澈見本心問答集--14

2013/03/13 17:14
  2、問:無業行一文中說:此犯戒律之心亦不放在心上,自然無擾其心,雖受惡果,內心仍以無所受而受其果,欣然接受故,不令生憎恨心,自然內心無此惡業,終能免輪回。”“此犯戒律之心亦不放在心上,不是您想不放再心上就可以的,您能永遠不會再想起一次嗎?不再擾您的心了嗎?八識田中的種子您能擦得掉嗎?自然內心無此惡業,終能免輪回。既然已經受業報了,就是輪回已完成了一次而銷掉惡業,而不是免輪回,這是了心了以後業力輪回的情況。但是了心以前所作而未受報的業,甚至是累劫以來所作未受報的業呢?您叫它跑哪里去?所以個人認為負責任的說法是:了時自心不起二念,自心無諍,業無從而起,也無往哪里去!唯以往所造諸惡業未受報者仍在,遇緣種子成熟仍將受報,哪里都跑不去。只有像諸佛已了往昔諸業的人,也只有這樣的人過往諸業已了,未來諸業無造才是清淨之人,才能免於輪回。
  答:無業行一文中曰:雖受惡果,內心仍以無所受而受其果,欣然接受故,不令生憎恨心,自然內心無此惡業,終能免輪回。業由心生,不管順逆之境,皆能無所受,自然業障不生。您以為諸佛成就後就不再行善嗎?若還行善,就沒有善業嗎?善業不是業嗎?只是覺者知業由心生,故能自淨其意,自然不執著善、惡之心念,一樣有善報,但內心不結善業,而能免輪回。
  3、問:所做行業,不是您想不放再心上就可以的,您能永遠不會再想起一次嗎?不再擾您的心了嗎?八識田中的種子您能擦得掉嗎?
  答:當然執著善惡念者是放不掉的,所以必須能清淨行,也就是能自淨其意。六祖曰:不思善,不思惡,還汝本來面目。至少能還汝本來未作善惡業之心地,不是叫您不作惡事也不作善事,才能無業障,而是心不執著善惡,八識田中自然無善惡諸種,也就不用擦了。若不知自淨其意者,不是受善惡諸報就扯平了,這您就不懂眾生習性了,凡夫於受善惡諸業後,還會生愛憎取捨之習性,這就是八識田中的大種子,也正是輪回因。難道您還想不通業障本來空嗎?業是由心生,心是六塵緣影所聚集之心相,不是真實心體。真實心體是無業的,業是由分別六塵緣影並執著其善、其惡所生的,業是妄心所幻,不是真實的。不要說您還沒悟到業障本來空,應該說您還不願放下眾生習性。不以佛法為依歸,而以眾生習性為所住。
  4、問:在理上無業行是可頓悟,在事上,要出五蘊,破五濁,證菩薩無生法忍,出盡塵識,才真了識,才真了業行,理事如一。此時已如鳥飛空,無跡可尋,無業可報,事仍須漸修,否則佛陀則不須累劫勤苦,方成佛道,您看法為何?
  答:無業行正是因地法行。最究竟的、最真的因地就是心地,此法無前行,亦無續修,只待心念成熟。換句話說,它不妨礙您現行的一切有為法,只要您瞭解它,成熟它,您的一切修行自然事半功倍,習得事事無受,自得法法無生,即得悟無生法忍。
  又:不要因為聽到須累劫勤苦修行方成佛道,就以為佛道遙不可期,能學佛者,有誰不是已經三大阿只僧劫的修行呢?這裏當然有明確的證據:一、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曾以浮木盲龜比喻人身難得,需經三大阿只僧劫修行方能得此身。二、佛法難聞今已聞。三、中土難生今已生。還有誰敢說自己沒有歷經累劫修行,而能在此聽聞佛法。若如是說者,將辜負世尊為末世眾生所作的一切努力。我們已歷經無數量劫與無數量世的修行,故能幸逢佛法,有幸能觀佛經,佛經中世尊已經明確的告知,並稱呼我等是末世眾生了,也就是最後一世的眾生了,願我等來世已經不再是凡夫眾生了。
  5、問:業障空不空,心是虛是實不是您說了就算,當你在享受快樂或承受痛苦的時候,你就會瞭解他是不是空了。嘴巴說、文字寫不用負責任的沒關係,儘量發揮可增上成長,但是好是壞的成長,那誰都不曉得。至於個人是不是願意放下眾生的習性,那可能要請教幾個問題:何為眾生?何為眾生的習性?您為何要叫我放下?我放下了才有資格答題嗎?還是有其他的原因?您以什麼標準來稱呼您以外的人是眾生?您怎知我是眾生?您不是眾生了嗎?您怎知我有眾生的習性呢?您沒有眾生的習性了嗎?您可以教我如何放下了眾生的習性嗎?以上的問題跟定業於了心的關係又如何呢?往昔所造諸業於了心後如何消除呢?煩請說明白一點,辛苦了!抱歉!
