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講記--55

分類:法相宗
2012/10/27 09:01

2)經部宗宗義


經部宗的宗義是怎麼樣呢?先講的有部(說一切有部),而經部宗好像跟有部剛好相反。經部他認為,外境是實有的,但他講外境實有,跟毗婆沙有些不一樣,他這個外境實有,不是三世實有,而只是現在法是實有。這就跟有部不同了,有部是認為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實有,經部就說現在的法是實有,過去的已經滅了,過去了,而未來的還沒有生,所以他認為只有現在的法是實有,這跟有部不同。這是一個。再一個,他承認自證分,這又跟毗婆沙宗相反。毗婆沙宗不承認有自證分,經部承認有自證分,而且這個自證分是真實的存在。我們要知道,小乘佛教的二十個部派都是承認外境實有的。問題在哪里呢,就是在心識怎麼去攀緣外境上,在這個問題上小乘各部派種種的說法就不一樣了。部派佛教,有個正量部,說得最直接,他說內心可以直接攀緣外境。二十個部派裏頭,就是這一個正量部這樣說。內心是能緣,外境是所緣,內心能直接去攀緣外境,就這個部這麼說。有部毗婆沙部怎麼說呢,我剛才講了,是由外境引發你內心當中產生一個形象,這個跟正量部就不一樣,正量部認為內心直接就可以攀緣外境。有部還是說由於外境引發你內心一個形象,你才瞭解外境是什麼回事,不是你的心識直接來認識外境。經部怎麼說呢,經部說外境反映在你內心上變成個表像,然後你心識再對表像加以了別。這說明外境跟內心的關係,正量部、有部、經部三個部的說法不同。你看經部說外境映入你的內心變為一個表像,然後你的心識對這個表像加以分別,這麼一說了,經部他就必定要承認自證分。因為既然外境映到你內心裏的一個表像,你內心再去認識,你內心的這種心識的活動就是自證分。你自己領受它嘛,自己領受到了,那不就是自證分嗎。所以經部承認自證分,這和有部不一樣了。所以我們把這個弄清楚。經部是承認現世實有,有部是承認三世實有。


有部不承認自證分,經部承認自證分。這是區別。但是還有一個要弄清楚,經部承認自證分跟唯識宗講的承認自證分又不一樣,怎麼不一樣呢?因為經部講的自證是實有的外境映在內心的表像,自己再來認識。所以不是唯識宗講的自證自所變現的那種自證。因為唯識講的自證,就是你心裏頭看到聽到的這個心識,然後又另外有個心識來證明你看到的聽到的這是真實的,這是唯識講的。所以唯識講的自證分是主觀,而經部講的自證分是客觀。經部講的自證分,是外境映入心,然後心裏才起一個反映認識它,這還是客觀的嘛,而唯識講的外境現於心,這個外境就是你的心識變的,唯識所變嘛,是你自己的心識變的,而你自己的心識又來認識它,是這麼一個自證自的自證分。所以唯識的是主觀的,經部是客觀的,這個自證分有這麼一個分別。所以經部講的外境和內心是對立的,外境是真實的,內心也是真實的,二者相對立,都是客觀存在的。這就不像唯識宗所說的外境、內心都是唯識所變,都是由心統攝了。所以經部對外境可以這麼說,心所了別的事物就是外境。因此一切心能夠了別的所知法,不是世俗就是勝義,不是共相就是自相。自相是有自己獨立的特殊性質的事情,共相就是共同性質的方面。從這個道理上講,經部對世俗諦、勝義諦二諦的看法就跟前面的有部不一樣了。經部是這麼說的,如果你依靠名言概念才能夠成立的事情,這是世俗諦。比如虛空,這個是經部特別的見解。在經部來看什麼是虛空,虛空是不具體的東西,是抽象的,虛空,這是個常識,所以要依靠概念才成立的,說空,或者抽象的空,這個就是世俗。


