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96 》




2009/10/22 09:22


「寶鈴千萬億,風動出妙音」:有千萬億的寶鈴在虛空中這麼懸掛著,風一吹,它就發出微妙的法音。


「又於無量劫,而供養此塔,華香諸瓔珞、天衣眾伎樂」:又在無量劫以前,而供養這寶塔,有種種的華、種種的香、種種的瓔珞,又有種種天衣、種種天上的伎樂。「燃香油蘇燈,周匝常照明」:點起香油燈和酥油燈,在這種的燈光,常常地照明法界。周匝,就照得很周徧的,什麼地方都可以照到。


「惡世法末時,能持是經者」:在將來五濁惡世的末法時期,若有能受持這一部《妙法蓮華經》的人,「則為已如上,具足諸供養」:他就具足上邊所說的一切的供養,可以得到一切供養的這種功德。


2.頌第三品


若能持此經 則如佛現在 以牛頭栴檀 起僧坊供養
堂有三十二 高八多羅樹 上饌妙衣服 床臥皆具足
百千眾住處 園林諸浴池 經行及禪窟 種種皆嚴好


「若能持此經,則如佛現在」:假使你能受持、讀誦這一部《妙法蓮華經》,這就好像佛常住在世是一樣的。「以牛頭栴檀,起僧坊供養」:牛頭栴檀是香之中最貴重的。點這牛頭栴檀,四十里地以內,都聞到這種香。用這牛頭栴檀香木起造道場來供養。「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羅樹」:所起造的殿堂有三十二棟之多,這也就表示「三十二相」;堂高有八多羅樹,這是表示「八十種好」。


「上饌妙衣服,床臥皆具足」:供養最好的飲食,饌是飲食;最微妙的這種衣服。床是臥具,是被、毯、sleeping bag(睡袋)之類的。就是供養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一切都具足。「百千眾住處,園林、諸浴池、經行及禪窟,種種皆嚴好」:百千比丘眾在這裏邊住,又有花園子,又有樹林,又有沐浴的池堂,又有經行的地方,又有坐禪的地方。這種種的,都是非常莊嚴、非常妙好的。


3.頌第四品


若有信解心 受持讀誦書 若復教人書 及供養經卷
散華香末香 以須曼薝蔔 阿提目多伽 薰油常然之
如是供養者 得無量功德 如虛空無邊 其福亦如是


「若有信解心,受持讀誦書,若復教人書 及供養經卷」:若有人對《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能有信解的這種心,或者自己受持、讀誦、書寫,或者又教人受持、讀誦、書寫,以及供養這部經典。


「散華香、末香」:散一些花香、末香。「以須曼、薝蔔、阿提目多伽」:有人知道「須曼、薝蔔」是什麼沒有?須曼那,就是「稱意華」。怎麼叫「稱意」呢?也就是「適意」的意思。稱意,就是稱心滿意,這華非常之好,很細,又很香。薝蔔,就是「金色華」,這種華也是很香的,有一股香氣。阿提目多伽,這是一種胡麻。這個胡麻的籽是紅色的,葉是青的,可以造油。所以用稱意華、金色華、胡麻籽來造油,「薰油常然之」:這個「薰」,也是一種華,這種華也可以製作出油;在《法華經》所在之處,用這種油點燈。


「如是供養者,得無量功德,如虛空無邊,其福亦如是」:像這種種地供養,能以得到無量無邊那麼多的功德,好像虛空那麼樣的無量無邊的。他得到的福德,也像虛空這麼大,也是沒有邊際。


4.頌第五品


況復持此經 兼布施持戒 忍辱樂禪定 不瞋不惡口
恭敬於塔廟 謙下諸比丘 遠離自高心 常思惟智慧
有問難不瞋 隨順為解說 若能行是行 功德不可量
若見此法師 成就如是德 應以天華散 天衣覆其身
頭面接足禮 生心如佛想 又應作是念 不久詣道場
得無漏無為 廣利諸人天 其所住止處 經行若坐臥
乃至說一偈 是中應起塔 莊嚴令妙好 種種以供養
佛子住此地 則是佛受用 常在於其中 經行及坐臥


