澈見本心問答集--6

2013/03/13 16:39
  2、問:我只會說權法,不會說實法。因為實法一說出來,就變成權法了,不是嗎?
  答:佛說了四十九年佛法,只要不著相,實在看不見佛有所說法。吾人雖說了一大堆實法,其實無著相者,依然看不見吾人有所說法。真正瞭解實法者,並不是真的說不出法叫做實法,那只能說是依言解意者,並不是真懂實法者,若真懂者,一定可以用言語形容比喻,使聽法者,能從中得到清淨智慧。
  3、問:自心煩惱眾生不度盡,何能成為一個真正有平常心的平常人?
  答:善哉!問得好!煩惱畢竟無有、畢竟空寂、畢竟無生、畢竟解脫,您相信嗎?如果相信,依法如實行,如實承擔,即能輾轉證得煩惱本自清淨,煩惱畢竟解脫。以煩惱無實性故,本無縛,今亦無脫,是名畢竟解脫。如果不相信,煩惱無邊有誰能斷盡?佛菩薩亦不能斷盡,如果煩惱真能斷盡,就不能稱煩惱無邊,佛菩薩並非斷盡煩惱而得解脫,而是了知煩惱畢竟解脫,故知煩惱即菩提。
  4、問:若說:不知自心是彌陀,不知心淨即佛土淨,如何生淨土?真有如此不具平等心的佛陀嗎?有念佛名就可往生,不念佛名就不能往生,這是哪里的佛?這樣算是念佛嗎?那麼,有學佛才能能成佛?知自性彌陀才能往生?不知自心是彌陀,不知心淨即佛土淨,不能生淨土?如此說的話佛陀的心似乎更不平等了,不是嗎?
  答:佛者覺也,佛教不是宗教,它是一種教育,不能說不學佛法,就完全沒有覺悟的機會,只是較困難覺悟。其實若能仔細觀察,很可能在一個基督教徒身中,看到了佛法。也能在一個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的農夫身上看到佛法。或許有時候,會在一個佛教徒或出家人中卻看不見佛法。因為佛法不屬知與不知。佛法不是學佛教的人才擁有的,因為佛教不是悉達多教,是覺者之教!
  5、問:有人認為:臨終時緊咬著阿彌陀佛名號能往生西方嗎?當然能,因為緊咬著,所以暫時得到,國土何以不能淨?若平時具足真信(信阿彌陀佛)切願(願生極樂),自然能往生無疑!是這樣嗎?
  答:這樣的淨是一種意識所成之淨相,非本心離染淨之自然清淨。這有很大的不同,意識所成之淨相是短暫的,且當意識疲憊或死亡時,這種淨相即消失;而本心離染淨之自然清淨,是有念無念,有身無身恒常清淨,故六祖曰:身來身去本三昧!與意識心無關。須知意識是六賊之一,若稍不注意也許會認賊為父而不自知,不得不慎!故六祖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又:諸惡莫作,諸善奉行,並非就是自淨其意,而是諸惡莫作,諸善奉行後不思惡不思善,才算是自淨其意。否則惡有惡業,善有善業,將隨業受報,輪回不止,無有出時,也不能不為善、也不為惡,故諸惡莫作,諸善奉行後不思惡不思善,才算是自淨其意。自然不受後有,能出輪回,故六祖曰:不思善不思惡,還你本來清淨的真面目。
  6、問:請解說下麵無相念佛經文。
  佛藏經雲:見諸法實相名為見佛,何等名為諸法實相?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以是畢竟空無所有法念佛。……又念佛者離諸想,諸想不在心,無分別,無名字、無障礙,無欲無得,不起覺觀,何以故?舍利弗!隨念所起,一切諸想,皆是邪見,舍利弗!隨無所有,無覺無觀,無生無滅。通達是者,名為念佛。
  ……如是念中,無貪無著,無逆無順,無名無想。舍利弗!無想無語,乃名念佛。是中乃至無微細小念,何況粗身口意業。無身口意業處,無取無攝,無諍無訟,無念無分別,空寂無性,滅諸覺觀,是名念佛。
