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91 》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現在講到《妙法蓮華經》第十六品,這是〈如來壽量品〉。「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有的不明白佛法的人,就說:「喔!那是如來佛祖啊!」他以為這「如來佛祖」,是單單一位佛的名字;其實這「如來」,是所有佛的名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論哪一位佛,都叫「如來」、都叫「應供」、都叫「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都有這十個名號。
什麼叫「如來」呢?《金剛經》上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他也無來、無去,所以叫「如來」。又有一個講法,就是「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乘,就是「如如的智」;來,是「如如的境」。以如如之智,來觀如如之境;境、智都如如,也沒有境、也沒有智,智境合一。「道」是「因」,「覺」是「果」;這叫「因圓果滿」,因也圓了,果所以就滿了,所以這叫「如來」。
「如來」講起來,意思太廣泛了!就單講「如」字和「來」字,若往詳細了講,也夠講幾年。這個「如」字,和「妙」字,意思是相同的,你不如就不妙,不妙就不如;你如了才能妙,你妙才能如。所以這「如來」,也就是「妙來」;妙來,就不是像我們人這麼來的。我們人呢?生,也不知怎麼生的;死,也不知怎麼死法。如來,生,他也知道怎麼生;入涅槃,他也預先就知道怎麼樣入涅槃。
一般證果的聖人,就已是生死自由、來去自如,更不要說如來這麼大的德行──如來是「富有萬德,蕩無纖塵」。在《華嚴經》上,清涼國師讚歎如來說:
故我世尊,十身初滿,正覺始成,乘願行以彌綸,混虛空為體性,富有萬德,蕩無纖塵。湛智海之澄波,虛含萬象;皎性空之滿月,頓落百川。不起樹王,羅七處於法界;無違後際,暢九會於初成。
所以我們這位佛,十種的身都圓滿了。在釋迦牟尼佛始成正覺的時候,他乘著在因地所發種種的大願,願願成佛道、度眾生;虛空是沒有相貌的,沒有一個邊際的,佛的體性和虛空是一樣,成為一體了。佛富有萬德,這種萬德莊嚴,富貴到極點了;那種清淨,一點塵埃都沒有。這是如來的境界。佛的這種智慧,好像大海一樣;在這智海裏頭,好像虛空包含萬象一樣。佛性就好像虛空的滿月,「皎性空之滿月,頓落百川」,這都是讚歎如來。「不起樹王,羅七處於法界」,在菩提樹下不起座,卻能先後在法界七個地方說九會的《華嚴經》。佛不違將來這後際,在最初成道的時候,暢談於九次法會之中。所以如來的境界是說不能盡的。
「如來」是佛的名號之一,又有「二佛」,又有「三佛」,又有「本佛」,又有「跡佛」。什麼是「二佛」呢?二佛,一個是「真身的佛」,一個是「應身的佛」。真身,是「真如不變,不變隨緣」,它是從體立名,是個體。應身,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叫「應身佛」。
再舉出一個例子來說明:真身好像空中的明月,應身好像水中的月影;因為有個真正的月,所以映到水裏頭,也有個月。可是水中的月也沒有去,那天上的月亮也沒有來。所謂「千潭有水千潭月」,一千個池子裏頭有水,它若清淨的,就能現出一千個月。雖然是一千個月,並不是月的本體到水裏邊來了;雖然不是月的本體來,但是水池裏可有月。所謂「萬里無雲萬里天」,一萬里沒有雲,一萬里都是青天。
如來亦復如是,釋迦牟尼佛雖然到這個世界來示生,可是他也沒有生;雖然示滅,他也沒有滅。為什麼?因為他的本體沒有動。這是「不生示生,不滅示滅」的境界,釋迦牟尼佛那本體的法身──那個真身的佛,也沒有動。所以你不要以為佛和我們眾生是一樣的,佛到這個世界上來,不是像我們這麼來的;釋迦牟尼佛在他母親腹裏的時候,已經就為天龍八部、人、天而說法了。
這「三佛」,也叫「三身如來」;佛也有三身,三身也就是三佛。三佛,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過去是已成的佛,現在是方才成的佛,未來是沒有成的佛。沒有成的佛,現在也把他算上「佛」的數目裏頭,所以是三佛;三身如來,就是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萬化身釋迦牟尼佛。
