澈見本心問答集--15

2013/03/13 17:15
  2、問:您這樣說,會使人感覺心、物二元對立,不妨從業感立埸出發思考,再會入本覺,一路下來,不就會順了嗎?
  答:心、物是不對立的,因為心即是空,亦是絕對的。若從業感或共業來說世界的成立,其實是方便說,若實說業障本來空,故亦空有世界之名相。
  3、問:一般都說色蘊就是物質,物質就是色蘊,您看法為何?
  答:其實許多心經的翻譯書都是這樣寫的,但是譯者證道了嗎?真能相信嗎?他們只是見文轉譯,佛經沒有物質這兩字,只說是境相,就被翻為物質。心能生物質嗎?不要說山河大地由心生,就連一粒物質的砂都不可能生出。心只能生物質的境相而已,因心有無礙的本質,它能生無數無邊的境相。若不用心去瞭解如來義,或錯解如來義,將會被佛教催眠,致迷惑實相,實不可不慎!
  4、問:楞嚴經是了義經嗎?
  答:凡佛說經典皆為了義經,只是其間若攫取片段,或取其漸次,或經中論述五十陰魔,因其不完整故,吾人稱為非了義。而楞嚴經了義處在於末後: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幹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琉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這是楞嚴經了義頓教精華處。又圓覺經雖大都是了義精華處,但末後有也兼攝群品之處:善男子!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如此頓教經典亦須有漸修一切群品。而漸修經教,如楞嚴經,亦須有了義頓教精華處。這是經與經相連貫穿相當重要的銜接點。如此方能法法相契、珠珠相連,貫穿一切經典。
  5、請問甚麼是
  答:藉教悟宗,是指如來真實義。開經偈曰: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受持佛經的目的是要悟解如來真實義,不是記憶經文及其名相。這是開經偈特別強調的一點,因為如來真實義(佛法),本來離文字、離言語,離一切表示,但是如來為了授受佛法,須藉文字、言語、及一切表示,方能傳授。所以文字、言語本身不是如來真實義,它是佛教不是。若只是執持文字、言語,而不去悟如來真實義,是名知解宗徒,不名真行者。
  6、問:處理情、物、事、法,而不管如意與不如意,於心念上儘量不執著。依我之見:當看清情、物、事、法之本然,心念自然放舍執著,不成壓力才是吧?
  答:您說的也沒錯,處理情、物、事、法,而不管如意與不如意,於心念上儘量不執著。吾人是想把佛法與世法接軌,讓盡心于世法時,也正是修行時,亦不失如來義。其實世法也正是佛法,所謂佛法不離世間法,本無世出世入之別。
  7、問:世法與佛法本不可分,佛法就於世法中悟,何不直下了悟,還須間接,反成壓力,不好吧?
  答:直下了悟,吾人契會,也不會生壓力,但間接是有原因的,當看清情、物、事、法之本然,心念自然放舍執著,這是根本,但很容易淪為理論,成為不堪行之法。當盡人事于世法時,各種境界現前,有時會一時忘失其本然。若能純熟於處理情、物、事、法,而不管如意與不如意,於心念上儘量不執著,自然能理解情、物、事、法之本然,心念自然放舍執著,也不會因放舍執著,而誤入消極處理世事之疚,所以強調:盡人事,聽天命,沒煩惱。
  8、問:直下了悟,一了百了。境界現前,還會有時會一時忘失其本然,大概就是禪者何以須長養聖胎的緣故吧!也表現出所悟之不深邃,才會如此,那就是修道要做的事囉!而在家居士,處家繁忙,能不退失,實在不易,您提出心念的管理,該屬對治的方法吧?
  答:如是!如是!心念的管理一文,是修行法,若能直下了悟,就無需心念管理。一切修行皆為次第,若能悟其究竟,則諸法無行。
  9、問:人不能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無法再進步,做到沒有煩惱,就要開始替眾生煩惱,是嗎?
