澈見本心問答集--13

2013/03/13 17:12

  3、問:心經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謂色空不二,非有非無。一切色相皆均為真空妙體之用,而有所顯現;而真空妙體亦不能離色相,才能顯現其用,是以絕非離開色相別有空相。就此而論,古德作喻:(水波無二)水即是波,波即是水,離波即不可得水,離水亦不可得波。是而不執色相為實,亦不能偏離色相,廢有而著空,方契中道之理。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一段是要破緣覺乘的法執,指十二因緣法也是空的。金剛經雲:知我說法,如筏喻者,又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要看穿宇宙萬有都是空相,一切皆不可得,從而不著相,不取法,心性也不著,真心、真性也不可得,所以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所以成佛,不在空,亦不在有,僅是(不著相)對於色、空采不取不舍隨緣取用而已!
  文字原非障,實為修道根,
  所修亦不執,次第斷毒塵,
  是故佛所證,喻為金剛心,
  頂禮諸聖眾,灑我以甘霖。
  您看法為何?
  答:般若心經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謂色空不二,您忘記了心經想表達的般若,須能於知色空不二之間悟得般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如果不能深入其法義,是不能得般若的,無般若即入斷滅。不管是色非色、是空非空、色空不二,依然是入斷滅。了知中道義而能不執,若執色空不二,也是執。佛為滅眾生煩惱而說空義,若於空義中不得般若,則煩惱不能滅。知是義者,方名無所住而生其心(清淨心又名般若)” (清淨心只是形容詞,不是真有個清淨心在。)入斷滅者,即無所住而不生其心
  茲以心經作個比喻,提供參考:世間之成住壞滅、生老病死、愛憎取捨,形成非常大的煩惱波浪,而煩惱波浪源自於心的分別,故佛說空義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讓眾生從中體悟,抹平心之波浪,于抹平波浪中產生清淨智,(波浪是源自此心,不是境,所以要抹平的是心,不是境。)心清淨故,彼岸即至,如此方名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即以大智慧度過彼岸。
  4、問:反復詳參您的觀點,得到以下言論,是否與您相契?若不對,請再指正!
  一、是否如圓覺經所說:非作故無,本性無故。?二、是否為空其執著,非空其性理?
  答:大略如此,雖非作故無,本性無故。但須理事相契,理事相契,假名為修行,能契者無行亦無證。若能理事一體者,其根大利,是為頓覺人。
  5、問:請詳述心、境之不同:如心如工畫師,能造諸世間……
  答:圓覺經曰: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六塵緣影即是心,能為所映者即是境,如眼見外境即生緣影,餘五根亦複如是,眾生聚集六塵緣影以為心。若不依外境而憑空生出者,即是幻想,不是外境。心如工畫師,能造諸世間……各人心的覺受不同,雖同處於一樣的世間(),但個人所造化(覺受)出來的世間()不同,也就是所覺受的境界不同。所以會造化出多種不同的世間。如汝所見之世間,與別人所見的世間不盡相同,乃至有天堂地獄之差。如六祖曰:此地不異西方。或曰:西方在眼前。而眾生認為此地如苦海,其實都是心的覺受不同。故曰:心如工畫師,能造諸世間……
  6、問:執著於有一個常樂我淨,就會更執著於我,更與貪嗔癡相應。只有無常,苦,無我,不淨的修觀才有辦法斷我執,斷法執,是嗎?