(一)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佛,翻譯為「徧滿一切處的」。佛的法身無在、無不在──沒有一個地方他不在,沒有一個地方他在。那麼究竟是在、是不在?也是在、也是不在,這因為他是清淨的。有人說:「清淨法身毗廬遮那佛,那我不知道了!不乾淨的地方,一定會沒有佛的,因為他是清淨的;不清淨的地方,一定會沒有佛的法身了!」不是的!清淨、不清淨,這是在人的分別;在佛的境界上,就是不清淨也變成清淨,清淨就更清淨了。你沒有聽《法華經》前邊那「三變土田」?那也就是把不清淨的地方都變成清淨了。所以這「清淨法身毗廬遮那佛」,是徧滿一切處。
(二)圓滿報身盧舍那佛。盧舍那佛,翻譯為「淨滿」,也是清淨的,這是圓滿報身。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始成正覺的時候,就現千丈盧舍那身,為這些個法身大士、大菩薩演說《大方廣佛華嚴經》;可是二乘人都看不見、也聽不見。二乘人看見佛,就是丈六老比丘相。所謂「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二乘人有眼睛可是有眼睛,他們甚至於都開了天眼,但是也看不見這個千丈盧舍那身;他們有耳朵,也聽不見釋迦牟尼佛說這《華嚴經》。
有一次好像是果容,他就問:「二乘人都看不見這千丈盧舍那身,我們也沒有開悟,連二乘的境界還不到呢!我們現在怎麼就可以見著《華嚴經》了呢?」這一個問,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二乘人的機緣還沒有成熟,所以看不見這大乘的佛法──《華嚴經》他們看不見、聽不見。等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後,大約六百年,龍樹菩薩把世間所有的文字都學會了,所有世間的書都看過;於是他就到龍宮去,才把這部《華嚴經》從龍宮又取出來的。他到龍宮,並不是坐潛水艇去的;他是以證果聖人的境界,雖然到水裏頭,水也不淹他,水自然就開出一條路來,就那麼妙的!比用潛水艇還有保障。到龍宮裏,見著《華嚴經》,把它記誦下來,才帶到世界上來;我們現在能見著這《華嚴經》,這都是機緣成熟了!
講到這個地方,有一個人聽我說龍樹菩薩到龍宮去取出的《華嚴經》,說:「這種事情,我不相信!人不坐潛水艇可以到龍宮裏去?哪有這個道理!」當然你不相信!三歲的小孩子,就不會知道十三歲大孩子那種境界;十三歲的大孩子,又不會知道二十三歲青年人的境界;二十三歲的青年人,又不會知道四十三歲壯年人的境界;四十三歲的壯年人,又不會知道八十歲老年人的境界。因為你沒有這種的學識,又沒有這種的智慧,當然是不相信了;不單你不相信,很多的小孩子都不相信大人所做的事情。所以在你不相信之中,我也沒有法子叫你相信,就因為你太小了!
在小孩子的時候,他不知道自己是小孩子;當他長大了,「啊!是的,我那時候怎麼那樣好玩呢?我怎麼拿著泥巴就往口裏吃呢?」但是他知道:已經把這個泥巴早都吃了!好像小孩子,無論見著什麼,都先要吃一吃;不管是什麼,也不管是乾淨的東西、是不乾淨的東西,都一樣要吃。所以小孩子只知道吃,除吃之外,知道其他的道理是很少的。
你若想知道,就要來研究佛法;你把佛法研究明白了,不要我告訴你,你不懂也會懂了。在你沒有研究佛法之前,你一聽,不能就認為是信、不信。你信,對我也沒有什麼好處;你不信,對我也沒有什麼壞處。我是弘揚佛法的,你是想來研究佛法;大家就是要用一個時間,來共同研究。等研究明白了,也沒有一個信,也沒有一個不信──等你長大了,就不是小孩子那時候的思想了!那麼說這話,是給誰說的呀?你若想是給你說的,就是給你說;你若沒有想給誰說的,那就是給他說的,他和你沒有什麼關係。你不要認為:啊!我不是個小孩子了!那你就是個大人嘛!大人就不應該不明白小孩子所不明白的事情。
(三)千百億萬化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翻譯為「能仁寂默」。這「化身」,也叫「應身」,這是「應身如來」。以「二身」來講,就是「真身」──這「法身」和「報身」合成一個;「應身」算一個。「三身」就是有「法身、報身、化身」。
現在講〈如來壽量品〉,怎麼叫「如來壽量」呢?就是如來的壽多少數量?如來的壽,這個「壽」,和那個「受」是一樣的,所謂「壽者受也」。量,就是詮量;也就是來詮顯出它這個數量。那麼如來所受的壽量是多少呢?是沒有數量、數不過來那麼多的那個量,所以這一品叫〈如來壽量品〉,這品是第十六。
F2.廣開顯斷疑生信(分二)
G1.誡信 G2.正答 G1(分三)
H1.三誡 H2.三請 H3.重請重誡