  答:有一次吾人受邀在一處道場作演講,當時就有一聽者提出這樣的問題,他說:如果沒有煩惱的人,代表這個人沒有責任心。這與您所說的有相同的看法。其實,讓我們仔細觀察,煩惱它是一種長久以來所累積的習性,所以當我們遇到阻礙時,心頭最先上來的就是煩惱,然後才被煩惱逼著走,逼著去解決事情,所以誤以為:如果沒有煩惱的人,代表這個人沒有責任心;沒有煩惱就無法再進步。然而,觀察煩惱的本身,剛剛好相反,因無明而生的煩惱,它不但不是解決事情的方法,反而是燃燒志氣,燃燒力量,燃燒智慧的助力。煩惱使我們失去志氣、力量、智慧,而對事情失去判斷與應對的能力,很多讓我們懊惱的事情,都是在極度的煩惱中做出來的。煩惱本身實在找不到它的好處在哪里,也不是煩惱賦予我們力量來解決問題,這是一種無明習性所生的錯覺。所以修學第一課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
  佛菩薩皆已斷煩惱了,但其度眾生及眾多工作,依然不懈的工作著。所背負事情眾多,依然不失自在。心若能真正的自在,一切事情皆無礙其自在。心若不自在,整天明明無所事事,其心卻紛紛擾擾,煩惱不斷,怎麼自在也自在不起來。所以吾人認為盡人事,聽天命,沒煩惱,是於世法上兼修佛法很究竟的方法,當然能識其究竟者,應用空間還是很大的。吾人曾發表十一種燃燒,有詳細說明,煩惱一無是處!
  10、盡人事,聽天命,沒煩惱。一個人若真能如此,那佛法已經和他的生命結合了呀!您認為呢?
  答:吾人認為應該說是:佛法已經和他的生活結合了,如此一來,十二時中皆處於修行中,而且處處皆道場,也可以說入不退道場中。
  11、問:依吾人的體會:一個修學佛法者,要能生活與佛法完全結合,如果不是於佛法上有相當的領會,實不可能,而且必須是佛法在他的生命中完全銷融,才能達到二六時中皆處道場,不退道場中的。這種人就是非常認命的人了!不知您看法如何?
  答:如是!如是!此等人因於佛法上有相當的領會,悟知實無選擇,故自然認命,其間絲毫無任何委曲相。
  12、問:知如是法後,即能不求死、不貪生,自然生死不能拘,生亦自在、死也逍遙,故生死無懼,逍遙於生死之外。這種人,他知天命而認命,他已能將生死憂慮託付于自然,順應于自然了,他可以任性放曠,遨遊十方了吧?
  答:如是!如是!虛空就是他的心,他的心就是虛空。無彼無此。
  13、問:我們把生命的各種狀態稱做煩惱,因為我們一直處在錯誤的生命當中。您看法為何?
  答:這一點吾人有不同的看法:修學佛法須直下理解,生命如水漚,死亡如漚破,于本性中,生死如是漚,唯有名相而已,非實有身心受彼生死。四大聚時本非生,四大散時亦非死。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生死。這不是修行才如此,是本性就無輪轉生死這回事了,所以只要識本性,根本就沒有輪轉生死,生死只是空有其名。知如是法後,即能不求死、不貪生,自然生死不能拘,生亦自在、死也逍遙,故生死無懼,逍遙於生死之外。所以生命並沒有錯誤,是自己無明,執著於生死中,不見本性。
  14、問:人不能沒有煩惱,沒有煩惱不化菩提不能成就,是嗎?
  答:知煩惱是幻即是覺,假名為斷煩惱。知幻即覺,本來即菩提。沒有煩惱就是菩提,是名化煩惱為菩提。不是真的把煩惱化為菩提,因為煩惱無實性,知幻就是菩提。也就是沒有煩惱,本性即菩提。不是把眾生煩惱一一化為菩提,而是令眾生不生煩惱,本性即菩提,始為成就如來大業之義。
  問答篇三十四
  1、問:如何前後際斷?當下有無數,它是有為?是無為?當下即是三大阿只僧劫,還是當下嗎?雖然凡夫即是佛,但佛不可說是凡夫,這麼說會產生成佛還輪回作眾生之過。請解說,謝謝!
  答:古德曰:汝徒處無為,其物自化。也就是說,只要你不去分別,三世了不可得,時間不會自分為前後,他只存在著每個當下。若真處無為時,當下也不存在的,當下其實也是方便說法而稱名的。汝徒處無為,則前後際自斷,三大阿只僧劫,亦為無義語。也就是說,三大阿只僧劫是為分別三世者說。眾生即是佛,不能信解者即是凡夫。眾生即是佛,是大乘佛法的主張,行者應實修信解,然後行證。也就是說,應如實的去瞭解眾生本來成佛。佛與眾生是對治法,若無眾生,自然也無佛。既無佛無眾生,自不起輪回見。若能信解行證者,為了佛教的傳承與續佛慧命,故稱名為。若有自稱為佛者,不解如來意,是名謗佛謗法。
  2、問:說得好!只是古德曰:汝徒處無為,其物自化,文言難會!徒處如何以現在語言解?也請您說說用功時,如何入不二境?
