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101 》
E5.身根功德(分二)
F1.長行 F2.偈頌
今F1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八百身功德;得清淨身,如淨瑠璃,眾生喜見。其身淨故,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生時死時,上下好醜,生善處惡處,悉於中現。
「復次常精進」:把前邊的道理再說一次,釋迦牟尼佛又叫了一聲常精進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假使有修行的善男子和善女人,「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八百身功德」:他們若能受持這部《妙法蓮華經》,或者讀這部經、或者離開經本背誦這部經、或者為他人解說這部經、或者書寫這部經,就能得到八百身功德。「得清淨身,如淨瑠璃,眾生喜見」:他能得到清淨的身體。怎麼樣子呢?就好像一個淨瑠璃體似的,一切眾生都歡喜見到這位法師、歡喜親近這位法師、歡喜聽這位法師說法。
「其身淨故」:因為他身體清淨、沒有染污的緣故。為什麼他身體這麼清淨呢?就因為持《法華經》嘛!持《法華經》,也持戒律,所以他身體清淨了!「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生時死時,上下好醜,生善處惡處,悉於中現」:在三千大千世界裏邊所有的眾生,或者生的時候、或者死的時候、或者在天上、或者在地獄,或者相貌生得美麗、或者相貌生得醜惡,或者他們死了,生到善的地方去、或者生到惡的地方去。都在他這個清淨的身體裏邊,就好像照像機似的,就都現出來了。雖然照出很多的像,但是還不混亂,每一個相都清清楚楚的;不是像我們這照像機,有的時候,照的像不清楚。
及鐵圍山、大鐵圍山、彌樓山、摩訶彌樓山等諸山,及其中眾生,悉於中現。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所有及眾生,悉於中現。若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說法,皆於身中,現其色像。
「及鐵圍山、大鐵圍山、彌樓山、摩訶彌樓山等諸山」:以及鐵圍山(在須彌山的外邊)、大鐵圍山、彌樓山(光明山)、摩訶彌樓山(大光明山)等這一切其他的諸山。「及其中眾生,悉於中現」:在其中的所有眾生,完全都在他這清淨身體裏邊現出來。
「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所有及眾生,悉於中現」:向下到這無間地獄,向上到這非想非非想處天,所有的境界和所有一切的眾生,完全都在他這清淨身體裏現出來了。
跟你們講一個現代的比喻,這個淨身,就好像雷達似的,無論從那方飛來的飛機,雷達這兒就看見了,所以就這麼妙!雷達是用一種科學來造成的,但這是自己本身有這種妙處、有這種力量。
「若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說法」:或者是聲聞、或者是辟支佛、或者是菩薩、或者是諸佛,他們在十方世界說法,「皆於身中,現其色像」:都能在這位法師清淨身裏邊,現出他這形形色色的色像。
F2.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持法華者 其身甚清淨 如彼淨瑠璃 眾生皆喜見
又如淨明鏡 悉見諸色像 菩薩於淨身 皆見世所有
唯獨自明了 餘人所不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願意把前邊這個道理,用偈頌再說詳細一點。
「若持法華者,其身甚清淨,如彼淨瑠璃,眾生皆喜見」:假使若能修行,依照這部《妙法蓮華經》來修行、受持此經的這位菩薩法師,他的身體就非常清淨,好像淨瑠璃那麼樣子,裏邊也可以看見外邊,外邊又可以看見裏邊。所有的眾生,都歡喜見到這位說法的菩薩法師。
「又如淨明鏡,悉見諸色像」:這個清淨身,又好像一塵不染的明鏡一樣,所有的色像來,就照見什麼色像;那麼什麼色像去了,也就沒有了,不留影子在鏡子裏。「菩薩於淨身,皆見世所有」:講說、受持、書寫、讀誦《法華經》的這位菩薩法師,在清淨身中,能見到世間所有一切的色像,都在他那清淨的妙身裏邊能看見。「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但是這種境界,唯獨他自己才能看見、明白瞭解,其他人是看不見、也不會知道的。