今H1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復告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又復告諸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釋迦牟尼佛在說完〈從地湧出品〉之後,將要說〈如來壽量品〉之前,就在這個時候,佛就對所有在法會的諸菩薩及一切大眾;這大眾,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八部、善男子、善女人等等。就說:「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你們這麼多的好孩子啊!你們現在要清淨其心,收攝你的身心──也就是不要打妄想,不要生出一種疲倦來;聽經的時候,要生出一種恭恭敬敬的心!最要緊的,你要相信,又要明白如來誠諦之語;如來所說的話,都是實實在在的、真的,一點假的話也沒有。
佛告訴大家完了之後,大約就是看見法會裏邊,有的打妄想的心還沒有回來,所以也就沒有聽。打什麼妄想呢?或者還想:「佛什麼時候講呢?」
佛現在就講了,就因為他盡掛著打妄想,佛講他也聽不見,他並不是聾子。所以佛一看他打妄想了,就又再說一遍;「復告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又告訴大眾,你們各位要特別的注意!聽著!佛要對你們說的話,都是真實不虛的!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佛對你們講的,是實實在在的!這又告訴了一遍「誠諦之語」。
大約其中還有沒有注意聽到的,所以佛「又復告諸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又給大眾再講一遍,你們這一些個大眾啊!你們應該特別的注意,相信如來所說的這個法。以前所說的方便法,是權巧方便來教化你們;現在我對你們說的,是開權顯實了,把這個方便的法不用了,用這個真實不虛的法來告訴你們。所以現在我所說的話,才是真的!
H2.三請
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白已。
「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在這個時候,在法會中的這一些個大菩薩裏邊,彌勒菩薩是上首;他是上座、也就是首座,也就是第一個座位。因為他是一切菩薩的上首,代表大眾,所以向佛合起掌,而對佛說,「世尊!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世尊!現在我們惟獨願意您快點說啦!我們現在這些個在法會的大菩薩,應該信受佛所說的話,我們一定不疑悔了!佛講什麼法,我們就相信什麼法,我們絕對不敢再有懷疑的心了!請佛快點說了!
「如是三白已」:像這樣子,說了三次。因為說一次,佛還是默然,沒有開口;又說一次,這是比較又誠心一點、懇切一點了;那麼佛還沒有開口,還是默然在那地方坐著,所以又說了第三次。這叫「三番羯摩」,也就是「三請」──三次請法;請法,這表示至誠懇切。
H3.重請重誡
復言: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諦聽。
「復言: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在三次之後,又說了一遍,這叫「再四」,這說了四次。彌勒菩薩說,惟願世尊為我們說,我們大眾現在決定要信受佛所說的法了!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諦聽」:彌勒菩薩和法會的大眾菩薩,四請釋迦牟尼佛說法;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知道這所有的大菩薩,三次來請法而不止;不止,就是第四次。佛對所有菩薩摩訶薩就說,你們各位菩薩,好好地聽著,注意聽!
G2.正答(分二)
H1.長行 H2.偈頌 H1(分二)
I1.正開近顯遠 I2.明三世益物 I1(分二)
J1.出執近之情 J2.破近顯遠
今J1
如來祕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來祕密神通之力」:佛這種祕密的行門、祕密的神通,這種祕密境界的力量。「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所有一切世間的人和天上的人,以及阿修羅、天龍八部等,他們都是這樣地講。怎麼講呢?「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現在釋迦牟尼佛,他從淨飯王那個宮殿出來,去到伽耶城不遠的地方;到這個「山城」,離那兒不太遠,大約有五里路的地方。「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那兒坐菩提樹下來修行,他坐了四十九天,就成佛了,就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實不是!怎麼樣子呢?