「況復持此經,兼布施、持戒、忍辱、樂禪定,不瞋、不惡口」:況且這個人又能受持《妙法蓮華經》,又能兼行布施、持戒、修忍辱,又歡喜坐禪修定,對於一切眾生,不生瞋恨心、沒有惡口。


「恭敬於塔廟,謙下諸比丘,遠離自高心,常思惟智慧」:見到塔也恭敬,見到廟也恭敬,對於一切的比丘也都很謙恭,沒有增上慢的心,遠離貢高我慢的心──就「自大」的那個心。常常所思惟的,就要思惟智慧,不要思惟愚癡。


「有問難不瞋,隨順為解說」:有誰和你來作一個問答,有種種不容易答覆的這些個問題,你不生瞋恨心。隨順這種種因緣、種種的眾生,來給他解說這個困難的問題。「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假使你能修行這種的行門,所得到這功德就是很大了,沒有數量那麼多。


「若見此法師,成就如是德,應以天華散,天衣覆其身」:假使你見到又能講經、又能說法、又能修六度萬行的這種法師。他所成就的,有不可量的那麼多功德;天人就應該散天華來供養,以天衣遮覆這位法師的身上。「頭面接足禮,生心如佛想」:五體投地,這叫「頭面接足禮」;頭面叩到地上,兩手來接佛的足,應該這樣子行這種禮。對於這位法師,你應該要五體投地的頂禮,心生出一種好像見著佛那種的觀想。「又應作是念,不久詣道場」:你又應該作這種的觀念:這位法師不久將來就應該坐道場了。詣道場,就是到這菩提道場。


「得無漏無為,廣利諸人天」:這位法師已得到無漏的三昧、無為的妙法,他能廣度一切人間的人和天上的人。「其所住止處,經行若坐臥,乃至說一偈,」:在這位法師所住止的地方,或者他經行的地方、坐臥的地方,乃至在他說一個偈頌的地方,「是中應起塔,莊嚴令妙好」:在這些地方,都應該給他造個寶塔;用種種的七寶莊嚴,令寶塔有這種非常美妙、非常不可思議的妙好。「種種以供養」:用種種的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來供養這位法師。


「佛子住此地,則是佛受用」:這是法王之子住在這個地方,就同佛是一樣受用──這種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常在於其中,經行及坐臥」:佛時常在這道場裏邊,也經行,也坐臥,不離開這個道場。


卍 卍 卍


明天有兩位法師來到這兒來應供,有誰歡喜來到這兒隨喜吃齋的,我們也都歡迎。在下個禮拜天二十號,這個暑假班也圓滿了、禪七也圓滿了。在這三個多月的期間,有的很用功,有的就在這兒把光陰都空過了。很用功的,應該再更加用功,不是說在這個暑假班來用功,過了暑假班就不用功。用功的應該更用功,不用功的,把光陰都空過了,應該省察一下自己,將來的時間不要再空過了!


我們這暑假班,頭一年,是 supervisor 孟立行來給頒發證書。第二年,是中國駐舊金山的領事周同華來頒發證書。今年這第三年,是一位大學教授來給頒發證書。你們每一個人應該重看這個證書;這個證書,重要的地方很多,一言難盡!這個證書給你,你常常保持這個證書,你一定將來會成佛的;因為這個證書,就是佛教發給你的,比大學畢業證書更重要、更有價值。尤其在你將來若死了之後,應該把這個證書燒了;作什麼呢?閻羅王看見你有這個:「哦!這個佛教給你證書!」他就不敢對你不客氣了!他要對你很客氣的,說:「你來了!請坐啊!請你飲杯茶,明天我們歡迎你!」這麼樣子。因為你有這個證書,所以你不要把它看得很 easy(容易)的。這個證書,是由你一百多天的苦裏邊換來的;所以你就把你的生命丟了,都不把這個證書丟了!