三千世界中 一切諸群萌 天人阿修羅 地獄鬼畜生
如是諸色像 皆於身中現
「三千世界中,一切諸群萌」:在三千大千世界之中,所有一切眾生和所有一切境界,「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好像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及一切阿修羅,這是三善道;以及地獄、餓鬼、畜生,這是三惡道。「如是諸色像,皆於身中現」:所有這一切種種的色像,都在這位法師的淨身裏,可以顯現出來。
諸天等宮殿 乃至於有頂 鐵圍及彌樓 摩訶彌樓山
諸大海水等 皆於身中現
「諸天等宮殿,乃至於有頂」:所有三界諸天的一切宮殿,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天人,「鐵圍及彌樓,摩訶彌樓山」:鐵圍山和光明山,以及大光明山。「諸大海水等,皆於身中現」:所有一切大海的水,有這種種的色像,都在受持《妙法蓮華經》這位法師,他的淨身中顯現出來。
諸佛及聲聞 佛子菩薩等 若獨若在眾 說法悉皆現
雖未得無漏 法性之妙身 以清淨常體 一切於中現
「諸佛及聲聞,佛子菩薩等」:所有十方諸佛、聲聞、辟支佛,和法王之子─一切的大菩薩。「若獨若在眾,說法悉皆現」:或者單獨一人在那兒,或者在大眾之中,給大眾說法。完全都在他這個瑠璃的身體中現出來。
「雖未得無漏,法性之妙身」:這位受持《妙法蓮華經》的法師,雖然他沒有證得無漏的聖果,還沒有得到法性的妙身。「以清淨常體,一切於中現」:但是他就以父母所生這個清淨的常身,所有的一切一切,都在他這淨身中現出來。這種境界,只有他自己知道,其他人是不知道的。
E6.意根功德(分二)
F1.長行 F2.偈頌
今F1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淨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
「復次常精進」:再把前邊這個道理再說一次,釋迦牟尼佛又叫了一聲,常精進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受持是經」:假使有修行的善男子和修行的善女人,在將來佛入涅槃之後,有能受持這一部《妙法蓮華經》的人,「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或者對著這部經來讀,或者離開經的本子來背誦,或者為人解說,或者用筆和紙來書寫這部經。「得千二百意功德」:能這樣修行用功,就會得到一千二百意功德。
為什麼能得到這一千二百意功德呢?因為「以是清淨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以這種清淨的勝意根,乃至於就是聽到一首偈頌,或者聽到一句經文;他能由這一偈一句的義理,就能明白全部經典的道理;不單明白全部經典的道理,而且又能以觸類旁通,明白沒有數量無邊的道理和義趣。
解是義已,能演說一句一偈,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歲,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
「解是義已,能演說一句一偈」:明白這個義理之後,又能為他人來講解一句的經文,或者一首偈頌。雖然這一句,而能發揮出來無量的義理;這無量的義理,還仍然歸到這一句經文上。「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歲」:這一句經文,一首偈頌,甚至能講一個月,或者講四個月,或者講一年。一月,這表示「一乘實相的法」。四月,這表示「四諦法」。一歲是十二個月,這就是代表「十二因緣法」。
「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雖然是一偈一句這麼少,他能以把它合到一切法上,和一切的法都相合。他所說的法,隨順義理的趣向,都合乎實相的道理,合乎第一義諦的道理。
「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或者他講說世俗間一切的經書,好像四書五經等;所讀的這一些個書,這都是世俗的經書。或者是治世的語言,就是治理這世界的言語。或者是資生的事業,是幫助生活的職業,就是來做生意、做什麼買賣之類,能以賺錢,好維持生活。「皆順正法」:雖然就講這些俗間的經書和治世語言、資生業等,都與正法相合,不相違背,隨順這個正法。