J2.破近顯遠(分二)
K1.正明顯遠 K2.舉喻格量
今K1
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然而像我告訴你們這個樣子。你們各位善男子啊!要是講到我已經實實在在成佛以來,一直到現在,那個時間可沒有法子能算得過來了!怎麼樣呢?是沒有數量那麼多的大劫了、沒有邊那麼多的大劫了,一百個那由他、一千個那由他、一萬個那由他、一億個那由他劫,也說不完了這個劫,時間太久了!這個數目不知道有多少了,我只可以舉出一個譬喻來告訴你們。譬喻什麼呢?
K2.舉喻格量(分二)
L1.舉喻難問 L2.答其難知 L3.合顯長遠
今L1
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諸善男子,於意云何?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不?
「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譬如有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那麼多個三千大千世界,不是就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這就是說,這時間最長了,沒有法子算得過來。
「假使有人抹為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再譬如有一個人。怎麼樣呢?把沒有數量這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就像磨墨似的,這麼樣把它細磨,磨成微塵了。一直向東方走,經過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這麼多的國土,就放下一粒微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像這樣繼續向東走,經過五百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這麼多的國家,放一粒微塵在這兒;再過去這麼遠,又放一粒微塵;這麼次第放下一粒微塵,把這所有的微塵都放沒有了。
「諸善男子,於意云何」:你們各位菩薩摩訶薩啊!你認為怎麼樣?這個數目多不多?「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不」:像這樣的世界的,你們可以用心思來思想,可以用你們最巧的算術師來計算,你們知道它數目有多少嗎?
L2.答其難知
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我等住阿惟越致地,於是事中,亦所不達。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
「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彌勒菩薩和其他的一切的大菩薩等,同時對佛說,「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世尊!方才您所說的這些世界,有無量無邊這麼多,不是用算術所能算得出來的數目,也不是一般人的心力所能想像得到。
「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就是所有一切的聲聞和緣覺們,以他們沒有煩惱、無漏的這種智慧來思惟。他們雖然智慧很大,也是不能想像它這個限度的數目;就是不知道它一定的數目。
「我等住阿惟越致地,於是事中,亦所不達」:我們這一些菩薩眾,都是住到不退地了。阿惟越致,是梵語,翻譯為「不退」。不退,就是位不退,不退於二乘的果位;行不退,也不退於二乘的這種行;念不退,也不退到二乘的這種念。我們在這件事上,對於這些世界的數目,也不明白、算不到。
「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世尊!像您所說的這麼多世界,是沒有數量,也沒有邊際!
L3.合顯長遠
爾時,佛告大菩薩眾: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
「爾時,佛告大菩薩眾」: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告訴在法會中的這一切大菩薩眾,「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你們各位善男子!你們不是不明白嗎?不要著急,現在我很清楚地來告訴你們!