  答:常樂我淨是形容如來法身所具備四德的名詞,只是讓行者瞭解如來法身之德相,且是眾生本來具足的東西,不是因修行而得,也不是不修行就失掉了,沒有執著的問題,而是要認真的去瞭解這本來的面目,否則將會相見不相識,錯失見道的時機。眾生因為妄想與執著故不能見,只是不能見,並不代表此四德不存在。因眾生於無生(無生死輪回)中,妄見生滅(妄見生死),依於此生滅(生死)中,生煩惱無明,妄見人、法無常、苦、無我、不淨,其實其自性仍具四德常樂我淨。故涅槃經曰:為諸煩惱無明所覆,生顛倒心,我計無我,常計無常,淨計不淨,樂計為苦。所以常樂我淨如來法身所具備的四德,沒有執著的問題,而是要認真的去瞭解這本來的面目。更重要的是無常、苦、無我、不淨,並不與常樂我淨對治,因為它是妄見的,如空中花、水中月。
  7、問:一切緣起中顯現出來只有清楚明白(我們稱為知),且無須清楚明白什麼就是修行?當您在這個狀態中時,您自然就是清楚一切的過程,這樣對嗎?只要知道一切皆幻,亦無一個恒常的我在操作一切,所以不隨一切感覺、情緒、觀念、外境……而去,就是無住嗎?
  答:其實不然,我們必須先知道目的,方能下手修行,這樣的修行才有效。只知道方法,而不知目的行者,很容易誤入歧途而不知,因為他會把方法當成目的,並住於方法中,而自以為無住了,因為方法儘是叫人無住,所以他會以為不管如何,無住就對了。並且告訴自己連無住的心也不能存在。有更厲害的行者,還可以做到三輪體空,也就是說:住、無住,及無無住,三輪皆空無所著。但是若不知無住所要達成的目的是什麼,即是入頑空。這即是吾人常提的一句偈:
  正道本無法,正法亦非道,
  執法以為道,終生不見道。
  以滅煩惱故,佛說空義,煩惱滅已,空、有皆無礙。為除無明故,佛說幻義,無明滅已,幻、實皆自在。為了輪回故,佛說涅槃義,輪回既了,生死涅槃豈有礙?為恢復無染心,佛說無住義,清淨心既現,豈關住與無住?為覺悟眾生,佛說有佛法,眾生既悟,實無一法,然萬法皆可說。所謂真空不空無所住而生其心真空妙有幻即是實色空不二,方不落頑空或無記空。


8、問:如果對方已明白本來面目,他說無住是對的,因為無住是本來面目境界;如果他沒有明白本來面目,他說無住,就可能執著「無住、住於無住,那就不是無住,有可能墮入頑空。請先說說本來面目的體相用吧!還有,如果方法呈現的就是目的,方法與果地無二。這方法也無過吧?不管已悟、未悟都需要這種方法,不是嗎?請賜教!
  答:如果已明白本來面目(心性),就不再強調無住了,因為心性本來無住,此時的無住是形容心性的態樣,是形容詞,不是動詞。換句話說,若恢復本來心性時,他是活活潑潑的一種自在真如,一切見聞覺知,有住與無住皆能自在,因為已經見自己本來面目的人,不再認物為己,不再迷失,所以一切境相皆無礙此真如,此時見塵非塵。既非塵,有住與無住皆能如如,未悟以前見塵是塵,所以須施與無住法,方能顯現本來面目,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能只是無所住而不生其心。須知此心清淨自在,有住與無住皆然。也就是說,真正的清淨心,不會因為有住與無住而染、淨,所以不是一味的無住。而是有住、無住皆無礙清淨心體,如此方名自在真如。
  又:方法與果地,如筏與岸,指與月。故舍筏方能上岸,見月則不見指。不可執筏以為岸,執指以為月,執法以為道。故金剛經曰:正法亦應舍,何況非法。又:佛法須建立於世法上,離世法則無佛法,自在而非放逸,不放逸則無病。
  9、問:木石亦是有情嗎?
  答:古德雲:青青翠竹即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這裏有幾個理趣須厘清:
  一、如果真實外境皆是由心所造,那木石即是心所造,有人認為心即是境,木石何得不能稱之為有情之物?