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皆悉知之,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這所有的三千大千世界中的六道眾生,「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他們心裏頭所想要做的事情;所起的動作,在心裏頭,最初打那麼一個妄想,就有這麼一個動作;所生的妄想,心裏頭起這一些個虛妄的念頭;所有的戲論,這戲論在心裏頭沒有發揮出來,就是心裏頭胡思亂想的。想什麼?「我若做個皇帝可不錯!」或者「我競選總統,有沒有人能擁護我呢?有沒有人投我票呢?」本來是老年人了,他就想:「我會不會再做一個小孩子?我再像一個青年人那麼樣子?」或者青年人,就想:「那個老年人長那麼長鬍子,我要是也有那麼長鬍子,可不錯!」有的小孩子就想:「他們大人,什麼都能幹,我趕快一點長大,也就什麼都能做,這有多好呢!」這麼盡打這些個妄想,這都叫心裏頭的戲論。
「皆悉知之」:眾生打這種妄想,在講說《法華經》的這位菩薩,他都知道,你看!「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此」:雖然他沒有得到無漏、沒有證果,可是他的勝意根,得到這樣清淨的境界。
「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這位法師,他要是想做一件什麼事情,有所思惟、所籌量的,除非不說出來,他若說出來,都是佛法;不單是佛法,而且是妙法;不單是妙法,而且還是不可思議的一種法。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為什麼他得到呢?就是因為他受持《法華經》,他所想的和所行的,都是真實不虛。你看!很不公道的──不是不公道,這最公道!就因為他受持《法華經》。為什麼你打妄想也不成事實呢?就因為你不受持《法華經》;你若受持《法華經》,那你所想的、所說的、所做的,也都是真實。
「亦是先佛經中所說」:這位法師,他是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但有言說,都是實相妙法;這也是以前佛在經中所說出來的道理。他雖然沒有完全把全部大藏經都看完,但是那些個道理他已經都有了;為什麼他能有了?就因為得到受持《法華經》這種不可思議的妙處,這所謂「妙三昧」,是人所想像不到的。
F2.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意清淨 明利無濁穢 以此妙意根 知上中下法
乃至聞一偈 通達無量義 次第如法說 月四月至歲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世尊認為這個道理是非常的妙,所以願意再把這個道理,用偈頌來說一遍,因為它太妙了!
「是人意清淨,明利無濁穢」:受持《法華經》的這位法師,他得到清淨的勝意根。他不但聰明,而且又有智慧,沒有污濁和染污──就是非常清淨。「以此妙意根,知上中下法」:以此這種勝妙的意根,能知道一切上中下的佛法。
「乃至聞一偈,通達無量義」:乃至於僅僅聽見一首偈頌,他就能豁然開悟了!開悟了之後,就通達一切諸法實相,就「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了。「次第如法說,月四月至歲」:他說法,是次次第第的,那麼有條不紊的說,不是說得雜亂無章的。他說這一首偈頌,或者可以講說一個月,或者可以講四個月,或者可以講一年。一個月,就表示「實相的大乘法」;四個月,就表示「四諦法」;至歲,就表示「十二因緣法」。
是世界內外 一切諸眾生 若天龍及人 夜叉鬼神等
其在六趣中 所念若干種 持法華之報 一時皆悉知
「是世界內外,一切諸眾生」:在三千大千世界的內和外,所有一切眾生,「若天龍及人,夜叉鬼神等」:或者天上的人,或者人世間的人,或者諸龍、夜叉(速疾鬼)、鬼、神等等。
「其在六趣中,所念若干種」:所有在這六道輪迴裏邊的眾生,他們所想念的有多少種,這位法師都知道。哪一個眾生願意做畜生──願意去做牛、做馬、做鴿子、做雞、做鴨、做狗、做貓、做老虎、做獅子,他都知道。所謂「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悉見」;如來悉知悉見不出奇,這位受持《法華經》的法師也都知道,所以這是不可思議的。「持法華之報,一時皆悉知」:是什麼道理,他都知道這麼多的事情呢?就是受持《法華經》所得到這種的果報。在同一個時候,所有的眾生這種種的心念,他都知道。