那麼究竟是哪個大學教授呢?我也不知道!到時候來了,你們看見他,就以前認識的,那麼更認識了;若不認識的呢?那麼見著之後就會認識。現在是叫什麼名字,你不要先知道,不要先打這個妄想!但是我也不能完全不告訴你,所以今天就先告訴你們一聲。告訴你們之後,還不要打這個妄想,那就是功夫了!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現在《妙法蓮華經》,講到第十八品。這個暑假班,由〈見寶塔品〉講到現在,經文講了很多了。在這一個暑假講修班裏,我們這叫「解行並進」,又叫「解行相應」。你要是單單的解,而不修行,這好像「說食數寶」一樣──就說這個吃的東西怎麼樣好吃,但是你不真正的去吃它,這也沒有用。你要是行而不解,就會盲修瞎煉。怎麼叫「盲修瞎煉」呢?盲修,就沒有眼睛;瞎煉,也就是沒有眼睛;這「盲」和「瞎」是一樣的,不過有兩個名稱。所以你想修行,先要懂得怎麼樣修行。你把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你就不學到八萬四千,也應該學到八十四;然後你對修行上,才會知道怎麼樣修行。如果你不學到八十四上,你連一個也沒有學,你就是修行,也不知道那條路怎麼樣走。


好像你想要到某一個地方去旅行,你必須要預備一點資糧;資糧,也就是你旅行所用的錢。你明白了解這個道理,這就等於你要到某一個地方去旅行,預備這個錢。預備錢,你願意坐飛機就買飛機票;願意坐火車就買火車票;願意坐巴士買巴士票;願意坐輪船買輪船的票。這個「解」也就好像你有錢買票一樣,「行」就是你到那個地方去了。你必須要先買了票,然後才可以坐交通工具;交通工具,或者巴士、或者飛機、或者火車。我們修行也是這樣子,你若不明白,就等於沒有錢買票似的。你現在聽經,明白了:「喔!佛法裏邊,有這麼多道理!」你就可以依法照這個方法去修行;修行,就能達到你的目的。所以這叫「解行相應」──一方面明白了,一方面又修行。


我們這兒坐禪坐了幾個鐘頭禪?七個鐘頭、是六個鐘頭啊?是八個鐘頭?你們自己大約都知道。那麼你坐禪就是修行;你這兒聽經,這就是想要明白──明白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不是一個方法,有八萬四千種那麼多;所以你必須要時時要聽經,就是聽佛法。經是佛所說的話、佛所說的道理,我們一定要知道,不要一點都不知道,就是修行。「就是修行!這佛都是修行成的嘛!佛看什麼經來著?他沒有看什麼經,他也成佛了!」你看!把貢高我慢的心就生出來了!又受旁門外道的影響,說「所有的人都是佛」,你這也變成「所有的人都是佛」了;你這麼一「佛」,可就把這「佛」耽誤了!耽誤的佛,就是誤了;這一耽誤,永遠也沒有什麼機會成佛了!那麼你想要成佛,必須要把貢高我慢的心先去了;不要你自己先就以為你那道行比須彌山都大、比四大海都深。不要有這種貢高我慢的心!你沒這貢高我慢的心,學佛法,依法修行,這叫「解行相應,行解相應」。


第一個暑假班,我和這個果隆居士就是這樣講的,我說我們「又坐禪,又學教」。本來在一般的地方,是參禪就不學教、學教就不參禪,講「冬禪夏學」──冬天就專門參禪,夏天就是專門學教、講經說法。那麼夏天講經,一天只講兩個鐘頭的經。聽兩個鐘頭,你用功的,還能研究出來一點佛法;你若不用功,講完經,就去睡大覺,或者去遊山玩水,這一天,就把其餘的鐘頭都空過去了!


講到這個地方,我又想起來我來。我這個「我」是很小的,不是很大的;有多小呢?一粒微塵那麼小。就一粒微塵那麼小,已經就贅得飛不起來了──那個微塵可以飛得起來,我這一粒微塵是太重了,飛不起來。我記得我學教的時候,是遊山玩水的學教;你們不要學我這個「玩山遊水的學教」!怎麼樣呢?


