這是須實修實證的。若說:大乘經典確實是佛說的嗎?這已經是謗佛了,謗佛者自斷佛種,不是佛會斷您的佛種,而是以後每遇大乘法,就會拒得遠遠的,故自斷佛種,除非懺悔了,願意接受了。
  問答篇六
  1、問:煩惱是緣起的,所以並未影響本來的清淨,煩惱是清淨的另一面,所以本來清淨,煩惱會因緣生起,煩惱亦當因緣滅去,在不參與的當下就看它生生滅滅,是否在刻意滅除煩惱的當兒,又是製造另一種煩惱?在看煩惱生生滅滅的當兒,如何能體會其實本來清淨呢?
  答:現在以最白話的方式說明:設若業識是與生俱來的(其實業識本空,此點暫不談),但煩惱並不是生下來就有的。
  當三歲時天真無邪----------煩惱清淨。
  當十歲時,不知煩惱是何物----煩惱清淨。
  當十七歲時沒煩惱卻強說愁---煩惱依然清淨。
  當更長時,同樣的景物,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需求,這樣的過程本來依然無礙,故煩惱依然清淨。但因比較、分別,複生愛憎取捨之心,動盪本心,煩惱因分別意識而生禍害。故知煩惱因心的附著而生,本無實性。又知若離心的附著,則煩惱本來清淨。此時,若觀看煩惱的生生滅滅,即是起心的附著,則不能體會煩惱本來清淨
  如一盆子水本來平靜(本來心),因八風吹皺水面(生煩惱),即欲撫平水面(欲解脫煩惱),複用手,或任何有所做作,或加行的方法(次第有為法),欲使水面平靜,只是另起漣漪,並無法撫平水面。故只有不去理它,自然會恢復本來的平靜(大乘法-無所著),因水性本來平靜,故曰:自調伏(煩惱性本來清淨)。妄念若起,知而勿隨,是名無所著
  2、問:你說煩惱是清淨解脫相,不爽的時候也這麼認為嗎?
  答:只要不執著不爽的心,煩惱依然恢復清淨解脫相。
  3問:知而勿隨是怎麼樣的一個情形呢?是甚麼東西在知?清清清楚楚的覺知嗎?如何修學而能如是覺知呢?如果煩惱如波,是否經過戒定慧的修學,有一天也會水準如鏡呢?為了水準如鏡的一天而學習戒定慧,這樣的為了,是一種求嗎?也是在煩惱上增添煩惱嗎?
  答:不管作何種修行,見聞覺知都應正常存在(非斷滅如木石),故煩惱起時會清清楚楚的覺知,只須不隨煩惱境起舞(心不隨境轉),即可恢復煩惱的清淨。不要以戒定慧去滅貪憎癡,這是次第的有為法。若這樣做,只會更鞏固了貪憎癡性,因為此時你已經附與貪憎癡實性了,因而鞏固了貪憎癡在你心性中的地位,它就像一條鐵煉,永遠鎖住了你,不得解脫。
  正知見應如是觀貪憎癡:貪憎癡依無明而生,而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見自己貪憎癡,醒時了無所得,不須複入夢中去除貪憎癡,若入夢中除貪憎癡,那表示您仍在夢中不知夢,且夢中本身就是無明,故貪憎癡乃是幻,非實有體,修習正知見者須如實知。
  4、問:水無論有沒有平靜,無論如何的變化,水還是水,以水喻本性,水的變化相喻識性,水的本性與水的變化相非一非異,為什麼一定得是平靜的水才稱為水呢?
  答:只是比喻一盆子靜止的水,並不是說水是本心,是藉其義,當一盆子的水,不受任何外在的干擾時,它是平靜的,這是其自然性,自性亦複如是,自性只要不受外境干擾,自然恢復清淨,不是很會修行,才把自性修成清淨,是自性本然如此。
  5、問:不執著不爽的心你做得到嗎?不爽的當下清淨解脫要如何解釋?
  答:此點是要問自己,不是問別人,別人能不能做得到與自己無干。不爽是苦在自心,別人又不知道,做不到是使自己枉受苦痛,枉受苦痛後,不爽的境並沒有消除,故曰:枉受苦痛。若做得到,可免除苦痛,只要冷靜發揮智慧,即可豁然開朗,當下的煩惱即可恢復清淨。
  6、問:閣下所言:舍塵歸真名為禪定,不著塵即名舍塵,非另有可舍之塵,若真舍離六塵而修者,是名斷滅,不名禪定。請問:若舍塵歸真名為禪定的話,那麼般若又該如何定義呢?如何是舍離六塵而修?又:禪定不是百思不想,不是斷滅,但並不意味著禪定是啊!