「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這些沒有數量這麼多的世界,或者有放下一粒微塵的,或者經過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這麼多的國土,都沒有放下一粒微塵的。現在無論有下一粒微塵的和沒有放下一粒微塵的,再把這麼多的所有世界,統統都把它們磨成為微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由一粒微塵,就當作一個大劫來計算,我從成就佛道到現在,已經超過那個數目,比這個數目都多了不止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
I2.明三世益物(分二)
J1.法說 J2.喻說 J1(分二)
K1.正明三世益物 K2.總結不虛 K1(分三)
L1.明過去益物 L2.明現在益物 L3.明未來益物 L1(分三)
M1.益物之處 M2.拂跡中疑 M3.正明益物
今M1
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
「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自從那個時候開始到現在,我常常地就在這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一切眾生。我不單在這個娑婆世界來說法教化眾生,「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在其他的世界,我也給一般的眾生來說法。在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那麼多的國土,我都用種種的方法,也不怕苦、也不怕難,來教導利益一切眾生。導,就是引導他;利,就是對他有利益。
見著這個眾生,我看他歡喜什麼,我就給他說什麼法。歡喜大乘,我就給他說大乘法;歡喜小乘,我就給他說小乘法;他是聲聞根性,我就給他說「四諦法」;他是緣覺的根性,我就給他說「十二因緣法」;是菩薩根性,就說「六度萬行法」。遇著種種根性的眾生,我就給他說種種法;總而言之,都讓眾生各得其所應得的利益。
釋迦牟尼佛在數不盡這麼多的大劫以前,已經就成佛了;所以他所度的這一些個菩薩弟子,才有這麼多;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虛空,都是他的弟子。這是在《法華經》上,這叫「開權顯實」,說出他本來成佛的時間;但是這個時間因為太長遠了,所以就數不過來了!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經典,最妙的、也是最大的,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一部經是在龍宮裏,由龍樹菩薩背誦請出來的,我們現在才能遇著這一部經典。這《法華經》,現在講到第十六品,還有十二品,相信很快會講完了;如果你們不怕大、不怕多、不怕不明白,我們接著就講《華嚴經》。你們若怕大,那你就不要聽;你若怕多,也不要聽。你若覺得學佛法學少少的就夠了,那也就不要聽。你若不怕學佛法多,就應該聽;尤其我相信果逸不會怕多,她記憶力那麼好,記得越多越好。既然不怕多,要特別的用你那種般若的腦──也就是你自己那個電腦來記它,那麼不怕大、不怕多,也不怕時間久!你看釋迦牟尼佛成佛這麼久了,數不過來這麼多的時間,他還不怕久呢!現在我相信:這個大的道場,就是預備做一個華嚴大道場。
現在這世界,講《華嚴經》,可以說是很少很少的,但是這《華嚴經》的妙處是很多。我今天稍微講幾句讚《華嚴》的,這《華嚴經》若講起來,喔!那可是真不可思議!我告訴你們,我沒有聽過《華嚴經》,因為沒有那麼多人會講。那沒有聽過,怎麼要講呢?沒有聽過,更不能不講;沒有聽過的事情多了!不講,那你就都不會了,變成石頭人了!所以你們要是願意學佛法的,就是要把佛法吃飽了它;你若想吃飽,就是要吃華嚴的佛法。你若不吃華嚴、不見華嚴,就不知道佛的真富貴;佛的真正的富貴,是《華嚴經》!現在告訴你們少少,等我們大道場成就了,我一高興,就把這個大的法、多的法,都傳給你們!
我再和你們講一個神話。我雖然沒有聽過《大方廣佛華嚴經》,我講可是講很多次了,但是不是現在講,是過去講的。為什麼我歡喜講它呢?因為我看那個文章太好了!尤其清涼國師寫的文章,我最歡喜;這篇文章,和我非常有緣,我讀一遍,就再也不忘了!因為我不忘,我不要做拿著本子的教授,看看本子,往那兒抄一抄;所以給你們講,還可以的。告訴你們一個神話,如果我忘了,清涼國師在夢中就會告訴我,說那一句是那麼樣子;說是:「剖裂玄微,昭廓心境;窮理盡性,徹果該因」,我就想起來了!「剖裂玄微」,這個「玄妙」,本來沒有法子給它破開,現在都把它給破開了。「昭廓心境」,昭,把心裏的境界,都是照得清清楚楚的;廓,就是「空」的意思。「窮理盡性」,窮理,把理都沒有了;盡性,性也沒有了。「徹果該因」,你看!那是「因果同時」,也沒有因,因就是果、果就是因。這可妙到極點!這個法說得──沒有法子講!
M2.拂跡中疑
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然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
「諸善男子」:這個「諸」字,當「多」字講,就是很多的善男子,這是一個講法。這個「諸」字,又可以當一個語助詞來講;什麼叫「語助詞」?就是幫助這句話的一個名詞。這個「諸」字,也可以當「多」字講,也可以當「一」字講。
有人就說:「法師!你講錯了!這個『諸』字,我在任何地方,聽見人家都是當『多』字講!」那麼你在這個地方,就聽當一個「少」字講,也可以嘛!當語助詞來講,就是當「一個」講,就是「你這個善男子」。
當「一個善男子」,是對彌勒菩薩說的;當「多的善男子」來講,就是對所有在法會中的這一些個大菩薩說的。這意思,你們各位都明白了?你們以後見著這個「諸」字,你就知道了,哦!這個可以當「多」字講,又可以當「一」字講。
「於是中間」:於什麼中間呢?就是把這五百千萬億三千大千世界磨成塵了,過五百千萬億阿僧祇國家,下一個塵點,把這個塵都沒有了;然後再把所經過這麼多的國家,都把它再磨為微塵。每一粒微塵,就算一個大劫;那麼在這個中間,你說這個「中間」是多長時間哪?沒有人算得出來的。
在這個中間,「我說然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我曾說過,我在然燈佛的時候,我的名字叫善慧菩薩;後來遇見然燈佛,他給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我又說,然燈佛在什麼時候,怎麼樣入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我所說的這一些個法,現在實實在在的告訴你,這個說法是方便法門,是為了對眾生的根性而說這種本跡的因緣──在過去生中因地的事情。你們不要拿它當真實的!