  答:吾人曾經發表一篇眾生是佛。在我的心中沒有眾生,眾生是為方便說法而暫有的名稱。相對的,佛也是世尊為方便說法而假施設的。人因妄見而以為自己是眾生,如何妄見呢?外境本無過錯,心經由六根的見聞覺知把外境影像映入心中,也就是所謂的六塵緣影,然後分別此緣影,順我者生愛取,逆我者生憎舍,如此愛憎取捨,複生貪憎癡等煩惱,這是第一妄見。地火水風四大暫時聚合成身,誤為我身,這是第二妄見。此二妄相應相生,生出無明,長久以來未曾了知,而成一種習慣性,而誤為理所當然,這即是眾生習性。也是眾生見,又名顛倒見。此時只是其見地是眾生見,而其心仍是不折不扣的佛。所以只要能放下此妄見,無明與輪回本無實體,自當瓦解。佛不度眾生,因眾生本來成佛,僅除其眾生幻,假名為度眾生。故經曰:佛度盡無量無邊之眾生,實無眾生得度者。
  6、問:您說:外境本無過錯,心經由六根的見聞覺知把外境影像映入心中,也就是所謂的六塵緣影,然後分別此緣影,順我者生愛取,逆我者生憎舍,如此愛憎取捨,複生貪憎癡等煩惱,這是第一妄見。不是吧!不會有人看到山,硬把它說是花,然後說它很香吧,這依您說眾生不分別清楚就是這樣,怎麼可以不分別,見而無見甚或亂說呢?什麼眾生所見都是妄見,是嗎?
  答:山不會自言是山,流水不會自言是流水,花不會自說是香的,尿屎不會自說是臭的,是意識分別後才生愛憎取捨的。雖生愛憎取捨,但也不會改變它的香與臭,而其間所生的煩惱自是無明所生,外境依然成住異滅,以此無明故,名為眾生,名為妄見。
  7、問:您說:地火水風四大暫時聚合成身,誤為我身,這是第二妄見。那不是您的身那是誰的?難道是我的,您的把他硬說成不是您的,然後弄得很神秘才叫做妄見。不然您去問佛陀或現存的高僧大德,您現在的身體是不是您的?
  答:身是四大假合,不是誰的身,四大分解後亦回歸大地,但覺性不隨四大而消失。如果現在的身體是您,試問四大分解後,您也隨之分解了嗎?您就完全沒有了嗎?那往生西方或墮地獄的是誰?那古今成就者,就是成就身體嗎?若是,今何在?所以誤以為身體是我,即是妄見。
  8、問:您說:佛經中世尊已經明確的告知,並稱呼我等是末世眾生,也就是最後一世的眾生了,願我等來世已經不再是眾生了。佛陀說末世是什麼樣子?您有什麼確切的證據說現在就是佛陀所說的末世?經上的末世已經末了二千多年了,每天都是末世也就叫作沒這回事?
  答:世尊是但願末世眾生聞經悟道後,來世已不再是眾生了,不是每一位聞道者皆能悟道;末世不是指一個時期是末世,而是指眾生聞經(佛法難聞今已聞)的當下即是此眾生的末世,但願不再有來世眾生。
  9、問:眾生為何即是佛呢?您又如何說明?我怎麼都不覺得您我有個佛的樣子啊!如果您我是佛,那我們何必在此囉唆呢?為什麼我都講不通呢?可能您是佛啦!口號式的道理是很危險的!
  答:是妄見如眼翳,不能見自己是佛,須去除妄見翳,使自己天眼淨、慧眼淨、法眼淨、佛眼淨,始知眾生本來成佛。若不知此事,盲目修行才是危險的事。
  10、問:往昔所造諸業於了心後如何消除呢?
