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滑罐 & 拔罐 & 放血穴位::''曲澤 ''太陽 '' 陽交""委中''

分類:草藥篇
2013/03/13 08:39

高血壓病屬于中國醫學肝陽肝風眩暈等證範疇。


由 于內、外諸因素影響人體,導致陰陽、氣血動態平衡失調,肝陽亢盛,升多降少,血隨氣 逆,氣血交幷,日久産生脉絡瘀阻等改變。刺血治療旨在疏通經脉氣血,使氣機升降恢復正常,陰陽調和,血壓自然穩定。據臨床觀察,刺血治療降壓效果明顯,部 分病例遠期效果不 够持久,穩定,可配合藥物治療。



穴位::曲澤 太陽 陽交(〖別名〗別陽穴,足髎穴).委中




曲澤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合穴,在肘橫紋中,當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緣。主治心痛,善驚,心悸,胃疼,嘔吐,轉筋,熱病,煩躁,肘臂痛,上肢顫動,咳嗽。配神門、魚際治嘔血;配內關、大陵治心胸痛;配大陵、心俞、厥陰俞治心悸、心痛;配少商、尺澤、曲池治療肘臂攣急、肩臂痛。


曲澤 – 定位 

在肘橫紋中,當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緣。《靈樞·本輸》:“肘內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神應經》:“大筋內側橫紋中動脈是”;《循經考穴編》:“與尺澤相并,約去寸許”;《動功按摩秘訣》:“在肘內臁正中間”。 


曲澤


曲澤 – 特異性

合水穴


增加


曲澤 – 取法

正坐或仰臥。在肘橫紋中,當肱二頭肌腱尺側緣 


曲澤 – 解剖  

在肱二肌腱的尺側,深層有旋前圓肌,肱肌;布有正中靜脈、貴要靜脈、肱動靜 脈、尺側返動、靜脈的掌側支與尺側下副動靜脈前支構成的靜脈網;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正中神經的本干。 有旋前圓肌,肱肌;有貴要靜脈,尺側上下副動脈,尺 返動脈;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外前方有正中神經。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肱肌。皮膚由臂外側皮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有頭靜脈和臂外側皮神經經由。針由皮 膚、皮下組織,在肱二頭肌外側溝內頭靜脈外后方,深進肱肌。該肌與肱二頭肌之間有肌皮神經經由,并發肌支支配該二肌。


曲澤 – 功效

寧心、泄熱、降逆、鎮驚。


曲澤 – 主治

①心痛、心悸等心臟病證。


②胃痛、嘔吐、泄瀉等急性胃腸病。


③肘臂攣痛。


④熱病。


⑤神志病。


⑥肘臂攣痛,臂麻手顫。


⑦頭項痛,腋脅痛。


⑧瘰疬。


古代記述:傷寒溫病、暑熱、口干、心痛、心悸、逆氣、嘔吐、驚厥、身熱、煩心、善搖頭、咳喘、痧癥、臂肘手腕不時動搖、丹毒、疔瘡、癤。


近人報道: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炎、急性胃腸炎、中暑、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肘窩囊腫。


曲澤 – 操作

剌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可向臂部或肘部放散。


直刺0.8-1寸;或用三棱針點刺放血。


曲澤 – 配伍套用 

1、曲澤配內關、大陵治療心胸痛  


2、曲澤配神門、魚際治療嘔血   


3、曲澤配委中、曲池治療高熱中暑   


4、曲澤配內關、中脘、足三裡治療嘔吐,胃痛


5、心痛:督俞、膈俞、曲澤。


6、手臂善動:肝俞、曲澤、神門、太沖。


7、血虛口渴同施:少商、曲澤。


曲澤 – 方例

心痛:督俞、膈俞、曲澤。


手臂善動:肝俞、曲澤、神門、太沖。


血虛口渴同施:少商、曲澤。


嘔吐:中脘、曲澤、足三裡。


中暑、痧癥:曲澤、委中(均放血)。


曲澤 – 現代運用

治療急性胃腸炎、中暑等。配內關、中脘主治嘔吐、胃痛;配委中、曲池主治中暑。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曲澤 – 參考資料

www.cintcm.com


曲澤 – 文獻摘錄

《甲乙經》:“心痛卒咳逆,曲澤主之,出血則已。”


