澈見本心問答集--1

2013/03/13 16:23


  出版緣起
  集錄了吳耀宗先生澈見本心的發表文之後,繼續看了他當時論壇的回應文,總覺得不將之收集成冊,實為可惜,因為從回應文中,更可看出他智慧的超凡,佛法體悟之深邃,使人從中獲取無量智慧法雨,滋潤乾涸心靈,故請其再出版問答集
  回應文,是應當時網友提問所作的回答,此中,不知對方是誰,沒有學生請問老師般的禮數,故於中唯呈真誠的回覆,也看出其修行函養與為法弘傳之熱誠,唯恐對方不明白的善喻善導。吾人看了,感動非常。
  此問答集中,有非常超凡的見解,有獨特的佛法體悟解說,吾人認為可解行者于修行中諸多疑惑,進而提點修行過程之盲。因此,再將之集錄成書,希冀能有助修行者之更進,以通透本心,頓悟圓覺之境地。
  全書共有四百六十三個問答,其間因網友提問非止一人,從中穿插者不少,在閱讀之時,或許沒有連貫性。有些問題的說明,或許會經過好多題之後,才又得到接續。因此書僅將當時的回應文,依序整理下來,沒有特別重新排列組合,大都是當時論壇的原貌,唯將提問者名字刪去,以表尊重。然而提問者程度不一,更有不少非教界人士,故淺深之問題都有。讀者讀此書時,也必須配合澈見本心之發表文,才更能深入瞭解作者之本意。
  釋如瑩于松柏嶺雲居蘭若


  自序
  自《澈見本心》一書出版後,得到諸多鼓勵及肯定乃至激賞,有於中會得本心者,有于中獲得清淨智者,有于中獲得世出世入智,進而以世法而做佛法者,有於中得到解脫之智,進而會通佛經者,這是一個真正能受用的佛法,不因工作而不能修行,亦不因修行而不能工作,世法與佛法緊密的結合,這才是如來真實義,所謂離世覓菩提,如兔角石女兒了不可得,因此,《澈見本心問答集》在各方的肯定及護持下,得以迅速出版。
  《澈見本心問答集》,是收錄眾多修行者於《澈見本心》所發表的文章中,所提出的問題及其解說。因不限任何宗派,所以討論內容很廣泛,也很精彩,語氣亦有不同;或有言詞尖銳、或有溫文儒雅;或深、或淺,惟所解說之依據,以不離本心故,皆秉持不卑不亢之心,翼使佛法不失其真,因為不卑不亢是本心本然之狀態。因此,於對答中可善見本心本然之自在解脫處。
  大道本不離心,只因妄執而生誤認,誤認已遠離,然未曾須臾離也,是故悟道或許只在翻掌間,或許只在瞬目間,所以覺悟之法有時覺得無比遙遠,有時卻覺得若在身邊垂手可得,惟因妄執之心意識心與本心之差也。若以妄執心學法,所得是緣法,則覺悟之道遠在天邊,若以直心學法,則覺悟之道不離此心,此心即是。是故,若能以直心觀看本問答集,則將會開啟自心本有的清淨智慧,此清淨智慧,將會讓您確認一切緣起性空(緣影生、緣影滅,原來只是空幻緣影,何生?何滅?)空何可執?所以,妄執之心將獲紓解,自當泯滅,會得本來心。文中或有深邃義理,亦請諦聽解說,或許能開展一片清淨法界,解脫一切法縛使結,進而貫穿一切經文法義,因為世尊依本住法而說一切經法,而本心即是本覺,即是本住法,任何經典亦不離本住法,是故六祖慧能曰:說一切法,不離本心。離本心說法是名相說,非佛所說。
  不管聰慧或愚笨,不管身體健全或殘缺,不管年少或老邁,我們都有能力開啟本心中具足之智慧寶藏,解脫一切煩惱,自由自在與佛陀無異。因為它是我們所應擁有的,只是我們暫時迷失了,所以我們終將借助佛法找回它,就在此生!就在當下!當您覺悟到了佛法,您將發現我們沒有選擇的,因為法爾如是。
  2004年八月 平常人謹書
  問答篇一
  1、問:佛法為了生活?還是生活為了佛法?