M3.正明益物
諸善男子!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言當入涅槃。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發歡喜心。
「諸善男子!若有眾生來至我所」:你們各位善男子!假使有這個世界上的眾生,他到我的地方來,「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我就要先觀察觀察他。以什麼觀察呢?我以佛眼來觀察。觀察什麼呢?觀察他的五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觀看他的信心有沒有?觀看他的進根有沒有?有沒有精進根力?有沒有信的根力?有沒有念佛法的根力?有沒有定的根力?他學佛法,是不是今天學佛法,明天又學魔法去了?今天學菩薩法,明天又去學鬼法了?
什麼是鬼法?因為你沒有學過,所以不知道這鬼法門;鬼法門,就是見不得人那種法門。什麼叫見不得人的法門?就是秘密法門。那裏頭就有神呀、鬼呀,「你小心哪!你不聽我話,我派個鬼去懲罰你!」你怕鬼,就要聽這個老師的話了!我先對你們說明白:我沒有這個本領,你們不要怕我!你就罵我,我也不會派一個鬼去叫你嘴腫的;所以就是有人罵我,也不會受什麼果報的。你不要害怕,因為我沒有那鬼法!
慧,就是智慧,要有智慧的根。你若沒有智慧的根,就不會生出智慧的芽;你有般若根,才會有般若芽呢!這個「芽」,就是種子種到地裏,生出芽來。那麼這五種,因為它以「生長」為義,所以叫「根」。
你有信根,一聽佛法,就覺得這法師講的佛法是不錯的,是應該信的!人是應該守規矩的!他就信了,於是天天都守規矩;一天吃一餐,他就吃一餐,你叫他偷東西吃,他也不偷。為什麼?這是信心。雖然說「吃東西」是個小問題,你認為是小問題,我認為是大問題。你連吃東西都自己不能守規矩,那做別的更不能守規矩了!所以我們先在日用上實行,你一天所行所做,一定要有一個規矩、要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我有個目標,我要這麼做,我一定要達到我這個目的!我所想像怎麼樣做,我就怎麼樣做,這叫「目標」。這是信!不是說到佛教講堂去聽經,聽完了,就像耳邊的風吹過去,過耳不留,也不相信。「我有幾個朋友在那個地方,我到那兒看一看!」這不是來學法,是來「看法」。
你信了,然後就要精進。你光信了,若不去做,也沒有用!你單有信根,沒有進根──進根,就要精進,我聽佛法,聽一句就行一句,聽十句就行十句;我一定要向前去精進,這是進根。
你單單有進根,沒有念根,忘了它,不念茲在茲總要修行,那也沒有用了。你今天精進了,不吃飯、不睡覺來拜佛、念佛;做了一天一晚間的工作,覺得很疲倦了!喔!要睡、要休息休息!這一休息、一睡覺,睡了三天。你精進了一天,睡了三天、或者睡了五天,覺得這是要多休息幾天,太疲倦了;這沒有用的,這就是沒有念根了。你要念茲在茲的,今天精進、明天也精進、後天也精進,這個月精進、那個月也精進,今年精進、明年精進,年年都精進。總要念茲在茲、不忘的,就這樣子!這有念根了。
有念根,你念得長,就念不退了;念根不退了,定根就生出來了。你有定根,才會有智慧。你為什麼常常有什麼事情就不明白?你很迷的,就因為你沒有定力、沒有慧力;沒有定根、沒有慧根,所以就迷了!
