澈見本心問答集--17

2013/03/13 17:50

  11、問:眾生有欲望才要生活,沒有欲望,生活幹麼?
  答:既然如此,何須學佛?莫以顛倒見(眾生見)見佛地。覺悟者也有覺悟者的生活,難道,死了才成佛嗎?或覺悟後就必須死亡,不可繼續生活?有身無身皆三昧,有身就有生活,但不離三昧。覺悟者已了脫生死,不妄執,沒八風。所以,未覺悟前的欲望,已成為目標而已,只是盡人事,聽天命,沒煩惱的去達成目標,但不管如意與不如意,皆已不在意了。因為它只是目標,而不是欲望,但仍須盡力而為。這就是悟者與迷者不同處,所謂悟後還同未悟時,吃飯、睡覺不能沒有,只是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
  12、問:您說:從此不以四大為身,而以法身為身,故真正的佛法從此同於生命,顯露於生活中。四大所成之身是過去業力所感,於現生中是存在的事實,必受老病死的逼迫,尤其是,澈悟者現生之身,亦是業報身,又如何面對此色身受病魔的摧殘仍顯大自在呢?尤其是重病。
  答:真是善問!以法身為身,自然不執四大,但四大仍受老病死的逼迫。覺悟者,覺知四大的生老病死,有如自然界的春夏秋冬,春天會有百花盛放,夏天會有炎炎熱日,秋天花凋葉落,寒冬白雪藹藹,所以一律欣然接受,自然泰然安穩。雖有所受,但無所著,以是義故,面對此色身受病魔的摧殘時,只能痛其身,而不苦其心,但仍會照顧好身體,需看醫生吃藥,以期早日康復。萬一不能,也無所憾,更不會怨天尤人。二乘行者,常誤認為四大非我,而任其凋零,這是錯誤的想法。因為此四大所成之身是過去業力所感,仍需償還。若任其凋零,提早死亡,則只償還一半而已,還需再來受業報。四大有如人身上長的瘡傷,必須照顧好瘡傷,才有真正康復的機會。若沒有照顧好身體,就像讓瘡傷繼續惡化一樣的愚癡,將生另一業障,是故輪回不止。
  13、問:還有只能痛其身,而不苦其心之念,怎能說從此不以四大為身,而以法身為身
  答:地火水風四大,是自然界的東西,非法身。四大之身有痛覺,非草木。若有人打身即起痛覺,法爾如是,此乃四大之性也。若不痛則非自然性,乃意識心作祟也。如銅鐘本不鳴,若以杵擊鐘,鐘自能鳴,法爾如是,此乃鐘之性也,豈能令鐘擊而不鳴,此乃大惑也。二乘行者,身疾苦痛,強忍身痛,但猶痛入心,因身非草木,豈能不痛?然覺悟之人,知是自然故,只能痛其身,而不苦其心
  又佛法不是玄學,不要學玄法。身痛並非不好,它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否則,胃痛或出血都不知道,當知道時內臟已腐爛了,為何要修到這種地步呢?難道成就者身如木石無知覺?世尊當年也是背痛,而欲示涅槃,難道世尊並非成就者?覺悟者身痛心不苦,凡夫雖身未痛,而常為心煩惱所苦,心苦更勝於身痛百倍,覺悟者悟知五蘊皆空,不是五蘊皆滅,故仍有見聞覺知,因還有覺知就有知覺,有知覺就可覺知身痛。
  14、問:若有痛,即未證五蘊皆空,若未證五蘊皆空,怎能妄言心不苦?若無痛,與業果相違,撥無因果吧!