  舍利弗!若人成就如是念者,欲轉四天下地,隨意能轉,亦能降服百千萬魔,況弊無明從虛誑緣起,無決定相,是法如是無想無戲論,無生無滅,不可說不可分別,無暗無明,魔若魔民所不能測,但以世俗言說有所教化,而作是言:汝念佛時,莫取小想,莫生戲論,莫有分別,何以故?是法皆空,無有體性,不可念一相,所謂無相,是名真實念佛。
  答:為讓經文不失原味,也為避免曲解經文,吾人只說一些提示,讓您再看一次經文,即可理解。
  不管觀任何經典,應先放下自己的見解,這樣才不會讓己見主導經文,否則很容易依自己的意識思想曲解經文,而失去原意。這篇經文很像心經的敍述方式,經文重點是說:諸法畢竟空無所有,以是畢竟空無所有法念佛,就是無相念佛,無相念佛是名真實念佛。然後以下就開始解釋什麼是諸法畢竟空無所有
  ,而經文中所表的字,並不與相對。也就是說,本來就沒有了,並非從修成或變成。也就是勿以眾生見之色受想行識念佛,而以五蘊皆空之本來心念佛,以純真無雜念之心念佛,無往生極樂之念,無度者亦無受度之念,無所求無所願,乃至無微細小念。
  7、問:您不怕您修的是錯誤的法嗎?您修的法有何依據呢?您難道無法證實嗎?
  答:如果能於一法深入,而證入法法相通,那表示此法就是正法,且為諸佛所印可,唯證能自知,不要光在文字上取證,而不敢精進修行。如果不相信,那表示從來沒有深入過佛經,因為佛經會明白的告訴您,一切佛法是相通無礙的。而眾多覺者所說法,如達摩祖師,乃至六祖慧能及一些悟道的禪師,所說法雖不稱為佛經,但也都默契了佛法。
  8、問:念佛的意義在哪里?曾聽人說念完佛後,要說把功德回向給冤親債主。如此念佛不就執著于功德,與梁武帝興廟執著于功德有何差?
  答:這是權法,藉由這樣的回向,可攝念佛人之內心達到怨親平等,無有愛憎。雖從外表上來看,好像執著于功德,其實內心已經默契實法的境界,就是清淨了本心。而被回向者,若知道此事,也會化解一些敵意,其心也將同歸于清淨,這樣利己利彼,一舉兩得,實為一門妙法。
  9、問:念佛要去西方嗎?如此是否有所求?為善都不能有所求,念佛求什麼?但若無所求,又為何念佛?是否念佛自然與佛頻率相近,如此即接近佛。那鸚鵡念佛是否接近佛?
  答:這也是權法,先以往生西方之欲求攝念佛人入心清淨,心清淨自然不起欲求,故念佛圓通章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以念佛故,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與頻率無關,更非鸚鵡念佛。
  10、問:世上仍有以捨身供佛,燃臂供佛,燃指供佛修行人嗎?
  答:這是修行的法相啟示,它另有實相意義,捨身供佛其實義是象徵:修行者不可執著四大為我,應舍去這樣的我執(捨身)。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如此煩惱亦無由而生,煩惱無生,則心常清淨,諸佛方得供養,是名捨身供佛
  燃指供佛,其實義是象徵:修行者應知,一切佛法只是標月指,故須亡指始見月,不可執法以為道,因法本身即是塵,故須忘法(燃指)存道,道存則心常清淨,諸佛方得供養,是名燃指供佛
  若有不知此實義,而著相修行就慘了。過去真的有投崖捨身而亡者,也有燃指的著相修行者,佛何功何德?行者何辜?誰受此冤?如果佛須眾生的身、臂、指來供養,這樣的佛,還值得眾生學習嗎?
  問答篇十四
  1、問:為何要讓其自生自滅,才能自然性相如如呢?性相如如與自生自滅之間有何關係呢?