法師講經,我也來聽經;聽完經,我就跑了,跑到那山上去看水、看山、看花、看樹,這麼一天悠遊自在的樣子,覺得很好玩的。我那一班同學,他們都很注意我的;為什麼?他們看我一天到晚也不講話,「他到底幹什麼呢?這麼樣子!」等到複講的時候,他們都要對著本子來複講;我把本子合起來,也不看本子,把眼睛閉上,就這法師怎麼講的我就講,講得一字也不去、一字也不添。因為我若加,就是我的意思了;我若減,又是忘了,所以也不加、也不減。


這些同學──我們那時候有三十幾個,都是學教的法師,有學十幾年的,有學七、八年的,有學五、六年的;我是頭一年,頭一年還不是整年,只是學了三個月。他們一看我這樣子,很奇怪的;就問我:「法師怎麼樣講,你就怎樣子回講,一點都不錯,你怎麼記得這麼清楚?」你們大家猜,我怎麼樣講?我說:「哦,這我以前學過嘛!」其實我以前不要說學,連那經書看都沒看過;但是我說以前學過的,因為我記得很快,他一講我就記住了,「這大約是我以前學過的,所以現在他給我一唸,我又記得了!」是這個意思。他們說:「喔!原來你以前就學教來著!」我說:「不錯!我學了很久了!」


在我學佛法的時候,很調皮的,可是守規矩;不是像你們不守規矩,倒是很不調皮的,但是答問上來,什麼都忘了。在這個禮拜六,我以為教你們的,一定會都背得出來,不會忘了;想不到今天,有客人在這個地方,我丟了一個大臉,一點面子都沒有了!問哪一個,哪個人也不記得了!這和我所學的時候,正是相反;我以前沒有注意,以為你們也都像我那樣學,學會了就能放得下。


我說我去遊山玩水,那個「遊山」,我也沒有在山上;「玩水」,也沒有在水裏。幹什麼呢?我在那個地方入「學習三昧」。「學習三昧」是怎麼樣?看著是看山、遊山,但是心也沒有在山上,在佛法裏邊。我看著是在水邊上,但是這個心還是在學佛法裏邊:今天這個法師講的是什麼?哪一段呢?那一個字怎麼樣解釋啊?它的意思是什麼?自己和自己,就已經那麼作了很多的問答;所以到複講的時候,才能那樣子很圓滿的就講出來。所以和你們學佛法的方法,完全都不一樣。


你們學佛法的,是美國的佛法,是「本子佛法」,要看本子!這個「本子佛法」,是不怎麼樣合用的;你沒有本子就忘了,那是沒有用的!所以學佛法,要把一天所學的,在晚間一定都要把它學會、溫習熟悉了,這才是真正學佛法的一個方法。說是「我沒有時間」,就是在沒有時間才要學呢!要是有時間,那不算學佛法。在百忙之中,能以把佛法提起來、放得下。怎麼叫「提起來」?就把它記得清清楚楚的。這個「放得下」,不是說就「忘了」──這個月,就把前一個月所學的忘了;這一年,就把前一年所學的又忘了!不是這樣子。提得起來,你要記得住;放得下,你要把它收到你那個如來藏裏邊;到時候,一拿就拿出來。在如來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窮,那才算呢!


這個暑假班就要圓滿了,你們各位成績好的,就都作護教士,你們要護持佛教。在這個國家,佛教是很少很少的,裏邊又有很多的渣滓。渣滓,就是不乾淨、很複雜。所以你們以後都要認識,知道哪個是真正的佛教、哪個是冒充的佛教,知道哪個真是弘揚佛法來教化眾生、哪個是藉著佛教來創名譽,來求名、求利;在這個,很難看得出來的!那個求名求利的和不求名求利的,這個界線,很不容易分別的,所以很難認識。不求名的,或者他是一個真求名;不求利的,或者他是一個真求利的。你看他是求名的,或者他不是求名的;你看他是求利的,或者他又不是求利的,很不容易分別的。在這個地方就把人都搞得迷糊了,分別不出來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可是,你善根深厚的,自然就認識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善根淺薄的,就認識不清楚。所以你若想知道哪個是真的、是假的,就要多作功德。你功德作多了,自然就遇著真的;你作功德少,自然就遇著假的。所以在這國家,你們要特別注意,以後要發真心來護持佛教!