事物的存在不必依靠概念名言施設就能夠成立的,這個就是勝義,是勝義諦。比如這個茶杯,你看,它不需要你另外給它一個什麼東西,一看就知道它存在那裏,這是勝義。這個難說一點,我再說一下。我們說白,白顏色,你說白牆、白粉筆、白衣服,很具體吧,這個很具體的,在經部來看,這是勝義諦。因為它很具體,很具體就是自相。看得很清楚的,白衣服、白粉筆有它的特性,你不會把白粉筆當作白衣服。它很具體,就是自相,它就在那裏,不必要用什麼名詞概念表示它,用什麼來稱呼它都無所謂。但是我說白,不是白衣服,也不是白粉筆,就是白,我現在單說一個白,是抽象的,是從白衣服、白粉筆裏頭抽出來的,這個白是不具體的。這個不具體的抽象就是共相。因為白粉筆是個白,白顏色也是個白,白衣服也是個白,這個白是共相。具體的東西是看得見,摸得著啊,白衣服、白粉筆呀,離開了具體東西,抽象的白你看不到也摸不著,你憑空抓個白給我看看,白是什麼東西呀,對不對。在經部看來,這樣抽象的東西是常識上的事情,他認為這是世俗諦,抽象的,不具體的,共相的,依靠名詞概念的是世俗諦。反之不依靠名詞概念的,具體的,自相的是勝義諦。這是經部看法。毗婆沙宗有部他跟經部恰恰相相反,他認為這些抽象的共相的白,這個是常識,你要能夠從這些白東西裏頭抽出來它的共相,這個是勝義,恰好和經部相反。另外有部還有個意見,有部他認為如果一個事情事物被破壞了,或者你用心識去分析它,分析得不能分了,那就不成一個整體了,那你內心就會放棄這個概念,不再那麼想。比如我們說花蔓,菩薩戴的花蔓,我們叫花環。這個花蔓是一朵一朵花組成的。假設這一朵一朵的花逐個掉下來了,慢慢花蔓就不成為花蔓了,你心識也就放棄對花蔓這個概念了。這個他認為就是世俗諦的假有。假使這個事物被分析得不能再分的時候,仍然維持這個事物的性質概念,那麼這個就是勝義諦。比如一滴水,一直分下去,分到分子型態H20,這時它還保持水的特性,如果再分就成原子型態了,就不具水的特性,所以是假有。這個是有部的。經部和他剛剛相反。比如講虛空,好像我們抽象的白一樣,在經部來看是世俗諦。茶杯,為什麼經部把它定為勝義呢,因為真實的,一看它客觀存在,它的自性自相就顯露出來了,所以你看到這個杯的時候,你沒有想到什麼概念,看到實物倒是很少分別心,一看就明白。倒是那些形而上的抽象的事情你分別心就多得多,因為不清楚嘛。所以經部有他的道理。為什麼經部這樣分呢?還要把自相共相這兩個名詞弄清楚。我們《楞伽經》是有很多這一類的名詞,我們學習研究,有功夫可以把它理一理,像什麼性非性、性自性、自相共相等等很多這一類的名詞,你搞不清楚,一讀的時候就含糊。自相就是具有獨特性質而能承辦事情的,叫自相,比如茶杯。共相就是沒有自己的特性,它不成一件事情,比如虛空。所以成事不成事,就是具體不具體,茶杯有它具體的作用,能夠裝水,是自相。共相它辦不成事,它是概念,不具體的,比如虛空是空的,它不能成為事。所以經部他就這麼講,共相是假有,是世俗諦,是無為法,無為法是世俗,倒是有為法真有的是勝義的。這個在我們學大乘經典的來看,好像荒謬得很。小乘經部他就這麼說,你認為勝義的我認為是世俗,你認為是世俗的我認為是勝義,你說杯子是世俗,我說是勝義,你說虛空是