  二、如果外境是由心所顯,那木石只是被顯現之物,木石的本身非有情物,而能顯者即是心,無心則不能顯木石、翠竹、黃花等外境。既然我們能顯現出冷冷木石、青青翠竹、鬱鬱黃花,就代表有心,一般人只看到冷冷木石、青青翠竹、鬱鬱黃花,而不能察覺能顯之心性,所以古德體悟之後,非但看見青青翠竹、鬱鬱黃花,同時亦覺悟到能顯之心性,故曰:青青翠竹即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凡夫不解其義,誤為冷冷木石、青青翠竹、鬱鬱黃花是有情物。有更甚者,反譏古德,不知古德之用意。
  10、問:山河大地皆是吾妙明真心所化現,是嗎?
  答:即是如上題第二所說。山河大地皆是吾妙明真心所化現(顯現),若無妙明真心,則雖山河大地在,亦不能顯現山河大地;山河大地雖在,但不自言是山河大地。山河大地不是妙明真心製造出來的,但妙明真心能顯現山河大地。
  問答篇三十
  1、問:何謂一悟成佛
  答:一悟成佛,是指根性大利之行者,能于聞法後頓悟頓修至佛地。而所證之佛地,與歷經三大阿僧祇劫而證之佛地平等無別。所謂所證平等,無有超過之法
  2、問:請解釋佛性論中:佛說般若波羅蜜等諸經,是佛性中,分別眾生,自有三種:一者不證見佛性,名為凡夫。二者能證見佛性,名為聖人。三者證至此理究竟清淨,說名如來。
  答:此三種並非次第,也非漸次之法,而是趣向。若不證見佛性則是趣向凡夫;若能證見佛性者則趣向聖人;若能證佛性究竟清淨者,則趣向如來。也就是說若欲修得如來者,則直接取第三種,能證佛性究竟清淨,說名如來。取餘二種者不名如來。
  3、問:為取佛位而修行者,乃無道可證,無佛而成。因地不真,果遭迂曲也。為憫眾生,欲入眾生佛之知見者,乃終將有佛成之日。憶劫勤苦,積功累德,法化眾生,終歸毗盧性海,故曰無別佛可成,佛性如一故。未臻了義境界,強說空無,有違佛說。徒增空執。修行無益。文殊言,欲漏不先除,蓄聞成過誤。諸佛為引顛倒眾生出離故,強說眾生夢幻法。眾生須以幻修幻,依此幻法而得出離。單說佛境界,空境界,一境界,非眾生境界,眾生何得出離?眾生皆有佛性,但眾生畢竟非佛。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乃十方諸佛出世之一大因緣。故教菩薩法乃大乘經法,一乘法之別名。
  答:在我等尚未通達佛經諸法時,常會出現種種相互矛盾的經文,當然是我等理解不夠、不精,非佛經之咎,所以當我等無所適從時,必須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然後力求通達。通達後見實相法即所謂無相、空、無修、無證等等難信之法,則不驚、不怖、不狐疑,自然能信解,而讚歎佛法之不可思議,並能行證佛性究竟清淨,如此說名為如來。這才是真正的如來行者。
  4、問:世尊是因累劫精進修行而成佛,不是嗎?
  答:有誰能斷言說某某眾生或自己沒有經累劫修行呢?人身今已得、佛法今已聞、中土今已生,這不是已經累劫修行而得嗎?君不見世尊於佛經中稱我等為末世眾生嗎?這不就是說我等已經是末劫末世之眾生的嗎?也就是說,很可能聞法者下一世就不是眾生了,因為我等是末世眾生啊!不是嗎?
  5、問:世尊不是因禪法而證法身嗎?不然如何證法身?如果說世尊當年的證法身不是禪法,不過,既然有燃燈佛的教導,請問福慧具足的世尊,為何不能以禪法一悟至佛地?而現今,無佛親自教導的末法眾生,卻能一悟成正等覺?