第一次暑假講修班的時候,有一個「美國祖師」跑這兒來了;他說他開了悟了,和六祖是一樣的。我說:「你是開悟做祖師了,那我和你不能客氣了!你願意走,可以的,我一定要把你頭給留下!祖師的頭誰都可以留,那個六祖大師的頭,他死了,都有人去偷他的頭。」我說:「我現在不要偷,我先給你留下了!」他說:「怎樣留?」我說:「拿刀就砍下來了嘛!」他說:「那不行!」我說:「怎麼不行呢?」他說:「佛都不叫你砍頭啊!」我說:「我不是砍佛的頭,我砍祖師的頭!」把他嚇得即刻站起就跑了,以後再也不敢回來。這個人是從紐約來的,預備叫我承認他是「祖師」;我想要割下他這個頭,把他嚇跑了!


我們現在講〈隨喜品〉。怎麼叫「隨」?隨什麼?怎麼叫「喜」?又喜的什麼?隨,是「隨事、隨理,隨實、隨權」。喜,是「喜己、喜人,慶己、慶人」;說是有喜事了,大家來都給你慶賀了。「慶己、慶人」,也是「慶因、慶果」。


隨事,就是隨順事相;隨理,就是隨順理性。理,就是實相的理體、法界的本性。法界的本性,不出現前一念的心;現前一念的心,也就包括這個法界性、法界體。以現前這一念心,隨法界的體;以現前這一念的心,隨法界的功德,這叫「隨喜功德」;隨法界的功德,不是一個小方面的功德。


佛的本體就是「理」;佛的「理」也就是「法身」。佛出世來教化十方三世的一切眾生,所教化、應化,這是「事」。由理而隨事,由事而隨理,這叫「事理不二」──事不離理,理不離事;看起來是兩個,其實是一個;看起來是一個,又可以說是兩個;所以說「二而不二,不二而二」。這種的道理,就是中道之理。


那麼「隨喜權、隨喜實」,佛所說的「權」的功德也隨喜,佛所說的「實」的功德也隨喜。自己有這種的善因,才能聞到這種妙法,這是慶自己的因;而現在能遇著這種的妙法,這可以說是得到這「遇妙法」的一個妙果。以這個妙果,將來就會得到菩提的妙果;所以這叫「慶人、慶己、慶因、慶果」。


2.廣格量初品功德(分二)
1.彌勒請問 G2.如來垂答
今G1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後 其有聞是經 若能隨喜者 為得幾所福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在前邊〈分別功德品〉說完之後,然後就要說這〈隨喜功德品〉的這個時候,無能勝這位大菩薩對世尊又說了,「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世尊!假使將來有善男子和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他聽見講說這一部《妙法蓮華經》,或者長時間的隨喜,或者一念間的隨喜,他得多少福德?「而說偈言」:彌勒菩薩隨著又用偈言,向釋迦牟尼佛來請問。


「世尊滅度後,其有聞是經,若能隨喜者,為得幾所福」:世尊您滅度之後,將來有善男子和善女人聽見講說這一部《妙法蓮華經》,他若能在一念之間隨喜了,這個人將來可以得到多少福德呢?


2.如來垂答(分二)
1.長行 H2.偈頌 H1(分二)
1.明隨喜能說功德 I2.明聽法勸人功德 I1(分四)

1.展轉相教 J2.舉格量本 J3.問答顯勝 J4.正為格量
今J1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智者,若長若幼,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於餘處,若在僧坊,若空閑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已隨喜,復行轉教,餘人聞已,亦隨喜轉教;如是展轉,至第五十。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在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大菩薩說,「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阿逸多!如來在滅度之後,或者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男居士)、優婆夷(女居士)。


比丘,有三個意思,所以不翻譯,就是(一)乞士,就是上乞法於諸佛、下乞食於眾生;(二)怖魔,就是一切天魔外道都恐怖;(三)破惡,就是破煩惱的惡。「優婆塞、優婆夷」,也是梵語,翻譯為「近事男、近事女」,就是親近三寶,而奉事三寶的意思。


「及餘智者,若長若幼」:這「餘智者」,就也不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就是也沒有受過比丘戒、比丘尼戒、優婆塞戒、優婆夷戒。今生雖然他沒有受過這種種的戒,但是他在宿世很有善根的,所以今生智慧很大、很聰明,這叫「智者」。這個有智慧的人,也不論是年紀大,或是年紀小。長,是長老;幼,是年輕的人。怎麼樣呢?