  答:證五蘊皆空就沒痛嗎?就沒見聞覺知嗎?您不懂不昧因果超越因果嗎?世尊證道後,就一帆風順了嗎?於世尊說法的四十幾年間,還是顯現許多順逆諸境,故因果不昧(非撥無因果),但是覺悟者,能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是故身受而心不受,自然超越因果,而不結善惡業因,故佛是無業人。
  15、問:以法身為身,不知當下又是何身?那法身與四大之身豈不為二?吃果子也要拜樹頭,這四大之身也沒那麼壞,是我們自己搞壞的,怎麼賴到四大的頭上?用四大的頭,用四大的腳,用四大的手,到頭來還說都是你害的,我輩魯鈍下根,倒是先感恩四大。又以法身為身,在此法身為所,有緣起義,緣起即無常,這又是那裏的法身?法身豈待緣起?又有開示曰:身受心不受,那是修到身心為二?既是身心為二,那合該心也叫不動身?那所動之身豈非機關木人?所用之心豈非身不由己的心?哪天有心受身不受,豈不完蛋?末學無知,特發疑問,望不吝教誨。
  答:您太天真了!直覺直問!吾人就直答了。
  ()識者見當下即是法身,不識者只見四大之身,不見法身。
  ()如果四大之身與法身是一,四大分散時,法身亦應隨之散,實不然。
  ()四大是假合,法身非假合;四大有去來,法身無去來。
  ()以法身為身,不是要舍去四大之身,而是要保護四大之身免受煩惱的摧殘,無憂無慮可令四大之身健康活潑的享盡天年。試問您,有煩惱的身體比較健康,還是沒煩惱的身體比較健康?
  ()法身非因緣所生物,不生不滅,故是真常,只因妄執,故無所見。凡夫無所見時,並非法身滅;證見法身時,亦非法身生。
  ()若人身受病痛時,心亦受其苦,是名一箭受兩傷;若複身受心不受,即是一箭一傷。兩蒙其害,取其輕。(七)您說中了一件事,就是眾多人會心受身不受,但不會立即完蛋,會慢慢折磨致死,但也不自知,這才可悲呢!譬如:煩惱、忌妒、憎怒、貪憎癡等等,這些都是心受身不受,是為顛倒眾生。身受心不受是謂正念眾生。
  再強調一次:是證五蘊皆空,不是滅五蘊成空。五蘊本空,是眾生不能信解,故一切行為落於色受想行識之取捨中,複生一切煩惱。若能親證五蘊只是幻影,亦即照見五蘊皆空,能度一切苦厄。


問答篇三十八
  1、問:非絕對的無我;也非相對的無我;更非于邊見無我中,求中立性的無我!亦即:不能想做既非絕對,也非相對,便取一中間性質的無我解釋!無我,僅單純的無我,脫離一切知見的無我;也沒有相對、絕對、中立的無我!正確的說法是:性空的無我。因性空,無我!緣起,無我!
  答:絕對無我,即是絕待而不二,豈有兩邊或中間?也就是說,不管如何修入無我,皆非修行目的。您所說:性空的無我。因性空,無我!緣起,無我!吾人欲破除諸行者落入法相中,不知佛以何為目的,故發表無我真性一文。
  性空,無我!緣起,無我!這仍在法船中,不是彼岸。也就是說,不是為了性空,無我!緣起,無我!而修行,是為了顯現無我真性而修諸行,若得見此佛性,自然具足一切功德嚴身。經曰: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以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見得。如來亦爾,為度一切,教諸眾生,修無我法。如是修已,永斷我心。如來亦爾為修空故,說言諸法悉無有我。眾生不知親近善知識故,不識如來微密寶藏,修學無我,如非聖雖說有我,亦複不知我之真性。我諸弟子亦複如是,不知親近善知識故,修學無我,亦複不知無我之處,尚不知無我真性,況複能知有我之真性?
  2、問:您說:是為了顯現無我真性而修諸行,若得見此佛性,自然具足一切功德嚴身。不管怎麼說都還是脫不了有一個我在修行的窠臼吧?
  答:但是須知所修者是習性,非佛性。以幻除幻,幻滅覺性不動。修行的物件,正是修行的本身。誰為修行者?若遍尋不著,我相自泯,因真性無我故。無我者,非無我,是名無我,勿落名相中。
  3、問:誰在念佛也可以以五蘊色、心二法,找到那個念佛的(),就是五蘊中心法之()吧!
