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心 觀 靜



分類:法藏

2010/03/14 09:15




 


看心觀靜



六祖壇經講解 如何「看心觀靜」?


 星雲大師


   《楞伽經》云: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一切萬法的生起和還滅,


都是因為「心生」、「心滅」而有。


 


《佛遺教經》說: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只要我們把「心」安住一處,


必能所作皆辦,無功不克。


 


《維摩經》也說:


「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


你想要往生「淨土」嗎?


先要清淨自心,心不清淨,淨土不生;


心清淨,則國土清淨。


 


《華嚴經》形容「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


我們的心好像一個「畫家」,


可以畫山水,畫花鳥,畫人物,


「天堂地獄」可以都是由我們的心所造,


所以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是頓悟入道的要門,


然而平常我們看山,


看水,看花,看草,看人,看事,看盡男男女女,


看盡人間萬象,卻很少人「看心」。


 


心的形象、住處到底如何呢?


 


「心」,非青非黃,非赤非白,非短非長;


「心」,不去不來,不垢不淨,不生不滅。


 


「心」,不住善惡,不住有無,不住內外;


心,不住中間,不住高下,不住大小。


 


因為「善惡」、「有無」、「大小」


都是「對待法」,「真心」是「絕對」的。


 


所以,有四句話說明修行人智愚、聖凡的不同:


 1.聖人求心不求佛:偈云: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因此,聖人只求「自淨其心」,不向佛求。


 


2.凡人求佛不求心:凡夫天天求佛拜神,


向神明求平安,求財富,求順利,


卻不知道反求自己的心,


不知道自己的心才是無盡的寶藏。


 


3.智人調心不調身:


有智慧的人,懂得調伏自己的「心」,


遠比追求身體健康、長命百歲重要,


因為心是萬法之本,


所以平時要以戒來對治貪心、


以定來對治瞋心、以慧來對治癡心。


 


4.愚人調身不調心:


愚癡的人往往只注重身體的保健,


卻不懂得要「調心」、「觀心」。


 


唐朝的古靈禪師在百丈禪師座下悟道。


悟道後古靈禪師感念剃度恩師的引導,


決定回到仍未見道的師父身旁。


 


有一天,


年老的師父在洗澡,古靈禪師替他擦背。


就在擦背的時候,古靈禪師忽然拍拍師父的背說:


「好一座佛堂!可惜有佛不靈。」


 


師父聽後,


回頭看了一眼,禪師趕緊把握機緣又說:


「佛雖不聖,還會放光哩!」無奈師父還是不開悟。


 


又有一天,


師父在窗下讀經,忽然有一隻蒼蠅在窗子上撞呀撞,


想要出去,卻出不了。


古靈禪師靈機一動,就一語雙關的說:


「世間如許廣闊,你卻不肯去,只在這個窗子上撞,


未免太愚癡了吧!」於是作了一首詩偈說:


 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癡,


千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


 意思是說,「禪」是要用心去覺悟,


師父你天天看經、看經,


在經書上那裡找得到「禪」,找得到「覺悟」呢?


 


師父看到這個參學回來的弟子,


言語怪異,行徑奇特,於是問他是甚麼道理?


古靈禪師便把他悟道的事告訴師父,


師父感動之餘,於是請他上台說法。


 禪師升座,便說道:


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就這樣,師父懂得「看心觀靜」,也就覺悟了。


所以,參禪先要「看心」,「禪」就是「心」。


 


一般人以為參禪一定要打坐,要眼觀鼻,鼻觀心,


這樣才叫打坐,才叫參禪。


但是,六祖大師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


參禪求道,主要在覺悟真心本性,


能夠把握這一點,才能進入禪的世界。


 



 

 


 



iv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