「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於餘處」:他們在法會中,聽見說這一部《妙法蓮華經》,或者講解、或者書寫、或者受持、或者讀誦。你念、他也跟著你念,你受持、他也跟著你受持,你書寫、他也跟著你書寫;他就隨喜你念經、誦經這種功德。在香港,有一個念《法華經》的法會;這法會是由倓老(倓虛老法師)組織的,他歡喜人誦念《法華經》。誦念《法華經》的,你或者在自己家裏誦念也好,或者在道場誦念也好;那麼一年間定出一天,你誦多少、他誦多少,在這一天,大家誦完了,就到寺廟上去給大家迴向。那麼這兒這個「法會」,不一定是誦經的法會、講經的法會;或者是寫經的法會,或者是種種的法會。法會圓滿之後,他出來,到其他的地方去。


「若在僧坊,若空閑地」:或者到寺廟上,或者在寂靜處;空閑地,就是「寂靜處」。「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或者在一個城裏邊;或者在一個小的街道上。巷,是很小的街;陌,也是很小的田間小路。或者在一個大的鄉村;或者在種田的地方、或者鄰里間。


「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這個人把在法會中所聽見的道理,或者來給他父母講所聞到的佛法,或者給他親戚和同姓的講。「宗」是同姓的,「親」是親戚。或者給他的善友講,或者給這一般的讀書的人講。你聽見這講經法會,這位法師怎麼樣講,你也就給你的親戚、朋友、父母,就隨你的力量,來給他們再講。


「是諸人等,聞已隨喜,復行轉教」:這一切的人等,他們聽講之後,又照著你所講的,這麼再輾轉教化他人,為他們解說經中的道理。「餘人聞已,亦隨喜轉教」:那麼這些人聽聞佛法之後,也跟著他所講的,再來輾轉教化其他的人,令他們也隨喜功德。「如是展轉,至第五十」:像這樣子,你教他,他教另外一個人,另外一個人又教另外一個人,這樣輾轉教化,乃至於到第五十個人。


2.舉格量本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


「阿逸多」:釋迦牟尼佛叫了一聲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這麼輾轉互相教化、演說,到第五十個善男子或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他們隨喜的功德,我現在給你講一講。你應該好好地聽著、注意地聽著,不要馬馬虎虎地。


為什麼說第五十個呢?你想,由法師這兒聽講這第一個人,再去輾轉教化其他的人,雖然到第五十個人上,可是這種再給大家隨力講說的道理,就不會像第一個演說的,聽得詳細、又講得真確了。那麼輾轉教化到第五十個人上,相信就有很多地方會講得不實在了,不像第一個講得那麼正確、那麼清楚;就是剩的意思,是很少了,這叫「後後不能勝於前前」。後後,是在最後這第五十個人,就沒有第一個人講得那麼好了;雖然沒有那麼好,但這功德也是很大的。下面,就會講他的功德是怎麼樣子。


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眾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若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


「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眾生」:假使有四百萬億阿僧祇那麼多的世界,有六趣(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和四生(胎、卵、濕、化)的眾生。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所謂「胎因情有,卵因想生,濕以合感,化以離應」。怎麼有胎生呢?就因為有情欲。怎麼有卵生呢?因為牠有一個想。這個想,牠不是今天想這個、明天想那個;牠天天想這個,想來想去,就想成功了。好像那個鴿子,牠天天在那兒菢鴿子,就想:我的小鴿子就快出來了!菢雞的也是,牠想:我就有一幫小雞仔子出來了!天天這麼想,就想出來了;這鴿子也菢出小鴿子,雞也菢出小雞子了!所以這叫「卵因想生」。


「濕以合感」,這個「濕」,是濕與濕相合到一起,就生出這種的濕生了。「化以離應」,這化生,就像本來是個蟲子來著,牠一變化,化成蝴蝶,會飛了,這叫「化生」;也是「自無化有,自有化無」。或者牠本來會飛的,又變成個老鼠,不會飛了;本來是老鼠,牠又變成蝙蝠,也會飛了,這都叫「化生」;就是本來不是這樣子,牠變化一個那樣子。


胎、卵、濕、化裏,也都有人的,人也有卵生的、也有濕生的、也有化生的,你不要以為人就是一定是胎生的,不是的。阿修羅也有四生,胎、卵、濕、化裏都有的。鬼呢?也有胎生的鬼、卵生的鬼、濕生的鬼、化生的鬼,牠也有四生的。你若問怎麼樣有的?那就又得要詳細講了,不過現在就告訴你有。