勝義啊,我說虛空是世俗。我們看小乘他是很精妙的啊。小乘為什麼這麼看呢,為什麼具體的東西他認為是勝義的,抽象的東西他認為是世俗的呢?他有個很基本的道理。我們具體的東西從哪里來的?看一看,無非是你眼睛看的,耳朵聽的,鼻子嗅的,舌頭嘗的,身體接觸的,凡是具體的東西都是前五識發生的,對不對。你第六意識才有思量分別,靠第六意識你才能夠抽象,前五識它不能抽象,看到杯子就是杯子。所以他認為這些共相,這些抽象,這些不具體的東西,就是你第六意識虛妄分別。因為第六意識有尋思,尋找思量嘛,他尋思就分別了。這個分別就是概念,把這個概念用聲音表達出來就是名言,言說嘛。所以第六意識,分別尋思是假有。而自相呢,就是眼耳鼻舌身前五識,所看的所聽的,是很真實的,沒有尋思沒有在這上面再去搞什麼分別,所以前五識所看到的是實體,是真有。第六識所尋思的這些是假有。所以經部說的一切法實有是有條件的。什麼條件呢,就是只存在於概念上的事物都是假的,都不是實有,就是你抽象出來的東西都不是實有,倒是具體的存在的那個東西它是實有。所以經部他把前五識的作用功能跟第六識的作用功能分得清清楚楚,不是混為一談。經部、有部對這些基本問題都有見解,在這個基礎上談緣起談性空才能說得清楚些。我們用現在的認識論簡單地說一下。前五識——感性認識,經部認為是真的。第六意識——理性認識,經部認為是假有的,不是真有的。這個就清楚了吧。與經部不同,毗婆沙有宗,說一切有部,認為從修行上來說,前五識看到的聽到的那都是不真實的,是虛幻的假有的,但是從認識上來說呢,既然看得到,聽得到,那還是有東西實實在在的存在


於那裏。所以有部認為感性認識是實有的。那麼第六意識能夠了別前五識所見所聞,也是實有的。他認為外境是實有,內心也是實有,所以前五識的感性認識是實有,第六意識的理性認識也是實有,這跟經部就不一樣,經部認為前五識是實有,第六意識是假有。他們對世俗諦、勝義諦分法也就不一樣了。毛主席的《實踐論》、《矛盾論》這是哲學上的兩部偉大著作。特別是《實踐論》講認識,毛主席認為實踐出真知,認識都是由實踐中來的。我們的感官所感覺到的認識是感性認識,那麼在實踐中感性認識通過我們第六意識的活動,分別瞭解,這就昇華成了理性的認識,提高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但是到這裏就沒有再說下去了。那麼有沒有一個悟性的認識呢?悟性的問題,西方哲學家像康德等很早就都提出來有個悟性問題,但各有各的說法,也沒說出個所以然來,不大說得清楚。馬克斯、恩格斯也講了悟性,但是也沒有展開來講。我們講認識,除了感性、理性外,有沒有個悟性,如果有,提出來了,那這個悟性認識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我覺得悟性認識是第七識末那識的事情。末那識不是“我的我的”嗎,我們經過修行,把“我的我的”去掉了,沒有“我的我的”了,沒有我的,沒有你的,就沒有他的,就沒有分別了。沒有分別了,平等性了,這個就悟了,這個叫悟性認識。所以悟性認識是末那識意根上,分別根上的事情,這個分別根它不分別了,就悟了。不然的話,總是了別分別。這是我的理解說法,不見經文,也只能說供同學同參們參考吧。那麼有個悟性認識以後呢,如果說有個阿賴耶識的話,這個阿賴耶識種子識既然不被第七識“我的我的”抓住不放了,種子不受污染了,不受污染了的種子傳出來的資訊是清淨的,或者你起了現行以後,現行又變成新的種子熏習,這個新的種子也是千千淨淨不受污染的,所以我認為第八識就有這個自性認識了,本來面目,這個種子本來是什麼就是什麼,是什麼回事就是什麼回事。這是我說的認識論,感性、理性、悟性、自性。當然這也是在學習經典上的體會,是不是這樣講,這還可以研究。這牽涉哲學上的根本問題,也是我們修行實踐上的實際問題。前五識 第六意識 第七未那識 第八阿賴耶識感性認識——理性認識——悟性認識———— 自性認識好!我說了小乘對認識論的兩個大派——有部和經部。下麵我說大乘。大乘兩大宗:一個唯識宗,一個中觀宗。大乘對這些基本問題他們的看法是怎麼樣的呢。