《千金方》:“曲澤、大陵,主心下澹澹,喜驚。”


《銅人》:“治心痛,善驚心熱,煩渴口干,逆氣嘔血,風疹,臂肘手腕善動搖。”


曲澤 – 現代報道摘錄


冠心病

用艾條溫和灸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于灸前、施灸15分鐘和停灸后5分鐘分別進行有關指標的測定,對心功能等參數均有改善。


陽交,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另名別陽足髎。屬足少陽膽經陽維脈郄穴。當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緣。布有腓腸肌外側皮神經和腓動、靜脈分支。主治胸脅脹滿,膝踝腫痛,腳氣驚厥,下肢痿痹,用膽囊炎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腓腸肌痙攣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返回]定位取穴

陽交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緣。




[返回]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緣取穴。


[返回]穴位解剖

陽交穴下皮膚、皮下組織、小腿深筋膜、腓骨長肌(腱)、腓骨短肌、小腿三頭肌、踇長屈肌。皮膚由腓腸外側皮神經分布。腓骨長、短肌由腓淺神經支配。小腿三頭肌、踇長屈肌由脛神經支配。(參看陽陵泉


[返回]特異性

陽維脈之郄穴。


[返回]功用

疏肝理氣安神定志。


[返回]治病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腓淺神經疼痛麻痹坐骨神經痛,癲癇精神病


[返回]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或向足部放射。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返回]配伍

交配足三里陰陵泉懸鐘,有祛風溫,利關節作用,主治膝脛痛。


陽交配太沖,有疏肝理氣的作用,主治胸脅痛


陽交配四神聰大陵內關,有寧神定志的作用,主治癲狂


[返回]文獻摘要

《千金方》:主胸滿腫。


銅人》:治寒厥驚狂,喉痹,胸滿面腫寒痹,膝不收。


《大成》:主胸滿腫,膝痛足不收,寒厥驚狂,喉痹,面腫,寒痹,膝不收。


[返回]相關文獻

  • 陽交摘要: 陽交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另名別陽、足髎。屬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之郄穴。當小腿外側,當外踝
  • 足髎摘要: 足髎 經外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即陽交。參見該條。 作者:
  • [卷二·瓊瑤神書地部]婦人腳下筋骨疼痛八十八法摘要: 婦人疼痛血不調,陽陵陽交上下交,太沖取血多為妙,陽陵升陽氣下消,陽交升陰調勻 法,足冷搓搓熱
  • 別陽摘要: 經穴別名。所指有二: ①出《針灸甲乙經》。即陽交。見該條。 ②出《③針灸甲乙經》。即陽池。參見
  • [卷一]陰陽交并論摘要:漸靜,以里 散表解也。陽交者,表實較盛,故脈常躁盛而不得汗;并陰則初似陽交,而一得汗散熱即泄 ,
  • [卷四]起火得長安法摘要:∶火陽得地,在六爻俱靜之時,真 氣通行,必在三陽交會之際,此為文火煉形,外邪不感,壽算無窮。
  • [卷二]聲音摘要:泉(靈樞)暴失音取神門涌泉(綱目)○暴喑取合谷陽交通谷天鼎期門支溝涌 泉(甲乙) 《針灸
  • [卷二]言語摘要: 針灸法喑不能言取合谷涌泉陽交通谷天鼎期門支溝(甲乙)○足太陰之脈病舌本強不能言 少陰之別
  • [卷之六經穴發明]奇經陽維脈摘要:此陽維脈氣所發,凡二十四穴。 金門(足外踝下)陽交(外踝上)俞(肩后胛上)天(缺盆上)肩井(肩頭
  • 陽維穴摘要:等書記載,下肢部交會足太陽經的金門、足少陽經的陽交(郄);肩部交會手太陽經的臑俞、手少陽經的天髎
  • <<<點此查看更多文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