十方無數佛 百福莊嚴相 為眾生說法 悉聞能受持
思惟無量義 說法亦無量 終始不忘錯 以持法華故
悉知諸法相 隨義識次第 達名字語言 如所知演說
此人有所說 皆是先佛法 以演此法故 於眾無所畏
「十方無數佛,百福莊嚴相」:在十方世界,所有無數佛,他們都是在往昔時,曾經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所以得到這種百福莊嚴相。「為眾生說法,悉聞能受持」:他們為一切眾生來演說妙法。所有的佛法,眾生聽見之後,就能受持。
「思惟無量義,說法亦無量」:他這一想,能由一種道理,就明白無量的道理;由無量的道理,又還為一個道理。所謂「一本散為萬殊,萬殊仍歸一本」。他說起來佛法,也無量無邊的,「終始不忘錯,以持法華故」:由開始講到最後,他所講的,不會把它忘了,不會講錯的。什麼緣故他能有這種的記憶力、這種的聰明智慧呢?就因為他受持《法華經》的緣故。
「悉知諸法相,隨義識次第」:他完全知道一切的諸法實相。隨著經義,他就知道這個法的次第。「達名字語言,如所知演說」:他通達這名字和語言的三昧,照著所覺悟、所知道的道理,來給眾人講解。
「此人有所說,皆是先佛法」:這一位受持《法華經》的法師,他有所說法,都是以前佛所說過的道理,所以他現在又把它說一說。「以演此法故,於眾無所畏」:也因為他演這種妙法的緣故,所以在人多的地方,他也無所畏懼。
持法華經者 意根淨若斯 雖未得無漏 先有如是相
是人持此經 安住希有地 為一切眾生 歡喜而愛敬
能以千萬種 善巧之語言 分別而說法 持法華經故
「持法華經者,意根淨若斯」:受持《妙法蓮華經》這位法師,他這個勝意根所得的清淨,就像前邊所說的這種情形。「雖未得無漏,先有如是相」:雖然他沒有得到無漏、沒有證得,但是先就得到這種的形相、情形。
「是人持此經,安住希有地」:這一位法師,他受持讀誦這部《法華經》。他所安住的,也是最勝、最希有的一個地方。「為一切眾生,歡喜而愛敬」:他能為一切眾生所愛敬;誰見著他,誰就歡喜,又愛護他,又恭敬他。
「能以千萬種,善巧之語言,分別而說法,持法華經故」:他能用千萬種善巧方便的語言、譬喻,來講說佛法;他又能分別得清清楚楚的,來說佛法。為什麼他能分別清清楚楚的,講得那麼玄、那麼妙、那麼樣不可思議?就因為他受持讀誦《妙法蓮華經》的緣故。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怎麼叫「常不輕」呢?這是菩薩的名字。是不是菩薩的真名字呢?不是!這是他一個別名──特別的名字,也就是一個草號。因為這位菩薩見到人就叩頭頂禮,所以這些貢高我慢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就給他起這麼個名字,說:「啊!你知道他嗎?他是常不輕菩薩!」所以你不要以為「常不輕菩薩」就是他的名字,不是的。
你要是在這個地方都不認識,說:「這個菩薩就叫常不輕菩薩!」根本就沒有這一回事!這是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行菩薩道時,見到人就叩頭禮拜;這一般貢高我慢的是譏諷他:「哎!常不輕來啦!你們知道嗎?這是『常不輕』啊!」因為他在行菩薩道時,見到人就說:「我不敢輕看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所以這一些個增上慢的比丘、比丘尼就給他加上這麼一個名字。這個名字,本來是譏諷他,對他不好的意思;他接受了這個名字,所以叫「常不輕菩薩」。
這裏邊分出四種悉檀,來說「常不輕」。他裏邊抱著一種不輕的見解、不輕的智慧;外就行恭敬的行門,對一切的境界,他都恭敬。所以我說這個〈境界〉,所謂「一切是考驗,看爾怎麼辦?覿面若不識,須再從頭煉。」你要再開始來煉過。那麼常不輕菩薩能覿面就認識了,所以他就要這麼修行,見著人就叩頭,這屬於「世界悉檀」。他能「身行不輕之行」,躬行實踐,修不輕慢他人的這種行門,這叫「為人悉檀」。他能「口宣不輕之教」,口裏所說的,都是一種不輕慢他人的教化;他常說:「我不敢輕看汝等,汝等皆當作佛。」這麼樣,這叫「對治悉檀」,來對治貢高我慢。那麼,他對一般人就有一種「不輕慢他人」的看法,這就是「第一義悉檀」。這「常不輕」,有這四種悉檀的意思在裏邊。
C3.顯能證之人(分二)
D1.長行 D2.偈頌 D1(分三)
E1.雙舉前品所說罪福 E2.雙開今品往昔信毀 E3.雙明信毀果報