「若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是欲界天的眾生。無形,是色界天的眾生;無形,是無色界天的眾生;有想,是無色界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的眾生;無想,連「想」都沒有了,是無色界天「無所有處」的眾生;非有想、非無想,是無色界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眾生。


又,這個「無想」,就是精神化為土、木、金、石了。


「非有想」,好像在《詩經》上有「螟蛉有子,蜾蠃孵之」。螟蛉,是一種蟲;螟蛉下出蛋,蜾蠃就到那個地方,好像菢小雞子似的那麼菢牠。本來這螟蛉子不知道是蜾蠃來令牠有生命的;牠沒有這個想,但是成就這種的形象,這叫「螟蛉有子,蜾蠃孵之」。所以收其他人的兒子,作為自己的兒子,這叫「義子」,又叫「螟蛉子」。我講《楞嚴經》的時候,講過「蜾蠃」這一段的因緣,每一生也都講得很詳細。


「非無想」,好像梟鳥;梟鳥,就是「貓頭鷹」。那種貓頭鷹本來也不下蛋,它就菢土礫塊,菢著菢著,就生出牠的仔來了;小的貓頭鷹一生出來,就把老的給吃了。本來那個老的牠沒有想,但是牠一有小貓頭鷹出來,小的就把牠吃了;這叫「非無想」,所以貓頭鷹叫「不孝鳥」,就是這樣子。牠不孝順父親、母親,這大約就像現在有一些個青年人,誰對自己父親、母親最不好,說這就是大英雄、這就是最好的,人人都要崇拜他、恭敬他。那就是貓頭鷹轉世的!他就要把自己父親、母親給毀滅,甚至於殺死,說「這真是好樣子」、「這真是真有本事的青年了」。他父親、母親沒有想到生出一個兒子要殺了他們,這叫「非無想」。


「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無足就是沒有腳的,這是什麼呢?就像是蚯蚓。蚯蚓是一種益蟲,牠在土裏頭鑽來鑽去,把土都給鑽鬆了。二足,有兩隻腳的,就是人、猿、飛禽等類的眾生;在山裏頭,那種猿、猩猩都用兩足來走路。四足,有四隻腳的,就像獅子、老虎等類的眾生。多足,就是很多足的那種爬蟲等類的眾生。


「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像以上所說這一些個眾生等,在眾生數裏邊的。有人想求福報,隨順這些眾生的所欲,作音樂、作娛樂的這些個東西,統統都布施給他們。


一一眾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瑠璃、硨磲、碼碯、珊瑚、琥珀,諸妙珍寶,及象、馬、車乘,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


「一一眾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瑠璃、硨磲、碼碯、珊瑚、琥珀,諸妙珍寶」:所有的眾生,布施給他滿南閻浮提的金子、銀子、瑠璃、硨磲、碼碯、珊瑚、琥珀等,這種種的微妙珍珠寶石。「及象、馬、車乘,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以及象、馬、車乘,和用七寶所造的宮殿、樓閣等物。人間的人,旅行要乘馬、乘車、乘船;天上的人,旅行就乘宮殿。天人所住的宮殿會飛的,他願意到什麼地方,這宮殿也就可以跟著他飛到什麼地方。你看!比我們這飛機還好得多、還有用處!


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滿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眾生娛樂之具,隨意所欲;然此眾生皆已衰老,年過八十,髮白面皺,將死不久,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即集此眾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時皆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盡諸有漏,於深禪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脫。


「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滿八十年已,而作是念」:這一位大施主,他這樣的布施,滿八十年之後,他就作這種想了,「我已施眾生娛樂之具,隨意所欲」:我已經布施給眾生娛樂之具,他們願意什麼,我就布施什麼。雖然我給他們這麼多的布施、這麼多的寶貝、這麼多的娛樂之具;「然此眾生皆已衰老,年過八十,髮白面皺,將死不久」:可是這一些個眾生,他們都已衰老了,年齡都已到八十歲那麼大年紀,頭髮也都白了,臉上也有皺紋,不久就要死了!這怎麼辦呢?「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我現在是應該給他們講佛法,用佛法來教化、訓導他們了。