  答:佛法是為讓現世人沒煩惱、沒恐懼,自由自在的生活著,若為佛法而失去此事,是本末倒置,不如無學。如果現世人能夠沒煩惱、沒恐懼,自由自在的生活著,那佛法是多餘的累贅,正當此時,佛法就像浮雲遮日面,又失去了光明,因佛法又惹起了知見。
  2、問:沒有嗎?照理說:我是由父母而生。而父母是由其父母而來,最初的祖先最初的祖先的父母而來。雖然不知道他們是從什麼時間開始,但一定有個開始吧,所以我的疑問就是:如果沒有的存在,那麼,我人的身、肉、皮、骨及思想從何而來?
  答:佛教是認為:人有我的觀念太重,會產生我執”(這是心靈程面的我)。如果每個事、物都加入我的,那就局限了自己的心靈空間。例如:我的國家;我的家鄉;我的社會;我的宗教;我的信仰。如果離開我的時,就認為是別人的,而略顯不自在,甚至稍有對立的感覺。換句話說:如果我執太重,只要踏出家門,就是別人的。如果去掉我執,那地球是我的,任我自由自在的遊(當然要在法律許可範圍內),那自然就會去愛護這個地球,及其一切事物,其實也默契了耶穌基督的博愛精神。自古以來,聖人所見略同,只是各用不同的方法引導各自的徒眾。
  耶教徒曰:上帝是我的主人;
  佛教徒曰:自性是我的主人翁。
  耶教徒曰:耶穌是真理真道路;
  佛教徒曰:佛法是真理真道。
  耶教徒曰:願耶穌引領我們見上帝;
  佛教徒曰:願佛法引導眾生見自性。
  佛教有禪坐,耶教也有靈修,許多耶教靈修者,會發現上帝正在我心。
  3、問:儒學中的看的很重,不孝者無法成聖!佛法中不是必要條件,孝不孝不決定能否成佛!東方文化深受儒學影響,孝字在觀念中看的很重,也潛移默化於日常觀念中,想討論的問題是。出家者如何面對?佛陀當初是否也面對此問題?
  答:不是物質上的東西,它是心裏層面的,也就是能使父母感到放心,即是孝道的展現。不一定常在父母身邊或給豐富的物質,只要盡人事去做,一通電話,幾句關心話語,皆可令父母感到放心、生喜歡心;父母不從,亦不得強出家,應讓父母同意始得出家。若父母同意出家,應比讓孩子去闖天下、或外出謀生,更能放心。而出家者,亦應如法行,早日得解脫道,回酬父母及回饋社會,使父母與有榮焉,同登彼岸,即是孝道的發揮。如蓮池大師七筆勾曰: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賢孫,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筆勾!即是得解脫道,回饋父母。
  4、問:佛是無業人,其所指的無業,應如何解釋?
  答:無業是指無業障,佛雖來應世,與眾生同住於世,但其了知業障本來空,故一切行皆為無業行。生死涅槃皆為幻,何處有輪回?
  5、問:永嘉禪師言 了即業障本來空,若業障本空,則如何還能說是無業
  答:正如永嘉禪師所言:了即業障本來空。若了悟者即知業障本來空,因本來無一物,何處有業障?但據眾生的立場而言,有六根、六塵、六識,共十八界,依妄想分別,而有貪、憎、癡三毒,而產生無數善惡業障,故對眾生而言,業障非無;對了悟者而言,業障本來空。若眾生已了悟,一切法自然消失(包括無業行”)。故曰: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6、問:物競天擇,優勝劣敗,是業力的展現嗎?
  答:物競天擇,優勝劣敗,本是萬物亙古不變自然之常理,若視其為無常,乃心之無常,境依然恒常不變,眾生若自心分別其優勝劣敗,則將生愛、憎、善、惡諸心,業依此而生。佛知此境是真常之理,故不生無常心,而知業性本空,故業無由而生。此境端看觀者之心境,因業由心生,病由業生!