  答:請問您:可以找到那個念佛的(),那麼找者本身不正是那個念佛的人嗎?還是另有其人呢?君不見,達摩祖師欲安二祖神光的心,而神光遍尋不著自己不安的心嗎?達摩正如是安心,如是無我。
  又:知見脫落後如何?請以知見脫落之心,重新看待無我真性一文,您將發現,無我自在,有我亦然。
  4、問:您說:君不見,達摩祖師欲安二祖神光的心,而神光遍尋不著自己不安的心嗎?達摩正如是安心,如是無我。試問達摩祖師如是無我,神光亦如是無我否?故當知達摩祖師所欲為神光所安之心,非真安心矣!謂實無一心可安,相法妄執分別之處,儘是不安(虛妄),但見緣起而歸於性空,何處尋我?
  答:不安之心,即是欲安之心,此心非二,立即得安心。如人左手與右手不相奪物,因一心故,立即安隱。遍尋不著可安之心,即是無心,無心即是無我,無我本然安隱,本然安穩者即是真性,無我非全然的頑空。
  5、問:吾認為,無我是法界的本來相貌,不是修得。法界本來法法具足三法印,三法印是於同一法上顯的真理,所以,無我不是斷滅,而是執著的放下,也由此無我的體悟,同時契悟本心後,才能圓滿開展菩薩道的,而于菩薩行中,是最能堪驗是否真正契會無我。不知您的看法為何?
  答:無我是佛性本然面貌,故法界亦無我,但亦非對有我而說無我,是離意識分別之無我,非修而得,故無我本來不是斷滅。佛菩薩但為執我相者說無我,但在大般涅槃經亦對執無我者說有我,有我即佛性(真性),故曰無我真性。乃有無俱遣故,能得此真性,若不知此義者,易入無我斷滅而沉空守寂,斷滅佛性,(佛性豈有生滅,因為意識心所壓抑,故假名斷滅佛性)。由此無我的體悟,同時契悟本心後,即知本心不生不滅、不淨不垢、不增不減……,不為一切意識分別所攝受,超然於物()外,照體獨立,故能常寂,有我無我皆得自在,才能圓滿開展菩薩道。有諸行者,雖知而不能得真性者,此知乃非如實知之,不能融於生命而行於生活中,故仍須借法假修一番,以幻除幻,直至幻滅法亦寂,方能以無修而修。
  6、問:吾認為:不應該是從無我當中去體悟,契入本心的方式也只不過是將身執與心執兩者盡皆淡化,但不可能不受一切意識分別所攝受,因為人並不是木石,要講它超然,卻事實上只能說它更清楚明白各種角度所可能會形成的觀點吧?
  答:體悟本心方法無數,從無我中去體悟,亦為其一。您明知我執與心執是空花,必須遣除,但是遣除後卻成為木石,以為見聞覺知與意識分別都會被遣除(其實不然),其實,您的修行已墮入兩難,難以如實行,所以經自己意識心的判斷,而改為兩者皆淡化,這是錯誤的觀念。圓覺經分明說知幻即離,不是淡化,因為空花是幻出的,知幻即離。
  7、問:您說:若不得真因地,百年修行悉為?直行修去,何分兩地?
  答:這不是分兩地,而是分諸佛種性與否?如出生獅子兒與野狐兒,養成是不同的。一是三年即能獅子吼;一是百年也只是野幹精。所以說:因地不真,果遭迂曲。
  8、問:眼可以親見佛性嗎?