  答:汝徒處無為,其物自化。譯曰:你只管處在無為心處,萬物自歸其本然(自然)。我等今之妄想與執著,其實皆為有為心所致。若能處於無為心處,妄想與執著自然消失,自然回歸本心處,常處不二境處。不要以為此處是婆娑,實與淨土無二無別,若不信此者,十方佛國亦難覓淨土。
  前後際斷惟現當下,乃能得見三世平等。
  離諸妄念心無所行,乃能得見無生法忍。
  諸識不行諸法無作,乃能得見諸佛密意。
  知蘊唯名心無散亂,乃能得見清淨心體。
  3、問:處於無為心處,其實已是有為法,以有為心念而處無為法,是這樣嗎?可是不這樣,又能如何呢?談談不分別,要如何不分別?誰能不分別?怎樣才是不分別?
  答:此處所說的處於無為心處,非有心處於無為心處,若強說應說是無心處於無為心處,有心是束縛,無心則活潑自在,其實吾人也盡力形容是無為法了。佛法既已落於文字中,難免會染諸識,所以問題就在您識與不識了,若識則怡然自得,若不識則多說只添迷悶。
  有人聽到不分別,就以為不分別就是飯與污泥不分別都拿來吃;以為不分別就是你的財產就是我的不可以分別;以為不分別不計較就是我工作一個月,老闆才給我半個月的薪水,我不可以分別計較。自己的權益受到嚴重的剝奪也不可以分別計較,這才是佛法。這樣的誤解,使佛法與世間法格格不入,也產生衝突。佛法中的不分別是指心理境界上的不分別,非世間法上的不分別,也就是於世間法(事)上仍然如過去一樣盡力而為,於情、理、法上盡力爭取自己的權益,誰都知道,我們雖盡了力去考大學、去找高薪職務、去交知心朋友、去創業、去服務社會、去做善事、去避免無心之過、去保持健康的身體……,但是不一定會如意,或許會落榜、會失業、會失去朋友、會創業失敗、會無力作善事、會犯無心之過、會染煞、會得絕症、乃至車禍、甚至死亡……。我們雖盡了力,但誰也不能保證不會有這樣的結果,但或許也會如願。所以不管如意或不如意,我們都無須去分別計較其結果,這就是佛法所指的心理境界上不分別不計較,不分別自然能自淨其意。雖然比別人認真,比別人更努力,但是不一定比別人好命。所以若能不分別,自然不生忌妒、不生憎恨、不生怨歎、不生傲慢、不生哀痛、不生不滿、不生仇怨、不生……等等,一切心理疾病皆無生。不分別自然能自淨其意,即是佛法。
  4、問:感謝您的解說。我的分別沒有您筆下的分別那麼誇張,只是從用功上來說,當我們看到桌子,知道是桌子,已是分別了;當我們腿痛,認為是腿痛,已是分別了;六根對境,心生名相,就是分別之下的產物,您說要如何不分別?