今E1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汝今當知!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法華經者,若有惡口罵詈誹謗,獲大罪報,如前所說,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就在佛說完了〈法師的功德品〉的時候,剛要開始說〈常不輕菩薩品〉之前。佛告訴得大勢菩薩摩訶薩,也就是大勢至菩薩。這位菩薩,他若不動彈,就沒有什麼事;他只要一動,那麼一舉手、一投足,或者向前邁一步,這大地就要六變震動。為什麼?表示這位菩薩的威勢太大了!你說這厲害不厲害?釋迦牟尼佛說,「汝今當知」:大勢至菩薩!你現在應該知道!知道什麼呢?
「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法華經者」: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在家的男居士)、優婆夷(在家的女居士),他們要是受持、讀誦、解說、書寫這部《法華經》。
「若有惡口罵詈誹謗,獲大罪報,如前所說」:假使有人用惡口來罵他,或者故意來破壞、譭謗,這些人所得到的罪報可就大了。有多大呢?有須彌山那麼大!就像前邊經文上所說的,得那麼多的罪。「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那麼受持、讀誦《法華經》這個人所得的功德,也就像前邊這〈法師功德品〉上所說的,能得到眼耳鼻舌身意清淨的功德。
有的人講經講到這個地方,不會講經的就說是:「依照這個經文,『若有惡口罵詈誹謗,獲大罪報,如前所說,其所得功德。』他罵這位受持《法華經》的,還有功德哩!」他說這個「其所得功德」是這個罵受持《法華經》的人有功德,這是錯了!這是受持《法華經》這個人所得的功德。他罵人反而有了功德了?不是!對於這一點,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特別認清楚了。不要以為罵受持《法華經》的還有了功德;若那麼樣子,那就沒有所謂的因果報應了!經文是講得清清楚楚,但是沒有學問的人就認為罵他的也有了功德。
怎麼能證明出來這是受持、讀誦《法華經》這個法師的功德呢?這不說明了?「如向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向,也就是「過去」,這也就是前邊所說的;這位法師所得的功德,眼耳鼻舌身意都清淨;清淨,就得清淨的功德。
E2.雙開今品往昔信毀(分二)
F1.明事本 F2.明本事 F1(分二)
G1.明最初一佛 G2.明次第二萬憶佛
今G1
得大勢!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離衰,國名大成。
「得大勢」: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得大勢菩薩!「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乃,是指法之詞;乃往,就是「往」,就是「過去」。古,是以前;昔,也是以前。這「乃往古昔」,又是往、又是古、又是昔,這就是說不出來那麼多的時候,就是太遠了!在往過去古昔那個時候,經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阿僧祇劫。一個阿僧祇就是無量數,你看,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你說這有多少?這個數量不知多少,想都想不到的。
「有佛名威音王如來」:那時候,有一位佛,他的名號,就叫威音王如來。這個「威」,就是有這種大勢力、有威嚴;甚至於他這個聲音一說出來,喔!把三千大千世界都震動了!所以聲音最大。誰若聽見這位佛講法,就又害怕、又要聽;又要聽、心裏又害怕,又要恭敬,一點也不敢不守規矩,不要說睡覺,連晃一晃都不敢的。坐在那地方聽經,就像入定似的,好好地聽,恭恭敬敬地,不能馬馬虎虎的;不能把腿伸一伸、把頭低一低,這麼一點也不注意的樣子,不能夠!為什麼?這位佛的聲音,他一聽就不敢不守規矩了!不像我這兒給你們講經,我講我的,你們就睡你們的;講的什麼?不知道!這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也就是不知道。為什麼說是「不可思議」?不是聽得不明白,就不可思議;就睡著了沒聽著,這也是不可思議。這真是──我沒有法子講都是講的什麼!這也叫「不可思議」。你們誰願意聽不可思議的經,就先睡覺;一睡著了,就得到「不可思議的境界」了!因為我不是威音王,我給你們說法,你們就要睡覺;要是威音王給你們一說法,就沒有人敢睡了!