  答:眼可以親見佛性,是方便說。能見之性本身就是佛性,此佛性絕待不二,豈能分別見與不見嗎?若不知此義,執著法相,見與不見皆非真。
  問答篇三十九
  1、問:如果如您所言則盲者常盲,明者自明,盲者可為明否?如不能則有咎!佛法說:迷者可悟。
  答:盲者是指智慧盲者。眾生本具五眼,曰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但為無明煩惱所覆,不能識得,但五眼仍具足無失。故若能於佛法中得清淨智慧(般若),即能清淨無明煩惱,而得五眼淨。清淨智慧並非讓眾生增加知見,而是脫落知見。因為佛法是無法之法,能令心解脫,令慧解脫。如是之人,名為明眼人。若實說,實無盲與明,只是自不見而已!
  2、問:皈依自性,何須皈依自性?猶如皈依平常,何須皈依平常
  答:皈依自性佛──皈依自性覺
  皈依自性法──皈依自性正
  皈依自性僧──皈依自性淨
  是謂自皈依三寶。
  3、問:清淨心體若受業緣污染,清淨心體即隨業報,當下無究竟覺懺悔。因果造業,作用無窮吧?
  答:清淨心體,染不得、淨不得,一切染淨皆為妄見。依妄見故,生善惡諸業,亦妄見諸業報,而心體依然清淨如故。若能澈見本心,即了知業障本來空,一切業報皆是冤枉承受。心體依然清淨無有業報與諸障,因為於心體平等性中,無順逆諸境,順逆諸境出於愛憎取捨,愛憎取捨出於意識分別心。本心體無這等事,故實無順逆諸境,故亦無業報與諸障。
  4、問:眾生心體本具光明,故常現常寂光淨土,亦不常現常寂光淨土。西方淨土為阿彌陀佛所幻化,自性光明與彌陀淨土同一法性,是嗎?
  答:佛說常寂光淨土,非常寂光淨土,是名常寂光淨土,它是形容眾生心體,並不是真有個常寂光淨土,心體本然如虛空故。一切佛國淨土不出此心體,如萬物不出虛空故。
  5、問:自性無法,故無皈依處,若解戒定慧,圓具佛法僧,自性本清淨,無法自皈依吧?
  答:體認心體本來清淨光明,無貪憎癡,亦無戒定慧。本自圓成,無修亦無得,無遮無顯,稱名為自皈依。
  6、問:您說了那麼多,眾生我看了、懂了,還是眾生,也沒成佛,故眾生即是眾生,佛還是佛。您所說的眾生是佛一文,是妄心推理所生,沒有如實知見吧?
  答:若持眾生見,則見佛是眾生。若持佛見,則見眾生是佛。見地真、妄之別也,並非看懂即可,應實踐佛法,以法為身,不以四大為身,當下即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及壽命相四顛倒,離四相故,自無眾生顛倒見即見眾生是佛。
  7、問:您說但以空寂為體,自然業不能系,十法界眾生以業系故所以因果輪回不已,您說的是撥無因果相續之理,所以稱作斷滅吧?
  答:以平等心看待順逆諸境(善惡業報),自然順逆平等而心超越因果,是名業不能系。但境仍顯現種種順逆諸境(善惡業報),凡夫見為因果業報,故不昧因果,覺悟者以不分別順逆諸境故,超越因果,因善惡業報,所顯現的是順逆諸境,覺者能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是故因果業報雖有還如無,故曰:了即業障本來空。
  8、問:您稱性而談,幾年來始終如是,您有調查過嗎?幾年來有人因為閱讀您的留言,于禪有會心入門的嗎?
  答:吾稱性而談,唯論見性,不論餘物。偶談解脫與禪定,亦為見性之要義,終歸明心見性,餘皆為葛藤,仗緣而說,隨說隨泯。請各取所需,能會者,當如獲至寶。若能得一人會得,足矣!
  9、問:您說所以所謂修行者,是修妄想與執著之習性。從圓覺經的立場來看,妄想與執著,是從緣影本空的認識不清而產生,所以,所謂修行,其實是知其如幻,當下就沒事,也就是知幻即離,然依您的修學,當初是如何現證此一如幻,而脫落妄想執著呢?請不吝指示!