  答:舍塵歸真,是恢復本來清淨之佛性,無增無減,無縛無脫,無亂無定,是故名為禪定,又名定慧等持。體悟禪定即生清淨無染之慧,是名般若。若入斷滅癡定,則不能生慧。倘若迷者依循神識所幻之境界,則心識將為自心魔所牽,妄生聰明,是名狂慧,不名般若。
  舍離六塵而修,是因誤認六塵為不淨,故生逃避之心而入深山、而入江海、而避人群……,離世而修,是謂舍離六塵而修
  又:時出、時入,此無常之定不名禪定。真常之定,無出、無入,故無不定之時,是謂真禪定。
  問答篇七
  1、問:“若取輪回妄生相妄作分別,是著相修行,非真修行。”“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可否多加解釋?
  答:此兩者是同一問題,讓我做深入一點的解釋:請專心觀想以下的解說:
  先屏息諸念,暫時勿認現在的身體是你,現在的你,只是一種覺知,並無實體。亙古至今,時間未曾間斷,這種覺知,也不曾生不曾滅,長久以來只有身體和環境不斷的轉變,稱之為輪回。這種覺知,如果不執著「四大,自然不會以四大的散聚誤認為是自己的死生。故於大乘門中,即可看出輪回是妄生相,自然不會在大乘門中執生死智,生死即是輪回。
  2、問:末法時期,眾生智慧不足,如不漸修,要頓悟是很困難之事。神秀大師著有,慧能大師著無,亦非中道。本來無一物,尚有一念在,故需在獵人隊十五年,漸漸體會至道。六塵本清淨,非也,塵影非實因識有,應是自性的妙用。無念,依緣即可,對不對?
  答:觀經應依經教,不能自生意解。否則大家均依自意而解,則佛法難明!經文分明如是說: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但食肉邊菜。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遁,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哪有所謂的:本來無一物,尚有一念在,故需在獵人隊十五年,漸漸體會至道。經文可分辨其法要,但不可添加自己的意解。且五祖分明說神秀未見本性,經文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而六祖所作偈,五祖的反應如下: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眾以為然……顯見五祖知道惠能之偈是見性論,見性之論已是無上菩提之論,而此時之惠能大師,卻被您斥為執之徒,其實執或執或執中道觀,均離見性甚遠,見性更不是中道觀。
  六塵本清淨是如來真因地,若誤解即是守淨為病之人,不解真清淨之義。
  中道論,是因恐學人妄執兩邊而使心性分為二。須知心性本是一,出入即離兩邊,亦不即中間,是為不二法門。也就是說:離有、離無,亦無中間可立;離內、離外,亦無中間可立;離定、離亂,亦無中間可立;離貪憎癡、離戒定慧,亦無中間可立;離動、離靜,亦無中間可立;離對、離錯,亦無中間可立;離善、離惡,亦無中間可立……
  未見性者對徒眾說法,應取中道論,方不失宗旨,但中道論非見性論,而見性論不離(包含)中道論,故中道論離見性論甚遠。譬如:指非月,而月不離指所標,應取指所標,方不失宗旨,但指與月,相差甚遠。
  3、問:您的結論:故中道論離見性論甚遠。是否言中道論近道比較好?