  答:往昔所造諸業於了心後並沒有消除,往昔諸業報應在凡夫的身上,如身處苦海。若報復在覺者的身上,如蚊子叮牛角,無所覺受(因為覺者能無所受而受諸受故),就這樣了。
  11、問:談到肉身苦,究竟肉身苦可不可以呢?這個是最重要的關鍵。有些禪定深的人(不用說滅盡定) 可以將痛苦消失,心跳亦可停頓,這就可以證明肉身苦是可以的。問題只是這個方法是究竟還是不究竟?了的苦,將來會不會再起現行?
  答:請您不要在四大處鑽牛角尖。修行是修心,不是修身將痛苦消失,心跳停頓,這能證明什麼呢?這是偏門外道,若要達成這個目的,不要急,等百年後自然發生。佛不叫人停止心跳,但教人不受痛苦,精神上的痛苦暫不說,肉體上的痛,是可以減輕乃至可以完全消失的,身上的病痛,若是愈執著身體的就會愈痛。譬如:有一小偷被員警追著跑,當它逃脫後,才發現自己身上滿是割傷,但是當時根本只知全力逃跑,沒有執著身體,所以也沒有痛覺。還有華陀為關公刮肉療臂膀上的箭傷,沒有打麻醉針,關公要求與人下棋,注意力完全在棋盤上,所以已經完成手術了,他棋還沒下完,也沒什麼痛楚。所以只要不執著四大,肉體上的痛,是可以減輕乃至可以完全消失的。但是業由心生,病由業生,這道理必須要知道。生老病死也是因執著(妄認)四大為我而有的。圓覺經曰: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其實心痛更甚於身痛,若能解脫心痛,身痛自然減輕。
  12、問:那麼呢,冤親可不會空啊!他找上門來,但個人己修到無人無我,四大皆空,不怕他罵,不怕他打,不怕他殺,您認為這算不算是業障空呢?
  答:不是不怕,必須在自己已經盡了人事,想盡了辦法後,仍然無法避免,那就是智慧要生起的時候了,雖然他罵、他打、他殺,也無怨無悔無憎無恨,這樣方名清淨行,也就是盡人事,聽天命,沒煩惱。若不能做到,不要說你己修到無人無我,四大皆空了,這就是一出笑話了。
  13、問:有苦才要說無怨無悔無憎無恨,無苦何來無怨無悔無憎無恨?若要無怨無悔無憎無恨,心中早已計較著這個是業障了,還說什麼業障空?我的問題是:假如一個人已修到看破身心,不計較心亦不計較身,已無苦受,無論冤親對他怎樣,八苦都不起現行,您認為這算不算是業障空?
  答:無怨無悔無憎無恨,它是沒有任何表現的狀況,不是有苦而忍者說無怨無悔無憎無恨。聽法或聞經,都需要拿出一點智慧,來消化文中義,否則滴水難消,不能只取表面而不悟內容。譬如:您所說無論冤親對他怎樣,而我回答說還有冤親之分,那就不是無人無我的境地了,這樣就表示我沒有瞭解您問題的內容。
  又:如果能清淨行,就能了知業障本來空,什麼是清淨行(無業行)?就是於受報後而不生受想,使其不生後有之業,也就是維摩經所說的以無所受而受諸受。
  問答篇三十二
  1、問:看您的文章,所談竟都是本地功夫,想瞭解您當初是如何用功,才有這般見地呢?
  答:其實當初也是錯用功,有時思惟常與佛經不契,直到放下自己的見解,發心求正知見,請教過多位師父,及幾位師叔輩長者,但是最後還是要依佛經不依人,只是思惟經點破後,慢慢的就能契經了,這是十一二年前的事了,其間思惟上會有一翻大逆轉,可能是顛倒見與正知見相衝擊的關係,然後回頭再看圓覺經,好像又熟悉又陌生的感覺。與以前所理解的大有不同。觀經前先禪坐,等心沉澱下來再觀經,前後約需二小時以上,如此經六年的禪坐。修學過程大約如此
  2、問:看經可不要看到成神經,佛經不是公式也不是定律,它是敍述如實的狀態,因此不是佛法使人,更不可讓佛經所拘。就像所看到、聽到的,哪一樣不是正在上演般若波羅蜜經呢?