  答:真是善問,問到重點了。識得本心後,知本心本然不動,不動即是真常,以此本覺性見外境亙古以來,有成住有異滅,有生老有病死,有春夏有秋冬,此種現象,未曾改變,不變故名真常。既然心、境皆真常,那麼所生緣影只是如實的反應現象,故仍是真常,但是因為妄想與執著此一現象(緣影),故加入愛憎取捨之情愛,故從緣影複生煩惱、忌妒、惱怒等等空花。所以有見聞覺知一定有緣影,故緣影不能滅,否則成木石。認識緣影后,自然能見如幻]的煩惱、忌妒、惱怒等等空花,因為空花是幻生的。本不應有的,故知幻名離,離幻名覺,不假方便。
  10、問:您說然覺悟者,是覺悟此無明是妄想與執著所幻生的,實亦無無明可盡。此話是何義?因一般都說是由無明產生妄想執著,也就是因無知,才起惑造業,但您卻說無明是妄想與執著所幻生的,何以您所談與一般說法不同呢?請詳細說原委,謝謝!
  答:其實兩種說法都一樣,無明不但指無知而已,亦指無慧眼,故不能見得。因為執著與妄想方稱為無明,故世尊於菩提樹下悟到後說:奇哉!奇哉!眾生本具如來德性,只因妄想與執著,不能證得。而不說:奇哉!奇哉!眾生本具如來德性,只因無明,不能證得。
  問答篇四十
  1、問:凡此中種種,誰能令入無餘涅槃而滅渡之?淨心而已,自然的來,自然的去,君不見一切法無生性嗎?修行人之苦即在無一法可以渡人,人人都在因地轉,何期以幻修幻?由貪嗔癡來便由貪嗔癡走,人生的欲求與貪著是阻力亦是助力,雖置幻境亦複如是。循此或可巧遇生命的力量,意解心開吧?
  答:所謂度人者,僅在告知眾生本來成佛,令其自解自悟,假名渡人,並無法替其解悟。眾生若得解悟,僅識得本心,而護持本心,起初會脫落一切知見,不再以意識心分別性為主宰。然當心已純熟,本心不需護持,自然流露後,依此清淨眼見一切六塵原本清淨,故先前一切知見,並無礙于本心的流露,將會慢慢回復。意識分別性亦複如是,見聞覺知亦始終無礙,自然展現如如大自在的如來宗風,隨緣而化。所有能說者,不論是第一義、金剛乘、乃至一佛乘,皆僅為如來正因地。然果地非言說所能及,默契而已。唯佛能據果地而說一切法。
  2、問:您說本心與意識心所指不同,原來的心才是本心(本來面目),但因妄執而集六塵緣影為心者,此心是為意識心,本心不管如何的,皆不能染著,故亦無染淨之名。故不與妄心對立,不是妄心的另一邊。吾認為您所言的本心,其實還是妄心,並非本來面目,何以見得呢?真正的本來面目不會因為妄執而去集六塵緣影的,而成為意識心。試問虛空本體可曾醞釀低氣壓、高氣壓呢?所以您所言的本心其實還是與妄心對立的,只是可以肯定的是仍無染淨之名,而且體相相似于本心,所以不覺得與妄心對立吧?
  答:吾人沒有說本心會集六塵緣影為心,本心實染不得、淨不得,但因妄執而集六塵緣影為心者,此心是為意識心,是說此妄執,生而無原因,也就是本來沒有,而誤看為有。只是這樣的誤會,導致幻染又幻淨。若能悟本無生者,澈見本來心。譬如:濃霧()使我們看不到美麗的山水。當霧散時(),美麗的山水又會讓我們看到,但美麗的山水不管有霧()無霧(),還是存在的,從來沒有忽有、忽無的,也並不與有霧()對立。也就是說,不是有霧時美麗的山水就不存在,無霧時美麗的山水就存在,所以美麗的山水非關有霧()與無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