  答:佛法如果像您所說,則佛法將遠離世間法,寸步難行。若有所行亦是幻化行,非如實行。離開世間法而行佛法,如空中造樓閣,終不能成就。吾人所說實實在在是堪行之佛法,一點也不誇張。倒是您說的才是誇張,是不可行之佛法。
  您言:當我們看到桌子,知道是桌子,已是分別了;當我們腿痛,認為是腿痛,已是分別了;六根對境,心生名相,就是分別之下的產物。您所說的不分別,與植物人有何差別?請您再一次意會吾人所說之不分別法。
  佛法中的不分別,不是完全不可分別。故經曰: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六祖偈曰: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
  5、問:我好奇的是,沒有分別,心中如何會有名相現?別忘了我是說在用功的時候。
  答:用功時與無用功時,我也分別不出來了,應該說是無不用功時。
  6、問: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請問,為什麼他不說萬念具生全體現?分別時本心如何能見?六祖惠能要度慧明也說不思善,不思惡,那個明上座本來面目。慧明才能言下大悟,為什麼不像您說的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
  答:吾人知道您分不清楚的地方了。本心與意識心,及六根與塵相,您是混淆了。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這句話是說:意識心不生,本體(本心)現,六根若動,塵相立即遮掩本體了。這與六祖惠能要度慧明也說不思善,不思惡,還明上座本來面目……”是一樣的道理。不思善不思惡即是不動用意識心,還汝本來面目(本心)。吾人說過不分別、不動用意識心,這全是指心理境界上不分別,非世間事上的不分別善惡,若於世間事不分別善惡,豈不是可以胡為亂做了?所以於世間法上須善分別諸法相,而於出世法心不動。即所謂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因為您心與境分不開,以為心就是境,自然境動心也動,所以誤認必須有不分別的境,才能生不分別的心,自然不能把佛法建立在世法上,所以不能體會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之意境。
  7、問:因為您心與境分不開,必須有不分別的境,才能生不分別的心。錯了,我是在說不分別的心,非不分別的境。我是在說用功上如何不分別,我不會笨到說世間事不分別善惡。還有世間法,佛法,非我所要。不過有錯,大家才有話談也好。
  答:您說:我是在說用功上如何不分別。吾人做偈如下:
  用功不用功,汝心妄分別,
  時時不分別,無不用功時。
  修行無有斷,心無不定時,
  常處無為中,即是用功處。
  雖言用功處,實無施功時,
  常作有為事,心是無為心,
  雖日理萬機,常為清閒漢。
  不識清閒者,浮生空自忙,
  紅塵滾滾過,點塵不沾心,
  若問下手處,但用清閒心,
  處處可下手,時時定慧中。
  又:
  分別不分別,意識心作祟,
  雖分別萬事,如玩大富翁。
  如夢幻影事,本非實在性,
  回頭看本心,本心無愛憎。
  諸事不入心,豈礙如來性?
  但識自本心,分別自不有。
  8、問:您以為什麼是佛法?
  答:無法之法即是佛法。是故識法者,以一切法皆作佛法。
  9、問:佛是沉默孤獨的嗎?
  答:心是寂靜、無雜的,但應世是積極的,故能盡人事,聽天命,沒煩惱。
  10、問:若下去沒有個什麼,就值得商榷了?
  答:再下去依然如此,盡人事,聽天命,沒煩惱。而其心無行而行,無修而修。
  11、問:無盡之盡、無常之常、不斷之斷,上三者可歸為無住之住,但教行者如何悟入?
  答:先契無生,意會本然即無生,如是而知平常。方法眾多,無不歸其本然。
  12、問:當談到無功用行時,此時談悟入,就非一般悟入,而是如何悟入無功用行。一般的悟入是入皮、入肉、入骨,無功用行的悟入是入髓。什麼是入髓?壇經上說: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說通的極至就是知解宗徒,說通之人達到心亦通達自在了,他就達到如日處虛空的境界,到此境界之人才知道如何悟入無功用行,如何住持無功用行。入皮、肉、骨之人只能望洋興嘆或聊以自慰而已。
  答:有功用行是妄執所致,直須了達於無明,自能入無功用行,因本來具足無功用行故。圓覺經曰: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了達於無明。六祖曰:我今不施功,佛性自現前,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因本具足故。
  13、問:有功用行是妄執所致,直須了達於無明,自能入無功用行,因本來具足無功用行故。是嗎?
  答:脫落一切法,即回復本來面目。或說回復本然,即脫落一切法,已經無法可順應,若還有法的知見在,是法未透脫,未成熟故,應相續令其成熟。成熟後,唯現本心(本心自現前),不見一法,以真如故,從本心所作一切行,皆名無功用行
  問答篇三十五
  1、問:把五蘊歸為心法,把外境說為實有,此說,不知是依據什麼而立?
  答:依據心經,因心經皆說心法。不管外境之有無,於內心先須空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是諸法空相……是故空中無色……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心經是說心空無,並不是說外境無,或說只處理心的部分,不處理外境的部分,等心境成熟後,則外境之有、無,實已不能礙心之自在、光明、朗淨了。我們身處實境中,若強說外境空,非但於世間難行佛法,於普渡眾生亦有困難,於世法會在不知不覺中出現消極的作法,無法把佛法行於世法上。佛法不離世間法,不是一句口頭禪而已。又所謂道法自然自然界已被否定了,如何能效法自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