  答:觀經旨在悟取佛法,非背文轉頌,若能悟取佛法,實無一法可取,只是矯正顛倒見而已。佛法應智取,不可識取,否則滴水難消。若能智()取,正如所謂:曹溪一滴水,終生享用不盡。
  3、問:其間思惟上會有一翻大逆轉,可能是顛倒見與正知見相衝擊的關係。這是什麼情況呢?
  答:其實這正是般若生出的地方,此時,較粗陋的習性自然解脫,而以前難以察覺的微細習性也會一一顯露出來,親身體驗者,自知修行路。言語、文字難盡其意,只得先如是說。
  4、問:依您所體會,徹見本來面目之時,其生命狀況如何?(細說過程)
  答:恢復本來面目時,生死沒有界線,生命如浮想,死亡如飛芒,不貪生、不求死故,生死不能拘,逍遙於生死之外,若認真的說,實無生死。有身無身不再是生死,然各有妙用,常處三昧中,文字難盡其意,惟得法眼淨者,自能契會。
  5、問:從本地風光所起之大用,行於日常生活中,是怎樣的狀況?
  答:此時即是真如真用,日常生活中與平常無異,只是八風起與不起皆如、煩惱與無煩惱皆等、貪憎癡與無貪憎癡皆如、淨土與穢土無別、業障與功德無異、束縛與解脫無二、智慧與愚癡等,若我實說,一切法畢竟清淨,叫我如何說?(此文請勿用顛倒見觀之,自然能契。若不能契者,請當我沒說。)
  6、問:徹底隨緣是怎樣的隨緣法?
  答:知如幻故,恒順眾生。
  7、問:常處三昧中:豈非那伽定耶?豈非首楞嚴定耶?豈非禪宗之無念耶?此時,豁破兩邊,全無對立,境如如,心如如,內外一如,處於之狀,若非經驗者,確實難以體會!大德說法,爾等順便請益!以上入於三昧之說,與印度婆羅門教之梵我合一說,有否差異?世尊所說法,是否只在無我及因緣說上勝出?
  答:恢復本來面目(本心)時,有身無身常處三昧(正定正受)中。如六祖曰:身來身去本三昧。與婆羅門教之梵我合一說或靈魂說不同;心體猶若虛空,亦無虛空之相,故不以虛空識之,以無自性性,故名曰:無我,雖無實體,但亦非頑空。只是心體清淨,了然常明,心體周遍無邊,而無實體;心體包一切法界,而不壅塞;雖經常劫輪回而不曾失;雖證菩提入佛地而未曾有得;雖處娑婆住五濁而無染淨;雖具形質現老死而不受死生;雖遍計所執,而不動心體;雖行貪憎癡、戒定慧,而無礙心體;雖萬法叢生,而不為所縛,複萬法寂滅,亦無所脫。儘管隨緣現起種種對待之事相,而絕待空寂之心體中,仍未有種種相,乃至未有淨土、穢土,未有佛與眾生,無聖亦無凡。
  8、問:能否說明從您明白了到穩定了(乖了),歷經多少光陰,或是您一明白就乖了?
  答:或許應該說,從信解佛之知見進入修證佛之知見,至成熟佛之知見,時間上視行持功力,個人皆有所不同,而行持功力分內在定力與外在環境都會有影響,最初粗重習氣很快會脫落,而微細習性則須慢慢照破,以無為法于十二時中無照而照,無行而行。此時其實已入不退道場中,瓜熟蒂自落,時間也無須在意了。
  9、問:有一事請問您,於本地風光起用,用於利他度生時,又如何表現呢?
  答:因為萬法皆由心生,故本心具足萬法,但雖于本心起用,若無因緣時,亦無一法可用,若有因緣生則萬法隨緣源源而出,所謂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用於利他度生時,自然能應緣、順緣、隨緣而有種種度眾之法門,不一定依世尊之教門,而能依此實性建立一切教門。如知月者,隨時隨地皆能指出明月之所在。
  10、請問得法眼淨者即已無生無死否?仁者已氣住脈住乎?否則必當有天終將死亡,如何言無生死?仁者言心體猶若虛空,此時思考者是誰?莫非虛空會思考乎?此時,仁者是否已有般若智慧?要達此須任督通否?