  答:因隨緣所現之無常相,實為幻相,如空花。只要如實了知它是幻相,無須閃躲,無須消滅它,故讓其自生自滅,因它影響不了真實的自心。如果您正設法想去除它、截斷它、避它、消滅它,那表示您不是如實的知道它是幻相,況且對幻相所做的一切施為取捨乃至成就,只不過是浮生空自忙,而自心始終無染著。其義甚深,請善思惟之!能悟無生法忍!
  2、問:為什麼可以任其生滅?為什麼我就無法任其生滅?
  答:只要不讓意識心作主宰,人人皆能立見本心,以自知本心故,人人皆能令緣生法自生自滅。至於何者是本心?何者是緣心?兩者同出一心,因依他性而生緣心,因無所住而生本心。六祖壇經雲: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3、問:我認為:無明者,對萬世萬物不如實了知,我們不會對萬世萬物忽然不如實了知,我們只會對萬世萬物從來不如實了知,故知無明是生命生存的實相,生命無一刻不在無明當中,程度差別罷了,故知無明不會忽然出現。欲去無明,需修般若智慧,欲得般若智,需修甚深禪定;欲得深禪定,需大喜舍慈悲。若以身命佈施十方,得身心廣大如虛空,得世間真實禪定,得無上般若智慧,得身心真實無礙,得六大神通具足。您認為?
  答:有生命並不代表就是處在無明中,只要不處在攀緣中,自心則常清淨。一切的染淨與無明皆為攀緣而來,攀緣而生之心非本心,不攀緣則無所住,無所執而生之心是為本心。本心本來無無明,故亦無無明可盡。
  4、問:不知要證本心,阿賴耶識是否要清淨否?清淨的阿賴耶識與本心有何關係?
  答:阿賴耶識清淨是唯識最增上之漸次修行法,但仍有甚微細如瀑之識種,須不斷的增上清淨,僅入有餘,難入無餘,因仍有餘識未盡。而唯心(本心)之修行法,只論覺與未覺,覺者頓除識種,無須增上, 亦無次第,故經文常稱其為無上法王。本心若清淨,阿賴耶識必定清淨。若行阿賴耶識清淨法,常有最微細識種未盡,因其微細故,行者甚難發現,故難盡有餘。
  5、問:如果覺者頓除識種,則阿賴耶識還在否?七識身還在否?又雲:無須增上,亦無次第者,是覺除識藏,然於覺中,可有增上次第否?若有增上次第,則覺中,依何修持?若無增上次第,則覺時,是否一悟至極處,不復再退轉?且為何安立十地菩薩果位?為何禪宗卻講三關之名?您說:本心若清淨,則阿賴耶識必定清淨,而本心無修無證,原本清淨,為何還說,阿賴耶識染汙之相?
  答:所謂頓除識種是指覺妄識,知幻即名除。並非實有識可除,只要身體尚存,則見聞覺知與七情六欲,皆正常存在,(不似聲聞乘之斷情欲),故七識身、八識種仍在。只是了悟正法,不再顛倒妄想,以無顛倒妄想故,所為與所不為皆無業障,因業障也是妄想所生,自能出輪回。由覺與未覺中實無次第,但長久以來,眾生習性未能頓除,而以漸修習性強名為修習次第,非覺有次第。若入極處以無選擇故,永無退轉。
  又:一切有情,唯覺與不覺,實無漸次之十地菩薩,但眾生因勤奮精進修行,未能覺悟,常生勝人想,自忖:雖未成佛,但應有些許如是功德,故佛依于眾生想,以慰勞眾生之精進修行,而方便說有十地菩薩。如此眾生是為增上慢人,佛為增上慢人說有十地菩薩,故圓覺經及一切了義經亦不說有十地菩薩。圓覺經曰:實無菩薩與眾生。
  若依本心而言,阿賴耶識仍是清淨的,未曾有污染。因妄見誤為有污染,但體悟此染汙是空花,當下即得清淨,非修行而得清淨,亦非師父相授與而得清淨,自需如實體悟。
  6、問:即使我們心不攀緣,我們仍無法對法界如實了知;即使我們心不攀緣,我們凡夫仍無法不具時間相;即使我們心不攀緣,我們凡夫仍無法不具空間相;即使我們心不攀緣,我們凡夫仍無法不具男女相;即使我們心不攀緣,我們凡夫仍無法不具老死相;即使我們心不攀緣,我們凡夫仍無法不具眾生相;即使我們心不攀緣,我們凡夫的身體仍然會攀緣。除非得真實禪定,這可算是無明嗎?