  7、問:法忍,依大自在實相無量念佛法門而言,有三深密義:()普濟慧命││所謂法忍,對法性深切不移之認持,在於成就自他眾生不二之慧命。()護持法統││如此住持正法,顯揚聖教,將此身心奉塵刹,是則名為報佛恩。()常樂我淨││佛性四德,四無量心……
  答:()普濟慧命--此法續佛慧命,成就眾生無邊智慧,自利利他。()護持法統--此法將住持正法,顯揚聖教,而不礙現行之一切有為法。()常樂我淨--先以此法自淨其意,心淨則一切佛土淨。
  此法為無為法,只讓人了悟如來真實義--“自淨其意,並不讓人做任何有為的修行,況且,絕無礙于任何有為的修行,又無需改變任何環境。若心境成熟時,將解脫一切有為及無為法,而契入如來清淨覺地,始知一切有為法,如空幻泡影。
  8、問:曾聽人說:般若如大火炬,一落文彩,即屬染汙。既然說了就不對,那佛陀還不是說了。佛法甚深難解,研讀楞伽經,其中有提到人無我法無我,其文義甚深難解,其中又以法無我甚難甚難,其中大義,亦模糊不清。人無我所提及的範圍,應包含一切外境及內識妄想境的不實虛妄,而外道問聖大乘法無我義經中,更是明白的解說出法無我的真義,請進一步分別此人法無我之異同。
  答:學佛法須發揮大雄志,若證實無誤,則須勇猛的站上去,方可去除舊有不正確之觀念,否則也許十年後仍在原地,只增見聞,般若智依然沒進展,這是我執太重的人無法自知的。內心不存驕傲或謙虛之分別,因它會左右人的思惟,或執著謙虛、或執著驕傲,這都不能使心清淨。
  研讀入楞伽經,應以魏?菩提留支所譯之十卷為主,若要課誦,則以楞伽四卷為主。此二種翻譯所用之法句大不同,(原梵本是一樣)。天竺菩提留支所譯之十卷,較詳細易懂,也可兩者對照研究。
  作個絕學無為閑道人並不困難,困難的是自己的執著。人無我、法無我均是自己的執著,故不能解。若能深入自己執著之所在,即可遣散我執,而無學、無修、無證自然成。
  問答篇二
  1、問:若能用佛法(甘露)洗滌本心(),使本心清淨,本心(佛)還要再洗滌,使本心清淨,那學佛的目標要成佛,佛又變成凡夫了,那學佛做什麼?
  答:眾生之本心清淨與佛無異,因眾生誤認四大為我,而以六塵境所反映入內的影像為我心,久學佛法之眾生已知此事,欲學法以恢復本心,但不知佛法真實義,故雖勤修行,仍為法縛,無法解脫,只名更換纏縛。前為塵境縛,現為法縛,不能自在。如用法水洗滌本心,而不留半滴法水在內心,本心才能真正的清淨,因法本身也是塵。又如用肥皂洗手,洗去污垢後,也要衝掉肥皂擦幹雙手,才算洗乾淨,因為肥皂也是污染源。
  今有許多久學修行者,不知法就是塵,雖終其一生努力修行,仍是一身塵勞,真讓人於心不忍,雖想一一為其解說,但大部份我執已深,執法以為道,委屈了佛性。
  正道本無法,正法亦非道;
  執法以為道,終生不見道。
  2、問:我執已深,執法以為道,委屈了佛性塵境縛,還是法縛?敬請開示解我縛
  答:萬里無雲天本晴,
  甯來烏雲轉為陰,
  心之與塵本無繩,
  誤認系心於六塵,
  經人指點方驚醒,
  原來無繩縛我心,
  絕塵而去逍遙行。
  3、問:就心經而言,念咒有何用處?念經、念咒有何分別?咒是什麼呢?
  答:念經文可解其義;念咒語可令己心獲大安穩,並降伏其心。咒語是不翻譯的梵文,,可譯為陀羅尼,是總持之意。如大悲咒,可譯為大悲心陀羅尼
  4、問:可譯為陀羅尼,是總持之意,總持是什麼?
  答:雖修一法,但此法可盡通一切法,此法則名總持法,亦名陀羅尼。持咒首重自心之平靜不雜(勿想持咒之功用),此時,若能使心清淨,則六根俱遣,備而無用(非斷滅),朗朗自淨其意。至此,憂患不能侵,邪氣不能襲,自心如不動明王,但不作不動明王想。
  5、問:一般通俗經文那些是了義經?那些是不了義經?