3)唯識宗宗義


對唯識宗,我們不講漢土的分法,法相呀,唯識呀,不這樣分。我從他們的見地上來說,唯識宗分兩派,一派叫虛相派,一派叫實相派。因為我們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產生六識,六識所對的外境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那麼六塵通過六根在我們六識裏頭出現的這些相狀究竟是虛妄的,還是實在的?這有兩種不同的答復。認為這個是虛的是虛相派,認為這個是實的是實相派。唯識宗這兩派都認為外境不是實在的。像我們前面講的小乘的有部和經部都認為外境是實在。唯識宗的兩派都不承認外境是實在的。如果認為外境是實在的話,那就是遍計所執,就是《楞伽經》講的三性裏的遍計所執性,是妄想自性吧。所以遍計所執性是虛妄的,是沒有的,但是依他起性呢,那個是實有的。我們舉過例子,把麻繩子看成是蛇,是遍計所執,不是實有,但麻繩子畢竟是客觀存在,那就是有,實有。這是唯識宗的這麼一個看法。但唯識宗他不停留在這裏,他進一步說三性,就是說從勝義諦上來看,虛妄的蛇它雖然不存在,但是在名言上和概念上,可以安立的事物就是遍計所執性。還有依託其他因緣成立的這些事物呢,就是依他起性,比如麻繩子因緣而生。這些前面我們講《楞伽經》的時候都說了。還有圓成實性,就是一切事理的真實體性,這就是真如。萬法都是以真如為本體的嘛,那麼圓成實性也就是萬法的本體。比如麻繩,它畢竟是麻做的,這個做麻繩的麻是圓成實。好,從唯識宗的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三性,我們思想意識觀察思擇(思考選擇),就可以有兩種觀察思擇:一種是名言,一種是勝義。比如我們對這個繩子做觀察思擇那就是名言,這是世俗諦。如果我們對這個繩子的空性做觀察思擇呢,那就是勝義諦。所以由觀察思擇名言建立的境是世俗諦,由觀察思擇空性而建立的境是勝義諦。唯識宗認為,在世俗諦裏頭,這個依他起性,因為是因緣和合嘛,麻繩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所以依他起是真實的。而遍計所執是不真實的,繩子不是蛇誤以為是蛇嘛。這是在世俗諦上講,遍計所執是不真實,依他起是真實,圓成實也是真實。但是到勝義諦裏頭呢,連這個因緣所生法,依他起也不真實,遍計所執不真實就更不用說了。因緣而生的這個東西也不是真實,真實的只有圓成宴,圓成實才是真實的。把麻繩當成蛇,是不真實的,但就是麻繩本身也是不真實的。這就是說依他起只是在現象上好像客觀存在,實際上也是在心識的分別作用下它才存在。圓成實性是一切法性的存在,就是一切法的真實性存在。一切法的真實性是什麼?一切法的真實性就是空性,所謂空性就是一切法都沒有來源,都沒有第一因,這個是它的空性,這個才是真實的存在,除此以外,都不是真實存在,所以圓成實是真實的存在。圓成實就是沒有第一因的存在。而其他的說呢,包括依他起都不是真實存在,因為那都是你分別心的作用下的一種存在,不是一切法性的存在。所以這樣唯識宗把這個外境內心的關係說得很清楚了,就是識外無境。外境和內心在唯識宗看來是什麼關係呀?我們前面講了有部、經部對外境內心關係的認識。唯識宗沒有什麼外境,有外境也都是你識所變的。就是唯識無境,只有內心,沒有外境,就是一切事物和它的現象都是你的八識這個內識變現而成。什麼是變現呢?唯識宗講的變現,確切地說就是了別。我們講了八識的作用嘛,第八識阿賴耶識是集合的作用,藏識,收藏種子;第七識的作用是思量的作用;前六識是了別的作用。三能變嘛.總的來說就是了別。嚴格講思量實際上也是了別。心識了別。所以變現變現,唯識所變。都是你了別所變。怎樣是了別所變呢?唯識宗經常喜歡舉這個恒河水的例子,拿恒河水這條印度最大的河做比方。比如恒河水裏的魚蝦,龍族水族這一類,看見河水,那是它生活環境,是它的住宅,是它的房屋。人看見河水,是飲用的水,可以喝的。餓鬼看到河水呢,有的經上說在餓鬼看來,水是一團火焰,唯識宗說餓鬼看見水是一灘膿血。天人看到水是琉璃。為什麼眾生看到水不一樣呢?就是分別不同,人的分別,天的分別,不同的分別,水就有種種的不同的變化,分別不一樣。人分別它是水,天的分別它是琉璃,餓鬼的分別它是膿血,魚蝦的分別它是生活環境,生活在水裏。所以內心對外境的認識,唯識宗就是唯識,只有識沒有境,唯識無境。這個跟小乘的經部、有部就不一樣。因為唯識我們前面說得很多,我就不再詳細說了。