  答:只要心不攀緣即是本心,不一定要去對法界如實了知,即便是文盲農夫亦得見性,因為法界自然,不屬知與不知。就算知也沒有優惠或折扣。最終也只是了知不攀緣心即本心。如果不誤認四大為實我,不以四大之聚散為生死,自然無有生老病死,只是天地一過客,那麼有身無身豈關無明?故曰:本無無明。雖是過客,仍應盡客人之道,行世俗之諦,只要清清楚楚無攀緣之心,此心即不亂,何須論其禪定與解脫?雖住世而不著世,雖有輪回身,而其心已出輪回,豈等亡身後方出輪回?其義甚深請多看幾次。
  7、問:只要身體尚存,則見聞覺知與七情六欲,皆正常存在,(不似聲聞乘之斷情欲),經曰:菩薩能發一切諸眾生心,能斷欲心,斷嗔恚心,斷愚癡心,能攝諸魔,能破諸罪,悉能降伏一切外道諸魔,善能教他。情欲不能斷,煮沙欲成飯,情欲皆嘉饌,妄習成正常。緣心為自性,根本示錯亂,不似聲聞乘,須勝聲聞量清淨不思議,勝過菩薩地。
  答:簡單的解釋一下:如果一個行者,修行至七情六欲皆不存在,那他一定是帶著假面具示人,意思就是說他一定被意識心給緊緊的捆綁著,已經失去自在了,那就不是一個覺悟者。行者須悟五蘊皆空,自然不礙見聞覺知與七情六欲之正常存在。吾人也恭錄諸法無行經,經曰:若人欲成佛,勿壞於貪欲;諸法即貪欲,知是則成佛;貪欲及恚癡,無有能得者;是法皆如空,知是則成佛。當兩說似有出入時,則以佛經為依據;當兩經似有相礙時,則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8、問:吾駑鈍。對於抽像詞語並無法有深刻的瞭解。
  吾比較喜歡用例子來解說。如果有人氣衝衝地的過來要打你罵你,到底要怎麼回應才是平等?如果你發現你一向信任的朋友欺騙你,到底要怎麼樣表現才是平等?又:所有起心動念,皆是屬於意識心的變化。如何不以意識心為主宰呢?
  答:因為心與境常相礙故,也就是說,心隨境轉,而分不出誰是心,誰是境?如果有人氣衝衝地的過來要打你罵你,到底要怎麼回應才是平等?如果你發現你一向信任的朋友欺騙你,到底要怎麼樣表現才是平等?,就看世俗或您自己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不要犯法,並從中記取經驗,只要盡人事、聽天命、沒煩惱,然後自淨其意,使心不隨境轉,這就是修行的功夫,任境緣起緣滅,不要讓空花影響了本心。自然諸法平等,性相如如。應依法如實知是空花,如實行。不是口行,心不行。更不是所有起心動念都是意識心的變化,真如亦有念,只是念念皆真如。
  9、問:楞伽經有雲:爾時大慧菩薩為淨自心現流故,複請如來白佛言:世尊!雲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為頓,為漸耶?