  答:了義經是述說佛菩薩之真實境界(謂之實法),但因二乘行者執己見,無法入此境界。普賢行願品疏雲:華嚴經廣談法界之旨妙極無二,蓋如來出世,首為諸大菩薩說佛菩薩之真實境界,不說二乘方便之法。是故聲聞緣覺雖在聽次,有如聾聵,寂無所聞。故世尊再據二乘者之見地,大開方便法,此法不了義(謂之權法)。但多數後世學人,無法分辨何者為了義,何者非了義,故經文皆有明示了義經,若非了義經,則不提此事。如:圓覺經、解深密經、諸法無行經……等,皆有明示。也有權、實並存的經典,如華嚴經、法華經……等。了義經之一真法界本是無法可說的,但無法之法仍是法,故了義經之經文都是很簡短的。而非了義經(權法)何止八萬四千法門,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亦未能盡說,故經文冗長。
  心經實為學佛者須如實知之經典,文短意賅。若能觀此經而悟無心者,則可萬法盡通,見諸佛境界,至佛地位。悟無心者,見聞覺知應正常存在(非斷滅)。悟無心者,入於六塵中無染無雜。悟無心者,見塵非塵,故無塵可染。悟無心者,與未悟時,一切正常,僅心境無縛無解,無染無淨。悟無心者,得知五蘊皆空,本心恒常清淨(無染無淨曰清淨)
  6、問:心經讀到無所得就停在那裏,是斷滅而非悟這怎麼辦?了義是否還是要從不了義漸修起?一心三觀是頓悟法門,如何說?修行次第有還是沒有?
  答:心經讀到無所得處就停在那裏,此時的心境是暫斷思想,但並不能恒久如此。且此心境時出定、時入定,故名斷滅。仔細思量仍為意識心作祟,不能自在。應更求其究竟(可看圓覺經)。真悟是不斷思想,念起,知而勿隨、勿斷,任性逍遙蕩蕩無著,隨緣放曠,方是保任自性清淨之功。
  了義經可貫通一切非了義經,所謂達其本,其末自至。非了義經是無法通達了義經的,所謂捨本逐末,棄深般若而攀其枝葉,枝葉繁多難尋其本,故須先依了義經,確定不能理解,再求其次第。
  一心三觀非頓悟法門,是次第法門。頓悟,須先認知彼岸之境界,再發揮一念相應慧與其相應。了義經大都在敍述彼岸之境界(一真法界)。離幻即覺,本無次第,但依根器利鈍而有次第。仁者不須求其次第,可直入究竟法。因現今資訊發達,迷信者少。
  7、問:是不是真心也要舍去?若把甚深境界也供出去,則舍了執著,也能更進一步境界嗎?
  答:若從眾生境地看佛地(從下而上看),欲舍之心與能舍之心,都是妄想,無心方名真心。若能無心,則無能舍之境界,亦無欲舍之心,故實無可舍方名俱舍。若還有可舍的境界,那一定還有所執,故真心是無可舍的。
  若從佛地看眾生地(從上而下看),真相實說的話,真心本無舍與不舍的問題。舍與不舍皆無礙,以真心染不得、亦淨不得故,無可取、無可舍。
  8、問:怎樣才叫做放下
  答:放下是不能勉強的,因為勉強本身就是一種執著與放不下。若能自然無為即名放下,無可放下方名放下
  以前,至某一禪修道場,與一禪修者論述心得(其已禪修二十餘年),他教人禪坐,一直以放下萬緣為禪坐理念,若初學禪者是可以此為標的,這只是暫時的,但若半年以上的禪者,應以不放下為理念,而以不拾起為標的。也就是說在十二時中能不拾起,一切如意與不如意均不放在心中,久而久之,如意與不如意在心中就漸漸平等了。但處理世俗事物依然如往昔,盡人事去做,其結果如意與否,就不須在意了,只是觀念改變而已,卻不要改變環境。若能如此,則處處是道場,時時禪定中。這是真正無出定與無入定之如來三昧禪,眾生若能至此,即名入不退道場中,無上佛法必定終能成就。彼禪修者聞此言,歎未曾有甚深法門。
  9、問:如何明白自己修學的佛法是正確的呢?
  答:修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