  答:其實坊間佛教,對六祖的見性論,也多持保留的態度,但若能經了義經洗禮的話,就自然能見證惠能的見性論了。
  4、問:今引圓覺宗,金剛上師所示如下:六祖四句偈,亦未見性,以見而未澈也。菩提不可方物,而無物不可方。權作明鏡,假名為樹,抑又何妨。其病在本無一物,偏於空矣,後人學之,不覺誤入斷見。不知當就究竟說,根本不能污染,何懼塵埃之可惹。惟對治神秀之執有,使無前偈反成語病。或當時記者,未明祖意,文不合旨,亦未可知。至於菩提作樹,以喻性也;明鏡作台,以喻心也。心固不有,性則非無,原是非空非有,何得偏言本無一物耶。下句何處惹塵埃,更顯著實,尤乖性體,故未見性。
  答:我不敢評論金剛上師之看法,因為有這樣看法的人實在太多了。然我認同五祖的看法,且惠能之偈: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偈分明直言圓覺宗之如來真因地,所謂六塵本清淨,實無塵可染,亦無染淨之名,是絕對之論,是無生亦無滅之法,是真佛法。而神秀之見塵有染,須拂拭而淨,是妄見六塵不淨。先生出,然後欲滅塵,不知塵是自心所生,而六塵始終都是清淨的,故是妄生塵、妄滅塵之法非佛法,須知佛法是不生不滅之法。當體悟甚深法時,即知此兩者並非中道義的兩邊,而是正法與次第法。否則,當年五祖應呼神秀入方丈室講金剛經付衣缽,以免害得惠能命如懸絲,為眾人之矢,躲在獵人中十五年。
  5、問:這須知佛法是不生不滅之法,仍有過重於釋教之念。法無不生不滅,只有自性方不生不滅。再恭引圓覺宗金剛上師所著一偈,用以啟發腦力思惟:菩提假名樹,明鏡權作台,本來不污染,說惹亦塵埃。行者當知塵埃用表無明,無明非有實體,世人每執為有,必欲去之務盡,因此用功愈深,離題愈遠(上師所言)。塵埃僅指六塵即可,我等眾生,每分每秒所面對之念頭,不要與塵連上。自性起用,無念無相,於相離相。我認為太不容易了,難怪成佛成聖,古往今來,人數不多。
  答:不生不滅才是真正的佛法,餘皆為次第,也就是佛法的第一義,認知本來就沒有煩惱可生,故也沒有煩惱可滅。是不生不滅之意,或曰:無生法忍。
  不二法門或見性之論,本離文字、言語及任何表示,甚至默然拈花微笑均有染識之跡,但為度眾,故留其跡,使眾生有跡可尋。這些方便之跡,已包含諸識,眾生必須轉識成智,否則,難去法塵。須知不管任何第一義法皆有其塵。入楞嚴經曰:所有立法者,皆有諸過失,若能見唯心,彼不隨諸過。若能深入理解,即可善分別一切法而不執一切法,並可解說一切法自不失如來義,而擔當如來慧業,度有緣眾生,不致誤人。諸法無行經曰:以陀羅尼故,能以一切法而作佛法。壇經曰:無二之性,是名實性,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
  6、請問:轉識成智如何轉?那能轉者是誰?
  答:本心與識心同是一心,因染、淨而異名;又能恢復本性清淨之慧,方名為智,即般若轉識成智,所欲轉之心即是被轉之心,並非另有別心可轉,也就是說此心之果因轉而已,故但轉其名,不轉其體。轉識成智能使內心的染、淨脫落,恢復本來面目。
  7、問:我不解:聲聞法是欲放下萬緣,使心無雜染之念來修的嗎?這不是大乘佛教的觀念嗎?
  答:其實大乘佛法是無生法,也就是無拾起(無生)、亦無放下(無滅),若有生有滅,是生滅法非佛法,因有生及有滅,均為有為法。如逆境中生煩惱,複欲滅煩惱,是生滅法。因煩惱是無盡相,滅亦無盡,故不能圓成佛法。若於逆境不生煩惱,亦無煩惱可滅,即是不生不滅之法,亦名無生法忍,是真佛法,乃能圓成佛法。若能用以無所受而受諸受之法,則能於逆境中不生煩惱,且能於無所不為中恒處無為。
  8、問:就阿含經而言:知苦、知集、知滅、知道,雖言有苦有集有滅有道,難道不成亦不能圓成佛法嗎?
  答:大、小乘的真理是相通的,若能證得其真理,則可澈悟一切大、小乘諸法。莫學門外漢,應確實去認知法並無分三乘,而是眾生根器的利鈍之分。法並無分三乘,就是說三乘是一如的,我強調的是以無生法忍,較易圓成佛法,而所圓成佛法可盡通大、小乘之一切法(包括苦集滅道四聖諦,及一切因緣論)。不論原始佛法、南傳佛法,或禪、密、淨,各種宗派之法,都有大、小乘之分,因各宗派均有利、鈍之根。
  也就是說,不是習禪坐者就是習大乘者。也不是習持咒、念佛、朝山就是小乘者。大、小乘是法界”(心的境界)的分別,不是身境的分別。莫學馳求知識者,作無謂的爭辯,應認知法無三乘之分。
  問答篇八
  1、問:可以告訴初學佛者,自性本清淨,也是執著和妄想而不可得。如何不執著,不妄想呢?