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所謂「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如來」還有其他十個意思,就是「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一)應供──應該受人天的供養。
(二)正徧知──不但正知,而且徧知,無所不知。
(三)明行足──智慧也充足了,所以他「明」了;修行也圓滿了,所以叫「行足」。
(四)善逝──能到最好的地方去。
(五)世間解──佛是世間最了解的。
(六)無上士──沒有比在他上邊更有學問的人了!佛是世間上最有學問的人。
(七)調御丈夫──佛是調伏三界一切眾生、一切有情的一個大丈夫。
(八)天人師──是天上的人的師父,又是人間的人的師父。是誰呢?就是「佛」。
(九)佛──是「三覺圓,萬德備,故名為佛」。三覺,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自己明白了;覺他,就是令他人明白了;覺行圓滿,就是自覺圓、覺他圓,他的覺悟和修行都圓滿了。這叫「三覺圓、萬德備」,所有人應該做的德行,他都做到圓滿了;所以這叫「佛」。
(十)世尊──佛為世出世之尊。
「劫名離衰,國名大成」:在威音王如來住世的時候,這個劫的名字,就叫「離衰」,離去一切的衰相,離開這一切的不吉祥的事情。他這國的名字叫什麼?也不是叫美國、也不是叫英國、也不是叫義大利、也不是叫西班牙,叫「大成國」。那麼大成之國在什麼地方?就在大成國那個地方嘛!你若想去,你就先研究佛法;把佛法研究明了,到大成國這個地方,不用買飛機票,就可以到了!
卍 卍 卍
有人在本堂要舉行結婚典禮。我記得果容在這兒舉行結婚典禮的時候,幾幾乎把我一個出家的徒弟就給影響得要不出家了;那麼今天,或者有不出家的徒弟,又影響得要出家了。為什麼這樣子呢?這也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個不可思議的境界,可也不是很難知道的。那麼又有一種的境界,什麼境界呢?把沒有結婚的男孩和女孩子都給影響得著急了;著什麼急?有的就說:「啊!我也快一點,就像今天這樣子!」有的又說:「我不要這樣子!慢慢來!」所以這有種種的影響、有種種的情形。這也正是在方才經裏邊所說的「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種下的因,到現在有這個果。那麼這因也不可思議的因,果也不可思議的果;所以我對你們說,也等於沒說一樣,你不要以為這裏頭真有什麼不可思議的境界了!