  答:世尊是來傳佛法的,也是傳佛之知見的。經曰:佛為一大因緣故,降生於世,即此。因為眾生根器有深淺,所以世尊也示現種種不究竟的修行乃至六年苦行,以啟示眾生勿走冤枉路,最後於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佛道,這不正是啟示眾生,只要因緣成熟,即可一悟成佛嗎?
  還有,佛也多次授記眾生將來成佛,如梵網戒經卷下:大眾心諦信!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所以眾生若能諦信,佛已授記,眾生當成佛。
  6、問:又大寶積經雲:舍利子!彼燃燈佛授我記已,爾時便證法身成就,佛滅度後,我為帝釋,名微妙眼,於三十三天,得大自在。故世尊也是有燃燈佛教導而證見佛性,名為聖人,不是嗎?
  答:因為當時世尊,沒有直接取(第三種)能證佛性究竟清淨,所以只成帝釋天人,不名為如來,故於此佛世,示現修行成佛,是名為如來。
  7、問:請問死人有本性否?本性為何物?若死人無本性,其本性何處去?若死人有本性,何不能見聞覺知?
  答:死屍雖具六根,但已不能見聞覺知,因能見聞覺知之性是名本性,故知死屍無本性,僅是四大之假合,不久當回歸自然地火水風。若死人無本性,其本性何處去?本性如虛空無有去來,並非生時本性即來,死後本性即去。唯智慧生盲者無所見。若見其有去有來者是妄見,本性實無去來。
  8、問:您善說!不過我若開車撞您,您欲如何?若不理睬,甚多修養好者亦是如此,但卻沒斷欲習,撞死當下得去輪回。若加以嗔恨以對,則與所說自違。若是起心動念而問疑於撞,這算不算也被六塵所轉?借問:如何是被撞當下心安之處?
  答:佛法不離世間法,這不是一句口號,這是佛法的基礎,若離世法而行佛法,如空中造樓閣,無有是處。若有所成就亦為虛妄不實。是妄心作祟。於事上,不管您是不是故意撞我,我都會盡力避免被撞,但不一定可以躲過,至少我會盡力避免(不會如汝喂虎般從容就義),萬一被汝所撞或撞死當下,社會上法律,包括我的家人,自然會替我討回公道,但不一定能討回。如果您肇事逃逸,又無目擊者,也無從討起,但是於理上,不管能不能討回公道,我心裏都會無怨無悔無憎無恨,也無需用因果迴圈的道理,來安慰自己,而是默契無生之義,因為如果用因果迴圈的話,會生起另一個業因,所以理上我依然如昔以無業行,因無業行故,雖現人身,但當下已無輪回了,豈待死後方出輪回?當下無業行即無心,無心處即是安心處。
  9、問:楞嚴雲:理可以頓悟,事要漸修。所以理是可以言當下,但凡人無明習氣是要漸斷。一般人只有顛倒妄性,沒有本性,因此有生死,有輪回。您所說的是證道者的境界,非凡夫境界,至少要證無生法忍菩薩才能辦到,否則,本性是無法顯露。要證無生,依楞嚴中雲:要先破二十五有之一,先得人空,得阿羅漢。續漸次破五蘊,曆五十陰魔之考,才得法空。人法俱空是謂菩薩無生法忍。這些功夫均是漸次修成,而無頓得。願您早證無生。
  答:您認為吾人所說的是證道者的境界,非凡夫境界,至少要證無生法忍菩薩才能辦到,否則本性是無法顯露。您也知理要頓悟,事須漸修。拙作這篇生死無惑論是理,既然要說理,當然必須能究竟,豈可以凡夫境界來當理。當然,事修是個人的事,誰也不能替誰修。吾人認為在台壇發表,應力求圓證境界的真理方能信解,然後漸漸行證。也就是說,要漸修也必須有圓頓之理。千萬不可以凡夫境界,或眾生見來修證。若沒有相當的見解,自然也無法發表您所謂的證道者的境界,這不是可以抄來的,這是發自內心的感覺而直述,吾人一向皆以最白話的文字來發表,也就是希望大家都看得懂。但信不信就由個人的信解程度了,因為佛法有很多是眾生難信之法,為何會這樣呢?因為眾生見相對於正知見來說,是一種顛倒見,既然是顛倒見,相對於正知見來說,自然是極難信之法。