4)中觀宗宗義


底下我講講中觀宗,中觀宗的宗義怎麼看這些問題。把這些宗弄清楚了,我們對緣起性空的理解,就更加透徹一點。現在我們說的中觀宗包括兩個大派:一個叫做自續派,一個叫應成派。


自續派也可叫自立量派。自己創說,自己建立自己的宗論、本宗的法義,自己立理論(量),來破斥其他宗的理論,這麼一派,所以叫自立量派,自續派。什麼叫應成派呢?就是應敵成派,跟上面自續派相反,他自己不立論,就看別的宗派,看你什麼理論,就著你的理論,把你的理論歸納起來,指出你的錯誤來駁斥,你這個理論就破了,所以應成派他不立宗論,你怎麼說,我怎麼破,這個叫應成派。中觀宗有這麼兩派。這兩派共同的主張,都認為在勝義諦中沒有唯法自性,就是說一切法都沒有自性,也就是不許可一切事物和現像是真實的存在。無論什麼事物,無論什麼現象,都不是真實的存在,中觀認為沒有真實的存在。沒有真實的存在,是指事物的本體來說。那麼什麼是事物現象的本體呢?關於事物現象的本體有三種。一種,事物現象的本體是講它的性質,比如說火的性質是熱性,這就是我們常識上都承認的,這就是世俗諦。這是一種事物現象的本體,是指它的性質。再有一種,事物現象的本體指它的空性。一個是講它的性質,一個是講它的空性,這個空性是勝義諦。講一般的性質,常識上講的是世俗諦。還有一種事物現象的本體指什麼呢?指它能夠獨立存在,而且永恆不變,這叫本體。這樣講的就是外道。就是萬事萬物都是有個獨立存在永恆不變的本體在那裏,都有個來源。這樣說就是外道。第一種認為萬事萬物都有它的性質,這是常識世俗的說法。第二種認為萬事萬物都沒有來源,沒有第一因,是空性的,這就是勝義的說法,緣起性空的說法。我們中觀宗的這兩派都承認事物和現象有性質、有空性,承認這世俗和勝義這兩方面所說的,但決不承認後面的一個說法,就是第三種外道說的有獨立存在,永恆不變的這種本體,這種是沒有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