「即集此眾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這位大施主作這樣的想之後,於是召集這所有的眾生,來給他們宣傳、布達、講說佛法,指示、教化他們,令得到佛法利益而生歡喜。「一時皆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在這同時,他們有的證得須陀洹道果;就是初果阿羅漢,證得入流果。入流果,就是能「入聖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塵流」。有的證得斯陀含道果;就是二果阿羅漢,名為「一來」,這是一來果。有的證得阿那含道果;就是三果阿羅漢,名為「不來」。有的證得四果阿羅漢道果,就是證得無生道,就是不受生死的果報。「盡諸有漏」:把一切的漏都沒有了。


「於深禪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脫」:得到這種深的禪定三昧,都很自在了,又具足這八種的解脫。八種解脫:(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


3.問答顯勝


於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寧為多不?彌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若是施主,但施眾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於汝意云何」:釋迦牟尼佛對彌勒菩薩說,在你的意思裏,應該怎麼樣?「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寧為多不」:這位大施主所得的功德,你說他這功德多不多?這個「不」,是不定之詞;你說是多、是少呢?


在前邊這一段文,說是這位大施主以種種的樂具來布施給眾生,又為眾生來說法,令一切眾生得到四果阿羅漢道;這位大施主的功德大不大呢?


「彌勒白佛言」:彌勒菩薩對佛這樣地說,「世尊!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世尊!這位大施主,能這樣做廣大的布施,他的功德是很多的,沒有數量、也沒有邊際。「若是施主,但施眾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況令得阿羅漢果」:為什麼說他無量無邊呢?假使這位施主,他僅僅地布施給眾生一切樂具,他的功德已經就是無量無邊,已經是很大的功德了,況且又能令一切眾生,統統都證得阿羅漢果呢?


4.正為格量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是人以一切樂具,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又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佛告彌勒」: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說,「我今分明語汝」:我現在把它分別、明明白白地來對你說這種道理。譬如,「是人以一切樂具,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這位大施主,以一切的樂具,布施給四百萬億阿僧祇那麼多世界的六趣眾生──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六道的眾生;「又令得阿羅漢果」:又給他們講說佛法,令他們都證得阿羅漢的果位。


「所得功德,不如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他所得的功德,不如這個聽聞《法華經》的,由法會走出來,隨喜輾轉的來教化,直到第五十個人他所聞這《法華經》,不要全部,就是單單一個偈頌或者二個偈頌、三個偈頌。這第五十個人,他能發一種隨喜功德的心。


「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前面所說那麼多的功德,加上他一百分,或者一千分,或者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他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加倍那麼多的數目,也不如這第五十個人發心來隨喜聽《法華經》這一種的功德大。「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乃至於用算數譬喻,也不能知道這功德有多少。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阿逸多!像這個第五十人,他輾轉聽聞到《法華經》,能發隨喜功德的心,「尚無量無邊阿僧祇」﹕尚且有無量無邊阿僧祇這麼多的功德;「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何況最初第一個人,他直接在法會中,因為聞《法華經》而發隨喜心的人。他這種的福德,當然比間接聽到《法華經》(第五十個人)的功德,更殊勝、更好、更多了。即使是無量無邊無量數這麼多的阿僧祇,也不可以和聞《法華經》這種的功德來相比擬。


2.明聽法勸人功德(分四)
1.自往聽經 J2.分座與人 J3.勸往聽經 J4.具聽修行
今J1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聽受;緣是功德,轉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


「又阿逸多」:佛又叫一聲無能勝!「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假使有人因為這部《法華經》的緣故,到僧人所住的地方,「若坐若立,須臾聽受」:或者到那兒坐一坐,或者到那兒站一站,在很短的時間能聽聞到這《法華經》。


「緣是功德,轉身所生」:因為有這種的功德,這個人等到來生時,他所生的地方,「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一定能得這最好的、沒有再比這更上的妙象、馬、車乘;或者乘坐用珍寶所造的輦輿。車乘,是一般普通的老百姓坐的;輦輿,就是皇帝和皇后所所乘坐的。或者生到天上,乘坐天的這種宮殿,以宮殿來作為自己的交通工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