  答:一、得法眼淨者,能澈見一切法本來清淨,實無生死,生死事是眼翳所見,不是真實。
  二、若不誤認四大假合為我身,何處有生死?若以四大為我身,誰無生死?當年世尊之身軀亦歸地火水風四大,有佛舍利為證,乃至歷代聖賢有誰能留不死身,六祖留全身舍利,難道還算不死身?但知死的是肉身,唯法身與佛慧常存。
  三、若您所修是佛法,則請依佛經而行,若是道法,則請依道經。若欲修氣住脈住、任督通,則須知道法之末後事還虛之功,若不識還虛之功,則此身元是臭皮囊,何曾立功過?若不能轉還,繼續執著此身體而修,不知還虛之功,到時候一棺兩屍,一肉身,一法身。兩身合葬,做個守屍奴,在所難免。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及至虛空粉碎,是名還虛之功,此時有身無身皆無礙,自然了脫生死。
  四、般若喻法船,般若智即是清淨無染智,于識與智轉折中生,於煩惱中生,若于本心中無智亦無得。
  11、問:如知月者,隨時隨地皆能指出明月之所在。您已如知月者,在台壇上,觀您與諸網友往返論談,可知您用功體會之深。您苦口婆心,指出明月之所在,受益匪淺!若從此處深入,去看佛菩薩度生事,如一月映千江,千江有水千江月。不動本際,而能攝化一切眾生,隨緣示現,不無道理。大乘經如梵網、華嚴,該是由此本覺之地開展出來的吧。您看法如何呢?
  答:如是!如是!由本覺開展出來之一切方便即是究竟,乃至亦依本覺而說有始覺。非但大乘經典,于阿含經典亦當暢通無阻。依本覺故,能以一法總持一切法,因法法相通故。如持一顆念珠,能總持一串念珠,而無遺珠之憾,因珠珠相連貫故。
  問答篇三十三
  1、請問:論五蘊色受想行識,皆為心所主宰。您以大乘的立埸,及自身體驗,是如何來詮釋?
  答:色受想行識蘊之於心故稱五蘊,五蘊皆為心法,有不少行者誤認色蘊是指外境,故生矛盾,誤認為心如何主宰色蘊山河大地、草木叢林?心如何生外境?這當然會想不通。如果外境真能由心生,而不需真實外境作為所緣物的話,那大家都很快樂了,何處有苦海?又何必費心修行呢?我們可以由心生出一棟摩天大樓來住;我們可以由心生出大量鈔票來用;我們可以由心生出雙v轎車來開;我們可以由心生出一處佛國淨土,供一切眾生住;我們可以由心生出漂亮的衣服來穿……。然而事實上皆不然,三世諸佛亦不能,心仍然要依著真實外境為所緣,心才能生起種種的形形色色,及各種境界,心不能依空而生起種種外境,如果是這樣,應稱為幻想,不可稱為外境。
  色蘊是心經由六根緣於外境所生的一種覺受影像,也就是圓覺經所說的六塵緣影,或稱境界、或稱境相、或稱境、或稱法界。色受想行識五蘊皆是經由六根緣於外境所生之心的作用。若無心,五蘊本來空,所以五蘊皆是以心為其主體,外境只是其所緣。心如一面鏡子,鏡子所照到的外境,必定會顯現鏡子在裏面,鏡子裏的緣影雖與外境一模一樣,但一個是六塵緣影(境相││色蘊),一個是外境,所以色蘊不是外境,外境不是五蘊之一,這樣就可以瞭解色即是空,因為它是虛幻的。六塵緣影本來空,而不是外境空。五蘊皆為心的作用,若心顯現山河大地,那是心緣於外境所生的境相(緣影),不是外境,因為外境的山河大地無名無稱,亦不自稱是山河大地,若心不分別是山河大地,何處生山河大地?所以所能空的是色蘊,非真實外境可空。世尊成佛時,其照見五蘊皆空,但真實外境不空。所以若知色即是空,即知五蘊皆空。因為我們的一切煩惱、束縛、愛憎取捨,其實是來自五蘊(心的作用),並非來自外境,外境實無過錯,外境只是心所攀緣處,所以能照見五蘊皆空者,即能度煩惱、束縛等等一切苦厄,也是心經所要表達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