佛看這個眾生來了,就觀察他這五種根;由五種根,又變成五力,因為它有一種力量,所以就又叫「五力」。五根、五力,那麼佛觀察他這種因緣:「喔!我給你說法,你會不會信?你信了,你會不會行?你行了,又會不會長遠?你長遠,又會不會永遠,都有一種定力而不變呢?」要觀察這個。
所以說「諸根利鈍」,諸根就是「信、進、念、定、慧」五根。利,是鋒利、銳利,就是聰明,也就是有般若根了;鈍,是愚癡,就是不鋒利。好像刀,用這把刀一割什麼物件,把這個物件割斷了,這叫「利」。用那把刀割物件,割也割不斷,好像用扇子想把木頭來割斷了它,總也割不斷,為什麼?因為刀就是「鈍」嘛!你用一把真正的刀,這麼一砍,把這木頭都砍斷了,這是「利」。這就表示,你要是聰明,無論遇著什麼境界,你都會明白,不被境界轉,而且你還能轉這個境界;惡境界會變成善境界,逆境界會變成順境界,就是要有這種辯才無礙。「鈍」,就很愚癡的;好的事情他會把它做壞了,善的事情他會把它變成惡了。為什麼這樣子?就因為愚癡。怎麼樣子是有愚癡?這你要知道,因為你沒有作德行,道德沒有,所以就愚癡了;你怎麼會聰明,你有道德,就聰明了!
說到這兒,我以前也講過這首偈,不過我知道你們又都還給我了;因為你們沒有貪心,所以佛法也不要了。你們雖然不要,沒有貪心,我這布施心不能沒有;我這布施心天天都有,所以天天給你們說法,這就是給你們法的布施──「諸布施中,法布施為最」。什麼偈呢?我慢慢講,你們快快地聽!為什麼這樣說呢?我若講快了,你聽得不清楚,所以我要慢慢講。為什麼你們快快聽呢?你要記住這個字;你若不快一點,你記住這個字,就忘了那個字,所以你要快!頭一個記住了,第二個字也不能忘了,這叫快快地聽。我講這個法的時候,多數是預先給你們一個學的方法,記著啊!
聰明乃是陰騭助,陰騭引入聰明路;
不行陰騭使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
為什麼你聰明?因為或者你前生做過好事、念過經,這是你的陰騭。你若幫助過人,這也是陰騭;你對於國家社會有所貢獻,這你都有陰騭。你救過人、或者救過畜生──那畜生要死了,你用點醫藥把牠救活了。好像我們這隻瞎眼的鴿子,本來牠應該餓死的,你們生出一種可憐心,就給牠一點東西吃,天天餵牠一點;時間久了,牠也活過來了。現在大約你趕牠走,牠也不會走了,因為這兒有吃的東西;若沒有吃的東西,你留牠,牠也不在這兒!這也就是「陰騭」。「聰明乃是陰騭助」,你聰明,就是陰騭來幫忙你。
怎麼叫「陰騭」呢?陰騭,就是「德行」的另一個名詞;就是你所做的功德只有你自己知道,旁人不知道。所謂「善欲人見,不是真善。」你做善事,不一定要人知道;你叫人知道,那就不是善了,那是作的名,那麼沽名釣譽。怎麼叫沽名釣譽?就買一個好名,像釣魚似的,釣了一個好的名譽。「陰騭引入聰明路」,你因為有陰騭德行,所以走到聰明這條路上。
「不行陰騭使聰明」,那麼你現在不做德行、不做幫助人的好事了,盡叫人幫助自己、盡是用聰明,願意佔小便宜;小便宜,就是對我有一點小的利益,不肯吃虧──這就是不行陰騭了。使聰明,盡用聰明去欺騙人;甚至於去欺騙爸爸媽媽,說:「你給我一點錢,我去讀書!」他爸爸媽媽就相信他是拿錢要去讀書;殊不知,他跑去賭錢,或者拿這個錢去吸毒,或者拿這個錢去跳舞、做種種不合理的事情,這都叫「不行陰騭使聰明」。這是怎麼樣子啊?
「聰明反被聰明誤」,就是聰明太過了!他若沒有聰明,就不會做這一些個欺騙父母、欺騙社會、欺騙國家、欺騙老百姓的事情;就因為他有一點聰明,所以就欺騙這愚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