  又:正知見不是修行而得,這是本來如是的,因妄習深重,故不能識得。所以若能不執著眾生見,佛之知見確實可以頓悟的。頓悟後,一些較粗重的習性會頓脫,唯常久以來,誤認身相及心相為我所生之一些微細習性,則需漸漸修習,所謂頓悟圓覺,漸修習性
  又:楞嚴五十陰魔,不是要行者一一去經歷,去接受魔考,而是要行者,避免落入五十陰魔而不自知。考證自己是否有落入陰魔陷阱,而不是要行者一一落入陷阱再爬起來,善知第一義者,自然不會執著任何境界,是故五十陰魔,對如是行者,如路邊的樹影,毫無影響行人的自在行走。
  10、問:傳統的中國佛教,是否由於禪宗的興盛及詩詞發達的結果。更造成佛弟子過份談空說無,因此很易造成無修無證,撥無因果。崇尚空談,于修行無益,並使佛法與日常生活分開,使佛法成為高級智識份子特有的時尚,與一般大眾距離漸行漸遠呢?
  答:這種說法,吾人不以為然,您所說談空說無的佛弟子,應是入無記空之人,非解空之人,真悟中道義解空之人,自然能具足萬法,因具足萬法故能使佛法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也是吾人常常提起的佛法不能離開世法,若佛法離開世法,才會與一般大眾距離漸行漸遠。
  11、問:圓覺經的解脫境界,及優雅的誦偈,常為一般佛子所嚮往。並引為修行的藍本。但我一直覺得,極靜奢摩他,如幻三摩缽提,寂滅唯禪那,那是法身菩薩的修行法門,純是心法,由內修法,並非一般具有四大的眾生可修行的,這可從楞伽經文中窺出。您看法為何?
  答:極靜奢摩他,如幻三摩缽提,寂滅唯禪那。此三法不是您所說的只有法身菩薩才能修行的法門,非一般具有四大的眾生可修行的。這是嚴重的錯解。凡信解大乘法門者,皆可以修行此三法,佛經稱為初學菩薩或新學菩薩,圓覺經中十二大菩薩皆是為末世眾生問法於世尊的,所以此三法是為末世眾生而說的。圓覺經曰: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于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
  問答篇三十一
  1、問:永嘉禪師曰:了即業障本來空,不了還須償宿債。若還有業障在,為什麼了時不需償宿債?個人業障個人擔,了後業障哪里去了?了即業障本來空,如何空法?
  答:覺者了知業障從來就是空幻的,凡夫的業障也一樣是空幻的,因為外境並無過錯,業障是從心裏的色受想行識(五蘊)生出的,外境實無善惡諸業障及順逆諸境,因五蘊對外境的愛憎取捨之覺受,所感生之善惡(順逆)業障,覺者了悟後,一樣的外境並沒有改變,只是覺者之覺受已不同了,外境不再有善惡諸業障了,並以無所受之心去受凡夫所認為的諸業障。但其心無所受,以無受故無生,事事無受,自然法法無生,是名悟無生法。所以悟道者,雖受順、逆諸境,其心已無順、逆之別,故其心並無業障,業障對他來說,有、無皆是空,故曰:了則業障本來空。若不悟者,雖受順、逆諸境,又生愛、憎之心,此心即是未來善惡業因,故曰:不了仍須償宿業。
  吾人在此提供一殊勝法門,名為無業行,又名清淨行。完全是易懂的白話文,此法門修心不修境,所謂修心者,其實是修習性,若能受用,皆為佛之功德,請參拙作無業行一文。<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font-size: 10.5</body></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