  答:行者須知自性本清淨,不執著、不妄想方名清淨。若仍有執著與妄想的清淨,是名清淨相,不名清淨。只要知道萬法唯心,即不會執著于清淨相。真清淨無相貌,因無相貌故,即無所謂執著與不執著,及妄想與不妄想,乃至亦無清淨與不清淨之分別,乃名真清淨。自性本然清淨,本然不動,非執著而不清淨,亦非不執著而得清淨。
  2、問:清淨與清淨相有何不同?
  答:自性本清淨,這種清淨是能見、聞、覺、知,於見聞覺知中,亦不失清淨,此種清淨無相無名,依此能見六塵本非塵,實無塵可染,既然無塵,自然也無染淨之名。是絕對的清淨,非對染而說淨。如果相對於雜染而生的清淨,這樣的清淨,因有相對的另一邊,故會形成一種有限量(有相)的形式,故稱為清淨相,故曰:無所謂執著與不執著,及妄想與不妄想,乃至亦無清淨與不清淨之分別,方名真清淨。
  若依清淨相而修,則將妄見六塵不淨,既見不淨,則須拂拭使之清淨,不知不覺中,墮入染、淨的染缸裏,終生持續染下去,這就是著相修行,永不得菩提。須知清淨相也是相!那就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如果是真清淨,自然見塵非塵,清淨無相故,自然澈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3、問:淨土宗不談,禪宗也不談,盡人事,聽天命,沒煩惱是佛法嗎?會證道嗎?
  答:佛法本身是不分宗派的,但不管任何宗派,皆不能離開世法而空談佛法。有人認為:只要成就無上佛法,世法自然能成就。話是不錯,但須知道世法即是無上佛法,平等無二。也就是說,若摒棄世法,是無法成就佛法的。
  不要以為,只要我們虔誠的去信佛、禮佛、學佛,自然就會有某某菩薩或護法保佑,使自己或家庭的衣食住行,就會飽滿具足,這是迷信,不是佛法,將被世法所礙,無法修行。
  如果不知世法,則所談之任何無上大法,均無法於此娑婆世界付諸修行。不管出家或在家之修行者,仍應各司其職,只要能盡人事,聽天命,沒煩惱,就是值得尊敬的偉大佛法實踐者。
  也許很多佛教徒無法接受這樣的說法,但仔細想想,它對您現在及以後的任何修行均無礙,且它將是您往後最積極的修行法門。
  4、問:遠離人群能得解脫嗎?砍念頭能靜嗎?
  答:那才動得厲害呢!我想不出有甚麼事情會比砍念頭動得更厲害!須知:能見聞覺知,能思想百起,這都是本心。不可抑止思潮的流動,因它的流動,即是智慧(般若)將生起的地方。只要不執著,就沒有滯礙,只要不執著,就沒有煩惱。解脫是心的解脫,若不知此理,雖離人群亦不得解脫,因為到處都會有境界的產生,若不執著任何境界,到處都可以解脫。
  5、問:砍念頭能靜嗎?初級功課是如此,所謂砍,是念頭一出警覺心起,把它放下,隨起隨放稱砍,意思如此,至於遠離人群能否解脫,我的看法是可以,但要到見道位才能成辦,您以為何?
  答:欲使念頭靜下來,不可牽制念頭的出入及起放。因為照顧念頭的警覺心,本身就是動源。須知此心與彼心同出一心,表面上好像可以靜念,其實內心起起放放,動得更厲害,不是嗎?
  欲使念頭靜下來,應任念頭出入自由,隨緣放曠,任性逍遙。只要內心不執著任何法,無得無失、無起無滅,身能盡人事而心聽天命沒煩惱,念頭自然常得清淨,亦不須離人群自得解脫。
  離人群的解脫,非真解脫,一旦遇人群,將為世法所縛。如在湖泊訓練出來的船師,不敢入于大海,恐將沉於大浪中。而在大海訓練出來的船師,則可縱游四海及一切湖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