辦這事本來很簡單的,最後有少少不圓滿的地方;因為在女方的父親、母親坐下了,男的父親、母親沒有地方坐。這好像我們佛教講堂待遇不平等似的,也就是你們這幾個美國的出家人不負責任,做什麼事情都馬馬虎虎的;我不知道誰是誰,你們都應該知道,你們也不知道!所以我認為這一點,或者男方父親、母親不太高興,認為我們這兒待遇不平等。以後對這一些個問題應該注意一點!雖然是小事情,就會影響很大的緣;要是都平等待遇,他們就都一定是很高興的!有的人說:「是的!這是美國的比丘、比丘尼不負責任!」就是優婆塞、優婆夷也都不例外的,也都應該負責任的;凡事不圓滿,不是單單出家人的責任,在家人也應該負一部份的。
卍 卍 卍
其威音王佛,於彼世中,為天、人、阿修羅說法。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
「其威音王佛,於彼世中,為天、人、阿修羅說法」:在離衰劫,大成國裏,這一位威音王佛,為天、人、阿修羅來說法。為天上的人,就說十善的法;為人間的人,就說五戒的法;為阿修羅,說「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個法。因為阿修羅不持戒,不修定,也不修慧,而只知道貪、瞋、癡。
因為他只知道「貪瞋癡」三毒,所以他所想的就是個貪,所願意的就是個瞋。瞋,就是發脾氣,貪什麼東西貪不來,發了脾氣,就變愚癡了;變愚癡,就和人鬥爭起來了!這是阿修羅的樣子。那麼這阿修羅,為什麼他就貪呢?就因為他不知足,貪而無厭。貪而無厭,沒有得到,就想要得到;已經得到呢?又怕失去了。所以沒得到,他也有煩惱;已經得到了,他還有煩惱、還有麻煩。因為已得、未得都有麻煩,所以他一天到晚就是發脾氣;無論見到什麼境界,他都要發脾氣。這一發脾氣,就沒有理智了,也沒有智慧了;所以就沒有慧,沒有定,也沒有了戒。這一位威音王佛就為阿修羅說「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個法,教他們不要發脾氣,要修定、修慧,要持戒。
那麼講來講去,究竟什麼叫「阿修羅」?我可以告訴你,阿修羅就是鬥爭堅固;「阿修羅」這三個字本來是梵語,翻譯為「無端正」。有的人就說:「什麼叫『無端正』呢?一定是相貌長得醜陋!」不錯!他相貌長得非常的醜陋!眼、耳、鼻,七八家子都搬到一起,都生到一個地方,但可不是六根互用;六根互用,是眼睛可以說話、又可以聽,耳朵可以看、又可以吃東西,每一根都有六根的作用,這是修行得到的境界。這阿修羅,他七八家子搬到一起,就是眼睛、耳朵、鼻子、嘴,都生到一個地方。你說他怎麼樣?這眼睛生到鼻子下邊;本來鼻子是在眼睛和嘴巴的中間,他這個嘴生到眼睛和鼻子中間了。所以你看!顛顛倒倒的,長得鼻子也不像個鼻子、眼睛也不像個眼睛、耳朵也不像個耳朵;不過只有其名而無其實,所以他最不講道理。為什麼他這樣呢?就是做人的時候,總橫眉瞪眼的;眉毛本來順著長,有的時候,他要把它豎起來。橫眉豎眼,這麼樣子慣了;所以做了阿修羅,就把眼、耳、鼻、舌都長到一塊了,這麼樣子,非常的醜陋!
這是相貌醜陋,他心也醜陋;這「無端正」不單單說這個相貌,他心也不端、心術也不正。他一天到晚想要淌壞水,在他那個心裏頭往出流壞水,總想壞!怎麼樣壞?他想:「我怎麼想法子可以把它弄壞了?」他最不滿意的是誰呢?玉皇大帝!見著玉皇大帝,他是最妒嫉障礙了;妒嫉玉皇大帝,所以就做修羅。這個阿修羅是最不講道理的,所以一天到晚,好鬥爭、好罵人、好打人、好殺人,這都是阿修羅!你看見在街上好罵人的人,那是阿修羅;好打人的人,那是阿修羅;好殺人的人,都是阿修羅!我再告訴你,做土匪的都是阿修羅,做軍人的也都是阿修羅;不過他這阿修羅有陰、有陽,有好的阿修羅、有壞的阿修羅。那麼這一位威音王佛,就為阿修羅來說這種種的妙法。
留言列表