  佛告大慧:漸淨非頓,如庵摩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漸淨非頓……。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頓現無相,無所有有清淨境界,如日月輪,頓現一切色像,如來為離自心現習氣過患,眾生亦複如是,頓為顯示不思議最勝境界。
  一個修行者,必需要能遠離自心現流習氣過患,頓現不可思議最勝境界,頓現無相無所有境界,頓分別自心現流及身安立受用境界,方可稱為頓除。而不可思議最勝境界,無相無所有境界,及分別自心現流,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實在本來就是遠離自心現流習氣過患,也就是說明瞭兩個學佛的重點:一是學佛必須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這是必需漸除非是頓除。一是學佛必須證入本來遠離自心現流習氣過患的,無相無所有不可思議最勝境界當中,這是頓現而非漸顯。如果不是立足在不思議境界中,而依圓覺經體悟無明無體者,其實還是屬於漸修而非頓證,因為圓覺經文殊師利菩薩品中的修法,其實際上修證次第卻在普眼菩薩品中依幻身”“幻心”“幻智”“幻滅四個層次,次第除滅而所立足的不思議境界,在圓覺經中,雖然不建立十地次第,但站在修行者的立場上,還是因為所知障的障礙,而使頓現的不思議境界有了次第漸次的差別,所以頓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的說法,從世俗諦凡夫心阿賴耶識的角度而言,其實其見地不成立,而且連實際的修證也是不成立的。
  所以上面所提楞伽經經雲,兩者的淨除自心現流,其實所談的角度不同,就連方法見地修證亦是不同。如果沒有刹那實證不可思議境界,不可說頓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答:眾生自心現流,自心既現流識它就是阿賴耶識,也是眾生的習性,故須漸修眾生自心所現流識,不能頓除。故吾人曰:由覺與未覺中實無次第,但長久以來眾生習性未能頓除,而以漸修習性名為修習次第,非覺有次第。圓覺經曰:若彼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應遠離幻,諸幻悉皆離,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故吾人曾發表頓悟圓覺,漸修習性,若實說,圓覺實非修而能得,能修者即是習性,阿賴耶識就是自心所現之流瀑,若從淨阿賴耶識起修,常有能修與所修之微細所知障,故難入如來清淨覺地。
  10、問:本心是何物?是有心還是無心?就是法身嗎?還是第一義空?您以為法身和第一義空的差別在哪?
  無無明是現量所證,抑思慮而得?法身如來藏中有無明嗎?為何?
  清清楚楚有性欲嗎?有性欲算攀緣嗎?算無明嗎?會掉舉嗎?會掉舉算無明嗎?與佛同或不同?遇境界會起煩惱嗎?
  如果有一絲絲煩惱可算是解脫嗎?我們如何定義解脫?是隨時解脫或命終方解脫?其心已出輪回,亡身後就會出輪回嗎?
  答:本心也是有心,但非攀緣而生之心,是無所住而生之心,它遠離八風的影響。本心因空其所緣,故廣大無邊有如虛空,因其無緣(空其所緣)故能大悲、能大慈、能大愛、能大喜、能大舍、能無私、能無我。有人說它是大我,有人說它是法界,也可以說它是平常心。
  正常的性欲,食欲不是無明,但以淫為無明,淫者過份、過多曰淫。如淫于書畫,淫於酒色,淫於賭博,同理可推解兄之其他問題。
  萬法唯心所生。故身亡身存,不能影響解脫心或輪回心,也就是說生時不能解脫,不能了輪回,死後就不能解脫,不能了輪回。反之,身亡身存本就出輪回。
  六祖曰:身來身去本三昧。
  問答篇十五
  1、問: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是對反物質空間”(空界)特性的描述嗎?
  答: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它並不適合用品質守衡定律反物質空間來形容它。它是形容法界、空性的真不動本質。是謂其本然空無,並非先生後滅,並非先垢後淨,並非先增後減,任憑添加任何施為運作,並不能改變其不動的法界,有生有滅,有垢有淨,有增有減,只是眾生因不瞭解(無明)所生的幻想。
  2、問:既然證入一切情器世間如空幻如夢,無丁點意識心,此時何有七情六欲?
  答:既然一切情器世間如空幻如夢,故已經無障礙,能自由自在,但為濟渡眾生,那怕回入塵勞?身處有情世界,故七情六欲很自然地讓它流露出來,但已不能危害,能濟渡眾生,因他不是斷滅見聞覺知,而是降伏其心(意識心),並以無所住而生其心,故能濟渡眾生,此時心已無緣於貪、憎、癡,我們雖見其表似有貪、憎、癡,但三毒與煩惱於其心畢竟寂滅,故不能害,不能礙,不能苦其心,因無緣有情故,能行無緣大慈,無緣大悲,無緣大喜,無緣大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